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文字設計的歷史與發展

文字設計的歷史與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10 04:00:15

1. 中國文字的發展歷程

漢唐時期,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儒釋道思想以及文字、繪畫、建築、雕刻等等,傳入了日本、朝鮮等國,譬如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在日本的傳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學、陽明學。

唐鑒真東渡,中國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傳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備真備、高僧空海、阿倍仲麻呂等到中國研習中國的文化,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築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在明清之際,通過西方耶穌會士,通過東學西漸,還傳播到了歐洲一些國家。中國的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火葯、指南針、)先後傳入西方後,對於促進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文字設計的歷史與發展擴展閱讀:

中國文化的精髓: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禮儀之邦,「禮」乃中國文化的精髓。古代的「禮射」不僅貫穿與融合了華夏數千年璀璨的歷史文明,而且深度影響了世界,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為維系和發展優良的社會秩序與生態和諧而共同遵守的道德規范;是人類文明與智慧的結晶。「禮」和「射」分別為中國古代六藝之一,包括「禮、樂、射、御、書、數」。

古代中國的《禮記·射義》思想傳入江戶時代的日本,孕育了日本江戶時期射箭中的「文射」儀禮。日本現代的弓道正是將《禮記·射義》和江戶時代的《射法訓》一道兒奉為國之經典的。

