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天水的歷史文化。
天水在夏、商時期屬雍州,周孝王十二年贏非子在秦池為王室養馬有功被封於秦,號贏秦。秦即後世的秦亭,是天水市轄區見於史籍的最早地名。
秦武公十年,秦滅圭阝戎、冀戎,置圭阝、冀二縣,這是中國歷史上設置最早的兩個縣級建置。秦昭王二十八年,設隴西郡。郡縣制在今轄區確立。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從隴西、北地二郡析置天水郡。從此有天水的名稱。
三國魏文帝黃初元年,一度設秦州。因秦邑而得名,從此有「秦州」的名稱。西晉始,實行州郡縣三級制。晉武帝泰始五年秦州正式設立,今轄大部分由秦州天水郡轄。南北朝因亡。隋唐時,實行州縣二級制,秦州地域縮小,地域和今轄區大體相當。
元代,秦州轄成紀、秦安、清水3縣。明代,秦州轄秦安、清水、禮縣3縣。清雍正七年,秦州升為直隸州,直隸甘肅省,轄秦安、清水、兩當、徽縣、禮縣5縣。民國二年,2月,北洋政府推行省、縣二級制,暫存道制。鞏秦階道改稱隴南道。
撤秦州設天水縣。民國三年1月,寧遠縣改稱武山縣。6月,隴南道改稱渭川道,轄14縣。民國十六年7月,渭川道改稱渭川行政區。不久,撤銷行政芪 ,實行純粹的省縣二級制。
民國18年,伏羌縣改名甘谷縣。民國二十三年,甘肅省政府設立天水行政督察區。次年,改稱甘肅省第四行政督察區,轄10縣。
(1)秦州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天水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1000—2100米之間,市區平均海拔高度為1100米。最高峰天爺梁,3120米;最低點牛背村,海拔760米。
天水地貌區域分異明顯。東部和南部因古老地層褶皺而隆起,形成山地地貌。北部因受地質沉陷和紅、黃土層沉積,形成黃土層沉積,形成黃土丘陵地貌。
中部小部分地區因受緯向構造帶的斷裂,形成渭河地塹,經第四紀河流分育和侵蝕堆積,形成渭河河谷地貌。
B. 甘肅歷史的演變
天水在夏、商時期屬雍州,周孝王十二年(公元前九世紀)贏非子在秦池(今張家川縣城南一帶)為王室養馬有功被封於秦,號贏秦。秦即後世的秦亭,是今天水市轄區見於史籍的最早地名。 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滅圭阝戎、冀戎,置圭阝(今天水市城區)、冀(今甘谷縣東)二縣,這是中國歷史上設置最早的兩個縣級建置。秦昭王二十八年(279年),設隴西郡。郡縣制在今轄區確立。 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從隴西、北地二郡析置天水郡。從此有「天水」的名稱。 三國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一度設秦州。因秦邑而得名,從此有「秦州」的名稱。 西晉始,實行州郡縣三級制。晉武帝泰始五年(269年)秦州正式設立,今轄大部分由秦州天水郡轄。南北朝因亡。 隋唐時,實行州縣二級制,秦州地域縮小,地域和今轄區大體相當。元代,秦州轄成紀、秦安、清水3縣。 明代,秦州轄秦安、清水、禮縣3縣。清雍正七年(1729年),秦州升為直隸州,直隸甘肅省,轄秦安、清水、兩當、徽縣、禮縣5縣。 民國2年(1913年),2月,北洋政府推行省、縣二級制,暫存道制。鞏秦階道改稱隴南道。撤秦州設天水縣。民國3年1月,寧遠縣改稱武山縣。6月,隴南道改稱渭川道,轄14縣。民國16年(1927年)7月,渭川道改稱渭川行政區。不久,撤銷行政芪 ,實行純粹的省縣二級制。民國18年(1929年),伏羌縣改名甘谷縣。民國23年(1934年),甘肅省政府設立天水行政督察區。次年,改稱甘肅省第四行政督察區,轄10縣。 1949年8月3日,天水縣解放。8月15日,天水分區行政督察區成立。同年12月,天水分區改稱天水專區。1950年2月,析天水縣置天水市,以城區為天水市的行政區域。 1953年7月6日,將清水、秦安、庄浪、隴縣38鄉合並成立張家川回族自治區(1955年10月改稱縣),屬天水專區。1958年4月8日,撤銷武都專區,並入天水專區。