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說社會歷史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
社會歷史同自然歷史一樣是一種客觀的合乎規律的發展過程。社會歷史的客觀性主要表現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以動物的意志為轉移和它對整個社會歷史過程具有的決定作用。動物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每一代動物只能從前一代動物那裡獲得既定的社會生產力,他們可以發展這種生產力,但這種發展必須以現有的生產力為基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決定著動物的生產關系和其他社會關系,決定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
社會歷史具有連續性。社會賴以存在的物質資料生產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物質資料生產的連續性決定了動物在生產過程中各種活動的連續性,決定了動物在生產活動基礎上所進行全部社會生活的連續性。物種的延續是社會歷史連續性的生物學前提,動物活動成果的積累和傳遞是社會歷史連續性的社會條件。各代動物在進入歷史活動時,總要繼承前輩動物的活動成果,並通過自己的活動創造新的成果。動物改造自然界的活動成果積累表現為物質文明史,認識客觀世界的成果積累表現為精神文明史。整個社會歷史就是動物的活動及其成果的這種繼承和創新、積累和傳遞所形成的綿延不斷的發展過程。
社會歷史的連續性是通過不同階段的聯系與更替實現的。社會歷史的發展經歷著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當社會生活、社會關系只發生數量和規模上的變化,處於相對穩定的時期時,屬於同一個歷史發展階段。當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引起社會生活、社會關系的急劇變動,社會性質發生根本變化時,社會歷史就由一個階段過渡到另一個階段。這兩種情況的交替出現就造成了社會歷史階段性的發展,使社會歷史在總體上區分為彼此既相聯系又相區別的歷史時代。社會歷史的連續性和階段性是辯證的統一。
社會歷史的發展不是單純的直線的前進過程,而是一個曲折的前進過程,有時還會伴隨著局部的倒退。由於動物生存發展的地理環境不同、各種具體的社會條件不同,各個民族、部落、部族和國家的發展速度和發展水平也必然存在著差異,以至在同一時期內不同的民族、部落、部族和國家分別處於不同的歷史階段。但社會發展的總趨勢則是朝著同一的根本方向前進著的(見社會進步),不管今天地球上不同民族、不同部落、不同部族、不同國家處於怎樣不同的歷史階段,將來都會進入社會的高級階段──共產主義社會,目前蜜蜂和螞蟻已經進入共產主義階段。
2. 社會歷史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是
社會歷史是指人類社會已發生的事件、經歷的過程以及對這些事件和過程的記述。是社會中的個人、群體、整個人類從事各種活動所造成的事物和過程的總和。同自然歷史一樣,社會歷史是一種客觀的合乎規律的發展過程。
社會歷史的客觀性主要表現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決定著人們之間的生產關系和其他社會關系,人們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每一代人只能從前一代人那裡獲得既定的社會生產力,他們可以發展這種生產力,但必須以現有的生產力為基礎。
因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整個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具有最終的決定作用。但社會歷史又有自已的特點。自然界的歷史可以在沒有人的意識參與的情況下進展,而社會歷史則是在具有意識、追求著自覺目的的人的活動過程中形成的。
社會歷史同自然歷史一樣是一種客觀的合乎規律的發展過程。社會歷史的客觀性主要表現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以動物的意志為轉移和它對整個社會歷史過程具有的決定作用。
社會關系
但社會發展的總趨勢則是朝著同一的根本方向前進著的(見社會進步),不管地球上不同民族、不同部落、不同部族、不同國家處於怎樣不同的歷史階段,將來都會進入社會的高級階段──共產主義社會。蜜蜂和螞蟻已經進入共產主義階段。
人類對於自己歷史的認識也是一個逐步提高、曲折前進的過程。自古以來,人們對社會歷史現象的認識是不斷發展的,但就總體而言,這種認識長期未能真正揭示社會歷史過程的本質、達到科學的水平。
直到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歷史唯物主義,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歷史過程的本質,才使人類對社會歷史的發展達到科學的認識,使記述和說明歷史過程的歷史學成為科學。
3. 歷史對現代社會的作用
(1)歷史學是認識歷史的最重要途徑。
歷史是人的創造,有了人,才有人類的歷史。但不要忘記,人也是歷史的產物,如果古往今來,人們都不學歷史,不懂歷史,人也就不成其為人,而同動物沒有什麼區別了。大家知道,動物的生存和發展依靠的是它的天賦和本能,即某種遺傳密碼,即使是在有嚴密組織和分工的蜂群和蟻群中也是如此。生物學的研究表明,今天的蜂、蟻同它們億萬年前的祖先並沒有多大區別。從這個意義上說,動物是沒有歷史的,人們除非用擬人化的辦法是寫不出它們的歷史來的。人卻不同,人有智慧,是萬物之靈。人的智慧雖然主要來自社會實踐,但社會實踐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積累和創新的過程。在這里,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學習歷史知識。歷史是人類的記憶,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的記錄。通過學習歷史,人們了解和吸取先輩的經驗和智慧,在此基礎上進行新的實踐,然後再把自己的經驗和智慧留給後人。如此世代相傳,人們的知識越來越豐富,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越來越大,人類社會也就不斷向前發展了。建議教師引用以下一段材料,讓學生思考其中的原因?
