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農葯經歷了哪幾個發展階段
早期的農葯都來自植物和礦物,這被稱為第一代農葯。例如,用硫磺、煙葉水殺蟲,用硫內酸銅防菌、防病。容
第二代農葯即有機合成農葯。例如DDT和六六六等為殺蟲劑,福美聯、代森鋅等為殺菌劑,還有除草劑和植物生長調節劑等等。
高效、低毒、不污染環境、不破壞生態的第三代農葯——有機殺蟲劑、化學不育劑、激素類農葯、生物性農葯等的研製,為征服植物的病蟲害添上了重重的砝碼。例如,美國梅特卡夫等研製的DDT的代用品益滴涕,它可被生物降解成無毒物質,對環境影響不大。又如,英國伊利奧特(M.Elliot)等合成了天然除蟲菊的類似物苄氯菊酯,具有高效、廣譜、低毒而又可被生物降解的優點,可避免環境污染。有理由相信,「綠色殺蟲劑」——生物殺蟲劑或生物農葯的使用,將能既殺滅害蟲,又不危害人的生命健康和破壞生態環境。
此外,針對DDT引起的其他害蟲及蟎類的猖獗,人們提出了害蟲綜合防治的概念,主要是從生態系的概念出發,重點協調化學防治與生物防治的關系。至今,這一概念已成為一門包括生態、昆蟲、植物、雜草、土壤、數學(系統分析、計算機)、經濟學等學科在內的一門綜合性學科。
Ⅱ 合成農葯是第一代農葯對不對
合成農葯不是第一代農葯
第一代農葯 又稱天然農葯。在農葯使用歷史上,指早期由版礦物或植物性物質製成的權農葯
這一名稱是現代人為研究農葯發展的歷史而提出的第一代農葯屬於有機氯類的殺蟲劑,最先被發明出來的殺蟲劑是——大名鼎鼎聲名狼藉的滴滴涕(DDT)。
Ⅲ 世界農業從以前到現在一共變了什麼比如說農葯的,肥料的,方法的或者科技的變化。
農葯的使用已有悠久的歷史,大體上可分為利用天然物質和利用化工產品兩個階段。
天然物質的利用 自古以來人類在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經常遭受各種生物災害的侵襲。古代人在同有害生物的斗爭中,不斷尋找各種防治方法,在利用植物、動物、礦物的有毒天然物質方面,積累了許多經驗並流傳下來,這就是化學防治方法和農葯的起源。例如中國西周時期的《詩經·豳風·七月》里有熏蒸殺鼠的敘述,約公元前 240年成書的《周禮》載有專門掌管治蟲、除草的官職及所用的殺蟲葯物及其使用方法。古希臘詩人荷馬也曾提到硫磺的熏蒸作用。中國在公元前5~前2世紀成書的《山海經》中,有礜石(含砷礦石)毒鼠的記載。公元 533年北魏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里有麥種用艾蒿防蟲的方法。公元900年前,中國已知道利用砒石防治農業害蟲,到15世紀,砒石在中國北方地區已大量用於防治地下害蟲和田鼠,在南方地區用於水稻防蟲,這在明代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里有詳細記述,當時砒石已有工業規模的生產。明代李時珍收集了不少有農葯性能的葯物,載於其名著《本草綱目》中,從16~18世紀,世界各地陸續發現一些殺蟲力強的植物,其中最著名的有煙草、魚藤和除蟲菊,至今仍在大量應用。
農葯專用產品的出現 近代化學工業出現以後,化工產品逐漸增加,其中不少被作為農葯試用。同時,農業科學試驗開始發展起來,農葯的應用逐漸有了科學依據。除硫磺粉早有應用外,1814年發現石硫合劑的殺菌作用,1867年發現巴黎綠(含雜質的亞砷酸銅)的殺蟲作用。19世紀中期,歐洲的葡萄釀酒業遭到葡萄霜霉病的嚴重流行而發生危機。1882年法國的P.米亞爾代發現用硫酸銅和石灰配製的波爾多液,具有良好的防治葡萄霜霉病的效果,及時拯救了釀酒業,米亞爾代因比被贊揚為民族英雄,成為農葯發展史上一個著名的事例。1892年,美國開始用砷酸鉛治蟲,1912年開始以砷酸鈣代替砷酸鉛。農葯逐漸從一般化工產品的利用發展到專用品的開發,在化工產品中農葯作為一個分類的概念開始形成。20世紀初,隨著有機化學工業的發展,農葯的開發逐漸轉向有機物領域。1914年德國的I.里姆發現對小麥黑穗病有效的第一個有機汞化合物即鄰氯酚汞鹽,1915年由拜耳股份公司投產,這是專用有機農葯發展的開端。20~30年代,有機合成化學和昆蟲學、植物病理、植物生理等生物科學的進步,為有機農葯的研究開發創造了條件。30年代以後,有機農葯品種開始增多,在用途上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等分類概念也逐漸確立。盡管一些早期品種的葯效不夠理想,應用規模不大,但農葯作為專用化學品已相當明確。1931~1934年美國的W.H.蒂斯代爾等發現了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鹽類的優良殺菌作用,開發出有機硫殺菌劑的第一個品種系列福美雙類,標志著農葯研究開發已達到專業化系統化階段。農葯工業迅速發展的條件已基本成熟。
