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紙幣的發展史
貨幣"商品論"曾剝下了貨幣神秘的外衣,但在不兌換紙幣和其它現代貨幣形式出現之後,人們又在貨幣的"迷宮"中徘徊。如果象貨幣"商品論"那樣,將貨幣的本質最終歸結為"商品",我們發現那些不是商品的東西可以完全獨立執行貨幣的職能;如果象貨幣"工具論"那樣,把貨幣的本質歸結為一種流通工具,顯然又沒有揭示出決定貨幣成為價值流通工具的本質屬性,它不過是對貨幣功能的描述而已。據對諸種貨幣現象的綜合分析,我們認為:就本質而言,貨幣從來都不是商品,它只不過是在一定歷史階段採取了商品的形式;貨幣發展過程中,按幣值的形成機制劃分,可將其分為兩大階段,第一是商品貨幣階段;第二是貨幣不附依於商品而獨立存在的階段。在第一階段,貨幣基本上採取商品貨幣的形式存在;第二階段貨幣以獨立的形式存在。不兌換紙幣的產生標志著貨幣從第一階段發展到第二階段。為敘述方便,下文用紙幣代表不兌換紙幣和存款貨幣。
一、紙幣可以完全獨立執行貨幣職能,說明貨幣的本質不是商品
同一事物的本質,在該事物的存在期間是不改變的,改變的只能是它的表現形式或存在形式;當一種事物的本質發生變化,便說明該事物已轉變為另外一種事物。這一原理在我們認識貨幣本質的過程中告訴我們,若能證明紙幣或任何一種貨幣形式在本質上不是商品,便是證明貨幣的本質不是商品。因貨幣的本質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必須是一樣的。
要證明紙幣是能夠獨立執行貨幣職能的貨幣,而不僅僅是一種價值符號,這就需要它自身具有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這兩個貨幣的基本職能。紙幣具有流通手段職能,這已被人們普遍認識。因此,剩下的問題只是看紙自身有沒有價值尺度、能否獨立執行價值尺度職能。我們認為:紙幣的價值尺度是客觀存在的,並由其自身運動規律直接決定,不需要也不可能由外部規定;紙幣的價值尺度是可知的,完全可獨立將商品的價值表現為價格。其中紙幣的價格尺度的內在性是決定紙幣自身具有價值尺度職能的最主要因素。
(一)紙幣的價值尺度是客觀存在的
紙幣價值尺度的客觀性,就是紙幣代表商品價值的客觀性。紙幣與商品的交換,是遵循紙幣代表的價值量與商品的價值量相等的原則進行的。
當紙幣與商品交換之後,賣方所持有的紙幣就代表著他出售商品的價值,並得到社會的普遍承認。在紙幣被國家收回退出流通之前,無論被任何人持有,它都客觀地代表著一定的商品價值量,它可以和其它商品直接交換。即使它被丟失或被持有人損壞,也不會改變紙幣的這種客觀性。紙幣被丟失若被拾到人佔有,說明紙幣代表的商品價值從原持有人手中無償轉移到拾到人手中;紙幣被丟失後無人拾到或被持有人損壞,這些被丟失或損壞的紙幣代表的價值,就會通過減少流通中紙幣量--增加流通中紙幣單位幣值的機制,將其代表的價值均勻地轉移到流通中的其它紙幣上。正因為紙幣代表的商品價值量是客觀的,紙幣又正是用它代表的價值量執行價值尺度職能,因此說紙幣的價值尺度是客觀的、真實存在的。盡管與金幣相比,紙幣幣值的穩定性要差的多,但它的客觀性是不能否認的。
(二)紙幣的價值尺度是貨幣流通過程的內在規律直接決定的
在紙幣和商品的交換過程中,一般說來,紙幣代表的商品價值量必然等於和紙幣交換的商品價值量。因為,如果不等,紙幣所"媒介"的商品之間就不能實現等價交換,這是價值規律所決定的。這種關系採用等式表示即為:
與紙幣交換的商品價值量=紙幣代表的商品價值量
或
與紙幣交換的商品價值量=紙幣單位幣值×紙幣數量
根據價值規律的要求,這種等量關系只能在個別交換行為中可能被破壞,而在全社會的交換過程中是必然存在的,也是不允許失衡的,因此就有:
一定時期和紙幣交換的商品價值總量=單位紙幣代表的商品價值量×同期流通中的平均紙幣量×紙幣平均流通次數
單位紙幣代表的商品價值量=(一定時期和紙幣交換的商品價值總量)÷(同期流通中的平均紙幣量×紙幣平均流通次數)
上式說明,單位紙幣幣值的大小是由貨幣流通過程中的商品價值總量、紙幣流通量、紙幣流通速度三個因素之間的內在的必然聯系直接決定的,除此之外的其它因素對幣值的影響都是通過影響這三個因素而間接實現的。
