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隋朝大運河在歷史上有什麼影響、、它在歷史上有什麼意義、
隋煬帝運河來,開通目的自:修運河是勞民傷財的舉動,是煬帝的功績,是暴政。加強對東南方的統治、溝通南北經濟、加強華北地區的軍事力量。大運河開鑿,給人民帶來沉重負擔,但成了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加強了南北聯系,對國家的統一和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至今仍造福人民。運河水利運輸,成為當時社會經濟發展需要。政治上,隋政府為加強對東北和江南地區的控制,需要一條南北向的大運河。
隋朝大運河,地位作用:隋運河以洛為中心,北起涿郡,南到餘杭,全長兩千多公里,分為永濟渠、通濟渠、山陽瀆(邗溝)、江南河四段。接五大水系黃河,長江,海河,淮河,錢塘江,是世界上最雄偉的工程之一。運河長度,世界首屈一指,河道水深、寬度、通航能力--是最大的。運河開通,「商旅往返,船乘不絕」。唐皮日休曰:「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哉!」(《皮子文藪·汴河銘》)。《汴河懷古》(皮日休)雲:「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大運河如同長城,飲譽世界,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運河的開通,促進了城市發展,江都、餘杭、涿郡等迅速繁榮;維護了國家統一,促進了中央集權穩定。望採納
② 隋朝大運河的開通有何重大歷史意義(積極/消極)
積極:溝通南北經濟發展,促進國家繁榮,為後世貞觀之治奠定基礎
消極:勞動人民壓力倍增,過重的壓力導致了隋朝滅亡
③ 隋朝大運河的歷史意義是怎樣的
始建於605年,抄挖通濟襲渠,連接黃河、淮河,疏通古邗溝,連接淮河、長江,構成下半段。3年後,又挖永濟渠,通涿郡,後來的北京南,構成上半段。又過兩年,疏通江南河,直抵餘杭,就是後來的杭州。至此,隋朝大運河全線貫通,全長2700餘千米,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④ 隋朝大運河的歷史作用
開鑿大運河的意義 從主觀方面看,隋煬帝開鑿運河的動機包括三點:一是加強南北交通,鞏固對全國的統治;二是加強對江南地區的經濟建設;三是對江南產生糧食的漕運。由於在隋朝統一之前,江南經濟已趕上北方,那麼,隋朝開鑿運河與江南經濟地位的提高是有關系的。 從客觀上看,又分兩個方面。一方面,開鑿運河必然帶來沉重的徭役負擔,導致階級矛盾的激化,這也是隋朝暴政的內容之一。另一方面,運河的開通還產生了久遠而積極的影響,它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對鞏固統一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也為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和兩宋的經濟繁華打下了堅實基礎。 用簡單的話說就是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理由 京杭大運河沿線擁有多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有著十分豐富的運河景觀景點和文化遺存。作為中國最早提出運河申遺的城市,通州運河文化景觀帶已被列入北京2008年人文奧運六景區之一。運河沿線17市(區)負責人表示,運河文明的偉大之處仍在於它對南北文化的兼容與融合,因此,運河沿線聯合申遺是一種必然的選擇。
編輯本段主要作用
第一、溝通了中國大地的東西南北,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真正的融會貫通和大一統。在古代,陸路長途遷移,只能靠騎馬、坐牛車和步行,要翻山涉水,行動十分艱難和緩慢。但是人類早就有認識,水是可以利用的,可以坐船過河甚至跨海,既快捷又能輜重,往往比走旱路要方便許多。不過,中國地勢西高東低,河的流向基本上是自西向東,南北則不行。隋煬帝決定挖鑿南北大運河,亁脆把東西南北都用水連起來,組成水網,把幾大自然水系(長江、淮河、黃河、海河、錢塘江)變成一個大水系,豈不是一盤大活棋。有了大運河,他可以把整個中國國土真正地完整地納入自己的王權范圍,宛如揣在自己的懷中,牢牢地屬於自己。在過去的歷史上,還沒有一帝王這么做過。這是空前的。 杭州