農業生產中種植業的發展離不開肥料。中國的農業已經有了1萬年的悠久歷史,古代稱肥料為糞,施肥則成為糞田。我國的農田施肥大約開始於殷商朝代,主要根據出土文物中當時已有罱河泥的木製工具以及殷商甲骨文中已有表示屎、壅等字形記載,並有施肥可以增產的卜詞。到戰國時期已經重視並強調農田施肥了。我國古代最多是利用動物糞便作為肥料,到戰國和秦漢又利用腐熟人、畜糞尿、蠶糞、雜草、草木灰、豆萁、河泥、骨汁等。在漢朝已很重視養豬積肥。
Ⅳ 山東大成農葯股份有限公司的發展歷程
1988年10月25日 淄博市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批復成立山東農葯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為淄博市首批股份制試點單位。
1989年1月25日 化工部以〔1989〕化生字第0037號文公布山農
為全國化工六好企業。
1990年2月4日 山東省副省長王樂泉等一行10人,在市長韓新民、副市長劉建業陪同下到山農現場辦公,並視察了生產車間。
1991年7月12日 被化學工業部命名為節約能源國家一級企業。
1993年7月29日 化工部副部長譚竹洲到山農視察。
1995年11月11日 中國證監會以證監發審字(1995)71號文批復,復審同意山農公司社會公眾持有的4950萬股股票上市交易。12月6日「山東農葯」股票在上海證交所上市。
1995年12月26日 國家經貿委、國家計委、統計局、財政部、勞動部、人事部聯合通知,確定山東農葯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為大型(一)檔企業。
1996年3月 3萬噸/年離子膜燒鹼工程建成。 山東省副省長韓寓群視察離子膜燒鹼工程。
1997年5月18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山東省委書記吳官正到山農視察。
1997年10月 除草劑草凈津榮獲「國家級新產品」稱號。
1997年12月31日 「植保」商標被評為山東省著名商標。
1998年4月 公司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
2000 年4月13日 我公司與台灣巨豐生產科技有限公司合資成立山東成豐化工有限公司,生產間二甲苯、間苯二甲睛、百菌清系列產品。
2000 年10月18日 公司正式更名為「山東大成農葯股份有限公司」 , 大力實施 CIS 戰略,塑造企業全新形象。
2002年2月 順利通過ISO10012 計量檢測體系認證,公司計量檢測工作躍上新台階, 技術中心升級為省級技術中心。
2003 年12月 大成農葯公司榮膺 2003 年中國化工企業 500 強。
2005 年3月27日 2000 噸/年百菌清技改工程試車成功。
2005 年11月 「大成」牌商標被認定為山東省著名商標。
2006年11月 淄博市政府以[2007]97號文件正式批復淄博市財政局,同意淄博市財政局將所持有的占總股本30.54%的大成股份國有股無償劃轉給中國化工農化總公司。
2008年11月 經中國證監會批准,淄博市財政局持有的大成股份國有股劃撥給中國化工農化總公司的過戶手續辦理完畢。中國化工農化總公司正式成為山東大成農葯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一大股東。
2012年6月15日,經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上市公司並購重 組審核委員會 2012 年第 10 次並購重組委工作會議審核,本公司重大 資產置換、發行股份購買資產暨關聯交易的申請已獲有條件審核通過山東華聯礦業股份有限公司借大成股份上市。
Ⅳ 殺菌劑的發展歷史
早期的殺菌劑都是無機化合物,其中如硫磺粉和銅制劑(見波爾多液)至今仍在使用。1914年德國的I.里姆首先利用有機汞化合物防治小麥黑穗病,標志著有機殺菌劑發展的開端。
1934年美國的W.H.蒂斯代爾等發現了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鹽的殺菌性質,此後有機殺菌劑開始迅速發展。在40~50年代開發的有三個主要系列的有機硫殺菌劑:福美類、代森類(如代森鋅)和三氯甲硫基二甲羧醯亞胺類,此外有機氯、有機汞、有機砷殺菌劑也有發展。這些殺菌劑大多是保護劑,應用上有局限性。
60年代以來,更多化學類型的殺菌劑不斷出現,其中最重要的進展是內吸性殺菌劑的問世。
1965年日本開發了有機磷殺菌劑稻瘟凈,1966年美國開發了萎銹靈,1967年美國開發了苯菌靈,1969年日本開發硫菌靈,1974年聯邦德國開發了唑菌酮,1975年美國開發了三環唑,1977年瑞士開發了甲霜靈,1978年法國開發了三乙磷酸鋁。以上述為代表的內吸劑已成為70年代以來殺菌劑發展的主流。與此同時,農用抗生素也有較快的發展。有機汞、有機砷和某些有機氯殺菌劑因毒性或環境污染問題而漸被淘汰。新一代的內吸劑由於防治效果提高而使殺菌劑的市場進一步擴大。到80年代,殺菌劑的品種已超過200種。據調查,1985年全世界殺菌劑銷售額達到25.4億美元,占農葯總銷售額的18.4%。
