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勞有哪些地方特色的文化藝術
古勞
古勞八景
望樓神燈
相傳古老西便坊沙崗的鎮南樓,以前那裡是用於更夫保護農作物的,裡面裝有一尊菩薩,前面有一盞油燈,那盞油燈是一件寶物,每年正月十五加一次油就能點到第二年的正月十五了,也就是添一次油就夠一年用了,它還會白天自動熄滅,晚上自動復明,它象一盞指路明燈,每逢晚上下六、麥村的鄉下人望著神燈就不會迷失方向而來到古勞了。 有一年,有個貪心的孕婦起了貪念,想把神燈占為己有,她擔著糞便去淋菜,回來經過望樓,見四處無人,將神燈偷偷地放入尿桶里帶走,她一邊走,一路想,我得了這盞神燈,今後不用買油吃了,晚上更不用點燈照明了,她滿心歡喜地回到家裡,從尿桶里取出神燈一看,不禁大吃一驚,神燈不但無油,而且還裂開八塊,這一盞古代神燈,從此被那貪心的大肚婆毀滅了。
當當響社
從前古勞有塊石板社公,位於梅崗嶺上,說來奇怪,這個社公只要用一塊小小石頭將它敲打,就會發出銅鑼一樣的聲音,打一下響一聲,當當當的響聲,八面十三坊遠近可聞,所以得名"當當社"。這塊古板在侵華期間被日本鬼子戰火毀壞。 古勞是龍鳳之聖地,故此有龍溪、鳳嶺之稱,景不及桂林而多奇跡,山不比峨嵋但有潛龍。 雞春賀卵 古勞坑口村鋸木廠門前,有一塊圓形的石頭,形如紅雞蛋一般約有一千八百斤,傳說是從前女媧補天留下來的石頭,當地人視之為"聖石",常有人頂禮膜拜。
鴨乸鳴巷
位於塘頭坊即古勞墟後邊,說來奇怪,這條巷根本無人養鴨,但只要有人拿著一隻鴨經過巷口,巷內就會發出"呷嘎"群鴨齊鳴之聲。清晰可聞,聲聲入耳,故稱之為"鴨乸巷"。百數十年,無人能解此中奧妙。堪稱古勞八景之一。
豬牯聖石
傳說以前萬壽廟左旁的西江河邊有一隻大石豬,旁邊有八隻豬仔伴著,每逢西江水漲將淹之時,它就會發出嚎叫,它這樣一叫令鄉人知道西江水位將要漲了。有一年,有艘英國輪船晚上經過這里,聽到豬叫聲以為是農家的豬跑掉了,他們便登岸追看究竟。發現原來是一頭石豬。於是英國佬頓起賊心,把那八隻小豬搬走了,可能是石母豬失去小石豬悲痛欲絕,痛哭失聲。自此之後,每逢潮漲,大石豬也不會鳴叫了,到現在這只大石豬還存在。
樹下行人
位於古勞村心街,有一棵古榕,相傳有幾百年歷史,這棵古榕長在街心,它的樹根橫跨街道,如游龍相戲,似大蟒纏繞結成一個堅固的閘門,可讓人馬車通行,遊人至此無不駐足觀賞、贊嘆不已,幾百年來都是一樣,是通往鶴眼、大地木、東便和雙橋的必經之路。
月光滿塘
位於風領頂上有一口小小園塘稱為"月光塘"。傳說:此塘中之水跟著天上的月亮盈缺缺而增減,如每月初三初四塘中只有小半邊水,而後續漸增多,一到十五、十六它應付賀塘水滿,過完十五、十六它又逐漸減少了,到了每月下旬無月光它就一點水也沒有了,所以得名"月光塘"。此景於世上,絕無可比。
海礁觀日
位於西江河邊,一條長長石壁伸到江心如像卧龍潛水,長約30米,闊約20米。傳說從前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歡一早到石龍觀看東方日出。旭日初升之時,一輪紅日冉冉而升,海風習習,紅日與海濤交輝,遊人心曠神怡,豪情頓生。
古勞面豉
清代:古勞民間就有釀制面豉風俗 相傳清代以來,古勞民間一向有釀制面豉風俗習慣,古勞面豉已成為一種鄉土特產,大規模製作出售約在清朝道光年間,其中包括當時著名的調珍醬園。 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鶴山縣宅梧人楊氏商人因西江水澈,民間釀造面豉之盛行,於是在現古勞鎮東寧街創辦調珍醬園,經營面豉、醬油。直至解放前的數十年裡,古勞鎮製造古勞面豉的作坊眾多,但楊氏後人楊其泮所獨創的面豉卻獨占鰲頭,最為家喻戶曉。