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語音識別發展歷史

語音識別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10 04:47:40

㈠ 語音識別系統的歷史

早在計算機發明之前,自動語音識別的設想就已經被提上了議事日程,早期的聲碼器可被視作語音識別及合成的雛形。而1920年代生產的Radio Rex玩具狗可能是最早的語音識別器,當這只狗的名字被呼喚的時候,它就能夠從底座上彈出來。最早的基於電子計算機的語音識別系統是由AT&T貝爾實驗室開發的Audrey語音識別系統,它能夠識別10個英文數字。其識別方法是跟蹤語音中的共振峰。該系統得到了98%的正確率。。到1950年代末,倫敦學院(Colledge of London)的Denes已經將語法概率加入語音識別中。
1960年代,人工神經網路被引入了語音識別。這一時代的兩大突破是線性預測編碼Linear Predictive Coding (LPC), 及動態時間彎折Dynamic Time Warp技術。
語音識別技術的最重大突破是隱含馬爾科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的應用。從Baum提出相關數學推理,經過Labiner等人的研究,卡內基梅隆大學的李開復最終實現了第一個基於隱馬爾科夫模型的大詞彙量語音識別系統Sphinx。。此後嚴格來說語音識別技術並沒有脫離HMM框架。
盡管多年來研究人員一直嘗試將「聽寫機」推廣,語音識別技術在目前還無法支持不限領域,不限說話人的聽寫機應用。

㈡ 中國信息發展史

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英文) 簡稱IT 凡是能擴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術,都是信息技術。可以說,這就是信息技術的基本定義。它主要是指利用電子計算機和現代通信手段實現獲取信息、傳遞信息、存儲信息、處理信息、顯示信息、分配信息等的相關技術。 具體來講,信息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技術: 1.感測與識別技術 它的作用是擴展人獲取信息的感覺器官功能。它包括信息識別、信息提取、信息檢測等技術。這類技術的總稱是「感測技術」。它幾乎可以擴展人類所有感覺器官的感測功能。感測技術、測量技術與通信技術相結合而產生的遙感技術,更使人感知信息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加強。 信息識別包括文字識別、語音識別和圖形識別等。通常是採用一種叫做「模式識別」的方法。 2.信息傳遞技術 它的主要功能是實現信息快速、可靠、安全的轉移。各種通信技術都屬於這個范疇。廣播技術也是一種傳遞信息的技術。由於存儲、記錄可以看成是從「現在」向「未來」或從「過去」向「現在」傳遞信息的一種活動,因而也可將它看作是信息傳遞技術的一種。 3.信息處理與再生技術 信息處理包括對信息的編碼、壓縮、加密等。在對信息進行處理的基礎上,還可形成一些新的更深層次的決策信息,這稱為信息的「再生」。信息的處理與再生都有賴於現代電子計算機的超凡功能。 4.信息施用技術 是信息過程的最後環節。它包括控制技術、顯示技術等。 由上可見,感測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和控制技術是信息技術的四大基本技術,其中現代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是信息技術的兩大支柱。 摘自《江蘇科技咨詢網》 信息技術是指有關信息的收集、識別、提取、變換、存貯、傳遞、處理、檢索、檢測、分析和利用等的技術。凡涉及到這些過程和技術的工作部門都可稱作信息部門。 信息技術能夠延長或擴展人的信息功能。信息技術可能是機械的,也可能是激光的;可能是電子的,也可能是生物的。 信息技術主要包括感測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縮微技術等。 感測技術的任務是延長人的感覺器官收集信息的功能;通信技術的任務是延長人的神經系統傳遞信息的功能;計算機技術則是延長人的思維器官處理信息和決策的功能;縮微技術是延長人的記憶器官存貯信息的功能。當然,這種劃分只是相對的、大致的,沒有截然的界限。如感測系統里也有信息的處理和收集,而計算機系統里既有信息傳遞,也有信息收集的問題。 目前,感測技術已經發展了一大批敏感元件,除了普通的照相機能夠收集可見光波的信息、微音器能夠收集聲波信息之外,現在已經有了紅外、紫外等光波波段的敏感元件,幫助人們提取那些人眼所見不到重要信息。還有超聲和次聲感測器,可以幫助人們獲得那些人耳聽不到的信息。不僅如此,人們還製造了各種嗅敏、味敏、光敏、熱敏、磁敏、濕敏以及一些綜合敏感元件。這樣,還可以把那些人類感覺器官收集不到的各種有用信息提取出來,從而延長和擴展人類收集信息的功能。 通信技術的發展速度之快是驚人的。從傳統的電話,電報,收音機,電視到如今的行動電話,傳真,衛星通信,這些新的、人人可用的現代通信方式使數據和信息的傳遞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從而使過去必須由專業的電信部門來完成的工作,可由行政、業務部門辦公室的工作人員直接方便地來完成。通信技術成為辦公自動化的支撐技術。 計算機技術與現代通信技術一起構成了信息技術的核心內容。計算機技術同樣取得了飛速的發展,體積越來越小,功能越來越強。從大型機,中型機,小型機到微型機,筆記本式計算機,攜帶型計算機等。從PC 機,286,386到486,586等,計算機的應用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例如,電子出版社系統的應用改變了的傳統印刷、出版業;計算機文字處理系統的應用使作家改變了原來的寫作方式,稱作「換筆」革命;光碟的實用使人類的信息存儲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延伸,出現了電子圖書這樣的新一代電子出版物;多媒體技術的發展使音樂創作、動畫製作等成為普通人可以涉足的領域。 國外的縮微技術發展很快,美國是縮微技術最發達的國家。例如聞名世界的美國UMI 公司是一個收集、貯藏,以及提供文獻檢索的出版公司,其服務范圍包括近一百五十萬冊歷代書籍、期刊、博士論文、檔案以及原件。它的產品不但包括印刷品、縮微平片,而且提供機讀信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該公司利用所謂縮微技術,搶救了大英博物館的許多珍貴文獻。迄今為止,該公司存有自15世紀至今的10萬種世界各地的絕版書

