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武威的歷史文化

武威的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10 06:44:45

㈠ 武威市有哪些名勝古跡

武威市中的古跡大家都是否知道嗎?而且很多地方中,都是有著很多不同於一切的著名地方,對此武威名勝古跡到底是怎樣的呢?下面一起來看看吧。武威名勝古跡盤點,姑臧山(武威蓮花山)先秦時期月氏與匈奴部落屬地,主要是姑族部落,山下城池因此得名姑臧城(涼州城),其上建築始建於西漢時期,位於祁連山的冷龍嶺一脈,海拔2700米,山底海拔是1800米,距離市區十三公里,山勢雄偉,奇峰環列,層巒疊嶂,四面險峰從遠處望去,宛如一朵盛開的蓮花,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河西走廊唯一修在海拔1800米的古跡,興盛於東漢,東晉,十六國和隋唐時期,西夏,明代,清代,民國時期都有大規模修繕,毀於建國以後。姑臧山除接引寺外有蓮花山大寺,一度是河西走廊最早最大最有名的寺院之一,是研究西域佛教、漢傳佛教(小乘教法)的見證,是西域佛教與漢傳佛教融合的歷史見證。從隋唐時蓮花山擴建,一直到明代還有保留有完好的佛教寺院和道教道觀70多座1000多間,供奉有古印度佛像,藏傳佛教佛像,出自闡教截教三百六十五路正神,三百六十五路邪神,有成龐大體系的佛道諸神諸佛廟宇,氣勢恢宏。唐代道世(668~683)所著《法苑珠林》載,佛祖舍利有十九所在中國,此處就是史書記載的涼州姑臧故塔,其內供奉有釋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山上尤其以唐宋時期的壁畫最為精美,菩薩栩栩如生,佛陀超凡脫俗,這些壁畫充分展示了不遠萬里來自西域的繪畫大師精湛的技藝,也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巧奪天工,可惜全部毀於破四舊時期。武威名勝古跡大全,白塔寺位於甘肅省蘭州市北岸的白塔山上。白塔山在黃河北岸,海拔約1700米,因山巔有白塔而得名。山上峰巒疊嶂,下有玉迭、金城兩關,形勢險要,為古代軍事要沖。山上樓台、迴廊上通下達,有"鳳林香襲"的牌坊,有依山而建的羅漢殿,有三星殿和白塔寺等等。白塔山在黃河北岸,海拔約1700米,因山巔有白塔而得名。山上峰巒疊嶂,下有玉迭、金城兩關,形勢險要,為古代軍事要沖。山上樓台、迴廊上通下達,有"鳳林香襲"的牌坊,有依山而建的羅漢殿,有三星殿和白塔寺等等。明代所修白塔,七級八面,上有綠頂,下築塔基,高約17米,為實心磚塔。每級每角均有翹起的磚刻小龍頭,下系風鈴,隨風飄盪,聲清音脆。塔的外表堊飾如雪,故稱白塔。白塔建成後,幾經強烈地震,毫無損傷,顯示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建築之科學精巧,智慧之高超絕倫。白塔寺內有「鎮山三寶」,一為象皮鼓,二為青銅鍾,三為紫荊樹。象皮鼓相傳為一印度僧人雲游白塔時所贈,現在這里僅有仿製品;青銅鍾為清康熙年間鑄造,重為153.5千克,現存寺內;枝繁葉茂的紫荊樹系後人重栽。北端山頭有牡丹亭,亭內有一碑。[「白塔層巒」為蘭州八景之一。武威名勝古跡有哪些。雷台漢墓,雷台漢墓是1969年由當地農民在雷台老槐樹下發現的一處東漢晚期大型磚石墓葬,因出土了國寶級文物中國旅遊標志馬踏飛燕一尊和鑄造精緻的銅車馬鐵騎(一說是車馬武士儀仗)九十九尊,組成了一支東漢裝備精良的銅車馬騎兵方陣而馳名中外雷台漢墓有正寢便殿。正寢的作用主要安墓主神坐,為墓主靈魂正常起居之處,由供奉的宮人如同對待活人一樣侍奉;便殿是正寢的附屬建築,主要供奉主靈魂來此游樂。馬踏飛燕,銅奔馬又稱「馬超龍雀」,呈發綠古銅色,馬高34.5厘米,長45厘米,重7.15公斤,馬呈飛奔狀,三足騰空,昂首揚尾,右後足下踏一展翅奮飛回首驚視的「風神鳥」龍雀,改變了傳統天馬的造型手法,又符合力學平衡原理,蘊含豐富的天馬文化內涵,鑄造技巧精湛,堪稱青銅藝術之極品。漢代古井。曾出土「馬踏飛燕」的武威雷台漢墓里的一口漢代古井長期以來吸引著遊客的眼球,此井居然「見錢眼開」:能將扔進井裡的錢幣神奇地放大。古墓里的古井有何作用呢?據專家介紹,墓室主人在墓道中鑿井,寓意著富有和尊貴。古井位於雷台東南角,距墓道入口2米處,貫穿了整個夯土層,與墓道相鄰,一直修到古墓中。古井深12.8米,是用典型的漢代古薄磚砌成。底部以「人字形」方式砌成,在我國考古中也不多見。據考證這口古井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才逐漸乾涸。這是一口用磚堆砌而成的井,磚與磚之間沒有使用任何粘合材料,經歷了1000多年的歷史,井壁的磚大部分已經嚴重風化,只有井底的部分壁磚仍保存良好。經過測繪,工作人員發現它並不是一口垂直的井,開口處直徑0.95米,井底直徑0.86米,而井中部的直徑達1.15米,古井整體呈腰鼓狀。雷台湖,雷台旁側的雷台湖,在乾涸20多年後,又自然復甦,重放光彩。泉水叮咚,碧波粼粼.溪流潺潺。四周綠茵漫地,柳楊婆娑。天地之造化加上武威人民的辛勤建設,是雷台這個銅奔馬的出土地舊貌新顏交相輝映,引得大批中外學者、遊客流連忘返。

