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錢的發展歷史

錢的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10 08:00:36

A. 中國貨幣的發展歷史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回。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答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六次重大的演變:
一、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
二、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演變
三、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
四、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五、由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六、由手工鑄幣向機制紙幣的演變

B. 中國紙幣的發展歷史

中國最初的貨幣是原始社會末期使用的海貝。公元前200多年出現了金屬貨幣和鑄幣。秦朝(前221年-前206年)建立後,統一了幣制,以黃金和方孔圓形的銅錢流通全國。最早的紙幣是北宋(960年-1127年)時期的「交子」。

宋代銅錢和鐵錢並用,四川地區則專用鐵錢。當時,四川是鹽、茶、絲綢的重要產地,貨幣流通很大,但鐵錢非常笨重,大錢一千枚重二十五斤,買一匹羅需中錢二萬枚,重二百六十斤,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鐵錢不便流通的弊病越來越突出。

因而宋真宗時(997—1022)成都有十六家富商共同印製發行了代替鐵錢的紙幣—「交子」。「交子」上面印有房屋、樹木、人物等圖案,還有簽押作為暗記。交子可以兌換現錢,也可以在市場上流通,用交子向交子鋪兌換現錢時,須交一定數量的傭金。新舊交子三年兌換一次。

後來,由於交子鋪的富商挪用吞沒現錢,交子的兌換不能保證,常引起爭訟,官府遂禁止商人發行。1023年(仁宗天聖元年),改由政府發行交子。

民國時期紙幣: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昏庸腐朽、喪權辱國的清朝反動統治,結束了中國延續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創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譜寫了中國近代史上的光輝一頁。辛亥革命前已在國外發行「鑄餉券」,為了軍事開支的需要,又發行了「軍事用票」等紙幣。

辛亥革命勝利後,於民國初年,原「大清銀行」改為「中國銀行」,把交通銀行定為國家銀行,先後發行兌換券,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於1916年停止了兌現承諾,1924年,在廣州設立「中央銀行」代理國庫,履行國家銀行職能,發行貨幣。

此外。經國家核準的普通商業銀行也發行了鈔票,各省省地方金融機構也先後發行了地方鈔票。民國時期,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及地方省、地、市、甚至縣,亦都相繼發行了各類眾多的鈔票,鑄行了多種金幣、銀元、銅元、鎳幣等貨幣。

(2)錢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是中國北宋時期四川成都的「交子」。首次在歐洲使用的紙幣是1661年由瑞典銀行發行的,不過那時發行紙幣只是權宜之計,並不是作為真正的貨幣。1694年,英格蘭銀行創立,開始發行銀單。銀單最初是手寫的,後來才改為印刷品。

世界上共有兩百多種紙幣,流通於世界193個獨立國家和其他地區。作為各國貨幣主幣的紙幣,精美、多側面地反映了該國歷史文化的橫斷面,溝通了世界各國人民的經濟交往。世界上比較重要的紙幣包括美元、歐元、人民幣、日元和英鎊等。

紙幣上的圖案大致能夠反應一個國家的價值取向,其內容也傳遞了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文明程度。它是一張國家名片,呈現了這個國家在努力倡導一種什麼樣的國家倫理。

C. 錢的產生歷史,它的演變過程是怎樣

您好。
1.中國最早的錢幣
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最初是用以物易物作為商品交換手段的.但是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剩餘物品越來越多,交換的物品種類不斷增加,實物交換就顯得不太方便,於起就需要以某種天然物作為交換商品的手段.因為貝本身具有天然的單位,而且輕巧堅固,便於攜帶,同時在原始社會先民早已用貝作為裝飾品,對它很熟悉,所以用貝作為交換商品的手段是最方便合適的.因此可以說,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起動使用的是天然貝,以後又產生了人工製造的骨貝、石貝、陶貝和銅貝等.
2.中國最早的金幣
我國在商、周時期就已經使用黃金了,但是最初黃金只是用來作為裝飾品或當作賞賜、饋贈物的.在我國,黃金作為貨幣應以戰國時期楚國的郢爰金版為最早.這種郢爰金版形狀像一塊塊豆腐乾,上面打上許多印記,計有「郢爰」、「陳爰」、「鬲爰」等五六種,使用時根據需要臨時鑿開.因為金版上的印記大部分為 「郢爰」二字,故稱「郢爰金版」或「郢爰金餅」.這些印記像印章一樣,後來也有人把它叫「印子金」.
3.中國最早的銀幣
1974年秋天,河南省扶溝縣古城村農民在挖石灰池時發現一件三足帶蓋銅鼎,內藏有銀布幣18件,重3072.9克.銀幣皆為鏟形,銎(qiong音瓊.鏟上按柄的孔)作圓柱狀,除一件空前外,其餘均為實首.按布體大小可分為長、中、短三型,其中最大者長15.7厘米,寬5.8厘米,重188.1克;最小者長8.4厘米,寬5.8厘米,重134克.《中國錢幣》1983年第3期介紹,從造型、製作特點看,這批銀布幣屬於春秋中期,是我國首次發現的最早的銀質貨幣.筆者認為,它應屬於專門用以賞賜或貯藏的錢幣,而不是流通貨幣.

D. 如何敘述錢的發展史

一、古錢幣的淵源與由來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在原始社會末期最早出現的貨幣是實物貨幣。一般來說游牧民族以牲畜、獸皮類來實現貨幣職能,而農業民族以五穀、布帛、農具、陶器、海貝,珠玉等充當最早實物貨幣。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豬頭和下顎骨,表明豬和陶器在原始社會後期曾起過貨幣財富的職能。但眾所周知,流通較廣的古代實物貨幣為「貝」。因為充當實物貨幣,牛、羊、豬等牲畜不能分割,五穀會腐爛,珠玉太少,刀鏟笨重,故最後集中到海貝這一實物貨幣。海貝可作頸飾,有使用價值,便於攜帶與計數,因此在長期商品交換中被選為主要貨幣。在考古發掘中,夏代,商代遺址出土過大量天然貝,貝作為實物貨幣一直沿用到春秋時期。因此中國漢字中和財富,價值有關的字大多與「貝」字有關。如:貴、資、貪、貧、財、購等。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鑄幣的國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無文銅貝」,為最原始的金屬貨幣。至西周晚期除貝幣外還流通一些無一定形狀的散銅塊、銅錠等金屬稱量貨幣,這在考古發掘中也有出土。

綜上所述,原始社會後期至夏、商、周時代主要貨幣形態是實物貨幣,流通較廣的是天然貝。後期出現少量金屬稱量貨幣、鑄幣,屬貨幣萌芽與形成時期。

二、先秦貨幣初探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發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鑒定成色的金屬稱量貨幣逐步不適應,而被金屬鑄幣所取代。

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貨,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