由於楊其泮獨創的面豉特殊的製作工藝和選料包裝上的精益求精,所生產的古勞面豉風靡一時,遠近聞名,一些華僑還將面豉帶往美洲,作為懷念家鄉的特產,他也因此一舉成名,發家致富,成為了古勞面豉這獨特品牌的代表人物,調珍醬園也作為重要作坊傳承不衰。 凡買過古勞面豉醬的人都知道,以前的面豉醬用報紙一包就拿走,而古勞面豉干透、水分少、油重,報紙包著不透底,放在廚房,即使吃完了最後一點也不會發霉。 古勞面豉能夠飄香,全靠選料上乘以及沿用傳統的天然曬制方法。要製作好的調味料,水源很重要,選料也很講究,面豉的主要材料是黃豆,他們堅持沿用傳統的天然曬制方法,使之符合現代人追求健康環保的飲食概念。製作古勞面豉時要經過9個工序,歷時90多天。
東古一品鮮醬油
名優醬料品。由鶴山市醬油廠研製生產。以精選東北大豆、優質麵粉、食鹽等為主要原料,採用傳統的天然曬制方法釀造,以最先進生產技術工藝配製而成。其香味濃郁,味道鮮美,且富含多種氨基酸,營養豐富,食用有益人體健康。是國內外高級調味醬油之極品。適用於烹調任何菜餚、湯類,蘸點魚、蝦、蟹及各種肉類,拌食粉面等等,銷售到國內外,頗受市場推崇。產品經嚴格檢驗,全部指標均符合國家標准。該產品1998年榮獲國際食品博覽會金獎,1999年被鶴山市技術監督局授予信得過產品證書,2000年上半年榮獲國家質量達標食品稱號。
古勞詠春拳
古勞詠春拳和其它詠春拳門派均屬少林內家功夫,是少林派中較難的拳種。除古勞詠春拳外,其它詠春拳都有套路練習,都有小念頭、尋橋、標指三個套路的練習,只是名稱有所不同。廣州北郊曹德勝所授的詠春拳稱「小念頭」為「小林頭」,鶴山古勞詠春拳則稱為「小連頭」。 古勞詠春拳沒有套路練習,只有二十多個散手動作的十多個對拆法,是宗師梁贊花甲之年返古勞村傳授給家鄉人的拳法。從各門詠春拳的木人樁和雙刀技法招式上分析,古勞詠春拳大部分散手動作同其它詠春拳用法是一樣的,只是在對練中多了肘法還原對拆,太極拳的單、雙推手和低樁對拆法,並要求習者如打太極拳一樣意緊形松、先慢後快,把每一個動作練至准確無誤、熟能生巧、巧能生精後,加入本門手法和其它手法訓練,達於靈變。古勞詠春拳每一組對拆都是對實作功夫的靈變深造,也就是說,組組對拆都是自由技法之再造。速度則視功力進展而變。對拆的過程則是練意、練氣、練技、練勁、練外抗能力和手、身、步合一靈變的過程。練的時間越長,功底越深,技法越精。由於古勞詠春拳長橋手、中橋手、肘法和推手等都是近身技法,故在近距離的對壘中,其控制能力和擊放能力得到充分發揮,犯則立仆。本門拳、橋、掌、指、膀五個部分的訓練,應結合二十多個散手動作,在原來對拆基礎上進行筋骨屈伸的彈制、彈擊發力,使出手快疾兇猛,反彈而出。此時應是以意催形,又以形催勁制擊。功底越深,氣之激越大,勁力越猛,久練則形成自然反應,適合遠、近距離的不同打法。 勁力運用如能做到在技擊中有效地控制,則須在對拆中訓練出一種密而不漏的防制技法,這種技法是由內靜練至外靜(慢)。所以初練古勞詠春拳時,要求習者口微合,以鼻呼吸,對拆時動作要緩慢。把每一個動作做准後,意想掌橋粘跟著對方而留送。雙方對拆用力應是不丟不頂,著著還原。這種定步扎二字鉗羊馬的練勁(氣)、練技過程是從緩慢逐步過渡到實作技擊的長時間過程。通過對拆練習,激發人體內的潛能,保持氣之盪盪不息,技擊時做到勁力綿綿不斷、馬步堅實、呼吸自然、神不散、體不倦自然靈變。
古勞龍舟
2009年6月,精彩、 熱鬧的鶴山古勞龍舟賽與鶴山各龍舟集合藉住古勞龍協成立喜慶,鶴山古勞在三夾舉辦了30年以來最大型的民間龍舟賽事,吸引了五萬觀眾到場觀看,場面熱鬧非凡! 鶴山龍舟一向頗具實力,相傳清朝年間,番禺縣有人高中狀元,在順德甘竹灘以龍舟競渡為慶賀。參賽的有南海、順德、新會、高明和鶴山等龍舟。鶴山「仁和」船首先沖過終點,卻忘了奪標,故扒橈寫上「五縣第一」;緊接著鶴山「金頭」船沖到終點,按競賽規定奪了標,故扒橈寫上「甘灘奪標」。1984年、1986年廣東省舉辦兩屆「豐收杯」龍舟賽,鶴山代表隊均獲第三名。1988年鶴山龍舟隊代表省參加在福建舉行的國際龍舟邀請賽,獲得季軍 近二十年來,因為經濟發展相對緩慢,致使龍舟的競技水平與已向職業化方向發展的南海順德龍舟被拉開一定的差距。但是實力仍然較強。 就在今年奪得廣州國際龍舟邀請賽傳統龍第三名的番禺鍾村龍舟,其中就有五十多名扒丁是來之鶴山古勞的,只有小部分是九江的。