1961年11月5日,恢復武都專區。 1969年10月1日,天水專區改稱天水地區。(時轄天水市、天水縣、甘谷縣、武山縣、清水縣、張川縣、秦安縣、徽縣、兩當縣、禮縣、漳縣等1市11縣)。 1985年7月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天水地區,實行市管縣體制。天水市升為地級市。撤銷天水縣、將其行政區域並入天水市。天水市設立秦城、北道兩區。以天水縣西南17鄉及原天水市(縣級)轄區設秦城區,以天水縣東南、西北其餘22鄉和北道鎮設北道區。天水市人民政府駐秦城區。將原天水地區的徽縣、兩當、西和、禮縣劃歸新成立的隴南地區;漳縣劃歸定西地區。天水市轄兩區五縣;即秦城、北道兩區,秦安、清水、張家川、甘谷、武山等5縣。
C. 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的輝煌歷史
秦安縣在歷史朝代中是位處要塞。截至2015年,秦安縣已發現仰韶、馬家窯、齊家專文化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72處,屬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即大地灣、興國寺、文廟大成殿,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65處。
秦安古稱成紀,素有「羲里媧鄉」之稱。縣內有大地灣、興國寺、文廟大成殿等3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發現仰韶、馬家窯、齊家文化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68處,省、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72處。
(3)秦州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秦安的歷史名人:
李白-祖籍隴西成紀,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
李淵 唐朝開國皇帝,傑出的政治家和內鏈變更戰略家;
李世民 祖籍隴西成紀,唐朝第二位皇帝,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
李廣 中國西漢時期的名將,人稱飛將軍。
D. 秦州歷史悠久,是華夏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在古代它具體是在什麼地方
古代秦州是指天水,秦州的名字最早起源於於魏文帝元年。而且天是"秦"的發祥地
E. 唐代所說的「秦州」是今天的哪兒
天水
市名,位於甘肅東南部,自古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全市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新歐亞大陸橋橫貫全境。現轄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五縣和秦州、麥積兩區,總人口328萬人。境內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物產豐富,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美稱。