1、中原地區即趙、韓、魏三國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幣。布幣脫胎於青銅鏟形農具「 」和「布」同音假借。春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裝柄的空心銎。而戰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對「空首布」而言,已無裝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鏟狀銅片,布幣形制大致分平肩,聳肩,圓肩和方足,尖足,圓足等類別,最一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聳肩尖足布,圓肩圓足布演化,地區後擴展到楚國和燕國等地。

2、東方的齊國和北方的燕國主要使用刀幣。刀幣分「燕明刀」和「齊刀化」二大類型。刀幣形狀取象於山戎 、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漁獵用的刀類工具。由於齊刀面有「化」字文而稱「刀化」。刀貨形狀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國早期一種青銅鑄幣。

3、西北方的秦國獨用環幣,其形製取象於紡輪或玉壁演化而來。環幣分圓形圓孔和方孔兩種。戰國時期即較早鑄行的是圓形圓孔,後秦惠文王,秦始皇鑄圓形方孔「半兩」錢。圓形環錢是方孔錢的原始狀態。

4、南方楚國鑄幣銅貝稱蟻鼻錢,由貝幣演化而來。銅貝錢文「 」形似鬼臉,為「貝化」二字組合。蟻鼻喻小,意即小錢。楚國有文銅貝鑄幣俗稱「鬼臉錢」、「蟻鼻錢」。楚國除蟻鼻錢外,還有黃金稱量貨幣,是戰國時期唯一以黃金為流通貨幣的國家。

總之,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四大貨幣體系分別由刀、鏟、紡輪等勞動生產工具演化而來,由此可見當時各地征戰、漁獵、制陶,紡織與貿易往來等經濟生活地區特色與社會風貌。同時形成四大貨幣區也是諸侯割據的產物。隨經濟與商品交易發展。各國貨幣互相流通,要求並相應促進幣制出現統一與標准化趨勢。

三、歷朝綱錢沿革

綱錢指國家或地方政權法定發行的一類錢幣。由一種綱錢的不同版別派生出「目錢」。綱舉目張,構成錢幣的統系。以綱錢為線索可了解貨幣沿革史;以目錢為線索可涉足古錢幣鑒賞與考古。下文主要由歷朝綱錢沿革解讀古代相關的政治,經濟與歷史變幻。

綱錢體系從秦漢到明清可分二大階段。第一階段:秦漢與隋唐以銅鑄幣為主,是以秦「半兩錢」和漢「五銖錢」為主幹銖兩體系階段。第二階段唐宋到明清除了鑄幣出現年號,寶文體系有別於前銖兩體系外,還出現紙幣與銀本位體系,下分敘。

(一)秦漢「半兩錢」

秦統一六國後,政治統一要求經濟統一作基礎,秦始皇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在統一文字,度量衡同時,也統一了貨幣。規定以「黃金」為上幣,以鎰(20兩)為單位,以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錢文「半兩」與實重相符,這種方孔圓錢從此成為中國貨幣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為何取這種形制呢?主要是環形便於攜帶,而方孔穿繩索銅錢不易旋轉,可防磨損。也有人認為這種形製表達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秦朝方孔圓錢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貨幣。

鑒別戰國和秦朝的「半兩錢」可從書法入手。戰國幣錢文「半兩」為大篆:而秦朝幣錢文「半兩」為小篆。相傳秦幣由宰相李斯所書。大概受此影響,秦朝之後的錢文大都出自達官貴人或書法名家之手。宋朝還出現皇帝御書錢。中國古錢幣與西方貨幣的區別之一是中國古錢版面以錢文為主,流通幣極少有圖案為主的,而西方貨幣則以動植物,人象等圖案為主。古錢上的書法藝術為另一話題當別論。

據說秦始皇為防備百姓造反收天下兵器鑄十二金人。這勢必影響銅錢的鑄量。因銅價極高,貨幣流通量不足,故秦半兩錢價值很高。漢初發生「秦錢重(價高)難用」問題。漢承秦制沿用半兩錢,但劉邦當皇帝時國家很窮,改鑄了許多小錢,先後出現「榆莢半兩八銖半兩,四銖半兩等。一兩為二十四銖,因對秦半兩大幅減重,「半兩」名實不符。尤其是一種小半兩,形似榆樹果實而稱「榆莢半兩」重不足1克,直徑不足1厘米。漢還允民間私鑄與郡國鑄幣,引起幣制紊亂與通貨膨脹,至漢武帝大改幣制。

(二)漢「五銖錢」與沿革

1、漢武帝首創「五銖錢」。

漢武帝即位後,「外事四夷,內興功利」急需開辟財源。同時郡國自由鑄錢,造成幣制混亂,物價上漲,威脅中央財政。於是漢武帝公元前118年下令廢除漢初郡國制幣權,改由中央統一鑄幣。設「上林三官」即鍾官(掌鑄錢)、辨銅(掌原料)、均輸(掌制范),組成中央鑄幣機構負責鑄造五銖錢,也稱上林錢和三官錢。五銖錢質量高,改變了貨幣混亂現象,有利於中央集權和經濟發展。從漢武帝起歷西漢,新莽,東漢,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共七百多年。五銖長期為歷朝法定貨幣。因五鐵錢輕重合宜,中國以「五銖」為主要形制的方孔圓錢還影響日本、安南、朝鮮等國。而泰國現在的貨幣單位仍稱「銖」與此不無關系。

2、新莽幣制大亂與鑄錢精品問世。

西漢晚期,王莽建新朝,托古改制,濫發貨幣。如:「大泉五十」是王莽上台後為解決經濟危機而鑄行的一種大錢。「泉」是「錢」字的借用。王莽相信 緯學說,在他奪取劉姓天下後,為諱忌「劉」字,劉字由卯、金、刀三字組成,故錢文中不用「金」字而用「泉」。一枚「大泉五十」重量只及西漢五銖錢重量的二個半,卻要當五十個五銖錢用。意味著每發行一枚大錢就要從百姓手中奪走四十七個半五銖錢財富,這必然引起人民不滿,於是民間仍用五銖錢交易。為此王莽以重刑酷法規定:凡敢私藏五銖錢者將作為犯人充軍戍邊。由幣制混亂可見王莽統治不得人心,必垮無疑。此外還有一種大錢名「刀平五千」即一枚大錢當五千個五銖錢。如此大額錢幣必有人冒死偽造。為防盜鑄私錢,除頒行刑法重治外,另創造了一種新幣形,即把古代刀幣和圓錢結合,創造出世界上第一枚雙色金屬錢幣。為防假私鑄而使「大泉五十」、「刀平五千」等官行幣「做工精絕」,這一扭曲風情也令後人千年嘆息。

