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漳州市有什麼歷史文化
文化 美食 交通 購物 住宿 地理 地圖 電子地圖 天氣
漳州是經國務院批準的歷史文化名城。據考證,早在1萬年以前就有先民在這里生息,周劃為七閩地,秦屬閩中郡,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始建州冶於漳江之畔(今雲霄境內),故名漳州。
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漳州治移到李澳川(今漳浦縣城),到貞元二年(公元786年),又遷往龍溪(今漳州薌城區),改稱漳州郡。元代改稱漳州路,明清兩代稱漳州府。民國初年並為汀漳龍道,1934年改為福建省第五行政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為福建省第六行政區,又叫龍溪專區。1969年改為龍溪地區。1985年7月實行「地改市、市管縣」行政體制,原來的龍溪地區改為漳州市。
漳州文化古跡悠久璀璨,人文資源獨樹一幟。有「閩南第一碑林」省級風景名勝區雲洞岩,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漳州明清牌坊、漳州文廟,中國十大名橋之一江東橋,「世界建築奇觀」漳州土樓等;閩南文化內涵豐富,民間藝術多姿多彩:有被譽為「海峽兩岸戲曲姐妹花」的薌劇,飲譽海內外的布袋木偶戲,及木偶雕刻藝術、水仙花雕刻藝術、民間剪紙藝術等。
漳州名人薈萃,文化昌盛。歷史上除了開辟漳州的將領陳政、陳元光,丁儒外,還出現了高登、陳淳、林偕春、黃道周、張燮、唐朝彝、藍鼎元、庄亨陽、蔡新等一大批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史學家、數學家和地理學家。清初出現了以謝琯樵、沈古松、汪志周為代表的「詔安畫派」。現代詔安畫家較著名的有「三沈」:沈福文、沈柔堅、沈耀初。近代著名的文學家則有林語堂、楊騷、許地山。有譽滿海內外,多次出國獻藝的布袋木偶戲、薌劇、潮劇。
Ⅱ 漳州哪裡有涉及歷史文化
漳州(含各縣)有涉及歷史文化的地方如下列,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平和文物遺產
曹岩寺:曹岩寺遺址 [平和縣文峰鎮前埔東2公里 唐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寺於寶歷三年(827)始建,清末毀。佔地面積1000平方米。現可見三進殿堂基址,第二進面闊32米。
赤草埔陶窯遺址:赤草埔陶窯址 [平和縣九峰鎮 明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山兜窯址:山兜瓷窯址 [平和縣文峰鎮 明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九昆船山遺址:九昆船山遺址 [平和縣南勝鎮龍心村北1.5公里 青銅時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瓦窯崗遺址:瓦窯崗遺址 [平和縣長樂鄉聯三村西北500米 青銅時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牛頭城遺址:牛頭城址 [平和縣小溪鎮縣黨校內 明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現存城牆殘長23米,高4米,寬1.5米。城門門額上有一青石匾,刻「尊疇拱極」。兩側各刻張淵源詩句:「元世來作避秦人,祖居雲雯成故跡。明時得逢建武日,舊居*42溪肇新營」。
官峰窯:官峰瓷窯址 [平和縣霞寨鎮 清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崇福堂:又名羅寨庵,在平和九峰復興村。祀晉謝安、謝玄。
東門頭牌樓:位於平和九峰東門城隍廟口。明隆慶元年(1567年)為表南京東城兵馬指揮司曾璋之父曾宗齡、母張氏的功德而立。
貞烈坊:位於平和九峰下北村頂倉東向。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為儒士楊旺未婚妻廖心娘立。
榜眼府:在平和霞寨鍾騰村。系清乾隆武榜眼黃國梁宗祠府宅。
黃梧宗祠:在平和國強霄嶺村。為黃氏宗祠,清康熙五年(1666年)黃梧建。
厥寧寨:又名豐作厥寧寨,俗稱,寨仔。在平和蘆海蘆峰村。乃由圓樓與樓包組成的,平面呈五大圓圈、總直徑100多米的生土民居建築。建於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
林氏大宗:林氏大宗祠 [平和縣五寨鄉埔坪村 清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俗稱林氏家廟,是辛亥革命「護法運動」閩南軍司令林祖密的宗祠。清順治年間(1644-1661)建。
吳鳳宗祠:吳鳳宗祠 [平和縣大溪鎮壺嗣村 清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追來堂:楊厝追來堂 [平和縣九峰鎮楊厝坪 清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楊氏宗祠。清康熙年間(1662-1722)建,歷朝有重修。
威惠廟:威惠廟 [平和縣九峰鎮東門外城東村 明、清 縣文物保護單位]
宋建炎四年(1127)始建。祀陳聖王(陳元光)。廟佔地面積474平方米。建築分兩組,以南北座向相對而成。始建開基廟,坐北向南,前殿已毀,現存建築面積120方,土木結構,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分前門,廂房,正堂。正堂為歇山頂。空間開闊明敞。枋、斗拱樸素無華。出昂頭,均保存宋元風格。
高隱寺:高隱寺 [平和縣大溪鎮赤安村高隱自然村 明、清 縣文物保護單位]
明中期始建。祀觀音。寺建築面積約400平方米,坐西北向東南。分前門,走廊,佛堂。主建兩側為廂房。前門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懸山頂,祀彌陀。走廊硬山頂。佛堂依山而建,雙層閣樓,穿斗式木構架,懸山頂。走廊左側立康熙甲寅年(1674)碑1通。
何氏節孝坊:何氏節孝坊 [平和縣坂仔鎮東古洋村 清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7),為旌表員生遺孀何氏守節育兒而建。
紫陽大宗(包括義祠):紫陽大宗 [平和縣九峰鎮城東村縣後山 明、清 縣文物保護單位]
朱氏宗祠。明正德年間(1505-1507)始建
曾氏家廟:曾氏家廟 [平和縣九峰鎮平和二中大門左側 清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明萬曆元年(1573)始建,歷代重修
中湖宗祠:中湖宗祠 [平和縣九峰鎮大洋坡 明、清 縣文物保護單位]
明弘治五年(1492)始建
碧水岩:碧水岩 [平和縣蘆溪鎮東200米路口 清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土地革命時期,紅四團以此為駐地和活動地點。