㈢ 語音識別的發展史

1952年貝爾研究所Davis等人研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個能識別10個英文數字發音的實驗系統。
1960年英國的Denes等人研究成功了第一個計算機語音識別系統。
大規模的語音識別 研究是在進入了70年代以後,在小詞彙量、孤立詞的識別方面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
進入80年代以後,研究的重點逐漸轉向大詞彙量、非特定人連續語音識別。在研究思路上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即由傳統的基於標准模板匹配的技術思路開始轉向基於統計模型 (HMM)的技術思路。此外,再次提出了將神經網路技術引入語音識別問題的技術思路。
進入90年代以後,在語音識別的系統框架方面並沒有什麼重大突破。但是,在語音識別技術的應用及產品化方面出現了很大的進展。
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是在70年代由美國國防部遠景研究計劃局資助的一項10年計劃,其旨在支持語言理解系統的研究開發工作。
到了80年代,美國國防部遠景研究計劃局又資助了一項為期10年的DARPA戰略計劃,其中包括雜訊下的語音識別和會話(口語)識別系統,識別任務設定為「(1000單詞)連續語音資料庫管理」。
到了90年代,這一DARPA計劃仍在持續進行中。其研究重點已轉向識別裝置中的自然語言處理部分,識別任務設定為「航空旅行信息檢索」。
日本也在1981年的第五代計算機計劃中提出了有關語音識別輸入-輸出自然語言的宏偉目標,雖然沒能實現預期目標,但是有關語音識別技術的研究有了大幅度的加強和進展。
1987年起,日本又擬出新的國家項目---高級人機口語介面和自動電話翻譯系統。 中國的語音識別研究起始於1958年,由中國科學院聲學所利用電子管電路識別10個母音。直至1973年才由中國科學院聲學所開始計算機語音識別。由於當時條件的限制,中國的語音識別研究工作一直處於緩慢發展的階段。
進入80年代以後,隨著計算機應用技術在中國逐漸普及和應用以及數字信號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國內許多單位具備了研究語音技術的基本條件。與此同時,國際上語音識別技術在經過了多年的沉寂之後重又成為研究的熱點,發展迅速。就在這種形式下,國內許多單位紛紛投入到這項研究工作中去。
1986年3月中國高科技發展計劃(863計劃)啟動,語音識別作為智能計算機系統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被專門列為研究課題。在863計劃的支持下,中國開始了有組織的語音識別技術的研究,並決定了每隔兩年召開一次語音識別的專題會議。從此中國的語音識別技術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階段。 這一時期的語音識別方法基本上是採用傳統的模式識別策略。其中以蘇聯的Velichko和Zagoruyko、日本的迫江和千葉,以及當時在美國的板倉等人的研究工作最具有代表性。
· 蘇聯的研究為模式識別應用於語音識別這一領域奠定了基礎;
· 日本的研究則展示了如何利用動態規劃技術在待識語音模式與標准語音模式之間進行非線性時間匹配的方法;
·板倉的研究提出了如何將線性預測分析技術(LPC)加以擴展,使之用於語音信號的特徵抽取的方法。 目前在大詞彙語音識別方面處於領先地位的IBM語音研究小組,就是在70年代開始了它的大詞彙語音識別研究工作的。AT&T的貝爾研究所也開始了一系列有關非特定人語音識別的實驗。這一研究歷經10年,其成果是確立了如何製作用於非特定人語音識別的標准模板的方法。
這一時期所取得的重大進展有:
⑴隱式馬爾科夫模型(HMM)技術的成熟和不斷完善成為語音識別的主流方法。
⑵以知識為基礎的語音識別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視。在進行連續語音識別的時候,除了識別聲學信息外,更多地利用各種語言知識,諸如構詞、句法、語義、對話背景方面等的知識來幫助進一步對語音作出識別和理解。同時在語音識別研究領域,還產生了基於統計概率的語言模型。
⑶人工神經網路在語音識別中的應用研究的興起。在這些研究中,大部分採用基於反向傳播演算法(BP演算法)的多層感知網路。人工神經網路具有區分復雜的分類邊界的能力,顯然它十分有助於模式劃分。特別是在電話語音識別方面,由於其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成了當前語音識別應用的一個熱點。
另外,面向個人用途的連續語音聽寫機技術也日趨完善。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IBM的ViaVoice和Dragon公司的Dragon Dictate系統。這些系統具有說話人自適應能力,新用戶不需要對全部詞彙進行訓練,便可在使用中不斷提高識別率。
中國的語音識別技術的發展 :⑴在北京有中科院聲學所、自動化所、清華大學、北方交通大學等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另外,還有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四川大學等也紛紛行動起來。
⑵現在,國內有不少語音識別系統已研製成功。這些系統的性能各具特色。
· 在孤立字大詞彙量語音識別方面,最具代表性的要數92年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與中國電子器件公司合作研製成功的THED-919特定人語音識別與理解實時系統。
· 在連續語音識別方面,91年12月四川大學計算機中心在微機上實現了一個主題受限的特定人連續英語——漢語語音翻譯演示系統。
·在非特定人語音識別方面,有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在87年研製的聲控電話查號系統並投入實際使用。

㈣ 信息技術的發展史

中國的電子信息產業出現於20世紀二十年代。1929年10月,中國民黨政府軍政部在南京建立「電信機械修造總廠」,主要生產軍用無線電收發報機,以後又組建了「中央無線電器材有限公司」,「南京雷達研究所」等研究生產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政府十分重視電子工業的發展。最初,在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成立電訊總局,接管了官僚資本遺留下來的11個無線電企業,並與原革命根據地的無線電器材修配廠合並,恢復了生產。1950年10月,中國政務院決定在重工業部設立電信工業局。1963年,中國國家決定成立第四機械工業部,專屬中國國防工業序列。這標志著中國電子信息產業成了獨立的工業部門。
1983年,第四機械工業部改稱電子工業部。中國的電子工業經過幾十年的建設和發展,已經具有相當規模,形成了軍民結合、專業門類比較齊全的新興工業部門。到90年代初,中國電子工業已經能夠主要依靠國產電子元器件生產20多類、數千種整機設備以及各種元器件,許多精密復雜的產品達到了較高水平,並形成了雷達、通信導航、廣播電視、電子計算機、電子元器件、電子測量儀器與電子專用設備等六大產業。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已具有門類齊全的軍用電子元器件科研開發與配套能力,具有一定水平的系統工程科技攻關能力;基本能滿足戰略武器、航天技術、飛機與艦船、火炮控制和各種電子化指揮系統的需要;到2008年,電子信息產業所提供的產品都達到了較高技術水平,其中不少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㈤ 語音識別系統包括哪五個部分

