❶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的歷史
中國大運河(The Grand Canal of China)是世界文化遺產,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中國東部平原上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工程,是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
❷ 京杭大運河的歷史價值
京杭大運河的歷史價值:
1、大運河加強南北之間的交通和交流,促進了南北方文化的交融,方便了南糧北運,促進了沿岸城市的迅速發展,並且為沿岸城市提供灌溉用水的同時,也減少了特大水災的發生;
2、大運河加強了對江南地區的經濟建設,並且鞏固了中央政府對全國的統治。京杭大運河為形成一個統一的中國經濟做出了重要貢獻,更促進了中國以一個強國的身份在世界崛起;
3、大運河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鎮,積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蘊,它代表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文化和精神,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物質和精神財富,是活著的、流動的重要人類遺產;
4、大運河加強了中央對地方政治、軍事的統治、穩定封建王朝統治的作用,其政治意義不容忽視。
隋唐大運河開鑿的歷史背景:
隋朝初年,從經濟方面來看,北方地區經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連年戰亂,大量人口南遷,糧食生產已經滿足不了社會需要。開皇十四年(594年),「關中大旱,人飢。上幸洛陽,因令百姓就食。從官並淮見口賑給,不以官位為限」。
與此同時,南方地區的經濟得到快速發展。隋唐以來,江南地區的經濟地位日益突出,有「賦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之稱。因此,打通江南通往中原的水道,解決南北糧運問題,就成了統治階級的當務之急。
從政治方面來看,隋王朝的建立並不等於國家統一的全面完成,江南門閥士族階級與以關隴集團為核心的隋朝中央政權之間矛盾尖銳,斗爭日益激烈。為了維護國家統一、鞏固新生政權,加強對東南地區的政治統治和經濟、軍事控制,隋煬帝開鑿東南方向的大運河就顯得十分必要。
從軍事方面來看,隋煬帝開鑿永濟渠的直接目的是為了軍事運輸的需要,即為了溝通攻打遼東的兩個水陸軍事基地——東萊(今山東掖縣)和涿郡(今北京)。
從隋煬帝個人來看,巡幸江南、游歷各地,也是開鑿運河的原因之一。
❸ 大運河的歷史意義
古時候陸運相比水運,消耗很大,且路途多險阻,所以那個時候水運作為比較重要的運輸方式,一直被歷代統治者控制。京杭大運河作為南北的交通大動脈,歷史上曾起過巨大作用。運河的通航,促進了沿岸城市的迅速發展。使得漕幫,漕運繁榮一時,為統治者貢品的運輸,沿岸各州縣商幫的互通有無做出來很大貢獻。1.加強南北交通和交流,鞏固中央政府對全國的統治。2.加強對江南地區的經濟建設3.文化交融,中原文化南方文化相融合。4.方便南糧北運。
京杭大運河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物質和精神財富,是活著的、流動的重要人類遺產。大運河肇始於春秋時期,形成於隋代,發展於唐宋,京杭大運河建於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距今已有2500年的歷史,而秦始皇(嬴政)在嘉興境內開鑿的一條重要河道,也奠定了以後的江南運河走向。據《越絕書》記載,秦始皇從嘉興「治陵水道,到錢塘越地,通浙江」。大約2500年前,吳王夫差挖邗溝,開通了連接長江和淮河的運河,並修築了邗城,運河及運河文化由此衍生。
我們今天所說的大運河開掘於春秋時期,完成於隋朝,繁榮於唐宋,取直於元代,疏通於明清(從公元前486年始鑿,至公元1293年全線通航),前後共持續了1779年。在漫長的歲月里,主要經歷三次較大的興修過程。
特別是到了隋朝,隋煬帝動用了兩百餘萬人,開鑿貫通了大運河,這為以後國家的經濟文化空前繁榮作出了巨大貢獻!盡管隋煬帝為亡國之君,但他的歷史貢獻是不容抹殺的。唐朝詩人皮日休在《汴河懷古二首·其一》中詠道: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2]----可見大運河對日後中國南北經濟交通的巨大影響。
京杭運河一向為歷代漕運要道,對南北方的經濟和文化交流曾起到重大作用。十九世紀海運興起,以後隨著津浦鐵路通車,京杭運河的作用逐漸減小。黃河遷徙後,山東境內河段水源不足,河道淤淺,南北斷航,淤成平地。水量較大、通航條件較好的江蘇省境內一段,也只能通行小木帆船。京杭運河的荒廢、蕭條,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狀況的寫照。解放後部分河段已進行拓寬加深,裁彎取直,新建了許多現代化碼頭和船閘,航運條件有所改善。季節性的通航里程已達1100多千米。江蘇邳縣以南的660多千米航道,500噸的船隊可以暢通無阻。古老的京杭運河將來還要成為南水北調的輸水通道。
