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西安的歷史文化
西安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有周、秦、漢、隋、唐等在內的13個朝代在此建都,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曾經作為中國首都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1100多年。早在100萬年前,藍田古人類就在這里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這里已經出現了城垣的雛形;2008年,西安高陵楊官寨出土距今6000餘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城市遺跡,被選為當年中國考古發現之首,這是中國發現的迄今最早的城市遺址,也將西安地區城市歷史推進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建國以來,世界上已經有200多位國家首腦和政要訪問古都西安,包括聯合國秘書長、美國總統、俄羅斯總統、德國總理、法國總統、英國女王、日本天皇、韓國總統等。
遠古時代,「藍田猿人」就在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半坡人的經濟生活中,農業生產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們焚毀樹木,開墾農田,種植粟等旱地作物。當時人們從事生產活動所使用的工具是石頭、獸骨、鹿角和陶片等製造的。除糧食生產外,半坡人也已開始種植蔬菜。家畜飼養業在當時已出現了,當時養的牲畜有豬和狗兩種,以豬為主。打獵、捕魚也是當時一項重要的生產活動。
1957年在考古發掘的基礎上,就地建成了西安半坡博物館,於1958年4月建成並正式對外開放,是中國第一座新石器時代遺址博物館,也是新中國第一座史前聚落遺址博物館。博物館面積約3000平方米,有半地穴式的房屋、窖穴、圈欄及起防護和泄洪作用的大圍溝等遺跡,比較完整的保留的半坡原始社會村落的原貌。
西安,在西周時稱為「豐鎬」。「豐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豐京和鎬京的合稱。西周伯姬昌(周文王)在今西安城西南營建豐京,將臣民從岐山周原遷於此。又命子姬發(周武王)在灃水東岸營建鎬京。後者為政治中心,前者為宗教、文化中心,合稱「宗周」,為西安建城之始。武王滅商建立周王朝後,以豐鎬為都,為西安作為都城之始。
西周初期的「成康之治」標志著中國奴隸制社會進入鼎盛時期。公元前841年,鎬京「國人暴動」是中國歷史是最早的大規模群眾暴動驅逐國王事件。
都城咸陽,阿房宮大部分面積在今西安市境內,兵馬俑和秦陵在今西安市境內(位於西安市臨潼區)。秦的宗廟在渭河南岸,荊軻刺秦王,就發生在秦章台宮(後來的漢未央宮前殿);廉頗藺相如,秦王坐章台。秦代宮殿布局還沒有形成宮城、皇城和三大殿的布局。秦咸陽城地跨渭河南北。
公元前202年,劉邦取得政權,在長安(今西安城西北郊漢城)建立西漢王朝。劉邦定都關中,取當地長安鄉之含意,立名「長安」,意即「長治久安」。
漢長安城位於渭河以南的關中平原上,面積約36平方公里。在西漢時期,作為首都的長安城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居民眾多的城市。漢長安是在秦咸陽遺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史記》:「漢長安,秦咸陽也」,張衡《西京賦》雲:西漢長安「乃覽秦制,跨周法」,《三輔黃圖·序》也雲:「武昭,治咸陽,因以漢都」。《舊唐書 地理志》說:「京師,故秦之咸陽,漢之長安也。」秦咸陽從惠文王以後,就不斷向南擴展,在渭河以南修建了章台、興樂宮、甘泉宮、信宮、阿房宮及七廟等建築。劉邦奪得天下後,經婁敬、張良等的勸說,建都長安。修繕秦的興樂宮而改為長樂宮,在秦章台基礎上建未央宮。即漢長安城是在秦都咸陽基礎上建立的,說明在都城選址上是漢承秦制的。 漢朝宮闕均在今西安市漢城保護區內,位於北二環以北,而漢代的武帝文帝景帝陵墓,在今咸陽市境內。絲綢之路開通後,長安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史稱「西有羅馬,東有長安」。
西漢末年的公元9年,大司馬王莽正式稱帝,曾改都城長安為「常安」。
公元582年,隋文帝頒令在漢長安城東南的今西安城址營建新都大興城。隋開國之初,都城仍在長安舊城,因久經戰亂,殘破不堪。因此,隋文帝放棄龍首原以北的故長安城,於龍首原以南漢長安城東南選擇新址,建造新城大興城。
唐定都長安後,改隋大興城為長安城,並進行了增修和擴建。唐太宗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在原外郭城東北龍首原上營建大明宮。之後年間又不斷修建城牆、城樓、興慶宮等建築。宮城完全與今西安市重合,皇宮與今西安市明城牆重合。唐代帝王陵,如昭陵、乾陵等則大部分在今咸陽市境內。而在唐代,唐十八陵全部在京兆府的轄縣內,乾陵是京兆府奉天縣。