「自有人類以來,經歷了幾百萬年的原始社會,但由於那時還沒有文字,沒有真正的史學,社會發展就非常緩慢。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不過幾千年,而這幾千年的進步卻遠遠超過那幾百萬年。」顯然比較容易得出其中的結論:歷史學在其中具有一份十分重要的功勞。
(2)認識歷史是為了更好地了解現實,進而有助於觀察未來,看清歷史前途。
歷史知識是人們認識現在和預見未來的前提條件。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對周圍事物的認識,總是從它的現狀入手,例如,世界的現狀,中國的現狀,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單位的現狀,等等。但是,要真正認識一個事物,僅僅知道它的現狀是遠遠不夠的,知道現狀,頂多隻能說出它現在是這樣,而不能回答它為什麼是這樣。這是由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都是一個有規律的客觀過程,任何現實事物都是歷史發展的產物,都有它的淵源和成因。只有了解它的歷史,才能知道它為什麼會成為現在這個樣子,才能把握它的內在本質和發展規律。 一個國家如此,一個民族如此,每一個人也是如此。
4. 社會發展史五個階段
一、原始社會
原始社會是人類最初的社會形態,是以親族關系為基礎,以母系社會為前提,經濟生活採取平均主義分配辦法,對社會的控制則靠傳統和家長來維系。世界各地都有原始社會,形式多樣。有些以狩獵和採集經濟為主,有些則以漁業為主,或者以簡單的自然農業為主,部落組織是某些原始社會的特徵,但是並非所有的原始社會都有這一特徵。
根據文化進化論者的學說,有些原始社會保持著平均主義的性質,但另一些則已經逐步變成等級制度的社會,並進而發展成為酋長領地,其組織形式更為復雜。
二、奴隸社會
隨著私有制的產生,社會上出現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原始社會開始解體,奴隸制度逐漸形成,奴隸社會產生。在奴隸社會中,奴隸主在經濟和上層建築居於主導地位,奴隸佔有制生產方式決定著整個社會的基本發展方向。
奴隸社會最早出現於埃及、西亞、中國和印度,繼而在希臘和義大利等地產生。隨著奴隸與奴隸主之間的矛盾和斗爭日趨激烈,作為奴隸主階級鎮壓奴隸和其他被剝削者工具的奴隸制國家應運而生。人類歷史上最早在亞洲、非洲和歐洲出現的國家,都是奴隸制國家。
三、封建社會
封建社會是分封制定義的一種社會制度。這種制度下,國王向各類封建領主授予采邑,而封建領主向國王效忠,從而形成一種金字塔式的國家治理結構。根據領主們的封地規模、家族地位等因素,國王授予公、侯、伯、子、男爵位。
地主階級成為統治階級的社會是封建社會,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是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封建社會形成的自然經濟是以土地為基礎,農業與手工業結合,以家庭為生產單位,具有自我封閉性、獨立性,以滿足自身需要為主的經濟結構。
四、資本主義社會
勞動力轉化為商品和生產資料轉化為資本,標志著簡單商品生產向資本主義生產的過渡,也標志著對勞動者的剝削形式的變換,即由封建剝削變成資本主義剝削。資本原始積累還包括對殖民地的侵佔和掠奪,以及其他利用國家權力的暴力手段。
以使用機器的大生產為特徵,生產社會化同資本主義的私人佔有之間 的矛盾構成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這一基本矛盾貫穿於資本主義發展的始終,它在經濟上具體表現為個別企業生產有組織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的矛盾,在政治上表現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抗階級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歷兩大階段——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
五、共產主義社會
共產主義社會是指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條件下,在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的基礎上,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原則的勞動者自由聯合的社會經濟形態。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作為一種社會形態,生產資料所有制是完全的公有制,基本生活資料是按需分配的,即每個人都盡其所能為社會作出貢獻,而依照自己的需求索取。