㈡ 古勞水鄉是如何形成的具體說說古勞水鄉該如何發展經濟
在廣東省鶴山市古勞鎮,有個被稱為「中國威尼斯」的地方,它就是古勞水鄉。古勞水鄉又稱圍墩水鄉,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是珠江三角洲獨具典型的南國水鄉。北宋大文豪蘇東坡被貶南下的途中,曾在此下船駐足,留下「留連不能去」的詩句。
古勞水鄉又稱圍墩水鄉 「圍墩」是根據地理特點命名的,意即堤圍下的一個個「墩」,即屋宇集中點,少則一兩戶,多則十幾戶。而每個「墩」都有特別的名字,如南安社、水樓墩、太和里等。
古勞水鄉地處西江岸邊,明洪武二十七年,古勞人馮八秀奉旨興建古勞圍,從此,古勞便從灘塗澤國逐漸變成美麗的嶺南水鄉。如今的水鄉,魚塘土地穿插,河網道路縱橫,村落、流水、石橋、古榕散落其中,小舟穿行石橋榕樹間,「小橋、流水、人家」的迷人景緻隨處可見。
㈢ 古勞維修建歷史!!!!!!!!!!!!!!!!!!!!!!!!!!
古勞地區
宋朝時,西江邊已出現大片沖積灘塗,土質肥沃。當時,北方連年戰亂,災民大量南來,正好利用這些土地耕作維生。枯水期,安享其成,每年夏秋間,西(江)水來臨,常是顆粒無收。群眾渴望除此洪災,官方為了安定和稅收,雙方都急須築堤抗洪。最先是官家督修。據道光《鶴山縣志·建置》(注)說:明洪武末來年派遣國子生和技官到各處,集吏民乘隙修治水利。經費由當時政府給付,也向殷富募集。到清初,兩廣總督鄂爾達奏請改官督改為官修,但官修不力,致堤圍「歲有沖決」。
落後的低級土堤
到乾隆14年(1749),這個相對今天來說是落後的低級土堤,也起到了保護生產的作用,圍內到處興起了水塘養魚、塘基種桑、養蠶,西江邊又出現了漁埠(撈魚苗及經營水產業等。)這些塘、基、埠都可招佃收租,款額頗鉅。這時,知縣張甄陶因修堤經費也大,為減輕當時政府負擔,他提出把每年招佃定租的收入,撥作修堤經費。由官撥改為取自招佃租,是堤政上一個重大變化。但吏治腐敗,起了反面作用。史稱:「各漁埠自乾隆14年撥歸古勞大圍,實則歸之於官,自後請領需時,或准給而實不給,遂至歲有崩潰。」至此,官督民管民修的願望就在官民之間涌現出來。到嘉慶十八年,葯逕司巡檢竇玉 和縣令蔣善功極力向兩廣總督蔣悠申請,才有「批佃則歸諸民,查勘則委諸官」的規定。
嘉慶十八年九月二十一日《魚埠招佃告示》作了詳細規定:「……將該處(古勞)圍基魚埠撥歸業戶自理,遞年聽眾招紳打撥。俾得依時落石,修築完固……此項經費應歸紳士經理。仰即轉公舉殷實紳士充當首事;速將低薄浮鬆處所,遂一修築堅固;核實支用經費,到冊報銷;至魚埠 ,殷實紳士批佃輸租,永作修築基圍經費;如遇收支銀兩,仍列冊報明該水利巡檢轉報查核;毋許浮冒侵漁。……如有身家殷實,熟識水性,諳曉裝撈,情願承佃古勞魚苗埠 者,許即向首事等承批輸租。」
從此,古勞圍的堤政,走上了一條比較合理正規的道路,一直保持到解放時,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蠶桑興旺,塘魚大盛遠銷,紡織業也繁榮起來,出現廣泛流行的「古勞家機」布這個品牌。據史書載當時人均田四畝即可足衣食,因一畝桑月采葉五百斤,喂蠶得絲四斤,家有十畝桑可養活八口人。使這一帶成為漁米富庶之區,文化、教育也相應發展起來,成為縣內教育發達的地方。同時,在歷年洪水為虐期,險近許多堤圍崩缺殆盡的情況下,此土堤獨巍然不動,曾被時人賦予「鐵圍」的稱號。
㈣ 古勞鎮的歷史沿革
