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清末新政歷史意義

清末新政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10 21:12:14

A. 清末新政的意義及對當今改革的借鑒

意義: 1新政既復沒有起到加制強清朝統治的效果,也遠不足以使社會各階級、階層感到國家已有新的氣象和起色。如果說當年光緒依靠康有為等掀起的戊戌維新運動在社會上層中曾經引起強烈的反響,那麼以《辛丑條約》的巨大屈辱和沉重賠款負擔為背景,相同內容的重演已經沒有什麼激動人心的效果了。賠款、練兵、新政所需的巨額「籌款」,足以抵消任何新政帶來的些許希望。 2慈禧屈服於帝國主義列強的壓力、依靠其支持以維持自己的統治,更是掩蓋不了的事實。 借鑒: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改革要從深層次改革,徹底變革生產關系才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單純的調整局部生產力是很難促進改革真正成功的。發展需要改革,改革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第一動力。 2要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向國外引進先進技術;堅持改革開放,不斷完善制度,為經濟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B. 分析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分析清末新政的進步意義。急急急

戊戌變法來失敗的原自因
1 資產階級勢力太脆弱,資產階級維新派缺乏反帝反封的斗爭勇氣,採取改良途徑,發展資本主義
2 希望寄託在無實權的皇帝身上
3 對列強和封建反動勢力又寄予幻想
4 脫離廣大人民群眾,終於失敗
清末新政的積極作用
首先在經濟上,清末新政期間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有了明顯發展。
其次在政治上,清末政權機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是清朝政權機構邁入近代時期的開始。
第三,在軍事上,清末中國軍隊發生了較大變化。由於清末新政時注意編練新軍,辛亥革命爆發前全國已編成16鎮。於是,資產階級革命黨人也把工作重點轉移到新軍。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結束了科舉制度的歷史,清末出現了辦學熱潮。出現了留學的熱潮。西方資產階級某些思想得到了一定的傳播,
第五,在階級關繫上,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有了明顯地增長,
最後,在新政與民主革命的關繫上,新政促進了革命的爆發。

C. 清末新政對於中國制度現代化有什麼意義

普及了民權觀念,推抄動了民間的自省精神。當時,人們都認為立憲應以人民為主體,各省也自發箝備憲政。 至於為速開國會進行的請願運動,更顯示清政府已大幅放寬高壓禁制。此外,民辦報刊宣揚的多樣政治思想,以及民間團體的行動,非但超出原有社會規范,也時常得到清政府高官支持,表現出近代西方政治精神。

D. 清末新政經濟變法高潮的歷史意義

  1. 推動經濟自由發展,促進中國法律現代化,政權機構現代化,中國軍隊近代回化,新學教答育興隆,使民族資產階級崛起,促進民主革命。

  2. 增加了人民的負擔,使北洋軍閥崛起,帝國主義對華經濟侵略加速擴張,強化了封建國家機器。

E. 清末新政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

一、清末新政的內容:

1、編練「新軍」

編練「新軍」是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內容之一。清政府對此投入了巨大財力,花費了很大力氣。

2、倡導商業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設立商部,倡導官商創辦工商企業。

3、教育改革

清政府推行新政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廢科舉,辦學堂,派留學。

4、改革官制

改革官制是清政府新政的一項重要內容,其中包括「裁冗衙」、「裁吏役」、「停捐納」,對統治機構作了一些改變。

5、現代法律

光緒二十八年5月13日,清廷下達一道上諭:「現在通商交涉,事益繁多。著派沈家本、伍廷芳將一切現行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參酌各國法律,悉心考訂,妥為擬議。務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中國法律現代化由此起步,直至20世紀終結,尚未完成。不過,基本架構已在晚清新政時期奠定。

二、清末新政的影響:

1.政治:增設新機構,裁撤冗官、冗衙。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封建頑固勢力,但也反映出清政府已淪為維護帝國主義的工具,增設機構維護帝國主義利益。

2.軍事:編練新軍。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中國國防實力,但後來兵為將有,形成了近代軍閥。

3文化教育:廢科舉,頒行新學制和設立各式新學堂、派遣留學生。形成了重視西方科技與社會政治學說的風氣,培養了近代科技、教育、法政、軍事人才。

4.振興商務、獎勵事業。促進了中國近代經濟的發展。

5.然而,清末新政說到底是為了維護清朝統治,不可能真正促進中國近代化的發展,它只是一個騙局,改革並未使矛盾緩和 。

(5)清末新政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新政產生的原因

1、庚子之役使清政府遭到內外力量的沉重打擊

八國聯軍侵華給中國造成了嚴重的民族危機。中國處於被瓜分的危險之下。在嚴重的統治危機下,改革成了整個社會的普通要求,清政府為維系統治不得不考慮改革以消除內亂,解除外患。

2、義和團運動使清廷頑固勢力遭到毀滅性打擊

義和團運動結束後,頑固派官員基本上被列強指明懲處,一些傾向改革的洋務派官僚在中央和地方上占據了重要地位。這一切為改革的進行創造了重要的政治條件。

F. 為什麼清末新政不具有進步意義

為什麼清末新政不具有進步意義,清末新政立新制而不易舊人,限制專了新政的歷史展開,新的制屬度如果沒有新的價值觀念思想和行為模式與之相適應,失敗和畸形發展就不可避免,
一切改革的推進都必然會碰到來自既得利益和傳統這兩方面的阻力,因為改革無可避免地要觸動既得利益和傳統。近代中國傳統既深且久,有極大的凝固性,打破不了傳統所以不能進步。