由貨幣流通過程的內在規律直接決定的紙幣幣值,是在紙幣流通條件下社會唯一普遍承認的價值尺度。因為只有按這個幣值交換才能在商品流通過程中是堅持等價交換原則,除此之外其它任何人為規定的幣值,都是不真實的,都會在紙幣和商品的交換過程中損害某一方的利益。例如,國家雖然可以用規定含金量的辦法來規定紙幣代表的價值量,但是在不兌換金的條件下,這種規定是毫無意義的。若國家通過向市場投入商品的辦法來維護其規定的紙幣含金量,這也不表明國家能規定紙幣代表的價值量,而是表明國家可通過自覺運用紙幣幣值決定規律來控制紙幣幣值。因此,由其內在規律決定的紙幣幣值,才是社會唯一普遍承認並在商品交換中實際使用的價值尺度。
(三)紙幣的價值尺度是可以認識的
紙幣的價值尺度,即單位紙幣所代表的商品價值量是否可知,這是紙幣自身能否執行價值尺度職能的重要條件之一。這一點對金屬貨幣和其它任何形式的貨幣來說都是如此。因為對紙幣代表的價值量只有被認識後,人們才能在交換中與商品的價值量進行比較,也才能知道交換後是否合算。
盡管人們都很難回答1元紙幣此時代表幾小時的社會必要勞動,但是人們對單位紙幣代表的價值量的表現形式--單位紙幣的商品購買力是可知的。也就是說人們是通過認識紙幣的購買力來認識紙幣的價值尺度的。
人們認識紙幣購買力的過程,也就是人們核算商品成本和在交易中討價還價的過程。
(四)紙幣自身能夠把商品的價值表現為價格
紙幣能否把商品的價值表現為價格,取決於紙幣與商品之間是否具有質的統一性。按商品的科學概念,紙幣顯然不是商品,在交換中它自身的那點價值也是不予考慮的。這是否說明紙幣與商品之間不具有質的統一性,或者說它沒有能力把商品的價值表現為價格呢。這顯然是不正確的,因在現實生活中紙幣並沒遇到這類困難。
那麼紙幣和商品之間質的統一性表現在什麼地方呢?這就是紙幣代表的價值量和商品的價值量之間的統一。這種統一性便成為紙幣將商品價值表現為價格的基礎。
若僅僅認識紙幣與商品之間這種質的統一性對全面解決紙幣自身能夠把商品的價值表現為價格這個問題還是不夠的,還必須認識紙幣所代表的價值量大小的內在決定性。前面我們已闡明紙幣所代表的價值量是由貨幣流通過程的內在規律直接決定的,人們也不可能直接賦予紙幣代表的價值量。
紙幣與商品在價值這一點上建立起來的統一性和紙幣幣值的內在決定性,構成了紙幣自身能夠把商品價值表現為價格的完全必要條件。因紙幣具有內在決定的價值尺度,就完全能夠獨立地將商品的價值用自己的單位表現為價格。
上述分析表明,紙幣能夠獨立執行價值尺度職能,而它能夠執行流通手段職能又是無需再證明的。它能夠執行貨幣的這兩個基本職能,便說明紙幣是貨幣〔①〕,並不是什麼"貨幣符號"。同時,紙幣又不是商品,在與商品交換中,它自身的價值與商品的價值並不相等,相等的只是代表的價值。即紙幣是貨幣,但它又不是商品,根據同一事物本質的一致性原則,便說明貨幣的本質不可能是商品。
二、貨幣是代表商品價值的一般等價物
按照"貨幣商品論"的觀點,認為"貨幣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在這個定義中,將貨幣的本質屬性最終歸結為"商品"。
我們通過對不兌換紙幣、存款貨幣及其它現代貨幣形式的分析,認為:貨幣的本質是代表商品價值的一般等價物。其中,貨幣代表商品價值是它作為一般等價物的基礎。我們在這里所講的"物",指的是一種客觀存在。貨幣這種客觀存在的物在歷史發展的不同時期,表現為不同的存在形式。但無論貨幣形式如何變化,也不論是金幣還是紙幣,它們在本質上都是代表商品價值的一般等價物。
在貨幣採取紙幣形式和存款貨幣的條件下,認識貨幣的本質是不困難的。因這些自身無價值的物可以獨立行使貨幣的職能,人們在進行貨幣和商品的交換時,考慮的僅僅是貨幣代表的價值。現在之所以絕大部分人還認為貨幣是"商品",只不過是受人類曾長期使用商品貨幣(即商品形式的貨幣)的習慣影響和傳統的"貨幣商品論"的影響。
在金屬貨幣形式或其它商品貨幣形式下,認識貨幣的本質都是比較困難的。因這時貨幣代表的價值和充當幣材的商品的價值基本上是一致的,越是早期的貨幣形式,這種一致性越高。正是由於這時貨幣和商品合為一體,這種商品形式的貨幣,就將貨幣的本質深深地掩藏起來。就貨幣這一事物來看,它的本質是隨著貨幣形式的發展變化而不斷暴露出來的,人們對貨幣本質的認識也只能隨貨幣形式的發展變化而不斷深化。"貨幣商品論"的產生,正是人們對早期貨幣形式認識的階段性成果。
