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橋的發展史
我國的橋梁,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以西周、春秋為主,包括此前的歷史時代,這是古代橋梁的創始時期。此時的橋梁除原始的獨木橋和汀步橋外,主要有梁橋和浮橋兩種形式。
當時由於生產力水平落後,多數只能建在地勢平坦,河身不寬、水流平緩的地段,橋梁也只能是寫木樑式小橋,技術問題較易解決。而在水面較寬、水流較急的河道上,則多採用浮橋。
第二階段以秦、漢為主,包括戰國和三國,是古代橋梁的創建發展時期。秦漢是我國建築史上一個璀璨奪目的發展階段,這時不僅發明了人造建築材料的磚,而且還創造了以磚石結構體系為主題的拱券結構,從而為後來拱橋的出現創造了先決條件。
戰國時鐵器的出現,也促進了建築方面對石料的多方面利用,從而使橋梁在原木構梁橋的基礎上,增添了石柱、石樑、石橋面等新構件。不僅如此,它的重大意義,還在於由此而使石拱橋應運而生。
石拱橋的創建,在中國古代建橋史上無論是實用方面,還是經濟、美觀方面都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石樑石拱橋的大發展,不僅減少了維修費用、延長了橋的使用時間,還提高了結構理論和施工技術的科學水平。
因此,秦漢建築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術的出現,實際上是橋梁建築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從一些文獻和考古資料來看,約莫在東漢時,梁橋、浮橋、索橋和拱橋這四大基本橋型已全部形成。
第三階段是以唐宋為主,兩晉、南北朝和隋、五代為輔的時期,這是古代橋梁發展的鼎盛時期。隋唐國力較之秦漢更為強盛,唐宋兩代又取得了較長時間的安定統一,工商業、運輸交通業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等十分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
東晉以後,由於大量漢人貴族官宦南遷,經濟中心自黃河流域移往長江流域,使東南水網地區的經濟得到大發展,經濟和技術的大發展,又反過來刺激橋梁的大發展。
因此,這時創造出許多舉世矚目的橋梁,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創的敞肩式石拱橋--趙州橋,北宋廢卒發明的疊梁式木拱橋--虹橋,北宋創建的用筏形基礎、植蠣固墩的泉州萬安橋,南宋的石樑橋與開合式浮橋相結合的廣東潮州的湘子橋等。
這些橋在世界橋梁史上都享有盛譽,尤其是趙州橋,類似的橋在世界別的國家中,晚了七個世紀方才出現。縱觀中國橋梁史,幾乎所有的重大發明和成就,以及能爭世界第一的橋梁,都是此時創建的。
第四階段為元、明、清三朝,這是橋梁發展的飽和期,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創造和技術突破。這時的主要成就是對一些古橋進行了修繕和改造,並留下了許多修建橋梁的施工說明文獻,為後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資料。
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萬年橋、貴州的盤江橋等艱巨工程。同時,在川滇地區興建了不少索橋,索橋建造技術也有所提高。 到清末,即1881年,隨著我國第一條鐵路的通車,迎來了我國橋梁史上的又一次技術大革命。
(1)拱橋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橋梁是道路的組成部分。從工程技術的角度來看,橋梁發展可分為古代、近代和現代三個時期。
人類在原始時代,跨越水道和峽谷,是利用自然倒下來的樹木,自然形成的石樑或石拱,溪澗突出的石塊,谷岸生長的藤蘿等。人類有目的地伐木為橋或堆石、架石為橋始於何時,已難以考證。古巴比倫王國在公元前1800年(公元前19世紀)就建造了多跨的木橋。
據史料記載,中國在周代(公元前11世紀~前256年)已建有梁橋和木浮橋,如公元前1134年左右,西周在渭水架有浮橋。,橋長達183米。古羅馬在公元前621年建造了跨越台伯河的木橋,在公元前 481年架起了跨越赫勒斯旁海峽的浮船橋。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在公元前 4世紀時建起挑出石拱橋(拱腹為台階式)。
古代橋梁在17世紀以前,一般是用木、石材料建造的,並按建橋材料把橋分為石橋和木橋。
石橋的主要形式是石拱橋。據考證,中國在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就出現石拱橋,如出土的東漢畫像磚,刻有拱橋圖形。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建於公元605~617年,凈跨徑為37米,首創在主拱圈上加小腹拱的空腹式(敞肩式)拱。中國古代石拱橋拱圈和墩一般都比較薄,比較輕巧,如建於公元816~819年的寶帶橋,全長317米,薄墩扁拱,結構精巧。
羅馬時代,歐洲建造拱橋較多,早在公元前200~公元200年間就在羅馬台伯河建造了8座石拱橋,其中建於公元前62年的法布里西奧石拱橋,橋有2孔,各孔跨徑為24.4米。
公元98年西班牙建造了阿爾橋,高達52米。此外,出現了許多石拱水道橋,如現存於法國的加爾德引水橋,建於公元前1世紀,橋分為3層,最下層為7孔,跨徑為16~24米。羅馬時代拱橋多為半圓拱,跨徑小於25米,墩很寬,約為拱跨的三分之一。
羅馬帝國滅亡後數百年,歐洲橋梁建築進展不大。11世紀以後,尖拱技術由中東和埃及傳到歐洲,歐洲開始出現尖拱橋,如法國在公元1178~1188年建成的阿維尼翁橋,為20孔跨徑達34米尖拱橋。英國在公元1176~1209年建成的泰晤士河橋為19孔跨徑約 7米尖拱橋。
西班牙在13世紀建了不少拱橋,如托萊多的聖瑪丁橋。拱橋除圓拱、割圓拱外,還有橢圓拱和坦拱。公元1542~1632年法國建造的皮埃爾橋為七孔不等跨橢圓拱,最大跨徑約32米。當時橢圓拱曾盛行一時。
1567~1569在佛羅倫薩的聖特里尼塔建了三跨坦拱橋,其矢高同跨度比為1∶7。11~17世紀建造的橋,有的在橋面兩側設商店,如義大利威尼斯的里亞爾托橋。
石樑橋是石橋的又一形式。中國陝西省西安附近的灞橋原為石樑橋,建於漢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公元11~12世紀南宋泉州地區先後建造了幾十座較大型石樑橋,其中有洛陽橋、安平橋。安平橋(五里橋)原長2500米,362孔,現長2070米,332孔。英國達特穆爾現存的石板橋,有的已有2000多年。
木橋早期木橋多為梁橋,如秦代在渭水上建的渭橋,即為多跨梁式橋。木樑橋跨徑不大,伸臂木橋可以加大跨徑。中國 3世紀在甘肅安西與新疆吐魯番交界處建有伸臂木橋,「長一百五十步」。公元405~418年在甘肅臨夏附近河寬達40丈處建懸臂木橋,橋高達50丈。
八字撐木橋和拱式撐架木橋亦可以加大跨徑。16世紀義大利的巴薩諾橋為八字撐木橋。
木拱橋出現較早,公元104年在匈牙利多瑙河建成的特拉楊木拱橋,共有21孔,每孔跨徑為36米。中國在河南開封修建的虹橋,凈跨約為20米,亦為木拱橋,建於公元1032年。日本在岩國錦川河修建的錦帶橋為五孔木拱橋,建於公元300年左右,是中國僧戴曼公獨立禪師幫助修建的。
中國西南地區有用竹篾纜造的竹索橋。著名的竹索橋是四川灌縣珠浦橋,橋為8孔,最大跨徑約60米,總長330餘米,建於宋代以前。
古代橋梁基礎,在羅馬時代開始採用圍堰法施工,即打木板樁成圍堰,抽水後在其中修築橋梁基礎和橋墩。1209年建成的英國泰晤士河拱橋,其基礎就是用圍堰法修築,但是,那時只能用人工打樁和抽水,基礎較淺。中國11世紀初,著名的洛陽橋在橋址江中先遍拋石塊,其上養殖牡蠣二三年後膠固而成筏形基礎,是一個創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橋梁