第二、一下子誕生了幾十座沿河的繁榮城市。先有河,後有城鎮,後者因河而生,因河而旺,純屬拔地而起,這不得了。大城,意味著人口的相對集中,意味著人才的聚集,而且因需要而都有分工,有搞運輸的,有搞搬運的,有收稅的,有管理的,有造船的,有搞倉儲的,有搞貨物集散的,有做賣買的,有旅店,有飯店,有美人街,有唱戲娛樂的,還有學校一類的機構,總之,越聚越多,名氣也越傳越遠,終成氣候,在歷史上留下了永久的記憶。大運河就是城市的「催生婆」,而且多子多福。 第三、隋代大運河造就了揚州(含杭州)、西安(含洛陽、開封)、北京(含天津)這樣三大世界都市。揚州是大運河的起點,西安是中點,北京是終點。大運河把這三點造就成了規模宏大的在中國歷史上有舉足輕重地位的都市,或是首都,或是經濟大城市,成為全國政治中心、經濟中心、文化中心,影響既深且遠。 第四、把中原文化帶到了北方,帶到了南方,也把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南方魚米桑茶水鄉文化帶到了中原,實現了中華文化的多元化、互補化和共繁化。 邗溝
第五、幾大水系的串通促進了民族之間的融和與交流以及中外的國際交流。大運河彷彿為絲綢之路接上了手腳,一方面把地中海周邊和中亞的文化和中國內陸的文化鏈接了起來,輻射開來,另一方面,把北方的少數民族文化和中原漢族文化鏈接了起來,促進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生成、鞏固和壯大。此兩者的文化大交流因隋代大運河的挖鑿而在後代大放異彩,結出具有深遠影響的豐碩成果。 第六、隋煬帝大運河迎來了唐代的貞觀之治,奠定了唐文化在世界上崛起的基礎。隋朝雖短,可是換來了唐朝的長治和極盛。隋代大運河基礎打得好,唐朝在政策上稍做調整,立刻結出好果,無意中為辯證法的勝利增添了輝煌的一例。贊同1| 評論
⑤ 隋朝大運河在當時有什麼歷史地位
第一、溝通了中國大地的東西南北,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真正的融會貫通和大一統。在古代,陸路長途遷移,只能靠騎馬、坐牛車和步行,要翻山涉水,行動十分艱難和緩慢。但是人類早就有認識,水是可以利用的,可以坐船過河甚至跨海,既快捷又能輜重,往往比走旱路要方便許多。不過,中國地勢西高東低,河的流向基本上是自西向東,南北則不行。隋煬帝決定挖鑿南北大運河,亁脆把東西南北都用水連起來,組成水網,把幾大自然水系(長江、淮河、黃河、海河、錢塘江)變成一個大水系,豈不是一盤大活棋。有了大運河,他可以把整個中國國土真正地完整地納入自己的王權范圍,宛如揣在自己的懷中,牢牢地屬於自己。在過去的歷史上,還沒有一位帝王這么做過,這是空前的。
第二、一下子誕生了幾十座沿河的繁榮城市。先有河,後有城鎮,後者因河而生,因河而旺,純屬拔地而起,這不得了。大城,意味著人口的相對集中,意味著人才的聚集,而且因需要而都有分工,有搞運輸的,有搞搬運的,有收稅的,有管理的,有造船的,有搞倉儲的,有搞貨物集散的,有做賣買的,有旅店,有飯店,有美人街,有唱戲娛樂的,還有學校一類的機構,總之,越聚越多,名氣也越傳越遠,終成氣候,在歷史上留下了永久的記憶。大運河就是城市的「催生婆」,而且多子多福。
第三、隋代大運河造就了揚州(含杭州)、西安(含洛陽、開封)、北京(含天津)這樣三大世界都市。揚州是大運河的起點,西安是中點,北京是終點。大運河把這三點造就成了規模宏大的在中國歷史上有舉足輕重地位的都市,或是首都,或是經濟大城市,成為全國政治中心、經濟中心、文化中心,影響既深且遠。
第四、把中原文化帶到了北方,帶到了南方,也把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南方魚米桑茶水鄉文化帶到了中原,實現了中華文化的多元化、互補化和共繁化。
第五、幾大水系的串通促進了民族之間的融和與交流以及中外的國際交流。大運河彷彿為絲綢之路接上了手腳,一方面把地中海周邊和中亞的文化和中國內陸的文化鏈接了起來,輻射開來,另一方面,把北方的少數民族文化和中原漢族文化鏈接了起來,促進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生成、鞏固和壯大。此兩者的文化大交流因隋代大運河的挖鑿而在後代大放異彩,結出具有深遠影響的豐碩成果。