《禮記·射義》中對射禮的性質、目的、做法之規定,就是以文射為指導思想的。

網路-中國文化

2. 字體設計的發展

中國的字體設計是在印刷術的產生和發展中應運而生的。在古代,中國的字體設計曾有過輝煌的歷史時期,在宋朝時進入黃金時代。隨著畢升「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刻字用的雕刀對漢字的形體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余秉楠在《美術字》一書中提到:「印刷術發明後,產生了一種橫輕直重、結構方正勻稱、閱讀醒目的印刷字體。後世稱為宋體字。」宋體字在明朝傳入日本以後,很受歡迎,所以至今日本人一直把宋體字稱為「明朝體」,而這正是現代最通行的漢字印刷體——宋體的始祖。
清朝末年,鉛字排版印刷術傳入中國,字體設計進入鉛字時代。這個時期的字體設計既要帶有傳統文化的審美慣性,又要符合鉛字印刷的工藝要求,字體設計走到了轉折的關口。中國印刷出版界開始研究、推出新的字體。1909年,一套楷書印刷字體誕生,該體具有濃重的漢字書法神韻。1916年,錢塘人、丁輔之等人為商務印書館刻制了「仿宋體」,這種全新的字體兼備宋體和楷體的神韻,挺拔秀麗是其主要風格。隨後,根據拉丁字體中的等線體創制的具有現代風格的黑體字也傳入中國。至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仿宋、黑體、楷體等現代最通行的印刷字體先後出現。
新中國成立以後,國家出版總署在北京、上海兩地分別建立了字模廠和印刷技術研究所,選拔和招募了相應的專業人才(約幾十人),形成了專業的字體設計隊伍。1961年,北京率先完成了第一套字體「611體」(即老書宋體,用於書籍正文排版,已棄用多年)。1964年1月,北京新華字模廠字體設計室又為《人民日報》設計了正文字體「641體」(即報宋體),在設計這套字體時,參考了日本的「秀英體」,這套字體一直沿用至今。
鉛字印刷是印刷走入機械化、工業化時代的標志,但在這一時代里,印刷字體設計卻始終無法超越手工勞動的制約,無法擺脫刻模、鑄字、撿字、排版等一系列印前繁雜工藝的束縛,每個設計師一天最多能設計3至4個漢字,設計進程十分緩慢。
1975年,由北京大學王選教授主持研製漢字激光照排系統,史稱「748工程」。1987年,方正漢字激光照排系統開始在《經濟日報》全面應用,中國出版印刷業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字模廠、字模、鉛字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一)塑造筆形
筆形是字體干變萬化的可變元素,什麼風格、基調的筆形,所構成的字體也必然地以筆形的風格綜合體現。創造出一種新型的字體,塑造筆形是首要關鍵。
筆形是構成文字中的筆畫的基本形象,在筆形的創造中要善於總結、敢於想像、富於創造。如圖3,同樣是「創意」兩個字,我們將每組字體的筆形稍作處理,效果就不一樣了。
(二)變換結構
結構是字體構成的法則,以什麼法則來組建字體,在字體構成中以什麼形成字體的個性特色,這都要靠結構來解決。在字體構成中,變換結構是體現字體創意表現的主要手法。 變換結構是要基於字體現有結構規律,通過創意性的變化和轉換創造出各種新的結構。變換字體結構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加強探索:敢於打破、善於發現、多重結構、統一表現。如圖4,我們將文字的位置、外形結構變換之後,文字展現出另一種效果了。
(三)重組筆形
字體的筆形猶如人類語言詞彙一樣,有著非常豐富的構成,這種構成以鮮明的形象風格展現出種種活力。漢字字體中的宋體、黑體、隸書、魏碑、楷書、琥珀等,拉丁字體中的古羅馬體、現代羅馬體、現代自由體、卡羅林小寫體等,從種種字體的筆形中部充分地表露著筆形的個性特徵。在這種種現存字體的筆形中,如果我們任意地在兩種字體中拉上一根直線,以這兩種筆形為基調,經過重組的過程,是否可形成另一種筆形風格的字體。技照這種原理再去審視各種字體的筆形,以它們為基點,將會繁衍出更多筆形風格的字體。
(四)變換筆形
字體的筆形相對於某一規定的字體是不能改變的,宋體就是以一套宋體的筆形構成,黑體就是以—套黑體的筆形構成,但相對於創意性個體,就可以根據不同創意源點進行變換,通過種種變換手法的處理,往往能帶來別具一格的新型字形。變換筆形的方法有多種,如突變、無理旋轉、疊加、過度變換、互襯。
(五)結構中的形象疊加
我們知道字體自創始以來,一直都是以形象性符號展現著各種形象意義,如最初的象形文字。在人們的記憶與識別中,一種字體稍加改變,就使讓人們的感官上產生很大的差別,因此,在字體結構中充分運用形象改變原有的結構風格,能從字體構成的本質特徵上形成突破性個性。或以抽象的線形改變結構的局部筆畫,或以簡潔的喻義形象轉借某一旁筆畫,或以個性化形象襯疊某一筆畫,或以某種形象與某一筆畫構成互依性形象,都能通過形象疊加的不同手法塑造出新性的字體結構風格。其方法有形象襯疊、互依形象的轉借、形象轉借。
(六)變化黑白區關系