自隋文帝開皇二年(公元582年)開始,至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基本就緒,歷時72年。城市面積84.1平方公里,布局規劃整齊,東西嚴格對稱,分宮城、皇城和外廓城三大部分。城市結構布局充分體現了封建社會巔峰時期的宏大氣魄,在中國建築史、城市史上具有劃時代影響。
五代時,後梁改京兆府為雍州,設大安府,後唐改大安府為京兆府。宋代置陝西路,後置永興軍路。趙匡胤統一中國後,曾經有意遷都長安,最後由於部下反對,只得放棄金代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
元初,長安城的范圍依然沿用韓建「新城」,並使用京兆府的名稱。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元世祖封其三子忙哥為安西王,鎮守其地,建安西王府。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遂該京兆府為安西路。後來由於發生安西王叛亂,安西國被撤。皇慶元年(公元1312年),又改安西路為奉元路。據李好文在《長安志圖》中所繪《奉元城圖》,四面僅各一門,南門偏東,北門偏西,東西兩門也不對稱,城內建築也無對稱格局。市場集中在城內西北隅,有馬市、羊市和秦川驛等。東北隅有太子府(明秦王府)、城隍廟、察院等。馬可波羅於至元十二年(1275年)游歷於此,寫到:「城甚壯麗,為京兆國之都會……此城工商繁盛,產絲多,居人以制種種金錦絲絹……凡人生必需之物,城中皆有,價值甚賤。」
明代形成了今天西安的格局,西安的名稱也源於明代。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三月,大將軍徐達進兵奉元路,明朝政府即改奉元路為西安府。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封次子朱樉為秦王。同年西安府城東北隅開始營建秦王府。秦王府時稱「王城」,後訛為「皇城」,明洪武七年至十一年新修了城垣,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和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分別修建鼓樓鍾樓,其位置也與元代的敬時樓和鍾樓無異。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標西巡西安後,曾經提議遷都西安,不過他回到南京之後便病死。
清代西安城內設置依舊,但在城東北修建一座滿族駐防城,在城東南修建了漢軍駐防城,以及增加了鍾樓西南的總督布院署等。庚子之變時,慈禧和光緒西逃駐蹕西安長達一年時間。
1911年10月22日,在辛亥革命爆發後西安也爆發了武裝起義,佔到總城面積約四分之一的滿城被起義軍攻陷並焚毀,成為西安城內的一處死角。
1921年馮玉祥第一次督陝,在原秦王府城(八旗教場)修改房屋,駐扎軍隊。
抗戰前夕,國民政府曾經建立國民政府西京籌備委員會。
抗戰時期河南等地失守,大批難民沿隴海路湧入西安,主要集中在火車站和尚仁路(今解放路)一帶。尚仁路迅速發展成為新的商業區,西安城內的商業重心也開始集中到了城市的東部。
在中共長征之後,陝北地區成了蘇區,西安成為國民黨的重要前線,在此發生了西安事變。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屬陝甘寧邊區轄市。
1950年改由西北軍政委員會領導,1953年1月27日西北軍政委員會改為西北行政委員會管轄,西安市屬西北行政委員會。
1953年3月12日,改為中央直轄市,為全國12個中央直轄市之一;1954年6月19日改為省轄市。
㈡ 長安作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千餘年,長安在歷史的上發生過什麼
長安(拼音:Cháng ān;英文:Chang'an;韋氏拼音:Ch'ang-an;關中古音:Cháng nǎn)[6]意為「長治久安」,與羅馬、開羅、雅典並稱為世界四大古都;中華文明史及東方文明史上最負盛名的全球著名都城。
自從絲綢之路開通後,「長安」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隋時,隋文帝在「大興縣」營建新都(長安縣東),命名為「大興城」。唐朝時,以中軸線重新劃分長安縣與大興縣,並更名「大興縣」為萬年縣,取意「萬年長安」,重新恢復「長安」之名。元代,「長安」喪失首都地位,「長安城」所在地「京兆府」易名為「奉元路」。明朝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之名由此而來。但「長安城」仍稱「長安」,歸長安縣管轄,「長安」之名並未廢除,一直保存至近代將「長安城」剝離「長安縣」獨立設立「西安市」為止,「長安」之名廢止。
㈢ 長安的歷史沿革