隨著AI快速發展的今天,語音識別也成為眾多設備的標配,語音識別開始被越內來越多人的關注,國容外微軟、蘋果、谷歌,國內的科大訊飛、思必弛、雲知聲等廠商都在研發語音識別新策略新演算法,似乎人類與語音的自然交互漸行漸近。
語音識別是以語音的研究為對象,通過語音信號處理和模式識別讓機器自動識別和理解人類口述的語言。
語音識別系統本質上是一種模式識別系統,包括特徵提取、模式匹配、參考模式庫等三個基本單元。
一套完整的語音識別系統,工作過程分為7步:
1.對語音信號進行分析和處理,除去冗餘信息。
2.提取影響語音識別的關鍵信息和表達語言含義的特徵信息。
3.緊扣特徵信息,用最小單元識別字詞。
4.按照不同語言的各自語法,依照先後次序識別字詞。
5.把前後意思當作輔助識別條件,有利於分析和識別。
6.按照語義分析,給關鍵信息劃分段落,取出所識別出的字詞並連接起來,同時根據語句意思調整句子構成。
7.結合語義,仔細分析上下文的相互聯系,對當前正在處理的語句進行適當修正

㈥ 人工智慧的發展概況

探討人工智慧,就要回答什麼是智能的問題,綜合各類定義,智能是一種知識與思維的合成,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的一種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對於人工智慧,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溫斯頓教授提出「人工智慧就是研究如何使計算機去做過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斯坦福大學人工智慧研究中心尼爾遜教授提出「人工智慧是關於知識的學科――怎樣表示知識以及怎樣獲得知識並使用知識的科學」。綜合來看人工智慧是相對人的智能而言的。其本質是對人思維的信息過程的模擬,是人的智能的物化。是研究、開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
(一)感知、處理和反饋構成人工智慧的三個關鍵環節
人工智慧經過信息採集、處理和反饋三個核心環節,綜合表現出智能感知、精確性計算、智能反饋控制,即感知、思考、行動三個層層遞進的特徵。
智能感知:智能的產生首先需要收集到足夠多的結構化數據去表述場景,因此智能感知是實現人工智慧的第一步。智能感知技術的目的是使計算機能 「聽」、會「看」,目前相應的計算機視覺技術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均已經初步成熟,開始商業化嘗試。
智能處理:產生智能的第二步是使計算機具備足夠的計算能力模擬人的某些思維過程和行為對分析收集來的數據信息做出判斷,即對感知的信息進行自我學習、信息檢索、邏輯判斷、決策,並產生相應反映。具體的研究領域包括知識表達、自動推理、機器學習等,與精確性計算及編程技術、存儲技術、網路技術等密切相關,是大數據技術發展的遠期目標,目前該領域研究還處於實驗室研究階段,其中機器學習是人工智慧領域目前熱度最高,科研成果最密集的領域。
智能反饋:智能反饋控制將前期處理和判斷的結果轉譯為肢體運動和媒介信息傳輸給人機交互界面或外部設備,實現人機、機物的信息交流和物理互動。智能反饋控制是人工智慧最直觀的表現形式,其表達能力展現了系統整體的智能水平。智能反饋控制領域與機械技術、控制技術和感知技術密切相關,整體表現為機器人學,目前機械技術受制於材料學發展緩慢,控制技術受益於工業機器人領域的積累相對成熟。
(二)深度學習是當前最熱的人工智慧研究領域
在學術界,實現人工智慧有三種路線,一是基於邏輯方法進行功能模擬的符號主義路線,代表領域有專家系統和知識工程。二是基於統計方法的仿生模擬的連接主義路線,代表領域有機器學習和人腦仿生,三是行為主義,希望從進化的角度出發,基於智能控制系統的理論、方法和技術,研究擬人的智能控制行為。
當前,基於人工神經網路的深度學習技術是當前最熱的研究領域,被Google,Facebook,IBM,網路,NEC以及其他互聯網公司廣泛使用,來進行圖像和語音識別。人工神經網路從上個世紀80年代起步,科學家不斷優化和推進演算法的研究,同時受益於計算機技術的快速提升,目前科學家可以利用GPU(圖形處理器)模擬超大型的人工神經網路;互聯網業務的快速發展,為深度學習提供了上百萬的樣本進行訓練,上述三個因素共同作用下使語音識別技術和圖像識別技術能夠達到90%以上的准確率。
(三)主要發達國家積極布局人工智慧技術,搶占戰略制高點。
各國政府高度重視人工智慧相關產業的發展。自人工智慧誕生至今,各國都紛紛加大對人工智慧的科研投入,其中美國政府主要通過公共投資的方式牽引人工智慧產業的發展,2013財年美國政府將22億美元的國家預算投入到了先進製造業,投入方向之一便是「國家機器人計劃」。
在技術方向上,美國將機器人技術列為警惕技術,主攻軍用機器人技術,歐洲主攻服務和醫療機器人技術,日本主攻仿人和娛樂機器人。
現階段的技術突破的重點一是雲機器人技術,二是人腦仿生計算技術。美國、日本、巴西等國家均將雲機器人作為機器人技術的未來研究方向之一。伴隨著寬頻網路設施的普及,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不斷發展,未來機器人技術成本的進一步降低和機器人量產化目標實現,機器人通過網路獲得數據或者進行處理將成為可能。目前國外相關研究的方向包括:建立開放系統機器人架構(包括通用的硬體與軟體平台)、網路互聯機器人系統平台、機器人網路平台的演算法和圖像處理系統開發、雲機器人相關網路基礎設施的研究等。
由於深度學習的成功,學術界進一步沿著連接主義的路線提升計算機對人腦的模擬程度。人腦仿生計算技術的發展,將使電腦可以模仿人類大腦的運算並能夠實現學習和記憶,同時可以觸類旁通並實現對知識的創造,這種具有創新能力的設計將會讓電腦擁有自我學習和創造的能力,與人類大腦的功能幾無二致。在2013年初的國情咨文中,美國總統奧巴馬特別提到為人腦繪圖的計劃,宣布投入30億美元在10年內繪制出「人類大腦圖譜」,以了解人腦的運行機理。歐盟委員會也在2013年初宣布,石墨烯和人腦工程兩大科技入選「未來新興旗艦技術項目」,並為此設立專項研發計劃,每項計劃將在未來10年內分別獲得10億歐元的經費。美國IBM公司正在研究一種新型的仿生晶元,利用這些晶元,人類可以實現電腦模仿人腦的運算過程,預計最快到2019年可完全模擬出人類大腦。
(四)高科技企業普遍將人工智慧視為下一代產業革命和互聯網革命的技術引爆點進行投資,加快產業化進程。
谷歌在2013年完成了8 家機器人相關企業的收購,在機器學習方面也大肆搜羅企業和人才,收購了DeepMind和計算機視覺領軍企業Andrew Zisserman,又聘請DARPA原負責人 Regina Dugan負責顛覆性創新項目的研究,並安排構建Google基礎演算法和開發平台的著名計算機科學家Jeff Dean轉戰深度學習領域。蘋果2014 年在自動化上的資本支出預算高達110 億美元。蘋果手機中採用的Siri智能助理脫胎於美國先進研究項目局(DARPA)投資1.5億美元,歷時5年的CALO( Cognitive Assistant that Learns and Organizes)項目,是美國首個得到大規模產業化應用的人工智慧項目。Amazon計劃在2015 年能夠使用自己的機器人飛行器進行快遞服務。韓國和日本的各家公司也紛紛把機器人技術移植到製造業新領域並嘗試進入服務業
(五)人工智慧的實際應用
人工智慧概念從1956年提出,到今天初步具備產品化的可能性經歷了58年的演進,各個重要組成部分的研究進度和產品化水平各不相同。人工智慧產品的發展是一個漸進性的過程,是一個從單一功能設備向通用設備,從單一場景到復雜場景,從簡單行為到復雜行為的發展過程,具有多種表現形式。
人工智慧產品近期仍將作為輔助人類工作的工具出現,多表現為傳統設備的升級版本,如智能/無人駕駛汽車,掃地機器人,醫療機器人等。汽車、吸塵器等產品和人類已經有成熟的物理交互模式,人工智慧技術通過賦予上述產品一定的機器智能來提升其自動工作的能力。但未來將會出現在各類環境中模擬人類思維模式去執行各類任務的真正意義的智能機器人,這類產品沒有成熟的人機介面可以借鑒,需要從機械、控制、交互各個層面進行全新研發。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您哦