東漢恢復西漢以來的五銖錢制度,到東漢末年,董卓進京毀五銖錢,更鑄小錢,引起通貨膨脹,貨幣制度再陷混亂。

3、「六朝五銖」劣錢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分裂時期,戰爭頻繁,政局動盪,社會經濟遭破壞,史稱此時「錢法大壞」。為了省銅,五銖錢越做越小,有「鵝眼」、 「雞目」之稱,更有剪鑿邊圈,稱剪邊五銖,一枚錢改二枚,面額卻大,百當千用。錢幣界把這一時期五銖錢統稱為「六朝五銖」。六朝即建都南京的三國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六個朝代。這一時期五銖錢除鑄造粗劣且錢文革率、筆畫不全。有將「五銖」寫成「五金」者,也有寫成反文「銖五」的。但期間五銖錢也有個別例外的,如北魏「太和五銖」,「永安五銖」,史稱「重如其文」,質量上乘,不僅使人想到北魏孝文帝的一系列成功改革。

4、隋朝「五銖錢」與傳聞。

隋代隋文帝鑄造「開皇五銖」結束了漢末以來三百多年錢制龐雜局面,這也是最後一個使用五銖錢的朝代。隋煬帝暴政,有人辯認隋「五銖錢」五銖的「五」即「X」字左邊加豎 | 為「|X」,放倒後似為「凶」字。於是有人說是隋的凶兆,預示其滅亡為時不遠了。故隋朝「五銖錢」較好辯認。其實這種寫法北魏也曾有過,這不過是老百姓藉此詛咒隋暴政而已。

(三)唐朝起方孔圓錢由銖兩體系轉變為以「文」為單位的年號、寶文體系,沿革兩宋至清,這是貨幣發展的第二階段。

1、唐高祖首創「寶文」「年號錢」

唐代是一個經濟文化都發達的強盛朝代。據考唐高祖武德年間621年鑄行「開元通寶」錢,結束了秦漢以來以重量銖兩定名的錢幣體系,而開創了唐宋以後以「文」為單位的年號,寶文體系銅鑄幣。「開元」有創始,首創之意,「通寶」即流通的寶貨。其在重量單位上有大突破,古代衡法二十四銖為一兩。「開元通寶」開創十進位制,每枚重二銖四 為一文錢,積十文錢重一兩,即十錢一兩「以錢代銖」。開元通寶在唐代鑄行二百多年而使幣制長期穩定。唐以「文」計數,以錢兩為重量單位的寶文錢體系沿襲到清朝歷時千年。另相傳唐高祖鑄行的「開元通寶」由初唐書法大家歐陽間所書的增文采,被譽書法幣。

安史之亂後,唐肅宗為對付財政困難、鑄造大錢,稱「乾元重寶」。這是最早稱「重寶」的錢,一文重寶當開元錢十文,引起通貨貶值,物價飛漲,盜鑄嚴重,人心不安。至晚唐唐武宗廢佛,取佛銅大量鑄「會昌開元」錢,使延續了半個世紀的通貨緊縮現象才有所緩和。「乾元」,「會昌」均為紀年。

五代十國是軍閥割據混戰分裂時期,由於政權林立,貨幣五花八門,是一個貨幣混亂時期。幣材除銅外還有錫、鐵等。大額錢幣當十當百,甚至當千當萬流行。錢制的混亂復雜反映出割據戰亂帶來的經濟惡化。

綜上所述,銅鑄幣方孔圓錢從銖兩體系轉變為年號,寶文體系為貨幣發展一大轉折時期。

(四)兩宋到明清除銅鑄幣外,還產生了紙幣與銀本體系為貨幣發展的又一轉折時期。

1、兩宋「年號錢」、「御書幣」與「紙幣」

兩宋的銅鑄幣以採用年號為顯著特點。據考證年號首創於漢武帝,而「年號錢」始於十六國時四川成都李壽的「漢興錢」。最後一枚年號錢為袁世凱復辟帝制鑄行的「洪憲元年,當十銅元。」此錢隨袁世凱垮台,存在不到四個月。「年號錢」因鑄有年號,標明鑄造時間,使人在考證古幣年代時可一目瞭然,這在錢幣形式發展上是一個進步。歷朝年號錢中宋、明、清三朝的錢幣最容易收集。

另外,歷代書法中要數宋朝見著。相傳宋神宗元豐年間所鑄元豐錢有篆、隸、楷、草四種書體,其中蘇東坡手筆的隸書錢文沉著、豪邁,被稱「東坡元豐」。宋哲宗年間司馬光和蘇東坡用篆、行兩種書法寫過對文錢「元裕通寶「。使宋朝流行書幣幣對文錢。擅長書法的皇帝耐不住寂寞,也往往在錢文上一展身手。由皇帝書寫的「御書錢」,據考證第一人為宋太宗趙炅,而歷代皇帝中書法成就最高為宋徽宗趙佶。他治國安邦無能,「靖康之恥」與兒子欽宗一起被擄為金兵俘虜。但對琴棋書畫情有獨鍾,尤其是書法「瘦金體」鐵畫銀鉤,別具一功。宋朝書法幣見著與皇帝身體力行推崇不無關系,尤其是年號御書錢流行。此錢文風到明朝有變。明代中葉開始錢文都出自匠人之手,字體呆板,不講布局結構,談不到書法藝術了。

兩宋時期鑄幣銅鐵錢並行,因銅器比銅幣值錢,有毀錢鑄器現象,少見銅錢而出現鐵錢。另外隨經濟重心南移,貨幣流通擴大,兩宋產生的紙幣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紙幣。這紙幣是一種象徵性貨幣,它是社會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同時與造紙和印刷技術的進步也有關。北宋的紙幣主要有交子,南宋有會子、關子。交子、會子都是當時對票據、證券、況換券類的俗稱。而幣值是否穩定成為經濟財政局勢的晴雨表。

遼、宋、西夏等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與漢族交往中受中原經濟文化影響,除了使用唐宋所鑄銅幣外,也發行過民族文字與漢文類銅鑄幣。

2、元代幣制以紙幣為主

元代曾鑄行過少量銅錢,但貨幣主要流通紙幣。這在中國古代是較突出的。元代的紙幣稱為鈔。原鈔本不許挪用,紙鈔發行量有嚴格限制。但元末政治腐敗,皇室奢侈,軍費開支浩大,財政入不敷出,政府只好靠濫發紙幣來彌補,引起物價飛漲。加上黃河改道泛濫,天災人禍,故稱「開河變鈔禍根源」,可見濫發紙幣與元朝滅亡很有關系。

3、明朝由紙幣政策轉 以銀為主,以錢為輔的體系。

發行紙幣在貨幣史上雖是一個進步,但歷代統治者無不利用它來剝削,掠奪人民而使紙幣紙策崩潰。如明朝初朱元璋就推行紙幣政策,發行「大明寶鈔」與銅錢並用。但大明寶鈔不定發行限額,也沒准備金,很快就導致通貨膨脹,故明中葉嘉靖年後,寶鈔已不能通行,民間主要用白銀和銅錢。如明朝「班匠」以銀代役、僱工工資,富豪積家產等都主要用銀量了。銀量被鑄為一定標準的銀錠從元朝開始,從元朝至元年間開始,銀錠自名「元寶」,這是中國稱銀錠為「元寶」的開始。同時民間流行銅制錢,質材由青銅轉黃銅,鑄行以年號為號的通寶錢。