蔡氏大宗:蔡氏宗祠 [平和縣小溪鎮坑裡村 清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濟陽堂:濟陽堂(江氏家廟) [平和縣大溪鎮江寨村 清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心田宮(包括賴氏家廟):心田宮 [平和縣坂仔鎮心田村 清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賴氏家廟 [心田宮東南向100米清代]
新寨廟:新寨廟 [平和縣霞寨鎮建築村城自然村 清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庄氏大宗:庄氏宗祠 [平和縣五寨鄉中溪村 清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總兵府(及誥封亭):總兵府 [平和縣大溪鎮店前村 清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陳升家廟
距廟西北向200米圩內,有「誥封亭」,六角。磚石結構。亭內立碑6通,記述康熙十三年(1674),陳升隨康親王率兵進台灣平定三藩亂的功績。
「卧龍洞」等摩崖石刻:卧龍洞摩崖石刻 [平和縣文峰鎮黃井村三平寺外古道下 宋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管埔山摩崖石刻:管埔山摩崖石刻 [平和縣文峰鎮前埔村 宋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於路口山石上,刻有楷書「小龍湫」三字,字徑0.33米。落款炎「微壘居士」,字徑0.07米。據林氏族譜記「微壘居士」為南宋一不知姓名的隱士之號。
樹坑村摩崖石刻:樹坑村摩崖石刻 [平和縣文峰鎮樹坑村東南200米的山崖上 宋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豎刻行書:「望瀑」,每字高0.32米,寬0.18米。落款刻:「汝州」,每字約0.08米。據林氏族譜記述,系南宋隱士「微壘居士」所書。
水口摩崖石刻「漳南佛國」 :水口摩崖石刻 [平和縣文峰鎮黃井村後溪水口 宋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巨石上刻楷書「漳南佛國,龍泉勝境,南無阿彌陀佛」字徑1米多。
方頭墩摩崖石刻:方頭墩摩崖石刻 [平和縣長樂鄉樂北下村方頭墩水口道內向 明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公園石雕:石雕 [平和縣小溪鎮中山公園內 明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記俞大猷摩崖石刻:俞大猷記事題刻 [平和縣九峰鎮塔山六角亭後50米 明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石刻,字幅高5米、寬3米。全文「明嘉靖四十一年壬戍孟夏拾捌日,漳浦道僉事全制都督俞大猷,都師謝敕,帥師由此進征饒平逆賊張璉等,首從就擒戳,次月盡班師」。記述俞大猷、謝敕征討並擒獲張璉的史實。
平和縣鼎建王文成祠碑:原在平和九峰水輪機廠,祠己圮,一方明代石碑,現由平和博物館收藏。碑長2、62米、寬1、01米、厚0、12米,為明翰林院編修、國史實錄文林郎黃道周撰拜書,碑記王文成(王守仁)先生建置平和縣的經過及頌王文成的功德。
水尾潭摩崖石刻:水尾潭摩崖石刻 [平和縣長樂鄉秀峰村 明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刻於明成化十三年(1477)。在水尾潭一塊約1平方米的崖石上。行楷共18字。為「軍還軍,民還民。成化丁酉年正月二日家齊示」。每字0.1米見方。字跡清晰,書者不詳。
後溪村口東岸界牌、摩崖石刻:後溪村摩崖石刻 [平和縣文峰鎮黃井村後溪東1公里處 清代 縣文物保護單位]
上坪鄉農民協會舊址:上坪農民協會舊址 [平和縣九峰鎮積壘村一坪 1926年 縣文物保護單位]
1926年,中共黨員朱積壘在此開展革命活動,建立黨組織,成立了平和縣第一個農民協會。
舊址上坪村朱氏宗祠,佔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坐東北向西南,磚木結構。牆上保存有農民協會書寫的「二五減租」、「士兵不打士兵」等標語。
紅三團團部遺址:紅三團舊址 [平和縣國強鄉政府院內 1936年 縣文物保護單位]
1936年11月,紅三團閩和南特委在此召開過六次重要會議,討論有關「國共合作、共同抗日」和紅三團赴漳浦縣整編等事宜。
舊址陳氏宗祠,元至元六年(1340)始建,佔地面積150平方米,坐北向南。現存僅正廳,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抬梁式木構架,懸山頂。
紅三團北上集中處:紅三團北上抗日集結地 [平和縣小溪鎮中山公園 1938年 縣文物保護單位]
1938年2月,閩南各路抗日武裝在此集結、整編為新四軍第四團,北上抗日。集結地為平和縣中山公園,佔地面積600平方米。
特委機關:縣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五寨鄉東南方紅仔山,紅仔山亦稱「紅軍洞」,1932年鄧子恢受中央委派在此組建「閩南」特委,也是中國工農紅軍三團主要駐地。
焦山窯:縣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勝鎮東向15公里歐寮村,
三坪寺院: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平和縣文峰鎮三平村,始建於唐咸通七年(公元866年),由禪宗高僧楊義中創建。由山門、鍾鼓樓、大雄寶殿、塔殿組成,重檐歇山頂。現佔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300平方米。
三平寺附屬文物眾多,碑刻有明代著名書法家李宓重刻的唐王諷撰文之《三平廣濟大師行錄》碑,以及清康熙一等海澄公黃梧、清乾隆朝宰相蔡新等名人賢士的重修碑刻等。
三平寺作為我國東南沿海著名的佛寺建築,其影響力遠遠超越國界。現在海外供奉三平祖師的寺廟已近百處,遍布海外華人聚居地,僅台灣寶島就達20多處,是聯結海外僑民情感的重要紐帶。
三平寺還是我國新民主革命時期的重要革命根據地之一。1935年7月1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團和第九團會師三平院,成立蘇維埃政府,建立閩南特委,使三平寺成為當時閩西南革命政權的中心。
慈惠宮:縣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平和縣山格鎮山格村米市街,始建明晚期,歷清、民國及1992年重修。原供奉南海觀音,嘉靖後,為悼念明末民族英雄戚繼光,於正殿右側設戚及部將神位。建築總面積近1800平方米,坐北朝南,為石、磚、木結構。前進為重檐歇山式屋頂,屋脊裝飾繁麗,顯出較高工藝水平。後進為單檐懸山式屋頂,屋頂脊貼式瓷構件。主體建築主體建築由前廳(拜亭)、迴廊、正殿組成。明間正殿懸掛明末著名書法家黃道周題詠「白雲深處」匾額。