㈡ 世界歷史上橋梁的發展歷史
橋梁是道路的組成部分。從工程技術的角度來看,橋梁發展可分為古代、近代和現代三個時期。
人類在原始時代,跨越水道和峽谷,是利用自然倒下來的樹木,自然形成的石樑或石拱,溪澗突出的石塊,谷岸生長的藤蘿等。人類有目的地伐木為橋或堆石、架石為橋始於何時,已難以考證。古巴比倫王國在公元前1800年(公元前19世紀)就建造了多跨的木橋。
據史料記載,中國在周代(公元前11世紀~前256年)已建有梁橋和木浮橋,如公元前1134年左右,西周在渭水架有浮橋。,橋長達183米。古羅馬在公元前621年建造了跨越台伯河的木橋,在公元前 481年架起了跨越赫勒斯旁海峽的浮船橋。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在公元前 4世紀時建起挑出石拱橋(拱腹為台階式)。
古代橋梁在17世紀以前,一般是用木、石材料建造的,並按建橋材料把橋分為石橋和木橋。
石橋的主要形式是石拱橋。據考證,中國在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就出現石拱橋,如出土的東漢畫像磚,刻有拱橋圖形。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建於公元605~617年,凈跨徑為37米,首創在主拱圈上加小腹拱的空腹式(敞肩式)拱。中國古代石拱橋拱圈和墩一般都比較薄,比較輕巧,如建於公元816~819年的寶帶橋,全長317米,薄墩扁拱,結構精巧。
羅馬時代,歐洲建造拱橋較多,早在公元前200~公元200年間就在羅馬台伯河建造了8座石拱橋,其中建於公元前62年的法布里西奧石拱橋,橋有2孔,各孔跨徑為24.4米。
公元98年西班牙建造了阿爾橋,高達52米。此外,出現了許多石拱水道橋,如現存於法國的加爾德引水橋,建於公元前1世紀,橋分為3層,最下層為7孔,跨徑為16~24米。羅馬時代拱橋多為半圓拱,跨徑小於25米,墩很寬,約為拱跨的三分之一。
羅馬帝國滅亡後數百年,歐洲橋梁建築進展不大。11世紀以後,尖拱技術由中東和埃及傳到歐洲,歐洲開始出現尖拱橋,如法國在公元1178~1188年建成的阿維尼翁橋,為20孔跨徑達34米尖拱橋。英國在公元1176~1209年建成的泰晤士河橋為19孔跨徑約 7米尖拱橋。
西班牙在13世紀建了不少拱橋,如托萊多的聖瑪丁橋。拱橋除圓拱、割圓拱外,還有橢圓拱和坦拱。公元1542~1632年法國建造的皮埃爾橋為七孔不等跨橢圓拱,最大跨徑約32米。當時橢圓拱曾盛行一時。
1567~1569在佛羅倫薩的聖特里尼塔建了三跨坦拱橋,其矢高同跨度比為1∶7。11~17世紀建造的橋,有的在橋面兩側設商店,如義大利威尼斯的里亞爾托橋。
石樑橋是石橋的又一形式。中國陝西省西安附近的灞橋原為石樑橋,建於漢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公元11~12世紀南宋泉州地區先後建造了幾十座較大型石樑橋,其中有洛陽橋、安平橋。安平橋(五里橋)原長2500米,362孔,現長2070米,332孔。英國達特穆爾現存的石板橋,有的已有2000多年。
木橋早期木橋多為梁橋,如秦代在渭水上建的渭橋,即為多跨梁式橋。木樑橋跨徑不大,伸臂木橋可以加大跨徑。中國 3世紀在甘肅安西與新疆吐魯番交界處建有伸臂木橋,「長一百五十步」。公元405~418年在甘肅臨夏附近河寬達40丈處建懸臂木橋,橋高達50丈。
八字撐木橋和拱式撐架木橋亦可以加大跨徑。16世紀義大利的巴薩諾橋為八字撐木橋。
木拱橋出現較早,公元104年在匈牙利多瑙河建成的特拉楊木拱橋,共有21孔,每孔跨徑為36米。中國在河南開封修建的虹橋,凈跨約為20米,亦為木拱橋,建於公元1032年。日本在岩國錦川河修建的錦帶橋為五孔木拱橋,建於公元300年左右,是中國僧戴曼公獨立禪師幫助修建的。
中國西南地區有用竹篾纜造的竹索橋。著名的竹索橋是四川灌縣珠浦橋,橋為8孔,最大跨徑約60米,總長330餘米,建於宋代以前。
古代橋梁基礎,在羅馬時代開始採用圍堰法施工,即打木板樁成圍堰,抽水後在其中修築橋梁基礎和橋墩。1209年建成的英國泰晤士河拱橋,其基礎就是用圍堰法修築,但是,那時只能用人工打樁和抽水,基礎較淺。中國11世紀初,著名的洛陽橋在橋址江中先遍拋石塊,其上養殖牡蠣二三年後膠固而成筏形基礎,是一個創舉。
(2)拱橋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我國的橋梁,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以西周、春秋為主,包括此前的歷史時代,這是古代橋梁的創始時期。此時的橋梁除原始的獨木橋和汀步橋外,主要有梁橋和浮橋兩種形式。
當時由於生產力水平落後,多數只能建在地勢平坦,河身不寬、水流平緩的地段,橋梁也只能是寫木樑式小橋,技術問題較易解決。而在水面較寬、水流較急的河道上,則多採用浮橋。
第二階段以秦、漢為主,包括戰國和三國,是古代橋梁的創建發展時期。秦漢是我國建築史上一個璀璨奪目的發展階段,這時不僅發明了人造建築材料的磚,而且還創造了以磚石結構體系為主題的拱券結構,從而為後來拱橋的出現創造了先決條件。
戰國時鐵器的出現,也促進了建築方面對石料的多方面利用,從而使橋梁在原木構梁橋的基礎上,增添了石柱、石樑、石橋面等新構件。不僅如此,它的重大意義,還在於由此而使石拱橋應運而生。
因此,秦漢建築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術的出現,實際上是橋梁建築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從一些文獻和考古資料來看,約莫在東漢時,梁橋、浮橋、索橋和拱橋這四大基本橋型已全部形成。
第三階段是以唐宋為主,兩晉、南北朝和隋、五代為輔的時期,這是古代橋梁發展的鼎盛時期。隋唐國力較之秦漢更為強盛,唐宋兩代又取得了較長時間的安定統一,工商業、運輸交通業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等十分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
這些橋在世界橋梁史上都享有盛譽,尤其是趙州橋,類似的橋在世界別的國家中,晚了七個世紀方才出現。縱觀中國橋梁史,幾乎所有的重大發明和成就,以及能爭世界第一的橋梁,都是此時創建的。
第四階段為元、明、清三朝,這是橋梁發展的飽和期,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創造和技術突破。這時的主要成就是對一些古橋進行了修繕和改造,並留下了許多修建橋梁的施工說明文獻,為後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資料。
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萬年橋、貴州的盤江橋等艱巨工程。同時,在川滇地區興建了不少索橋,索橋建造技術也有所提高。 到清末,即1881年,隨著我國第一條鐵路的通車,迎來了我國橋梁史上的又一次技術大革命。
歷史和現狀上看,絕大多數橋梁均架設在水面上,只有閣道橋和現代城市的行人天橋和行車天橋,是架設於高樓崇閣之間或通衢大道之上。
從對天生橋的利用到人工造橋,這是一個歷史的飛躍過程。從簡單的獨木橋到今天的鋼鐵大橋;從單一的梁橋到浮橋、索橋、拱橋、園林橋、棧道橋、纖道橋等;建橋的材料從以木料為主,到以石料為主,再到以鋼鐵和鋼筋混凝土為主,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發展過程。然而,中國橋梁建築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著名的科學技術史學家、英國劍橋大學李約瑟博士( J. Needham )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說,中國橋梁「在宋代有一個驚人的發展,造了一系列巨大的板梁橋」。到了當代中國,所建造的武漢、南京長江大橋等,更受到世人稱贊。