古勞的鎮名是由鎮內的兩大姓氏——古姓和勞姓組成的。據說公元1274年,廣東梅回州市梅縣區的古式和勞氏為答躲避政治災禍牽連,舉族遷徙到當時的肇慶府鶴山縣七星崗,並以古、勞兩姓建村,稱古勞村,其舊址為今鶴山市古勞鎮古勞圍[1]。現古、勞兩姓在古勞鎮內佔有戶籍人口的大多數。
㈤ 古勞詠春拳的傳承歷史是怎樣的
1995年至今,梁煥枝先生在《精武》雜志上相繼發表了多篇有關古勞詠春拳的文章,如《古勞詠春拳散手22式》、《古勞詠春拳技法心訣》等,使武術界對本門有了新的認識。1999年5月31日,詠春拳第四代弟子梁挺博士率領印度、匈牙利二國的詠春拳徒子徒孫,以及中央電視台、香港亞洲電視台、佛山電視台等新聞媒體前往廣東鶴山市古勞鎮東便村,參觀了詠春拳傳人梁贊的故居。為此,施焰雄先生在江門五邑雜志《摯友》上發表了《古勞詠春拳探源》一文。但文中有幾處筆誤,個中原因可能是施焰雄先生雖曾在古勞工作,對本門歷史略有所聞,但非本門弟子,故資料有些失實。本人作為古勞詠春拳的傳人,實有責指正。
本人師承在梁煥枝師兄的文中也有提及,但由於年齡問題,在功力、技擊修為方面尚有不足,實不應「班門弄斧」,只是自小受父輩「食飯教兒」,及長大後受師父、本族長輩的教誨,故認為有必要把所知貢獻出來。
詠春拳的源流(古勞詠春拳認祖歸宗)
施先生在文中說到:「關於詠春拳的發源地,一直有幾種說法:鶴山市古勞說,認為詠春拳源於古勞;佛山人說,詠春拳源於佛山;另有人說源於少林。」我相信,作為古勞詠春拳的傳人,如果聽過師門歷史,絕不會說「詠春拳源於古勞」。本人通過參考以下資料及師門歷代流傳的說法,認為詠春拳源於福建南少林。
一、永春一門人在《永春、詠春、泳春同出一家》一文中說到:「永春派傳統的拜師入門規矩是:裝香給祖師位,敬茶給師父。」武人的祖師位等於人們家中的祖宗神主位那樣神聖庄嚴,因為它顯示了其根源所在、宗源所在、繼承所在。
我永春派的祖師位如下:
林少(從右開始)
半永永
點春春
棍歷拳
是代本
老先少
到師林
功 宗
夫 派
二、1996年《武林》總174期記載的《彭南與永春拳》一文提到:「1995年9月底,(彭南先生)有幸應『國際南少林五祖拳聯誼總會、95內功秘功技法研討會』的邀請,前往泉州出席這次盛會,參觀了明代抗倭名將俞大猷的故鄉和紀念館,拜識了海內外不少武林俊彥,大開眼界,受益不淺。不過,令人驚訝的是,『五祖拳』的『推手』同永春拳的『 手』,技法上竟完全一致;而永春拳的『八斬刀』、『六點半棍』與泉州南少林的『鶴翔刀』和『丈二長棍』不但基本相同,且技法招式全面。看來,關於永春拳祖師湖南衡山的一塵庵主,極可能就是福建泉州少林寺於乾隆年間,在天地會武裝抗清活動里,被追捕殺戮漏網逃脫的少林武僧之一。據此,永春拳的源流,蓋宗自福建泉州南少林這點當無疑問。」
三、筆者也研究過「永春白鶴拳」,發現其中很多要點跟詠春拳是相通的。例如:永春白鶴拳「論出手必先講子午歸中」。何謂「子午歸中」?「子午歸中」就是「子午中正」。身抱(直)四正,總力四配,就是「歸中」;鼻臍為正,眼觀手尾,氣隨手出,眼神提現,牙關放寬,就是「子午正矣」。打拳時,一切運動必須內節硬如鐵,外節軟如綿,手指如泥,遵循「子午」中線變化。永春白鶴拳「子午歸中」這一特點與詠春拳「守中用中,中線防守,中線進攻」的「中線原理」是一樣的。
永春白鶴拳「論交關接手」中記載:「逢剛則柔,逢柔則剛;遇空則入,遇門則過;有橋過橋,無橋生橋;內用吞吐浮沉之法,外用剛柔相濟之巧。」這也與詠春拳訣「乘空必入,逢膀必閘,以軟制硬,以快打慢」及「柔可剛取,剛可柔化」意思是一樣的。
另外,永春白鶴拳也講究利用「聽勁」覺察出敵力的虛實、大小、方向,及時產生新力,放棄無法抵禦之力,運用力學之圓弧切線原理,因勢利導,以「四兩破千斤」之靈巧方法,移動敵身重心,轉變敵力方向,變出化解之勢,轉不利為有利,以小力勝大力,反復循環,順逆生克,靈活變化,乘時而進,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身法上要求「身如車輪,手如出箭,開弓顧己,出箭傷人,橫來直破,直來橫破」。