歷史沿革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天水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地處陝、甘、川三省交界,東連祖國內地華中、華東及沿海各地,西通青海、西藏、新疆、直至歐亞大陸橋上的歐洲各國,南鄰祖國大西南,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北上翻越六盤山便可進入寧夏。天水正好在祖國的幾何中心,地處東經104°35′~106°44′、北緯34°05′~35°10′之間,市區平均海拔高度為1100米。天水市居西安至蘭州兩大城市中間。 天水在夏、商時期屬雍州,周孝王十二年(公元前九世紀)贏非子在秦池(今張家川縣城南一帶)為王室養馬有功被封於秦,號贏秦。秦即後世的秦亭,是今天水市轄區見於史籍的最早地名。 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滅圭阝戎、冀戎,置圭阝(今天水市城區)、冀(今甘谷縣東)二縣,這是中國歷史上設置最早的兩個縣級建置。秦昭王二十八年(279年),設隴西郡。郡縣制在今轄區確立。 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從隴西、北地二郡析置天水郡。從此有「天水」的名稱。 三國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一度設秦州。因秦邑而得名,從此有「秦州」的名稱。 西晉始,實行州郡縣三級制。晉武帝泰始五年(269年)秦州正式設立,今轄大部分由秦州天水郡轄。南北朝因亡。 隋唐時,實行州縣二級制,秦州地域縮小,地域和今轄區大體相當。元代,秦州轄成紀、秦安、清水3縣。 明代,秦州轄秦安、清水、禮縣3縣。清雍正七年(1729年),秦州升為直隸州,直隸甘肅省,轄秦安、清水、兩當、徽縣、禮縣5縣。 民國2年(1913年),2月,北洋政府推行省、縣二級制,暫存道制。鞏秦階道改稱隴南道。撤秦州設天水縣。民國3年1月,寧遠縣改稱武山縣。6月,隴南道改稱渭川道,轄14縣。民國16年(1927年)7月,渭川道改稱渭川行政區。不久,撤銷行政芪 ,實行純粹的省縣二級制。民國18年(1929年),伏羌縣改名甘谷縣。民國23年(1934年),甘肅省政府設立天水行政督察區。次年,改稱甘肅省第四行政督察區,轄10縣。 1949年8月3日,天水縣解放。8月15日,天水分區行政督察區成立。同年12月,天水分區改稱天水專區。1950年2月,析天水縣置天水市,以城區為天水市的行政區域。 1953年7月6日,將清水、秦安、庄浪、隴縣38鄉合並成立張家川回族自治區(1955年10月改稱縣),屬天水專區。1958年4月8日,撤銷武都專區,並入天水專區。1961年11月5日,恢復武都專區。 1969年10月1日,天水專區改稱天水地區。(時轄天水市、天水縣、甘谷縣、武山縣、清水縣、張川縣、秦安縣、徽縣、兩當縣、禮縣、漳縣等1市11縣)。 1985年7月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天水地區,實行市管縣體制。天水市升為地級市。撤銷天水縣、將其行政區域並入天水市。天水市設立秦城、北道兩區。以天水縣西南17鄉及原天水市(縣級)轄區設秦城區,以天水縣東南、西北其餘22鄉和北道鎮設北道區。天水市人民政府駐秦城區。將原天水地區的徽縣、兩當、西和、禮縣劃歸新成立的隴南地區;漳縣劃歸定西地區。天水市轄兩區五縣;即秦城、北道兩區,秦安、清水、張家川、甘谷、武山等5縣。
F. 秦州區的歷史沿革
西漢時置綿諸、上邽2縣。唐為秦州上邽縣。元為秦州成紀縣。明廢成紀入秦州。清雍正七年(1729年),秦州升為直隸州,隸甘肅承宣布政使司。
民國二年(1913年)2月,秦州直轄地改為天水縣,治今天水市區,隸屬甘肅省隴南道(不久改稱渭川道);三岔廳建置保留,撤州判署,設警察分廳。
民國16年(1927年),改渭川道為渭川區行政公署。民國24年(1935年)改為甘肅省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天水縣(今天水市)。
1949年8月3日成立天水縣人民政府,縣治設今天水市,隸天水行政督察專員公署。9月初,成立了天水市人民政府,管轄原縣城及近郊區,縣城以外農村為天水縣。今麥積區境屬天水縣。
1950年2月,西北軍政委負會正式行文批准設立天水市(縣級建置),治今天水市,天水縣移治天水井(今秦州區天水郡村)。
1958年12月,天水縣並入天水市。
1961年12月,縣、市分設,恢復天水縣建制,縣治設今秦州區天水郡,1962年7月遷北道埠(今麥積城區)。
