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洛川會議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其 歷史 意義何在
是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抄轉折關頭召開的重要會議。指出了國共兩黨不同抗戰路線的原則區別,確立我軍在敵後放手發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的戰略任務,為實現黨對抗日戰爭領導權和為爭取抗日戰爭勝利。
Ⅱ 洛川會議的重要意義是什麼
洛川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在歷史轉折關頭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它制定了中國共產黨的全面抗戰路線,規定了中國共產黨的基本任務和各項具體政策,為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指明了抗戰的正確方向。
Ⅲ 洛川會議的召開有什麼歷史意義
7月日,北平、天津相繼陷落。在日軍的進逼下,蔣介石密邀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到南京共商國防問題。8月4日,毛澤東和張聞天又電請朱、周、葉到南京後代表中共提出對整個國防問題的建議,指出:「總的戰略方針暫時是攻勢防禦,應給進攻之敵以殲滅性的反攻,決不能是單純防禦。
這時日本軍隊的大舉進攻上海,直接威脅到國民黨統治集團的心臟地區和英、美等國的在華利益,使蔣介石感到不得不進行全國性的抵抗,否則自身的統治也難以保持,於是,在國共談判中表現出較多的合作願望。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周恩來等同國民黨經過反復談判,終於達成協議:朱德、彭德懷為八路軍正、副總指揮;主力紅軍充任戰略游擊隊,執行側面戰、協助友軍、擾亂與鉗制日軍大部並消滅一部的作戰任務。
這時,中共中央決定在洛川召開政治局會議。由於會議要討論軍事問題,吸收了前方主要將領參加,實際上成為一次政治局擴大會議。
洛川會議是在8月22日至25日召開的。毛澤東在會上做了軍事問題和國共兩黨關系的報告,並作了多次發言。
他分析了抗日戰爭的形勢:現在已經開始的政府抗戰,得到了人民的擁護,但人民還沒有大規模地參加,這就成為現在的弱點與今後的任務——即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我們的方針最基本的是持久戰,不是速決戰,持久戰的結果是中國勝利。」
毛澤東明確地提出紅軍在抗日戰爭現階段的戰略方針以游擊戰爭為主。
關於國共關系,毛澤東指出現在統一戰線正在成熟中,但國民黨還在限制和破壞我們,我們是繼續有原則地讓步,即保持黨和紅軍的獨立性,要有自由,而採取不決裂的方針。
在會上,毛澤東還提出,主力部隊開赴前線後,要留下一支部隊鞏固陝甘寧根據地,使它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力量的大本營。這支部隊稱為留守兵團,以後在保衛陝甘寧根據地的斗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Ⅳ 瓦窯堡會議和洛川會議
瓦窯堡會議和洛川會議不是同一個會議,兩者主要有以下區別:
一、時間地點不同
1、瓦窯堡會議
1935年12月25日,黨中央在陝北瓦窯堡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會議。
2、洛川會議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國共產黨在陝北洛川馮家村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
二、背景不同
1、瓦窯堡會議
「九一八」事變後,1935年夏,日本帝國主義以吞並華北五省為直接目的,加緊侵略華北,中國人民掀起了抗日民主運動新高潮。這時,中國共產黨面臨著從土地革命戰爭向民族革命戰爭轉變的新形勢。
2、洛川會議
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共產黨就提出了全民族抗戰的人民戰爭路線。為了動員一切力量實現全面抗戰,並具體制定、建立黨領導抗戰的綱領和政府,從而戰勝日本帝國主義。
三、成果不同
1、瓦窯堡會議
會議通過《中央關於軍事戰略問題的決議》、《關於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等決議案。27日,毛澤東根據會議精神,在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作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會議關於政治形勢的決議和毛澤東的報告,圓滿地解決了黨的政治路線問題。
2、洛川會議
根據毛澤東的提議,會議通過了著名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十大綱領的主要內容是:
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全國軍事的總動員;全國人民的總動員;改革政治機構;抗日的外交政策;戰時的財政經濟政策;改良人民生活;抗日的教育政策;肅清漢奸賣國賊親日派,鞏固後方;抗日的民族團結。
這次會議還通過中央《關於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決定指出,抗日戰爭是一場艱苦的持久戰,其勝利的關鍵在於使其發展成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共產黨員及其領導的民眾和武裝力量,應該站在斗爭的最前線,使自己成為全國抗戰的核心。
四、意義不同
1、瓦窯堡會議
瓦窯堡會議是一次極為重要的會議,是遵義會議的繼續和發展。會議提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既著重批判了「左」傾教條主義在政治策略上的錯誤,也警戒全黨汲取大革命中無產階級放棄領導權而導致革命失敗的教訓,從而使黨在新的歷史時期將要到來時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動權。
2、洛川會議
洛川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歷史轉折關頭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
這次會議指出了國共兩黨兩條不同的抗戰路線的原則區別,確立了我軍在敵後放手發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利用游擊戰爭配合正面戰場,開辟敵後戰場,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的戰略任務,為實現黨對抗日戰爭的領導權和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指明了正確道路。
Ⅳ 瓦窯堡會議的內容和意義
一、瓦窯堡會議的內容
會議在毛澤東的主持下,分析了華北事變後國內階級關系的新變化,討論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國防政府和抗日聯軍等問題,批判了黨內長期存在著的「左」傾關門主義,制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