永春白鶴拳的平馬更與古勞詠春拳之二字拑羊馬一樣:兩腳開立與肩同寬或稍寬於肩,腳尖朝正前方,兩膝微屈,重心置於兩腳之間。要點:兩腳要在同一條橫線上,斂臀,收腹,兩腳後跟和腳趾要抓地,俗稱要「四點金落地」。古拳譜謂:「內腿收起,外腿放落。」即要求大腿內側肌肉要緊張收提,而大腿外側肌肉有意識地向下松沉。
總之,永春白鶴拳與古勞詠春拳在文字記錄上要點基本相同,不同之處是永春白鶴拳有較完整的古拳譜史料記載,而古勞詠春拳的古拳譜多已在20世紀60年代西江大堤古勞圍決堤時毀掉,現存的僅是根據老一輩拳師的「口傳身授」的總結記錄。但兩者均源於福建南少林。
永春拳與詠春拳
有些人就「永」、「詠」、「詠」一筆之差大談一通,相互攻擊。其實「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註:這里的同根是指南少林)。番禺「永春一門人」就提出「永春、詠春、詠春本是一家」之說。但是,筆者在查閱資料時發現,《中國武術詞語手冊》中分別記載了「永春拳」和「詠春拳」,以下內容只作介紹,並非本人意見。
詠春拳——詠春拳相傳為福建詠春所創造。嚴詠春為武林隱師嚴四的女兒,她吸收了福建永春拳方七娘的白鶴派中的拳技和宗鶴拳、福建少林拳技等,結合蛇鶴相鬥的特點而融匯創編出詠春拳。後因遷居於廣東南雄縣,故傳此拳於廣東。此拳現流行於廣州、肇慶、順德、鶴山等地。此拳根據「長手能運氣、短手能自保」的原理,以「短橋窄馬、擅發短勁」為主要特點,以「拳、橋、膀、指、掌」和「吞、吐、浮、沉」及「二字拑羊馬」為手、身、步法的標志。其進功分三階段,第一階段練習詠春氣功(腎氣歸元);第二羊段練習十二個老式,即子午拳(穿心捶)、獨龍拳、偏身拳,箭拳、外廉手、內廉手、外搭、內搭、外耕手、內耕手、三品掌、撲翼掌。另有小念頭、沉橋、標指三套基本拳法;第三階段練習「學 手、練知覺」。最後學習「三拳各式散手總合」,即一百零八點木人樁法。詠春拳動作靈敏快速,以靜制動;柔化剛發,剛柔並濟;富於攻防,著重實用。
永春拳——永春拳因福建泉州少林寺永春殿內傳習南派拳法而得名,全稱為永春派少林拳。傳說方世玉的師弟胡惠乾曾在永春殿練功,後傳此拳於廣東民間。永春拳的內容有花拳(由平拳、梅花八卦、佛掌等三套拳組成)、八式單打、連環扣打、樁拳、木人樁法等。其器械主要是六點半棍。
以上有關詠春拳的起源,與廣州陳君翎先生在《詠春拳經》中介紹的相同:「詠春拳開山祖師梁(嚴)博濤自福建入粵,定居廣東南雄陳庄,得庄中鄉紳陳寶鑫兄弟熱忱接濟。梁博濤感激不已,遂在陳庄開館授徒。至今,粵北南雄仍有人操練詠春拳。」據說,古勞詠春拳中流傳的「詠春派跌打點穴秘笈」就是來自於粵北南雄。
「之後,梁博濤隻身到廣州,在廣州西關傳授詠春拳。當時梁博濤主要傳授的有紅船梨園弟子黃華寶、梁二娣、大花面錦、高佬忠一幹人等。這是梁博濤在廣州教授的第一代門徒,日後這些門徒均開枝散葉,形成生生不息、百川歸海的「詠春流派」。如黃華寶把詠春拳傳授給佛山人梁贊(實則是世居佛山的廣東鶴山古勞人氏),成就了一代詠春拳王佛山贊先生。」故此,形成以下流傳路線:
1.黃華寶→梁贊
2.大花面錦→馮少青
3.高佬忠→女婿肖麗辛→李文茂
在上面三條傳授路線中,筆者只談第一、三兩條路線。在第一條傳授路線中,黃華寶和梁贊均為廣東鶴山古勞人,黃華寶祖居何地,具體情況尚未查證(應為古勞圍墩水鄉)。梁贊則祖居古勞鎮龍溪鄉(今古勞圩)東便村。梁家當時家境富有,在本村可謂富裕門弟。梁家小院中原有三間平房及一間梁氏祠堂,據說建於150年前。現存兩間平房及梁氏祠堂,至今屋樑下還有精美圖案。另一間平房已改建。梁贊是一位念舊的人,每逢回鄉過春節及清明拜祖,總住上一段時間,故在家鄉傳下了幾位弟子,如梁大妹、梁嬋、黃華三、易英、肥仔照等。在梁家後人中,至今最年長的是梁四(梁贊之侄孫)。