黑白區是體現字體創意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檢驗字體表現的重要因素。由字體筆畫構成的實體稱作黑區,與筆畫相依的虛體部分稱作白區,黑白區的分界主要體現於實休筆畫與虛體非筆畫間的交界。很多字體風格的形成和變化,只是將這種分界線稍作移勸,就會形成截然不同的字體創意風格。變化黑區的關系,雖然是相對於字體筆形粗細間的變化,如擴大、縮小白區的面積,但這種變化會給字體帶來全然不同的感覺。在具體變化中,通常依據黑白區面積界定,從黑白兩個大的領域著手,都將從不同方面表現比字體的新穎個性。
(七)突破字體的外形
字體的外形經長期演變,已形成規范化的外形,或方、或圓、或三角,但伴隨著人類文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後,規范的字體外形顯得比較呆板,突破過於呆板的字體外形,必然成為現代眾多媒介中表現的主導方向之一。無論漢字還是拉丁字體,在遵循字體總體外形規范的基礎上,可有所選擇地將其中一到兩個筆畫突破外形的界定,或向外延伸、相連,或收縮、與其它筆畫相依,其次還可根據具體表現主題的需要將字體變化成各種無機形態。突破字體外形的表現要有意識地跳出原有的框框的限定,多從靈活多變的角度變化字體整體形象的走勢,使字體總體形象的風格展現出不同的內在活力和視覺沖擊力。
(八)結構的再設計
字體的結體在自身長期的發展中雖已形成種種規范化的個性特徵,它們都以程式化的偏旁部首、筆畫的編排構成字體的定性構成規律。但隨著社會各項綜合因素的發展,人們要求各種視覺傳媒形式的個性化發展,字體的結體必須順應時代的要求,在結構的構成法則上有所創建。結體的再設計,是在傳統字體結構基礎上,有所突破地打破原有字體結體規范,根據視覺形象的新型審美觀,將某些偏旁部手突破原有結構的構成規律,在原有的結構編排上開創出新型的結構。 在熱排版年代,熟練的技術工人會全身心地投入排版工作。隨著桌面排版系統的發展,每個人都可以做「排版工人」,排版藝術漸漸衰退了。排版是一門藝術,不能完全交給電腦完成。
首先認識一下西文字體的發展。老式字體往往有襯線,反映出傳統字體設計的特徵。老式字體字母往往會有傾斜的軸線,這是鐫刻字體的鑿子類工具所特有的痕跡。過渡性字體也有襯線,但字母中粗細線條的反差沒有老式字體那麼明顯,而且其軸線也趨於垂直。字體本身看起來更清晰,具有手工繪制的特色。現代字體設計趨於清晰簡潔,為迎合現代特徵,字體設計被簡化,襯線逐漸被去除,線條也不再有粗細之分,干凈利落,更具機械繪制的特點。而電子計算機的發展,使所有的字體設計都成為可能,數碼(digital)字體中,有的明顯繼承老式字體風格,也有的體現獨特的現代文化氣息。下圖比較一下四種字體,注意看在老式字體和過渡字體所標示的軸線。
隨著各種桌面設計系統的出現,運用不同規格的字體進行設計已不再需要專業培訓。在熱排版時代對字體處理的專門詞彙和技術知識往往被忽略,不幸的是,這些詞彙和技術是確保設計成功的最基本訓練。能夠得到最佳的設計效果,不是由於掌握了最新的流行趨勢,而是對字體設計的最基本,最傳統的訓練。
點的大小和x高度。鉛字的大小用點(point)作單位。任何字體的點大小都是從字母上升部分頂端到下伸部分底端的距離。而字母x頂部到底部的距離被稱為x高度(x-height),這是視線最集中的部位。影響可讀性不僅僅是大小,跟字體的設計也有重要關系。
加空鉛。這個術語可以追溯到字體用金屬鑄造,然後用打磨好的鉛條來分隔每一行字體的年代。因此,加空鉛即是字體每行之間的間隔。
字母間距和每行長度。雖然電腦會自動清除決定單詞中字母的間距,但有經驗的設計師會給正文或標題的字母專門設計間距,包括擴大或者壓縮每個字母前後的細小空間。關於每行長度,大腦和眼睛在感到疲勞並游離於所閱讀的材料之間所能承受的每行長度極限,據測是每行39到45個字母。
字體排版的對齊格式。對於世界上的ltr(left to right,左到右)書寫/閱讀順序的語言來說,左對齊也許是最舒服的格式。讀者可以沿著左邊的垂直的直線方便地找到第一行的開頭,而右邊的空白也可以讓段落顯得更自然。右對齊和中間對齊,只能適用於少量的字體,因為每一行不規則的開頭會增加閱讀的時間、精力和難度。兩端對齊適用於要充分利用版面,如報紙,但有時候會讓字母間距不均勻。還有一種自由格式,雖然讀者需要花更多時間和精力,但確實給設計師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
混合字體。使用有聯系的字體(可以是一副鉛字)可以幫助避免視覺上的混亂。一次不要混合太多不同的字體,可以考慮改變字體大小,分量或字形,但不要一次改變全部三個方面。老式字體往往能與亞現代(過渡)字體混合,這是因為亞現代字體在設計時融合了老式字體的風格,同時兼備現代字體的簡單,這是字體既不相同,又能相互協調。同一份設計中的不同字體應有自己的大小和間距,以便相互之間的融合。 從平面設計來講,漢字無疑是人類社會有史以來最偉大最成功的設計。它以最為簡單的設計元素,運用最豐富而復雜的設計手段,設計出了一件又一件恆定而單純的「產品」,並使這些產品的內涵無比豐富、構架無比完美、用途如此廣泛、影響如此深遠。同時,又使這些設計出來的「單元產品」具有無窮的聯結方式,具有開放而遞增的同構能力,具有對發展變化著的不同條件下的無限親和性與適應性。
