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顯卡近幾年的發展歷史
你可以到www.pconline.com.cn上面找些文章,上面有很詳細的顯專卡發展里程屬
② 顯卡的發展簡史
VGA(Video Graphic Array)即顯示繪圖陣列,它是IBM在其PS/2 的Model 50, 60和80內建的影像系統。它的數字模式可以達到720x400色,繪圖模式則可以達到640x480x16色,以及320x200x256色,這是顯卡首次可以同時最高顯示256種色彩。而這些模式更成為其後所有顯卡的共同標准。VGA顯卡的盛行把電腦帶進了2D顯卡顯示的輝煌時代。在以後一段時期里,許多VGA顯卡設計的公司不斷推陳出新, 追求更高的解析度和位色。與此同時,IBM 推出了8514/A的Monitor顯示屏規格,主要用來支持1024x 768的解析度。
在2D時代向3D時代推進的過程中,有一款不能忽略的顯卡就是Trident 8900/9000顯卡,它第一次使顯卡成為一個獨立的配件出現於電腦里,而不再是集成的一塊晶元。而後其推出的Trident 9685更是第一代3D顯卡的代表。不過真正稱得上開啟3D顯卡大門的卻應該是GLINT 300SX,雖然其3D功能極其簡單,但卻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1995年,對於顯卡來說,絕對是里程碑的一年,3D圖形加速卡正式走入玩家的視野。那個時候游戲剛剛步入3D時代,大量的3D游戲的出現,也迫使顯卡發展到真正的3D加速卡。而這一年也成就了一家公司,不用說大家也知道,沒錯,就是3Dfx。1995年,3Dfx還是一家小公司,不過作為一家老資格的3D技術公司,他推出了業界的第一塊真正意義的3D圖形加速卡:Voodoo。在當時最為流行的游戲摩托英豪里,Voodoo在速度以及色彩方面的表現都讓喜歡游戲的用戶為之瘋狂,不少游戲狂熱份子都有過拿一千多塊大洋到電腦城買上一塊雜牌的Voodoo顯卡的經歷。3Dfx的專利技術Glide引擎介面一度稱霸了整個3D世界,直至D3D和OpenGL的出現才改變了這種局面。Voodoo標配為4Mb顯存,能夠提供在640×480解析度下3D顯示速度和最華麗的畫面,當然,Voodoo也有硬傷,它只是一塊具有3D加速功能的子卡,使用時需搭配一塊具有2D功能的顯卡,相信不少老EDO資格的玩家都還記得S3 765+Voodoo這個為人津津樂道的黃金組合。講到S3 765,就不得不提到昔日王者S3顯卡了。
S3 765顯卡是當時兼容機的標准配置,最高支持2MB EDO顯存,能夠實現高解析度顯示,這在當時屬於高端顯卡的功效,這一晶元真正將SVGA發揚光大。能夠支持1024×768的解析度,並且在低解析度下支持最高32Bit真彩色,而且性價比也較強。因此,S3 765實際上為S3顯卡帶來了第一次的輝煌。
而後在96年又推出了S3 Virge,它是一塊融合了3D加速的顯卡,支持DirectX,並包含的許多先進的3D加速功能,如Z-buffering、Doubling buffering、Shading、Atmospheric effect、Lighting,實際成為3D顯卡的開路先鋒,成就了S3顯卡的第二次輝煌,可惜後來在3Dfx的追趕下,S3的Virge系列沒有再繼輝煌,被市場最終拋棄。
此後,為了修復Voodoo沒有2D顯示這個硬傷,3Dfx繼而推出了VoodooRush,在其中加入了Z-Buffer技術,可惜相對於Voodoo,VoodooRush的3D性能卻沒有任何提升,更可怕的是帶來不少兼容性的問題,而且價格居高不下的因素也制約了VoodooRush顯卡的推廣。
當然,當時的3D圖形加速卡市場也不是3Dfx一手遮天,高高在上的價格給其他廠商留下了不少生存空間,像勘稱當時性價比之王的Trident 9750/9850,以及提供了Mpeg-II硬體解碼技術的SIS6326,還有在顯卡發展史上第一次出場的nVidia推出的Riva128/128zx,都得到不少玩家的寵愛,這也促進了顯卡技術的發展和市場的成熟。1997年是3D顯卡初露頭腳的一年,而1998年則是3D顯卡如雨後春筍激烈競爭的一年。九八年的3D游戲市場風起雲涌,大量更加精美的3D游戲集體上市,從而讓用戶和廠商都期待出現更快更強的顯卡。
在Voodoo帶來的巨大榮譽和耀眼的光環下,3Dfx以高屋建瓴之勢推出了又一劃時代的產品:Voodoo2。Voodoo2自帶8Mb/12Mb EDO顯存,PCI介面,卡上有雙晶元,可以做到單周期多紋理運算。當然Voodoo2也有缺點,它的卡身很長,並且晶元發熱量非常大,也成為一個煩惱,而且Voodoo2依然作為一塊3D加速子卡,需要一塊2D顯卡的支持。但是不可否認,Voodoo2的推出已經使得3D加速又到達了一個新的里程碑,憑借Voodoo2的效果、畫面和速度,征服了不少當時盛行一時的3D游戲,比如Fifa98,NBA98,Quake2等等。也許不少用戶還不知道,2009年最為流行的SLI技術也是當時Voodoo2的一個新技術,Voodoo2第一次支持雙顯卡技術,讓兩塊Voodoo2並聯協同工作獲得雙倍的性能。