可見,中國的橋梁,經過了一個從童年、少年、青年到壯年的發展過程,愈趨成熟。中國在發展橋梁方面於 14 世紀以前處於領先地位,今天,她依然是世界上舉足輕重的橋梁大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橋梁
㈢ 拱橋的分類發展
①按拱圈(肋)結構的材料分:有石拱橋(見石橋)、鋼拱橋、混凝土拱橋、鋼筋混凝土拱橋。
②按拱圈(肋)的靜力圖式分:有無鉸拱、雙鉸拱、三鉸拱(見拱)。前二者屬超靜定結構,後者為靜定結構。
無鉸拱的拱圈兩端固結於橋台(墩),結構最為剛勁,變形小,比有鉸拱經濟;但橋台位移、溫度變化或混凝土收縮等因素對拱的受力會產生不利影響,因而修建無鉸拱橋要求有堅實的地基基礎。雙鉸拱是在拱圈兩端設置可轉動的鉸支承,鉸可允許拱圈在兩端有少量轉動的可能。結構雖不如無鉸拱剛勁,但可減弱橋台位移等因素的不利影響。三鉸拱則是在雙鉸拱頂再增設一鉸,結構的剛度更差些,但可避免各種因素對拱圈受力的不利影響。 鋼拱橋多數採用上承式或中承式雙鉸拱形式。無鉸拱因必須有堅固的地基,使其應用范圍受到限制。世界上跨度超過300米以上的8座鋼拱橋中,只有一座是無鉸箱形肋拱橋,即美國尼亞加拉瀑布上的劉易斯頓-昆斯頓橋,建於1962年,拱跨304.8米。三鉸拱因拱頂有鉸,變形時有轉折點,對高速行車不利,且頂鉸構造復雜,維修不便,故只用於較小跨度的鋼拱橋。鋼拱橋的拱肋一般可作成桁架形、箱形或板梁形,分別稱桁拱、箱拱和板拱。
早在1874年美國建成第一座鋼拱橋,即跨越密西西比河的聖路易斯橋(見橋梁工程發展史)。1931年美國建成跨度503.6米的貝永橋,1932年澳大利亞建成跨度503米的悉尼港橋,均為雙鉸桁架拱。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栓焊結構(用高強度螺栓連接焊接構件的結構)逐步得到廣泛應用,箱形截面的結構得到了發展。拱橋也不例外。如1956年在迦納建成的阿多米橋,為下承式新月形雙鉸桁拱橋,拱跨245米,拱的弦桿採用縱向高強度螺栓連接。捷克斯洛伐克在1967年建成的茲達科夫橋,為雙鉸鋼箱拱橋,拱跨為330米,兩片箱形拱肋支承在伸出26米的鋼筋混凝土橋台上。
另一座較著名的拱橋為瑞典1961年建成的阿斯克勒峽灣(Asker? Fjord)橋。該橋的拱肋和拱上立柱均採用管形截面,拱肋為工廠焊接的直徑3.8米圓管,在工地鉚接而成,拱上立柱為0.32~0.75米的無縫鋼管。因橋址處於海灣口,風速高達150公里/時,採用管狀結構可減少風荷載。橋寬僅9米,為保證結構的橫向穩定,曾進行了風洞模型試驗以確定合理的風荷載。兩端的引橋橋墩均採用鋼筋混凝土管柱結構,以求全橋協調統一,頗為美觀。可惜該橋已於 1980年1月18日凌晨在霧中被貨輪撞毀。 世界上最大跨度的鋼拱橋是美國的新河峽谷橋,1977年建成,拱跨為518.2米,全長921米,橋面離峽谷底267米,橋面為公路4車道,是上承式雙鉸鋼桁拱橋。
混凝土拱橋 是用混凝土代替石料修築拱圈,其構造形式和石拱橋類同。鋼筋混凝土拱橋 鋼筋混凝土拱橋因鉸的構造不易處理,多採用無鉸拱,只在小跨度中使用雙鉸或三鉸拱,以上承式或中承式居多。由於混凝土材料的可塑性,它比鋼拱橋更易造型裝飾,可建成各種造型的拱橋,如多跨的高架峽谷拱橋,不同曲線形(圓弧、橢圓、拋物線、懸鏈線等)的拱橋,以及脫離石拱橋傳統形式的片拱、桁架拱等。
20世紀上半葉,鋼筋混凝土拱橋的施工方法從費用昂貴的落地支架現澆拱肋改成較為經濟的木製或鋼制的拱形支架現澆拱肋,既節省了施工費用,又為跨越寬闊的深河峽谷開拓了應用范圍,使跨度紀錄達264米。50~70年代由於成功地採用了懸臂拼裝和懸臂灌築的施工方法,大跨度鋼筋混凝土拱橋得到進一步發展。如1964年建成拱跨304.8米的澳大利亞悉尼港的格萊茲維爾橋,4個箱形拱肋和拱上結構(立柱、橫梁、橋道縱梁)全部用預制構件拼裝;1966年南斯拉夫用懸臂灌築法建成拱跨246.3米的希貝尼克橋。世界上最大跨度的鋼筋混凝土拱橋是1980年建成的拱跨390米的南斯拉夫克爾克橋,為上承式無鉸拱公路、管道兩用橋,拱肋為單箱三室截面,橋面下敷設了17條輸油管、輸水管和工業管道,採用預制構件,懸臂拼裝施工. 中國拱橋建築歷史悠久。在古代橋梁中,以石拱橋為主要橋型。無論在山谷、丘陵、平原和水網地區,至今仍存在各種風採的石拱橋。
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工業迅猛發展,採用不同材料、不同體系的拱橋也得到迅速發展。在鐵路拱橋建設中,1956年建成包(頭)蘭(州)線東崗鎮黃河單線上承式鋼筋混凝土肋拱橋,拱跨為3孔53米。1959年建成詹(店)東(觀)線丹河上承式鋼筋混凝土拱橋,拱跨增至88米,兩者均為兩片工字形截面拱肋。中國目前最大跨度的鋼筋混凝土鐵路拱橋為1966年建成的豐(台)沙(城)線永定河7號橋,為單線中承式,拱跨150米,拱肋為箱形截面,採用鋼拱架拼裝施工。 在公路、城市橋梁建設中,如1959年建成湘潭市湘潭橋,為8孔60米上承式拱橋,橫向布置6片高1.6米的工字形拱肋,橋寬21米。70年代後拱橋向更大跨度發展,主要採用預制拼裝的鋼筋混凝土拱橋,如四川省的拱跨150米的宜賓馬鳴溪橋,即採用無支架纜索吊裝施工。中國公路上最大跨度的鋼筋混凝土箱形拱橋為建於1982年,拱跨170米的四川渡口寶鼎橋(圖3),最大跨度的公路鋼箱形拱橋為建於1966年的四川渡口市區金沙江橋,跨度180米。1969年建成的渡口密地栓焊桁架拱橋,跨度也是180米。
在60年代,為適應廣大農村地區發展農業的要求,曾創建一種採用簡易機具施工的雙曲拱橋。該橋型的主要特點是:拱圈結構化整為零,採用分段拼裝式波形拱肋截面,因其結構簡單,製造容易,安裝方便,形式輕巧,在公路和城市橋梁中曾一度得到廣泛使用。如建於1972年的湖南長沙湘江橋,為8孔76米的鋼筋混凝土雙曲拱橋。隨著建橋技術的進步,施工機具的改進,起重能力的提高,為求得拼裝構件更好的整體性,必然會向較大的拼裝單元發展。因此70年代後期至今,中國在大跨拱橋中,鋼筋混凝土箱形拱占優勢,而在中、小跨拱橋中,桁架拱橋頗有發展。桁架拱橋是將拱上結構和拱肋組成桁式結構,常用跨度為20~50米。鋼筋混凝土桁架拱橋已達60米,如蘇州市郊覓渡橋。但預應力混凝土桁架拱橋最大跨度已達150米,如1985年建成的貴州劍河公路橋,系帶懸臂的預應力混凝土桁架拱橋。
㈣ 中國石拱橋的發展史
中國石拱橋特點./
1.歷史悠久(記載的最早的石拱橋「旅人橋」大約建成於公元282年) 2.幾乎到處都有(即多而且分布廣) 3.大小不一,形式多樣,有許多是驚人的傑作--多樣傑出
石拱橋是我國傳統的橋梁三大基本型式之一。石拱橋這一體系,又是多種多樣的。本文所寫的這兩座橋,乃是千百萬座石拱橋中傑出代表之作。幾千年來,石拱橋遍布祖國山河大地,隨著經濟文化的日益發達而長足發展,它們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在世界上曾為祖國贏得榮譽。迄今保存完好的大量古橋,可為歷代橋工巨匠精湛技術的歷史見證,顯示出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一座古橋,能經得起天災戰禍的考驗,歷千百年而不壞,不僅是作為古跡而被保存,而且仍保持其固有的功能不變,可以稱作奇跡。當然,還應歸功於歷代的辛勤修繕,這類修繕活動又往往是出自民間的愛橋護橋,這一社會風尚,在我國橋梁史上,有不少故事,是值得傳頌的。我國素有多橋古國之譽,這種史的觀念和數量上的概念,以及有實物可按的直覺印象,都是為理解中國石拱橋所須涉及到的知識面。如果抽掉這些生動史實,則不僅內涵空虛,一兩座孤立的軀殼,又能說明什麼問題呢?