盡管在商品貨幣形式下,認識貨幣的本質比較困難,但這時貨幣的本質特徵也是經常表現出來的,這就是貨幣代表的價值量和充當幣材的商品的價值量經常出現的不一致現象。例如金幣,假如一枚金幣在開始鑄造時是足價的,在經過多次流通後,即使不考慮其它因素,單是在流通中的磨損也會多少降低它的價值,但這時絕大多數人仍會毫不猶豫地按它鑄定的面值交換商品。人們不在乎金幣的面值和金幣自身價值的差異,不是因這種差異較小,也不是因人們都具有慷慨的性格,而是因為人們仍可用它換回與其面值等值的商品。這便說明金幣也始終是按它代表的價值量與商品交換的。在金塊充當貨幣的條件下,貨幣代表的價值量和充當幣材的金塊的價值量也會出現不一致的現象。由於金會隨生產它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降低它的單位價量,即使早先生產的金,它的單位價值量也會隨之降低,這與不同時期生產的完全相同的產品,在同一時間只能賣相同的價錢道理是一樣的。但是金的產地相對集中,而金塊做為貨幣則是在全國、乃至全世界流通。金的價值變動,只有經過較長的時間才能被人們普遍認識。這就使得金塊執行價值尺度職能的幣值--它代表的價值和它的實際幣值之間也會有一定差距。馬克思曾解釋過這一現象,他說:"如果價值尺度本身的價值降低了,那麼,這首先會在貴金屬產地直接同作為商品的貴金屬交換的那些商品的價格變化中表現出來。而很大一部分商品會在一個較長的時期繼續按照價值尺度已變得虛幻的舊有的價值來估價。"(《資本論》第一卷,第137頁)。其實這里所指的"已變的虛幻的舊有的價值"就是金作為貨幣所代表的價值,"虛幻"的程度也就是貨幣代表的價值與作為幣材的金自身價值的偏離程度。另外,在商品貨幣形式下,出現的"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也是貨幣本質所決定的一種必然現象。
假如說貨幣是商品,那麼對商品貨幣形式下貨幣執行價值尺度職能的價值量與貨幣自身的價值量可以偏離這種現象,就無法做出科學的解釋,因為它違背了商品交換的最基本原則--等價交換原則,即破壞了W-G和G-W兩個交換過程的等價關系。按照"貨幣商品論"的解釋,是貨幣這種商品的特殊性決定了它在與其它商品交換時可以是不足價的,甚至可以用自身沒有價值的東西代替。其實這等於說,貨幣是商品,但它在和其它商品交換時又可以不是商品,這是自相矛盾的解釋。
價值規律作為一種自然法則,它絕不會"偏愛"商品家族中的任何一員,任何一種商品,不論它有什麼樣的特殊性也都必須遵守等價交換原則。在實踐中,之所以允許貨幣自身的價值可以低於與其交換的商品的價值,正是因為貨幣不是商品,只要它代表的價值量和與其交換的商品價值量相等,就能在商品流通過程中,即W-G-W中實現W與W的等價交換。
三、貨幣發展的兩階段
在貨幣發展史上曾存在過眾多的貨幣形式,如貝幣、銅幣、銀幣、金幣、可兌換紙幣、不兌換紙幣、存款貨幣等等。這些貨幣形式的變化是由商品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所決定的。我們依據幣值(即單位貨幣所代表的價值量)的形成機制將各種貨幣形式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商品貨幣形式,即由某種商品固定充當幣材的貨幣形式;另一類是獨立的貨幣形式,即貨幣不依附於任何商品而獨立存在的價值形式。這兩大類貨幣形式也分別代表者幣發展的兩個不同階段。在貨幣產生和發展的早期,貨幣主要以商品貨幣形式存在,不兌換紙幣的產生標志著貨幣發展進入第二個階段,即貨幣獨立存在的階段。
(一)商品貨幣階段
1、商品貨幣階段的貨幣形式及發展
在各種貨幣形式中,可兌換紙幣及以前的各種貨幣形式,均屬商品貨幣階段的貨幣形式。在這個階段的貨幣,除可兌換紙幣外,其它形式的貨幣都是固定以某種商品充當幣材。正因為在這階段的貨幣從形式上看是商品,故稱其為商品貨幣。可兌換紙幣,盡管它本身不是商品,但因可兌換金,它代表的價值量就可穩定等於規定含金量的貨幣價值量,它真正是金這種商品貨幣的代表,因此也可把它算做商品貨幣形式。
在這一階段貨幣的發展趨勢是:商品經濟越是發展,社會財富和商品交易規模越是擴大,就越是由單位價值量大的商品充當幣材。其中金幣可謂是這一階段最完善的貨幣形式。但隨著商品經濟規模的進一步擴大,由於金的稀缺性,當人們不能再用金提供足夠的交易"籌碼"時,金充當幣材的歷史使命必然要結束。從貨幣發展史來看,隨著金退出貨幣舞台,商品貨幣階段便基本上終結了。
可兌換紙幣作為商品貨幣階段的最後一種貨幣形式,其實它是一種殘缺的商品貨幣形式,也是一種由商品貨幣形式向獨立的貨幣形式過渡的形式。如果用幣材為標准劃分貨幣形式的種類,它屬於獨立的貨幣形式;如果按幣值的形成機制劃分,它屬於商品貨幣形式。我們認為按後者分類對認識貨幣的本質更有意義。盡管可兌換紙幣是一種殘缺的商品貨幣形式,但它都是比任何商品貨幣形式更高級的貨幣形式,因為它能夠滿足其它商品貨幣形式都無力滿足的日益擴大的商品經濟對貨幣的需要。
如果說不兌換紙幣的產生是貨幣史上的一次革命的話,那麼可兌換紙幣對實現這次革命是功不可沒的,它至少在改變人們的傳統觀念、提供管理經驗和技術條件等方面為後來的革命做了准備。