琯溪大廟:縣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平和縣小溪鎮民政八一服務社後,始建明末清初,座向西北。供奉陳元光。廟前門及走廊已毀,現存大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面積150平方米。建築結構為抬梁式硬山頂。
侯山宮(侯山玉壁等石刻) :縣文物保護單位。
萃文堂:縣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平和縣九峰鎮水門巷,始建於明嘉靖丁酉年(1537),清各朝重修
八卦井:縣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平和縣九峰鎮黃田村碧樓前,據傳,,該井始建於明代。井呈八角形,無井圈,外沿寬4米,井口寬1.95米,深3米。井壁底部為基石,上部為鵝卵石所砌;井面用精細花崗岩條石,以八卦圖格局鋪砌,八卦井外圍原用高1米條石,環豎一周作為護欄,供取水人擱置扁擔或雜物。今井沿條石上面尚遺存護欄方形、圓形石孔和部分雕刻。該井泉水旺盛,大旱不枯,清爽甘甜,是黃田村族人主要飲用水之源。(據族人說,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八月,八卦井泉水突然猛溢,水漫井面,維持一天,隔天發生大地震,時縣城東牆震塌十多丈(查:與史實吻合)。族人稱奇,敬為神井。
林氏宗祠:縣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平和縣安厚鎮龍頭村。始建於明嘉靖乙未年(1535)。
松溪岩:縣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平和縣霞寨鎮彭林村,始建嘉靖十九年(1540),廟座向東南,清各朝均有重修,保存完好。祀觀音菩薩。建築面積180平方米,佔地面積1200平方米。面闊三間,進深三間,依次為前門樓、天井、兩側為廂殿,磚木結構,抬梁式硬山頂。正殿明間尚保存一對明嘉靖十九年梭形石柱,廟前右側一巨石完好保存唐代陳元光平閩時,曾於此岩扎防,石上刻「扎營地——松溪慈恩」「唐總章二年」(公元669年),字跡清晰可見,具有較高的歷史文物價值。
惜紙塔及白石庵:縣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九峰鎮平和縣東門白石岩,始建明正德十四年(1519),現存為光緒己未年(1895)重建,青磚砌疊而成,呈六角形制七層空心磚塔。平和文廟落成後,為焚燒科舉鄉試廢棄文章字紙,特選縣衙東北白石岩,建此磚塔,體現「尊孔重儒」「惜字如金」。
白石庵為惜紙塔附屬文物,位於惜紙塔東北向200米白石岩下,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進深三米,平面呈長方形,並排開列,為人字架七檁穿斗式結構。梁架簡朴無華,供奉南海觀音,風景優美,是旅遊、避暑好勝地。
孝經堂(福田家廟):縣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平和縣九峰鎮福田村溪背自然村,始建明末清初(——1644年),歷康熙、嘉慶重修,磚木結構。
孝思堂:縣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平和縣崎嶺鄉詩坑村,始建清初(1644-1661),磚木結構,面闊三間,建築面積400平方米。布局依次為前門廳、天井、兩側卷棚走廊、正堂布局。抬梁式歇山頂,木作梁架用材碩大,瓜拱木雕精美,整座建築保存完好。門前一對「喜鵲荷花」抱鼓精細石刻及堂內完好的梭形柱,有較高的建築藝術價值。
衍慶樓:縣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平和縣九峰鎮黃田村下樓,建於清乾隆,屬圓形生土樓,外牆生土,內為青磚的土木結構,樓高三層。八開間,二進單元式。直徑23米,面積615平方米。各單元均三進結構,以前門、天井、廳堂組成,具有較強的私密性和家庭性。在各單元二、三層朝內院的窗外,挑出窄小的走廊,戶戶相連。既利於各戶的涼曬,亦可作為內廊環全樓各單元走動。衍慶樓小巧玲瓏,保存完整,對研究福建土樓有較高的文化歷史價值。
萬寶山貝丘遺址: 萬寶山遺址 [龍海市榜山鎮新石器時代、西漢。市文物保護單位]
1986年發現。遺址面積約250平方米,斷面上有貝殼堆積及少量的石器,陶器殘件。採集有石錛、石斧、石鑿、石戈和夾砂灰陶片、夾砂紅陶片等。陶片紋飾有方格紋、繩紋、曲折紋、葉脈紋等,可辨器形有豆、罐。西漢遺物有乳丁紋板瓦等。
枕頭山古遺址: 枕頭山遺址 [龍海市九湖鎮青銅時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1986年發現。遺址面積約1.5萬平方米。清理出墓1座。出土和採集有石戈、錛石、石鑿、石斧、石鏟、石矛、石鏃,網墜和夾砂灰陶片、灰硬陶片、釉陶片等。陶片紋飾有豎籃紋、斜方格紋、繩紋、乳釘紋、弦紋等,可辨器形有大口尊、圈足尊、豆、平底罐、高領罐、淺盤、盆等。
月港遺址: 月港遺址 [龍海市海澄鎮豆巷村 明代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此處原為龍溪縣八都、九都地界,明嘉靖四十五年(1567)在此設置海澄縣。因外通海潮、內接山澗、其形如偃月,故名月港。景泰四年(1453)月港貿易興起,逐漸發展成為中國東南沿海對外交通貿易中心。現尚存碼頭七處。
白雲岩: 位於龍海顏厝洪坂村東南的白雲山北面,系唐虔誠禪師卓錫處。這里依山遞高存有三座古建築:前為百草亭,乃南宋末年為紀念朱熹而建
滸茂東門城堡: 滸茂東門城堡遺址 [龍海市紫泥鎮城內村 明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鄭成功槍城遺址: 位於龍海港尾石坑村西側臨海的山崗上,與鼓浪嶼、圭嶼鼎足而立。
槍城為鄭成功鎮守廈門時的重要外圍據點。清順治九年(1652年)建,城牆依山用三合土築成,總面積2540平方米、東西寬42米、南北長68米、在高1·2米處放置槍眼。
現殘存四周圍牆,殘高1·95米、厚1·2米。
海澄文廟: 海澄文廟 [龍海市海澄鎮明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明隆慶元年(1567)郡守唐九德建。
南炮台: 在龍海港尾石坑村東側的嶼仔尾鏡台山上,與廈門胡里山炮台南北對峙,扼守海口,有「天南鎖鑰」之稱。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春,閩浙總督鄧廷禎為配合林則徐禁煙,加強戰備而建。光緒十七年(1891年)擴建。1840年8月24日,英艦追逐中國商船,南炮台炮火打退了英艦。1937年9月3日,日艦向我挑釁,南炮台打響了閩南抗日第一炮,日艦「若竹號」中炮沉沒。炮台平面呈橢圓形,周長約240米,圍牆高6米(濱海處高20米)、厚1·5米,以夯土及條石混合建築,設女牆、垛口、槍眼,內置兵舍、濠溝、彈葯庫、練兵場。炮台配德制克虜伯主炮1門、副炮3門。今已在炮台牆內東北側發現石構炮座2處、副炮1門,牆外發現「播盪煙塵」石匾1塊。炮座直徑各為12米,座距8米。炮長3米,炮口內徑0·20米,外徑0·38米,後徑0·60米。
晏海樓: 位於龍海海澄鎮人民路中段東側。明萬曆十年(1582年)邑令瞿寅創建,是屹立於古月港的軍事瞭望台,原為二層磚木結構,用八柱架梁築成八角形,故又稱八卦樓。