其次,石拱橋在我國橋梁發展史上,出現較晚,但它一經出現,便得到迅猛發展,即在1880年近代鐵路公路橋梁 工程技術傳入中國以後,它仍然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結合現代的工程理論和新的建築材料,取得了更大的發展。本文所介紹的兩座橋,趙州橋已歷時一千四百年,盧溝橋雄踞在湍流奔突的永定河上,也經歷了近七百年,它們都稱得上雄偉堅固,迄今仍保持著初創風貌,可以通行重車,在中外石橋中是罕見的。趙州橋敞肩式的創造,早於西方七個世紀,它們之所以能夠經久不壞,說明設計與施工是符合科學道理的。再如趙州橋的淺基礎、短橋台,不少現代工程師表示驚嘆,因為經過多次地震洪水而屹立無恙,這決不是偶然的,唐張嘉貞的《石橋銘序》中所雲:「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這一評價,幾乎和二十世紀工程界學者異口同聲,技術高超,於此可見。本文在大量史實中,用「用料省,結構巧,強度高」,來概括古代石拱橋技術上的成就,這是古今中外橋梁以及任何建築物所一致追求的目標,在六世紀初,我國的能工巧匠發揮智力,大膽創新所取得的光輝成就,是值得自豪的。
再次,跨水架橋,意境之美,雕琢裝飾,千姿百態,也是體現我國審美觀的一種民族傳統。建築不論大小,工藝必須精益求精,如同一幅畫圖,不許有一處敗筆。自從石窟造像盛行,古代石工,都有一套過硬本領,都具有一定的美工水平,趙州橋的欄板,盧溝橋的石獅,都以藝術珍品而聞名於世,這也是中國石拱橋在藝術方面一個可貴的傳統,對於現代石拱橋裝飾也還存在著深刻的影響。
中國的石拱橋,在古代有一定的成就,在今天仍有發展的前景,過去有用的東西,今天仍在起著作用,因此,它是一份可珍貴的遺產,顯示著我國勞動人民勤勞勇敢和卓越才能。我們在現代橋梁事業中,必然能夠取得更大的成就。
拱橋為橋梁的基本體系之一,建築歷史悠久外形優美,古今中外名橋遍布各地,在橋梁建築中佔有重要地位。它適用於大、中、小跨公路或鐵路橋,尤宜跨越峽谷,又因其造型美觀,也常用於城市、風景區的橋梁建築。
自19世紀中葉以來,隨著鋼鐵和混凝土建築材料的出現,石拱橋已逐步為鋼拱和鋼筋混凝土拱橋所代替。拱橋結構向輕型結構發展,並逐步打破傳統的上承式石拱橋的型式,創造出新型的拱橋。拱橋的拱圈發展成為分離式肋拱,橋面發展成新型板梁式結構,借立柱支承於拱肋之上(上承式),或用吊桿懸掛於拱肋之下(下承式)。當受地勢或受橋梁建築高度限制時,還可做成中承式拱橋。拱橋可以是單跨,也可以做成多跨。
箱肋中承式拱橋
分類:
1.按拱圈受力分:推力式拱橋、無推力式拱橋。
2.按拱圈(肋)結構的材料分:石拱橋、鋼拱橋、混凝土拱橋、鋼筋混凝土拱橋。
單孔空腹式石拱橋
鋼筋混凝土斜拉桿式架拱橋
3.按拱圈(肋)結構的靜力圖式分:無鉸拱、雙鉸拱、三鉸拱。前兩者屬超靜定結構,後者為靜定結構。無鉸拱的拱圈兩端固結於橋台(墩),結構最為剛勁,變形小,比有鉸拱經濟;但橋台位移、溫度變化或混凝土收縮等因素對拱的受力會產生不利影響,因而修建無鉸拱橋要求有堅實的地基基礎。雙鉸拱是在拱圈兩端設置可轉動的鉸支承,鉸可允許拱圈在兩端有少量轉動的可能。結構雖不如無鉸拱剛勁,但可減弱橋台位移等因素的不利影響。三鉸拱則是在雙鉸拱頂再增設一鉸,結構的剛度更差些,但可避免各種因素對拱圈受力的不利影響。
橋梁專家茅以升
茅以升是我國著名的橋梁專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他主持設計的錢塘江大橋,是我國第一座由中國人自己設計建造的鐵路公路兩用橋;他還參加了新中國第一座現代化的大橋——武漢長江大橋的建造。
茅以升早年留學美國,其博士論文《框架結構的次應力》的科學創見,被稱為「茅氏定律」。1921年,他回到祖國懷抱。30年代,茅以升在錢塘江大橋工程技術上的成就曾令國外同行對中國的橋梁建築工程師刮目相看。50年代,在武漢長江大橋建設過程中,茅以升擔任由中外專家組成的技術顧問委員會的主任委員,解決了武漢長江大橋建設中的14個難題。1959年,在首都「十大建築」的建設中,茅以升擔任人民大會堂結構審查組組長,為這個歷史性的重大建築貢獻了自己的技術、經驗和智慧。他是中國現代橋梁工程學的重要奠基人。
作為一名教育家,茅以升在教育界工作的二十餘年中當過五所學校的教授、兩個大學的校長、兩個學院的院長。他積極倡導科普教育,撰寫了《橋話》《中國石拱橋》等大量的科普文章。
「盧溝曉月」的來源
單以「曉月」形容盧溝橋之美,據傳說是另有原因:每當舊歷的月盡頭(晦日)天快曉時,下弦的鉤月在別處還看不分明,如有人到此橋上,他偏先得清光。這俗傳的道理是否可靠,不能不令人疑惑,其實,盧溝橋也不過高起一些,難道同一時間在西山山頂,或北平城內的白塔(北海山上)上,看那晦曉的月亮會比盧溝橋上不如?不過,話還是不這么拘板說為妙,用「曉月」陪襯盧溝橋的確是一位善於想像的藝術家的妙語,本來不預備後人去作科學的測驗。你想:「一日之計在於晨」,何況是行人的早發。朝氣清蒙,烘托出那勾人思感的月亮,——上浮青天,下嵌白石的巨橋。京城的雉堞若隱若現,西山的雲翳似近似遠,大野無邊,黃流激奔,……這樣光,這樣色彩,這樣地點與建築,不管是料峭的春晨,凄冷的秋曉,景物雖然隨時有變,但若無雨雪的降臨,每月末五更頭的月亮,白石橋,大野,黃流,總可湊成一幅佳畫,渲染飄浮於行旅者的心靈深處,生發出多少反射的美感。
中國紹興---古橋之鄉
紹興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古稱越國。境內水道縱橫,有水鄉水城之譽。因水而有橋,因橋必有景,美名橋鄉。
據清光緒癸巳(1893)繪制的《紹興府城衢路圖》所示,當時城內有橋梁229座,城市面積為7.4平方公里,平均每0.0231平方公里就有橋一座,與世界聞名的水城義大利威尼斯相比較,為該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橋梁密度的45倍(該城面積為567平方公里,當時有橋378座,現僅存橋76座),為清末時蘇州城內橋梁密度的2倍(蘇州城內面積21平方公里,清末有橋310座),石橋連街接巷,五步一登,十步一跨,真可謂是「無橋不成市,無橋不成路,無橋不成村」。
紹興橋梁量多面廣,據1993年底統計全市有橋10610座,譽為「萬橋市」。在這眾多橋梁中,古橋佔有很大比例,是國內保存古橋品類、數量最多的地區之一,自適應於小江小河的木樑橋、木拱橋,到適應於大江大河的浮橋繼而發展到石樑橋、三邊形橋、五邊形橋、七邊形橋、半圓形石拱橋、馬蹄形石拱橋、橢圓形石拱橋及至跨入當今世界先進拱圈結構的准懸鏈線拱橋,構成了一個極完整的古橋系列,成為中國古代橋梁發展,演化的一個縮影,被稱為中國的「古橋博物館」。
在全市現存的604座古橋中,宋以前古橋13座,明以前古橋41座,清代重修、重建、新建的古橋550座。按材料與結構分:有古木橋(包括木樑橋、木拱橋)10座,石樑橋(包括三折邊橋)348座,石拱橋(包括多折邊拱、半圓拱、馬蹄形拱、橢圓拱、准懸鏈線拱)241座,多橋型組合橋4座,纖道橋1座。 紹興古橋不僅類多面齊,而且許多橋取得了國內「橋梁之最」稱號: 國內現存最早的城市橋梁---宋代八字橋 國內僅有的唐代特長型石樑橋---纖道橋 國內僅有的連續三孔馬蹄形拱橋---涇口大橋 國內首次發現的准懸鏈線拱古橋---玉成橋,迎仙橋 國內折邊橋數量之最
這些「之最」說明紹興古橋不但品類齊全,而且在橋型、建橋工藝、技術水平都達到了當時時代的高峰。
紹興古橋所具有的環境布局美、結構裝飾美和橋楹詩文美,構成了特有的水鄉交通景觀。「垂虹玉帶門前來,萬古名橋出越州」。紹興古橋文化成為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建國以來,紹興現代橋梁建設日新月異。其中尤以昌安立交橋為代表,是紹興中心城市近年的重大建設成就,它向省內外,國內外人士展示了紹興古城現代化風貌,開始了紹興現代橋梁的新篇章。
紹興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古稱越國。境內水道縱橫,有水鄉水城之譽。因水而有橋,因橋必有景,美名橋鄉。