要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必須實現家庭的分化,形成共產主義社會所特有的結構,客觀上依賴生產資料公有制和共產主義分配方式,並形成人人平等的社會機制和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動力系統。我國古代設想的「大同」社會也是共產主義社會的一種思想萌芽。
5. 什麼是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體力量
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復展和社會進步制的主體力量。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首先是生產發展的歷史。人民群眾是生產方式的主體,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是整個社會全部活動的基礎和前提。
歸根到底,人民群眾不僅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而且是變革社會制度、推動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在階級社會中,生產關系的根本變革、社會制度的新舊更替,都是通過階級斗爭、人民群眾的革命來實現的。
歷史反復證明,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體力量,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也是實現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5)歷史和社會發展擴展閱讀:
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在創造歷史過程中起著決定作用。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決定歷史發展的是「行動者的群眾」。作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信人民群眾的勞動創造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勞動成就夢想,創造鑄就輝煌。
6. 在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壯闊進程中,歷史和人民為什麼做出「四個選擇」
1.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成為引領中華民族從貧弱走向復興的堅強核心。在近代中國,伴隨艱苦卓絕的民族獨立和解放運動,各種社會力量及代表人物紛紛登台亮相,至民國初年政黨派別多達300餘個,但它們因階級和歷史的局限,沒有也不可能把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的歷史重任擔當起來。能夠擔當這個歷史重任的,只能是中國共產黨。
2.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為中國社會發展進步提供思想武器和科學指南。為拯救民族危亡,先進的中國人曾尋覓嘗試過西方的各種思想武器,但都不能解決中國的問題。馬克思主義一經傳入中國,便受到先進知識分子的推崇。
3.只有走社會主義道路才能真正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在新中國成立前相當長一個時期內,中國面臨著多種道路選擇,如以國民黨統治集團為代表的主張走「三民主義」舊的道路;以民族資產階級及其政黨為代表的主張走西方資本主義道路;以中國共產黨為主要代表的主張建立一個由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共和國,走社會主義道路。