長安(拼音:Cháng ān;英文:Chang'an;韋氏拼音:Ch'ang-an;關中古音:Cháng nǎn) 意為「長治久安」,與羅馬、開羅、雅典並稱為世界四大古都;中華文明史及東方文明史上最負盛名的全球著名都城。
長安作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千餘年,先後有21個王朝和政權建都於此,是十三朝古都。在建都長安的諸多朝代中,周、秦、漢朝、隋朝和唐朝都是中國歷史上的強盛時代,當時的長安已成為國際性大都市。長安在公元前195年-公元25年、公元580年-公元904年的兩段時間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長安在其發展的極盛階段一直充當著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國使節與朝拜者的到來。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長安向世界展現了文明中國擁有的自信、開放、大氣、包容、向上的民族精神,鑄造了炎黃子孫永遠為之自豪的文化高地。
「一座城市的歷史就是一個民族的歷史」,長安,這座中國歷史文化的首善之都,以世代傳承的雍容儒雅,滿腹經綸,博學智慧,大氣恢弘,成為中國歷史的底片,中國文化的名片和中國精神的晶元。
著名的絲綢之路西漢時期就是以長安為起點。唐代長安城下屬有萬年縣和長安縣取萬年長安之意。長安為中國四大古都之首,同時也是與雅典、羅馬和開羅齊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
「長安城」,在西周時稱為「灃鎬」。「灃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灃京和鎬京的合稱。「灃鎬」所在地區稱為「宗周」。秦時稱「內史」,至西漢初年,劉邦定都關中,西漢高祖5年(前202年),置長安縣,在長安縣屬地修築新城,名「長安城」,意即「長治久安」」,改長安城所在地區為「京兆」,意為「京畿之地」。
自從絲綢之路開通後,「長安」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隋時,隋文帝在「大興縣」營建新都(長安縣東),命名為「大興城」。唐朝時,以中軸線重新劃分長安縣與大興縣,並更名「大興縣為萬年縣,取意「萬年長安」,重新恢復「長安」之名。元代,「長安」喪失首都地位,「長安城」所在地「京兆府」易名為「奉元路」。明朝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之名由此而來。但「長安城」仍稱「長安」,歸長安縣管轄,「長安」之名並未廢除,一直保存至近代將「長安城」剝離「長安縣」獨立設立「西安市」為止,「長安」之名廢止。
㈣ 七大古都都是什麼,以前的長安是現在的哪個城市
七大古都:西安、南京、北京、洛陽、開封、杭州、安陽。
古代長安即為現在的西安。
1、西安
古稱長安、鎬京,聯合國科教文組織1981年確定的「世界歷史名城「。長安自古帝王都,其先後有西周、秦、西漢、新莽、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13個王朝在西安地區建都(積年為1077年)。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絲綢之路的起點。豐鎬都城、秦咸陽宮、兵馬俑,漢未央宮、長樂宮,隋大興城,唐大明宮、興慶宮等勾勒出「長安情結」。
2、南京
簡稱「寧」,古稱金陵、建康,南京地處中國東部地區、長江下游、瀕江近海。南京是中國四大古都、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歷史上曾數次庇佑華夏之正朔,長期是中國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京地區早在100至120萬年前就有古人類活動,35至60多萬年前已有南京猿人在南京湯山生活。公元229年,吳大帝孫權在此建都,此後東晉、南朝的劉宋、蕭齊、蕭梁、陳均相繼在此建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稱。繼此之後,南京又先後成為楊吳西都、南唐國都、南宋行都、明朝京師、太平天國天京、中華民國首都,故又稱「十朝都會」。
3、北京
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世界上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數最多的城市,三千多年的歷史孕育了故宮、天壇、八達嶺長城、頤和園等眾多名勝古跡。早在七十萬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區就出現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為薊、燕等諸侯國的都城。公元938年以來,北京先後成為遼陪都、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國都。