據清光緒癸巳(1893)繪制的《紹興府城衢路圖》所示,當時城內有橋梁229座,城市面積為7.4平方公里,平均每0.0231平方公里就有橋一座,與世界聞名的水城義大利威尼斯相比較,為該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橋梁密度的45倍(該城面積為567平方公里,當時有橋378座,現僅存橋76座),為清末時蘇州城內橋梁密度的2倍(蘇州城內面積21平方公里,清末有橋310座),石橋連街接巷,五步一登,十步一跨,真可謂是「無橋不成市,無橋不成路,無橋不成村」。
紹興橋梁量多面廣,據1993年底統計全市有橋10610座,譽為「萬橋市」。在這眾多橋梁中,古橋佔有很大比例,是國內保存古橋品類、數量最多的地區之一,自適應於小江小河的木樑橋、木拱橋,到適應於大江大河的浮橋繼而發展到石樑橋、三邊形橋、五邊形橋、七邊形橋、半圓形石拱橋、馬蹄形石拱橋、橢圓形石拱橋及至跨入當今世界先進拱圈結構的准懸鏈線拱橋,構成了一個極完整的古橋系列,成為中國古代橋梁發展,演化的一個縮影,被稱為中國的「古橋博物館」。
在全市現存的604座古橋中,宋以前古橋13座,明以前古橋41座,清代重修、重建、新建的古橋550座。按材料與結構分:有古木橋(包括木樑橋、木拱橋)10座,石樑橋(包括三折邊橋)348座,石拱橋(包括多折邊拱、半圓拱、馬蹄形拱、橢圓拱、准懸鏈線拱)241座,多橋型組合橋4座,纖道橋1座。
紹興古橋不僅類多面齊,而且許多橋取得了國內「橋梁之最」稱號:
國內現存最早的城市橋梁---宋代八字橋
國內僅有的唐代特長型石樑橋---纖道橋
國內僅有的連續三孔馬蹄形拱橋---涇口大橋
國內首次發現的准懸鏈線拱古橋---玉成橋,迎仙橋
國內折邊橋數量之最
這些「之最」說明紹興古橋不但品類齊全,而且在橋型、建橋工藝、技術水平都達到了當時時代的高峰。
紹興古橋所具有的環境布局美、結構裝飾美和橋楹詩文美,構成了特有的水鄉交通景觀。「垂虹玉帶門前來,萬古名橋出越州」。紹興古橋文化成為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建國以來,紹興現代橋梁建設日新月異。其中尤以昌安立交橋為代表,是紹興中心城市近年的重大建設成就,它向省內外,國內外人士展示了紹興古城現代化風貌,開始了紹興現代橋梁的新篇章。
紹興一古街獲聯合國文化遺產獎
㈤ 中國石拱橋的歷史
一、認識中國石拱橋在歷史上的光輝成就和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增強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感情。
二、理解選擇有代表性的例子說明事物特徵的寫作方法。
三、了解本文由一般到特殊、由概括到具體、由整體到局部以及時間從先到後說明事物的順序。
四、學習運用准確語言的特點。
教學設想
一、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學習以代表性事例說明事物特徵的寫作方法和准確運用語言的特點。
二、本文的說明順序是由一般到特殊、由概括到具體、由整體到局部,時間上則從先到後。要學生理解這一點並不容易,要在理清全文結構層次的基礎上層層深入地加以說明。
三、本文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的好教材,必須結合課文有機地進行。
四、為增強感性認識,最好准備好趙州橋、盧溝橋的詳細掛圖,以便在課堂上邊看圖邊分析。
五、布置預習,運用工具書弄懂生字詞,閱讀課文,了解基本內容,劃分段落層次。
教學時數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檢查預習,學慣用代表性例子說明事物特徵的寫作方法。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中國石拱橋》一課(板書課題)。作者茅以升(板書)是我國著名的橋梁專家。他幾十年致力於橋梁的設計、研究和教學工作。30年代,他主持設計和修建了錢塘江大橋;50年代又參加了武漢長江大橋的設計工作。他寫過大量的介紹橋梁知識的書籍和文章,本文就是介紹我國石拱橋的說明文章。
二、檢查預習
1.正音正字(出示小黑板):洨(Xiǎo) 勻稱(yun chen) 鷟(zhuo) 僉(qiān) 河堤(di)
2.補充解詞:
古樸:樸素而有古代的風格。
惟妙惟肖:形容描繪或模仿得生動逼真。惟,特別;肖,相似。
絕倫:獨一無二,無可比擬。 推崇:很尊重。
三、劃分段落
1.范讀課文。
2.指名讓學生分段,歸納段意,教師小結。
本文共10個自然段,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石拱橋的特點;
第二部分(第3—9段):中國石拱橋的特點;
第三部分(第10段),中國石拱橋的發展。
四、學習本文選材的方法
1.要求學生默讀課文,找出石拱橋、中國石拱橋、趙州橋、盧溝橋的特點。
指名讓學生分別回答,互相糾正、補充,教師板書小結。
石拱橋:橋洞為弧形,橋梁史上出現得較早,形式優美,結構堅固。
中國石拱橋:歷史悠久,分布廣、形式多樣,有許多是驚人的傑作。
趙州橋:歷史悠久,結構堅固,設計巧妙,形狀像弓,用料省,藝術價值高。
盧溝橋:石拱相聯,結構精巧,堅固耐用,形式優美,藝術價值高,歷史價值突出。
2.討論:中國的石拱橋很多,都有相同的特點,作者為 什麼選擇趙州橋和盧溝橋作為說明的例子?
小結:趙州橋和盧溝橋歷史悠久,氣魄宏偉、馳名中外,有中國石拱橋的典型特點,很有代表性。選擇有代表性的例子說明事物的特徵方法可以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使讀者對被說明事物的特徵認識得更具體、更明確、更深刻。
3.討論:既然趙州橋和盧溝橋都具有中國石拱橋的共同特點,作者為什麼不選一個而要選兩個呢?
小結:趙州橋和盧溝橋既有共同點,也有不同點。前者是「獨拱」石橋,後者是「聯拱」石橋,既有共性也有個性。作者選擇兩例可以起到互相對照、互相補充的作用,說明了中國石拱橋形式多樣、多彩多姿的特點。
五、完成課後練習五
六、布置課後作業
精讀課文,研究本文的說明順序,並列出層次表。
第二課時
了解本文的說明順序,學習本文運用准確語言的特點;總結課文。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檢查復習
1. 提問:中國石拱橋的特點有哪些?請舉例說明。(略)
2.提問:本文在介紹中國石拱橋時,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來安排文章的結構的?
歸納:石拱橋——中國石拱橋——趙州橋——盧溝橋——解放後興建的各種拱橋
二、學習新課
1.研討本文的說明順序。
(1)指名讀1、2段,討論:本文主要寫中國石拱橋的特點,為什麼開頭兩段寫一般石拱橋的特點?
小結:開頭第1段,一連幾處以虹喻橋,寫石拱橋的形式優美,可以引起讀者的聯想,激發閱讀興趣。第2段寫石拱橋的結構堅固,這是石拱橋的又一特點。這兩個特點是石拱橋的一般特點,為下面寫中國石拱橋作了鋪墊,自然過渡到寫特殊的石拱橋。這是由一般到特殊的順序。
(2)默讀4、5段,列出層次表,討論: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來寫趙州橋的?
小結:第4段寫趙州橋的地理位置、建造時間及解放後的修整。第5段首先介紹趙州橋的長度、寬度、設計施工的精巧以及古人的贊譽。接著從四個方面(結構巧妙;造型優美,用料節省;結構堅固;結構勻稱,與四周景色和諧配合)來說明其特點。從這個層次可以看出作者在說明趙州橋時,是運用從概括到具體的順序。
(3)指名讀第6段,教師強調「橋長……十一個半圓形的石拱……;每個石拱……每兩個石拱之間有石砌橋墩」等語句,提問:這一部分寫盧溝橋是按什麼順序?
小結:由整體到局部
(4)要求學生在課文中依次找出所寫的橋名及建成時間。
旅人橋:大約建成於公元二八二年;
趙州橋:建於公元六O五年左右;
盧溝橋:建於公元一一八九到一一九二年間;
長虹大橋:建於一九六一年。
提問:這是按照什麼順序說明的?
明確:按照時間先後順序說明的。
歸納提問:綜觀全文,本文在安排說明順序上有哪些特點?