㈦ 人機交互技術的發展歷史

市場需求是很大的,而供應方面卻略顯不足,尤其是擁有核心知識產權,技術過硬的企業並不多,行業整體缺乏品牌效應。
⒈WIMP界面的形成
Xerox Palo研究中心於70年代中後期研製出原型機Star,形成了以窗口(Windows)、菜單(Menu)、圖符(Icons)和指示裝置(Pointing Devices)為基礎的圖形用戶界面,也稱WIMP界面。
Apple最先採用了這種圖形界面,斯坦福研究所60年代的發展計劃也對WIMP界面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該計劃強調增強人的智能,把人而不是技術放在了人機交互的中心位置。該計劃的結果導致了許多硬體的發明,眾所周知的滑鼠就是其中之一。
⒉WIMP界面面臨的問題和發展多媒體計算機和VR系統的出現,改變了人與計算機通信的方式和要求,使人機交互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多媒體系統中繼續採用WIMP界面有其內在的缺陷:隨著多媒體軟硬體技術的發展,在人機交互界面中計算機可以使用多種媒體,而用戶只能同時用一個交互通道進行交互因而從計算機到用戶的通信帶寬要比從用戶到計算機的大得多,這是一種不平衡的人-計算機交互。
虛擬現實技術除了要求有高度自然的三維人機交互技術外,由於受交互裝置和交互環境的影響,不可能也不必要對用戶的輸入做精確的測量,而是一種非精確的人機交互。三維人機交互技術在科學計算可視化和三維CAD系統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基於WIMP技術的圖形用戶界面,從本質上講,是一種二維交互技術,不具有三維直接操作的能力。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不平衡的通信,人機交互技術的發展必須適應從精確交互向非精確交互、從單通道交互向多通道交互以及從二維交互向三維交互的轉變,發展用戶與計算機之間快速、低耗的多通道界面。從右上表可以看出在計算機系統不同的發展階段中,人機交互模型的發展過程。在傳統的人機系統中,人被認為是操作員,只是對機器進行操作,而無真正的交互活動。在計算機系統中人還是被稱為用戶。只有在VR系統中的人才,是主動的參與者。
人類生活中的事件都是多通道的,人-計算機多通道交互技術的發展雖然受到軟體和硬體的限制,但至少要滿足兩個條件:其一,多通道整合,不同通道的結合對用戶的體驗是十分重要的;其二,在交互中容許用戶產生含糊和不精確的輸入。
⒈非精確的交互
· 語音(Voice) 主要以語音識別為基礎,但不強調很高的識別率,而是藉助其它通道的約束進行交互。
姿勢(Gesture) 主要利用數據手套、數據服裝等裝置,對手和身體的運動進行跟蹤,完成自然的人機交互。
頭部跟蹤(HeadTracking)主要利用電磁、超聲波等方法,通過對頭部的運動進行定位交互。
視覺跟蹤(Eye-Tracking)對眼睛運動過程進行定位的交互方式。
⒉多通道交互的體系結構
多通道交互的體系結構首先要能保證對多種非精確的交互通道進行綜合,使多通道交互存在於一個統一的用戶界面之中,同時,還要保證這種通道的綜合在交互過程中的任何時候都能進行。圖1和圖2表示了這兩種不同的體系結構。良好的體系結構應能保證多個通道的綜合不只是發生在應用程序這一級。
人機交互技術是目前用戶界面研究中發展得最快的領域之一,對此,各國都十分重視。美國在國家關鍵技術中,將人機界面列為信息技術中與軟體和計算機並列的六項關鍵技術之一,並稱其為對計算機工業有著突出的重要性,對其它工業也是很重要的。在美國國防關鍵技術中,人機界面不僅是軟體技術中的重要內容之一,而且是與計算機和軟體技術並列的11項關鍵技術之一。歐共體的歐洲信息技術研究與發展戰略計劃(ESPRIT)還專門設立了用戶界面技術項 目,其中包括多通道人機交互界面(MultiModal Interface for Man-MachineInterfa
ce)。保持在這一領域中的領先,對整個智能計算機系統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可以以發展新的人機界面交互技術為基礎,帶動和引導相關的軟硬體技術的發展,使更有效地使用計算機的計算處理能力成為可能。