2、商品貨幣階段的幣值形成機制
在商品貨幣階段,貨幣的單位幣值,即代表的價值主要隨充當幣材的商品的價值變動而變動。盡管貨幣流通規律對幣值形成也起作用,但由於商品貨幣自身存在著穩定幣值的機制,它實際起作用的范圍較小,只有在幣值和幣材價值偏離時,它的作用才被表現出來。
對可兌換紙幣來說,盡管它代表的價值量不是隨幣材的價值變動而變動,但卻主要隨它兌換的那種貨幣商品的價值變動而變動,貨幣流通規律對幣值形成的影響也不佔主要地位。因此說可兌換紙幣的幣值形成機制與其它商品貨幣形式是基本相同的。
(二)獨立的貨幣階段
所謂獨立的貨幣階段,指在這個階段的各種貨幣形式,不再依附於任何一種商品而獨立存在的階段。也可將其稱為信用貨幣階段。這階段的主要貨幣形式是不兌換紙幣和存款貨幣。另外根據印製現鈔的材料不同,又可區分為不同的貨幣形式。在存款貨幣中,根據記錄的技術條件不同,又可分出許多細類。
各種獨立的貨幣形式,其幣值的形成機制是相同的,即單位貨幣代表的價值量直接由貨幣流通過程中的內在規律決定。
獨立的貨幣形式與商品貨幣形式相比,它最大的優點是適應大規模商品流通的需要,適應現代化結算手段的需要;最大的缺點是自身沒有穩定幣值的機制,因而幣值易出現較大的波動,進而影響經濟的正常運行。但是它畢竟是與當前商品經濟的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是任何商品貨幣形式都無力取代的、對於它的缺點,只能靠人們提高駕馭貨幣的能力來克服。
Ⅱ 2018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言語理解與表達解題善用關聯詞
在公務員行測考試中,言語理解與表達是令很多考生頭疼的一部分,認為言語題就是考察語文基礎,大多是考所謂的「語感」來做題。其實,做言語理解與表達的題目也有很多技巧,同樣有規律可循。
【例1】我們現在認為,嚴格意義上的地圖應該僅僅是對某一片特定區域的記錄,它必須嚴謹如衛星所拍攝到的照片一樣。而過去,地圖被認為是一種復雜的手工繪製作品,且有著各種不同的主觀色彩,因為對於同一個地方面言,不同的地圖表現出現的內容會______,如今,人們加諸地圖的主觀性正在逐漸消失,人類隨之失去的,也是地圖蘊含著的重要的文化和歷史信息。
依次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A、全面 各有千秋
B、客觀 千差萬別
C、真實 殊途同歸
D、清晰 如出一轍
解析:通讀題干可以發現,第一句在講現在地圖的記錄特點,第二句是在講過去地圖的記錄情況。我們需要注意到,第二句的開頭出現了關聯詞「而」,「而」在這里表達了轉折的意思,即過去跟現在是不同的,或者說是相反的。因此,根據關聯詞提示的句間轉折關系,來判定第一空應填入與後面相反的意思,過去地圖「有著各種不同的主觀色彩」,現在應是與主觀相對應的「客觀的記錄」。由此,可以鎖定B項,再把後一空帶入驗證,即可確定B為正確選項。
【例2】縱觀各國貨幣發展史,貨幣國際化雖然給所在國帶來一定風險,但卻遠遠低於帶來的好處。從老百姓的角度看,本國貨幣的國際化程度高,就意味著在出國旅行、消費、留學的過程中,可以較為便利地用本幣進行支付,不必經過繁瑣的匯兌程序;從政府的角度看,國際貨幣發行國,可以通過發行本國貨幣為國際赤字融資,相對於別的國家徵收了「鑄幣稅」,其中的好處不言而喻。因此,許多國家的貨幣都「爭先恐後」 地走向國際化。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A、揭示促使貨幣國際化的原因
B、說明實現貨幣國際化的結果
C、提醒貨幣國際化潛藏的危險
D、剖析貨幣國際化的實現途徑
解析:通讀文段內容發現,整個文段在圍繞貨幣國際化進行展開:第一句說明貨幣國際化有風險,但也會帶來更多的好處,接下來第二句通過分別從老百姓和政府的角度來闡述有哪些具體的好處,第三句說明許多國家都開始進行貨幣國際化。我們不難發現,第一句中出現了關聯詞「雖然…但是…」,根據轉折句中重點在轉折之後,可以直接排除C項;而最後一句中出現表達因果關系的關聯詞「因此」,由此判斷正是由於貨幣國際化的好處才導致許多國家的爭先恐後。所以文段主要說明的問題就是貨幣國家的原因所在。故正確答案選擇A。
根據上述題目可以發現,關聯詞在解題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希望各位考生在備考過程中有意識地去進行練習,以增強對於文段中關聯詞的敏感性,從而熟練掌握此種解題技巧。