總結:本文在安排說明順序時,是由一般到特殊,先概括後具體的順序;在說明橋梁的結構時,是由整體到局部的順序;有關歷史發展的說明則以時間先後為順序。這樣寫,可以使文章層次分明,條理清楚。
2.學習本文運用准確的語言。
(1)要求學生列舉出課文中表示准確數字和概數的詞句。
趙州橋……全長五十點八二米,兩端寬九點六米,中部略窄,寬九米。
盧溝橋……橋長二百六十五米,由十一個半圓形的石拱組成,每個石拱長度不一,自十六米到二十一點六米。
長虹大橋……石拱長達一百二十三點五米。
旅人橋大約建成於公元二八三年。
這座橋修建於公元六O五年左右。路面平坦,幾乎與河面平行。
提問:以上帶點的字詞能否改動或去掉?為什麼?
小結:不能改動或去掉。表示准確數字的,都是經過丈量和計算的。表示概數的,都是無法考查、檢測而推算的。說明文,特別是科技說明文,所用數據都必須十分明確,語氣肯定,毫不含糊,這是用詞准確的表現,體現了作者嚴謹的治學精神。
(2)教師突出一些有修飾語和關聯詞語的句子。讓學生分析。
修飾語:其中最著名的當推河北省趙縣的趙州橋。趙州橋……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橋。
趙州橋……也是造成後一直使用到現在的最古的石橋。
分析後歸納:這些加點的詞和短語,分別對「石拱橋」、「石橋」作了恰當的修飾、限制,從而准確地說明了趙州橋在中國及世界橋梁建築史上的地位。
關聯詞語:
這種橋不但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
討論:「不但」和「而且」兩個詞能不能去掉?兩個分句和詞序能不能調換?為什麼?
歸納小結:「不但」、「而且」表示出了「形式」到「質地」的主次與層進的關系,去掉關聯詞,就變成了並列關系。兩個分句的詞序調換,就顛倒了主次關系。
(3)研究一些句群的組織。
第9段對我國石拱橋取得光輝成就原因的分析,用「首先」、「其次」、「再其次」分條說明。這三條由人到物,由主到次,既嚴密又全面,邏輯性強,非常准確。
第10段除開頭和最後一句外,是一個用事實說明解放後我國橋梁事業飛躍發展的句群。這個句群可以分為兩部分,第1、2句是一部分,說明不但興建了許多石拱橋,而且興建了世界上最長的獨拱石橋。第3、4句又是一部分,說明創新建造了「雙曲拱橋」,以及這種拱橋的總長度及最大橋拱的長度。這句群中的兩部分,從量和質兩方面准確、嚴密地說明了我國拱橋建築的飛躍發展。
3.總結課文。
(1)齊讀第9、10兩段,討論:本文主要是寫中國石拱橋特徵的,為什麼最後還用兩段揭示我國石拱橋取得成就的原因,並且寫解放後興建的各種橋梁?
小結:第9段寫我國石拱橋取得成就的原因,反映了我國石拱橋發展的本質特徵。第10段寫解放後我國橋梁事業的發展,說明科技的發展與社會制度的關系,表明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寫這兩段不僅使全文結構嚴謹,而且使文章的主題得到升華。
(2)簡介目前我國橋梁發展的信息。
《中國石拱橋》寫於1962年,在文章的最後一段介紹說:「『雙曲拱橋』是我國勞動人民的新創造……近幾年來,全國造了總長二十餘萬米的這種拱橋」。幾十年來,我國的雙曲拱橋有了迅猛的發展,全國已星羅棋布,遍及城鄉。據1991年3月份資料介紹,全國已建雙曲拱橋20多萬座,國外已有20多個國家正在推廣。(見《新華日報》1991年3月3日第二版文章《趙州橋後新創造》)
(3)中心
本文通過趙州橋、盧溝橋以及解放後創造的雙曲拱橋的介紹,說明我國石拱橋的特點、成就及其發展,充分地表觀了我國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
三、作業
1. 完成課後的「思考和練習」。
2.學寫一篇選擇有代表性例子說明事物特徵的說明文。
【附】板書設計:
中國石拱橋
茅以升
由一般到特殊:石拱橋的一般特點 (一般)
練習題:
、指出下列句子哪些是主謂句,哪些是非主謂句。
1.我國的石拱橋有悠久的歷史。 2.禁止吸煙! 3.快一點! 4.站住!
5.好一派迷人的秋色! 6.趙州橋橫跨在洨河上。
解析: 區分主謂句與非主謂句,關鍵在於要深入領會主謂句與非主謂句的定義,因為它是區分的根據。所謂主謂句,就是由主謂短語構成的句子,如1、6都是主謂句;所謂非主謂句,就是由其他短語或單個詞構成的句子,如2、3、4、5都是非主謂句,它們依次由動賓短語、形補短語、單個詞、偏正短語構成。
另外,要細心區別非主謂句和省略句。例如:「①下雨了,②雨點很大,③落到地上劈叭作響」。這個例子中共有3個句子,①句中沒有主語部分,也補不出(或無需補)主語部分,所以是非主謂句。②句是主謂句。③句省略了主語「雨點」,能夠補出主語,如果離開了這一語言環境,句子意思就不清楚,所以是省略句。
三、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A.巧妙絕倫交頭接耳提心吊膽才疏學淺 B.言簡意該改邪歸正奼紫嫣紅流連忘返
C.栩栩如生性命悠關偃旗息鼓惟妙惟肖 D.美輪美奐潛然淚下就地取材鍥而不舍
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對常用成語的識記能力。仔細辨析,可知B項中「言簡意該」應為「言簡意賅」;C項中「性命悠關」應為「性命攸關」,D項中「潛然淚下」應為「潸然淚下」。因此,正確答案為A項。
四、指出下面句子中劃線詞語的成分。
我推了他,一下。
解析 本題主要是考查對賓語和補語的辨析。正確答案為補語。賓語和補語都在謂語中心語之後。賓語是謂語動詞所涉及的對象或內容,補語是補充說明謂語的程度、范圍、數量、頻率等。「一下」是補充謂語動詞「推」的數量,因而是補語。「他」是「推」的對象,做賓語。
五、判斷下列各句所用的表達方式。
1.(盧溝橋)橋長265米,由11個半圓形的石拱組成,每個石拱長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2.我國橋梁事業的發展,表明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無比優越。()
3.我們遵照前人的經驗,卧床假寐,靜待五更。()
4.汩汩有聲的淙淙細流,在曉月映照下,也呈現出波光粼粼的景色。()
5.龍船鳳舟倒映流水,何等絢麗,何等豪華!()
解析 本題考查對表達方式的辨別能力。表達方式一共有五種:敘述、描寫、抒情、說明和議論。敘述,指記載、述說人物活動的一般情況和事件發生、發展的經過,把人物和事件基本情況交代清楚;描寫,指對人、事、景、物進行生動形象的描繪和刻畫;抒情即作者在文中針對某事物抒發感情;議論是作者在文中對事物發表自己的意見或進行議論;說明是對事物的解說和對事理的闡釋,這其中敘述與描寫,議論和抒情常常伴生。答案:1.說明2.議論 3.敘述 4.描寫 5.抒情
一、下列每組詞語中各有一個錯別字,指出並改正。
A.別據一格 小家碧玉 流連潺潺( ) B.挑拔離間 風流人物 矗立拱橋( )
C.無與倫比 河水爆漲 傾聽西諺( ) D.綠島卧波 倒映流水 緞帶新潁()
二、用動賓短語作主語的一項是()。
A.研製模仿人的動作和智能的自動機器,已有幾十年的歷史。
B.他倒了一杯茶,悠閑地品嘗著。
C.提心吊膽的日子真不好過。 D.現代科學技術正在經歷著一場大革命。
三、解釋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惟妙惟肖(相似) 窺(從縫隙里看)見 孩提(六、七歲時) 匝(遮蔽)道
B.風格迥(完全)異 儼然(很像真的) 愜意(稱心舒適) 情愫(感情)
C.美輪美奐(有光彩的樣子) 昭蘇(蘇醒) 徜徉(安閑自在步行) 偃旗息鼓(倒下)
D.奼紫嫣(嬌艷)紅 並行不悖(相反) 豁(開闊)亮 鳥瞰(向下看)
四、注音、字形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拱(gǒng)橋 橋礅(dūn) 艱(jiān)固 優(yōu)久
B.陡(dǒu)坡 勻稱(chēn) 和協(xie) 疏浚(jun)
C.翌(yi)日 湍(tuān)急 鋪砌(qi) 並行不悖(bei)
D.鳥瞰(kān) 老嫗(yu) 迥(jiǒnɡ)異 窺(kūi)見
五、找出句中有兩個錯別字的一項。()
A.近台的河裡一烏黑的是看戲人家的船蓬。
B.住足那一道道長虹之畔,倘徉於橋區的草坪園景之中,你會發現,它們各有各的造型。
C.即使在發達國家,這樣的速度也不多見。