岱仙岩康長史祠: 俗稱仙祖廟,位於龍海九湖圓山琵琶坂。祀道士、醫家康長史。始建於唐
高美亭石古井: 高美亭井 [龍海市榜山鎮普邊村泗州佛祖廟前院南宋 市文物保護單位]
柯坑石古井: 柯坑井 [龍海市榜山鎮柯坑村南宋 市文物保護單位]
壺嶼石橋: 在龍海角美橋頭村,建於元。《鳳山嶽廟: 鳳山嶽廟 [龍海市岳嶺山上榜山鎮與海澄鎮交界清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南園雨露奕世恩光石碑坊: 在龍海角美東美村南園。石仿木結構,三門四柱,坊柱頂端置青石圓雕石獅4隻。正匾兩面分鐫「南園雨露」、「奕世恩光」。其下是誥布,上刻「林文亡命以子廷蘭奉政大夫湖廣黃州府同知初任秩滿敕贈文林郎廣東肇慶府推官二任秩滿誥贈奉直大夫廣東瓊州府萬州知州」等字。正樓橫梁還刻有「大明天啟二年(1622年)壬戌仲秋吉旦立」等字。
清寶殿: 位於龍海角美流傳村東,供奉神農。始建年代不詳,現存建築有明、清時期的題刻、斗拱、木雕、石雕和柱礎等構件。殿為三開間三進,中有二天井。正殿單檐歇山頂。
西昆慈濟宮: 俗稱西門庵,在龍海角美石美村西門,祀保生大帝。始建年代不詳,宮內有清咸豐九年(1859年)重修碑記。宮坐東北朝西南,面積297·75平方米,三開間二進。宮內還存有明海防館遺存的「那侯施公重修石美城新設海防館鎮記」、「邑侯徐公修城設館功德碑」等石碑斷決。
紫雲岩寺及摩崖石刻: 位於龍海石碼高坑村卿山上。建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明呂濱溪曾隱居岩內讀書,後中解元,於是出資重修塑三寶佛金身並題額「紫雲岩」。寺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硬山頂。今尚存清康熙、光緒及1948年的碑記和歷代摩崖題刻多處。
龍鷲堂: 龍鷲堂 明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年代不詳。清順治、道光、同治年間均有修葺。堂佔地面積640平方米,坐西北向東南,依次為前殿、天井、大殿。大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磚木結構,單檐歇山頂。保存有元代柱礎2個,凸雕雲鶴、蝙蝠紋飾石柱2根,清代青岩雕蟠龍石柱2根、石獅1對、麒麟1對,重修碑記3通。
龍應殿: 龍應殿 [龍海市榜山鎮上苑文苑村 清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三元廟(角美鎮流傳): 流傳村三元廟 [龍海市角美鎮流傳村 明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三元廟(角美鎮玉江): 玉江村三元廟 [龍海市角美鎮玉江村 明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翼晉宮、楊氏牌坊: 翼晉官 [龍海市榜山鎮平寧村 清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龍應寺: 龍應寺 [龍海市東園鎮過田村 清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萬安樓: 萬安樓 [龍海市程溪鎮人家村 清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清嘉慶七年(1802)建。樓平面呈圓形,直徑25米,高16米,佔地面積550平方米。四層,底層用花崗岩塊石砌成,二層以上生土夯築。每層8間,門廳與樓梯同一開間,最上層設有閣樓。樓層內側有可環繞的通廊。二、三層外向疊長方形小窗。樓開一大門置二重門框,外框用長方形石砌成,內框拱券形門。樓坐東北向西南,雙向坡頂。樓中央圈出天井,天井有一六角形石砌井,井壁塊石砌成,井四周用鵝卵石鋪成。門上匾「萬安樓」三字。
圓明庵: 圓明庵 [龍海市榜山鎮崇福村 清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太武山摩崖石刻: 位於龍海隆教鄉黃坑村。南太武山東與金門島的北太武山隔海相望,北與廈門島的五老峰隔海對峙,海拔562米。摩崖石刻有30多處,名勝古跡24處。
鄴山講堂摩崖石刻: 鄴山講堂摩崖石刻 [龍海市榜山鎮長州村九龍江北溪西岸 明、清 市文物保護單位]
鄴山講堂是明末黃道周講學處,著名學府。現講堂已毀。周圍岩石上刻有黃道周書「蓬萊峽」(字徑0.6米)、「芙蓉峽」(字徑1.3米)、「鳥道不絕風雲涌」(字徑0.3米)、「墨池」和「游磬」(字徑0.6米)。還有龍溪人、乾隆(龍辰1748年)進士黃寬題「黃岩洞」、「靜如太古」。黃可潤題「得珠」、「冠峰」、「蕉葉」等。
靖海將軍施琅功德碑: 位於龍海石碼龍海橋琵琶街90號居民家中。原建有碑亭,後廢。現碑尚存,碑高3·2米,寬1·2米,厚0·8米。碑額上方正中刻「皇清」二字,兩旁為二龍奪珠和鶴鳥圖案,四周飾以花框,正文記載靖海將軍施琅平台功績,系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四月立。
施琅(1621—1696)晉江人,字尊侯,號琢公,初為鄭芝龍部將,清順治間隨芝龍投誠,授同安副將,康熙間擢水師提督,統兵平台灣,盪平海寇以功封靖海侯。
許提督碑亭: 位於龍海港尾亭仔嶺下。清雍正年間為許良彬建。亭為四方形,重檐堆脊頂石結構,亭高4·5米,寬2·86米。亭上橫額有「欽賜祭葬」題刻,亭中豎一高3·03米、寬1·46米的石碑,碑上方刻篆書「皇清」二字,碑文為「太子少保光祿大夫提督,福建全省水師等地方軍務,統轄台、澎水陸官兵事務,帶紀錄二次,賜謚壯毅文齋許先生暨元配景封一品夫人、恭懿李太君神道」。
許良彬,字質卿,龍海東園人。自幼研讀孫、吳兵法,後以知州改武秩,特授烽火門參將,升至廈門水師提督。誥授榮祿大夫左都督,加贈太子少保,卒謚壯毅,賜全祭葬,晉贈光祿大夫。欽賜祭葬於漳浦亭埕村。
紅軍洞: 樵坑山紅軍洞 [龍海市程溪鎮白雲村 1931年 市文物保護單位]
王占春故居: 王占春故居 [龍海市九湖鎮鄒塘村 1905 市文物保護單位]
王占春(1905-1932)九湖鎮鄒塘村人,中共黨員,閩南革命根據地和紅軍游擊隊的創始人之一。1932年6月12日,在漳浦縣尫仔石山戰斗中犧牲,時年27歲。
王占春創辦夜校校址: 南坑夜校舊址 [龍海市程溪鎮南坑村 1927年 市文物保護單位]
舊址為祠堂,面積200平方米,磚木結構,懸山頂。有庭院,正中是大廳,兩邊為廂房。
紅軍游擊隊隊部: 在龍海市東泗鄉卓港村。系磚木水泥構築的三層西式樓房(天主教堂)。1932年,蘇靜和蘇精誠在海澄組織一批貧苦農民籌集了30多條槍支,成立一支游擊隊,蘇精誠任隊長、蘇靜任政治委員,以卓港為據點。並與紅三軍的十九團,紅四軍的二十八團取得聯系,接受紅軍布置的宣傳、籌款、帶路及翻譯等任務。後來,游擊隊大部分隊員編入「紅三團」地方部隊,蘇靜、蘇精誠參加了中央紅軍。
中山亭: 中山亭 [龍海市石碼鎮中山公園 1924年 市文物保護單位]
雲蓋山: [浮宮鎮田頭村 明、清 市文物保護單位]
節孝坊: [榜山鎮平寧村 清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媽祖廟: [角美鎮埔尾村 清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關帝廟: [石碼鎮解放北路 明、清 市文物保護單位]