盡管許多文字學家、語言學家及其他的什麼學家不停地研討著「漢字」,但是說穿了,漢字實際上只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平面設計產品」。說它是「產品」,那是因為它是一種可供使用與流通的作品,它甚至還具有那麼一點「一字千金」的「商品性質」;而且,它的確被世界上最多的
人使用了最長久的時間,並有標準的產品目錄:各種各樣的字典。而且它還是只供人使用的產品,世界上有貓食狗糧賣,但尚未見供狗貓用的字典和書店。說它是「平面設計」,那是因為它是由只供平面設計用的點畫這樣的人造元件,通過平面設計的結構原理和手段,按照人類社會某種共識的理念設計出來的。而且,它有不斷豐富的專門化設計工具,從刀到筆、從彩到墨等一系列獨有的工具,人們還為它發明創造了專有的「載體」和「產品處理器」,這便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創造:紙和印刷術,實際上是一切文明發展的基石與最初的信息處理編碼方法。它還和一切平面設計一樣,可以作為思想與實體的中介與檢驗標准.如同以設計圖來對照檢查某幢建築物或某件器物那樣,也可以用「立此為據」的產品來對照那些「口說無憑」的言行。更重要的是,漢字是和所有的平面設計一樣的供人「看」的,是一種只需「認識」之後便可使用的平面圖形。唯一特殊的是,漢字除了與其它的平面設計相似的功能外,它自身就具備有「終極產品」的特徵,並可以作為終極產品使用,完成從標識、記志、狀物、抒情、審美等諸多的直接文化功能,甚至形成了「書法」這類二階意義上的藝術門類。所以,可以這樣來看待漢字:漢字是出點畫構成的記錄人類理念的平面設計,是供書寫或類似方式處理的視覺信息符號。也可以這樣來看待許多與漢字有關的中華民族特有的東西:例如,字典是漢字型檔,句子是漢字邏輯式,書法是以漢字為題材的書寫藝術樣式等等。
漢字的設計思想既高妙又單純,它實際上只以「點畫」兩種元素構架而成;所謂的「永字八法」中,不同的筆畫式樣均可看成點畫的不同位置與樣式。早在宋代時,便有學者提出點也是一種畫的「一畫構成」理論。但漢字的結構方式卻豐富無比、不可窮盡且有法度可尋。幾千年來漢字發展選擇的歷史已證明了這一點。更重要的是,漢字的設計思想揭示了平面設計的邏輯本質,並將其邏緝方式發展到與人類的活動能作最廣泛完美的聯絡。舉例來看:「車」字是最古老的漢字之一,它實際上是以點畫結構設計出的最古老的車形圖樣,圓形的車輻的輪、車軸與車轅的基本結構,被用點畫作員簡潔完美的觀念記錄而形成了「車」字。然而,它並不需作所謂性、數、格等任何形象上的變化而永恆地完成了一切有關「車」的邏輯表述:它不但可以記志一切如馬車、牛車、獨輪車、自行車、火車、汽車、電車、摩托車、登月車、光子車、太陽車等等,古今中外,以至未來理想的「車」;它還可以表述某方面具有車的形式動態特徵的東西,如水車、風車、紡車、車床等等;它甚至可以將一切與「車」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人、事、理表達出來,如;車水、車工、車刀、車水馬龍、車過身來、行車表、車站、中夫、車輪戰、車裂、車書等等。此外,「車」還可以作為漢字的設計元素,設計出遵從漢字設計規則的許多新字來,諸如:轟、軋、軌、輪、軒、轅、轎、轉、斬、軟、輕、軸、較、輦、輯、轤等等。由此而引發造就的各種詞句,那簡直不可勝數、難以枚舉。它們不但有「轎車」這類當代車名,也有「軌跡」這類專用術語,更有「輔佐」、「轉化」、「軒昂」、「輕率」這類無所不在的詞彙,甚至有「轟轟烈烈」、「車站再大住不得」這類俗白。也許不難發現,任何古今中外、甚至可以想見的未來場合中.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隨時隨處會有與「車」有牽連的「設計產品」之使用。
其實,每一個漢字都是這樣的「產品」,它們共同構築了中華文明,遷延並光大了中華文化。其實,最初的漢字就直接稱之為「文」,中國文字統一後的第一部字典便稱為「說文」,在這部辭書精典中也明確地將漢字的結構規律與法則總結出來,並明確地指出「交畫為文」的道理。而「文明」「文化」這些詞彙,所總結的正是漢字那種「無物不明、無識不化」的特殊功能。在五千年的發展過程中,漢字已成了最完善的「視覺平面信息記錄體系」。有些不究此理、不明此義的人卻違背這些,要搞什麼「走世界共同的拼音化道路」的「漢字改革」,成立什麼文字改革委員會,他們實質上是想取消漢字的視覺平面結構信息特徵,他們不明白漢字多種寫法那統一而同一的構成規律,以減少漢字筆畫來「改造」漢字,甚至以錯字、別字來「規范」漢字。於是,出現了繁簡二體,由於繁體字能包含代替簡化字,而簡化字卻不具有包含代替繁體字的功能(至少在簡化字出台之前一切漢字典籍均以繁體字留存),因此,這實際上是在每個字少了幾筆之後而多製造出了幾千個常用的漢字,造成了漢字體系的混亂化和復雜化,試看那越來越厚的字典(必收繁簡兩體),便不難明白這種錯誤的嚴重。這給漢字的規范化帶來了許多困難的工作,不利於時空雙向的開放改革與文化交流。要不然,在以開放改革為基本國策的今天,那個標榜改革的「文字改革委員會」何故要改稱為「文字工作委員會」呢,以簡化為先導,以取消為目的的「漢字改革」正是那種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民族文化虛無論下的行政命令之產物。錯了,改過來就是。漢字體系的寬容性的確有許多「文字工作」等待「文字工作委員會」去工作。