4、洛陽
古稱京洛、雒陽、斟鄩、洛州、河南府,位於河南西部、黃河中游,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洛陽有著5000多年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 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先後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是隋唐大運河的重要樞紐。牡丹因洛陽而聞名於世,被譽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5、開封
簡稱汴,古稱汴京、汴梁,為八朝古都,河南省地級市。位於河南省中東部,東與商丘相連,西與鄭州毗鄰,南接許昌和周口,北隔黃河與新鄉相望。開封已有兩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八大古都之一,歷史上的開封有著「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汴京富麗天下無」的美譽,北宋東京開封更是當時世界第一大城市。
6、杭州
自秦朝設縣治以來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曾是吳越國和南宋的都城,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因風景秀麗,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杭州得益於京杭運河和通商口岸的便利,以及自身發達的絲綢和糧食產業,歷史上曾是重要的商業集散中心。後來依託滬杭鐵路等鐵路線路的通車以及上海在進出口貿易方面的帶動,輕工業發展迅速。
7、安陽
簡稱殷、鄴,河南省地級市,位於河南省最北部,地處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西倚太行山,東連華北平原,北鄰邯鄲,南接鶴壁、新鄉。安陽是甲骨文發現地,周易發源地,中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八大古都之一,早期中國華夏文明的中心。先後有商朝以及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等七朝在此建都,有「七朝古都」之稱,安陽殷墟是中國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有殷墟和中國大運河(永濟渠)兩處世界文化遺產。
拓展資料:
古都指古代王朝的政治中心,也往往是其經濟和文化中心,因此,它的設置應該比較穩定。但隨著國家政治、經濟的發展以及向外拓張形勢的需要,京都常常從舊都遷往更為合適的新地。
在中國歷史上,不僅許多政權在自身發展中經歷了京都位置的逐步轉移,而且從整體看,歷代京都還呈現出先以東西向遷移為主,後以南北向交替的位置變換。京都的遷移還必須考慮各種地理因素。
中國歷史上統一王朝或者在全局范圍看呈鼎立之勢的大的政權的首都,又稱都、都城、國都、京城。京都既是某一王朝的政治中心,也往往是其經濟和文化中心。
㈤ 長安 文化是什麼
歷史地看,長安文化基本上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在《望長安》的敘述中,我們更加明確地認識到了這一點,長安文化無疑是中國傳統的主流文化。然而,站在今天來看,長安文化卻變成了一種正在被人們淡忘和忽略的區域文化。電視系列片《望長安》在沒有任何由頭、也無故事看點的情況下,在國家電視媒體上以每天兩集、連續五天的規模播出,而且引發收視熱潮,意味並標志著長安文化正在以一種具有根性的區域文化,重新進入當代中國區域文化傳播格局。
確立當代中國區域文化傳播價值的主要依據,應該是其對當代中國的社會生活和現代化進程的影響程度,筆者以為,目前中國最具傳播價值的區域文化應該是以意識形態屬性為主要特徵的京派文化、以現代工商業文明為主要特徵的海派文化、以經濟形態為主要特徵的現代嶺南文化和以傳統農業文明為主要特徵的長安文化,這四種文化構成了中國區域文化傳播的四足鼎立格局,而且正好構成了中國當代區域文化傳播的一個價值坐標。這個坐標的縱軸是,從北到南,從京派文化到現代嶺南文化,它標志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主流文化價值從以意識形態為中心,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轉移。這個坐標的橫軸是從西向東,從長安文化到海派文化,這條橫軸正好是中國歷史文化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的一條基本軌跡:從農業文化向工商業文化的轉型。這條軌跡准確地標出了中華文明由古到今、由西向東、由傳統到現代的演變路徑。