岱洲慈濟宮: [角美鎮石厝村 宋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謝太傅廟(又稱積蒼廟): [顏厝鎮古縣 宋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清惠宮: [海澄鎮黎明村 明、清 市文物保護單位]
大隱宮: [角美鎮田裡村 清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正順祠: [榜山鎮蘆州村 清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明萬曆四年(1576)始建,清代重建,1992年重修。祀謝安神像。祠佔地面積247平方米,坐北向南,依次為大門亭、埕院、祠堂。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抬梁式木構架,硬山頂。堂內保留著清代花崗岩雕刻石鼓1對。
壁榮宮: [白水鎮白水村 清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海澄南院寺院: [海澄鎮外樓村 清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玳瑁山金仙岩: [白水鎮玳瑁山 明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黃都護墓: [角美鎮石美村 唐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李中憲墓(七省巡按墓): [東泗鄉漸山村 明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李中憲墓]
佛祖宮: [白水鎮山邊村 清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石獅岩: [九湖鎮衍護村 明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林氏祠堂: [白水鎮山邊村 清代 市文物保護單位]
白礁關帝廟: 位於角美鎮白礁村部南向500米。始建於唐代貞觀二年(公元628年),現為明代建築物,明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清乾隆丁亥年(公元1767年)均有修茸。
輔信將軍廟: 位於東園鎮東園村。始建於宋代,明清時期多次修茸。佔地面積300平方米,建築面積130平方米。坐東向西。面闊三間,分前後兩座,單檐歇山頂。內有宋圓石柱一對。明清柱礎、石雕對聯等。另有清同治、民間時期的石碑各一通。
甘露祖廟: 位於九湖鎮田中央村圓山南側。始建宋代,現為清代建築物。
奕德堂、陳氏宗祠: 位於東園鎮鳳山村,宗祠坐東南向西北。佔地面積800平方米,建築面積250平方米,單檐歇山頂
鄭和廟: 位於角美鎮鴻漸村北向,始建於明未,歷代屢毀,屢次重修,1986年重建。坐東北朝西南,磚木結構,歇山頂,單進式,面寬一間,進深一間,建築面積30.25平方米。佔地面積100平方米。
Ⅲ 漳州的來歷和傳說
漳州具有悠久的歷史。唐武後垂拱(685-688年)以前,這個地方還沒有建制。秦漢時只在閩粵通道的盤陀嶺設蒲葵關;晉代初年在梁山下建綏安縣;梁天監(502-519年)年間在荊城(今靖城)建蘭水縣;梁大同六年(公元504年)在九龍江畔建置龍溪縣;隋開皇十二年(公元592年),並綏安,蘭水入龍溪縣。
唐高宗總章(668-760年)年間,閩粵一帶少數民族常連結一起反抗唐王朝。至儀鳳(676-679年)年間,高宗詔令玉鈴衛翌府左郎將歸德將軍陳政,率府兵二千多入閩,並統領嶺南行軍奮力征戰。陳政死後,其子陳元光繼承父志,率領其眾,平定了閩粵邊境,在雲霄縣的漳水之北且耕且。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陳元光經奏准在泉、潮二州之間設置一州,州治最初設在雲霄縣的西林,因旁有一水叫"漳江",所以叫"漳州"。同時,在綏安故地設置漳浦縣。開元四年(公元716年)漳州治移到李澳川(今漳浦縣城),到貞元二年(公元786年),又遷往龍溪(今漳州薌城區),改稱漳州郡。元代改稱漳州路,明清兩代稱漳州府;民國初年並為汀漳龍道;1934年改為福建省第五行政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為福建省第六行政區,又叫龍溪專區;1969年改為龍溪地區。1985年7月實行"地改市、市管縣"行政體制,原來的龍溪地區改為漳州市。
漳州建置後,沿革多變,管轄范圍和縣份不一。唐垂拱時,分出泉州所轄龍溪縣一部分隸漳州,分置漳浦和懷恩兩縣;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廢懷恩縣,割龍溪縣來屬;宋乾德(963-968年)時,領縣除龍溪、漳浦外,還有龍岩、長泰,共四縣;元時增設南勝縣(後改為南靖縣);明成化(1465-1487年)年間,增加漳平縣;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析出平和縣;嘉靖九年(公元1734年)龍岩分出升為直隸州,並管轄漳平、寧洋兩個縣,漳州府范圍剩下七個縣。民國以後,從漳浦分出了雲霄縣,劃漳浦和詔安的一部分建置東山縣,復從龍溪縣分出了華安縣,這時管轄又增加為十個縣了。1951年6月1日,在行政專員公署所在地建立了漳州市;1960年春,龍溪縣與海澄縣合並為龍海市;1985年7月原龍溪地區改為漳州市,原漳州市又改為薌城區。
Ⅳ 漳州有什麼歷史文化古跡
漳州有歷史文化古跡:
【芝山】
原名登高山。在福建漳州市西北。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因山上長紫芝,改稱紫芝山,簡稱芝山。從天寶山起,有十二峰巒起伏,逶迤至此峻拔高聳,為漳州主峰。自唐以來,梵宇稱盛,開元、凈眾、法濟諸寺先後興建。因年久荒廢,僅存甘露、威鎮、日華三亭。甘露亭,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天降甘露,知府孫裕乃建。威鎮亭,與郡南威鎮閣相望,乃以威鎮名亭。始建於明弘治間,嘉靖十九年同知謝紘重建,至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郡守魏荔彤重建,改名萬壽紀恩亭。日華亭,明崇禎間建,以旭日初升,丹曦滿亭,故名。
【仰文樓】
在福建漳州市中山公園內。原是唐宋以來漳州府後樓,至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知府魏荔彤改建為仰文樓。1932年4月,毛澤東率領中國工農紅軍東路軍攻克漳州後,在此成立閩南工農革命委員會,對擴大工農武裝,鞏固閩南革命根據地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
【陳元光墓】
在福建漳州市浦南鄉石鼓山。陳元光(657—711)字廷鉅,號龍湖,河南光州固始人。父陳政在綏安縣轄地雲霄(現為縣)戍邊戰死。陳元光接替父職,平息綏安之亂。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陳上《請建州縣表》,建置漳州郡,首任刺史。在任厲行法治,重墾荒,興水利,使漳州日臻繁榮。唐景雲二年(711年)十一月,陳死於征戰中,就地安葬於綏安溪大峙原,貞元二年(786年)移葬今址。墓碑題「唐開漳陳將軍墓」,墓前原有石牌坊,已圮,現存石羊、石虎及華表柱各一對,附近五疊石上鐫刻有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漳浦蔡世遠侍郎撰寫的修墓記。