1984年9月,縣級天水市改為副地級市,劃原天水市5個鄉7個辦事處設立秦城區,劃原天水縣馬跑泉、甘泉、麥積、二十里鋪、社棠5鄉和北道鎮設置北道區(二區均為縣級建置,時稱區公署,為市政府的派出機構),其餘鄉仍組成天水縣,縣、區均隸天水市。
1985年4月,北道區撤銷,屬地仍歸天水縣。同年7月,國務院批准撤銷天水地區和天水縣,天水市升為地級市,設立秦州、北道兩個縣級區。原天水縣西南部17個鄉劃歸秦州區,其餘22個鄉鎮及北道鎮組建北道區。
G. 秦州之戰的歷史情況
開禧三年三月,李好義收復吳曦降金所獻四州之地後,乘勝率部攻秦州。五月,率軍專3萬進圍皂郊堡屬(今甘肅天水南)。金命都統術虎高琪率部馳援。李好義布陣於山谷,將軍車分為左右翼,伏弩於車下,自率軍一部與金軍戰,佯退,誘金軍入伏,將金軍擊退,李好義乘勢追擊,金軍結陣防禦。交戰中不分勝負,術虎高琪乃將騎兵分為兩部輪番出擊,暗遣精騎一部自山馳下合擊宋軍,宋軍陣動,傷亡慘重,遂解圍而退。
H. 天水的歷史沿革
天水市古為「邽縣」。
邽縣(讀作:guī)原本是邽戎地,在今甘肅天水市。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取其地,置邽縣,後改為上邽縣。公元前221,秦始皇置三十六郡時,上邽是隴西郡中一縣。漢武帝時,置天水郡,上邽是其中一縣,區劃是今天水市區西南。
天水郡稱呼始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天水得名,源於「天河注水」的美麗傳說。遠在三千多年前,天水地區人煙稠密,屋宇毗連,「山水靈秀,林木密茂」。秦末漢初,長期的征戰加上乾旱,上邽城民不聊生。一天夜裡,忽然狂風呼嘯,雷電交加,一道金光閃耀,地上現出紅光。頓時,大地連續震動,在轟隆隆巨響聲中,裂開一條大縫。只見天上河水傾瀉而下,注入裂開的大縫中,形成一湖,名曰「天水湖」。此湖水位穩定,水質純凈,甘冽醇厚,「春不涸,夏不溢,四季瀅然」。人說這湖與天河相通,又叫它「天水井」。後來,這個傳說被漢武帝聽到了,他就給上邽北城的湖旁新設的這個郡,起名「天水郡」。從此,有了「天水」之名。
「天水」,是當地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地名。在天水,有翡翠鎦玉的馬跑泉,香美勝乳的甘泉,四季不變、袪病健身的溫泉,珠簾垂掛的菩薩泉,寒徹沁人的八卦泉,魚隨泉涌的神魚泉等,分布面廣,知名度高。這些泉水水質甜美,四季不斷,久飲能使人皮膚潔白。天水居民皮膚多白嫩,因而有天水白娃娃的說法。
秦州之名最早始於魏文帝元年(220年)。
天水是秦的發祥地,自三國以來,在天水以秦字命名的地方很多,如秦安、秦嶺、秦州等。
遠在西周以前,如今天水河谷盆地土地肥沃,地勢開闊,峰青水旺,水草豐茂,就是牧馬養畜的好地方。居住在這里的秦人祖先伯益,就因替舜養馬繁殖很快,曾得到舜的封土並賜「嬴」姓。到西周時,伯益之後非子又因替周孝王養馬有功,受到孝王贊賞。孝王不僅讓他繼承了舜時伯益的嬴姓,還封其地為附庸,邑之秦(即今清水、張川一帶)叫秦地。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秦國的開端。
在唐開元盛世,秦州是中國西去長安的一大重鎮,被稱為千秋聚散地,因而名噪一時。
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載,唐玄奘西去印度拜佛取經,曾途經天水,過秦州,停一宿,至今在天水流傳著許多唐僧取經的傳說。唐安史之亂後第四年,杜甫為迴避動亂,也曾毅然棄官,攜帶家小,越隴山,奔到秦州。開始居住在秦州城東南50里的東柯谷,即現今天水市北道區街子鄉八槐村的柳家河(曾名子美村),後移居秦州城內。杜甫在秦州住了三個月,所寫《秦州雜詩二十首》以及由隴入蜀的12首紀行詩,在他一生詩詞創作中,佔有重要地位.
成紀」之名,始自西漢,《漢書·地理志》載,天水郡有成紀縣,但宋代以前只是在秦安縣境內,宋時才改移天水。
龍城得名與「伏羲氏」有關。
因它是人首龍身的人類始祖伏羲出世之地,是龍的故鄉,故天水素有羲皇故里之稱。據有關資料證,現天水市西關伏羲廟,首建年代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廟內南天殿天花板上繪有完整的64卦及河圖圖形,這在其它地方是少有的。伏羲是中華民族的始祖,天水本地人把伏羲廟稱為「人宗廟」。 西周21前,秦人先祖在天水河谷繁衍生息,後有功於周王室賜姓,受封「秦地」於此。