第三條傳授路線中,梁博濤通過高佬忠把詠春拳傳入戲班,高佬忠傳給女婿肖麗辛。20世紀30年代,鶴山古勞村心後崗下的「三眼井」,據說有一位藝名「肖麗章」(古京章)的粵劇名伶,一直在佛山、廣州一帶謀生,老年時病逝於家鄉。肖麗章出身紅船,習得詠春拳、六點半棍法、行者棒等,至今鄉中還有一傳人。李文茂則是鶴山市桃源鎮人氏,曾組織紅船子弟反清起義,響應太平天國運動。後來李文茂率領梨園子弟打到廣西,把詠春拳也帶到廣西,故廣西亦有人練詠春拳。
古勞詠春拳的歷代先輩
古勞詠春拳並非獨指只有二十種動作組成的散手拳,而是包括梁贊先生及其親屬在古勞鄉傳下的各種拳術、器械的統稱,因此要了解古勞詠春,必須了解有關贊先生的親屬、傳人。
梁旭:梁贊之弟。習得秘傳的古勞詠春拳,多次回古勞鄉下,並傳下幾個弟子,如榮機公、枕二叔。後來,吾師祖到安南(今越南)謀生,在那裡遇到梁旭,相交多年,又因彼此有親戚關系,得其秘授,習得古勞詠春拳、虎尾三點半棍及雙刀。故有「拳為主,棍為師,雙刀為父母」之說。
梁春、梁枝、梁顯:是梁贊的兄弟或侄。因贊先生家境富有,其父也有妻妾幾人,故贊先生家中有兄弟數人。
梁嬋:贊先生之親侄女。自幼受家庭環境影響,喜舞刀弄棒,習得一身好武藝。風華正茂之年嫁入古門,中年喪夫。梁嬋一生雖好習武,但十分反對子侄對外傳授,九十多歲,還能以金雞獨立腳洗面。據傳,她臨終之際,把50本家傳秘笈燒掉。梁嬋一生擅長「皺紗帶」、秘傳雙頭棍、陰陽奪命刀、虎尾三點半棍、氣功十段錦及穿心腳、金雞獨立腳、撐雞腳,其功夫只傳下幾人。
鬼眼揚:梁贊之親侄。自小隨梁贊先生在佛山幫助打點生意,夜晚隨叔父習武,是贊先生的親傳弟子之一。壯年之際回古勞鄉下務農。
梁四:鬼眼揚之子,自幼隨父習武,青壯年之際正值日軍侵華,梁家經濟不景氣,梁四到高明做挑擔生意,與本地人發生口角,遂發生打鬥。梁四使用秘傳雙頭棍的「十張刀」技法,力戰幾十人,對方傷重者眾,後梁四由警察護送回鄉。其一生之中,十八般武藝皆通,尤以「眼功」、秘傳雙頭棍、鐵拳功見長。
黃華三:與梁大妹、肥仔照、易英四人是梁贊回鄉最早收下的弟子。其中梁大妹、肥仔照、易英學的是正身詠春。黃華三家中有兄弟四人,是從外地遷入古勞東便坊。他在家中排行第三,故後人稱其華三公。黃華三見兄弟人少,恐受人欺凌,故欲拜贊生為師,起初遭拒絕。華三公意志堅定,用桂圓木(俗稱龍眼木)做一木人樁,利用空閑時間勤練不休。某天早上,贊生出外散步剛好碰見,為其苦心感動,又經過調查暗訪其為人,遂答應收其為徒。開始華三隨師習正身詠春,因其身體矮小,體重只有90多斤,與師兄 手時總落敗。後梁贊按其身形,結合自己一生習武經驗,傳授華三公「以閃為進」的三角步及側身馬,同時發揮其體形特徵,運用「吞吐浮沉短勝長」心法,形成別出心裁的側身詠春。自此華三與師兄對拆,反敗為勝。華三公一生習得扇面三點半棍、時辰點穴等,並傳授與本鄉木便坊馮朝振、馮堅就等數人。
大王光:古勞村心坊人。父親經商,家庭環境富裕。其父希望他日後能考取武舉人,光宗耀祖,故在大王光年少時就開始找師傅教其武功。後來,又把他送到外地學藝。青年時,大王光回鄉,拜梁贊弟子黃華三為師,學習三點半棍、雙刀。故青年時的大王光已習多派詠春。後機緣巧合,拜父親的好友梁贊為師,繼續學習詠春拳術。其一生習得多種絕藝,尤以「還魂腰」、「金雞獨立腳」、「十二時辰點穴法及四季血道圖」盛名。傳子大王堯及同村兄弟數人,其孫家中還留著當年大王堯練武的石鎖(右耳)。
林兵:又名林伯長,外號「兵頭」,家住現古勞村心坊新社巷(今龍溪學校宿舍附近)。少年時,隨梁贊所傳古勞弟子黃華三學習偏身詠春及扇面三點半棍。其後,他志向參加革命,得到梁贊親自傳授雙刀、單刀、秘傳雙頭棍、輕功、氣功等,成為孫中山先生在南洋一帶活動的近身保鏢。一生經歷數次大戰。老年之際,鄉傳下一弟子古之聖。後因與鄉親發生沖撞,被人暗算。林兵一生為人俠義,力氣之大為鄉親稱奇,與梁贊之表弟及親傳弟子之一,有分牛之力的肥仔樹堪稱力王。