【南山寺】
在福建漳州市南郊。系閩南著名佛寺。始建於唐開元年間,歷代重修,現存建築為清光緒重修。寺宇寬曠,氣象雄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和藏經殿。大雄寶殿內奉金身坐佛三尊,殿右掛一大銅鍾,系元代延柏年間鑄造,直徑1.15米,高1.84米,重1,300餘斤。藏經殿建於右側坡上,收藏《三藏經論》及血書《華嚴經》等珍貴文物。殿中龕內有玉佛一尊,用純白大理石雕成。殿左廊旁有凈業堂,堂中有天然巨石雕成彌陀佛像,高5米親,為唐代大型造像。1930—1931年間,陶鑄擔任閩南特委書記時,曾在此領導閩南革向活動。解放後陶鑄重返漳州,曾賦詩雲:「南山古寺規模在,含笑依然花滿枝,鬢白重來千百感,江山嫵媚故人稀。」
【嘉濟廟碑】
在福建漳州市青年路舊嘉濟廟中。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立,郡人林釬撰文,邑人李宓書。碑闊127厘米,高148.5厘米,字作中楷,書法精妙,乃李宓中年所作。李宓字羲民,布衣,工諸體書,為當時名書法家董其昌所欣賞。董嘗具書市請書,自嘆不及。漳州現存李書碑版,惟三平、嘉濟二碑,而嘉濟碑石質尤佳,且保護完好。此碑拓本流傳甚廣,為閩南金石刻巨擘。
【漳州文廟碑刻】
在福建漳州市文廟內。碑刻頗多,元延祐,明洪武、成化、萬曆等碑記,均已毀。今存者有二:一為清康熙八年(1669年)修建碑,郡人宗人府丞唐朝彝撰文,西寧道戴璣書丹;一系1924年「重修漳州學宮碑」,康有為撰並書,碑高184厘米,闊78厘米,青石,字大徑寸。康有為書法淵源北魏,寫此碑時年已古稀,然工力深純,筆氣雄健,拓本及真跡影印本,均為人重視。
Ⅳ 求漳州的歷史文化遺址
漳州名勝國家級風景朝聖區 —— 三平寺
廣濟大師(又名:祖師公)三平寺,是閩南著名的千年古剎,地處福建省漳州市屬的平和縣文峰鄉境內,距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漳州市近五十公里。這里群山環抱,林海綿綿;竹濤滾滾,山清水秀,風景綺麗多姿,是人們游覽、避暑的好去處,每年接待外國朋友、外籍華人、華僑、港台同胞和祖國內地的遊客五六十萬人。除夕之夜,三平寺更是被擠得水泄不通,他們中有善男信女,連古稀之年的老人也到此過除夕。香火頗盛,熱鬧非凡,別有一番景緻。
義中大師,在閩南一帶和海外鄉親中稱為「三平祖師公」,祖籍陝西咸陽高陵縣人。由於父親到福建做官,義中於唐德宗李適興元六年正月初六日,誕生在福唐縣,即今福建省福州市屬的福清縣。義中聰明過人,從小勤奮好學,博覽群書,過目可記詩文。父親是個大師,求醫尋教者絡繹不絕。後因唐武宗李炎廢佛汰僧,義中大師依依不捨地告別紫芝山,率領眾僧尼,艱難地徒步,跋山涉水,好不容易來到平和境內的九層岩避居。只見這里青山綠水,風景秀麗迷人,是個造寺傳教的好地方,他和眾僧尼歷盡千辛萬苦,在這里興建三平寺院。
義中大師看到這里的山民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極為貧困落後,缺醫少葯,許多山民貧病交加,被迫背井離鄉,往外逃荒,造成這兒的山園荒蕪。他來到山民中,向老百姓問寒問暖,盡心盡力為山民醫治疾病,並將自己強身拿手的「太祖拳」和「少祖拳」毫無保留地傳授給當地山民,籍以健身防病,博得居家百姓的歡迎和贊賞。
三平山來了義中大師,竭誠為山民送醫送葯,醫治疾病的佳音,象一陣陣溫馨的春風,吹拂到山裡外。外逃的山民欣聞這消息,奔走相告,都陸陸續續回到山裡來。義中大師便向他們傳授先進的耕作技術,改變刀耕火種的落後面貌,他還積極引導山民開墾荒山,建造田園,興建水利,築起村舍,男耕女織,使深山裡的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山民安居樂業,過著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生活,與義中大師及眾僧尼更加和睦相處。
唐宣宗復興佛教時,皇帝敕封義中為「廣濟大師」。義中大師在三平山內外更加認真傳教,以施展自己的才華。
唐咸通十三年農歷十一月初六日,義中大師在三平寺仙逝,享年九十二歲。由於他一生為居家百姓做了許許多多的好事,後人尊稱他為「三平祖師公」。一千多年來,這里香火頗盛,人們一直杷他當作慈善的神來敬奉。連旅居海外的僑胞和港、澳、台同胞也不忘義中的功德,爭相結伴來這里朝拜,並捐贈款項,修葺殿宇。
創建距今一千一百多年的我國著名古剎三平寺,歷盡滄桑,屢毀屢建,今天展現在香客面前的三平寺規模,是清代重建的。近十年來,由當地政府和海內外熱心者投資,千年古寺已修葺一新,顯得更加金碧輝煌。
這座千年古剎俗稱「三殿半」。殿宇倚山而建,坐北朝南,前低後高,群山環抱,地理條件得天獨厚;盛暑時節,南風躍過林海竹濤,輕輕地吹來,令人頓覺涼快。
三平古寺總建築面積二千多平方米,建築群分為兩組:山門、鍾鼓樓、僧房、大雄寶殿等組成前組,祖殿、齋堂、塔殿等組成後組,殿宇建築,別具一格。
今重修的山門額上掛著趙朴初先生題寫的「三平寺」金字橫匾,在七彩的陽光映照下,燦爛奪目;山門屋脊上,有兩只以彩瓷雕塑的青龍,對著一幢小寶塔,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大有騰躍晴空之勢。
香客進入山門,步入天井。天井兩側是蓮花池,香客沿著中間的石板路直進,登上台階,便是整修一新、溢彩流金的大雄寶殿。大雄寶殿面寬三間,比山門的地勢高一米多,兩廊對峙,右廊壁上鑲嵌著清乾隆年間宰相蔡新等纂刻的重修三平寺碑記。
香客二進「祖殿」,即「廣濟大師義中」的殿舍。殿舍前面有一條長廊,香客須從邊門步入長廊,方能抵達殿堂。殿堂面寬三間,堂中端坐著義中大師像,是清代用樟木雕成的,高一米多。雕像關節能活動,只要有人為之支撐,即可站立,別具一格。
三平寺的最高處,也就是最後一進稱之為「塔殿」,經精心整修,煥然一新。塔殿基座高二米,正方形;重檐,面寬三間,兩側有台階,香客欣然登上台階,從邊門進入殿堂。殿堂正中極為光滑的水磨石籠里,有一尊三平祖師義中大師的趺坐像,塑像造型優美,頭戴僧帽,身披袈裟,面容慈祥可近可親。這里香火最盛,常常被擠得里三層外三層,人頭攢動,水泄不進。
這塔殿的正中,有一個圓傘形的頂蓋,構造極為雅觀別致,碑文稱之為「寶蓋」,正好罩在廣濟大師的頭上。據傳,義中大師九十二歲時,是坐著告辭人世間的。他仙逝後的遺骨現在還埋在他的座下水磨石籠里,故這里香客雲集,是三平寺最為熱鬧的地方。殿壁兩側鑲有七方碑碣,都是明、清重修殿宇的碑記。
千年古剎三平寺,山川綺麗多姿,風景如詩似畫,是聞名遐邇之旅遊勝地。寺外原有的八大勝景,除仙人亭、侍郎亭已廢外,現還存有龜蛇峰、虎跑泉、和尚潭、毛氐洞、虎林、龍瑞瀑布。
三平古寺後山上,綠樹終年青翠,極為蔭涼。山上還有一處久負盛名的「虎跑泉」。泉水甚為清冽、甘醇,沒有絲毫的污染,香客到此,暢飲一杯泉水,從口冰到心窩里,頓覺滿身爽快,暑氣全消。這四季流不盡的泉水,勝似眼下商店出售的礦泉水。
古時候,這里設有飲茶室,觀魚台。清代文華殿大學士、吏部尚書蔡新告老還鄉。每當盛暑時節,他總要從漳浦老家來到三平山避暑烹茶。