❹ 運河文化都有哪些
運河文化是指世界范圍內的人工運河文化。大運河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大運河自開鑿以來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運河流域社會歷史的積淀物。
中國的大運河(京杭大運河)與萬里長城一樣,被列為世界最宏偉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這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和一大批水利專家利用自然與改造自然的偉大創造。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流程最長的一條人工運河。
運河創始於春秋時期,公元前486年(周敬王三十四年)吳王夫差開鑿的從江都(今揚州)到末口(今淮安)的南北水道邗溝,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從此以後不斷地開鑿整修,直至公元1293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完成了一條由杭州直達北京縱貫南北的人工大運河。
大運河全長1782公里(東西走向的浙東運河及其他局部地區的小運河未計在內),跨越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二市,溝通了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比巴拿馬運河(1914年竣工,全長81.3公里)長21倍,比蘇伊士運河(1869年竣工,全長172.5公里)長10倍,比這兩條運河開鑿的時間早二千多年。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將京杭大運河列為重點發展的內河航運主幹線之一。尤其是改革開放後,運河建設的步伐進一步加快。運河不僅承擔了繁忙的運輸重任,同時還發揮著巨大的防洪、灌溉、供水、旅遊等多種綜合效益。歷經滄桑,飽受風雨後的古運河,經過治理,必將重新煥發出青春的生機,對今後運河沿線的經濟文化的發展繼續發揮其重要的作用。
❺ 京杭大運河的歷史文化價值,趕快!!!!!!!!!!!!
文化京杭大運河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回珍貴物質答和精神財富,是活著的、流動的重要人類遺產。大運河肇始於春秋時期,形成於隋代,發展於唐宋,最終在元代成為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縱貫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大運河為中國經濟發展、國家統一、社會進步和文化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至今仍在發揮著巨大作用。 京杭大運河顯示了中國古代水利航運工程技術領先於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鎮,積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蘊,凝聚了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諸多領域的龐大信息。大運河與長城同是中華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徵。保護好京杭大運河,對於傳承人類文明,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❻ 大運河文化的介紹
又稱「京杭大運河文化」,但不同於「運河文化」。因為運河文化,可泛指世版界范圍內的人工運河文化。大權運河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大運河自開鑿以來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運河流域社會歷史的積淀物。囊括了中國若干個朝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國家,又創造出大運河流域多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非國家因素。一言以蔽之:大運河文化,是黃河流域文化為核心,與海河、淮河、長江、錢塘江共同融合出的獨特的江河文化,並緊密與中原文化相承。
❼ 大運河的世界文化遺產