4.經過徹底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毅然決然地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因為社會主義道路,是發展中國、造福人民的唯一正確道路。只有堅持走這條道路,才能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加快民族復興的步伐;才能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充分調動億萬群眾建設美好家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由此可見,歷史和人民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是天經地義的。
7. 歷史與社會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在150萬年前在現今山西省黃河邊的芮城縣境內出現西候度猿人;萬年前的藍田猿人和30萬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黃河岸邊取魚狩獵; 7萬年前山西襄汾丁村出現早期智人;3萬年前內蒙古烏審旗大溝灣出現晚期智人。 距今10000-7000年的細石器文化遺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3700-2700年的青銅器文化遺址和出現於公元前770年的鐵器文化遺址等幾乎遍布黃河流域。從中石器時代起,黃河流域就成了我國遠古文化的發展中心,拉開了黃河文明發展的序幕。 我國的古代文明起源於黃河。
黃河文明的形成期大體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間,前後經歷了兩千年之久。在這一時期,神州大地出現了許多地區性文明,如在長江流域有成都平原文明、江漢文明、太湖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學文化有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等。在黃河流域有甘青文明、中原文明、海岱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學文化有仰韶文化、中原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馬家窯文化等。在東北有燕山地區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學文化主要是紅山文化。各個地區性文明都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學術界都給以高度評價,但是到後來有的文明中斷了,有的文明走向低谷,只有黃河文明恰如中流砥柱,朝氣蓬勃,吸納、融合了各地區文明精華,向更高層次發展。與上述考古學文化相對應的是中國歷史上的五帝時代,即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以及海岱地區的太昊、少昊。據文獻記載,他們的族團主要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繁衍、生息、發展,創造了燦爛的黃河早期文明。這時的社會是邦國林立,出現了城郭、農業生產社會化、手工業專門化、禮制規范化。貧富分化,階級產生,文化藝術也有長足的發展。這時的黃河文明處於大交融的形成時期,可以稱為邦國文明,也可以說是華夏文明的初級階段。
黃河文明的發展期是它的升華階段。從時代來說主要是夏、商、周三代。這時的黃河文明主要凝聚在黃河中下游的大中原地區,以今天的河南省為核心,大中原地區文化是黃河文明的中心。在大中原域內的河洛地區(以河南洛陽-登封一線為核心)文化是黃河文明的核心。河洛地區大體包括黃河與洛河交匯的內夾角洲、外夾角洲以及黃河北岸的晉南和豫北。河洛文化圈向西可伸入關中,向東可以達到豫東。在河洛文化圈內,不僅有豐富的五帝傳說和遺跡,而且還有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國都。考古發現了屬於王朝性質的都邑有河南省鄭州市登封王城崗 (原八方遺址)古城、鄭州新密新寨古城、洛陽市偃師二里頭城址、鄭州商城、洛陽市偃師屍鄉溝商城、安陽殷墟和安陽洹北商城以及在陝西和洛陽發現的西周、東周都城遺跡,夏商周三代的都邑均在河洛地區。因此,河洛文化不僅是一個地區性文化,而且是延續約兩千年的王都文化,是黃河文明最核心的載體。在這一歷史階段,出現了父傳子家天下的政權體制,形成了比較成熟的國家機構,制定了比較完善的禮樂制度,出現了比較規范的文字,科學技術、農業、手工業、商業貿易飛速發展,劃時代的青銅文化聞名中外。