D.橋洞不是普通的半園形,而是像一張弓。
㈥ 中國古代橋的發展史
根據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會,我國就有了獨木橋和數根圓木排拼而成的木樑橋。早在戰國時期,單跨和多跨的木、石樑橋已普遍在黃河流域及其他地區建造。公元前三百多年建於陝西省藍田縣藍峪水上的藍橋,就是多跨木樑木柱橋的一個代表。《詩經·大雅·大明》第一次記敘周文王娶妻,在渭河上造了座專供帝王使用的浮橋。長江、黃河上曾設過近二十座浮橋。第一座黃河浮橋建於公元前541年臨晉關附近,是秦景公的母弟後子,怕被景公殺害,乘車逃奔晉國途中所建。第一座長江浮橋是公元35年東漢光武帝建造的,橋址在宜昌至宜都之間的江上。
吊橋首創於我國,吊索由藤索、竹索發展到鐵鏈。在唐朝中期,就有了鐵鏈吊橋,比西方早八百年以上。拱橋始建於東漢中期,其形式之多,造型之美,為世界少有。
灞橋、洛陽橋、安平橋、虎渡橋、紹興八字橋、陰平橋、程陽橋等是木、石樑橋的代表。西安灞橋建於漢代,是座木樑石柱墩橋,它用四段圓形石柱卯榫相接(中間還加石柱)形成一根石柱,由六根石柱組成一座輕型橋墩,墩台上加木樑並鋪設灰土石板橋面。是石柱墩的首創者。
「閩中橋梁甲天下」是宋朝(特別是南宋)閩中地區大量建造石樑橋的真實寫照。南宋一百五十年中,建成七十餘座石樑橋,其中五公里以上的長橋就有四五座。被譽為「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安平橋,宋紹興八年到二十一年(1138—1151)建造,長約2.5公里,故又名五里橋,用花崗石砌築,為我國現存最長古橋。1240年建成的虎渡橋(又名江東橋),它最大的石樑長23.7米,寬1.7米,高1.9米,重二百餘噸,即使在今天要開采、運輸、架設這樣的石樑,也是十分困難的。1979年5月,我國有關部門發現現存最古老的石樑橋——晉江縣大橋和小橋,這兩座橋均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4)。紹興八字橋是座宋代城市石樑橋,布局十分巧妙,既保證了水陸交通,在建造中又不拆房屋,不改街道。程陽橋坐落在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林溪河上,是一座四跨石墩伸臂的木樑橋,建於1916年,全長64.4米,分四個橋孔,每孔凈跨12.2米,寬3.4米,高16米。五個橋墩之上各有民族形式的寶塔型、宮殿型橋亭,橋亭檐層層而上,如翼欲飛,宏偉壯觀。整座橋梁建築不用一顆鐵釘或其他鐵件,均採用榫槽結合或竹木梢釘,但結構聯系卻十分牢固。程陽橋精湛的建橋技術充分顯示我國侗族人民傑出的智慧和創造力。
四川灌縣的珠浦橋是竹索橋的代表,它位於著名的都江堰口,橫跨岷江的內外兩橋,長340米,8孔,最大一孔跨徑為61米,它的24根粗5寸的竹索由細竹篾編織而成,橋的兩端和中間石室中,安放絞竹索和木絞車等設備,橋始建於宋代以前,歷代時毀時修。瀘定縣的大渡河鐵索橋建成於1706年4月,凈跨100米,凈寬2.8米,橋面距枯水位14.5米。用了13根鐵鏈9根底索承重,兩邊各放二根作為扶手纜。每根鐵鏈平均由890個扁環扣聯而成,重約一噸半。1935年紅軍長征中,飛奪瀘定橋,創造了震驚世界的奇跡。它在國際橋梁展覽活動中多次展出。據調查,跨徑不小於瀘定橋的鐵鏈橋或鐵眼桿橋,在四川、雲南山區不止一座。由於它結構簡單、用料節約,當地人民又有世代相傳的建造經驗,因此解放後這種橋型不僅沒有淘汰,還有所發展。
趙州橋、寶帶橋、盧溝橋、楓橋以及北京頤和園的玉帶橋、十七孔橋等都是拱橋的傑出的代表。河北趙縣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第一座採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橋,歐洲在趙州橋建成七百餘年後才採用弓形拱。
解放後,橋梁建築事業取得巨大的成就,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勝利建成,標志著我國橋梁建設事業達到了先進的水平。
㈦ 歷代拱橋對中國的貢獻作用
中國石拱橋是我國傳統的橋梁三大基本型式之一.
石拱橋這一體系,又是多種多樣的.本文所寫的這兩座橋,乃是千百萬座石拱橋中傑出代表之作.
幾千年來,石拱橋遍布祖國山河大地,隨著經濟文化的日益發達而長足發展,它們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在世界上曾為祖國贏得榮譽.迄今保存完好的大量古橋,可為歷代橋工巨匠精湛技術的歷史見證,顯示出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一座古橋,能經得起天災戰禍的考驗,歷千百年而不壞,不僅是作為古跡而被保存,而且仍保持其固有的功能不變,可以稱作奇跡.當然,還應歸功於歷代的辛勤修繕,這類修繕活動又往往是出自民間的愛橋護橋,這一社會風尚,在我國橋梁史上,有不少故事,是值得傳頌的.
我國素有多橋古國之譽,這種史的觀念和數量上的概念,以及有實物可按的直覺印象,都是為理解中國石拱橋所須涉及到的知識面.如果抽掉這些生動史實,則不僅內涵空虛,一兩座孤立的軀殼,又能說明什麼問題呢?
其次,石拱橋在我國橋梁發展史上,出現較晚,但它一經出現,便得到迅猛發展,即在1880年近代鐵路公路橋梁 工程技術傳入中國以後,它仍然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結合現代的工程理論和新的建築材料,取得了更大的發展.本文所介紹的兩座橋,趙州橋已歷時一千四百年,盧溝橋雄踞在湍流奔突的永定河上,也經歷了近七百年,它們都稱得上雄偉堅固,迄今仍保持著初創風貌,可以通行重車,在中外石橋中是罕見的.趙州橋敞肩式的創造,早於西方七個世紀,它們之所以能夠經久不壞,說明設計與施工是符合科學道理的.再如趙州橋的淺基礎、短橋台,不少現代工程師表示驚嘆,因為經過多次地震洪水而屹立無恙,這決不是偶然的,唐張嘉貞的《石橋銘序》中所雲:「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這一評價,幾乎和二十世紀工程界學者異口同聲,技術高超,於此可見.本文在大量史實中,用「用料省,結構巧,強度高」,來概括古代石拱橋技術上的成就,這是古今中外橋梁以及任何建築物所一致追求的目標,在六世紀初,我國的能工巧匠發揮智力,大膽創新所取得的光輝成就,是值得自豪的.
再次,跨水架橋,意境之美,雕琢裝飾,千姿百態,也是體現我國審美觀的一種民族傳統.建築不論大小,工藝必須精益求精,如同一幅畫圖,不許有一處敗筆.自從石窟造像盛行,古代石工,都有一套過硬本領,都具有一定的美工水平,趙州橋的欄板,盧溝橋的石獅,都以藝術珍品而聞名於世,這也是中國石拱橋在藝術方面一個可貴的傳統,對於現代石拱橋裝飾也還存在著深刻的影響.
中國的石拱橋,在古代有一定的成就,在今天仍有發展的前景,過去有用的東西,今天仍在起著作用,因此,它是一份可珍貴的遺產,顯示著我國勞動人民勤勞勇敢和卓越才能.我們在現代橋梁事業中,必然能夠取得更大的成就.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也叫大石拱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城南五里的清水河上.它不僅是中國第一座石拱橋,也是當今世界上第一座石拱橋.唐代文人贊美橋如"初雲出月,長虹飲澗".
這座橋建於隋朝公元605年至618年,由一名普通的石匠李春所建,距今已有135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歲月中,雖然經過無數次洪水沖擊、風吹雨打、冰雪風霜的侵蝕和8次地震的考驗,卻安然無恙,巍然挺立在清水河上.
李春設計的趙州橋,橋身長50.82米,寬9.60米,大拱的凈跨度長37.37米,拱高7.23米.他考慮,為使橋面坡度小,將橋高與跨度呈1:5的比例,這樣既便於行人來往,也便於車輛通行;拱頂高,又便於橋下行船.他又在大拱的兩肩上,各做兩個小拱,使得整個橋型顯得格外均衡、對稱,既便於雨季泄洪,又節省了建築材料.其結構雄偉壯麗、奇巧多姿、布局合理,多為後人所效仿.李春設計的橋面坦直,共分三股,中間走車馬,兩旁走行人,不僅可使秩序井然,且又能防止交通事故的發生.可見,在1300多年前,在技術十分落後的情況下,一個普通石匠李春有這樣高超的技術,實為難能可貴.