歷史文化名城武威介紹

亦稱涼州,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東端,歷史上曾是絲綢之路的要沖。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和對外開放城市,是「中國旅遊標志之都」、「中國葡萄酒的故鄉」、「西藏歸屬祖國的歷史見證地」和「世界白氂牛唯一產地」。

㈢ 武威古城有哪些歷史

武威古城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絲綢之路由東向西進入河西走廊後的第一重鎮。漢初武威為匈奴所築,名叫蓋臧城。漢武帝為開避中西交通,派大將衛青、霍去病打敗匈奴後,在此設置武威郡。西漢末年,竇融占據河西時稱涼州牧。據說是因為早寒而得名。

古涼州從唐代開始,一直是河西節度使的駐地,商業興隆,經濟發達,成為河西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唐朝著名大詩人高適、岑參、王維等都曾在這里留下為世人傳頌的光輝詩篇,人們熟知的唐代涼州詞、西涼樂伎,成為武威的驕傲。武威具有重大歷史價值的名勝古跡很多。武威文廟里的西夏碑,原名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刻於西夏1094年,碑的正背兩面分別刻有西夏文和釋成的漢文,是全國少有的石刻珍冊善本。

武威最為有名的文物,要數城北雷台東漢墓出土的銅奔馬了。銅奔馬,即馬超龍雀,俗稱馬踏飛燕。馬身高34.5厘米,長45厘米。馬首高昂,三足騰空,右後蹄踏著一隻龍雀,頭上一撮呈流線型的鬃毛指向尾部,勢若飛騰。造型奇特,別具匠心,既富浪漫主義色彩,又合乎力學平衡原理。雖然奔馬三足騰空,全身的著力點僅集中在展翅飛行的龍雀背上,卻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完美無缺的天馬行空運動速度和整體重量平衡的造型,成為當今世界上罕見的藝術珍品,並成為中國旅遊的圖形標志。

㈣ 武威有歷史文化古城嗎她們分別是

應該問武威有歷史文化古跡。
1、銅奔馬發現之地的雷台 2、鳩摩羅什寺 3、天梯山石窟為國內第三大石窟 4、涼州白塔寺 5、海藏寺等等

㈤ 武威的民俗文化

這個怎麼說復呢,和宗教分不制開,最能體現的就是死人之後發桑!民俗文化,首先呢就是婚喪嫁娶,完事呢就是過節,最後是飲食,這個東西太多了!就說端午節我們要門口插楊柳,吃油餅子卷糕,糕里有厥麻,花生,紅糖,大棗,核桃仁,葡萄乾……特別好吃!武威人吃飯比較講究,炒菜有特定的搭配,面是面菜是菜湯是湯,麵食種類很多不來武威體會不到,武威還要過許多小節,三月三,四月八,五月十三等等……由於在漢唐時候武威非常繁華是除了長安那就是涼州啦!往來的客商在這兒定居所以文化飲食比較多元!小麥是從河西走廊傳入中原,所以武威的麵食也是比較不錯的!

㈥ 誰知道關於武威歷史的資料,詳細一點的!