1998年雖然是Voodoo2大放異彩的一年,但其他廠商也有一些經典之作。Matrox MGA G200在繼承了自己超一流的2D水準以外,3D方面有了革命性的提高,不但可以提供和Voodoo2差不多的處理速度和特技效果,另外還支持DVD硬解碼和視頻輸出,並且獨一無二的首創了128位獨立雙重匯流排技術,大大提高了性能,配合當時相當走紅的AGP匯流排技術,G200也贏得了不少用戶的喜愛。
Intel的I740是搭配Intel當時的440BX晶元組推出的,它支持的AGP 2X技術,標配8Mb顯存,可惜I740的性能並不好,2D性能只能和S3 Virge看齊,而3D方面也只有Riva128的水平,不過價格方面就有明顯優勢,讓它在低端市場站住了腳。
Riva TNT是nVidia推出的意在阻擊Voodoo2的產品,它標配16Mb的大顯存,完全支持AGP技術,首次支持32位色彩渲染、還有快於Voodoo2的D3D性能和低於Voodoo2的價格,讓其成為不少玩家的新寵。而一直在蘋果世界闖盪的ATI也出品了一款名為Rage Pro的顯卡,速度比Voodoo稍快。 2001年春季的IDF上Intel正式公布PCI Express,是取代PCI匯流排的第三代I/O技術,也稱為3GIO。該匯流排的規范由Intel支持的AWG(Arapahoe Working Group)負責制定。2002 年4月17日,AWG正式宣布3GIO 1.0規范草稿制定完畢,並移交PCI-SIG進行審核。開始的時候大家都以為它會被命名為Serial PCI(受到串列ATA的影響),但最後卻被正式命名為PCI Express。2006年正式推出Spec2.0(2.0規范)。
PCI Express匯流排技術的演進過程,實際上是計算系統I/O介面速率演進的過程。PCI匯流排是一種33MHz@32bit或者66MHz@64bit的並行匯流排,匯流排帶寬為133MB/s到最大533MB/s,連接在PCI匯流排上的所有設備共享133MB/s~533MB/s帶寬。這種匯流排用來應付音效卡、10/100M網卡以及USB 1.1等介面基本不成問題。隨著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新一代的I/O介面大量涌現,比如千兆(GE)、萬兆(10GE)的乙太網技術、4G/8G的FC技術,使得PCI匯流排的帶寬已經無力應付計算系統內部大量高帶寬並行讀寫的要求,PCI匯流排也成為系統性能提升的瓶頸,於是就出現了PCI Express匯流排。PCI Express匯流排技術在新一代的存儲系統已經普遍的應用。PCI Express匯流排能夠提供極高的帶寬,來滿足系統的需求。
截至2009年,PCI-E 3.0規范也已經確定,其編碼數據速率,比同等情況下的PCI-E 2.0規范提高了一倍,X32埠的雙向速率高達320Gbps。
PCI Express匯流排的技術優勢
PCI匯流排的最大優點是匯流排結構簡單、成本低、設計簡單,但是缺點也比較明顯:
1) 並行匯流排無法連接太多設備,匯流排擴展性比較差,線間干擾將導致系統無法正常工作
2) 當連接多個設備時,匯流排有效帶寬將大幅降低,傳輸速率變慢
3) 為了降低成本和盡可能減少相互間的干擾,需要減少匯流排帶寬,或者地址匯流排和數據匯流排採用復用方式設計,這樣降低了帶寬利用率。PCI Express匯流排是為將來的計算機和通訊平台定義的一種高性能,通用I/O互連匯流排。
與PCI匯流排相比,PCI Express匯流排主要有下面的技術優勢:
1) 是串列匯流排,進行點對點傳輸,每個傳輸通道獨享帶寬。
2) PCI Express匯流排支持雙向傳輸模式和數據分通道傳輸模式。其中數據分通道傳輸模式即PCI Express匯流排的x1.x2.x4.x8.x12.x16和x32多通道連接,x1單向傳輸帶寬即可達到250MB/s,雙向傳輸帶寬更能夠達到500MB/s,這個已經不是普通PCI匯流排所能夠相比的了。
3) PCI Express匯流排充分利用先進的點到點互連、基於交換的技術、基於包的協議來實現新的匯流排性能和特徵。電源管理、服務質量(QoS)、熱插拔支持、數據完整性、錯誤處理機制等也是PCI Express匯流排所支持的高級特徵。
4) 與PCI匯流排良好的繼承性,可以保持軟體的繼承和可靠性。PCI Express匯流排關鍵的PCI特徵,比如應用模型、存儲結構、軟體介面等與傳統PCI匯流排保持一致,但是並行的PCI匯流排被一種具有高度擴展性的、完全串列的匯流排所替代。