2011年大運河保護和申遺工作會議獲悉,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正式出爐,會議由國家文物局主辦,大運河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辦公室承辦。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長方茂田,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袁秋年,水利部建設與管理司副巡視員肖向紅,省文物局副局長劉謹勝出席會議,國家文物局文保司司長關強主持會議。
全國65項遺產點入選申遺預備名單
2014年,「中國大運河」將正式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申遺報告,經過多次論證、現場考察和集體評審,形成了專家推薦的大運河申遺預備名單,共包括132個運河遺產點和43段河段,其中遺產點有65個立即列入項目和67個後續列入項目;河段有31個立即列入項目和12個後續列入項目。
2013年8月前完成全部申遺
據介紹,大運河既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象徵之一,也是世界運河史上的里程碑,被國際工業遺產保護委員會在《國際運河古跡名錄 》中列為最具影響力的水道。涉及8個省(直轄市)35個地市的大運河遺產整體申報世界遺產,關繫到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
2006年,國務院將京杭大運河整體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首次在國家層面明確了大運河作為文化遺產的價值和法律地位。
據了解,按照2014年申遺成功的要求,我國要在2012年9月將申報文本提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預審,在2013年8月前完成全部申遺准備工作並接受專家評估考察。
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共包括中國8個省、直轄市,27座城市,大運河河道遺產27段,以及運河水工遺存、運河附屬遺存、運河相關遺產共計58處遺產,河道總長度1011公里。 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第一部分:立即列入項目
一、遺產點(共65項)
【北京】1、昆明湖及綉漪閘2、廣源閘、高梁閘、澄清上閘(含萬寧橋)、澄清中閘(含東不壓橋)3、南新倉4、平津上閘
【天津】1、天妃宮遺址
【河北】1、紅廟村金門閘2、馬廠炮台及軍營遺址3、捷地分洪設施(含捷地分洪閘、乾隆御書《捷地、興濟壩工紀事詩碑》、清代憲示碑、1933年德國西門子啟閉機)4、東光碼頭沉船遺址5、連鎮謝家壩6、華家口夯土險工7、鄭口挑水壩8、油坊碼頭遺址及險工
【山東】1、德州蘇祿王墓
2、德州四女寺樞紐3、臨清片區(磚閘<別名二閘>、會通閘<別名會通橋>、臨清閘<別名問津橋>、鰲頭磯、臨清運河鈔關)4、東昌府運河大小碼頭5、阿城鹽運司6、濟寧樞紐(天井閘、堽城壩遺址、金口壩)7、南旺樞紐(戴村壩、十里閘、邢通斗門遺址、徐建口斗門遺址、運河磚砌河堤、柳林閘、寺前鋪閘、上泉古泉群、南旺分水龍王廟遺址)8、濟寧東大寺9、會通河節制閘群(含23座閘:戴灣閘、土橋閘、梁鄉閘永通閘<辛閘>、李海務閘、周家店船閘、七級下閘、七級上閘、阿城下閘、阿城上閘、荊門下閘、荊門上閘、陶城鋪閘、戴廟閘、安山閘、靳口閘、袁口閘、通濟閘、仲淺閘、師庄閘、棗林閘、南陽閘、利建閘)10、通惠閘11、微山縣乾隆御碑
【河南】1、含嘉倉遺址2、回洛倉遺址
【安徽】1、柳孜運河碼頭遺址
【江蘇】1、龍王廟行宮(不含御碼頭和御馬路遺址)2、窯灣鎮歷史街區3、雙金閘4、清江大閘5、清口樞紐(洪澤湖引河堤防:臨湖堤、圈堰;濟運設施:濟運壩、塘河<含左右堤>遺址;御黃束清設施:御黃壩、御黃二壩、束清壩、束清二壩、御壩及其順水堤、臨清堤;中運河堤壩:中運河北岸縷堤、中運河南岸縷堤、中運河頭壩、中運河二壩、中運河三壩;黃河故道堤工:黃河北岸格堤、縷堤、黃河南岸縷堤、汰黃堤、順黃壩堤;里運河舊道堤壩:里運河左右堤遺址、蓋壩、頭壩、二壩、三壩、四壩、五壩;轉水墩:康熙舊大墩、新大墩、乾隆新大墩;碼頭三閘:惠濟正越閘、通濟正越閘、福興正越閘;御制重修惠濟祠碑)6、洪澤湖大堤(包括險工、救生樁、水志、信壩、碑刻等)7、吳公祠8、鎮水鐵牛(高良澗鐵牛、邵伯鐵牛、三河鐵牛、高家堰鐵牛、馬棚鎮灣鐵牛)9、瘦西湖10、普哈丁墓11、兩淮都轉鹽運使司衙署(僅門廳)12、揚州鹽業歷史遺跡13、高郵盂城驛14、邵伯古堤15、邵伯老船閘16、邵伯碼頭17、清晏園18、總督漕運公署遺址(不含博物館)、淮安府衙正堂、鎮淮樓19、豐濟倉遺址20、清江浦樓21、淮安鈔關遺址22、天寧寺行宮(含重寧寺)23、西津渡古街24、清名橋歷史街區25、盤門
【浙江】1、分水墩、落帆亭(不含杉青閘)2、長安閘3、南潯鎮歷史街區4、杭州鳳山水城門遺址5、杭州富義倉6、洋關舊址7、通益公紗廠舊址8、杭州拱墅運河歷史街區(橋西歷史街區、杭州小河直街歷史街區)9、水利通判廳遺址(含乾隆御碑)10、西興過塘行及碼頭11、清水閘(不含管理設施)12、永豐庫遺址13、寧波水則碑14、寧波慶安會館
二、河道(共31項,其中需要細分的14段河段用*註明)
1、通惠河段主線