4、清朝銅錢,紙幣和機制幣

清代銅錢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鑄行小平錢。清代銅錢中以咸豐錢最為復雜,錢文有通寶、重寶和元寶之分,面值不同,錢局不同。清朝民間商務大數用銀,小錢用錢,錢、銀並行。

清初一百年以銀錠為主幣,征稅一兩以上必須收銀,清朝各州縣每年分夏,秋兩季徵收田賦,完糧必須是足銀。因中央不鑄造統一流通銀兩,民間使用的銀子未必是足銀,各地銀錠形式、成色、平碼不同,因此每逢納稅前由銀匠和銀鋪將民間散銀熔鑄成足銀上當。一些銀匠勾結吏役趁機在銀兩成色,分量上苛剝百姓,造成許多復雜的社會問題。

清朝後期銀錠開始向銀元轉化。明朝中葉起,在對外貿易中外國商人用他們的銀元購買中國絲、茶、瓷器等,使各種外國銀元開始在中國流行。到清道光年間,從簽不平等《南京條約》開始,賠款用的銀元都是「洋錢」,當時中國本國還沒銀元。庫存洋錢不足抵銷數目劇增的對外賠款,於是迫使清末政府開始自己鑄造銀元。中國最早的機制洋式銀元為光緒年間的「光緒元寶」,俗稱「龍洋」,因銀元背面一般鑄有龍紋而得名。同時出現機制銅元,又稱「銅板」。機制銀幣和銅元的出現對中國傳統的銀兩貨幣和方孔圓形為主的銅錢制是一種巨大沖擊。

清代發行的紙幣品種復雜,有官鈔和私鈔之分,官鈔即由官府金融機構發行,私鈔由民間金融機構發行,紙鈔又可分銅錢票(可兌換方孔銅錢)、銅元票(可兌換銅元)、銀兩票(可兌換白銀)、銀元票(可兌換銀元)四種。發行紙幣開始有庫銀准備金、鈔本來憑證。

綜上所述,從兩宋到明清,紙幣產生與流通,白銀貨幣地位日益提高和明清開始確立銀本位制的紙幣制度,晚清機制幣體系出現,為中國貨幣史發展的第二階段後期情況。

以上所列為流通錢幣史,錢幣界還有眾多非流通性貨幣,如壓邪用的壓勝錢,禱福避邪的鎮墓錢和紀念重大歷史事件及歷史傑出人物的紀念幣之類此不一一列舉了。這些錢幣俗稱「花錢」,在貨幣流通上無足輕重,但對民俗研究卻可提供珍貴史料。 【中國貨幣發展史】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六次重大的演變:

一、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

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由此可見,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

隨著商品交換的迅速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貝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二、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演變

從商朝銅貝出現後到戰國時期,我國的貨幣逐漸形成了以諸侯稱雄割據為特色的四大體系,即:鏟幣、刀幣、環錢、楚幣(爰金、蟻鼻錢)。

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一○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范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

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的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三、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

據《漢書·食貨志》記載,劉邦建漢後,允民私鑄錢幣。豪紳富商和地方勢力乘機大鑄惡錢而牟利。文帝時「鄧通大夫也,以鑄錢財過王者。」

元鼎四年(前一一五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此後,歷代鑄幣皆由中央直接經管。鑄幣權收歸中央,對穩定各朝的政局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四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

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辟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五、由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北宋時,由於鑄錢的銅料緊缺,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一些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據《宋史》記載,當時四川所鑄鐵錢一貫就重達二十五斤八兩。在四川買一匹羅(絲織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鐵錢。鐵錢如此笨重不便,紙幣交子就在四川地區應運而生。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

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六、由手工鑄幣向機制紙幣的演變

清朝後期,隨著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的逐漸傳入,光緒年間已開始在國外購買造幣機器,用於製造銀元、銅元。後來,廣東開始用機器製造無孔當十銅元。因製造者獲利豐厚,各省紛紛仿效。

清末機制貨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手工鑄幣向機制貨幣的重大演變。

從此,不但鑄造貨幣的工藝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且使流通了二千多年的圓形方孔錢壽終正寢

【紙幣的整理修復和歸類】

對紙幣進行初步加工處理是集幣的首要工作,因為紙幣一旦進入市場,經流通之後,都或多或少會受到污染,表面會很臟並附著很多細菌,如果不對其進行初步加工,細菌在潮濕地我便會發霉、產生霉點,這樣便會污染我們的集鈔本,影響收藏效果,也會降低收藏品的品相和價值,減少其保存壽命。可見,一套行之有效的歸類整理方法對於紙幣收藏者而言是至關重要的。一般對於各種品相的紙幣,有以下這些基本的整理方法:

(1)對於未流通過的全品相紙幣,可以直接進入集鈔本。對一些中、高檔品還應進行塑料袋包裝,以免用手觸摸時沾上汗水油污,必要時甚至可以採取塑料真空封裝以隔絕空氣。

(2)面對著已經弄臟了的紙幣,則要經過浸泡、吸水、乾燥等清洗工序對其進行修復。浸泡時間應由紙幣的好壞決定,切記一點,只能用清水浸泡,任何清潔劑都不被允許加入水中浸泡紙幣,否則會使紙幣脫色或變色,那樣後果就不堪設想了。用清水浸泡後,要隨時更換已經變黃了的水,然後用能吸水的紙張墊在清洗過的紙幣下面,均勻輕壓使吸水紙吸去附著的多餘水份,之後讓它自然晾乾,切不可用熨斗或其它加熱機進行加熱乾燥。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對於類似舊私貼這種用舊式老棉紙印製的紙幣,則不能進行水浸,以防紙化開、破損,只能用沾濕的棉花弄濕紙幣的四邊和角,把捲曲部份展平清潔。

(3)對於透明交條粘貼過的紙幣,該如何進行處理呢?粘貼紙幣的透明膠條,時間長久之後,變黃、硬化且有所捲曲,所以有必要對其進行處理,將其揭下來。此時最好的處理方法便是用建築行業調油漆用的稀釋料把 膠帶弄濕,用鉗子慢慢將膠條撕下,而對於紙幣上殘留的膠,可用稀釋料輕輕擦拭去掉。

(4)對於已破損或斷開的紙幣,則可用相同顏色的舊棉紙如(舊以契等)修補破損部分和斷開處。對於一些有缺損的紙幣,應選找有類似花紋、顏色相同的老紙幣,在正面加以貼補,對於高檔紙幣,則建議最好請專門從事紙幣修補行業的技師對其進行加工修補。

E. 錢的發展歷史

最先是物物交換,然後是一般等價物,如貝殼等,再發展就是金屬貨幣,金屬鑄幣,最後是現在的紙鈔
——————————————————————————————————
1.中國最早的錢幣