天水自漢代設郡,先後為軍、為縣、為鎮,所轄區域及治所曾多次發生過變動。
魏文帝之後,稱秦州。唐代時為通往長安的交通要道之一。
宋時,改為成紀縣。
1913年,廢秦州(今天水)設立了天水縣,屬渭川道所轄。
1927年國民軍進駐隴南,廢道,改為天水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9年8月3日,天水解放,設天水分區,1950年設天水專區。
1949年8月3日,天水縣解放。8月15日,天水分區行政督察區成立,轄天水、甘谷、武山、徽縣、兩當、通渭、秦安、清水8縣。同年12月,天水分區改稱天水專區。
1950年2月,析天水縣置天水市,以城區為其行政區域。5月25日,平涼專區析出庄浪縣劃歸天水專區;撤銷岷縣專區,所屬隴西、漳縣劃歸天水專區。天水專區轄天水市及天水、秦安、徽縣、兩當、武山、漳縣、甘谷、清水、庄浪、隴西、通渭11縣,81個區公所,614個鄉。
1952年,天水專區轄91個區公所,635個鄉。
1953年7月6日,張家川自治區成立(1955年10月改稱縣)。同年底,天水專區轄1市12縣887個鄉。
1956年1月,天水專區的隴西縣、通渭縣劃歸定西專區,武都專區的禮縣、西和、成縣劃歸天水專區,天水專區的庄浪縣劃歸平涼專區。同年底,天水專區轄天水市及天水、秦安、禮縣、西和、成縣、徽縣、兩當、武山、漳縣、甘谷、清水、張家川12縣,67個區,531個鄉,9個鎮,9個街道辦事處。
1958年4月4日,撤銷兩當並入徽縣。4月8日,撤銷武都專區,所轄宕昌、文縣、武都、康縣、岷縣5縣劃歸天水專區。9月5日,撤銷西和縣、禮縣,合並成立西禮縣。撤銷徽縣、成縣,合並成立徽成縣。12月16日,天水專區的岷縣劃歸定西專區。12月20日,撤銷天水縣劃歸天水市。撤銷甘谷縣,甘谷、漳縣、武山合並成立武山縣。撤銷張家川縣和清水縣,合並成立清水回族自治縣。同年實現人民公社化,實行政社合一體制。天水專區轄天水市及秦安、清水、武山、西禮、徽成、武都、文縣8縣。129個人民公社,4個街道辦事處。
1961年11月15日,恢復武都專區。原劃歸天水專區的武都、宕昌、康縣、成縣、文縣仍劃歸武都專區。12月15日,恢復天水、甘谷、漳縣、兩當、西和、禮縣、清水縣和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漳縣劃歸臨洮專區。至年底,天水專區轄天水市及天水、西和、禮縣、徽縣、兩當、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張家川等10個縣,60個區,440個人民公社,4個街道辦事處。
1963年10月23日,撤銷臨洮專區,將其所屬漳縣劃歸天水專區。天水專區轄1市11縣,482個人民公社,3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
1969年10月1日,天水專區改為天水地區,轄1市11縣,223個人民公社,5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
1980年,天水地區轄1市11縣,232公社,5個鎮,8個街道辦事處。1983年,政社分設,改社為鄉。
1985年7月8日,撤銷天水地區,天水市升為地級市。原屬天水地區的西和、禮縣、徽縣、兩當4縣劃歸新成立的隴南地區,漳縣劃歸定西地區。新設秦城、北道2區。天水市轄秦城、北道2區,秦安、清水、甘谷、武山、張家川回族自治縣5縣,138個鄉,11個鎮,11個街道辦事處。
1992年5月30日,武山縣遠鴛鴦鄉改為鴛鴦鎮。
1998年11月16日,北道區甘泉鄉改為甘泉鎮。
至2010年底,天水市轄秦城、北道2個市轄區,秦安、清水、甘谷、武山、張家川回族自治縣5縣,40個鎮,109個鄉,11個街道辦事處。
經國務院批准,從2005年1月1日起,秦城、北道區更名為秦州區、麥積區。
I. 泰州的歷史變革