Ⅲ 民間借貸利率較高,出現利滾利情況是否違法呢
時代在不斷變化,法律也得與時俱進。不然拿以前的法律來約束現在的行為,就會鬧出康美葯業造假300億元,卻只被頂格處罰60萬元的笑話。新版《民間借貸司法解釋》來了最高人民法院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新修訂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將舊版《規定》中的: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未超過年利率24%,出借人請求借款人按照約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超過年利率36%,超過部分的利息約定無效。借款人請求出借人返還已支付的超過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一般來說,利率的浮動是受宏觀經濟和國家貨幣政策影響的,在經濟過熱的情況下,利率水平總會向上浮動,而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利率水平往往會向下浮動。不過縱觀各國的經濟發展歷史,隨著社會經濟越來越發達,國家法律越來越規范,利率總是呈現出一種不斷下滑的趨勢。實際上這並不是因為中國的銀行黑心,這個較高的利率水平,其實是由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所決定的。
Ⅳ 誰有2011年國考行測言語理解與表達的答案與解析
萬眾矚目的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年度考試錄用公務員公共科目考試大綱(以下簡稱「大綱」)已經於2010年10月12日晚發布,宣告2011年國考大幕正式拉開。相比於2010年國考,本次的大綱在行政職業能力測驗(以下簡稱「行測」)部分體現出了較多的變化,華圖教育第一時間對大綱進行詳細解讀,為考生把脈國考行測命題趨勢與方向。
一、順序保持不變,表述更加細致
2011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的行測科目仍然由五大模塊組成,120分鍾的考試時間與100分的分值保持不變,各模塊的排列順序也與2010年國考大綱保持了一致,依次為言語理解與表達、數量關系、判斷推理、資料分析和常識判斷。但在對每個模塊的介紹文段最後增加了對常見題型的描述。
言語理解與表達部分給出的常見題型為「閱讀理解、邏輯填空、語句表達」三類,正式規定了各類題型的名稱。其中「語句表達」類題型在國考中已經連續多年沒有考查過,是否會在今年考試中再度出現,值得引起考生的重視。
數量關系部分與判斷推理部分給出的常見題型與往年相比沒有任何變化,前者包括「數字推理、數學運算」兩類,後者包括「圖形推理、定義判斷、類比推理、邏輯判斷」四類。
資料分析部分在表述上與2010年大綱幾乎一致。
常識判斷部分繼2010年國考之後,在今年的大綱中又有了明顯的變化。其中增加了「重點測查對國情社情的了解程度、綜合管理基本素質等」的字樣,說明常識部分考查的知識點側重將發生變化。在考點涵蓋的內容上,大綱的表述為「涉及政治、經濟、法律、歷史、文化、地理、環境、自然、科技等方面」,將法律的位置放到了第三位,並增加了「文化、地理、環境」的字樣。
二、題型介紹變化,大量採用新題
在題型介紹部分,大綱中出現了這樣的字樣:「試題將根據考試目的、報考群體情況,在題型、數量、難度等方面進行組合」,說明2011年國考可能存在報考不同類型職位的考生面對不同試卷的情況,考生應對此給予足夠的准備。所有在大綱中出現的例題,除標准答案外還附帶了簡要的解析,這與往年大綱相比是非常大的變化。
言語理解與表達部分只給出了一道2010年國考的閱讀理解題目,其他題型均沒有涉及。數量關系部分仍然給出了兩道例題,分別針對數字推理和數學運算,前者的題目由遞推數列換成了等比數列,後者則選用了2010年的國考真題。判斷推理部分除定義判斷外,例題均與2010年大綱不同。其中圖形推理的例題難度明顯降低,類比推理的例題與2008年某省的考題非常類似,但略欠嚴謹,邏輯判斷的例題是2010年國考的一道真題。資料分析部分在2010年大綱「分析、比較、計算」的基礎上增加了「推測」這一表述,例題為2010年國考真題。常識判斷部分在2010年大綱兩道例題的基礎上刪除了關於法律的題目,說明法律知識在國考中的考查比例可能會進一步下降。