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最初是用以物易物作為商品交換手段的。但是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剩餘物品越來越多,交換的物品種類不斷增加,實物交換就顯得不太方便,於起就需要以某種天然物作為交換商品的手段。因為貝本身具有天然的單位,而且輕巧堅固,便於攜帶,同時在原始社會先民早已用貝作為裝飾品,對它很熟悉,所以用貝作為交換商品的手段是最方便合適的。因此可以說,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起動使用的是天然貝,以後又產生了人工製造的骨貝、石貝、陶貝和銅貝等。

2.中國最早的金幣

我國在商、周時期就已經使用黃金了,但是最初黃金只是用來作為裝飾品或當作賞賜、饋贈物的。在我國,黃金作為貨幣應以戰國時期楚國的郢爰金版為最早。這種郢爰金版形狀像一塊塊豆腐乾,上面打上許多印記,計有「郢爰」、「陳爰」、「鬲爰」等五六種,使用時根據需要臨時鑿開。因為金版上的印記大部分為 「郢爰」二字,故稱「郢爰金版」或「郢爰金餅」。這些印記像印章一樣,後來也有人把它叫「印子金」。

3.中國最早的銀幣

1974年秋天,河南省扶溝縣古城村農民在挖石灰池時發現一件三足帶蓋銅鼎,內藏有銀布幣18件,重3072.9克。銀幣皆為鏟形,銎(qiong音瓊。鏟上按柄的孔)作圓柱狀,除一件空前外,其餘均為實首。按布體大小可分為長、中、短三型,其中最大者長15.7厘米,寬5.8厘米,重188.1克;最小者長8.4厘米,寬5.8厘米,重134克。《中國錢幣》1983年第3期介紹,從造型、製作特點看,這批銀布幣屬於春秋中期,是我國首次發現的最早的銀質貨幣。筆者認為,它應屬於專門用以賞賜或貯藏的錢幣,而不是流通貨幣。

4.中國最早的統一流通貨幣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諸侯林立的政治局面,造成了各地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產生了各種不同特點的貨幣形制,形成不同類型的貨幣流通領域,基本上是四種形狀各異的貨幣體系,即貝幣體系、布幣體系、刀幣體系及圜錢體系。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廢除對刀、布、貝及圜錢,對我國的貨幣制度進行了改革,並為此而頒布了法令。「以秦法同天下之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黃金為上幣,半兩錢為下幣。黃金用於大額支付或賞賜,而半兩錢則為日常流通貨幣。秦半兩「質如周錢,文曰半兩,重如其文」、是我國最早的統一流通貨幣。

5.中國最早的金質方孔圓錢

1980年8月陝西省咸陽市北塬下出土一枚五銖金幣,其形制與常見的西漢銅五銖相同,圓形方孔,錢的正反面均有輪廓,直徑2.55厘米,正面穿上橫郭,金幣重9克,經化驗金的成色為95%。據錢幣專家鑒定,這枚西漢五銖金幣的鑄造時間當在武帝元狩五年至宣帝神爵四年之間,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目前所見的年代最早的金質方孔圓錢。

6.中國最早的銀質方孔圓錢

1955年南京光華門外黃家營五號六朝墓出土銀五銖二枚,其形制為東漢五銖,也可能是六朝時仿製,應為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銀質方孔圓錢,可能是殉葬的冥幣。

7.中國最早的鐵錢

錢幣史料記載,我國最早的鐵錢是西漢末年公孫述在四川成都稱帝時所鑄的鐵五銖,現此說已被否定。解放後在我國湖南長沙、衡陽和陝西西安等地的西漢古墓中出土數量不少的鐵質半兩錢,僅長沙西漢古墓一次出土就達32枚,面文篆書「半兩」二字,方孔無郭或有郭,其形制、輕重與文帝四銖半兩十分相近。因此可以說,這種西漢初期的鐵質半兩是我國最早的鐵錢。

8.中國最早的鉛錢

我國各地曾先後出土墓葬或窖藏的各種鉛錢,如鉛質郢爰、鉛質圜錢、鉛質大泉五十、鉛質五銖等。但是這些鉛錢不是冥幣,就是民間私鑄的偽錢,並非真正官鑄流通貨幣。我國官鑄流通鉛錢應以五代十國時期閩王審知在後梁貞明二年(916年)所鑄鉛質開元通寶小平錢為最早,有光背、背「福」字及背「閩」字三種。

9.中國最早使用錯金工藝的錢幣

王莽在居攝二年(公元7年)進行了第一次貨幣制度的改革,除原有五銖錢繼續行使外,又發行了三種新的貨幣,即大泉五十、契刀五百和一刀平五千。

一刀平五千的形狀很像現在的鑰匙,錢體由刀環和刀柄兩部分組成,環文上曰「一」,下曰「刀」,柄文為「平五千」三字,其中環文「一刀」二字用黃金嵌錯而成,俗稱「金錯刀」,每枚值五銖錢五千個。

一刀平五千是我國最早使用,而且也是惟一用錯金工藝製成的錢幣。由於它製作精美、造型奇特、且存世稀少,故為錢幣收藏者所珍愛。在我國古代詩歌中也有不少贊美「金錯刀」的內容,如杜甫詩:「金錯囊徒罄,銀壺酒易賒」。

11.中國使用時間最短的錢幣

1861年7月,清咸豐皇帝在熱河承德避暑山莊病危,特封肅順、載垣、端華等八人為贊襄政務大臣,處理國事。不久,咸豐帝病死,八大臣遵從遺詔,擁立載淳為帝,擬定次年改元「祺祥」並鑄造「祺樣」錢幣。而慈禧則以她和慈安名義,聯絡當時留守北京的恭親王奕欣,於9月30日發動宮廷政變,逮捕八大臣,並將肅順等三人處死。這就是有名的「辛酉政變」,又稱「祺祥政變」。不久,慈禧採納大學士周祖培奏議,廢止「祺祥」年號,停鑄「祺祥」錢,改用「同治」年號,並鑄「同治」錢幣。「祺祥」年號是在咸豐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確定的,但到當年十月五日即被廢除,僅僅存在69天,「祺祥錢」可說是我國使用時間最短的錢幣。

12.中國最早的年號錢

中國帝王使用年號始於西漢武帝,但是歷史上最早的年號錢卻是十六國時李壽所鑄的漢興錢。李壽是西晉末年起義軍首領李特的侄子,於東晉咸康四年(338 年)在成都稱帝,改國號為漢,以漢興為年號,鑄行漢興錢。漢興線按錢文排列的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上下排列,俗稱「豎漢興」或「直漢興」,另一種是左右排列,俗稱「橫漢興」。

13.中國最早的國號年號並鑄錢

公元419年大夏國國王赫連勃勃還都統萬(今陝西靖邊白城子),改元真興並鑄「大夏真興」錢。大夏乃國號、真興乃年號。「大夏真興」錢是我國最早的一枚國號、年號並鑄在一起的錢幣。