周秦時代,今泰州即稱海陽。漢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置海陵縣,東晉設海陵郡,時與金陵、廣陵、蘭陵齊名華夏。南唐建州,取「國泰民安」之義,因名「泰州」,沿襲至今。宋熙寧五年(1072年),泰州屬淮南東路。元初領海陵、如皋兩縣,隸揚州路。明洪武初,省海陵縣入泰州,領如皋縣,屬揚州府。清雍正三年(1725年),如皋歸屬通州,泰州遂為散州。民國元年(1912年)廢州為縣,泰州改稱泰縣。民國38年(1949年)1月21日,泰州城區解放,次日劃城區設置泰州市,鄉村設置泰縣。同年4月21日,蘇北行政公署成立,行署駐泰州,下轄泰州、揚州、鹽城、淮陰、南通5個行政區,41個縣(市)。同年5月1日,原華中第一行政區改稱蘇北泰州行政區。泰州行政區轄泰州市、泰興縣、靖江縣、泰縣、海安縣、如皋縣、東台縣、台北縣等縣(市)。1950年1月,泰州行政區與揚州行政區合並為泰州行政區,地專機關駐泰州,下轄泰州市、揚州市、泰縣、泰興縣、靖江縣、江都縣、興化縣、高郵縣、寶應縣、儀征縣、六合縣(1953年1月1日又從皖北滁縣地區劃進江浦縣)等縣(市),後揚州市直屬蘇北行政區。1953年2月,蘇北泰州專署改名為江蘇省揚州行政公署(行署機關遷揚州)。1950年5月至10月、1959年1月至1962年5月,泰州市與泰縣幾度劃並。1996年8月,撤銷縣級泰州市,設立地級泰州市,轄海陵區、泰興市、姜堰市、靖江市、興化市。1997年4月設高港區。 境內各轄地大多歷史悠久,漢置海陵縣,五代設泰興、興化縣。明置靖江縣。
海陵縣(西漢-楊吳)
西漢,海陵縣屬臨淮。海陵縣始置時間史無明載。《漢書.地理志》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設置臨淮郡,下轄29個縣,其中有海陵縣。海陵縣命名由來,《大清一統志》卷六十七雲:"以其地傍海而高故曰海陵。"漢代海陵縣治所在地不詳,唐以後縣治位於今泰州市市區。
新莽,海陵縣改稱亭間,屬淮平郡。 東漢,海陵縣屬廣陵郡 三國,江淮之間為魏吳戰場,海陵縣廢。
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海陵縣復立,屬廣陵郡。
東晉,海陵縣屬廣陵郡。
劉宋,海陵縣屬廣陵郡。
南齊,海陵縣屬廣陵郡。
梁,海陵縣改屬海陵郡。海陵郡設置於東晉義熙七年(411),下轄建陵、臨江、如皋、寧海、蒲濤5個縣,郡治所在地不詳。
劉宋明帝泰豫元年(472)增轄臨澤縣。武帝永明 元年(483)、五年先後增設齊昌、海安2個縣。
梁時海陵郡郡治移治海陵縣,下轄海陵、建陵、寧海、如皋、臨江、蒲濤、臨澤7個縣。海陵郡屬南兗州。
北齊,南兗州改稱東廣州,海陵郡屬東廣州,仍轄海陵等7個縣。陳,宣帝太建五年(573),東廣州復稱南兗州,海陵郡屬南兗州,仍轄海陵等7個縣。
北周,南兗州改稱吳州,海陵郡屬吳州,轄海陵、建陵、如皋、寧海、臨澤5個縣。 蒲濤縣省,臨江縣並入寧海縣。隋,文帝開皇三年(583),海陵郡廢。建陵縣並入海陵縣,如皋縣並入寧海縣,臨澤縣並入高郵縣。不久,海陵縣分出江浦縣。海陵縣屬吳州。
開皇九年,吳州改稱揚州,海陵縣屬揚州。煬帝大業初年,揚州改為江都郡,海陵縣屬江都郡。江浦縣又並入海陵縣。唐,高祖武德三年,海陵縣改稱吳陵縣,以縣設置吳州。武德七年吳州廢,復稱海陵縣,屬邗州。武德九年,邗州改稱揚州,海陵縣屬揚州。寧海縣並入海陵縣。中宗景龍二年,分海陵縣東境設置海安縣,玄宗開元十年,海安縣又並入海陵縣。
楊吳,海陵縣屬江都府。高祖武義二年,分海陵北境招遠場設置興化縣。睿帝乾貞中,於海陵縣設置海陵制置院。
泰州(南唐-清)
南唐,烈祖升元元年設置泰州。又分海陵南境5個鄉設置泰興縣。泰州下轄海陵、泰興、鹽城、興化4個縣。元宗保大十年分海陵縣如皋場設置如皋縣,泰州增轄如皋縣。同年又於海陵縣東境設置靜海制置院。馬令《南唐書》卷一:"改元升元,……以揚州海陵縣為泰州。" 王象之《輿地紀勝》卷四十:"相傳以為取通泰之義。"海陵縣為泰州州治所在地。後周,以泰州為團練州,屬揚州。仍轄海陵等5個縣。北宋,太祖乾德五年,泰州由團練州降為軍事州,屬淮南道。太宗至道三年分全國為15路,泰州屬淮南路。神宗熙寧五年淮南路分為東西兩路,泰州屬淮南東路。太宗太平興國前,泰州仍轄海陵等5個縣。太平興國二年鹽城改屬楚州後,泰州轄海陵、興化、泰興、如皋4個縣。
