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農村發展歷史意義

農村發展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10 06:30:51

Ⅰ 黨和國家提出農村改革發展的重要意義是

1 新農村建設需要
2 農業是根本問題
3 小康社會建設需要
4 維護農村穩定和發展

Ⅱ 農業發展有什麼重要歷史意義

自古以來,民以食為天,人民只有吃飽了飯,才有力氣去幹活,去創造財富和內研究,社會也因此而容穩定。
農業發展後的意義:
(1)政權更加鞏固,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獲得迅速發展;
(2)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准備了條件;

Ⅲ 鄉村振興戰略的意義

鄉村是具有自然、社會、經濟特徵的地域綜合體,兼具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等多重功能,與城鎮互促互進、共生共存,共同構成人類活動的主要空間。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我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鄉村最為突出,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徵很大程度上表現在鄉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後勁也在農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1.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基礎。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村經濟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有利於推動農業從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增強我國農業創新力和競爭力,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奠定堅實基礎。

2.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關鍵舉措。農業是生態產品的重要供給者,鄉村是生態涵養的主體區,生態是鄉村最大的發展優勢。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快推行鄉村綠色發展方式,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有利於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鄉村發展新格局,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統一。

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中華文明根植於農耕文化,鄉村是中華文明的基本載體。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有利於在新時代煥發出鄉風文明的新氣象,進一步豐富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4.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健全現代社會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社會治理的基礎在基層,薄弱環節在鄉村。鄉村振興,治理有效是基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鄉村治理體系,確保廣大農民安居樂業、農村社會安定有序,有利於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現代社會治理格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5.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選擇。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關乎億萬農民的獲得感、

Ⅳ 我國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性是什麼

我國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性就是其作用的體現,把農業建立在現代科學的基礎上,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工業來裝備農業,用現代經濟科學來管理農業,重要性如下:

1.農業生產手段現代化。運用先進設備代替人的手工勞動,特別是在產前、產中和產後各個環節中大面積採用機械化作業,大大降低農業勞動者的體力強度,提高勞動生產率。

2.農業生產技術科學化。把先進的科學技術廣泛應用於農業,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水平和農產品的科技含量,提升農產品品質和農產品國際競爭力,降低生產成本,保證食品安全。

3.農業經營方式產業化。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主要是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使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諸環節有機結合,形成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的經營格局,提高農業的經營效益,增強農業抵禦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能力。

4.農業服務社會化。形成多種形式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在整個農業生產經營過程的各個環節中都有社會化服務組織提供專門服務。

5.農業產業布局區域化。各地面向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根據自身的資源、地理和環境條件,發展各具特色的並有一定規模的農業支柱產業和拳頭產品,形成優勢農產品產業帶,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市場佔有率。

6.農業基礎設施現代化。既有利於增強農業抗禦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又有利於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農業發展後勁大為增強。

(4)農村發展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農村現代化牽涉面很廣,綜合性很強的技術改造和經濟發展的歷史過程。既是一個歷史性概念,也是一個世界性概念。農業現代化的目標是建立發達的農業、建設富庶的農村和創造良好的環境。

在這個過程中,農業日益用現代工業、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經濟管理方法武裝起來,使農業生產力的由落後的傳統農業日益轉化為當代世界先進水平的農業。實現了這個轉化過程的農業就叫做農業現代化的農業。

Ⅳ 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重大意義。

推進農村改革發展,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關鍵之舉。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我們要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就一刻也不能放鬆農業農村發展。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我們要真正落實「以人為本」的要求,就要把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素質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使廣大農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成果。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我們要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致力於促進各產業之間、城鄉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關系,使城鄉生產能力不斷增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環境水平不斷提高、區域聯系更加緊密。
推進農村改革發展,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題中之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經濟轉型升級,是我省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經濟工作的主線。從經濟轉型升級的內在要求來看,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就要毫不動搖地鞏固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切實改變農業基礎薄弱的狀況。從我省經濟發展的布局特徵來看,只有積極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才能使各類資源要素在城鄉之間和三次產業之間進行順暢流轉,得到合理配置,為工業和服務業轉型升級提供有力保障。從經濟發展的動力來看,只有推進農村改革發展,不斷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農村公共服務基本到位,才能使廣大農民群眾的潛在購買意願轉化為巨大的現實消費需求,拉動整個經濟的持續增長和相關產業的持續發展。
推進農村改革發展,是全面建設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會的全局之要。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強調,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也在農村。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了今後五年全面建設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要真正實現「惠及全省人民」,首先必須惠及千萬農民,關鍵在於實現農村居民的全面小康,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成為農村經濟不斷發展、農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農村不同利益群體普遍受益的過程。
推進農村改革發展,是解決現階段「三農」發展面臨眾多難題的必由之路。同30年前相比,當前我們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起點更高、基礎更好、條件更為有利,人民群眾對改革發展的期盼和要求也更高,改革觸及的領域也更加深廣,面臨的問題和矛盾也更加復雜,對農村的投入也需要更多。我們只有繼續不斷地深化改革,扎扎實實地推進發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和矛盾,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嶄新格局。
在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新征程上,新的挑戰帶來新的機遇,新的機遇孕育新的希望。毋庸置疑,在實施「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總戰略的實踐中,在建設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會的進程中,農村大地依然是充滿希望的熱土,農民群眾依然是創業創新的主體。我們要以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不斷開創浙江農村改革發展的嶄新局面。