3. 文字發展的演變和特點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商) (周) (秦) (漢) (魏晉) 草書
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後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體。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於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自秦始皇統一,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各個時代的中國文字都有著與眾不同獨特的民族、民風的內涵,中國的文字史里處處深深地刻著中華兒女的智慧與勤勞。然而,現今有些人對本國文字了解甚少,而對於其他國家的語言文字投入極大的熱情,卻依然是個半調子。文字是國家的靈魂,為了了解祖國文字的變遷,祖國的歷史,祖國的靈魂,我們選擇了這個課題。
中國文字的發展,經過秦統一中國後,連續對漢字進行簡化、整理,使漢字逐漸走向規范化。漢字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古文、篆書、隸書、楷書等四個階段的演變過程。其中,篆書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隸書則有秦隸、漢隸之別。由此可知,歷史上任何一種新的字體,都是經過長期演變逐漸形成的。總體來說,楷書形成後,中國文字已基本定型

4. 標志設計的發展歷史

標志的來歷,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的圖騰。那時每個氏族和部落都選用一種認為與自己有特別神秘關系的動物或自然物象作為本氏族或部落的特殊標記(即稱之為圖騰)。如女媧氏族以蛇為圖騰,夏禹的祖先以黃熊為圖騰,還有的以太陽、月亮、烏鴉為圖騰。最初人們將圖騰刻在居住的洞穴和勞動工具上,後來就作為戰爭和祭祀的標志,成為族旗、族徽。國家產生以後,又演變成國旗、國徽。
古代人們在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中,為方便聯系、標示意義、區別事物的種類特徵和歸屬,不斷創造和廣泛使用各種類型的標記,如路標、村標、碑碣、印信紋章等。廣義上說,這些都是標志。在古埃及的墓穴中曾發現帶有標志圖案的器皿多半是製造者的標志和 姓名,後來變化成圖案。在古希臘,標志已廣泛使用.在羅馬和龐貝以及巴勒斯坦的古代建築物上都曾發現刻有石匠專用的標志,如新月車輪、葡萄葉以及類似的簡單圖案。中國自有作坊店鋪,就伴有招牌、幌子等標志。在唐代製造的紙張內已有暗紋標志。到宋代,商標的使用已相當普遍。如當時濟南專造細針的劉家針鋪,就在商品包裝上印有兔的圖形和認門前白兔兒為記字樣的商標。歐洲中世紀士兵所戴的盔甲,頭蓋上都有辨別歸屬的隱形標記,貴族家族也都有家族的徽記。
到本世紀,公共標志、國際化標志開始在世界普及。隨著社會經濟、政治、科技、文化的飛躍發展,21世紀以來經過精心設計從而具有高度實用性和藝術性的標志,已被廣泛應用於社會一切領域,對人類社會性的發展與進步發揮著巨大作用和影響。一門新興的科學——符號標志學應運而生已是歷史必然。 西方社會發展至十二世紀,在商標設計上已經形成了體系,生產性標記和商業性標記已經出現了分化和區別,在使用上分別有不同的目的。有的國家還制定了相關的商標法規,推動了商標在貿易中的廣泛應用。隨著商業的興盛,商人們使用專有的標志來宣傳和保護自己的權益。同時,標志的風格也具有裝飾性。
十五六世紀,印刷性商標成為主要的宣傳手段,標志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進入工業革命時期,西方社會的工商業得到了飛速發展,生產力高度發展,機械和電的發明,宣告了原始手工製造的歷史結束,大批工業品由工廠批量生產後投放市場,經濟的繁榮促進了人們的需求。這個時期,標志設計對產品宣傳的影響越來越大,商標成為市場競爭和商品質量信譽的象徵。商標與印刷、文字、廣告、攝影等共同占據了商業宣傳的重要地位,成為十分重要的視覺宣傳媒體。標志設計的形式和內容不斷翻新,新的字體和圖案層出不窮,標志設計更美觀新穎,商業設計行業出現了細分,設計公司、印刷公司、廣告公司、網路公司的分工,大大促進了標志設計和商業設計的進步。
19世紀,標志的設計,傾向於自然、生動,並吸取了東方的藝術風格。這一時期的莫里斯運動,又稱工藝美術運動,對推動商業設計的進步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主張功能性與美觀性的結合,與20世紀的現代設計思想十分相近。西方各國出現了新的設計變革,如新藝術運動、裝飾藝術運動等。標志設計的風格追求藝術性和商品性的完美結合。
20世紀初,誕生了現代主義設計,深刻影響了商業設計思想。強調傳達、溝通、人性化的特點,風格簡潔,大量採用幾何線條,體現了現代審美觀點。20世紀30年代後,美國經濟發達,為現代主義設計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現代主義設計在美國得到了廣泛的發展。誕生了一大批著名的標志和設計師,如UPS聯合快遞、IBM、可口可樂、百事,以及日本美能達光學、松下公司等標志。標志的歷史伴隨著人類商業發展的歷程一路走來,直至形成了近代和現代工商業,標志的真正意義才逐漸完善起來。 在長達幾千年的華夏古文明歷史中,標志演繹了一部原始商業文明的發展史和進化史。自人類開始貨物交換,就產生了原始的標志性質的印章印記,當時主要是為了在交換中證明貨物的產地和成色,在產品上按上印章進行推銷。戰國時代的許多陶器上就拓上了印章。印章和標志的起源是同步的,印章是標志的雛形,都是具有標識作用的符號。
漢朝的許多精美銅器上,也發現了標有生產者字型大小和家族標志的銘記。在唐代和宋代的瓷器和漆器等底部,都標明了製作者的商號,以及質量、防偽等標識。
在古代,商標在店鋪廣告的運用已經十分廣泛,形式也豐富多彩,如掛旗、幌子、招牌等,出現了圖文組合的商標,或者將吉祥的圖案加入其中,寓意美滿幸福,滿足消費者的購買心理。幾千年來,中國的商標設計風格形式,基本保持特有的風格,一直沒有較大的變化。直至1840年鴉片戰爭,外國列強打開了中國的大門,隨著洋貨的大舉進入國門,中國的商標形式也跟著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鴉片戰爭後,國外貨物向中國境內傾銷,列強還在租界內製造洋貨銷往各地,為保障列強在華利益,列強逼迫滿清政府簽訂了「商標章程」,開設了商標注冊局,為洋貨辦理商標注冊。從此,中國進入了注冊商標的歷史時代。
20世紀初,在上海、天津、廣州等受國外經濟影響比較大的城市,出現了許多從事商業美術廣告的人員,並且創作了一批知名的商標,如「老刀牌」香煙,「天廚牌」味精等,甚至直至今天有的仍在沿用,見證了中國近代工商業的發展歷史。新中國成立以後,商標也跟隨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轉變的歷程。在物質缺乏的年代,商標僅起到區別商品種類和管理的作用。

5. 文字的歷史

·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後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體。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於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

6. 漢字的發展歷史及相關故事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後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體。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於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7. 字體設計的發展和創意是怎樣的

塑造筆形筆形是字體干變萬化的可變元素,什麼風格、基調的筆形,所構成的字體也必然地以版筆形的風格綜合權體現。創造出一種新型的字體,塑造筆形是首要關鍵。筆形是構成文字中的筆畫的基本形象,在筆形的創造中要善於總結、敢於想像、富於創造。如圖3,同樣是「創意」兩個字,我們將每組字體的筆形稍作處理,效果就不一樣了。變換結構結構是字體構成的法則,以什麼法則來組建字體,在字體構成中以什麼形成字體的個性特色,這都要靠結構來解決。在字體構成中,變換結構是體現字體創意表現的主要手法。 變換結構是要基於字體現有結構規律,通過創意性的變化和轉換創造出各種新的結構。變換字體結構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加強探索:敢於打破、善於發現、多重結構、統一表現。如圖4,我們將文字的位置、外形結構變換之後,文字展現出另一種效果了。

8. 中國文字的歷史和演變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商) (周) (秦) (漢) (魏晉) 草書
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後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體。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於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自秦始皇統一,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各個時代的中國文字都有著與眾不同獨特的民族、民風的內涵,中國的文字史里處處深深地刻著中華兒女的智慧與勤勞。然而,現今有些人對本國文字了解甚少,而對於其他國家的語言文字投入極大的熱情,卻依然是個半調子。文字是國家的靈魂,為了了解祖國文字的變遷,祖國的歷史,祖國的靈魂,我們選擇了這個課題。
中國文字的發展,經過秦統一中國後,連續對漢字進行簡化、整理,使漢字逐漸走向規范化。漢字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古文、篆書、隸書、楷書等四個階段的演變過程。其中,篆書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隸書則有秦隸、漢隸之別。由此可知,歷史上任何一種新的字體,都是經過長期演變逐漸形成的。總體來說,楷書形成後,中國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一)。