三、命題預測分析,把脈國考方向。
從歷年國考命題的發展情況來看,2011年國考行測命題不會出現大的變化,特別是在經歷了2010年的一次較大調整之後,很大程度上會與上年保持一致,但細節性的變化仍值得考生重視,主要集中在言語理解與表達、判斷推理、常識判斷三個部分。
相比於2010年國考中言語理解與表達部分出現的語句排序類的題型, 2011年大綱中的「語句表達」無疑有更廣的范圍。對一般意義上的語句表達,即改病句類題目,考生應在備考中有選擇地涉獵,做到有備無患。
判斷推理部分的例題難度整體較低,尤其是圖形推理部分,這有可能是針對2010年題目難度過大所進行的一個調整,考生應把握住這一信號。
從大綱中可以看出,常識判斷的考查方向將進一步與時事緊密結合,考生對整個國家、社會的大政方針一定要了解,能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法律常識的地位可能進一步被削弱,對非法學專業的考生來說將會是較大的福音。文化、地理、環境類考題實際上在以往的國考中已經出現過,本次在大綱中明確提出,也使得常識的考查面更加廣泛。考生在備考這一部分時更需要做到日積月累,點滴匯聚。
總體來說,2011年國考大綱帶給了我們很多變化,有很多驚喜,也有很多挑戰。華圖教育希望廣大考生能切實把握大綱中體現出來的變化,及時調整備考策略與方法,積極應對考試,取得圓滿成績。
Ⅳ 2020年國考行測備考中如何理解言語中的因果關系
大家都知道,言語理解與表達在行測中所佔的比重,涵蓋的考點也比較多。其實在備考的過程中,各位考生不僅僅要橫向知道主要的考點有哪些,更要學會縱向總結,看看考點與考點之間是否出現了一些重疊和交叉,橫縱兼顧,這樣備考才能更高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奇效。大家對「因果關系」一定都不陌生。今天,小編為大家總結一下「因果關系」在不同題型中的運用。
一、邏輯填空中的「因果關系」
一般來說,邏輯填空中對於「因果關系」的用法,主要體現在推斷關系中,推斷關系中因果詞是其中一種判定標志,根據因果詞,我們可以「順藤摸瓜」高效完成邏輯填空。下面我們看一道例題:
1.對於古埃及的農民來說,________尼羅河泛濫的規律是性命攸關的大事,因此他們________著去計算天數,小心地記錄日期。他們把月亮和星星作為日歷。當天狼星在夏天升起的時候,古埃及人知道尼羅河就要泛濫了;接著當新月時候,就是古埃及新一年的開始。
依次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A.揭示 嘗試
B.遵循 堅持
C.總結 學習
D.掌握 摸索
【中公解析】:答案D。由後文「小心地記錄日期」,可知,第一空,對於尼羅河泛濫的規律農民還沒有完全掌握。可以選擇「總結」和「掌握」;「因此」後面第二個空所填的意思應該是「尼羅河泛濫的規律是性命攸關的大事」的結果且和「小心地記錄日期」構成聯合關系。「學習」一般用於學習已知事物,「摸索」則用於未知事物,由前文可知,「摸索」更符合句意,故本題當選D。
二、片段閱讀中的「因果關系」
因果文段也是片段閱讀中常見的一種文段類型。特別是究竟主旨應該是在「果」還是在「因果關系」,很多同學都難以分清,導致容易栽到考官挖的坑中。所以全面掌握因果關系,有利於考生拿到這部分的分數。下面我們看兩道例題:
2.隨著現代化的推進,傳統文化與當代人的距離正在拉大,恢復傳統文化,絕不是簡單地蓋座仿古建築,或穿上漢服、行幾個跪拜之禮就足矣。從歷史角度來看,琴棋書畫,詩香茶酒都是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是生活美學、生命態度與生活方式構築而成的有機整體。因此,傳統文化只有與現代生活相融合才能重新煥發,其復興才有意義。
這段文字意在強調:
A.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相融合的必要性
B.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相融合的可能性
C.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相融合的途徑
D.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相融合的前景