1984年殺菌劑中內吸劑的銷售額已佔44.2%,非內吸劑佔55.8%。近半個世紀以來,殺菌劑的發展主要集中在防治真菌病害的葯劑方面,而對於防治細菌和病毒引起病害的葯劑還研究開發得很不夠。中國自50年代起主要發展保護性殺菌劑,70年代以來,開始發展內吸性殺菌劑和農用抗生素,並停止使用有機汞劑。由於殺菌劑的應用技術比較復雜,所以發展速度不如殺蟲劑快,但是殺菌劑對農業的增產保護作用已經越來越被廣大農民所認識,隨著中國農業的現代化,殺菌劑的發展必將加快。使用方法
Ⅵ 提供一些農葯的發展歷史
早在3000多年以前,荷馬在「奧得賽」中就提到過「硫磺避害」。可以認為這是內最早使用農葯的報道 。1761年,硫容酸銅被用來防治穀物腥黑穗病。最早的葉面殺菌劑也是硫磺和銅的懸浮液。1763年法國新聞報道推薦煙草和石灰粉防治蚜蟲,這是世界上首次報道的殺蟲劑,其主要有效成分是尼古丁,第一代殺蟲劑尼古丁是最早使用的殺蟲劑。二、農葯的發展狀況 1、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合成和生產了苯氧乙酸類化合物,從此有了除草劑,也標志著現代雜草的化學防治技術已經開始。2、40年代,出現了一大批各種不同結構類型的新品種。如DDT、六六六、毒殺芬、氯丹、艾氏劑、七氯等有機氯殺蟲劑,還有毒死蜱,對硫磷(1946)、特丁磷等有機磷殺蟲劑,代森鈉、代森錳、代森鋅等殺菌劑。DDT是其中最著名的品種。
Ⅶ 世界農業可分為哪三個歷史發展階段
即:原始農業、近代農業和現代農業
如果分為四個階段,即:原始農業、傳統農業、近代版農業和現代農業。權
農業生產的形成和發展在世界各地經歷了不同的過程,其基本特點是由幾個農業起源中心,通過引種和農耕方法的傳播,沿不同的路線向世界各地擴散,並與各地的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相結合,逐步發展成為各具特色的農業生產面貌和農業類型.世界農業發展大體可分為原始農業、傳統農業、近代農業和現代農業四個時期.每個時期農業的特點不同,生產力水平互異,其內部結構與外部聯系以及對整個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有很大差別.縱覽世界農業發展的歷史進程,探求其形成演變的線索,對於深入認識世界農業的現狀特點和發展趨向,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Ⅷ 美國農業發展史及中國農業發展史
一、政府對農業的扶持
美國實行的是「以工補農」政策,發達的工業和高科技產業扶持起了一個發達的農業。扶持體現在各方面,主要是農村道路、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農產品價格的直接補助;較低的農業稅收政策;良好的技術服務;積極開拓農產品國內、尤其是國際銷售市場等。在農民家庭收入中,政府的補貼佔24%。這為農業生產者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國目前農民的負擔較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後,鄉村道路建設、電網改造等,在有些地方還需要農民出資,農產品生產成本居高不下,銷售不暢,影響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影響到農業的發展。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加大國家對農業的扶持力度,沒有政府的大力扶持,實現現代化發達的農業是不可能的。在發達國家是這樣,在發展中國家也是如此。
二、不斷延伸和完善農業產業體系,促進農業產業升級
美國農業的發展過程,實際上就是農業產業體系不斷延伸、完善、升級的過程。1820年以後,美國農業進入商品化階段,農業不僅是生產問題,而且開始向農產品的加工、銷售方面延伸。到了1860年,美國第一次農產品過剩危機爆發,促使農業產業體系進一步升級,使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等各環節有機結合、相互促進,並與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相融合。目前,雖然美國從事農業生產領域的人口只佔總人口的2%,但是,從事與農業生產有關的化肥、農葯、種子等生產資料的生產、供應和農產品加工、銷售以及為農業生產服務的人口至少佔到了總人口的15%以上。在美國,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供應體系,農產品加工、銷售體系,農業科研、教學、技術推廣體系,農作物種子、家禽畜種的培育、繁殖、加工、銷售體系,農產品質量檢測、監督體系,農業信息服務體系都很健全。這些體系與農業生產體系密切相聯,共同作用,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農業產業體系。這一體系的形成和完善,有力地支撐著農業生產,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我國的農業產業體系正在形成。目前的問題是,產業體系內部的有些體系還不健全,體系之間聯系不密切,整個農業產業體系的功能沒有充分發揮。