5) PCI Express匯流排充分利用先進的點到點互連,降低了系統硬體平台設計的復雜性和難度,從而大大降低了系統的開發製造設計成本,極大地提高系統的性價比和健壯性。從下面表格可以看出,系統匯流排帶寬提高同時,減少了硬體PIN的數量,硬體的成本直接下降。
至2008年,PCI-E介面仍然在顯卡中使用。 1999年,世紀末的顯卡市場出現了百花齊開的局面,而且這一年也讓市場擺脫了3Dfx的一家獨霸局面,由於戰略的失誤,讓3Dfx失去了市場,它推出了Voodoo3,配備了16Mb顯存,支持16色渲染。雖然在畫質上無可挑剔,但是高昂的價格以及與市場格格不入的標准讓它難掩頹勢。世紀末的這一年,顯卡的輝煌留給了nVidia。
在1999年,nVidia挾TNT之餘威推出TNT2 Ultra、TNT2和TNT2 M64三個版本的晶元,後來又有PRO和VANTA兩個版本。這種分類方式也促使後來各個生產廠家對同一晶元進行高中低端的劃分,以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需要。TNT系列配備了8Mb到32Mb的顯存,支持AGP2X/4X,支持32位渲染等等眾多技術,雖然16位色下畫面大大遜色於Voodoo3,但是在32位色下,表現卻可圈可點,還有在16位色下,TNT2的性能已經略微超過Voodoo3了,不過客觀的說,在32位色下,TNT系列顯卡性能損失相當多,速度上跟不上Voodoo3了。當然,nVidia能戰勝Voodoo3,與3Dfx公司推行的策略迫使許多廠商投奔nVidia也不無關系,促進了TNT系列的推廣。顯卡市場上出現了nVidia與3Dfx兩家爭霸的局面。
1999年的顯卡市場不可遺忘的還有來自Matrox MGA G400,它擁有16Mb/32Mb的顯存容量,支持AGP 2X/4X,還有支持大紋理以及32位渲染等等,都是當時業界非常流行和肯定的技術,除此之外,獨特、漂亮的EMBM硬體凹凸貼圖技術,營造出的完美凹凸感並能實現動態光影效果的技術確實讓無數游戲玩家為之瘋狂,在3D方面,其速度和畫面基本都是介於Voodoo3和TNT2之間,並且G400擁有優秀的DVD回放能力,不過由於價格以及它注重於OEM和專業市場,因此,在民用顯卡市場所佔的比例並不大!
從1999年到2000年,nVidia終於爆發了。它在1999年末推出了一款革命性的顯卡---Geforce 256,徹底打敗了3Dfx。代號NV10的GeForce 256支持Cube-Environment Mapping,完全的硬體T&L(Transform & Lighting),把原來有CPU計算的數據直接交給顯示晶元處理,大大解放了CPU,也提高了晶元的使用效率。GeForce256擁有4條圖形紋理信道,單周期每條信道處理兩個象素紋理,工作頻率120MHz,全速可以達到480Mpixels/Sec,支持SDRAM和DDR RAM,使用DDR的產品能更好的發揮GeForce256的性能。其不足之處就在於採用了0.22微米的工藝技術,發熱量比較高。
2000年,nVidia開發出了第五代的3D圖形加速卡---Geforce 2,採用了0.18微米的工藝技術,不僅大大降低了發熱量,而且使得GeForce2的工作頻率可以提高到200MHz。Geforce 2擁有四條圖形紋理信道,單周期每條信道處理兩個象素紋理,並且使用DDR RAM解決顯存帶寬不足的問題。在Geforce 256的基礎上,GeForce2還擁有NSR(NVIDIA Shading Rasterizer),支持Per-Pixel Shading技術,同時支持S3TC、FSAA、Dot-3 Bump Mapping以及硬體MPEG-2動態補償功能,完全支持微軟的DirectX 7。而面對不同的市場分級,它相繼推出了低端的GF2 MX系列以及面向高端市場的GF2 Pro和GF GTS,全線的產品線讓nVidia當之無愧地成為顯卡的霸主。
3Dfx在被nVidia收購之前還推出了Voodoo4/5,VooDoo4 4500使用一顆VSA-100晶元,VooDoo5 5500使用兩顆VSA-100晶元,而VooDoo5 6000使用四顆VSA-100晶元,可惜由於各方面的原因,Voodoo4/5並不能讓沒落的3Dfx有一絲絲起色,最終難逃被nVidia收購的命運。
而作為nVidia主要競爭對手的ATI,也在兩千年憑借T&L技術打開市場。在經歷「曙光女神」的失敗後,ATI也推出了自己的T&L晶元RADEON 256,RADEON也和NVIDIA一樣具有高低端的版本,完全硬體T&L,Dot3和環境映射凹凸貼圖,還有兩條紋理流水線,可以同時處理三種紋理。但最出彩的是HYPER-Z技術,大大提高了RADEON顯卡的3D速度,拉近了與GEFORCE 2系列的距離,ATI的顯卡也開始在市場占據主導地位。