武威古稱涼州,六朝時的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唐初的大涼都曾在此建都,以後歷為郡、州、府機關所在地。是古代中原與西域經濟、文化交流的重鎮,是「絲綢之路」的要隘,一度成為北方的佛教中心。著名的涼州詞、曲,西涼樂、西涼伎都在這里形成、發展。文物古跡有皇娘娘台新石器文化遺址、唐大雲寺銅鍾、海藏寺、羅什塔、文廟、鍾樓、雷台觀及碑刻等。雷台漢墓出土的銅奔馬為國家文物珍品。
武威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早在5000多年前這里就有人類活動。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驃騎大將軍霍去病遠征河西,擊敗匈奴,為彰其武功軍威而得名。自漢武帝開辟河西四郡,歷代王朝曾在這里設郡置府,東晉十六國時,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國和隋末的大涼政權先後在此建都,成為長安以西的大都會,中西交通的咽喉,絲綢之路的重鎮,民族融合的熔爐。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絢麗的五涼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和民族民間地域文化,名勝古跡眾多,文化遺產豐富,是甘肅省的文物大市。現已普查清楚的文物保護單位543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8處,館藏文物4.7萬多件,其中國寶級文物3件,一級文物177件,二級文物346件,三級文物758件,突出的特色是「一馬」(銅奔馬)、「一碑」(西夏碑)、「一寺」(白塔寺)、「一窟」(天梯山石窟)、「一塔」(羅什寺塔)、「一廟」(文廟)。銅奔馬是中國旅遊標志,被譽為「古典藝術品的最高峰」;西夏碑是獨一無二的稀世珍寶,是我國研究西夏歷史少有的實物資料;白塔寺是元代闊端太子與西藏佛教領袖薩班舉行「涼州會盟」之地,是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的歷史見證;天梯山石窟被稱為中國「石窟之祖」,是我國早期石窟藝術的傑出代表;羅什寺塔是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講經說法之地,鳩摩羅什被稱為我國古代四大佛經翻譯家之首,被譽為譯經泰斗;文廟是全國三大孔廟之一,其規模「壯偉宏耀」,為「隴右學宮之冠」。同是還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處,省級自然保護區3處,雪域高原、綠洲風光和大漠戈壁等自然景觀與歷史文化交相輝映,具有較高的文化旅遊價值。

㈦ 武威的歷史沿革

先秦時期,涼州區磨嘴子、天祝縣東坪的馬家窯文化,涼州區皇娘娘台、海藏寺的齊家文化,民勤縣沙井子、古浪縣暖泉的沙井文化等,證明從那時起武威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周為雍州,春秋以前為西戎占據。
秦為月氏駐牧地。前174年 (西漢文帝前元六年),匈奴擊敗月氏,佔領河西。匈奴休屠王築蓋臧 (即姑臧)城。據武威籍清代著名史學家張澍的《涼州府志備考》載:「前126(漢武帝元朔三年),改雍州曰涼州,以其金行,土地寒涼故也。」涼州從此得名。
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驃騎將軍霍去病出隴右擊匈奴,使整個河西走廊納入西漢版圖。公元前106年設置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武威郡轄10縣,以姑臧(涼州區)為治所。
三國時,公元220年(魏黃初元年)十月,文帝曹丕重置涼州,轄武威等七郡,州治武威郡姑臧縣,武威郡轄9縣。西晉時,馬隆任武威郡太守時轄7縣。東晉十六國時,河西進入了「五涼割據」時期,武威郡轄9縣,其中姑臧縣曾是「五涼」中的前涼、後涼、南涼、北涼的都城。
隋朝時先設涼州,607年(大業三年)改州為武威郡,郡治為姑臧。617年(大業十三年)七月,武威郡鷹揚府司馬李軌舉兵反隋,佔領河西,建大涼國,定都姑臧,建元安樂。619年(唐武德二年)被李淵所滅。唐初仍沿用隋朝建置,627年(貞觀元年)唐分全國為10道,涼州屬隴右道。742年(天寶元年)又改涼州為武威郡。公元764年,武威被吐蕃占據。
五代宋元時期,為西涼府。其中,西夏占據武威時期,武威為西夏輔郡。明置涼州衛。清初襲明制。1724年(雍正二年),撤涼州衛、鎮番衛、永昌衛,分別設武威縣、鎮番縣、永昌縣;撤古浪守御千戶所,置古浪縣;撤庄浪衛,置平番縣,並設庄浪廳。同時,置涼州府,轄武威、永昌、鎮番(今民勤)、古浪、平番(今永登)五縣及庄浪廳,府治武威縣。
民國時期,先廢府、州,設道。武威、永昌、鎮番、古浪、平番、張掖、東樂、山丹、撫彝9縣屬甘涼道。後又廢道設行政督察區。1934年至1943年,全省陸續設立行政督察區。1936年7月1日,第六行政督察區成立,轄武威、民樂、民勤、永昌、山丹、張掖、臨澤、古浪8縣,治所武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0月,中共永登縣天祝區委、天祝區公所成立。1949年10月14日,武威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成立,下轄武威、永登、景泰、古浪、民勤、永昌6縣。1950年1月,甘肅省人民政府決定,將永登縣天祝區公所改為天祝自治區(縣級)。是年5月23日,甘肅省人民政府命令,撤銷張掖專區,張掖、民樂、山丹三縣劃歸武威專區。武威專區轄武威、景泰、張掖、民樂、山丹、永昌、古浪、民勤、永登9縣及天祝自治區。
1953年12月23日,天祝自治區改名天祝藏族自治區。
1955年7月17日,天祝藏族自治區改名天祝藏族自治縣。是年10月15日,經國務院批准,武威、酒泉兩專區合並,成立張掖專區。
1958年12月20日,撤銷古浪縣建制,將古浪縣行政區域並入天祝藏族自治縣。
1961年11月25日,國務院決定恢復武威專區,12月15日恢復古浪縣建制。恢復後的武威專區轄武威、民勤、永昌、古浪和天祝藏族自治縣。
1963年10月24日,國務院決定將永登、景泰兩縣劃歸武威專區。1969年7月,內蒙古自治區的阿拉善右旗劃入武威專區。
1970年3月25日,永登縣劃歸蘭州市。
1979年7月1日,國務院決定將阿拉善右旗交由內蒙古自治區管轄。
1981年2月,永昌縣劃出武威地區,歸新設的金昌市管轄。
1985年4月15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武威縣,設立武威市(縣級)。同年5月14日,景泰縣劃歸白銀市。至此,武威地區轄武威市及民勤、古浪、天祝三縣。
2001年5月9日,國務院同意撤銷武威地區和縣級武威市,設立地級武威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涼州區。武威市設立涼州區,以原縣級武威市的行政區域為涼州區的行政區域。武威市轄原武威地區的民勤縣、古浪縣、天祝藏族自治縣和新設立的涼州區。是年8月1日中共武威市委成立。