從這個坐標可以明確地看出長安文化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傳播價值。
首先,長安文化是中國現代化的出發點。這意味著中國的現代化與世界上任何國家和地區的現代化都不相同,是一種構築起數千年古老文明的農耕文化的現代化,盡管現代化就是現代工商業化,但我們無法忽視在悠久的農耕文明基礎上建構起來的厚重的傳統文化,因為這種傳統文化的存在,中國現代化所面臨的根本問題、阻力和動力、方法和路徑都會不同於歐美國家。因此忽視長安文化就不會找到中國現代化的真正問題和出路。
其次、長安文化中潛在著中國現代化必須的經驗和智力資源。如目前在世界上愈來愈受到重視的儒、道思想,如中國現代化初期所確立的改革開放的國策在長安文化中有著深遠的歷史經驗。
此外,長安文化和其他三種區域文化構成的這個坐標系,是中國現代化建設必須平衡的文化生態。一種文化生態的平衡,是中國現代化的根本保證。這種文化生態的平衡,既包括中西方文化經過交流和融合之後達成的平衡,也包括中國內部各區域文化之間的平衡。
中國的現代化不可能沒有京派文化所代表的意識形態在主流價值觀的保證;不可能沒有長安文化所代表的來自傳統文化和道德准則的保證;不可能沒有海派文化所代表的工商業化的目標與前景,也不可能沒有現代嶺南文化所創造的經濟建設的經驗。因此,這四種區域文化缺一不可,共同構成了中國現代化的文化生態,正是它們之間的相互差異與相互拉動,達成了文化生態的平衡。
作為一部電視作品,《望長安》自身不可能直接為我們提供畫面背後的反思,但它的傳播,卻意味著對長安文化反思的開始。陝西師大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震
㈥ 長安的歷史和中國早期文明的起源和興盛有什麼關系
長安和中國的早期文明沒有關系。
中國早期文明產生的地點和時間。根據考古發掘研究,有仰韶文化晚期至龍山文化早期等幾種不同觀點。
中國是人類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早在約八百萬年以前,在雲南的開遠、祿豐等地已經生活著古猿。此後,經過漫長時間的進化,產生了不同時期的原始人、氏族部落,如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山頂洞人及半坡人等等,同時經歷了原始人群、母系社會和父系社會幾個階段。
中國又是一個有著輝煌文明的古老國度。從步入文明的門檻之日起,中國先後經歷了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戰國、秦朝、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宋遼夏金、元朝、明朝和清朝等歷史時期。歷代統治者,以其各自的政績在歷史舞台上演出了內容不同的劇目,或名垂青史,或遺臭萬年。其中在夏、商、西周和春秋時代,經歷了奴隸社會發展的全部過程。從戰國開始,封建社會孕育形成,秦朝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封建帝國。此後,兩漢王朝是封建社會迅速成長的階段,唐、宋時期經歷了封建社會最輝煌的時代,至明、清兩代,封建社會盛極而衰,並最終步入多災多難的近代社會。
長安是西安的古稱,是歷史上第一座被稱為「京」的都城,也是歷史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城市 。周文王時就定都於此,築設豐京,武王即位後再建鎬京,合稱豐鎬,西安簡稱「鎬」(hào)即源於此。漢高祖五年(前202年)置長安縣,在渭河南岸、阿房宮北側、秦興樂宮的基礎上興建長樂宮,高祖七年(前200年)營建未央宮,同年國都由櫟陽遷移至此,因地處長安鄉,故名長安城,取意「長治久安」。
長安是十三朝古都,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都城,居中國四大古都之首,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3] ,隋唐時期世界最大的城市。長安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和隋唐大運河的起點,是迄今為止唯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歷史名城的中國城市,與雅典、羅馬、開羅並稱世界四大文明古都。擁有著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和1200多年(不計陪都)的建都史,歷史上曾有周、秦、漢、隋、唐等在內的13個朝代建都於此,唐朝鼎盛時期常住人口185萬。作為中國首都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一千多年,被譽為天然歷史博物館,是國際著名旅遊目的地城市。
長安文化影響極其深遠,由於建都長安的周、秦、漢、隋、唐是中國古代最為強盛和文明的黃金時代,因此在唐以後,雖然長安不再為國都,但「長安」一詞卻成為國都別稱。今天首都北京最重要也最知名的神州第一街——長安街,就是以古長安命名。