兩千年的低端市場還有來自Trident的這款Blade T64,Blade XP核心屬於Trident第一款256位的繪圖處理器,採用0.18微米的製造工藝,核心時鍾頻率為200 MHz,像素填充率達到1.6G,與Geforce2GTS處於同一等級,支持Direct X7.0等等。可惜由於驅動程序以及性能等方面的原因,得不到用戶的支持。
踏入2001年以後,如同桌面處理器市場的Intel和AMD一樣,顯卡市場演變為nVidia與ATI兩雄爭霸的局勢。nVidia方面,憑借剛剛推出的Geforce 3系列占據了不少市場,Geforce 3 Ti 500,Geforce 2 Ti和Geforce 3Ti,Geforce MX分別定位於高中低三線市場。與GeForce 2系列顯卡相比,GeForce 3顯卡最主要的改進之處就是增加了可編程T&L功能,能夠對幾乎所有的畫面效果提供硬體支持。GeForce 3總共具有4條像素管道,填充速率最高可以達到每秒鍾800 Mpixels。Geforce 3系列還擁有nfiniteFX頂點處理器、nfiniteFX像素處理器以及Quincunx抗鋸齒系統等技術。
而作為與之相抗衡的ATI Radeon 8500/7500系列,採用0.15微米工藝製造,包括6000萬個晶體管,採用了不少新技術(如Truform、Smartshader等)。並根據顯卡的核心/顯存工作頻率分成不同的檔次——核心/顯存分別為275/550MHz的標准版,核心/顯存為250/500MHz的RADEON 8500LE,核心/顯存頻率分別為300/600MHz的Ultra版,以及中端的Radeon 7500,低端的Radeon 7200,7000等產品。值得一提的是Radeon 8500還支持雙頭顯示技術。
2002年,nVidia與ATI的競爭更加白熱化。為鞏固其圖形晶元市場霸主地位,nVidia推出了Geforce 4系列,分別為GeForce4 Ti4800,GeForce4 Ti 4600, GeForce4 Ti4400, GeForce4 Ti4200,GeForce4 MX 460, GeForce4 MX 440 和GeForce4 MX 420。GeForce4 Ti系列無疑是最具性價比的,其代號是NV25,它主要針對當時的高端圖形市場,是DirectX 8時代下最強勁的GPU圖形處理器。晶元內部包含的晶體管數量高達6千3百萬,使用0.15微米工藝生產,採用了新的PBGA封裝,運行頻率達到了300MHz,配合頻率為650MHz DDR顯存,可以實現每秒49億次的采樣。GeForce4 Ti核心內建4條渲染流水線,每條流水線包含2個TMU(材質貼圖單元)。Geforce 4系列從高到低,橫掃了整個顯卡市場。
作為反擊,ATI出品了R9700/9000/9500系列,首次支持DirectX 9,使其在與NVidia的競爭中搶得先機。而R9700更是在速度與性能方面首次超越NVidia。R9700支持AGP 8X、DirectX 9,核心頻率是300MHz,顯存時鍾是550MHz。RADEON 9700,實現了可程序化的革命性硬體架構。符合繪圖回事商品AGP 8X最新標准,配有8個平等處理的彩繪管線,每秒可處理25億個像素,4個並列的幾何處理引擎更能處理每秒3億個形跡及光效多邊形。而R9000是面向低端的產品,R9500則直挑Ti4200。
同年,SiS發布了Xabre系列。它是第一款AGP 8×顯卡,全面支持DirectX 8.1,在發布之時是相當搶眼的。Xabre系列圖形晶元採用0.15微米工藝,具備4條像素渲染流水線,並且每條流水線擁有兩個貼圖單元。理論上可提供高達1200M Pixels/s的像素填充率和2400M Texels/s的材質填充率。隨後發布的Xabre600,採用0.13微米工藝,主頻和顯存頻率都提高了不少,性能與GeForce4 Ti4200差不多。
2003年的顯卡市場依舊為N系與A系所統治。nVidia的Gf FX 5800(NV30)系列擁有32位著色,顏色畫面有質的提高,在基礎上推出的GeForce FX 5900,提高了晶體管數,降低了核心頻率與顯存頻率,改用了256B99v DDR以提高了顯存帶寬。後半年還推出了GF FX 5950/5700系列,以取代GF FX 5900/5600。而ATI推出了RADEON 9800/pro/SE/XT,憑借其超強的性能以及較低的售價,再次打敗GF GX 5800。這一年市場上的主流產品還有GF FX5600,GF FX5200和RADEON 9600和RADEON 9200。