㈧ 武威歷史文化有什麼突出特點

武威,甘肅省轄地級市,被命名為「中國葡萄酒城」,簡稱「雍涼」、「涼」、「雍」,古稱涼州

㈨ 武威古代是什麼民族

武威市復,是雄才大制略的漢武帝為彰顯大漢帝國的"武功軍威"而得名,甘肅省下轄市,中國地級市。位於甘肅省中部,河西走廊的東端,東臨省會蘭州,西通金昌,南依祁連山,北接騰格里沙漠。
武威古稱涼州,歷史上曾經是著名的"絲綢之路"要沖,河西四郡之一。武威市區位優越,東接蘭州、南靠西寧、北臨銀川和內蒙、西通新疆,處於亞歐大陸橋的咽喉地位和西隴海蘭新線經濟帶的中心地段,蘭新、干武鐵路、G30、G312國道貫穿全境。
武威市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處、國家4A級景區4處、省級自然保護區3處。
武威是"中國旅遊標志之都"、"中國對外開放城市"、"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葡萄酒城" 、享有"西藏納入中國版圖的歷史見證地"、"中國葡萄酒的故鄉"、"世界白氂牛唯一產地"和"中國人參果之鄉"等美譽。

㈩ 武威的歷史是什麼

武威很早就有人居住,是古代西羌的地域,在《禹貢》中屬於九州之雍州(後有涼州)。漢武帝開拓西域,新增四郡,史稱河西四郡。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設立武威郡[1]。以後陸續有姑臧、涼州等稱謂,歷代都是當地行政中心。武威曾為十六國之前涼,後涼,南涼和北涼四朝古都,在南北朝時期是一塊快速發展的地方。
唐代武威是河西走廊至西域的間的重鎮,唐末為河西節度使駐地。宋天聖六年(1028年),涼州被黨項族佔領。1038年,李元昊建立西夏,涼州由西夏統治。1226年,成吉思汗攻西夏,陷西涼府,涼州為元朝轄地,降西涼府為州,設永昌路於今涼州區永昌鎮,屬甘肅行省。隋後西藏佛教領袖薩班應元太子闊端之邀來涼州,舉行了「涼州會談」。明代廢永昌路,改設涼州衛。民國時,改為武威縣。
1969年9月,青銅奔馬於武威雷台漢墓出土,名震天下,自此成為武威市的標志。1970年,武威地區所轄的永登縣劃歸蘭州市。1981年10月,武威地區所轄永昌縣移交金昌市。1985年,武威地區所轄景泰縣劃歸白銀市管轄。1986年12月,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2001年5月,撤消武威地區和縣級武威市,設立武威市(地級),將原武威市(縣級)改設涼州區,新武威市政府駐涼州區。

閱讀全文

與武威的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