G. 清末新政的意義是什麼是不知真正的改革

清政府在義和團運動後十年間,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措施。當時習慣稱為「新政」。它的歷史背景是:義和團運動後,帝國主義列強採用扶植清政府「以華治華」的策略,要求清政府改變它的無能狀態;清政府也企圖以此取得列強對它的支持。清政府自感面臨統治危機,需要加強本身統治能力。《辛丑條約》簽訂後,全國人民對清政府的不滿和反抗日益發展,清政府需要採取對策。清朝統治集團中,在義和團運動後頑固派失勢,洋務派占據上風。

H. 評價,對清末新政的評價,清末新政的意義 怎麼看

評價: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義和團運動後為維護其封建統治,迫於國內外形勢而採取的措施。因此,它不可能是一次有成效的改革。不過在當時民主革命高漲的條件下,其中一些措施在客觀上對傳播文化和民主革命思想,對發展工商業起了一定作用。而有些措施則激起人民反抗,擴大了清政府與漢族官僚之間的矛盾,客觀上促進了辛亥革命的到來。
清末新政簡介:
清政府在義和團運動後十年間,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措施。當時習慣稱為「新政」。它的歷史背景是:義和團運動後,帝國主義列強採用扶植清政府「以華治華」的策略,要求清政府改變它的無能狀態;清政府也企圖以此取得列強對它的支持。清政府自感面臨統治危機,需要加強本身統治能力。《辛丑條約》簽訂後,全國人民對清政府的不滿和反抗日益發展,清政府需要採取對策。清朝統治集團中,在義和團運動後頑固派失勢,洋務派占據上風。
1901年1月29日(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清政府頒發上諭,命各省督撫及政府大員議奏,「舉凡朝章國政、吏治民生、學校科舉、軍制、財政,當興當革當省當並,如何而國勢始興,如何而人才始盛,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備始精。」在當時的筆記、報刊、奏摺中,通常稱清廷此舉為「新政」。同年4月21日,又命成立督辦政務處,作為清朝中央政府推動「新政」的專門機構。以後陸續頒布各種章程命令推行「新政」,直至清政府滅亡。

I. 清末新政改革的意義

(1)清末新政促進了中國政治體制的近代化變遷

前期的改革打破了中國傳統的六部分工的制度模式。後期預備立憲使中國的政治體制在形式上具備了三權分立,而且從頒布《欽定憲法大綱》到宣布《十九信條》,中國政治制度在形式上也由二元制君主立憲過渡到了議會制君主立憲。

(2)新政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新政期間,清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經濟政策和法規以及獎勵實業的法規,在一定程度上保護和促進了近代企業的創辦和發展,進而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3)新政同時促進了中國軍事、警察及司法制度的近代化

新政過程中,清政府逐步建立了近代的軍事制度,編練了新軍。同時,設立了近代第一支正規的警察隊伍,促進了警察制度近代化。司法領域也是採取了諸多新的改革。這些制度方面的近代化措施為這些方面制度的進一步變革起了重要作用。

(4)新政促進了中國教育制度近代化

它廢除了科舉制度,頒布了近代中國第一個通行全國的新學制——《癸卯學制》,清政府積極倡導留學又促進了留學教育的發展。

(5)新政促進了中國人思想觀念的近代化

思想觀念的近代化進而對中國的社會分層產生了重大影響。新政時期,一大批中國人通過多種方式接觸到了近代西方文化教育的洗禮,思想觀念發生了重大轉變。加上清政府政策導向的影響,中國的社會分層發生了重大變化。科舉的廢除中斷了傳統的士紳,同時傳統士人發生分化,一些士人被迫走向新式學堂、軍隊,並開始從事各種職業;新式教育的興辦使新式知識分子隊伍不斷壯大,成為一種新的社會階層。軍事改革使軍人的地位有所提高,軍人作為一種社會階層受到社會的重視;獎勵實業使商人處於四民之末的地位也有所改變。

(6)新政的實行對20世紀初中國的政治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清政府實行新政的目的是為了挽救危亡,但是新政的實行加深了其統治危機,對其覆亡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清廷在新政的過程不斷加強中央集權、加強滿洲貴族的權力,此外尚有其他方面的權力之爭,這都加深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滿漢矛盾等,使清政府的統治中心日趨渙散,離心力不斷增強。新政同時加深了官民矛盾。清政府在財政危機的情況下為舉辦新政,不斷增加新的捐稅,有的官員以辦新政為名乘機斂財,從而加重了百姓的負擔,許多民變因此而起。這一切都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新政對立憲派的立憲運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J. 清末新政的意義

清末新政固然是慈禧集團為強化封建國家機器,整頓和鞏固清王朝統治搞起來的。也不可否認新政改革由於主觀和客觀上的多重局限,加上王朝自身的頑固保守,使改革在打折扣,存在諸多缺陷和差強人意之處。

盡管這樣,清末新政改革,在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都產生了新陳代謝的客觀效果,在中國社會的近代化過程中佔有一定的地位,這是應該肯定的,不能視而不見,一筆抹殺,更不應該視之為「假維新」、「偽變法」,而應謹重地分析,

肯定其是一個確確實實推行的改革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廣泛而深刻的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運動,其與戊戌變法相比較,是一場排除民族資產階級領導和參加的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運動。

(10)清末新政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新政產生的原因

1、庚子之役使清政府遭到內外力量的沉重打擊

八國聯軍侵華給中國造成了嚴重的民族危機。中國處於被瓜分的危險之下。在嚴重的統治危機下,改革成了整個社會的普通要求,清政府為維系統治不得不考慮改革以消除內亂,解除外患。

2、義和團運動使清廷頑固勢力遭到毀滅性打擊

義和團運動結束後,頑固派官員基本上被列強指明懲處,一些傾向改革的洋務派官僚在中央和地方上占據了重要地位。這一切為改革的進行創造了重要的政治條件。

閱讀全文

與清末新政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