第六、隋煬帝大運河迎來了唐代的開元之治,奠定了唐文化在世界上崛起的基礎。隋朝雖短,可是換來了唐朝的長治和極盛。隋代大運河基礎打得好,唐朝在政策上稍做調整,立刻結出好果,無意中為辯證法的勝利增添了輝煌的一例。
⑥ 隋朝大運河的歷史作用和現實作用
歷史
京杭人運河的開鑿,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當時吳王闔閭為了向西擴張勢力范圍,下令開鑿自太湖直達長江的胥溪。
早在2400多年前,吳國為北伐齊國爭霸中原,在江蘇揚州附近開鑿了一條引長江水入淮的運河(稱邗溝),以後在這基礎上不斷向北向南發展、延長尤其經隋朝和元朝二次大規模的擴展和整治,基本上完成了今日京杭運河的規模。京杭運河的許多河段是利用原來的天然河流和湖泊,部分河段是人工開挖的,運河水流主要從溝通的天然河道中得到補給。
到隋煬帝(楊廣)時,據說煬帝為了到揚州看瓊花,也為了南糧北運,開鑿京淮段至長江以南的運河,全長2000多公里。到元朝時,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必須開鑿運河把糧食從南方運到北方。為此先後開鑿了三段河道,把原來以洛陽為中心的隋代橫向運河,修築成以大都為中心,南下直達杭州的縱向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按地理位置分為七段:北京到通州區稱通惠河,長82公里;通州區到天津稱北運河,長186公里;天津到臨清稱南運河,長400公里;臨清到台兒庄稱魯運河,長約500公里;台兒庄到淮陰稱中運河,長186公里;淮陰到瓜洲稱里運河,長約180公里;鎮江到杭州稱江南運河,長約330公里。揚州是里運河的名邑,隋煬帝時在城內開鑿運河,從此揚州便成為南北交通樞紐,藉漕運之利,富甲江南,為中國最繁榮的地區之一。
京杭運河一向為歷代漕運要道,對南北經濟和文化交流曾起到重大作用。十九世紀海運興起,以後隨著津浦鐵路通車,京杭運河的作用逐漸減小。黃河遷徙後,山東境內河段水源不足,河道淤淺,南北斷航,淤成平地。水量較大、通航條件較好的江蘇省境內一段,也只能通行小木帆船。京杭運河的荒廢、蕭條,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寫照。解放後部分河段已進行拓寬加深,裁彎取直,新建了許多現代化碼頭和船閘,航運條件有所改善。季節性的通航里程已達1100多千米。江蘇邳縣以南的660多千米航道,500噸的船隊可以暢通無阻。古老的京杭運河將來還要成為南水北調的輸水通道。
意義
京杭大運河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物質和精神財富,是活著的、流動的重要人類遺產。大運河肇始於春秋時期,形成於隋代,發展於唐宋,京杭大運河建於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距今已有2500年的歷史,而秦始皇(嬴政)在嘉興境內開鑿的一條重要河道,也奠定了以後的江南運河走向。據《越絕書》記載,秦始皇從嘉興「治陵水道,到錢塘越地,通浙江」。大約2500年前,吳王夫差挖邗溝,開通了連接長江和淮河的運河,並修築了邗城,運河及運河文化由此衍生。
我們今天所說的大運河開掘於春秋時期,完成於隋朝,繁榮於唐宋,取直於元代,疏通於明清(從公元前486年始鑿,至公元1293年全線通航),前後共持續了1779年。在漫長的歲月里,主要經歷三次較大的興修過程。到了隋朝,隋煬帝動用幾百萬人,開鑿貫通了大運河,這為以後國家的經濟文化空前繁榮作出了巨大貢獻),隋代開始全線貫通,經唐宋發展,最終在元代成為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貫通南北的交通大動脈。
代人工天河。
京杭大運河是我國僅次於長江的第二條「黃金水道」。價值堪比長城是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一條人工河道,是蘇伊士運河的16倍,巴拿馬運河的33倍。
⑦ 隋朝大運河的開通有何重大歷史意義