㈧ 中文輸入法的發展歷程

由於漢字有數以萬計,電腦鍵盤不可能為每一個漢字而造一個按鍵。因此,人們需要替漢字編碼(檢索出漢字的代碼),用數個鍵來輸入一個漢字。中文輸入法的發展過 程,是「萬碼奔騰」的過程,在30年間出現了上千種編碼方法。
最早的漢字輸入法,一般認為是從70年代末期或者80年代初期有了個人電腦PC開始誕生的,雖然更早有電報碼,用0──9十個數字中的四位組合構成每一個漢字,便於郵電局發送電報之用,但通常意義上,人們還是認為從1981年國家標准局發布《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字元集基本集》GB2312-80以來,個人計算機上開始使用五筆或者拼音輸入漢字才是輸入法廣為使用的真正開始。在台灣的漢字輸入法歷史則可追溯至1976年由朱邦復發明之倉頡輸入法開始。
漢字輸入法的發展,一方面是輸入法軟體的功能的改進和完善,另一方面是新型輸入法編碼的不斷涌現。前者主要是針對拼音輸入法,後者則出現了「萬碼奔騰」的局面。早期的輸入法軟體大都為收費軟體,很多企業或個人依靠銷售輸入法軟體掙錢,如今收費的輸入法已經很少,絕大多數輸入法軟體都是免費的產品。 拼音類的輸入法包括大陸的拼音輸入法和台灣的注音輸入法等。拼音輸入法相比其他輸入法有著天然的優勢,因為現代每一個接受教育的中國人在還沒學習漢字前就先用大量時間學習漢語拼音或注音符號,原本只是用來標記漢字讀音的拼音也就可以輕松地作為漢字的輸入編碼。拼音輸入法另一個優勢就是接近口語話,所以拼音輸入法可以在極短時間內適應。
但是拼音輸入法有著致命的弱點,就是漢字輸入法編碼時,單字重碼率異常高,即使片語重碼率也是非常高。為了讓拼音能夠較快速的錄入漢字,只有藉助復雜的輸入法軟體來提高拼音輸入能力,比如支持智能排序,以詞定字,整句輸入,雲輸入功能等,縱觀拼音輸入法的發展,也即拼音輸入法軟體的發展。
在中文輸入法誕生之初就最先出現拼音輸入法,但是當時的拼音輸入法軟體功能差,字序固定,不支持片語和整句輸入,甚至文字不能和編碼一起顯示。在輸入漢字過程中常常要翻很多頁才能找到需要的漢字,輸入效率非常低下。雖然當時很多人都只會用拼音輸入法,但大部分人都不滿拼音輸入法的輸入效率。
20世紀90年代後,拼音輸入法軟體開始支持片語輸入和整句輸入。1993年出來的中文之星輸入法軟體能夠做到單個字詞的即時顯示,即一邊打拚音,同時顯示漢字。中文之星軟體進行一些巧妙設計,如空格確認、逗號句號選重碼、允許模糊音容錯和自定義字元串等,這些功能已經成為當今所有拼音輸入法軟體的必備功能。1993年初北京大學的朱守濤先生發明發明了智能ABC輸入法,後被微軟收購內置到Windows系統中。在隨後幾年中智能ABC輸入法成為了中國大陸使用人數最多的輸入法軟體。
1994年的出來的自通輸入法軟體和1996年的黑馬神拼輸入法軟體,這兩種輸入法都實現了漢字整句輸入(又稱語句輸入)能力。漢字整句輸入可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哈爾濱工業大學在校博士生王曉龍進行了漢字分詞方面研究,並申請了863課題,寫出了「最小分詞問題及其解法」方面的論文,從而奠定了拼音整句的輸入的理論基礎。微軟從Windows 95中文版開始,在系統內置支持整句輸入功能的「微軟拼音輸入法」。
然而當時的拼音輸入法普遍智能化程度不高,整句輸入不成熟,輸入過程中錯誤率高,而且不能夠與所敲拼音同步顯示漢字(微軟拼音是滯後一個字、自通是滯後幾個字、黑馬拼音是需要最後確認才出現漢字),整句輸入過程中修改拼音選擇漢字不方便,大大限制了整句拼音輸入法的使用,所以很多用戶還在繼續智能ABC。直到1998年譚亞軍發明的拼音之星軟體,才完全支持「實時顯示」的方式,不管輸入多少拼音,每個字母按下去,漢字就同時顯示,拼音有錯誤,用戶就會立即發現,又由於支持自動分詞與整句輸入,用戶不用去擔心是輸入一個詞語還是一句話,系統都能夠進行處理,如果沒有該詞語,系統也能夠自動學習並存檔,似乎具有了詞語輸入法的方便性與整句輸入法的智能性。到了1999年出現了另外幾個拼音輸入法軟體:拼音加加、自由拼音輸入法和考拉輸入法,拼音加加軟體開始支持在不切換輸入法情況下直接用Enter直接鍵入英文字母
在90年代,雙拼輸入法和相應的輸入法軟體也得到了快速發展。雙拼輸入法誕生了多種方案,如自然碼輸入法軟體提供的自然碼方案,更採用雙拼加偏旁或筆劃的音形結合方式編碼,提供了一種快速輸入漢字的途經,這已經超出了拼音輸入法的范疇,嚴格來說自然碼雙拼不屬於純拼音,而是一種音形碼。此外微軟、拼音之星、拼音加加、小鶴雙拼等都提供了各自不同的雙拼方案。
進入新世紀後,拼音輸入法軟體功能趨於成熟,正式進入了智能拼音輸入法時代,這時產生的拼音輸入法軟體主要是整合以前拼音輸入法軟體優點,提供了更大的詞庫,軟體的智能性也更強,還擁有了更強的學習能力。
2000年初出來的智能狂拼也提供了更智能的輸入方式。而紫光拼音輸入法是在考拉輸入法的基礎上開發而成,提供了一個更大的詞庫,增加了智能組詞,也就是說用戶連續輸入9個字以內的拼音串,系統能夠自動轉換成漢字,而不論是否有這個詞語,系統根據詞頻高頻先見的方式給出一個詞語串的組合。紫光輸入法最終成了用戶最喜歡的輸入法之一。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2006年6月由搜狐公司推出的一款Windows平台下的搜狗拼音輸入法。搜狗拼音輸入法是基於搜索引擎技術的新一代的拼音輸入法產品,用戶可以通過互聯網備份自己的個性化詞庫和配置信息。搜狗拼音輸入法一經出來很快取代了智能ABC輸入法而成為中國現今主流漢字輸入法。