2、玉河故道 3、長河 4、北運河段主線* 5、南運河段主線* 6、會通河段主線* 7、小汶河 8、中河段主線* 9、淮揚運河段主線* 10、寶應宋涇河11、寶應明清運河故道 12、高郵明清運河故道13、邵伯明清運河故道 14、古邗溝故道(邗溝東道,揚州城區段) 15、鎮江城區運河故道 16、常州城區運河故道 17、無錫城區運河故道 18、現京杭運河無錫至蘇州段* 19、蘇州城區運河故道 20、現京杭運河蘇州至吳江段* 21、江南運河吳江-嘉興-杭州段* 22、杭州中河-龍山河*23、頔塘東段(平望-南潯,含頔塘故道)* 24、浙東運河主線* 25、衛河(永濟渠)段主線* 26、通濟渠—滎陽故城段 27、汴河遺址商丘南關碼頭遺址段 28、汴河遺址百善老街及柳孜碼頭段 29、汴河遺址宿州段 30、汴河安徽泗縣-江蘇泗洪段* 31、淮河口段* 第二部分:後續列入項目
一、遺產點(共67項)
【北京】1、永通橋(含御制通州石道碑)2、通運橋3、匯通祠4、什剎海5、白浮泉
【天津】1、十四倉遺址2、石家大院
【河北】1、朱唐口險工2、泊頭清真寺3、大名府故城
【山東】1、德州碼頭(含碼頭、德州倉儲)2、會通河古橋(月徑橋、迎春橋)3、臨清舍利寶塔4、河隈張庄明清磚官窯遺址5、聊城山陝會館6、太和橋7、漕井橋8、濟寧河道總督府遺址9、台兒庄月河段古碼頭群10、濟寧浣筆泉遺址和泉林
【河南】1、雲溪橋2、合河石橋3、枋城堰遺址4、百泉和衛源廟5、滎陽故城6、北宋東京城遺址7、洛口倉遺址8、商丘古城
【安徽】1、柳孜鎮遺址2、花石綱遺址3、濉溪縣百善鎮運河河道遺址剖面
【江蘇】1、宿遷大王廟2、清江清真寺3、揚州城遺址4、茱萸灣古閘5、高郵南門大街歷史地段6、高郵平津堰遺址7、高郵鎮國寺塔8、鎮江虎踞橋9、常州飛虹橋10、常州文亨橋11、常州新坊橋12、常州廣濟橋13、蘇州下津橋14、蘇州上津橋15、蘇州吳門橋16、蘇州滅渡橋17、吳江三里橋18、吳江安民橋19、吳江安德橋20、寶帶橋(蘇州)21、十里亭22、無錫黃埠墩及西水墩23、蘇州覓度橋水文觀測站24、吳江古纖道
【浙江】1、長虹橋(嘉興)2、拱宸橋(杭州)3、廣濟橋(杭州)4、長安鎮歷史街區5、嘉興文生修道院和嘉興天主教堂6、杭州運河古橋(隆興橋、歡喜永寧橋、桂芳橋)7、龍山閘舊址8、三塘五壩遺址9、八字橋(紹興)10、大小西壩11、紹興曹娥江兩岸堰壩遺址12、虞余運河水利航運設施(含五夫長壩及升船機、驛亭壩、西陡門閘壩遺址)二、河道(共12項)
1、陶城鋪運河
2、儀揚運河3、子嬰河4、丹徒河5、古新河6、餘杭塘河(倉前—杭州)7、永濟渠遺址8、百泉河9、通濟渠—洛河隋唐洛陽城段10、通濟渠—洛河洛口段11、汴河遺址北宋東京城段12、汴河濟陽鎮段 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列入申遺范圍的大運河遺產分布在中國2個直轄市、6個省、25個地級市。首批選擇了58個遺產點和27個遺產段,總長度1011公里。
❽ 京杭大運河的建造有什麼歷史意義
京杭大運河,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長的古代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流經天津、河北、山東、江蘇和浙江四省一市,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京杭大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和城鎮的興起均起到了推動作用。
1.加強南北交通和交流,鞏固中央政府對全國的統治。
2.加強對江南地區的經濟建設。
3.文化交融,中原文化南方文化相融合。
4.方便南糧北運。
5有利於中央對南方的控制!
京杭大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起了巨大作用。京杭大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它和萬里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聞名於全世界。 京杭大運河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物質和精神財富,是活著的、流動的重要人類遺產。大運河肇始於春秋時期,形成於隋代,發展於唐宋,最終在元代成為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縱貫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大運河為中國經濟發展、國家統一、社會進步和文化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至今仍在發揮著巨大作用。京杭大運河顯示了中國古代水利航運工程技術領先於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鎮,積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蘊,凝聚了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諸多領域的龐大信息。大運河與長城同是中華民族文化地位身份的象徵。
謝謝
望採納!