【中公解析】:答案A。第一句話說明傳統文化與當代人距離大,要恢復傳統文化,僅通過穿上漢服等方式是不夠的;第二句話說明琴棋書畫、詩香茶酒是日常生活以及生活美學等的重要內容和有機整體;最後一句話進行總結,得出結論,說明傳統文化必須與現代生活相融合復興才有意義,「只有……才……」,給出解決對策,強調的是必要性。故本題當選A。
3.縱觀各國貨幣發展歷史,貨幣國際化雖然給所在國帶來一定風險,但卻遠遠低於帶來的好處。從老百姓的角度看,本國貨幣的國際化程度高,就意味著在出國旅遊、消費、留學的過程中可以較為便利地用本幣進行支付,不必經過繁瑣的匯兌程序;從政府的角度看,國際貨幣發行國可以通過發行本國貨幣為國際赤字融資,相當於對別的國家徵收了「鑄幣稅」,其中的好處不言而喻。因此,許多國家的貨幣都「爭先恐後」地走向國際化。
這段文字意在:
A.揭示促使貨幣國際化的原因
B.說明實現貨幣國際化的結果
C.提醒貨幣國際化潛藏的危險
D.剖析貨幣國際化的實現途徑
【中公解析】:答案A。第一句話說明貨幣國際化雖然有風險但是好處更多。第二句話和第三句話分別從百姓角度和政府角度闡述具體好處。最後一句話說明很多國家的貨幣都走向國際化,即一個事實。結果是一個事實,主旨想強調的是因果關系,即並不是事實本身,而是實現事實的原因。故本題當選A。
三、語句表達中的「因果關系」
語句銜接題,可以算是片段閱讀中的小題型了,作者給我們呈現的文段一般是具有完整的寫作思路,那麼如果想選擇出正確答案,必然要考慮空前後的句間關系即作者的寫作思路。而因果關系在語句銜接題中也算是「老熟人」了:判斷出因果關系後,就可以根據因果關系,進行選擇。下面我們看一道例題:
4.輸血本質上是一種移植,必然會伴隨一系列可能發生的免疫反應,移植物抗宿主病就是其中之一,其發病原因簡單說來就是供血者體內的免疫活性淋巴細胞在 患者體內遷移、增殖,反客為主,進而攻擊患者的免疫系統。正常情況下,受血者會把供血者淋巴細胞識別為「異己」而加以排斥,這樣供血者淋巴細胞就不能在受 血者體內存在。而當受血者與供血者有血緣關系時,兩者一部分遺傳基因相同,受血者免疫功能低下,不能識別供血者的淋巴細胞,使得供血者的淋巴細胞在受血者 體內植活並增殖,導致發病。所以,____________。
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A.採用嚴格規范的臨床輸血技術至關重要
B.沒有經過病原體檢驗的血液是不安全的
C.直系親屬之間不能相互獻血
D.血型相同者也存在輸血風險
【中公解析】:答案C。文段設空處在段尾,所填內容應該是對前文的總結。前文說到如果「受血者與供血者有血緣關系時,兩者一部分遺傳基因相同,受血者免疫功能低下,不能識別供血者的淋巴細胞,使得供血者的淋巴細胞在受血者 體內植活並增殖,導致發病」,會有一定的弊端,後面「所以」,即表現對前面的總結和結果,既然有風險,所以就不互相獻血了。故本題當選C。
上述就是給大家介紹的「因果關系」在不同言語題型中的應用,中公教育公務員考試網希望大家能夠好好揣摩,進行規律上的總結,相信以後再遇到因果關系,一定能夠輕松拿下。
Ⅵ 我國央行金融監管的歷程
新中國成立後到1983年以前,我國央行既行使貨幣發行和金融監管,又從事信貸,儲蓄,外匯等業務。屬於復合中央銀行制。
這時,是大一統的金融體系,中國人民銀行是唯一的銀行,分支機構設立在全國各地,即管理又經營,所以各級金融機構上下級高度統一。這時期成立的建行(監管 基本建設財政撥款)農行(監管農村金融)還有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都屬於央行。
實際上從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就開始改革了,79年農行,中國銀行,建行,從央行分離。只是1983年後,國務院才規定專門行使央行職能,標志著我國現代央行制度確立。隨後,隨著監管的松動,其他商業銀行成立,非銀行機構也開始設立。
這期間,央行仍在沿用傳統的資金分配方法,沒有形成有效的間接監管機制。
1992年證監會成立。
直到1994年,才開始全面的央行改革。不再對企業直接發貸款。95年通過,《中國人民銀行法》才確立央行體制。這時央行職能才定下來。央行各省市的分支機構,才轉變為監管,統計為主要職能。(補充:90年代出台了很多監管方面的法律,才使監管有法可依《保險法》《證券法》等)
2003年保監會掛牌,隨後銀監會掛牌,銀監會成立標志著央行集貨幣政策和銀行管理於一體的管理模式正式結束。(至此,我國一行三會構成分業監管體系。
Ⅶ 河南省考行測中因果共存該怎麼作答