在搜狗輸入法出來後,谷歌、騰訊、網路和微軟也相繼推出了同一類型的智能拼音輸入法:谷歌拼音輸入法、QQ拼音輸入法、網路輸入法、必應輸入法。
隨著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流行,很多IT企業又開發了Android、iPhone、iPad的拼音輸入法,如網路手機輸入法、QQ手機輸入法、搜狗手機輸入法等。這些輸入法延續了電腦上輸入法的特點,同時輸入法軟體針對觸屏的特點,從而提供了更為靈活的輸入方式。
在台灣的拼音輸入法則以注音輸入法為主,與大陸類似都是在輸入法軟體方面不斷得到完善和改進,變得更加智能。與大陸不同的是,大陸拼音輸入法一致採用英文26鍵作為拼音輸入法的鍵位,而台灣使用的注音輸入法鍵位設置沒有一個統一的標准,從40鍵到30鍵,再到26鍵都有人使用。因為注音符號與鍵盤的英文字母並不是一一對應的,所以注音符號設置鍵位的時候往往採用數字鍵和符號鍵作為編碼。
在香港人則流行粵語拼音輸入法(又名廣東話輸入法),利用漢字的粵語讀音,在電腦上輸入漢字。由於粵語拼音缺乏統一的拼音標准辦法,各種軟體的拼音法並不一致,故有礙粵語拼音輸入法進一步的發展和普及。 雖然拼音輸入法簡單易學,但是漢字同音字現象之多所導致的重碼率居高不下,即使輸入片語重碼也是相當高,縱然加上雲輸入功能也無法完全做到精確地輸入文字,所以在拼音編碼外就涌現了大量的編碼方案,主要有形碼和音形碼兩類,這些編碼往往比拼音輸入法具有更低的重碼率,熟練後可以很快地輸入漢字。中國大陸最早出現並流行開來的形碼輸入法是由王永民於1983年發明的五筆字型輸入法。在台灣最早的形碼輸入法則是1976年由朱邦復發明之倉頡輸入法。
電腦在中國普及,第一個急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將漢字輸入到電腦中,拼音雖然可以作為漢字的編碼,製作成拼音輸入法,但是很長一段時間拼音輸入法的輸入漢字效率極其低下。為了能夠讓中文快速的在電腦上輸入,有的人拋棄英文鍵盤布局而另外設計了專門的中文鍵盤,這些鍵盤作為編碼的鍵數量有的為幾十個,甚至有的達到幾百個,但是這些方案並沒有實現中文的輕松或快速錄入。
直到 1983年8月,王永民推出了劃時代的五筆字型輸入法。五筆輸入法採用普通的電腦鍵盤,只使用英文字母鍵其中的25個參與編碼,不但可以讓我們輸入漢字,而且也極大的解決了輸入速度這一頑症。五筆字型完全依據筆畫和字形特徵對漢字進行編碼,是典型的「形碼」。五筆字型在發展過程中先後誕生了三種編碼方案,即86版和98版和新世紀版。作為國內第一個推廣的形碼輸入法,一經推出來,即受到很多用戶的熱捧,在80年代和90年代,很多人學習電腦的第一要務就是學習五筆字型輸入法,五筆的教學培訓班也遍地開花。
在80年後期還出現了另一個著名的形碼輸入法——鄭碼輸入法。鄭碼是鄭易里和女兒鄭瓏共同發明的一種中文輸入法,鄭碼相比於五筆更加規范,而且鄭碼輸入法要比五筆更加廣泛,因為微軟從Windows 95系統開始就內置鄭碼輸入法,成為系統默認自帶的輸入法,直到2012年的Windows 8才取消內置鄭碼輸入法。鄭碼推出後很快獲得中、美、英國專利授權,並通過國家級的鑒定,曾榮獲北京國際發明金獎和最優秀發明大獎;榮獲第22屆日內瓦發明金獎。為了解決繁體字與簡體字通用的問題,鄭碼採用字根雙編碼方式減少字根重碼,因採用按特徵檢索基根和區碼方式以及大多採用標準的偏旁部首記憶量增加不大較為易學。
在80年代和90年代,由於國家教委尚未有推薦輸入法方案,所以在中小學里教的漢字輸入法相當多,各個學校教漢字輸入法也不盡相同,有的教五筆字型,有的教自然碼,有的教肖碼等。雖然五筆字型輸入法可以快速錄入漢字,也在全國范圍內得到較為廣泛的商業推廣,但是五筆因為學習難度高,而且五筆編碼本身有不少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字根不符合漢字基本部件與違反筆順的問題,所以一直無法成為國家教委的推薦輸入法。
進入90年代後,國家教育委員會批准了關於研發輸入法的「八五」重點攻關項目。在1992年8月1日至3日,國家教委基礎教育司及直屬的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研究中心在北京召開了 「全國中小學教學漢字編碼規范與計算機漢字輸入系統」的研討會。最後與會代表認為,在目前的中小學計算機教學中,應主要使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計算機漢字輸入方法,而對形碼的選擇應持特別慎重態度,目的在於避免對語言文字的「污染」,並堅決反對用商業競爭或行政命令手段在中小學中強制推行不規范的漢字輸入編碼方案的做法。兩年後項目課題組推出了名叫「認知碼計算機漢字輸入系統」的形碼輸入法, 1995年國家教委推薦中小學使用認知碼,向全國中小學校全面推廣。
可是,由於認知碼自身存在很多欠缺,在推行之中遇到很大爭議和阻力。不少學術刊物紛紛載文討論認知碼,因為認知碼自身的致命缺陷,比如重碼率相當高、編碼規則復雜、易學性差、字根選擇缺乏正確的規范、簡碼的使用不科學,使這種後來研製出的官方編碼被批評家批駁得體無完膚,一蹶不振。最後認知碼全面推廣之事也不了了之。