❾ 京杭大運河的歷史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運河。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餘杭),經北京、天津兩市及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約1794公里,開鑿到現在已有785年的歷史。京杭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和城鎮的興起均起了巨大作用。 京杭大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它和萬里長城並稱為我國古代的兩項偉大工程,聞名於全世界。 京杭大運河的開鑿與演變大致分為3期: ①第1期運河。運河的萌芽時期。春秋吳王夫差十年(公元前486)在揚州開鑿邗溝,以通江淮。至戰國時代又先後開鑿了大溝(從今河南省原陽縣北引黃河南下,注入今鄭州市以東的圃田澤)和鴻溝,從而把江、淮、河、濟四水溝通起來。 ②第2期運河。主要指隋代的運河系統。以東部洛陽為中心,於大業元年(605)開鑿通濟渠,直接溝通黃河與淮河的交通。並改造邗溝和江南運河。三年又開鑿永濟渠,北通涿郡。連同公元584年開鑿的廣通渠,形成多枝形運河系統。 到隋煬帝(楊廣)時,據說煬帝為了到揚州看揚州市市花——瓊花,也為了南糧北運,開鑿京淮段至長江以南的運河,全長2000多公里。到元朝時,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必須開鑿運河把糧食從南方運到北方。為此先後開鑿了三段河道,把原來以洛陽為中心的隋代橫向運河,修築成以大都為中心,南下直達杭州的縱向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按地理位置分為七段:北京到通州區稱通惠河,長82公里;通州區到天津稱北運河,長186公里;天津到臨清稱南運河,長400公里;臨清到台兒庄稱魯運河,長約500公里;台兒庄到淮陰稱中運河,長186公里;淮陰到瓜洲稱里運河,長約180公里;鎮江到杭州稱江南運河,長約330公里。揚州是里運河的名邑,隋煬帝時在城內開鑿運河,從此揚州便成為南北交通樞紐,藉漕運之利,富甲江南,為中國最繁榮的地區之一。 隋朝時分為四段: (1)永濟渠 (2)通濟渠 (3)邗溝 (4)江南河 ③第3期運河。主要指元、明、清階段。元代開鑿的重點段一是山東境內泗水至衛河段,一是大都至通州段。公元十八年(1281)開濟州河,從任城(濟寧市)至須城(東平縣)安山,長75公里;公元二十六年(1289)開會通河,從安山西南開渠,由壽張西北至臨清,長125公里;公元二十九年(1292)開通惠河,引京西昌平諸水入大都城,東出至通州入白河,長25公里;至元三十年(1293)元代大運河全線通航,漕船可由杭州直達大都,成為今京杭運河的前身。 元朝時全程可分為七段: (1)通惠河;(2)北運河;(3)南運河;(4)魯運河;(5)中運河;(6)里運河;(7)江南運河。 明、清兩代維持元運河的基礎,明時重新疏浚元末已淤廢的山東境內河段,從明中葉到清前期,在山東微山湖的夏鎮(今微山縣)至清江浦(今淮陰)間,進行了黃運分離的開泇口運河、通濟新河、中河等運河工程,並在江淮之間開挖月河,進行了湖漕分離的工程。 京杭大運河作為南北的交通大動脈,歷史上曾起過巨大作用。運河的通航,促進了沿岸城市的迅速發展。 目前,京杭運河的通航里程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為877千米,主要分布在黃河以南的山東、江蘇和浙江三省。 杭州大運河同上京杭大運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流經北京、河北、天津、山東、江蘇和浙江六省市,全長一千七百六十四公里,比蘇伊士運河長十倍,比巴拿馬運河長二十倍,是世界上最長的一條人工開鑿的運河. 終點,入錢塘江。 京杭大運河流經北京市通州區,天津市武清區,河北省滄州市、衡水地區、邢台地區,山東省德州市、泰安市、聊城市、濟寧市、棗庄市,江蘇省徐州市、宿遷市、淮安市、揚州市、鎮江市、常州市、無錫市、蘇州市,浙江省嘉興市、杭州市18個市區。 通州古詩雲:一支塔影認通州。燃燈塔矗立在大運河的北端,是京門通州的標志性建築。天津北運河和南運河在天津會師,又在這里被海河一齊送入渤海。據記載,漕運發達時期,從天津到通州的北運河上每年要承載2萬艘運糧的漕船,官兵12萬人次,連同商船共3萬艘。水道的開通使小小的直沽寨很快發展成了遠近聞名的「天津衛」。 鎮江、揚州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的交匯處。聊城湖、河水面積占城區的1/3,被稱為「中國北方威尼斯」,在北方城市裡非常少見,這其中就有京杭大運河的功勞。 蘇州 「蘇湖熟,天下足」。運河的開通,使蘇州水多糧豐。目前京杭大運河蘇杭段有客運航線往返。 淮安大運河的入淮口,運河東岸古鎮碼頭下便是《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的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