2004年也是ATI大放異彩的一年,不過其最大的功臣卻是來自於面向中低端的Radeon 9550。這款2004年最具性價比的顯卡,讓ATI在低端市場呼風喚雨。R9550基於RV350核心,採用0.13微米製程,核心頻率為250MHz,顯存頻率為400MHz,4條渲染管道,1個紋理單元,同時兼容64bit和128bit。這款產品是9600的降頻版,但是通過改造,都可以變成R9600,性價比極強。而老對手的N卡方面,卻只推出了一款新品GF FX 5900XT/SE,而與R9550處於同一競爭線的5200,5500與5700LE系列,雖然性能不錯,可惜價格卻沒有優勢,被R9550徹底打敗。2004年讓nVidia郁悶了一整年。
ATI從2005年開始就一直被Nvidia壓制,無論是1950XTX對抗7900GTX,2900XT對抗8800GTX,3870X2對抗9800GX2,在旗艦產品上,ATi一直屬於劣勢,但在2008年6月發生了轉機,ATi發布了RV770,無論是從市場定價還是從性能上都是十分讓人滿意的,特別是改善了A卡在AA上的性能不足,RV770的中端4850的價格更是讓Nvidia措手不及,無奈在一周內9800GTX降價1000元,但無論是性能還是價格依舊擋不住4850的攻勢,4870緊接著發布,採用DDR5顯存的RV770浮點運算能力更是達到了1TB/S,Nvidia發布的新核心GT200的旗艦版本GTX280雖然在性能上暫時取得了暫時的領先,但是和4870相比只有10%的性能差距,而且由於工藝較落後,導致成本過高,沒有性價比,就在人們以為ATi放棄旗艦,准備走性價比路線時,ATi推出了R700,也就是4870X2,並且大幅度改良了橋接晶元的性能,領先GTX280高達50-80%,而GTX280的核心面積已經大的恐怖,不可能衍生出單卡雙芯,所以ATI依靠單卡雙芯重新奪得了性能之王。
但是在2009年初,Nvidia憑借其新推出的GTX295,重新奪回顯卡性能之王寶座。2009年9月22日,AMD正式發布了業界第一款DirectX 11顯卡:ATI Radeon HD 5800系列:HD5870/5850,其中HD5870是ATI最新單核心旗艦顯卡,HD5870顯卡採用RV870核心,其主要競爭對手是GTX295。在NVIDIA最新GT300顯卡發布之後,AMD和NVIDIA在DX 11的新一輪競爭又會開始。
③ 顯卡的發展史主要包括(ABCDE)等發展階段。
A、MDA單色顯卡
B、CGA彩色圖形顯卡
C、EGA增強型彩色圖形顯卡
D、VGA彩色顯卡
④ 簡述顯卡的發展史
民用顯卡的起源可以追朔到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了。在1981年, IBM推出了個人電腦時,它提供了兩種顯卡,一種是quot;單色顯卡(簡稱 MDA), 一種是 "彩色繪圖卡" (簡稱 CGA), 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MDA是與單色顯示器配合使用的, 它可以顯示80行x25列的文數字, CGA則可以用在RGB的顯示屏上, 它可以繪制的圖形和文數字資料。在當時來講,計算機的用途主要是文字數據處理,雖然MDA解析度為寬752點, 高504點,不足以滿足多大的顯示要求,不過對於文字數據處理還是綽綽有餘的了。而CGA就具有彩色和圖形能力,能勝任一般的顯示圖形數據的需要了,不過其解析度只有640x350,自然不能與現在的彩色顯示同日而語。
MGA/MCGA顯卡
1982年,IBM又推出了MGA(Monochrome Graphic Adapter), 又稱Hercules Card (大力士卡), 除了能顯示圖形外,還保留了原來 MDA 的功能。當年不少游戲都需要這款卡才能顯示動畫效果。而當時風行市場的還有Genoa 公司做的EGA(Enhanced Graphics Adapter),即加強型繪圖卡, 可以模擬MDA和CGA,而且可以在單色屏幕上一點一點畫成的圖形。EGA解析度為640x350,可以產生16色的圖形和文字。不過這些顯卡都是採用數字方式的,直到MCGA(Multi-Color Graphics Array)的出現,才揭開了採用模擬方式的顯卡的序幕。MCGA是整合在 PS/2 Model 25和30上的影像系統。它採用了Analog RGA影像信號, 解析度可高達640x480, 數位RGB和類比RGB不同的地方就像是ON-OFF式切換和微調式切換之間的差別。用類比RGB訊號的顯示屏, 會將每一個訊號的電壓值轉換成符合色彩明暗的范圍。只有類比顯示屏可以和MCGA一起使用,才可以提供最多的256種顏色, 另外IBM尚提供了一個類比單色顯示屏, 在此顯示屏上可以顯示出64種明暗度。
VGA顯卡
VGA(Video Graphic Array)即顯示繪圖陣列,它IBM是在其 PS/2 的Model 50, 60和80內建的影像系統。它的數字模式可以達到720x400色, 繪圖模式則可以達到640x480x16色, 以及320x200x256色, 這是顯卡首次可以同時最 ...