距二平寺院東南一里外,有個「毛氏洞」遺址。岩石上刻有李培題寫的「毛氏洞」三個大字。這洞里是毛人生活過的地方,石頭上還有一支石燭,流傳著一則神奇的故事,給這個洞抹上一層神秘的色彩,不僅吸引眾多的遊人,也吸引著海內外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
在三平寺前的二里外,有一條瀑布,遊客臨近瀑布,即可聽到水聲如雷,產生氣勢磅礴之感。到了瀑布底下,抬頭仰望,只見碧綠的山泉從幾十公尺的懸崖上飛瀉而下,迸發出無數水珠,水珠如離弦之箭,萬翎齊發,源源不斷,落下白翎又像反射空中,白花花似龍須飄拂;水珠在艷陽的映照下,深潭上則幻出一道迷人的彩虹,蔚為壯觀。
三平寺歷史悠久,蜚聲海外,長期以來吸引了海外廣大的僧眾和香客。1979年以來,國際友人和各地的佛門弟子、宗教團體,不遠萬里,前來朝拜,盛況空前。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宗教信仰虔誠,年年來朝拜,歲歲來訪問。他們目睹大陸寺院在迅速修復,宗教活動開展正常,十分高興。紛紛捐資,表示願為修建工程作奉獻。三平寺就像一座通向海外的橋梁,為溝通我國和世界各國人民特別是東南亞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不斷地作出貢獻。
天下第一奇石——東山風動石
坐落在東山古城東門海濱石崖上的素的東山風動石,一直是島上人民最引以為榮、視如珍寶的自然奇觀,是旅遊者最喜愛的美景之一。東山風動石以奇、險、懸而居全國60多塊風動石之最,被古代文人譽為「天下第一奇石」,現在它已經是東山島的標志性景觀。風動巨石聳立在陡崖上,高4.37米,寬44.47米, 風動石長4.46米,重約200頓,上尖底圓,狀似仙桃,巍然「擱」在一塊卧地凸起且向海傾 斜的磐石上,兩石的接觸面僅為十餘平方厘米。狂風吹來時,巨石輕輕搖晃不定,人若仰卧盤石上,蹺起雙足蹬推,巨石也搖晃起來,但又不會倒下。人們站在風動石下面,有一種驚險的感覺,嘆為天下奇觀,故名「風動石」,詩曰:「風吹一石萬鈞動」。該石以「天下第一奇石」載入《世界地理之最》。
世界文化遺產——福建(漳州)土樓
漳州土樓遍布在漳州市南靖、華安、平和、詔安、雲霄、漳浦等縣山區。以造型奇異、風格獨特而聞名於世,被譽為「神話般的山區建築」。一般高三至五層,一層為廚房,二層為倉庫,三層以上為起居室,可居住200至700人。土樓以生土為主要材料,摻上石灰、細砂、糯米飯、紅糖、竹片、木條等,經反復揉、舂壓、夯築而成。具有聚族而居、防盜、防震、防獸、防火、 防潮、通風採光、冬暖夏涼等特點。漳州土樓民居近2000座,僅南靖縣就有1300多座,堪稱土樓王國。也是全國土樓最多的地方。華安縣沙建鎮「齊雲樓」,是目前所發現的最古老、有確切紀年的土樓,建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至今620多年。直徑超過70米的大型土樓有5座,最大的是詔安縣宮陂鄉「在田樓」,直徑達94.5米,有「超級土樓」之稱。結構最為奇特的是南靖縣書洋鄉田螺坑的土樓群,由一方一橢三圓五座土樓組成。南靖土樓和華安土樓今年7月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國家AAAA級風景區——雲洞岩風景區
雲洞岩風景區 是福建省省級名勝風景區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景區。雲洞岩位於龍文區藍田鎮,324國道線上,距漳州市中心10公里左右,距廈門特區約60公里。因山上有一石洞,每當天將降雨,雲霧從洞中飛出,待雨霽天晴,雲霧又飄回洞中,故名「雲洞岩」。雲洞岩海拔不足290米,此岩一峰突出,怪石嶙峋,形態各異,奇樹參天,洞壑深幽,遠觀如袖珍山石盆景,又如太上老君端坐講經。所以,迎面大石刻著「搔首」兩個大字,表示對太上老君的崇敬。
首批國家地質公園——漳州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
漳州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位於福建漳州市漳浦-龍海的濱海地帶,面積318.64km2,火山-海蝕地貌發育,為西環 太平洋火山岩帶的組成部分,屬歐亞板塊東緣裂隙帶,2600萬年至700萬年前噴出的玄武岩出露於海岸和海島,噴發序次清楚,特徵典型,如火山口、噴氣口、氣孔柱群、氣勢磅礴的柱狀節理群、海蝕蘑菇石、海蝕台柱、海蝕崖、海蝕洞等,數十個寬闊平坦的海濱沙灘,優質潔白,並有因海岩沉降埋藏地下8000年的古森林遺址,另有古民居和古代軍事要塞等也都是人們瀏覽的美景。2001年3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批准漳州濱海火山地質公園為首批國家地質公園。
Ⅵ 關於漳州的歷史文化.
三個國家4A級風景旅遊區級,省級風景名勝區。位於平和縣文峰鎮20平方公里半徑內。區主樓內的三平寺,閩南著名的佛教寺院,寺內供奉三開國元勛楊毅坪寺廟中的和尚,他的熱情為百姓醫治,深得村民們的喜愛,被稱為創始人三個層次,唐玄宗給定數量的「廣濟大師」。三平寺始建於公元845年,有香,在南部地區?港澳,東南亞久負盛名,前來燒香,許願,還願香客絡繹不絕,尤其是第六個月每年的農歷六月初六,10月1日第六,楊毅出生,出家,圓寂的日子,它是人聲鼎沸,香煙煙霧,槍聲不斷。部清現存的廟宇重修,依山而築,由低到高,門,正殿,祠堂,寺廟,僧人的房間,房子和鍾樓,鼓二樓和其他建築物,結構獨特。區有三個平面呈正方形,創辦公神像,九龍璧,十二生肖園,假山池塘,槍庫,虎爬泉,廣濟公園,紅軍會師紀念館,竹等生態休閑景點,開辟了三個平廟為中心的朝聖之旅,聯手紅軍紀念館為中心的紅色旅遊兩艘郵輪線。此外,長洶涌的瀑布,曹廟,毛洞等旅遊景點正在計劃中。一家素食餐廳,排商場鱗次櫛比,聖陽別墅區,會給你三個平旅遊提供全面的支持服務。風景秀麗的城市,47公里,距漳州。 [67]龔CI雞足山白礁白礁村龍海市角美鎮慈濟宮,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內部崇拜民用醫生,塔蒂(俗稱公共道路)濤吳濤(音)開基雕像,福建與台灣之間的區域最有影響力的民間信仰之一。慈濟宮是一個1150白礁唐高宗頒詔ARTLED整個房子到三個寺廟宮殿,氣勢磅礴,蔚為壯觀。大廳集中在宋,元,明,清建築,繪畫,雕塑,書法等藝術精華,被稱為「台灣紫禁城」。風景秀麗的城市超過40公里從漳州漳浦趙家堡趙家堡,斜體城市,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俗稱趙城。位於漳浦縣湖西畲族鄉碩下了山,廈汕高速公路交匯處趙家堡高速2公里,是一個南宋王朝王室後裔居住漳浦庵年底。公元1279年,元軍攻佔的南部的宋王朝,廣東崖山,在總理部長魯阿修福拿著一個9年老皇帝趙兵投海殉國的最後一行,然後駕駛崖山與國王的弟弟趙趙趙匡胤美容第十一代傳人,如果王子趙敏創率稿費眾家人逃到福州船上岸,遇到颶風,遺棄隱藏姓黃,幾經周折後,終於在此居住。洪武年間,人們具有相同的趙姓譴責通婚犯罪,法院給了族譜,洪武賜予復姓。明代,趙十,如果第三代傳人趙帆進士,官浙江按察使司副使,部員外郎其他的人員,去實現日本沿海猖獗的痛苦時,回家,然後在1600年(明萬曆二十八)仿照古都開封宋構思布局,建立了一個完整的雙向制F和內城。