南宋,泰州為軍事州,屬淮南東路。高宗建炎四年,興化縣改屬承州,泰州轄海陵、如皋、泰興3個縣。紹興五年,泰興縣改屬揚州,興化縣廢為鎮並附入海陵縣,泰州轄2個縣。紹興十年,泰興縣改屬泰州,泰州治所一度移至泰興沙上。紹興十二年,泰興縣再次改屬揚州。紹興十九年復設興化縣,仍屬泰州。孝宗乾道二年,興化縣改屬高郵軍,不久又屬泰州。淳熙四年,興化縣再次改屬高郵軍,泰州僅轄海陵、如皋2個縣。元,世祖至元十四年,設置泰州路,屬淮東道,至元十九年屬江淮行省。至元二十一年,泰州路改為泰州,屬揚州路。泰州轄海陵、如皋2個縣。
明,太祖洪武初年,海陵縣省入泰州。泰州屬揚州府,轄如皋縣。
清,泰州屬揚州府,轄如皋縣。世宗雍正三年,如皋縣改屬通州,從此泰州不再轄縣,成為散州。高宗乾隆三十三年分泰州東北境設置東台縣。
泰縣(中華民國)
民國元年,南京臨時政府裁府廢州,泰州改稱泰縣。3年,江蘇省分為5道,泰縣屬淮揚道。16年道廢,泰縣屬江蘇省。21年,江蘇省劃為15個行政區,泰縣屬泰縣行政區,泰縣行政區轄泰縣、泰興、靖江、東台。23年,江蘇省劃為9個行政督察區,泰縣屬江都行政督察區。
24年,江蘇省劃為10個行政督察區,泰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29年10月,新四軍東進抗日,在泰縣東部建立民主政權泰縣縣政府,隸屬通如靖泰臨時行政委員會。委員會撤銷後,先後隸屬蘇中臨時行政委員會、蘇中區行政委員會第三行政區、蘇皖邊區第一行政區、華中行政辦事處第一行政區,直到38年1月泰縣全境解放。
民國30年2月至34年8月,日軍侵佔泰縣,成立偽政府,先後隸屬偽蘇中行營與蘇中綏靖主任公署。
泰州市(1949年-今)
民國38年1月22日設立泰州市,屬華中行政辦事處第一行政區。5月,華中行政辦事處第一行政區改稱蘇北泰州行政區,轄泰州市及泰興、靖江、泰縣、海安、如皋、東台(舊稱東泰)、台北(今鹽城大豐)7個縣。
1950年1月,蘇中泰州行政區與蘇中揚州行政區合並為蘇中泰州行政區,專員公署駐 泰州,下轄2市9縣:泰州市、揚州市、泰縣、泰興、靖江、江都、高郵、寶應、興化、六合、儀征。原所轄如皋、海安2縣劃屬南通行政區,東台、台北兩縣劃屬鹽城行政區。泰州行政區屬蘇中行政區,揚州市直屬蘇中行政區後,泰州行政區轄1市9縣。
1950年5月8日,泰州市、泰縣合並,稱泰縣,縣政府駐泰州,屬泰州行政區。10月7日分治,泰州市建制恢復,仍屬泰州行政區。1953年1月,泰州行政區撤銷。泰州市劃歸揚州行政區。1954年11月,泰州市改為省轄市,並受揚州專署督導。
1958年7月,又改為專署轄市。1959年1月9日,泰州市、泰縣再度合並,稱泰州縣,縣政府駐泰州,屬揚州專區。1962年5月24日,泰州縣撤銷,泰州市建制恢復,泰州市政府駐泰州,仍屬揚州專區。1971年5月,揚州專區改稱揚州地區,泰州市屬揚州地區,為地轄市。1983年1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泰州市由江蘇省直轄,揚州市代管。1985年1月1日,泰州市成為江蘇省計劃單列市。
1996年8月12日,經國務院批准,揚州市進行行政區劃調整,縣級泰州市從揚州市代管劃出,組建地級泰州市,下轄海陵區、靖江市、泰興市、姜堰市、興化市。1997年,海陵區、姜堰市、泰興市部分行政區劃進行調整,組建高港區。
2011年12月,泰興市被列入江蘇省直管縣(市)。
J. 古代秦州是什麼地方
古代秦州是指天水,秦州的名字最早起源於於魏文帝元年。而且天水是"秦"的發祥地,自三國以來,在天水以"秦"字命名的地方很多,如秦安、秦嶺、秦州等。秦州區隸屬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位於甘肅省東南部。
(10)秦州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西漢時置綿諸和上邽2縣。唐為秦州上邽縣。元為秦州成紀縣。明廢成紀入秦州。清雍正七年,秦州升為直隸州,隸甘肅承宣布政使司。
民國二年2月,秦州直轄地改為天水縣,治今天水市區,隸屬甘肅省隴南道。在三岔廳建置保留,撤州判署,設警察分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