Ⅵ 歷史題::新農村建設有什麼意義

「新農村建設」意義深遠

新農村建設是十六屆五中全會的精神,涉及五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是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第二是發展現代農業;第三是深化農村改革;第四是促進農村公用事業發展;第五是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這五個方面為我們勾勒出了未來五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中國農業、農村和農民發展的宏偉藍圖。

那麼該怎樣走這條路?我們應該做出相應的思考。

新農村建設: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方式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在方方面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如果說有什麼地方值得反思或值得檢討,我個人認為應該就是「三農」問題。「三農」問題從農民的角度講,其核心是收入問題;從農業的角度講,其核心是公平問題;而農村問題的核心就是社會公共品的供給問題。應該說這三個方面我們都有大量欠賬。

從農民的角度來講,20多年來,農民的收入絕對數量雖然增加了,但與城市居民的相對收入差距卻經歷了一個先擴大、再縮小,現在又擴大的過程。並且,現在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程度遠遠超過了改革開放之初。過去城鄉收入差距是1比2.56,而現在是1比3.21。農民的收入問題面臨很多深層次的問題需要解決。

從農業角度來講,盡管最近幾年全社會對農業的投入越來越多,在沿海發達地區乃至大城市郊區,農業的現代化的投入、現代化的裝備以及現代農產品的推廣方面都有很多企業介入。但是對廣大中西部地區、包括貧困地區來講,還是傳統農業。傳統農業怎麼能支撐國民經濟的發展?所以,我認為在新農村建設中,生產發展就是怎樣加大對農業公平性的投入問題。

從農村問題來講,如果說農民收入上不去還有一些原因可講的話,那麼農村從基礎設施建設、公共事業的發展,包括教育、文化、科技乃至於社會保障等各個方面,現在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和問題。

怎樣確保農村社會事業的發展以及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怎樣確保農民收入的增加?「怎樣確保農業現代化過程中的公平性投入?從大的思路來講,新農村建設和規劃是一個很好的藍圖。

新時期解決「三農」問題的政策也是延續了黨中央在十六大提出的兩個統籌,以及隨後三中全會提出五個統籌,和去年經濟工作會議上胡錦濤同志做出的重要論斷等一系列重要理念。所以,我認為新農村建設是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或者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方式。

新農村建設: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手段

現代農業發展在我國有著特殊的意義。因為我們是用佔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1%的人口,如果沒有現代農業的發展,是難以想像的。我們過去在推動農業發展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也很成功。最近幾年我們的農產品供應,除了糧食出現了一些波動以外,所有的農產品都是供求平衡,豐年有餘,而且還出現了階段性、結構性的供大於求。

但是,我國的糧食仍然是一個問題。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農村的穩定,依靠傳統的農業方式是不行的。農民的收入這幾年上不去,除了嚴重的城鄉分割二元體制結構以外,從農業內部來講,勞動生產率低也是根本原因之一。

我國的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不要說與美國、日本、歐洲這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農業勞動生產率人均只相當於美國的1%),即便是就我國內部比,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也僅相當於第二產業勞動生產率的1/3,相當於第三產業勞動生產率的1/4。如此低效率的農業勞動生產率怎麼能夠確保國家農產品的供應和糧食安全呢?靠如此低的農業勞動生產率又怎麼支撐現代化的工業和現代化的城市?換言之,我們不能想像在2020年我國全面實現小康階段,我們一方面是非常發達的二、三產業,有著非常發達的工業,非常發達的城市,另一方面卻是非常傳統落後的農業;一方面是現代化的工廠、企業,另一方面還是老牛耕田。這樣的國民經濟一隻腿長,一隻腿短,肯定走不了長路。