在國家教委想方設法研發一種易學規范而又快速的輸入法同時,一種更優秀的輸入法——二筆輸入法已經在民間誕生。二筆輸入法是陳勁松於1992年發明的音形碼輸入法,採用拼音首字母與筆畫(兩個筆畫取一鍵)相結合的方式取碼。二筆輸入法直到2000年1月成立的廣東二筆軟體有限公司向外界推出二筆輸入法軟體後,才正式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二筆輸入法不但易學,還可以輸入文字打出像五筆一樣速度。二筆輸入法具有規范、易學、快速的特點,因此順利通過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評審而獲准進入中小學基礎教材,這是截止2013年唯一獲得批准進入中小學基礎教材的漢字輸入法。
由於廣東二筆軟體有限公司以高價銷售二筆輸入法軟體,而且當時(2000年到2004年期間)已經得到廣泛使用的智能ABC輸入法和五筆輸入法是免費的產品,只有很少人願意嘗試使用二筆。最終導致以經營二筆輸入法軟體為主要業務的廣東二筆軟體有限公司在2004年瀕臨倒閉。在另一方面,二筆輸入法以其優秀的特性吸引了不少二筆愛好者,還有些愛好者對二筆進一步改進和優化,同時對二筆輸入法軟體進行維護。二筆輸入法軟體大都能夠在互聯網上免費獲得和使用。
而隨著智能拼音輸入法時代的到來,特別是在2006年搜狗拼音輸入法的誕生後,非拼音類的形碼或音形碼輸入法受到的關注也就越來越少,而且不再有國家相關部門參與開發和推廣輸入法。但這並不影響眾多輸入法愛好者對輸入法編碼方案研究的熱情。很多愛好者研究輸入法都會從多面方面考慮,比如重碼率、易學性、對大字型檔的支持、輸入法按鍵的舒適程度等。
一些輸入法愛好者仍然想得到一個超低重碼率的輸入法,所以也就產生了GB2312-80字元集的6763個漢字中只有14個重碼字的張碼輸入法。在支持大字型檔方面,除了輸入法編碼本身外,更要輸入法軟體和字型檔或詞庫的支持,所以誕生了收錄全部七萬多個UNICODE漢字的海峰五筆軟體。而在輸入法編碼方案易學方面,至今依然沒有一個能夠超越二筆輸入法的編碼方法,能夠做到既高效又易學。
在台灣,中文輸入法也出現了非常多的輸入法編碼方案。1976年朱邦復發明第一個形碼輸入法——倉頡輸入法,發明輸入法後,朱邦復公開該輸入法,不收分文,使電腦漢化得到很大的進展。所以台灣的Windows操作系統都內置有倉頡輸入法。也成為台灣最流行的形碼輸入法之一。成倉頡輸入法出來之後又誕生了一批形碼輸入法,像王贊傑發明了大易輸入法,廖明德發明了行列輸入法,和倉頡輸入法一樣,這些輸入法作者開放輸入法專利,所以同樣內置到了Windows系統中。在台灣使用人數最多的形碼輸入法是嘸蝦米輸入法,這是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台灣人劉重次發明的一種形碼輸入法。 通常我們所說的輸入法都指電腦普通鍵盤或手機鍵盤上的輸入法,包括拼音、形碼和音形碼。除了這些通常意義的輸入法外,還有語音輸入、手寫輸入,以及速錄技術等,這類輸入法技術的發展既與普通鍵盤輸入法發展息息相關,又獨立於普通鍵盤輸入技術。
漢字語音輸入是利用語音識別技術將語音轉換為文字的輸入方法,通常是採用馬爾可夫信息模型進行統計處理和基於規則方法進行歧義判別。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IBM終於推出非特定人連續語音識別系統ViaVoice,這是當時語音識別中的佼佼者。與此同時國內很多從事漢字語音識別研究的人員運用在研究所或大學學到的知識或研究成果,建立了巨大的中文語言資料庫(又叫語料庫),推出了中文普通話的語音輸入系統。科大訊飛現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智能語言技術提供商。在個人電腦上要實現語音輸入中文往往還需要外接設備。而今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很多智能手機的輸入法都自帶語音輸入功能,如網路手機輸入法、訊飛語音輸入法等都具有語音輸入的方法,用戶也可以方便地利用手機進行語音輸入文字。但是,語音輸入有還不能提高非常精確的文字輸入。
除了語音輸入文字外,手寫也是一種常見的輸入漢字方法。手寫輸入法是在手寫板或觸屏手機屏幕直接書寫的中文輸入方式。1997年就已經出現了基本可以使用的手寫漢字輸入系統,採用了基於語義句法的模式識別方法。20世紀90年代也誕生了不少手寫產品,比如中自公司的「漢王99」和摩托羅拉公司的「慧筆」。但是在隨後幾年裡手寫並沒有得到廣泛使用,直到觸屏手機的出現,特別是在智能手機和平板流行後,手寫輸入法才得到更加廣泛使用。
速錄技術嚴格來說並不屬於輸入法編碼方法,速錄所用到的編碼方法實際上也就主要為三種:拼音、形碼和音形碼。速錄一般面向特定的領域,速錄師就業面向政府機關、司法系統。這些領域對於文字的錄入速度要求比較高,特別是在會議,速錄師可以邊聽邊將文字打出來,就像文字立即出現在眼前。另外速錄的鍵盤通常也不同於普通鍵盤,而採用速錄鍵盤,如亞偉速錄採用國際通用的速錄鍵盤。
亞偉速錄是最早的一種中文速錄技術,採用拼音輸入方式,由唐亞偉於1993年發明。亞偉速錄也是如今最廣泛的中文速錄技術。在亞偉速錄之後又出現了其他多種速錄技術,如國育速錄、超音速錄、飛耀速錄、五筆雙打等。
雖然速錄使用的編碼方案通常為拼音方案(也有少數採用五筆或二筆方案),經過特殊的編碼組合,但是大多數都採用並擊技術,並擊需要每次多個手指分別按下多個不同的鍵,可以有效地提高擊鍵效率,從而也就突破了普通鍵盤每分鍾200到300字的極限速度,而達到每分鍾600字以上的速度。