以上介紹的是梁贊的嫡親及親傳弟子,他們是形成現今古勞詠春拳的主要代表人物,至於第二、第三代弟子,由於資料不詳,不作介紹。
綜上所述,從佛山詠春拳至古勞詠春拳,是一個由繁至簡的過程,是歷史發展的趨勢,從而也可看出梁贊是一位武術思想家、改革家、教育家。
㈥ 江門有什麼特產
「五邑八寶」是江門市旅遊局去年評選出來的,集中了僑鄉最好的土特產,有新會陳皮、外海面、古勞面豉、開平火蒜、台山蝦醬、開平腐乳、鶴山桔普茶、荷塘頭菜等八個品種。「五邑八寶」在包裝上也十分精美,上面還有五邑歷史、文化、旅遊資源的介紹。「五邑八寶」約168元/盒,雖然相對單件的土特產來說價錢較貴,但因為其品種齊全,僑鄉特色明顯,在市場上深受廣大市民和外地客人的歡迎。
開平廣合腐乳
開平廣合腐乳採用優質黃豆為主要原料,再配以各種傳統輔料腌制而成,既是家庭佐餐佳品,也是茶樓、酒家、飯店烹調的絕好配料,具有色澤金黃、鹹淡適口、鮮香嫩滑,入口即化等特點。產品曾多次獲國家金獎,遍銷全國各地,並出口至美國、英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聞名國內外的開平水口鎮廣合腐乳,至今已呢114年歷史,曾是老一輩華僑最愛帶到國外的食品之一。1995年,廣合腐乳產銷量全國最高而入選1949-1995年中華之最榮譽大典。
台山海中玉牌純蝦醬
海中玉牌蝦醬先用海域優質鮮銀蝦為原料,引進香港現代設備和技術,結合(羅氏)家族傳統手工秘制而成。產品色香味美,香滑淡口,以其風味獨特、價廉物美而聞名遐邇,遠銷北京、天津、太原、青島,甚至美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鶴山東古牌古勞面鼓
「東古牌古勞面鼓」,遠銷美國、加拿大、東南亞及港澳等地。位於西江河畔的鶴山市古勞鎮,是個風景秀美的水鄉,水鄉孕育了一個飄香百年的老字型大小古勞面鼓。古勞面鼓距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現在這個「老字型大小」已由一家民間作坊逐漸發展壯大而成為一個頗具規模的調味品生產企業,年銷售額9600多萬元,產品已走向亞洲,並將飄香歐美。
鶴山金馬牌陳年桔普茶
鶴山金馬牌陳年桔普茶將有著「千年人參、百年陳皮」之美譽的新會柑桔皮與被譽為茶中減肥之冠的陳年普洱經過特殊工藝很好的結合在一起。桔普茶集合了普洱與新會陳皮的特殊功效。普洱茶有暖胃、減肥、降脂、防治動脈硬化、防治冠心病、降壓、抗衰老、抗癌、降糖、抑菌消炎、減輕煙煤毒、減輕重金屬毒、抗輻射、興奮中樞神經、利尿、防齲齒、明目、助消化、抗毒、滅菌、預防便秘、解酒及其他功效;而新會陳皮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疏肝潤肺、消積化滯、健胃止咳、宜通五臟、療酒病等功效,其皮中的胡蘿卜,維生素C、維生素P比果肉的含量還高。
新會宗華牌陳皮
新會陳皮是新會大紅柑的乾果皮,享譽海內外。新會大紅柑(學名枝柑),是新會著名土特產。因其品質獨特,早在明清以前就已蠻聲遐邇,並被列為「貢品」,行銷國內外。大紅柑果的果皮就是新會的著名特產陳皮。由於它具有很高的葯用價值,又是傳統的香料和調味佳品,所以向來離有盛譽。早在宋代 就已成為南北貿易的「廣貨」之一,行銷全國和南洋、美洲等地區。
江門黎記外海面
黎記外海面以其製作精細和獨特的風味而遠近馳名,歷經數百年代代相傳,成為一種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廣東人吃面條的歷史據說在宋代已經開始了。廣東人一向追求食品的細膩和口感的鮮美,要求製作精細,而江門市外海鎮生產的外海面就以其入口軟、韌、爽、滑等特點,歷經數百年仍流傳至今,遠近馳名。
開平天然牌金山火蒜