⑤ 顯卡的發展歷史呢
抄來的,好像很專業,我看不懂……
往事越千年,如果說沒有3DFx,那麼3D發展的歷史將出現不可逾越的斷章,3DFx如同消失在沙漠里的樓蘭古城,這個曾經異常繁榮強大的帝國創造了3D最初的輝煌和鼎盛。Voodoo1的出現是極具劃時代意義的產物,它將我們的視野帶入了真正的3D世界,樹立了3D前進史上第一塊光輝的里程碑,把游戲推向前無僅有的視覺體驗。它支持硬體霧化、鏡面高光(Specular Hilight)、色鍵透明處理(Color-Key-Transparency)、阿爾法透明處理(Alpha Transparency)、雙線性過濾(Bi-Linear filtering)、三性線過濾(Tri-Linear filtering)、貼圖過濾(MIPMAP Linear)、抖動處理(Dithering)、透視校正(Perspective Correction)、動畫貼圖(Animated texturing)、抗鋸齒(Anti-alasing)、高氏調節(Gouraud molATion)、次級像素矯正(Sub-pixel correction)等劃時代的3D效果,顯存容量達到非常大的4M,核心頻率達到50/55Mhz,像素填充率達到當時看來不可思議的45M Pixels/s。提供對Glide、D3D和OpenGL的全面支持,尤其是Glide標准憑借良好的易用性和穩定性得到了眾多軟體游戲開發商的大力支持,紅噪一時的《古墓麗影》採取的即是這個API,同時對OpenGL的強力支持,也使得Voodoo在Quake里傲視群雄,日漸奠定了它統治帝國的地位。雖然Voodoo在當時如此強大,但本質上它只是一塊功能單一的3D子卡。
1996年11月Voodoo Rush
1996年的顯卡世界,顯得有些單調和平靜,Voodoo如同一個孤獨的領跑者,繼續燦爛在一個人的世界裡。Voodoo的空前成功讓3DFx不甘於自已的晶元只做為3D子卡出現,雖然2D並不是它的長項。Voodoo Rush配備了6MB大容量顯存,同時還整合了Alliance的AT3D圖形晶元以提供2D功能,提供了硬體MPEG-I解碼、軟體MPEG 2解碼和TV-OUT輸出的功能。從技術指標上看,Voodoo Rush的功能要遠強於Voodoo1。惋惜的是加入了第三方2D控制晶元後的Voodoo Rush在驅動程序和兼容性上漏洞百出,最終導致了3DFx在整合顯卡上的第一次嘗試以失敗而告終。
1997第一季度3D RageⅡ
ATi第一塊真正3D核心的圖形處理器,支持硬體Z-緩沖、紋理壓縮、雙線性和三線性過濾以及Direct3D 紋理混合,像素填充率達到了10M Pixels/s。但是在Voodoo的光芒下,它也只能黯然失色。
1997年2月3D Rage II+DVD
多媒體視頻技術是ATi在OEM市場多年經營積累的長項,3D Rage II+DVD首次採用了這些技術,它是第一塊提供了硬體運動補償的圖形晶元,把CPU從軟體播放DVD的繁重的工作中解放了出來,使ATi成為DVD加速領域的先行者。
1997年4月3D Rage Pro
3D Rage Pro是第一塊基於AGP匯流排的圖形處理晶元,它提供了和Voodoo1同樣的45M Pixels/s的像素填充率,AGP匯流排的高帶寬加上改良後的運動補償,使3D Rage Pro在提供高質量的DVD回放功能的同時,還具有相當出色的3D加速性能,也因此得到了眾多OEM廠商的喜愛,創下了可觀的銷售業績,但由於不完善的驅動程序,沒有得到廣大游戲愛好者的認可,最終沒能大量進入零售市場。可笑的是直到1999年5月,ATI 才發布了Rage Pro的最終驅動程序,使游戲性能有了20-40%左右的增長。但卻失去了佔領市場的先機,驅動程序對顯卡成功的重要性也因此可見一斑。
1997年5月Permedia2
Permedia2V
Permedia2的圖形質量相當不錯,但是其游戲性能仍然不敵強大的Voodoo,從那個時候3Dlabs開始逐漸遠離了零售市場,開始把精力投入到專業圖形處理領域。1997年上半年SIS6326
SIS6326同時具備PCI和AGP 1x介面的32點陣圖形處理晶元,採用VLIW架構的浮點幾何多邊形發生器(Geometry),每秒產生80萬個幾何多邊形圖案,並支持線性、雙線性、三線性材質貼圖,最大的特點在於內置了DVD硬解壓功能,在它推出之後,ATi 3D Rage Pro在這方面的優勢便被其取而代之。雖然其3D性能並不出眾,但是其良好的兼容性和低廉的售價加上優秀的DVD回放能力,SIS6326最終也贏得了不小的市場份額。
ASUSV3000(RIVA128)
NV1出師不利,nVIDIA並未一蹶不振,於1997年8月攜NV3再次殺回3D圖形晶元市場,它是一款基於128bit的2D、3D圖形核心,核心頻率為60MHz,一條單材質處理單元的像素管線,最大像素填充率達到60M Pixels/s,支持4MB SDRAM/SGRAM顯存,顯存帶寬達1.6GB/s,採用AGP 1×介面,其內置的硬體三角形處理引擎每秒可以進行5億次浮點運算,120萬個三角形生成量,在性能上已經不遜於Voodoo1。更為主要的是它也提供了對微軟的Direct3D的完整支持。雖然在畫質上依然不及Voodoo,但是比Voodoo便宜的多的價格也讓它獲得了不小的市場認知度,為進一步挑戰3DFx的霸權攢足了籌碼。