因果共存是指已知兩個事實發生在同一時期,推測這兩個事實具有因果關回系的一種推答理。對於這樣一種結構,在削弱和加強的時候,有固定的方式。削弱:a因果倒置,b否定因果聯系,c另有他因;加強:a解釋因果聯系,b排除他因。在削弱和加強力度上都是a>b>c。光說不練也沒有用,可以從格燃那獲取一下歷年真題做一做。
Ⅷ 2018公務員考試行測因果共存題有什麼解題思路
片段閱讀是行測考試中很重要的知識點,同時也是讓很多同學頭疼的地方,其中很多同學對於片段閱讀的一些題目存在一定誤區,所以需要大家打破誤區,將片段閱讀難關攻破。今天華圖教育專家給大家介紹片段閱讀誤區之一:因果文段,很多同學認為因果文段的主旨一定在結果,所以直接根據關聯詞定位結果選擇答案,然而這就是誤區之一,因果文段中主旨不僅只是結果,還可能是因果關系,所有需要大家分析因果文段的行文脈絡,再確定主旨。
因果文段大致包含三種行文脈絡,第一種:原因分析-得出結論,主旨在結論。第二種:原因分析-提出做法。主旨在做法。第三種:事實分析-具體闡述。主旨則為前後的因果關系,下面給通過例題給大家分別介紹每一種是如何分析,以及如何確定。
【例1】雲南地處世界兩大生物多樣性入點地區的交界處,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在雲南迅速過渡到低海拔的馬來半島。雲南的大部分河流都是南北走向,熱帶動植物隨著北上的是熱空氣,一直深入到雲南的大部分地區。因此,雲南在4%的國土面積上擁有全國50%以上的植物種類,70%以上的動物種類和80%以上的植被類型。
這段文字意在強調:
A.雲南的地形與生物多樣性的關系
B.雲南生物多樣性的特點很突出
C.雲南具有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
D.雲南的氣候與生物多樣性的聯系
【華圖解析】A;在這道題的文段中,原因部分介紹了雲南地形特點,結果部分介紹了雲南生物的多樣性。在四個選項中,很容排除C、D,再比較A、B兩個選項,兩個選項都涉及到了文段的重點,但是A選項同時包括了原因,相比較來說,顯然A選項比B選項更為全面,所以正確答案是A。
【例2】隨著通信技術的進步,政府執政的輿論環境已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各種輿論可以藉助網路、簡訊等方式跨越時空迅速傳遞,使意見空間加大、力度增強,而決策透明度的增加和公民民主參與意識的增強,又加大了政府的輿論壓力。因此政府對「輿情危機」的處理,需要改變以往的被動方式,針對新出現的情況,及時採取新的方式來應對。
對這段文字概括最准確的是()。
A.強調政府在新輿論環境下有必要轉變應對方式
B.對比不同時期政府的輿論宣傳環境與工作方式
C.剖析政府執政的輿論壓力不斷增大的外在原因
D.分析通信技術發展與輿論環境變化之間的關系
【華圖解析】A;解析本題屬於因果結構的主旨概括題。文段的結構為「事實分析-提出做法」。文段關鍵詞為「因此」,之前為提出問題——輿論環境變化加大了政府的輿論壓力,之後為解決問題——改變方式應對新情況,所以可以直接選擇A項。B項有兩個明顯錯誤,「輿論宣傳環境」和文段中的「輿論環境」概念內涵不同,前者的視角是宣傳者,後者的視角則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宣傳者,也可以是受眾。選項中的「工作方式」的內涵明顯要大於文段中的「工作方式」。C項,文段中列舉的現象可能是政府執政輿論壓力不斷增大的外在原因之一。D項的「通訊技術」與文段中的「技術」也屬於不同概念。
【例3】縱觀各國貨幣發展歷史,貨幣國際化雖然給所在國帶來一定風險. 但卻遠遠低於帶來的好處。從老百姓的角度看,本國貨幣的國際化程度,就意味著在出國旅遊、消費、留學的過程中,可以較為便利地用本幣進行支付,不必經過繁瑣的匯兌程序。從政府的角度看,國際貨幣發行國可通過發行本國貨幣為國際赤字融資,相當於對別的國家徵收了「鑄幣稅』,其中的好處不言而喻。因此,許多國家的貨幣都「爭先恐後」地走向國際化。這段文意在:
A:揭示促使貨幣國際化的原因
B:說明實現貨幣國際化的結果
C:提醒貨幣國際化潛藏的危險
D:剖析貨幣國際化的實現途徑
這段文字的表層含義是從老百姓和政府兩個角度論述「貨幣國際化」的好處,第三句話為許多國家「爭先恐後」進行國際貨幣化,文段為事實分析-具體闡述,故答案為前後因果關系,即論述許多國家的貨幣都「爭先恐後」地走向國際化的原因。所以選擇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