歷史:
長安(拼音:Cháng ān;英文:Chang'an;韋氏拼音:Ch'ang-an;關中古音:Cháng nǎn)[6] 意為「長治久安」,與羅馬、開羅、雅典並稱為世界四大古都;中華文明史及東方文明史上最負盛名的全球著名都城
。
長安作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千餘年,先後有21個王朝和政權建都於此,是十三朝古都。在建都長安的諸多朝代中,周、秦、漢朝、隋朝和唐朝都是中國歷史上的強盛時代,當時的長安已成為國際性大都市。長安在公元前195年-公元25年、公元580年-公元904年的兩段時間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長安在其發展的極盛階段一直充當著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國使節與朝拜者的到來。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長安向世界展現了文明中國擁有的自信、開放、大氣、包容、向上的民族精神,鑄造了炎黃子孫永遠為之自豪的文化高地。
「一座城市的歷史就是一個民族的歷史」,長安,這座中國歷史文化的首善之都,以世代傳承的雍容儒雅,滿腹經綸,博學智慧,大氣恢弘,成為中國歷史的底片,中國文化的名片和中國精神的晶元。
著名的絲綢之路西漢時期就是以長安為起點。唐代長安城下屬有萬年縣和長安縣取萬年長安之意。長安為中國四大古都之首,同時也是與雅典、羅馬和開羅齊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
「長安城」,在西周時稱為「灃鎬」。「灃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灃京和鎬京的合稱。「灃鎬」所在地區稱為「宗周」。秦時稱「內史」,至西漢初年,劉邦定都關中,西漢高祖5年(前202年),置長安縣,在長安縣屬地修築新城,名「長安城」,意即「長治久安」」,改長安城所在地區為「京兆」,意為「京畿之地」。
自從絲綢之路開通後,「長安」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隋時,隋文帝在「大興縣」營建新都(長安縣東),命名為「大興城」。唐朝時,以中軸線重新劃分長安縣與大興縣,並更名「大興縣"為萬年縣,取意「萬年長安」,重新恢復「長安」之名。元代,「長安」喪失首都地位,「長安城」所在地「京兆府」易名為「奉元路」。明朝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之名由此而來。但「長安城」仍稱「長安」,歸長安縣管轄,「長安」之名並未廢除,一直保存至近代將「長安城」剝離「長安縣」獨立設立「西安市」為止,「長安」之名廢止。
㈦ 請你介紹一下長安歷史的
西安,古稱長安;曾用名:大興城,京兆,奉元,西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陝西省的省會,中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9大區域中心之一,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西安是中國中西部地區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國防科技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中國重要的航天工業中心、機械製造中心和紡織工業中心、中國重要的武器製造地、中國唯一的大飛機製造地。擁有較強的工業基礎,是中國西部地區科技實力最強,工業門類最齊全的特大城市之一。
西安,在西周時稱為「豐鎬」。「豐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豐京和鎬京的合稱。至西漢初年,劉邦定都關中,取當地長安鄉之含意,立名「長安」,意即「長治久安」。
絲綢之路開通後,長安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史稱「西有羅馬,東有長安」,隋時,隋文帝楊堅曾被周明帝封為「大興都公」,因而將新都命名為「大興城」,長安隋時也被稱為「大興城」。唐朝時,又恢復長安之名。元代,易名為「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 (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為西安府,取義「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來。
西安與雅典、羅馬、開羅並稱為世界四大古都,從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10世紀左右,先後有13個朝代或政權在西安建都及建立政權,歷時1100餘年。