在河洛文化周圍出現了巴蜀文化、吳越文化、楚文化、燕趙文化和齊魯文化等,通過交流、吸納、融合,給河洛文化注入了活力,在歷史的舞台上顯得更加活躍。在這一時期,出現了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和哲理豐富的《易經》等許多不朽之作。影響中國幾千年的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等學派也如雨後春筍在河洛地區一齊湧向社會,開創了中國學術界百家爭鳴的黃金時代。河洛文化為黃河文明充實了內容,輸入了新鮮血液,文明的光芒照亮了亞洲的東方,不僅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望塵莫及,即使在當時世界范圍內,也享有極高的聲譽。
黃河文明的興盛期,是進入封建帝國文明的歷史階段,自秦漢開始直至北宋,一千多年來,河洛地區一直處於核心地位。帝都文化推動著全國科學文化大踏步前進。秦始皇統一六國,廢封建,立郡縣,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漢承秦制,對這一重大文明創造進一步規范、完善和推廣。先秦時期的儒家、道家等學說,在歷代王朝都得到繼承和發揚光大。漢學是漢代學者創立的一個重要學派,源遠流長,影響很大,他們對經學研究的成果,一直被後世學者奉為經典。宋代的理學,對塑造中華民族的性格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中國最早的最高學府太學,設在東漢首都洛陽(今河南洛陽),學生最多時達三萬人以上,歷經曹魏、西晉,為全國各地培養了大批人才,出現了不少出類拔萃的人物。天象歷法、農學、地學、醫學、水利、機械、建築、冶煉、陶瓷、釀造、紡織、造紙、活字印刷等科學技術,都創造了歷史奇跡;漢賦、唐詩、宋詞以及書法、繪畫、雕塑等,都攀登上文化藝術的高峰;留傳後世的各類史書浩如煙海,記載了古往今來王朝興替以及社會發展的歷史。著名的絲綢之路的起點,西漢時始於西安,東漢至隋唐時始於洛陽,西安、洛陽在當時是對外文化交流、商業貿易的國際大都市,由此,中國歷史上的漢唐文明享譽世界。這就充分說明黃河文明的確發展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這個高度興盛的黃河文明,其核心的確是在河洛文化范圍內。
華夏文明的主體是黃河文明,黃河文明的中心在中原地區,黃河文明的核心在河洛文化圈內。河洛文化最大的特點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國都文化連綿不斷。黃河文明形成期的五帝邦國時代,黃帝都有熊(今河南新鄭市),顓頊都帝丘(今河南濮陽市),堯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舜都蒲坂(今山西永濟市);黃河文明發展期的夏商周王國時代,夏都陽城(今河南省新鄭市)、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斟鄩(今河南省偃師市,即二里頭),、老丘(今河南省開封市),商都亳(今河南省商丘市)、隞(今河南省鄭州商城遺址)、殷(今河南省安陽市小屯),周都豐鎬(今陝西省西安市)、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黃河文明興盛期的帝國時代,西漢至北宋一直建都在西安、洛陽和開封。上述都城均在河洛文化圈內,幾千年的建都歷史,形成了具有極大影響的國都文化。這是河洛文化最突出的特點。第二,樹大根深的根文化是河洛文化又一特點,有許多文明源頭都在這一地區。如最早出現的國家在這里,近年啟動的文明探源工程所確定的四個重點即臨汾的陶寺、鄭州的古城寨、新寨和王城崗也在這里,《河圖》、《洛書》和《易經》等被譽為傳統文化源頭的元典出自洛陽、華夏文化重要紐帶之一的漢字也產生在這里,即河南安陽殷墟甲骨文。由於歷史上各種原因,中原人口大量向四方播遷,甚至播遷到海外。據姓氏專家研究,中國一百大姓中有七十多姓的祖根或一支祖根源於中原。現在播遷在外特別是海外華人,多自稱是「河洛郎」,並且前來尋根拜祖,河洛地區成為文化尋根和姓氏尋根的聖地。第三,大一統的思想根深蒂固,形成了傳統的民族基因。善於吸收、包融、開放、凝聚的民族個性,在河洛文化中都有充分的體現,但最突出的還是大一統的民族基因,從邦國、王國到帝國的幾千年中,人們為維護國家的統一強大,反對分裂,一直進行著不懈的斗爭,並且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這一優秀的傳統現已成為整個中華民族堅如磐石的凝聚力和靈魂。