第一、加強了中國南北的溝通。在古代,水運通常是比陸路靠馬、牛車運輸方內式便宜的。坐船容過河甚至跨海,既快捷又能輜重,往往比走旱路要便宜。大運河把南北用水道連起來,組成水網,把幾大自然水系(長江、淮河、黃河、海河、錢塘江)變成一個大水系。
第二、促進沿河城市的繁榮。唐、北宋的頻繁開鑿、疏浚、整修使大運河在較長的時期保持暢通,經過唐宋的長期發展,大運河沿線的城鎮藉助大運河的便利條件,發展的更加興旺。大運河促進了沿線城市揚州、杭州、西安、洛陽、開封的發展。
【拓展資料】
隋唐大運河跨越地球10多個緯度,縱貫在中國最富饒的華北平原和東南沿海地區,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8個省、直轄市,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在中國的歷史上產生過巨大的作用,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建築工程。
⑧ 隋朝大運河開通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
隋朝大運河開通的目的:溝通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統治,便於隋煬帝巡遊,意義:溝通了中國大地的東西南北,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真正的融會貫通和大一統。
把中原文化帶到了北方,帶到了南方,也把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南方魚米桑茶水鄉文化帶到了中原,實現了中華文化的多元化、互補化和共繁化。隋煬帝大運河迎來了唐代的開元之治,奠定了唐文化在世界上崛起的基礎。
(8)隋朝大運河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背景
文化交流
黃河是中華民族發展的搖籃,黃河流域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它的中下游中原地區是古代經濟、文化、科學最發達、最昌明的區域,也是人口最稠密,政治思想最為活躍的所在。
黃河自西向東的流向,便於東西橫向聯系,而不便於南北縱向的聯系,縱向經濟文化交流受到很大影響,黃河以北不乏富饒之地,黃河以南的東南沿海更是物產豐富之地,但長期得不到開發,這種地理上的缺陷,造成了中國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的現象。
我們的祖先明智地覺察到這個問題,從而產生開鑿南北縱向的人工河的願望。
軍事需求
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封建統治者為鞏固政權,戰事頻繁,征伐不斷,為保證軍事行動所需之大量糧草的運輸,在水運上佔有主導地位的年代,溝通南北水運,開鑿運河無疑對軍事行動是十分必要的。
由此可見,大運河的開鑿,主要是為了當政者便於鞏固和發展自己的政權,而軍事行動和經濟開拓則是最直接的目的。同時,也有著追隨帝都的屬性。
⑨ 隋朝修大運河有什麼歷史意義嗎
隋朝修大運河的歷史意義
濟渠、通濟渠、山陽瀆和江南運河總長五千多里,流經今河北、河南、安徽、江蘇和浙江等五省,溝通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和錢塘江等水系。這樣,隋代的水上交通以洛陽為中心,西通關中盆地,北抵河北平原,經淮河,越長扛,南抵太湖、錢塘江流域,把華北、江南和京城所在地的關中地區聯在一起,形成全國的運河網。
若從京城長安出發,坐船可經廣通渠至潼關入黃河,順水而下,經沁口北上永濟渠抵涿郡,又可走通濟渠,經山陽瀆,過長江,順江南運河到杭州。以這幾條運河為骨幹,還可通過若干支流前往全國許多地方。這種四通八達的運河網,對鞏固我國的統一,促進南北的文化和物資交流,開發南方,支援北方等都有深遠的意義。運河通航,「自是天下利於轉輸」②[註:《通典·食貨·運漕》卷一七七],運漕商旅,往來不絕。江浙一帶加快發展,成為全國重要的財賦集中地區,運河兩岸的城市迅速繁榮起來,京口(今鎮江)、江都(今揚州)和浚儀(今開封)等都很快成為當時著名的商業都會。江南的絲綢、銅器,海產,四川的布匹。西湖的稻米雜貨,廣東的金銀,犀角,象牙等等,源源不斷地輸往首都長安和北方的涿郡。