所以,新農村建設是促使現代農村發展的重要手段,也就是說,現代農業發展是確保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認為,現代農業發展首先是現代投入,包括裝備、機械化以及資金等現代生產要素的投入。其次是現代的農民應該是有文化、懂科技、會管理、能經營,這是五中全會提出的青年農民應該具備的素質。總之,現代農業是裝備的現代化,是農民的現代化。
新農村建設:確保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方面

應該講,最近幾年、特別是90年代後半期至今的這幾年,我國的國民經濟一直保持了持續高速增長,國民經濟增長速度一直保持在9%以上,去年是9.6%,今年上半年是9.5%。一般地說,支撐國民經濟高速增長的是三大支柱:一個是進出口貿易,一個是投資,再一個是消費。但實際支撐我國國民經濟增長主要是前兩個,即投資和對外貿易。而另一個支柱即消費這一塊,特別是農村消費長期增長緩慢,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嚴重不足。現在我們仍有佔全國總人口近70%的農村人口,但是縣以下的商品零售總額卻只佔了全國總額的約30%。

現在,我國的很多行業和很多的產業部門大量地出現了產能過剩,很多農業產品和工業產品已經出現逐漸過剩的現象。但是,農村基礎設施卻嚴重不足,鄉村的道路、電力、能源等設施匱乏,生產生活設施水平很低。這種一方面大量的供給過剩,一方面又需求嚴重不足的情況確實客觀存在,並且矛盾逐漸尖銳。需求不足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個是農民的收入上不去,另一個是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不足。最近的一篇報道說,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也是制約農村市場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比如,就電視機消費市場來說,農村的電力都不足,電壓都不穩,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這些家電能在農村使用嗎?很多洗衣機和電冰箱都當成放雜物的櫥櫃,電視機始終只有一個頻道等等這些真實的故事,都是因為農村的基礎設施不足。

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一方面產能過剩,一方面又為下一步國民經濟能不能保持持續穩定的增長而擔憂,正是因為我們巨大的國內市場,特別是國內的農村市場需求嚴重不足造成的。因此,我感覺新農村運動、新農村建設給我們解決這些問題指明了一個很好的方向。

新農村建設:農村和諧穩定的重要保障

農村社會和諧穩定,關鍵是農民收入的穩步提高。現在我國的農村確實是社會事業不發達,農民的權益得不到保障,國家對「三農」的欠賬甚多。據說,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這三所國家一流的大學,每年得到的國家財政投入,竟超過了國家對全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公共品的投入;2000年,世界糧農組織對我國的衛生狀況評價是世界倒數第四,而在此方面我們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

再看我們的勞動社會保障。我們的社會保障長期關注城市居民的就業與再就業,而很少關注農村勞動力。如果想看現在中國的發展差距,就看城鄉結合部。而這些都是制度上的不平等造成的。

所以,如果講農村和諧社會構建的話,過去我們更多地是為農民的負擔過重而發愁,稅費改革以後最大的農民負擔已經沒有了,農民跟國家的由關系過去依賴關系、納稅關系、對抗關系,變為「三不」關系:不納稅,不對抗,不理你。在這種背景之下,農村社會的穩定到底怎樣保證?基層政府這個國家政權末稍以後該怎麼治理?這些都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內容。

從這四個方面理解新農村建設,確實是今後五年乃至更長時間里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真正的基本思路。在此思路之下,怎樣推動新農村建設應該做一些深刻討論。現在全國各個地方有很多實踐,發達地區前些年在城鄉統籌方面或者說城鄉一體化方面已經走出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另外,包括一些內地在新鄉村建設方面,比如江西贛南等地區都在搞鄉村建設的試驗。最近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已經規劃出這樣一個藍圖,可以說我們已經找到了方向,但是我們還應該因地制宜,政府的積極性要和農民的積極性結合。

(作者系農業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

Ⅶ 鄉村振興戰略具有哪些重要意義

鄉村振興戰略具有以下四點重要意義:

1、鄉村振興體現了歷史與現實的統一

不可否認,現今我國鄉村面臨著凋敝和衰落的客觀事實,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旨在以此來激發鄉村發展活力,增強鄉村吸引力,構建新時代鄉村可持續發展機制。歷史上,鄉村的富庶是我國盛世歷史的標志,在城鎮賺錢後回鄉置業曾經也是事業成功的標志。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經歷了工業化進程,鄉村為工業和城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今天重提鄉村振興是對鄉村地位和作用的肯定,也是用歷史的眼光看待鄉村的地位與作用,鄉村振興與復興也體現了我國農村在實現中國夢偉大征程中歷史與現實的統一。