自公元前約11世紀至公元9世紀末,西安曾長期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並歷來為地方行政機關——州、郡、府、路、省和長安、咸寧兩縣的治所。在多數朝代,西安屬於郡、府級建制——京兆府(郡)轄區,元代改京兆為安西路(後改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廢奉元路設西安府,西安即由此而得名。1928年,在西安首次設市,1948年由省轄市改為國民政府行政院轄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西安市曾經是陝甘寧邊區轄市、西北行政區轄市、中央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從1954年以來,一直為陝西省省會所在地,現屬副省級城市,轄九區、四縣。 1981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把西安確定為世界歷史名城
㈧ 介紹長安的地理和歷史
歷史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劉邦開始在渭河以南、秦興樂宮的基礎上重修宮殿,命名為長樂宮。高祖七年(前200年)命蕭何建造了未央宮,同一年由櫟陽城遷都至此,因地處長安鄉,故命名為長安城。漢惠帝元年(前194年)起修築城牆。惠帝三年春(前192年),修築達到高潮,先後征發了14萬人築牆,到五年秋(前190年)建成。漢武帝繼位後,對長安城進行了大規模擴建,興建北宮、桂宮和明光宮,在城南開太學,在城西擴充了秦朝的上林苑,開鑿昆明池,建建章宮等。至此,經過近一百年的興建,漢長安城的規模始告齊備。
長安是中國歷史上一座著名都城,地點由於歷史原因有過遷徙,但大致都位於現在中國陝西的西安和咸陽附近,先後有十七個朝代及政權建都於這里,超過1200年,是中國建都時間最長和影響力最大的都城,列中國四大古都之首,同時也是與雅典、羅馬和開羅齊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在這些朝代中,漢朝和唐朝都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代,那時的長安也是國際性的大都市,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和最為繁華的城市。著名的絲綢之路就是從長安為起點。明朝初年起,長安改稱西安。
漢至南北朝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劉邦開始在渭河南岸、阿房宮北側、秦興樂宮的基礎上重修宮殿,命名為長樂宮。高祖七年(前200年)建造了未央宮,同一年由櫟陽城遷都至此,因地處長安鄉,故命名為長安城。漢惠帝元年(前194年)至五年(前190年)建造城牆。漢武帝設京兆尹治理長安,對長安城進行了大規模擴建,興建北宮、桂宮和明光宮,並在城西擴充了上林苑,開鑿昆明池,建建章宮等。 在西漢的200餘年歷史里,長安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自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開通商道,長安城成為連接歐亞的橋梁、「絲綢之路」的起點,繁盛一時。全盛時期如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時,城中有8.8萬戶,24.6萬人,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居民眾多的城市。西漢末年王莽執政時期,長安城毀於戰火。東漢定都洛陽,長安為西京。漢末,漢獻帝曾遷都回長安。西晉末年,晉殤帝在此短暫建都。此後長安成為戰爭頻發地,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政權也都將首都設在這里。 漢長安城位於今西安市區西北郊外,面積約36平方公里,大約是同時期羅馬城的四倍。城市有12座城門和8條主要街道,最長的街道長5500米。城內的宮殿、貴族宅第、官署和宗廟等建築約佔全城面積的三分之二。宮殿集中在城市的中部和南部,有長樂宮、未央宮、桂宮、北宮和明光宮等。其中未央宮是從漢惠帝開始的許多皇帝的居住和處理朝政的地方,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宮殿之一。居民區分布在城北,劃分為160個「閭里「。市場在城市的西北角上,稱為「長安九市」。在城西有面積廣大的上林苑,苑內主要有昆明池、建章宮等。在城南有一組王莽時期建造的禮制建築。漢長安城一改戰國時期大小城相套的格局,把居民區、工商業區和宮殿區集中在一座城市裡,後世的都城都沿用了這一體系。
隋唐