(表一:漢字書體的演變)
1甲骨文
秦統一文字前,中國的漢字,不論從字體、應用角度而言,還是混亂的。古文廣義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內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狹義的講,指中國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這里採用狹義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與金文;其中,前者被人們視為中國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為商朝後期用寫或刻的方式,在龜甲、獸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內容多為"卜辭",也有少數為"記事辭"。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會意的造字原則,形聲字只佔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滿硃砂,也有直接朱書墨書的。因文字多為圖畫文字中演變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體,筆畫不定。這說明中國的文字在殷商時期尚未統一。
殷代圖像金文:先秦稱銅為金,故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鍾鼎文、彝器款識。與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顯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實的寫法,使形象生動逼真,渾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書寫的俗體,金文才是正體,顯示了正體多繁,俗體趨簡的印跡(如表二)。

(表二:甲骨、金文對照表)
甲骨文因多為刀刻在龜甲獸骨上,故其文字帶有堅硬的筆法(如圖3)。這種如刀刻的筆法,亦有被運用在現代平面設計上(如圖4)。

(圖3)(圖4)
2大篆
在中國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對文字學的貢獻而言,以史籀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別創新體,以趨簡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因其為史籀所作,故世稱"籀文"。大篆散見於《說文解字》和後人所收集的各種鍾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
3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標准字體。由大篆簡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筆力遒勁之意。小篆之形體結構規正協調,筆勢勻圓整齊,偏旁也作了改換歸並。與大篆相比較無象形性。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其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極重大的意義(圖5)。

(圖5)
4隸書
從小篆向隸書演變的第一步,最顯著的變化是從婉曲的錢條變為平直的筆畫,從無 角變成有 角。 一般人認為隸書是指有波磔的、一橫一捺都拖著像刻刀一樣的長長尾巴的隸書,這只是其中的一種。隸書主要有秦隸和漢隸,秦隸是隸書的早期形式;漢隸則為隸書之成熟字體。通常所說的隸書是指漢隸中的"八分"而言(圖6)。"八分"是在秦隸之後,漸生波磔。隸書發展到八分,已經是姿致成熟。隸書因其字較方正、厚實,故帶有剛正不阿的嚴肅感(圖7)。圖8雖為英文字母,但其有菱有角的字體,有隸書的〃味道〃。

(圖6) (圖7) (圖8)
5楷書
「楷書「又名真書、正書、今隸。如歐陽詢、柳公權等碑帖之字屬之。包含了古隸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簡捷等。這種字體一直沿用至今,被視為標准字體且為世人所喜愛。楷書有一種穩重而衍生出寧靜之感;文字因個人書寫的方式、性格之異,而有不同風格的同一字體(圖9、10)。圖11與宋徽宗的瘦金體同樣是以細線條勾勒出文字,但因轉折處以圓滑的方式表現,呈現出與瘦金體截然不同的視覺感。

(圖9) (圖10) (圖11)
6行書
「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運筆自由的一種書(字)體。行書不同於隸、楷,其流動程度可以由書寫者自由運用。行書表現出浪漫唯美的氣息(圖12)。

(圖12)
7草書
「草書」,又稱破草、今草,由篆書、八分、章草,沿襲多種古文字變化而成。草書本於章草,而章草又帶有比較濃厚的隸書味道,因其多用於奏章而得名。章草進一步發展而成為"今草",即通常人們習稱的"一筆書"。今草大部分較章草及行書更趨於簡捷。草書給予觀者豪放不羈、流暢之感(如圖13、14、15)。

(圖13)

(圖14) (圖15)
8印刷字體
印刷術發明後,為適應印刷,尤其是書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漸向適於印刷的方向發展,出現了橫平豎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體—宋體。其發端於雕版印刷的黃金時代—宋朝,定型於明朝,故日本人稱其為"明朝體"。由於宋體字適於印刷刻版,又適合人們在閱讀時的視覺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體。
9電腦字體
隨看文化事業的發展、科技的發展,在西方文字體的影響下,又出現了黑體、美術字體等多種新的字體,如海報(POP)體、綜藝體、勘亭流、少女字體等,及更多的宋體之變形,如仿宋、扁宋等。並將各類漢字電腦化,運用的范圍更加廣泛。
如 下圖(其由左至右依序為:迭圓體、綜藝體、古印體、勘亭流及海報體)

漢字的起源是一個未解之謎。說到漢字,不得不提甲骨文,得到考古支持的商代甲骨文最早出現在3300年前,這比古埃及的文字及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字都要晚近2000年。至今共發現了5000個以上的甲骨文單字,其中可以認識的約有1700字。從一定程度上講,同樣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沒有理由落於人後那麼多!思索的同時,我們發現最早的甲骨文就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會意和形聲成分,在這些甲骨文中,「會意字」不到80%,形聲字佔20%多。這與古代埃及人、蘇美爾人等其他早期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不同。
有人認為中國古代的科技水平,遠遠不如古埃及、古希臘文明。在古埃及人早已經用巨大的石塊建造宏大的金字塔時,中國卻只有夯土建築。在古埃及人已經在堅硬的石頭上刻下精美的象形文字圖案時,中國卻只能在獸骨或龜甲上刻出粗糙的劃痕。但是看看中國的甲骨文的抽象程度,卻又遠遠高於古埃及那些具象的圖形。似乎漢字直接跨越了早期象形文字的早期階段,直接進入了一種更抽象的較高級階段。漢字發展經歷的象形階段:表意—形聲的途徑中,象形階段幾乎沒有,所謂的象形字在甲骨文階段就已經被高度抽象了。後來,隨著漢字的演變,漢字更不再是純粹的表意文字了,當希臘人建造帕台儂神廟的精美雕塑,羅馬人建立萬神廟的巨大穹頂時,中國還只有秦漢時期夯土的長城,和陶制的殉葬兵馬俑,但是秦朝的小篆已經是一種全國統一的規範文字了,漢朝的隸書與今天的漢字已很接近。無論是跳躍著前進的文字?