李春選用的石料和石料砌法技藝與眾不同.他採用長方形石料,每塊重約一噸,在1350多年前的隋朝,李春在沒有起重機和吊車的情況下,運這么重的大石頭是何等的艱辛.這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可見李春付出了多大的心血和代價!
李春帶領其他工匠,將石料各面部鑿有細密的斜紋,使石塊相互咬合扣緊.全橋由28道獨立的石拱縱向並列組成.他想,這樣可以使每道石拱圈各自獨立負荷載重,又便利於修繕.為了加強各拱圈的連接,他又採用9道鐵梁貫於拱背之上,接著用腰鐵嵌入拱石之間,使橋能"奇巧固護,用於天下".
最後,李春又組織能工巧匠,在橋面的兩側石欄桿上,刻有許多精美的古典雕刻藝術,圖案細膩,刀法蒼勁有力,雕刻靈變,各種鳥獸龍騰虎躍,欲飛若動,形象逼真,堪稱隋唐時代雕刻藝術的佳作.這種拱上加拱、"敞肩拱"的新式橋型,這樣的布局,採用這樣的巨形跨度,構成這樣的優美的造型,是李春在世界上的首創.在歐洲,14世紀才出現法國泰克河上的賽雷橋,但是,比中國趙洲橋晚了700多年,並且早已被洪水毀壞無存.所以,李春造的趙州橋是全世界橋梁建築史上唯一尚存的時間最長的一座,在世界佔有重要地位,是相當有價值的.這是中國人民的驕傲和自豪.
這座歷史悠久、結構奇特、造型美觀、居世榜首的趙州橋,凝聚了李春的汗水和心血.李春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建築史上第一位橋梁專家.
但是,關於李春的生平事跡卻沒有留下更多的記載.就連隋朝之後的唐朝人,也只有"製造奇特趙州橋的人是隋匠李春"等數語記載.在趙州橋建成100年以後的唐朝開元13年(公元726年)中書令張士貞在《安濟橋銘》中簡略提到:"趙州清水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為."這說明,在封建社會里,勞動人民的創造發明,不知有多少被埋沒了.
特別值得提出的是趙州橋的基礎非常堅固.1350年來,兩邊橋基下沉水平只差5厘米,這說明李春橋址選擇科學合理.趙州橋橋基,是建築在清水河河床的白粗沙層上,既沒有打樁,也沒有其他石料,橋台僅用五層石料砌成,橋基很牢,結構簡單.在1350年前,李春就敢用這樣天然地基來承擔大橋的全部重量,可見李春對工程學、力學、建築學、水文、地質等都有深刻的理解.李春有這么多科學知識,無疑是他從勞動實踐中獲得和積累的.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李春的名字也永垂史冊.
㈧ 石拱橋的歷史資料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也叫大石拱橋,座落在河北省趙縣城南五里的清水河上。它不僅是中國第一座石拱橋,也是當今世界上第一座石拱橋。唐代文人贊美橋如"初雲出月,長虹飲澗"。
這座橋建於隋朝公元605年至618年,由一名普通的石匠李春所建,距今已有135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歲月中,雖然經過無數次洪水沖擊、風吹雨打、冰雪風霜的侵蝕和8次地震的考驗,卻安然無恙,巍然挺立在清水河上。
李春設計的趙州橋,橋身長50.82米,寬9.60米,大拱的凈跨度長37.37米,拱高7.23米。他考慮,為使橋面坡度小,將橋高與跨度呈1:5的比例,這樣既便於行人來往,也便於車輛通行;拱頂高,又便於橋下行船。他又在大拱的兩肩上,各做兩個小拱,使得整個橋型顯得格外均衡、對稱,既便於雨季泄洪,又節省了建築材料。其結構雄偉壯麗、奇巧多姿、布局合理,多為後人所效仿。李春設計的橋面坦直,共分三股,中間走車馬,兩旁走行人,不僅可使秩序井然,且又能防止交通事故的發生。可見,在1300多年前,在技術十分落後的情況下,一個普通石匠李春有這樣高超的技術,實為難能可貴。
李春選用的石料和石料砌法技藝與眾不同。他採用長方形石料,每塊重約一噸,在1350多年前的隋朝,李春在沒有起重機和吊車的情況下,運這么重的大石頭是何等的艱辛。這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可見李春付出了多大的心血和代價!
李春帶領其他工匠,將石料各面部鑿有細密的斜紋,使石塊相互咬合扣緊。全橋由28道獨立的石拱縱向並列組成。他想,這樣可以使每道石拱圈各自獨立負荷載重,又便利於修繕。為了加強各拱圈的連接,他又採用9道鐵梁貫於拱背之上,接著用腰鐵嵌入拱石之間,使橋能"奇巧固護,用於天下"。
最後,李春又組織能工巧匠,在橋面的兩側石欄桿上,刻有許多精美的古典雕刻藝術,圖案細膩,刀法蒼勁有力,雕刻靈變,各種鳥獸龍騰虎躍,欲飛若動,形象逼真,堪稱隋唐時代雕刻藝術的佳作。這種拱上加拱、"敞肩拱"的新式橋型,這樣的布局,採用這樣的巨形跨度,構成這樣的優美的造型,是李春在世界上的首創。在歐洲,14世紀才出現法國泰克河上的賽雷橋,但是,比中國趙洲橋晚了700多年,並且早已被洪水毀壞無存。所以,李春造的趙州橋是全世界橋梁建築史上唯一尚存的時間最長的一座,在世界佔有重要地位,是相當有價值的。這是中國人民的驕傲和自豪。
這座歷史悠久、結構奇特、造型美觀、居世榜首的趙州橋,凝聚了李春的汗水和心血。李春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建築史上第一位橋梁專家。
但是,關於李春的生平事跡卻沒有留下更多的記載。就連隋朝之後的唐朝人,也只有"製造奇特趙州橋的人是隋匠李春"等數語記載。在趙州橋建成100年以後的唐朝開元13年(公元726年)中書令張士貞在《安濟橋銘》中簡略提到:"趙州清水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為。"這說明,在封建社會里,勞動人民的創造發明,不知有多少被埋沒了。
特別值得提出的是趙州橋的基礎非常堅固。1350年來,兩邊橋基下沉水平只差5厘米,這說明李春橋址選擇科學合理。趙州橋橋基,是建築在清水河河床的白粗沙層上,既沒有打樁,也沒有其他石料,橋台僅用五層石料砌成,橋基很牢,結構簡單。在1350年前,李春就敢用這樣天然地基來承擔大橋的全部重量,可見李春對工程學、力學、建築學、水文、地質等都有深刻的理解。李春有這么多科學知識,無疑是他從勞動實踐中獲得和積累的。
趙州橋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李春的名字也永垂史冊。
㈨ 橋的發展史主要分為幾個階段
我國的橋梁,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以西周、春秋為主,包括此前的歷史時代,這是古橋的創始時期。此時的橋梁除原始的獨木橋和汀步橋外,主要有梁橋和浮橋兩種形式。當時由於生產力水平落後,多數只能建在地勢平坦,河身不寬、水流平緩的地段,橋梁也只能是寫木樑式小橋,技術問題較易解決。而在水面較寬、水流較急的河道上,則多採用浮橋。
第二階段以秦、漢為主,包括戰國和三國,是古代橋梁的創建發展時期。秦漢是我國建築史上一個璀燦奪目的發展階段,這時不僅發明了人造建築材料的磚,而且還創造了以磚石結構體系為主題的拱券結構,從而為後來拱橋的出現創造了先決條件。戰國時鐵器的出現,也促進了建築方面對石料的多方面利用,從而使橋梁在原木構梁橋的基礎上,增添了石柱、石樑、石橋面等新構件。不僅如此,它的重大意義,還在於由此而使石拱橋應運而生。石拱橋的創建,在中國古代建橋史上無論是實用方面,還是經濟、美觀方面都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石樑石拱橋的大發展,不僅減少了維修費用、延長了橋的使用時間,還提高了結構理論和施工技術的科學水平。因此,秦漢建築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術的出現,實際上是橋梁建築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從一些文獻和考古資料來看,約莫在東漢時,梁橋、浮橋、索橋和拱橋這四大基本橋型已全部形成
㈩ 拱橋最早出現於哪個時期
我國的拱橋抄始建於東漢中襲後期,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拱橋是由伸臂木石樑橋、撐架橋等逐步發展而成的,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外形都是曲的,所以古時也常稱為曲橋。在我國古代的一些文獻中,還用「囷」、「窌」、「竇」、「瓮」等字來表示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