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最初定都在漢長安城。但當時的長安破敗狹小,水污染嚴重,於是隋文帝便決定另建一座新城。開皇二年(582年),楊堅在長安城東南龍首塬南面選了一塊「川原秀麗,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隋書·高祖紀》)的地方建造新都,新都定名為「大興城」。大興城的面積達84平方公里,主要由建築學家太子左庶子宇文愷主持規劃建設,先造大興宮城,後造皇城。開皇三年(583年)在城西側開挖龍首渠、永安渠和清明渠,引滻水、交水、潞水,直通宮城。第二年由大興城東鑿300餘里至潼關,名為廣通渠,引渭水注入渠中使漕運直通黃河。605年,隋煬帝楊廣即位,同年,建通濟渠運河,自大興至江都(今揚州),建行宮四十餘座。608年,又興建永濟渠運河。大業九年(613年)又動用10萬餘人修築大興城外郭城,使大興城初具規模。暴君楊廣遠征高麗、開鑿大運河、修建洛陽東宮,最終導致民不聊生,國內烽火頻起。618年,隋西京政府皇帝楊侗讓位於太原大將李淵,李淵稱帝,建立唐朝,改大興為長安,東京為洛陽,又稱東都。此後進一步修建和完善,在唐太宗和唐玄宗年間先後增建了大明宮和興慶宮等宮殿。 唐代長安城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得十分迅速。在盛唐年間,它已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人口約有100萬。安史之亂後逐漸衰落。唐末黃巢攻入長安,城市遭到嚴重破壞。天佑元年(904年),朱全忠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並把宮室拆毀,屋木也一起運走。後來,駐守長安的佑國軍節度使韓建認為城廣人稀,不利於防守,於是便對城市進行改築,縮為「新城」,也就是五代、宋、元的長安城。 唐長安城位於現在的西安市城區、東郊、西郊的小部分以及南郊的較大部分,面積達83.1平方公里,是現在西安城牆內面積的10倍。城市按中軸對稱布局,由外郭城、宮城和皇城組成。外郭城牆上開十二座城門,南面正門的明德門為正門。宮城位於郭城北部正中,有皇宮太極宮,皇城位於宮城以南,分布著中央官署和太廟、社稷等祭祀建築。外郭城內有大街22條,縱橫交錯的街道將外郭城分作了110坊(隋稱「里」),坊間遍布著佛寺和道觀。東城西城分別有東市和西市兩座市場,集中了長安城的主要商業。城內有四條溝渠提供生活和環境用水。城東南角有一座人工園林——芙蓉園,園中有曲江池。東北是另一座大型宮殿——大明宮。唐長安城的形制是中國古代城市、尤其是都城建設的典範,在當時也影響了鄰近國家的都城建設。渤海國上京龍泉府、日本國的平城京和平安京都效仿了長安的規劃。
五代以後
唐以後,長安就不再是王朝的都城。後梁設大安府,後唐設京光府,宋設陝西路,元設安西路、奉元路等。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為西安府,並在唐長安城皇城的基礎上,修建了西安城牆。
㈨ 長安在中國歷朝歷代屬於什麼地位
都城是朝代發展的重中之重,代代君王對都城的選擇也十分講究。長安在我國歷史上是見證朝代更替最多,都曾存在時間最久的城市,在我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長安不僅在古代是兵家必爭之地,在現在也是充滿魅力的遊玩勝地。自古文人政客便對長安非常重視,有關長安的詩篇更是數不勝數。長安憑借著方寸之地推動了我國歷史的發展,長安在歷史上是政治中心、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
三、民族起源眾多,社會文化燦爛長安擁有著7000多年的文明史,在這個時期中,長安孕育了無數個民族。每個民族都在長安留下了印記,留下了符號。在繁花似錦的民族文化之中,長安也成為了各行各界進行文化交流的繁榮之地,長安也因此被稱為是天然歷史文化博物館。在古代,很多文人之士的成就都離不開長安的滋潤培養。
長安不僅流傳千古,而且名揚海外。長安與雅典、羅馬、開羅等並稱為世界古文明發展之都,享有極高的聲譽。“長安歸故里,故里有長安”兩句平平無奇的詩歌,但卻激起了我對長安無比的神往之情,由此可見長安在歷史上的魅力之大,地位之高。
㈩ 長安的歷史
自己整理的夏商周(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漢(西漢,東漢(三國))晉(版西晉東晉)南(權宋齊梁陳)北(你、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朝隋唐(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十國)宋(北宋南宋,遼,金,西夏,大理)元明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提問人的追問
2010-05-23
20:59
唐朝在哪
李世民那個朝代
回答人的補充
2010-05-23
21:06
第二段
唐在隋唐(五代十國)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