㈨ 信息科技的發展史

我不知道找的對不對,你看看哈`,對的話被忘了給我加分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英文) 簡稱IT 凡是能擴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術,都是信息技術。可以說,這就是信息技術的基本定義。它主要是指利用電子計算機和現代通信手段實現獲取信息、傳遞信息、存儲信息、處理信息、顯示信息、分配信息等的相關技術。 具體來講,信息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技術: 1.感測與識別技術 它的作用是擴展人獲取信息的感覺器官功能。它包括信息識別、信息提取、信息檢測等技術。這類技術的總稱是「感測技術」。它幾乎可以擴展人類所有感覺器官的感測功能。感測技術、測量技術與通信技術相結合而產生的遙感技術,更使人感知信息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加強。 信息識別包括文字識別、語音識別和圖形識別等。通常是採用一種叫做「模式識別」的方法。 2.信息傳遞技術 它的主要功能是實現信息快速、可靠、安全的轉移。各種通信技術都屬於這個范疇。廣播技術也是一種傳遞信息的技術。由於存儲、記錄可以看成是從「現在」向「未來」或從「過去」向「現在」傳遞信息的一種活動,因而也可將它看作是信息傳遞技術的一種。 3.信息處理與再生技術 信息處理包括對信息的編碼、壓縮、加密等。在對信息進行處理的基礎上,還可形成一些新的更深層次的決策信息,這稱為信息的「再生」。信息的處理與再生都有賴於現代電子計算機的超凡功能。 4.信息施用技術 是信息過程的最後環節。它包括控制技術、顯示技術等。 由上可見,感測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和控制技術是信息技術的四大基本技術,其中現代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是信息技術的兩大支柱。 摘自《江蘇科技咨詢網》 信息技術是指有關信息的收集、識別、提取、變換、存貯、傳遞、處理、檢索、檢測、分析和利用等的技術。凡涉及到這些過程和技術的工作部門都可稱作信息部門。 信息技術能夠延長或擴展人的信息功能。信息技術可能是機械的,也可能是激光的;可能是電子的,也可能是生物的。 信息技術主要包括感測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縮微技術等。 感測技術的任務是延長人的感覺器官收集信息的功能;通信技術的任務是延長人的神經系統傳遞信息的功能;計算機技術則是延長人的思維器官處理信息和決策的功能;縮微技術是延長人的記憶器官存貯信息的功能。當然,這種劃分只是相對的、大致的,沒有截然的界限。如感測系統里也有信息的處理和收集,而計算機系統里既有信息傳遞,也有信息收集的問題。 目前,感測技術已經發展了一大批敏感元件,除了普通的照相機能夠收集可見光波的信息、微音器能夠收集聲波信息之外,現在已經有了紅外、紫外等光波波段的敏感元件,幫助人們提取那些人眼所見不到重要信息。還有超聲和次聲感測器,可以幫助人們獲得那些人耳聽不到的信息。不僅如此,人們還製造了各種嗅敏、味敏、光敏、熱敏、磁敏、濕敏以及一些綜合敏感元件。這樣,還可以把那些人類感覺器官收集不到的各種有用信息提取出來,從而延長和擴展人類收集信息的功能。 通信技術的發展速度之快是驚人的。從傳統的電話,電報,收音機,電視到如今的行動電話,傳真,衛星通信,這些新的、人人可用的現代通信方式使數據和信息的傳遞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從而使過去必須由專業的電信部門來完成的工作,可由行政、業務部門辦公室的工作人員直接方便地來完成。通信技術成為辦公自動化的支撐技術。 計算機技術與現代通信技術一起構成了信息技術的核心內容。計算機技術同樣取得了飛速的發展,體積越來越小,功能越來越強。從大型機,中型機,小型機到微型機,筆記本式計算機,攜帶型計算機等。從PC 機,286,386到486,586等,計算機的應用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例如,電子出版社系統的應用改變了的傳統印刷、出版業;計算機文字處理系統的應用使作家改變了原來的寫作方式,稱作「換筆」革命;光碟的實用使人類的信息存儲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延伸,出現了電子圖書這樣的新一代電子出版物;多媒體技術的發展使音樂創作、動畫製作等成為普通人可以涉足的領域。 國外的縮微技術發展很快,美國是縮微技術最發達的國家。例如聞名世界的美國UMI 公司是一個收集、貯藏,以及提供文獻檢索的出版公司,其服務范圍包括近一百五十萬冊歷代書籍、期刊、博士論文、檔案以及原件。它的產品不但包括印刷品、縮微平片,而且提供機讀信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該公司利用所謂縮微技術,搶救了大英博物館的許多珍貴文獻。迄今為止,該公司存有自15世紀至今的10萬種世界各地的絕版書

閱讀全文

與語音識別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