14.中國最早鑄有地名的右孔圓錢

零陵先賢傳曰:「劉備拔成都,軍用不足,備甚憂之。劉巴曰:『易耳,但當鑄直百錢,平諸物價。』備從之。數月之間,府庫充實。」這里所說的直百錢即指直百五銖。有一種背面有「為」字的直百五銖乃劉備在四川犍為所鑄,是我國最早鑄有地名的方孔圓錢。

15.中國最早背鑄紀年的錢幣

中國錢幣從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起在錢背加鑄年份,如淳照七年的錢在背面鑄一「柒」字,八年的錢在錢背鑄上「捌」字,都是大寫。從九年以後改為小寫,一直到十六為止。這一辦法一直延續到南宋末年。所以說,淳熙元寶是我國最早背鑄紀年的錢幣。

16.中國唐朝最初的年號錢

一般人誤認為開元通寶是我國唐朝的第一個年號錢,其實這是不對的。開元是唐玄宗於公元713年改的年號,而開元通寶始鑄於唐高祖武德四年(621 年)。開元通寶錢文中的「開元」並非年號,而是取「開創新紀元」之意。那麼唐朝第一個年號錢是什麼呢?它是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鑄造的乾封泉寶,行用僅一年。

17.中國最珍貴的佛寺供養錢

山西五台山乃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舉世聞名的佛教聖地。1988年春天修建佛塔時挖出一批淳化佛像金錢,黃金質地,成色在90%以上。錢徑2.4 厘米,厚0.12厘米,穿徑0.5厘米,每枚重約12克。正面錢文為行書「淳化元寶」四字,背面鑄有左立、右坐兩尊佛像。坐佛背部有佛光屏,立佛為韋馱,手持如意。兩尊佛像下均有蓮花座。佛像造型逼真,體態栩栩如生。佛身立體隆起錢面0.2厘米,五官清晰可辨。

淳化是北宋太宗年號。這批淳化元寶金錢,背鑄佛像,造型奇特,顯然是當時皇室專門鑄造並敬奉五台山寺廟的供養錢。像這樣成批的金質佛寺供養錢在我國還是首次發現,因而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

18.中國最早的對錢

所謂對錢,是指兩個錢錢文相同,鑄地相同,大小、輪廓等形制又完全一樣,不同之處是兩種書體。南唐李璟所鑄開元通寶小平錢有篆、隸兩種書體,是我國最早的對錢。據說篆體開元通寶為大書法家徐鉉書寫。

19.中國最早的御書錢幣

中國古代錢幣的錢文有許多都是由皇帝親自書寫的,稱為御書錢。如北宋的大觀通寶、崇寧通寶和背「陝」字宣和通寶就是由宋徽宗用瘦金體書寫的。我國最早的御書錢是北宋初年的淳化元寶,錢文由宋太宗趙炅(jiong音迥)親筆書寫,分真書、行書和草書三種書體。

20.中國歷史上名稱最繁雜的一種錢幣

南宋嘉定錢是我國歷史上名稱最繁雜的一種,按面額分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共四種,每一種面額又有各種不同的名稱,計有元寶、永寶、之寶、金寶、興寶、安寶、新寶、洪寶、萬寶、正寶、真寶、崇寶、封寶、至寶、隆寶、重寶、珍寶、通寶、泉寶等。

21.中國面值最大的金屬鑄幣

國寶金匱直萬是一種造型很奇特的錢幣,錢體由兩部分組成:上部圓形方孔,篆書直讀「國寶金匱」四字,下部為一鏟形,篆書「直萬」二字,此錢被公認為是王莽時期的貨幣。因金錯刀錢文為「一刀平五千」,即一枚值五銖錢五千個,那麼此錢錢文「直萬」,即一枚值五銖錢一萬個。所以說,國寶金匱直萬是我國面值最大的金屬鑄幣。

22.中國最早的鉛質雕母錢

鉛質雕母錢,據史料介紹只有清朝光緒通寶寶蘇、寶頓等,其他未見。而元朝大元國寶當十鉛質雕母錢在我國還是第一次發現。此錢直徑4.6厘米,重 53.3克,是仿照金代泰和重寶當十錢雕刻的。二者在製作風格、大小厚薄、文字粗細等方面完全一樣。此錢雕成後准備鑄造銅錢流通使用,可能因「國寶」二字不太適合作錢幣名稱,或者由於其他原因,故未見此類銅錢行用。這枚大元國寶當十鉛質雕母錢距今已有700餘年的歷史,乃我國最早的鉛質雕母錢。

23.中國最早的銅質雕母錢

雕母是以銅、象牙、鉛、錫等作為幣材,用手工雕刻的錢幣。用它鑄造母錢,再用母錢翻鑄流通錢幣,因之錢幣界也把雕母稱為祖錢,言其為錢之始祖也。

我國最早的銅雕母錢應為南京博物院所藏明朝嘉靖通寶折十大錢。此錢銅色金黃,質地細密,表面光潔滑潤,無氣孔砂眼,字口如斬,刀痕猶存。我國雕母錢清代尚多,明代僅有萬曆通寶、崇禎通寶等數枚,而此枚嘉靖通寶時間最早,質量最好,堪稱錢幣之珍品。

F. 關於錢的發展歷程

1.中國最早的錢幣

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最初是用以物易物作為商品交換手段的。但是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剩餘物品越來越多,交換的物品種類不斷增加,實物交換就顯得不太方便,於起就需要以某種天然物作為交換商品的手段。因為貝本身具有天然的單位,而且輕巧堅固,便於攜帶,同時在原始社會先民早已用貝作為裝飾品,對它很熟悉,所以用貝作為交換商品的手段是最方便合適的。因此可以說,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起動使用的是天然貝,以後又產生了人工製造的骨貝、石貝、陶貝和銅貝等。

2.中國最早的金幣

我國在商、周時期就已經使用黃金了,但是最初黃金只是用來作為裝飾品或當作賞賜、饋贈物的。在我國,黃金作為貨幣應以戰國時期楚國的郢爰金版為最早。 這種郢爰金版形狀像一塊塊豆腐乾,上面打上許多印記,計有「郢爰」、「陳爰」、「鬲爰」等五六種,使用時根據需要臨時鑿開。因為金版上的印記大部分為 「郢爰」二字,故稱「郢爰金版」或「郢爰金餅」。這些印記像印章一樣,後來也有人把它叫「印子金」。

3.中國最早的銀幣

1974年秋天,河南省扶溝縣古城村農民在挖石灰池時發現一件三足帶蓋銅鼎,內藏有銀布幣18件,重3072.9克。銀幣皆為鏟形,銎(qiong音瓊。鏟上按柄的孔)作圓柱狀,除一件空前外,其餘均為實首。按布體大小可分為長、中、短三型,其中最大者長15.7厘米,寬5.8厘米,重188.1克;最小者長8.4厘米,寬5.8厘米,重134克。《中國錢幣》1983年第3期介紹,從造型、製作特點看,這批銀布幣屬於春秋中期,是我國首次發現的最早的銀質貨幣。筆者認為,它應屬於專門用以賞賜或貯藏的錢幣,而不是流通貨幣。