2、鄉村振興是建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我國基本國情決定,即使在城鎮化成熟後,農村人口還在4億左右,因此沒有鄉村振興和現代化,就不會有國家的現代化。

當前我國鄉村一方面存在著基礎設施供給不足、生活條件落後等現象,另一方面隨著城市和經濟發展,農民逐步上樓進社區,但是城市應有的相關服務又不能完全進入,鄉村發展又失去了原有的鄉土氣息和文化。

當然我國也有一些鄉村,比如陝西咸陽袁家村、山東臨沂竹泉村等利用傳統鄉村資源,走出了一條振興之路,也說明了鄉村振興的內在潛力。

3、鄉村振興是新時代鄉村發展新動力

新世紀以來,中央加大了對農村的扶持力度,從2003年開始連續15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聚焦於農業、農村、農民(即「三農」)問題,十七大和十八大也分別提出了城鄉統籌和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思路,對推動農村發展、增加農民收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從發展動力來看,政策重點側重於城市,使用的政策手段是城市和工業對農村的反哺和扶持,把農村放在了城市的從屬地位。

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是把鄉村放在了與城市平等的地位上,立足於鄉村的產業、生態、文化等資源,注重發揮鄉村的主動性,來激發鄉村發展活力,建立更加可持續的內生增長機制。這是一種思路的根本轉變,確立了全新的城鄉關系。

4、鄉村振興明確了鄉村發展的新任務

十九大報告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發展總體要求,這五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

提高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和發展能力,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根本之策、長遠之計。實現一二三產業聯動,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助力農村高質量脫貧,助推農民致富增收。

(7)農村發展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黨的十九大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國家戰略提到黨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上來,並對具體的振興鄉村行動明確了目標任務,提出了具體工作要求。中國過去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國,中國社會是一個鄉土社會,中國文化的本質是鄉土文化,故而,振興鄉村顯得尤為重要。

對於中國走出「中等發達國家陷阱」,堅持五大發展理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意義 人民網

Ⅷ 中共中央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意義是什麼

「十一五」期間,解決好「三農」問題仍然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為此,「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其重大意義在於:
第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科學發展觀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從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以人為本來看,我國是農民占人口大多數的國家,因此,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首先和最重要的就是解決好農民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使農民有一個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從科學發展觀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中心內容來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但又是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農村是我國最遼闊的地域但又是最窮的地域,因此,實現工農業全面發展,城鄉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都是科學發展觀的題中應有之意。
第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從本世紀起到2020年的奮斗目標。目前,我國所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建設者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我國是農村人口佔多數的國家,沒有農村的全面小康,也就沒有全國的全面小康。然而,從實際看來,至今全國農村還有2600多萬絕對貧困人口,有近5000萬低收入人口僅能勉強解決溫飽問題,這表明我國農村居民還有相當一部分生活處於較為困難狀態。另據統計,目前全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936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47.2%,城鎮居民家庭則為37.7%。「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主要是考慮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目標,關鍵是把農村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農村的全面小康。
第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在新世紀的一個重大創新,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願望。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前提在於各階層、各群體的利益在變化中協調,收入在穩定中提高,生活在發展中改善。但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城鄉之間、工農之間、地區之間等方面的差距還都比較大,其突出的表現就是,農村相對落後,農民收入相對較低,農業基礎相對薄弱。特別是我們新中國成立以來甚至改革開放以來,長期實行向城市傾斜、向工業傾斜的政策,是造成今日農村相對落後的一個基本原因。這雖然在一定時期有其必要性,然而到今天我國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我們應當順應這一趨勢,更加自覺地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積極地支持「三農」發展為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創造條件。
第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也是實現農村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也就是說,新農村是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農村,是農村「硬體」、「軟體」共同發展的農村,是農村村容村貌與農民精神狀態文明進步的農村。通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市的基礎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延伸到農村,形成城鄉互動協調發展的長效新機制。通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基礎公共設施不斷完善,通過改水、改路、改廁、改房、改灶等新農村建設,解決農民行路難、飲水難、讀書難等問題,提高農村公共服務、公共衛生水平,保護生態環境,為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營造農村發展的新環境。通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社會的文明進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改變農村的許多傳統陋習和封建迷信,提高了農民的綜合素質,樹立文明新風尚,培育新時代的新農民。

閱讀全文

與農村發展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