三、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發揮很大的作用
在美國,農業科技貢獻率已近70%,而我國只有40%。科技在美國農業生產中之所以貢獻率高,除了政府對農業科研、教育的重視,農民自身文化素質高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美國農業技術推廣的體系比較健全,作用發揮的好。美國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主要是由州立大學的農學院承擔。大學教授有1/3時間從事教學,1/3時間從事科研、1/3時間從事推廣工作。大學與地方郡政府聯合組建郡農技推廣中心,負責本區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人員由大學教授和地方招聘的科技人員組成,經費由聯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郡政府分別承擔。在郡里,有一個由大學、政府、技術推廣和農民代表組成的農業推廣指導委員會,他們定期溝通各方意見,審定推廣工作計劃和經費使用計劃,對農技推廣中心的工作進行評估、監督、指導。這種體系真正做到了科研、教育、推廣和生產的結合,相互促進,增強了工作的有效性。大學除了為農民推廣技術外,現在也為種子、農葯、化肥等有關涉農企業提供技術培訓、咨詢服務,通過這些企業為農民提供物資服務的同時,提供技術服務,達到推廣的目的。我們也不一定要完全照搬他們的做法,我國有一個獨立的推廣體系,目前的問題是,這個體系與科研、教學部門的結合不緊密,工作的經費沒保證,作用發揮的不充分。農民參與推廣的程度很低,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對政府負責的程度遠大於對服務對象農民的負責程度。科研、教學部門受職稱評審、職務晉升政策導向的影響,專家、教授從事推廣工作的積極性不高。可以設想在省、縣組建農業技術推廣委員會,及時溝通各方面的情況,研究解決推廣中的問題。農業科研、教學單位要制定政策,鼓勵和要求專家、教授除了科研、教學外,要保證有一定的時間從事農業推廣工作,做到為農民服務,為農業發展服務。國家應該保證農業推廣的工作經費,推廣部門要真正樹立為農民服務的思想。
四、農業經營有一個適度較大的規模
美國地多人少,隨著科技和經濟的發展,農業人口在不斷的分化減少,農業經營容易形成規模,獲得規模效益。美國以家庭農場為主,而且兼業農戶較多,平均每個農場的耕地面積在200公頃左右,養殖戶一般養奶牛100頭以上,生豬年出欄率2000頭以上。明尼蘇達州有8萬多個農場,純經營農業的只有2萬多個,佔25%。我們沒有那樣得天獨厚的土地資源,不可能形成很大的經營規模,但是,我們應該採取積極的措施促進農村人口的分化,按照「自願、條件、有償、規范、有序」的原則,引導農民依法進行土地的合理流轉,以適度擴大農業經營規模。可以大力發展兼業農戶,提高農業經營者的效益。如果不向這方面發展,讓廣大的農民只停留在人均0.1-0.2公頃的耕地上做文章,那隻能是維持簡單的生產和生活,農民富裕、農業的進一步發展是很難的。
五、走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路子
我們走訪了哈奔歧爾德農場。這個家庭農場有5口人,經營了400公頃耕地,其中280公頃耕地種玉米,120公頃種苜蓿,養牛800頭。從建農場時就考慮到保護環境和持續發展的問題。種植的玉米全部用於青貯喂牛。牛糞尿通過沼氣池發酵處理,沼液、沼渣作為有機肥施於農田,沼氣用於發電。電除了滿足自己用外,有一半賣給了電力公司,每月的賣電收入就有3000美元。把冷卻牛奶的冷卻水,再用來沖洗牛舍,廢水排到沼氣池又被利用。這樣一個良好的生態循環,既解決了牲畜糞便的臭味和污染問題,又解決了農田的用肥問題,保護了生活環境。交談中農場主告訴我們,他在努力使資源能夠得到多次利用,以減少浪費,節約能源,保護環境,增加收入。我國人多,相對資源貧乏,更應重視生態農業,引導農民走可持續發展的路子,同時,還應重視農民生活環境的保護和改善。
Ⅸ 列出農葯發展的幾個歷史時期,並列出其主要成就
農葯的發展大體經歷了3個歷史階段,即天然葯物時代(約19世紀7O年代以前)、無機合成農葯時代(約19世紀7O年代至2O世紀4O年代中期)和有機合成農葯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