9. 我國文字的歷史演變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商) (周) (秦) (漢) (魏晉) 草書
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後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體。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於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自秦始皇統一,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各個時代的中國文字都有著與眾不同獨特的民族、民風的內涵,中國的文字史里處處深深地刻著中華兒女的智慧與勤勞。然而,現今有些人對本國文字了解甚少,而對於其他國家的語言文字投入極大的熱情,卻依然是個半調子。文字是國家的靈魂,為了了解祖國文字的變遷,祖國的歷史,祖國的靈魂,我們選擇了這個課題。
中國文字的發展,經過秦統一中國後,連續對漢字進行簡化、整理,使漢字逐漸走向規范化。漢字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古文、篆書、隸書、楷書等四個階段的演變過程。其中,篆書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隸書則有秦隸、漢隸之別。由此可知,歷史上任何一種新的字體,都是經過長期演變逐漸形成的。總體來說,楷書形成後,中國文字已基本定型。
1甲骨文
秦統一文字前,中國的漢字,不論從字體、應用角度而言,還是混亂的。古文廣義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內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狹義的講,指中國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這里採用狹義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與金文;其中,前者被人們視為中國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為商朝後期用寫或刻的方式,在龜甲、獸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內容多為"卜辭",也有少數為"記事辭"。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會意的造字原則,形聲字只佔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滿硃砂,也有直接朱書墨書的。因文字多為圖畫文字中演變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體,筆畫不定。這說明中國的文字在殷商時期尚未統一。
殷代圖像金文:先秦稱銅為金,故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鍾鼎文、彝器款識。與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顯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實的寫法,使形象生動逼真,渾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書寫的俗體,金文才是正體,顯示了正體多繁,俗體趨簡的印跡(如表二)。
甲骨文因多為刀刻在龜甲獸骨上,故其文字帶有堅硬的筆法(如圖3)。這種如刀刻的筆法,亦有被運用在現代平面設計上。
2大篆
在中國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對文字學的貢獻而言,以史籀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別創新體,以趨簡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因其為史籀所作,故世稱"籀文"。大篆散見於《說文解字》和後人所收集的各種鍾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
3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標准字體。由大篆簡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筆力遒勁之意。小篆之形體結構規正協調,筆勢勻圓整齊,偏旁也作了改換歸並。與大篆相比較無象形性。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其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極重大的意義(圖5)。
4隸書
從小篆向隸書演變的第一步,最顯著的變化是從婉曲的錢條變為平直的筆畫,從無 角變成有 角。 一般人認為隸書是指有波磔的、一橫一捺都拖著像刻刀一樣的長長尾巴的隸書,這只是其中的一種。隸書主要有秦隸和漢隸,秦隸是隸書的早期形式;漢隸則為隸書之成熟字體。通常所說的隸書是指漢隸中的"八分"而言(圖6)。"八分"是在秦隸之後,漸生波磔。隸書發展到八分,已經是姿致成熟。隸書因其字較方正、厚實,故帶有剛正不阿的嚴肅感(圖7)。圖8雖為英文字母,但其有菱有角的字體,有隸書的〃味道〃。
5楷書
「楷書「又名真書、正書、今隸。如歐陽詢、柳公權等碑帖之字屬之。包含了古隸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簡捷等。這種字體一直沿用至今,被視為標准字體且為世人所喜愛。楷書有一種穩重而衍生出寧靜之感;文字因個人書寫的方式、性格之異,而有不同風格的同一字體。圖11與宋徽宗的瘦金體同樣是以細線條勾勒出文字,但因轉折處以圓滑的方式表現,呈現出與瘦金體截然不同的視覺感。
6行書
「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運筆自由的一種書(字)體。行書不同於隸、楷,其流動程度可以由書寫者自由運用。行書表現出浪漫唯美的氣息。
7草書
「草書」,又稱破草、今草,由篆書、八分、章草,沿襲多種古文字變化而成。草書本於章草,而章草又帶有比較濃厚的隸書味道,因其多用於奏章而得名。章草進一步發展而成為"今草",即通常人們習稱的"一筆書"。今草大部分較章草及行書更趨於簡捷。草書給予觀者豪放不羈、流暢之感。
8印刷字體
印刷術發明後,為適應印刷,尤其是書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漸向適於印刷的方向發展,出現了橫平豎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體—宋體。其發端於雕版印刷的黃金時代—宋朝,定型於明朝,故日本人稱其為"明朝體"。由於宋體字適於印刷刻版,又適合人們在閱讀時的視覺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體。
9電腦字體
隨看文化事業的發展、科技的發展,在西方文字體的影響下,又出現了黑體、美術字體等多種新的字體,如海報(POP)體、綜藝體、勘亭流、少女字體等,及更多的宋體之變形,如仿宋、扁宋等。並將各類漢字電腦化,運用的范圍更加廣泛。
漢字的起源是一個未解之謎。說到漢字,不得不提甲骨文,得到考古支持的商代甲骨文最早出現在3300年前,這比古埃及的文字及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字都要晚近2000年。至今共發現了5000個以上的甲骨文單字,其中可以認識的約有1700字。從一定程度上講,同樣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沒有理由落於人後那麼多!思索的同時,我們發現最早的甲骨文就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會意和形聲成分,在這些甲骨文中,「會意字」不到80%,形聲字佔20%多。這與古代埃及人、蘇美爾人等其他早期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不同。
有人認為中國古代的科技水平,遠遠不如古埃及、古希臘文明。在古埃及人早已經用巨大的石塊建造宏大的金字塔時,中國卻只有夯土建築。在古埃及人已經在堅硬的石頭上刻下精美的象形文字圖案時,中國卻只能在獸骨或龜甲上刻出粗糙的劃痕。但是看看中國的甲骨文的抽象程度,卻又遠遠高於古埃及那些具象的圖形。似乎漢字直接跨越了早期象形文字的早期階段,直接進入了一種更抽象的較高級階段。漢字發展經歷的象形階段:表意—形聲的途徑中,象形階段幾乎沒有,所謂的象形字在甲骨文階段就已經被高度抽象了。後來,隨著漢字的演變,漢字更不再是純粹的表意文字了,當希臘人建造帕台儂神廟的精美雕塑,羅馬人建立萬神廟的巨大穹頂時,中國還只有秦漢時期夯土的長城,和陶制的殉葬兵馬俑,但是秦朝的小篆已經是一種全國統一的規範文字了,漢朝的隸書與今天的漢字已很接近。無論是跳躍著前進的文字?