4.中國最早的統一流通貨幣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諸侯林立的政治局面,造成了各地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產生了各種不同特點的貨幣形制,形成不同類型的貨幣流通領域,基本上是四種形狀各異的貨幣體系,即貝幣體系、布幣體系、刀幣體系及圜錢體系。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廢除對刀、布、貝及圜錢,對我國的貨幣制度進行了改革,並為此而頒布了法令。「以秦法同天下之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黃金為上幣,半兩錢為下幣。黃金用於大額支付或賞賜,而半兩錢則為日常流通貨幣。秦半兩「質如周錢,文曰半兩,重如其文」、是我國最早的統一流通貨幣。

5.中國最早的金質方孔圓錢

1980年8月陝西省咸陽市北塬下出土一枚五銖金幣,其形制與常見的西漢銅五銖相同,圓形方孔,錢的正反面均有輪廓,直徑2.55厘米,正面穿上橫郭,金幣重9克,經化驗金的成色為95%。據錢幣專家鑒定,這枚西漢五銖金幣的鑄造時間當在武帝元狩五年至宣帝神爵四年之間,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目前所見的年代最早的金質方孔圓錢。

6.中國最早的銀質方孔圓錢

1955年南京光華門外黃家營五號六朝墓出土銀五銖二枚,其形制為東漢五銖,也可能是六朝時仿製,應為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銀質方孔圓錢,可能是殉葬的冥幣。

7.中國最早的鐵錢

錢幣史料記載,我國最早的鐵錢是西漢末年公孫述在四川成都稱帝時所鑄的鐵五銖,現此說已被否定。解放後在我國湖南長沙、衡陽和陝西西安等地的西漢古墓中出土數量不少的鐵質半兩錢,僅長沙西漢古墓一次出土就達32枚,面文篆書「半兩」二字,方孔無郭或有郭,其形制、輕重與文帝四銖半兩十分相近。因此可以說,這種西漢初期的鐵質半兩是我國最早的鐵錢。

8.中國最早的鉛錢

我國各地曾先後出土墓葬或窖藏的各種鉛錢,如鉛質郢爰、鉛質圜錢、鉛質大泉五十、鉛質五銖等。但是這些鉛錢不是冥幣,就是民間私鑄的偽錢,並非真正官鑄流通貨幣。我國官鑄流通鉛錢應以五代十國時期閩王審知在後梁貞明二年(916年)所鑄鉛質開元通寶小平錢為最早,有光背、背「福」字及背「閩」字三種。

9.中國最早使用錯金工藝的錢幣

王莽在居攝二年(公元7年)進行了第一次貨幣制度的改革,除原有五銖錢繼續行使外,又發行了三種新的貨幣,即大泉五十、契刀五百和一刀平五千。

一刀平五千的形狀很像現在的鑰匙,錢體由刀環和刀柄兩部分組成,環文上曰「一」,下曰「刀」,柄文為「平五千」三字,其中環文「一刀」二字用黃金嵌錯而成,俗稱「金錯刀」,每枚值五銖錢五千個。

一刀平五千是我國最早使用,而且也是惟一用錯金工藝製成的錢幣。由於它製作精美、造型奇特、且存世稀少,故為錢幣收藏者所珍愛。在我國古代詩歌中也有不少贊美「金錯刀」的內容,如杜甫詩:「金錯囊徒罄,銀壺酒易賒」。

11.中國使用時間最短的錢幣

1861年7月,清咸豐皇帝在熱河承德避暑山莊病危,特封肅順、載垣、端華等八人為贊襄政務大臣,處理國事。不久,咸豐帝病死,八大臣遵從遺詔,擁立載淳為帝,擬定次年改元「祺祥」並鑄造「祺樣」錢幣。而慈禧則以她和慈安名義,聯絡當時留守北京的恭親王奕欣,於9月30日發動宮廷政變,逮捕八大臣,並將肅順等三人處死。這就是有名的「辛酉政變」,又稱「祺祥政變」。不久,慈禧採納大學士周祖培奏議,廢止「祺祥」年號,停鑄「祺祥」錢,改用「同治」年號,並鑄「同治」錢幣。「祺祥」年號是在咸豐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確定的,但到當年十月五日即被廢除,僅僅存在69天,「祺祥錢」可說是我國使用時間最短的錢幣。

12.中國最早的年號錢

中國帝王使用年號始於西漢武帝,但是歷史上最早的年號錢卻是十六國時李壽所鑄的漢興錢。李壽是西晉末年起義軍首領李特的侄子,於東晉咸康四年(338 年)在成都稱帝,改國號為漢,以漢興為年號,鑄行漢興錢。漢興線按錢文排列的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上下排列,俗稱「豎漢興」或「直漢興」,另一種是左右排列,俗稱「橫漢興」。

13.中國最早的國號年號並鑄錢

公元419年大夏國國王赫連勃勃還都統萬(今陝西靖邊白城子),改元真興並鑄「大夏真興」錢。大夏乃國號、真興乃年號。「大夏真興」錢是我國最早的一枚國號、年號並鑄在一起的錢幣。

14.中國最早鑄有地名的右孔圓錢

零陵先賢傳曰:「劉備拔成都,軍用不足,備甚憂之。劉巴曰:『易耳,但當鑄直百錢,平諸物價。』備從之。數月之間,府庫充實。」這里所說的直百錢即指直百五銖。有一種背面有「為」字的直百五銖乃劉備在四川犍為所鑄,是我國最早鑄有地名的方孔圓錢。

15.中國最早背鑄紀年的錢幣

中國錢幣從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起在錢背加鑄年份,如淳照七年的錢在背面鑄一「柒」字,八年的錢在錢背鑄上「捌」字,都是大寫。從九年以後改為小寫,一直到十六為止。這一辦法一直延續到南宋末年。所以說,淳熙元寶是我國最早背鑄紀年的錢幣。

16.中國唐朝最初的年號錢

一般人誤認為開元通寶是我國唐朝的第一個年號錢,其實這是不對的。開元是唐玄宗於公元713年改的年號,而開元通寶始鑄於唐高祖武德四年(621 年)。開元通寶錢文中的「開元」並非年號,而是取「開創新紀元」之意。那麼唐朝第一個年號錢是什麼呢?它是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鑄造的乾封泉寶,行用僅一年。

17.中國最珍貴的佛寺供養錢

山西五台山乃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舉世聞名的佛教聖地。1988年春天修建佛塔時挖出一批淳化佛像金錢,黃金質地,成色在90%以上。錢徑2.4 厘米,厚0.12厘米,穿徑0.5厘米,每枚重約12克。正面錢文為行書「淳化元寶」四字,背面鑄有左立、右坐兩尊佛像。坐佛背部有佛光屏,立佛為韋馱,手持如意。兩尊佛像下均有蓮花座。佛像造型逼真,體態栩栩如生。佛身立體隆起錢面0.2厘米,五官清晰可辨。