黃河之源為卡日曲,出自青海巴顏喀拉山脈各姿各雅山麓,東流經四川入甘肅,過寧夏入內蒙古,穿行陝西、山西、河南,由山東北部而入渤海,全長5494公里,為中國僅次於長江的第二大河。
黃河分為三段,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以上為上游;河口至河南孟律為中游;孟律以下為下游。
黃河之源,有三條小河北支叫扎西、西支名曰古宗列曲,西南支便是黃河的正源卡日曲。三曲匯為一道東流入星宿海。這條由冰封雪覆的高山中湧出的河水,清澈見底,潺潺有聲,活潑得如同嬉戲的兒童,整天整夜唱著快樂的歌;黃河的上游穿行在高山峽谷之間,跌盪起伏,湍急迴旋,水流依舊清冽;及至中游,河口至孟律,流經黃土高原,含沙量大增,水色乃呈深黃,登高一望無垠的高原千萬條溝壑如同黃土的巨龍,一齊擁入大河的懷抱,或者宛如千萬條被碩大無明的推土機陣列拱動的土方,同時要推入大河築起無數的堤壩。彷彿不是河水沖刷了黃土,而是黃土在億萬年裡要天天掩埋河水。固執而又無羈的大河沖破一道道泥的堤、土的壩,一路揚波夾帶著它俘虜的泥沙,自山西壺口飛流而下,震盪著天鼓,卷揚起罡風,隆隆復隆隆,晝夜不舍。直過孟律,地勢平坦,華北平原展開胸懷撫攬著狂怒的河水。河水漸漸緩速,彷彿在作搏鬥後的歇息。泥沙從懷中釋落沉入河底,年年堆積,月月沉淤。於是兩岸築大堤,積年而增高,河底高於地面,黃河之水遂成地上之河,直如由天而來,奔向大海。
黃河自古多洪泛。遠在人類社會出現之前黃土高原早已是千溝萬壑,無法計量的黃土湧入大河。而黃河輸入量的多寡又與太陽黑子活動周期有密切的關聯。黃河幾乎周期性地泛濫,一面夾帶著泥沙,一面又造成廣闊而肥沃的沖積平原。正是在這片黃色的原野,我們的先民創造了旱作農業文化,輝煌燦爛。黃河以她柔韌博大的胸懷哺育了黃河文明的先民,成就了黃炎部族和其他部族文明的大融合,這是我們民族的母親河。
黃河與黃土,這水與土的關系是自然界的地球化學過程,難言功過。這方水土培育了璀璨的文明,也是人類發展史上的進程。黃河的流變給了我們民族深邃而又遼遠的啟示和力量,成為我們精神的象徵。黃河本身的秘密,比如洪泛的周期性,輸沙量的高峰與低谷的周期性,黃河歷史上幾次陡然的清澈之謎,以及治理黃河自古至今的經驗教訓,都值得我們長久地沉思。而黃河那奔流不息的江流給予我們民族胝勵卻是我們該永久張揚的奮斗不息的精神之旗。
黃河,是我們的財富。
黃河,是我們的象徵。
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
沿著黃河走,在文明初始期的華夏大地上,有星羅棋布般的各具地域特色的多個文化中心。多中心不平衡的發展,是這個時期的特點。那時的文化中心,大致可分為北方文化,南方文化,長城沿線文化,西北文化,東北文化等五部分。南北文化的過渡帶與東西文化過渡帶的交匯區,正好如同一個大大的十字,形成了我國史前文化最發達的地帶,這便是今日之西安——洛陽——開封一帶的史前文化區,也就是黃河流域的文明發祥地。
世界上人類古代文明的發祥地大都位於河海之濱或河流交匯之地。埃及的尼羅河,印度的恆河,美索不達米亞原野上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都是人類古老文明的血脈。古老的兩河,培育灌溉農業,也讓文學與數學之樹開始發芽生長。輪子的發明,將交流和貿易成為現實,楔形文字的出現讓巴比倫人成為真正的文明人。於是在公元前3500年前,兩河流域誕生了世界上第一批真正的城市。
但是兩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建立在單一的灌溉農業基礎上,一旦灌溉條件失去,古代文明也隨之衰敗,於是,古老的巴比倫文明就掩埋在亘古的沙塵之中。
我們的古代文化則不然,那時候東亞季風吹拂著華夏大地,復雜多樣的自然環境雖然不如兩河流城那樣便於利用,卻為我們的先民創造下多種生態因子,為先民發明創造更高更復雜的利用自然條件的技術鋪下了客觀基礎。黃河與長江都發源自崇山峻嶺,而不是兩河流城那平坦的原野。從山岩噴泄而出的江流必須有較高的技術才能利用,而廣大地域的多中心文化,又使得中華文化的發展不致因為某個中心的衰落而全體消亡,因此,中華古老文化的不曾中斷和持續發展就是客觀的必然。
我們的黃河從古至春秋時代就一直在今天華北平原一帶不斷演出「龍擺尾」的話劇。頻繁的改道、汛濫、形成大片的黃土原野為旱作農業提供了廣袤肥沃而松軟的土地,這一地帶的氣候也頗有規律,雨季正好在農作物的生長期。於是,造宜黃土帶生長、成熟期短又易於保存的粟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糧食作物。黃河流域的古代文化既經歷了自身長期的發展演變,又充分吸收了周圍地帶的文化精華, 終於成為中華早期文明的主流。