10. 歷史文字的演變過程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1甲骨文(商) 2 金文(周) 3小篆(秦) 4 隸書(漢) 5楷書 (魏晉)6行書(草書)
從目前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成批的文字資料——商代甲骨文字算起,中文字已有3000年的歷史。由於甲骨文字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體系,我們可以推斷漢字的發生一定遠在3000年以前。中文字的發展可以劃分為兩個大階段。從甲骨文字到小篆是一個階段;從秦漢時代的隸書以下是另一個階段。前者屬於古文字的范疇,後者屬於近代文字的范疇。大體說來,從隸書到今天使用的現代中文字形體上沒有太大的變化。
從中文字跟漢語的關系看,中文字是一種語素文字。從中文字本身的構造看,中文字是由表意、表音的偏旁(形旁、聲旁)和既不表意也不表音的記號組成的文字體系。
中文字起源於圖畫。在中文字產生的早期階段,象形字的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語素的意義直接發生聯系。雖然每個字也都有自己固定的讀音,但是字形本身不是表音的符號,跟拼音文字的字母的性質不同。象形字的讀音是它所代表的語素轉嫁給它的。隨著字形的演變,象形字變得越來越不象形。結果是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語素在意義上也失去了原有的聯系。這個時候,字形本身既不表音,也不表義,變成了抽象的記號。如果漢語里所有的語素都是由這種既不表音也不表義的記號代表的,那麼中文字可以說是一種純記號文字。不過事實並非如此。中文字有獨體字與合體字的區別。只有獨體字才是純粹的記號文字。合體字是由獨體字組合造成的。從構造上說,合體字比獨體字高一個層次。因為組成合體字的獨體字本身雖然也是記號,可是當它作為合體字的組成成分時,它是以有音有義的「字」的身份參加的。合體字可以分成以下3類:
①形聲字。形聲字由表示意義的形旁和表示讀音的聲旁兩部分組成。拿構造最簡單的形聲字來說,形旁和聲旁都是由獨體字充當的。作為形聲字的組成部分,這些獨體字都是有音有義的字。不過形旁只取其義,不取其音,例如「鳩」字的偏旁「鳥」;聲旁則只取其音,不取其義,例如「鳩」字的偏旁「九」。 由於字義和字音的演變,有些形聲字的形旁或聲旁現在已失去了表意或表音的功能。例如「球」本來是一種玉的名稱,所以以「玉」為形旁。現在「球」字不再指玉,這個形旁就沒有作用了。再如「海」字本來以「每」為聲旁。由於字音的變化,現在「海」和「每」的讀音相去甚遠,聲旁「每」也就不起作用了。有的時候,形旁和聲旁都喪失了原來的功能,例如「給、等、短」。這一類字已經不能再作為形聲字看待了
②合體會意字。古人說「止戈為武」,「人言為信」。對於「武」、「信」兩個字來說,這種解釋是錯誤的。不過中文字體系裡確實有按照這種方式造成的字,例如「不正為歪」,「不好為孬」。這一類字的特點是會合偏旁的字義來表現整個合體字的意義。這種字為數很少,只有個別的例子。
形聲字和非形聲字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限。造字之初,形聲字和它的聲旁的讀音本來就不一定密合。發展到現代中文字,出入就更大了。有人拿7500多個現代合體中文字進行統計。就普通話讀音來說,合體字跟聲旁完全同音(聲母、韻母、聲調全同)的不到 5%。聲母、韻母相同而聲調不同的約佔10%。只有韻母一項相同的約佔20%。如果我們只把前兩類看作形聲字,那麼形聲字大概只佔通行中文字的15%。如果把以上三類全看作形聲字,形聲字大概會占通行中文字35%的樣子。要是把標准再放寬或者完全根據來歷確定形聲字,那麼通行中文字中形聲字的百分比還要高得多。 傳說中倉頡造字,草創了文字
原始時代的陶文,是中國文字的雛形
殷商時代的甲骨文,是中國真正的文字
後來又有了金文(也叫鍾鼎文)
春秋戰國時期 石鼓文
秦漢時 小纂
秦末,在衙役獄中開始流行隸書
漢代盛行 草書
魏晉南北朝時期 盛行楷書等

閱讀全文

與文字設計的歷史與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