淳化是北宋太宗年號。這批淳化元寶金錢,背鑄佛像,造型奇特,顯然是當時皇室專門鑄造並敬奉五台山寺廟的供養錢。像這樣成批的金質佛寺供養錢在我國還是首次發現,因而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

G. 中國貨幣(錢幣)發展史(歷史)

我國古代貨幣的六次重大演變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六次重大的演變:

一、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

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由此可見,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

隨著商品交換的迅速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貝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二、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演變

從商朝銅貝出現後到戰國時期,我國的貨幣逐漸形成了以諸侯稱雄割據為特色的四大體系,即:鏟幣、刀幣、環錢、楚幣(爰金、蟻鼻錢)。

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一○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范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

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的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三、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

據《漢書·食貨志》記載,劉邦建漢後,允民私鑄錢幣。豪紳富商和地方勢力乘機大鑄惡錢而牟利。文帝時「鄧通大夫也,以鑄錢財過王者。」

元鼎四年(前一一五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此後,歷代鑄幣皆由中央直接經管。鑄幣權收歸中央,對穩定各朝的政局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四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

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辟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五、由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北宋時,由於鑄錢的銅料緊缺,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一些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據《宋史》記載,當時四川所鑄鐵錢一貫就重達二十五斤八兩。在四川買一匹羅(絲織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鐵錢。鐵錢如此笨重不便,紙幣交子就在四川地區應運而生。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

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六、由手工鑄幣向機制紙幣的演變

清朝後期,隨著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的逐漸傳入,光緒年間已開始在國外購買造幣機器,用於製造銀元、銅元。後來,廣東開始用機器製造無孔當十銅元。因製造者獲利豐厚,各省紛紛仿效。

清末機制貨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手工鑄幣向機制貨幣的重林演變。

H. 錢的發展史

錢的發展史
大家知道,與「錢」有關的字都是比較兇狠的字。比如「錢」,繁體字是「金」字旁邊兩個「戈」,金代表財富,戈是武器,意思就是兩戈求金,拚命打架是為了求金。還有「十戈求貝」的「賊」字,為了財———「貝」,也要動槍動刀。
錢幣有過多種形式,最後逐步轉變為重量形的方孔圓錢。外圓內方是中國人天圓地方的哲學思想,也是今天人們待人處世的原則。每個人對人應有溫和的態度、友好的精神,這就是圓的外形,而內心要有自己的做人原則,如果不講究原則,有權的可能犯錯誤,沒權的可能會得罪人,這就是外圓內方。
這些錢有一定的重量,一貫錢是1000個,十貫大錢是120斤重,十貫小錢是65斤,腰纏萬貫就不得了。
後來四川的富商想出了辦法,拿票子代替錢,錢不動紙動,就出現了「交子」。宋朝皇帝看到了,覺得非常好,就讓政府來做。但無准備金的紙幣導致通貨膨脹。中國歷史上有三個朝代是被濫發紙幣搞垮的,它們是宋、元和民國。
理財(才)要訣
理財功夫在財務之外。國家政府的財務叫財政,單位里叫財務,個人叫理財。理財是要加、減、乘、除、開方、乘方。但是,理財的功夫是在財務之外的。就像李白、杜甫寫的詩,我們每個字都認識,就是湊不出那麼好的詩來,這是因為詩人的功夫不在文字上,而是在詩外。
理財還要「以人為本」。做生意賺錢,靠的是誠信,騙人只能騙一次,要想持續地賺錢,還是要有誠心。
要有「四兩撥千斤」的精神,用最少的錢,辦最大的事。
要推行「墊凳腿」政策。所有的工作都是實現人的利益,就像家裡坐的凳子,四個腳高低不同,如果我們把凳的長腳鋸掉,凳子就越來越矮。而如果我們把短的凳腳墊起來,就會越來越高——發揮各個方面的作用,才能取得發展。
要有突破創新精神。大多數人的生活應該循規蹈矩,但是,負有一定責任的人、經營事業的人,要有所突破才能有所創新、有所前進。對多數人來說,知識就是力量,而對領導者來說,智慧就是力量。現在的知識太多了,就需要用智慧組織和統領我們的知識。
常懷感恩之心
人生是一個過程。老人曾經年輕過;年輕人也要老。如果說旅遊是雙程人生,那麼人生則是單程旅遊。
錢是人生的一部分,沒有錢不行,但是,人生絕對不是錢的一部分。如果我們自己成了錢的一部分,為錢而活,就很可悲。對社會來說,發展是硬道理,而對個人來說,快樂是硬道理。快樂是個人感受。
幸福也是個人感受,錢不能完全衡量。前幾年,我們幾個人到法蘭克福去,乘火車到維也納。時間還早,我們就走出火車候車室,看見路上睡了兩個德國乞丐,睡得很香。同行的一個人說,他晚上沒睡好。我就對他說:你看,幸福是什麼?你昨天在四星級賓館睡不好,他們在這里卻睡得很好。所以幸福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
幸福也有成本。感受幸福和成功要有成本,富人獲得幸福的物質成本高,窮人獲得幸福的物質成本低。我認識一個企業家,她說以前,買一輛自行車都非常不容易,坐在「鳳凰」牌自行車後座上回娘家,那個感覺真是幸福;可是現在,寶馬、賓士買得起,卻再也沒有以前的幸福感,因為現在有錢了,這些東西獲得太容易了。
幸福只是一瞬間。比幸福更多的是痛苦,比痛苦更多的是平淡。我們每個人都要學會過平淡的人生、平安的人生,平安是福。
幸福常駐的秘訣,就是在工作中、生活上,常懷感恩之心。
http://www..com/s?wd=%C7%AE%B5%C4%B7%A2%D5%B9%CA%B7&cl=3

I. 關於錢的歷史

中國古錢幣萌復芽與夏代,制起源於殷商,發展於東周,統一於秦,歷經四千多年漫長歷史。
世界最早的紙幣「交子」出現在宋代,「交子」實物和鈔版都已經遺失。
圓形方孔錢是從秦統一六國後開始的,沿用二千多年,用這種形制,一方面是表達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一方面便於攜帶,可用繩索串聯。
宋代出現紙幣,元代貨幣主要是紙幣,稱為鈔「鈔」。
明朝由紙幣政策轉為「以銀為主,以錢為輔」的體系,銀錠從元朝開始,稱為「元寶」。
清朝前期主要以銅錢和銀錠為主,清後期銀錠開始向銀元轉化,並出現機制幣,最早的機制洋式銀元為光緒年間的「光緒元寶」。
民國時期流通紙幣和銀元。1914年北洋政府推出了國幣條例,確定以銀元為中華民國貨幣。

閱讀全文

與錢的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