帝盟的Voodoo2
Voodoo2的發布使3DFx迎來了又一個輝煌時期,Voodoo2使用了很多革新的技術,首先是時鍾頻率由Voodoo1的50/50MHz一下提高到90/90MHz,提高了將近一半。顯存數量的也從Voodoo1的4MB一下擴充到了8MB或12MB,像素填充率也達到90M Pixels/s,更為重要的是首次採用了「單周期雙紋理」技術與「SLI(交錯互連)」技術,使Voodoo2在相同時鍾周期內能能比Voodoo1多處理一倍的數據,同時允許將兩塊Voodoo2以SLI的方式聯合工作,提性能得到成倍的提升。
多塊Voodoo2經 SLI組合,變為一塊性能空前強悍的3D加速卡
所有這些新技術的採用都使Voodoo2與Voodoo1有了質的不同,在當時流行的Quakev Ⅱ里,Voodoo2是無可置疑的畫質速度之王,巫毒如圖騰一樣深入在每一個超級玩家的心裡,喚起了一代游戲玩家最激動和狂熱的崇拜。
[春秋紛爭,顯卡群雄割據]
1998年到2000年初是3D圖形晶元世界的春秋戰國時期,眾多的顯卡廠商加入到這場混戰之中,新舊混雜、興衰更替,新產品層出不空,新技術突飛猛進,許多著名的「戰役」使3D時代大步邁進,Voodoo王朝灰飛煙滅,天下合並鼎立之勢逐漸形成…
1998年2月Intel i740
時間的飛舟駛入1998年,3D游戲及圖形晶元市場的蓬勃發展讓很多廠商看到未來的3D世界將是一塊膏腴的土壤,1998註定又將是一個動盪的時期。Intel如半路闖出的一匹黑馬,推出了風光一時的i740 圖形晶元,i740支持AGP2X規格,象素填充率達到55Mpixels/s,三角形生成率為500K Trianglws/s,支持DVD解壓,盡管2D速度一般,但它的3D性能在當時還算不錯,加上相對便宜的價格和Intel在晶元組領域的頭羊地位,i740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隨著3D市場競爭的加劇,Intel乾脆將i740晶元組整合到自已的主板晶元組內以此提高主板性價比,時至今日它的整合顯卡依然牢牢盤踞著很大的市場份額。
i750
市場上難得一見的Intel的i750晶元組,它已不是Intel正式推薦的圖形晶元組,只能在一些極少的場合見到。
1998年2月Rage Pro Turbo
其實依然是Rage Pro,只不過ATi為其發布了最新的Turbo驅動程序並更名為Rage Pro Turbo,但是驅動帶來的有限的性能提升並不能捍不動Voodoo2分毫。i750
市場上難得一見的Intel的i750晶元組,它已不是Intel正式推薦的圖形晶元組,只能在一些極少的場合見到。
1998年2月Rage Pro Turbo
其實依然是Rage Pro,只不過ATi為其發布了最新的Turbo驅動程序並更名為Rage Pro Turbo,但是驅動帶來的有限的性能提升並不能捍不動Voodoo2分毫。1998年5 月Savage3D
2D時代的叱吒風雲的霸主,S3自然不甘於3D戰場的沉寂,在推出Virge之後,S3苦心打造終於推出了第一塊真正的3D加速卡, Savage3D採用128位匯流排結構及單周期三線性多重貼圖技術,最大像素填充率達到了125M Pixels/s,三角形生成率也達到了每秒500萬個。支持Direct3D與OpenGL,最大顯存容量可達8MB SGRAM或SDRAM,支持AGP 4×規范,同時也支持當時流行反射和散射、Alpha混合、多重紋理、襯底紋理、邊緣抗鋸齒、16/24位Z-buffering、Tri-linear Filtering(三線性過濾技術)等技術,並首次採用了鼎鼎大名的S3TC智能紋理壓縮技術,在播放MPEG-2時擁有極低的CPU佔用率。它無疑應該是一款收獲成功的產品,可是它面對的卻是TNT和Voodoo3這兩款功能強大的對手,加上驅動程序Bug連連和最多隻支持8M顯存的缺憾,最終也只能在低端市場獨自徘徊。
1998年8 月3Dlabs Permedia3
由於3Dlabs在推出Permedia後重心轉移,加上Permedia3上市時間較晚,在3D性能上並無可圈可點之處,上市之後市場反響平平,不過它在3D設計中的表現卻不容輕視,是一塊定位於入門級的專業3D加速卡。
1998年9月VOODOO Banshee
帝盟的Voodoo Banshee
Voodoo2帶來的再次成功將3DFx王朝不斷推向鼎盛時期,榮耀和光環任誰都不能甘心自己的產品只能做為一塊子卡出現,Voodoo Rush雖然最終折戟沉沙,但是3DFx依然不屈不撓地推出了美麗的女妖Voodoo Banshee試圖再次創造奇跡。Voodoo Banshee整合了2D/3D引擎,最高支持16MB顯存,核心和顯存頻率分別為100MHz/125MHz,100M Pixels/s的象素填充率和300萬每秒的三角形生成率,它的硬體性能超過了Voodoo2,但是由於兩條渲染流水線被縮減到了一條,導致了它的3D性能降低不少。不過它內建的2D引擎在性能上基本上可與Matrox G200相媲美加上不錯的超頻能力,使Banshee在市場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2D性能也獲得了大眾的首肯。