隋代大運河地形復雜,開鑿任務相當艱巨,當時封建壓迫非常殘酷,勞動工具簡陋,可是運河的建設速度卻很快,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創造精神,也說明當時我國水利工程技術曾經走在世界前列。
大運河是我國隋代人民用血汗和生命建成的。大業元年(公元六零五年)鑿通濟渠時,「役丁死者什四五。」①[註:《資治通鑒·隋紀五》卷一八零]大業四年(公元六零八年)征河北諸軍一百多萬開永濟渠,丁男不夠,就抓女工上河。據《開河記》描述,朝廷還規定每五戶出一人參加供應食物等准備工作;河工在五萬名監工下日夜勞動,稍有差錯,即受到「枷項笞背」,弄得許多人家賣兒賣女、家破人亡。大運河鑿成的當年,隋煬帝巡遊南北,自洛陽出發,經開鑿的漕渠出洛口進黃河,再經通濟渠、山陽瀆到江都。大業七年(公元六一一年),「帝自江都行幸涿郡,御龍舟,渡河入永濟渠」。①[註:《資治通鑒·隋紀五》卷一八零。]事先他派人到江南採伐巨木造龍舟綵船數萬,龍舟上下四層,高四十五尺,長二百餘丈。到江都時,拉船的人達八萬之多,所帶宮妃隨從也不下十萬之眾,「舳艫相接二百餘里。」所需消耗,均歸沿途痛苦俄高層各縣供給②[註:隋書·食貨志》卷二四]。五百里內的州縣老百姓都要進獻山珍海味③[註:《資治通鑒·隋紀五》卷一八零],許多州縣的農民被迫提前預交幾年的租稅。
馬克思說:「人類始終只能提出自己能解決的任務。因為只要仔細考察就可以發現,任務本身,只能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至少是在形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隋代大運河的興建,正是這樣,決不是什麼單純的隋煬帝楊廣想要遊山玩水的個人意志的產物。
如前所述,從春秋到南北朝,我國人工運河系統已具雛形。隋代初期,京師倉廩尚虛,關中也出現「地少而人眾,衣食不給」④[註:《隋書·食貨志》卷二四]的現象。當時的供應主要仰仗河北、河南,山西和山東。但運輸十分困難。為了改善交通,隋文帝不得不採取緊急措施,「遣倉部侍郎韋瓚,向蒲陝以東,募人能於洛陽運米四十石,經砥柱之險,達於常平者,免其征戍。」⑤[註:《隋書·食貨志》卷二四]但渭水漕運險阻,沒有解決問題。這是迫使隋朝統治者下決心開鑿運河的第一個重要原因。當時江南已是「地廣野豐」,物產日增。為了進一步擴大關中的供應來源,把江南富裕的物產源源運進長安,開鑿運河勢在必行。
隋文帝於公元五八九年滅南陳,實現全國大統一後,江南的割據勢力仍霸地為王,繼續對抗中央,形勢仍然動盪不安。為了有效地防範和鎮壓南方的反抗,隋朝統治者亦有必要興建運河。這是大運河開鑿的第二個重要原因。
隋代強大的物質基礎和雄厚的技術力量,使以上這種需要成,為可能。隋文帝晚年時,全國已呈現出盛世景象,「戶口滋盛,中外倉庫、無不盈積」①[註:《隋書·食貨志》卷二四]。如前所述,當時也逐漸形成了一批有才能的技術隊伍,如宇文愷、蘇孝慈和元壽等人。隋煬帝就是憑借著這些條件,經過精心的籌劃和組織,終於使可能變成現實,建成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溝通全國的運河網。
綜上所述,大運河興建於隋代,主要是我國當時政治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中華民族統一的需要
⑩ 隋唐大運河有什麼歷史意義》
當時主要是為了加強對南方的政治和經濟控制。隋朝的政治和軍事中心在內北方,在平定容南陳期間,為了運兵南下,開始修建運河。待開皇九年(589年)三月平定南陳後,南方江淮地區的經濟卻有了較大的發展。北方城市所需要的物資,特別是糧食,有很大一部分要依靠江淮地區供應。大量的物資要從江淮運到長安,甚至運到北方邊疆的軍事重鎮。所以,當時開鑿運河也是為了解決糧食和紡織品北運的問題。為了將江南的糧食和紡織品運送到北方,又陸續開鑿了數條運河。大運河為後世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在大運河修築成功和此後發揮作用的五百餘年時間之內成為溝通隋唐大運河沿線的重要政治、經濟、文化的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