1935年12月25日,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議》。《決議》提出將「工農共和國」的口號改為「人民共和國」,並相應地改變了黨的若干政策。
二、瓦窯堡會議的意義
這次會議,是遵義會議後中共中央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它科學地總結了兩次國內革命戰爭的基本經驗,解決了遵義會議沒有來得及解決的政治策略問題,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為黨領導全國人民迎接偉大的抗日戰爭奠定了政治基礎。
(5)洛川會議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瓦窯堡會議的召開背景: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學生爆發了「一二九」運動,1萬多名學生舉行抗日示威遊行,推動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
在此期間,長征中的中國工農紅軍於1935年10月勝利到達陝北。11月下旬,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所派代表張浩(林育英)回到陝北,向中共中央傳達了共產國際關於建立廣泛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精神和八一宣言的內容。
在中華民族危機日益嚴重,抗日救亡運動重新高漲的形勢下,迫切要求對日本進攻以來的國內形勢作一次正確的分析,制定黨在新形勢下的策略和政策,糾正嚴重存在的「左」傾關門主義。
為此,根據共產國際七大的決議,中共中央於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在陝北瓦窯堡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即「瓦窯堡會議」。
Ⅵ 中共歷史上的(有15個)重要會議『內容』『意義』『時間』『地點』及『影響』..
包括有1.一大
2.三大
3.八七會議
4.遵義會議
5.洛川會議
6.七大
7.七屆二中全會
8.八大
9.八屆二中全會
10.十一屆三中全會
11.十二大
12.十三大
13.十四大
14.十五大
15.十六大
Ⅶ (世界歷史)洛川會議主要說了啥
毛澤東代表中央政治局作了關於軍事問題和同國民黨的關系問題的報告,深刻地分析了中國革命的形勢,指出抗日戰爭將是艱苦的持久戰,提出了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所採取的政治路線和基本方針。
關於軍事問題,報告指出紅軍在國內革命戰爭中已經發展為能夠進行運動戰的正規軍。但在新的形勢下,必須把過去的正規軍和運動戰變為分散使用的游擊軍和游擊戰。
他指出紅軍的戰略方針是: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包括在有利條件下集中兵力消滅敵人兵團,以及向平原發展游擊戰爭。
游擊戰爭的作戰原則是分散以發動群眾,集中以消滅敵人,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山地戰要達到建立根據地,發展游擊戰爭的目的,小游擊隊可到平原區發展。
(7)洛川會議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會議背景
日軍於7月底佔領平津地區,8月中旬,又在華北的平綏鐵路東段和華中的上海地區,展開新的戰略進攻。
國民政府在日軍大規模戰略進攻面前,不願發動民眾和改革政治。中共中央於8月22日至25日,在陝西省洛川縣馮家村召開了由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朱德、任弼時、關向應、劉伯承、賀龍、博古、彭德懷、張浩、林彪、聶榮臻、羅榮桓。
張文彬、蕭勁光、林伯渠、徐向前、周建屏、傅鍾、凱豐、張國燾、周昆等政治局委員、中央委員和各方面主要負責人,共23人出席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史稱洛川會議。
Ⅷ 中共歷史上的重要會議
⑴年中共一大:奮斗目標(用無產階級軍隊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實現共產主義)和中心任務(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
⑵1922年中共二大的中心任務(制定民主革命綱領);
⑶1923年中共三大的方針(以「黨內合作」方式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
⑷1927年中共八七會議的總方針(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
⑸1935年遵義會議的意義(結束左傾統治,確立正確領導;獨立解決問題,走向成熟標志;實現三個挽救,生死攸關轉折);
⑹1935年瓦窯堡會議的方針(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⑺1937年洛川會議的路線(全面抗戰路線);
⑻1945年七大的任務(建立新民民主義國家)及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
⑼1949七屆二中全會的工作重心(鄉村轉移到城市)、總任務(農業變工業、新民變社會);
⑽1956年八大分析的社會主要矛盾(表面上是農業國與工業國、需要和現狀之間的矛盾,實質上先進社會制度與落後生產力的矛盾)和確定的經濟建設方針(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
⑾1958八大二次會議(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八屆十一中全會(發動文革的標志)、八屆十二中全會(對劉少奇的錯誤批判)和中共九大(把林彪作為毛澤東的接班人寫進黨章)的錯誤決定;
⑿1978年屆三中全會的工作重心轉移(由階級斗爭轉到經濟建設)、偉大決策(改革開放)、第二代領導集體形成(鄧小平為核心);
⒀1982年二大(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1987年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即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三步走)、1992年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第三代領導核心)、1997年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綱領;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2002年個代表;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第四代領導核心)、2007年諧社會;科學發展觀)的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