Rage128 GL
ATi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始終保持著頑強不屈的鬥志,為了與Riva TNT和Voodoo2對抗,ATi發布了Rage 128,Rage 128的核心專門針對32位渲染而設計,在32位渲染環境下僅會造成不到5%的性能損失,所以在許多測試中它的性能與TNT2相較也相差無幾,它還內建了MPEG2解碼以及動態補償電路,可以流暢的播放DVD。Rage128又分為GL和VR兩種型號,VR主攻低端而GL專對高端。Rage128 GL也是第一塊硬體上完全支持OpenGL的顯示晶元。但由於上市時間太晚和驅動程序的問題使它沒能像TNT2那樣為世所矚目。
⑥ 顯卡的發展歷史什麼
⑦ 計算機顯卡的發展史
http://codex.wordpress.org.cn/index.php?title=%E6%98%BE%E5%8D%A1%E7%9A%84%E5%8F%91%E5%B1%95%E5%8F%B2&oldid=96911
http://tech.163.com/digi/05/0914/14/1TK9H7NE00161KCQ_3.html
⑧ 獨立顯卡的發展歷史
IBM公司於1981年推出的基於8位機P C/XT的匯流排,稱為PC 線。1984年IBM公司推出了1 位PC機PC/AT,稱為AT匯流排。為了能回夠合理地開發外插答介面卡,由Intel公司、IEEE和EISA集團聯合開發了與IBM/AT原裝機匯流排意義相近的ISA匯流排,即8/16位的「工業標准結構」(ISA,InstryStandard Architecture)匯流排。
由於年代久遠,並且沒有任何相關的歷史資料能說明誰的顯卡是第一塊運用在微型計算機上的,因此小編也不能對其下一個准確的定論。但8位ISA插口的顯卡是第一塊獨立顯卡應該是毫無疑問了。
⑨ 誰能說說顯卡的發展史!
網路,維基網路,互動網路
⑩ 顯卡的演變歷史
ISA顯示卡
基於IBM MDA標準的顯示卡
ISA顯示卡是以前最普遍使用的VGA顯示器所能支援的古老顯示卡。
VESA顯示卡
VESA是「Video Electronic Standards Association」(影像電子工程標准協會)的縮寫,由多家計算機晶片製造商於1989年聯合創立。1994年底,VESA發表了64位架構的「VESA Local Bus」標准,80486以後的個人電腦大多採用這一標準的顯示卡。
PCI顯示卡
一款整合電視盒的PCI顯示卡
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顯示卡,通常被使用於較早期或精簡型的電腦中,此類電腦由於將AGP標准插槽移除而必須仰賴PCI介面的顯示卡。目前已知被多數的使用於486到PentiumII早期的時代。但直到顯示晶片無法直接支援AGP之前,仍有部份廠商持續製造以AGP轉PCI為基底的顯示卡。目前已知最新型的PCI介面顯示卡,是GeForce 9500 GT PCI(SPARKLE制)型號為 SP95GT512D2L-HP和SP95GT1024D2L-HP 以及 ATI HD 4350 PCI(HIS制)和HIS HD 5450 PCI(HIS制)HIS 5450 Silence 512MB DDR3 PCI DVI/HDMI/VGA 產品編號 H545H512P。
AGP顯示卡
一款雙核心的AGP顯示卡
AGP(Accelerated Graphics Port)是英特爾(Intel)公司在1996年開發的32位元匯流排介面,用以增進電腦系統中的顯示效能。分有AGP 1X、AGP 2X、AGP 4X及最後的AGP 8X,頻寬分別為266MB/s、533MB/s、1066MB/s、以及2133 MB/s。其中AGP 4X以後已跟之前電壓不相容。其中3DLABS的「Wildcat4 7210」是最強的專業級AGP圖形加速卡,而ATI公司的Radeon HD 4670 AGP是性能最強的消費級AGP圖形加速卡[1][2]。
PCI Express顯示卡
基於PCI-E的多顯示卡互聯技術
PCI Express(亦稱PCI-E)是顯示卡最新的圖形介面,用來取代 AGP 顯示卡,面對日後3D顯示技術的不斷進步, AGP 的頻寬已經不足以應付龐大的數據運算。目前性能最高的 PCI-Express 顯示卡是NVidia公司的「GeForce GTX 680」和AMD公司的「Radeon HD 7970」。目前,2007年後出產的顯示卡可支援雙顯示卡技術(nVIDIA的SLi和AMD的CrossF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