萬曆四十七年趙凡的兒子趙毅學者和第三,官方文化中書舍人,但也可根據北宋,南宋兩個京都,擴建外城的建築布局和風格,今天開始規模。趙家堡佔地135畝,基本平面方形,分內外城,內城高6.2米,周長220米,面積的?4.68英畝的,有主樓「完璧樓」,這意味著「完整璧歸趙「的意思,作為一個具體的地板搗三四個平方擬合,呈回字形。外城周長1082米,主體建築為趙帆大廈,位於城市中心,向北看,四,五綁成的豪宅,建在前面的內部和外部的荷花池,池裡面西側的建築。 「汴派橋」,宋洋開封的仿古資本,,兩個湖泊和潘張擇端的「繪畫」的木橋,並製成;池建成6東部風格的5 - 海灣主室和在相同的「邏輯清小庭院」「閱讀辦公室「,池中有一個佛教寺院西側的一座小山上,聚佛塔,禹碑,」墨池「石線宋代書法家米芾的手跡拓刻,是一個罕見的。 「一次性國王家族傳遞出數以百計的城堡」,趙家堡填充允許宋,趙氏家族的歷史,保留了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物,它是為家庭史研究學院,明,清的軍事歷史,日本的苦難史,建築史上具有特殊的意義,作為歷史學家,建築專家和學者稱為「國寶」,載入「中國旅遊景點大辭典」
Ⅶ 漳州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你還知道漳州有哪些名勝古跡嗎
西部歷史文化:西部各民族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水乳交融,共同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發展專史。屬
民俗風情:豪放、熱性、勤勞勇敢是西部人最突出的性格特徵,
西部大開發建設:把西部建設成為國家戰略大後方和重要資源基地,是中國二十一世紀的重要國策。
=========================================
新疆:樓蘭古城、維族大小部落的演變、絲綢之路
西藏:農奴制度下的王權統治、與中原王朝的聯系(唐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和親,宋代的吐蕃國、清朝的宗教分化、清廷對藏的管理。喇嘛教文化 )
雲南:宋朝時的雲南大理國(元代又並入統一的國家版圖) 、少數民族的土司制度、雲南與緬甸、泰國的雙邊關系
貴州:夜郎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與自治
四川:三星堆遺址、蜀巴文明、宜賓等地的酒文化、歷史遺跡(都江堰)
甘肅:長城文化、敦煌、絲綢之路
寧夏:西夏文明、絲綢之路
陝西:十六朝古都(最著名的秦、漢、唐的國都)、先秦及封建社會早期的黃河流域文明
Ⅷ 漳州傳統文化有什麼
漳州具有悠久的歷史。唐武後垂拱(685-688年)以前,這個地方還沒有建制。秦漢時只在閩粵通道的盤陀嶺設蒲葵關;晉代初年在梁山下建綏安縣;梁天監(502-519年)年間在荊城(今靖城)建蘭水縣;梁大同六年(公元504年)在九龍江畔建置龍溪縣;隋開皇十二年(公元592年),並綏安,蘭水入龍溪縣。
唐高宗總章(668-760年)年間,閩粵一帶少數民族常連結一起反抗唐王朝。至儀鳳(676-679年)年間,高宗詔令玉鈴衛翌府左郎將歸德將軍陳政,率府兵二千多入閩,並統領嶺南行軍奮力征戰。陳政死後,其子陳元光繼承父志,率領其眾,平定了閩粵邊境,在雲霄縣的漳水之北且耕且。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陳元光經奏准在泉、潮二州之間設置一州,州治最初設在雲霄縣的西林,因旁有一水叫"漳江",所以叫"漳州"。同時,在綏安故地設置漳浦縣。開元四年(公元716年)漳州治移到李澳川(今漳浦縣城),到貞元二年(公元786年),又遷往龍溪(今漳州薌城區),改稱漳州郡。元代改稱漳州路,明清兩代稱漳州府;民國初年並為汀漳龍道;1934年改為福建省第五行政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為福建省第六行政區,又叫龍溪專區;1969年改為龍溪地區。1985年7月實行"地改市、市管縣"行政體制,原來的龍溪地區改為漳州市。
漳州建置後,沿革多變,管轄范圍和縣份不一。唐垂拱時,分出泉州所轄龍溪縣一部分隸漳州,分置漳浦和懷恩兩縣;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廢懷恩縣,割龍溪縣來屬;宋乾德(963-968年)時,領縣除龍溪、漳浦外,還有龍岩、長泰,共四縣;元時增設南勝縣(後改為南靖縣);明成化(1465-1487年)年間,增加漳平縣;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析出平和縣;嘉靖九年(公元1734年)龍岩分出升為直隸州,並管轄漳平、寧洋兩個縣,漳州府范圍剩下七個縣。民國以後,從漳浦分出了雲霄縣,劃漳浦和詔安的一部分建置東山縣,復從龍溪縣分出了華安縣,這時管轄又增加為十個縣了。1949年9月19日,漳州解放。1951年6月1日,在行政專員公署所在地建立了漳州市;1960年春,龍溪縣與海澄縣合並為龍海縣;1985年6月,地市合並改稱漳州市,原漳州市建制改為薌城區。1993年6月,龍海撤縣建市(縣級市);1997年1月,龍海市、薌城區各劃出一部分轄區成立龍文區。漳州市遂轄八縣一市二區,即漳浦、雲霄、東山、詔安、平和、南靖、華安、長泰縣和龍海市、薌城區、龍文區。
Ⅸ 漳州歷史文化名人有哪些並簡述他們的成就
漳州歷史名人——黃道周
黃道周(1585~1646)明末學者、書畫家、抗清英雄。字幼玄,版一作幼權平或幼元,又字螭若,螭平,號石齋,漢族,福建漳浦銅山(現東山縣)人。天啟二年進士,歷官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南明隆武時,任吏部兼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抗清失敗,被俘殉國,謚忠烈。
生平簡介
早年苦學
祖籍莆田文賦里雙牌鋪(今莆田山牌村),是福建莆田始祖唐進士桂州刺史開國公謚忠義黃岸
公三十世孫、興化軍城始祖北宋會元鄭獬榜傳臚進士太常寺卿侍中兼樞密副使謚文正黃中庸二十一世孫、宋隆興癸未特奏進士潭州知府黃豐十八世孫。黃道周乞言自序狀雲:「先代從莆田徙居銅海(今福建省東山縣)再世矣。」
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二月初九(3月9日),道周生於漳浦縣銅山所,即令東山縣銅陵鎮,出生世家,年少家貧,自幼聰穎好學,5歲就學於銅山崇文書院;11歲即善文章;14歲游學廣東博羅,獲譽「閩海才子」;18歲居銅山海中塔嶼耕讀攻《易》;23歲始致力講學著作;25歲攜母遷居漳浦縣城;28歲後隱於縣城東郊的東皋攻書。
記得點好評哈
Ⅹ 漳州的地名來歷地名所包含的
南靖縣前身是來南勝縣,建於自元至治二年(1322年),建置南勝縣時,縣治設於九圍礬山東麓,即今平和縣南勝鎮人民政府所在地,至元六年(1340年),縣治北遷琯山之陽(即今平和縣小溪鎮舊縣村),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縣治再北遷至蘭陵(即今比鄰漳州的靖城)後更名為南靖縣,因此處位於福建南陲,且屢寇不清,故把南勝縣改名為南靖縣,意為「南方之靜」,以兆佳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