黃河的古代文化遺存幾乎遍及整個流域。黃河中下游廣大地區是仰韶文化的集中地,從陝西的關中、山西的晉南、河北的冀南到河南大部,甚至遠達甘肅交界,河套、冀北,豫東和鄂西北一帶。早期的代表就是陝西臨潼的姜寨。面對姜寨村落遺址,會讓你生出無限的遐想。一個古代先民群居的場所,把遠古拉到你的面前。河北中南部的磁山文化,河南的裴李崗文化,關中、隴東的老官台,大地灣文化,是仰韶文化的前身。黃河上游甘肅地區的馬家窯洞文化、齊家文化則是仰韶文化的後期,生產和社會的發展都跨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甚至有人判斷,齊家文化的下延可能已屬奴隸社會。
黃河下游海岱地區文化則自成系列,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一脈相承。有人說依舊是仰韶文化的支系,有人則說是南方良渚文化的影響,因為陶器和玉器的製作都有良渚文化的特色,更有人說,大汶口文化和山東龍山文化是獨立的文化中心中的一個。
無論學者怎樣指點古代的文化遺存,那些無聲的文物都在為我們說明,在古代,那浩浩盪盪的黃河全流域的岸邊、階地活躍著我們先祖的身影,根據我國古史傳說時代有關文獻的研究,結合考古學文化推定,仰韶文化,河南龍山文化和陝西龍山文化,可以看作是華夏諸族的文化遺存,而大汶口——山東龍山文化則是屬於東夷諸族的遺存。
華夏諸族中最強有力的兩個氏族便是黃帝與炎帝,而東夷諸族太、少、蚩尤是強大的中堅。
炎帝發祥於陝西岐山之東的姜水河畔,部落沿渭水東下進入河南與東南部而達於山東,黃帝生於有熊(今河南省新鄭市一代)並定都於此,長期以此為中心進行政治軍事活動。
東夷諸族處於黃河下游海岱地區,山東、豫東、豫南、皖中地區都是他們的活動范圍。
進入山東的炎帝與蚩尤部族發生戰爭,戰敗的炎帝求助於黃帝,黃炎兩個部族結合起來,在涿鹿擺開了戰場,同蚩尤廝殺。當時蚩尤部族已經掌握了較高的冶銅技術,其文化當在黃炎部族之前,這一場古史傳說時期的「涿鹿之戰」直殺得天昏地暗。黃炎部落終於殺死了蚩尤,其部族一部分融入華夏,一部分南撤成為今日的南方諸族,另一部分則渡海而去。
其實,這場戰爭是中華文明初始期的各地域、各支系文化的一及大沖撞、大融合,在古代沒有信息傳播媒介的情況下,遷徙爭戰,都是文化交融的手段。正是這場戰爭,使得黃河流域中下游的兩種文化合而為一,甚至長江流域的良渚文化也融進中原文化之中,使這匯多種文化精華而成的中原文化成為中華早期文明的中心。很難說比中原龍山文化水平更高的山東龍山文化的冶銅術,乃至早期的符號文字不對中原文化產生深遠的影響。中原文化最終成為夏商青銅文化為代表的早期文明的核心,正是由於他融多種文化先進因素於一爐。因此,黃帝、炎帝、蚩尤都應當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而給予永恆的崇敬。
公元前2000多年前,黃帝族後裔的一支:夏後氏崛起,在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和私有制產生的基礎上,一次巨大的災難,讓我們的民族在中原地區進入了文明時代。一場彷彿由天而降的洪災遍及中原,夏禹治水成功的故事成為中華民族永不湮滅的傳說,藉助這次治水的成就,夏部落最後一位經原始社會推舉而出的部落聯盟領袖禹,開始向建立第一個中國奴隸制社會夏王朝的歷史進程前行。禹的威望和夏族較其他氏族先進的生產力都使禹成為事實上的各族首領。對那些阻礙夏族發展的勢力如三苗,共工、禹都舉兵征伐。再也沒有什麼力量可以阻止他的腳步,世襲製取代「禪讓制」,階級文明社會取代原始文明社會的鑰匙就在他的手中,他正在揭開中華文明嶄新的一頁。
那一年,據說在公元前21世紀,據今4000多年,這個歷史性的轉變就發生在河南。
綜合以上,黃河流域文明作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有理有據哈!
夠詳細了吧!採納我的吧。。。。、
8. 歷史發展與社會發展是一回事嗎
歷史的發展是以國家或者民族為背景的,比較具體
社會的發展是以人類或者整個世界為背景的,相對歷史而言更籠統,更概括,更具有一般性。
所以,社會的發展包括歷史的發展,歷史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組成部分。
9. 對歷史與社會的認識
對歷史和社會的認識,應該是有社會的發展,就是歷史的一個過程,也就是說,現在專的社會是有過去的屬歷史發展,而來源這個本身就是一個有重復的地方,歷史指的是過去的一些的東西,所以了解過去的歷史,也就是了解過去的社會,為今天的社會的發展提供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