天然牌金山火蒜是開平市著名的土特產,十八世界引入沙區金山帶種植。為了方便運輸和儲存,當地人用炭火將收獲的蒜頭進行煙熏處理,致使蒜頭的表皮形成棕黑色,俗稱火蒜,又因其產地在金山一帶,故名「金山火蒜」。金山火蒜生長期短,較同類蒜頭早一個月收獲,而且柄細頭大,蒜子顆粒分明,肉飽滿,肉質淡黃帶白,蒜素含量大,味香辛辣,油質濃。
經煙熏處理後蒜衣棕黑色,含水量低,耐儲藏,方便包裝運輸。金山火蒜除了是家庭烹飪的必備配料外,其葯用價值也很高:它是細菌的「天敵」,所含大蒜素被譽為天然廣譜抗茵素和防癌的「衛士」,又是降脂的「良葯」,深受國內外客商的青睞。
江門昌興牌荷塘沖菜
沖菜又名大頭菜,因主產江門市蓬江區荷塘鎮,故稱「荷塘沖菜」。其栽培歷史已有200多年,是傳統出口商品之一,銷售遠至港澳、南洋、舊金山等地。昌興牌荷塘沖菜,頭大,葉窄長,纖維少,經腌制後呈金黃色,脆嫩甘香,咸中帶甜,味鮮獨特,是一種佐膳佳品。現在,荷塘大頭菜的腌制工藝不斷創新,各式沖菜製品各具有特色,成為海外僑胞喜愛的食品和饋贈親友的禮物。
㈦ 江門有什麼特產
1、新會陳皮
新會陳皮:又名廣陳皮,為大紅柑(學名茶枝柑)的果皮,入葯已有700餘年歷史。《本草綱目》載:「柑皮紋粗,黃而厚,內多白膜,其味辛甘,今天下以廣中(即今新會)采者為勝。」
清康熙《本草蓬源》亦有「桔皮苦辛溫無毒,產粵東,新會,陳久者良」之述。質輕而柔軟,不易折斷,香氣特異,醇而濃郁,味甘涼香,微辛但不甚苦。
新會著名特產——新會陳皮,是新會所產的大紅柑的乾果皮。由於它具有很高的葯用價值,又是傳統的香料和調味佳品,所以向來享有盛譽。早在宋代就已成為南北貿易的「廣貨」之一。
2、新會大紅柑
學名茶枝柑,是新會著名土特產。其品質獨特,在明清就風行各地,並被列為「貢品」,年年進貢。據記載,新會大紅柑已有600多年的栽培歷史。
經過長期選育,自成品系,分大種油身、細種油身、大蒂、高篤4個品種。其果實扁圓,油身而有光澤,皮色在成熟過程中由青轉紅,「冬至」前後呈大紅。柑肉爽脆多汁,甜酸適度,每百毫升含檸檬酸0.71-0.82克,含糖10.1-11.3克,可溶性固形物為11-12%,單果重約100-150克。
3、大槐細米薯
細米薯學名叫菱薯,屬瓜菜類,可用來煲湯、煲糖水,清甜可口,而且還具有清熱除濕、健胃止痢、利尿解毒的功效。豬仔薯學名叫毛薯,為薯蕷科植物參薯的塊莖,具有健脾止瀉、益肺滋腎、解毒斂瘡的功效,可入葯。恩平當地人一般將毛薯蒸熟直接食用,或是煲湯、煲糖水。
4、杜阮大頂涼瓜
杜阮涼瓜,又名杜阮苦瓜。是江門市乃至省、港、澳地區無人不曉的特色知名農業品牌。其瓜型肥大,形似木瓜,平頂粒粗,別於其它涼瓜的標志迷人官特徵,本地人稱之為大頂瓜,將其形容為「柿餅蒂,老鼠尾」。
據《新會縣志》記載,早在明朝,當地就已經開始種植涼瓜,在民國時期,杜阮柿餅蒂(杜阮涼瓜)就已經比較著名。解放前,就有一首民謠唱出了江門當時的名蔬名果:「杜阮苦瓜柿餅蒂,蓮塘菱角兩頭利,滘頭大蔗真脆皮,江門白菜匙羹髀,荷塘芥蘭幾分地」。
杜阮涼瓜獲得了「江門市十佳農土特(初級類)產品」、「廣東嶺南特色食品」和 「無公害農產品」稱號。
5、鶴山紅茶
鶴山紅茶為鶴山著名土特產。鶴山人種茶始於宋代,茶葉以其條索緊細,成色油潤,湯色鮮亮,清香味濃,滋味甘滑,消熱消滯而著稱。鶴山紅茶具有生產歷史悠久、文化淵源深厚等特點,符合地理標志農產品「來源於特定地域,產品品質和相關特徵主要取決於自然生態環境和歷史人文因素,並以地域名稱冠名的特有農產品」的要求。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以「打造農業品牌、提升品牌效應」為工作導向,不斷加大對鶴山紅茶的重視力度:
一是制定出台了《鶴山紅茶生產技術規程》,規范了鶴山紅茶種植和加工製作技術;
二是加強鶴山紅茶生產標准化建設,在鶴山共和萊蘇村委會建立了面積達50畝的「江門市(鶴山)優質茶葉標准化」示範區;
三是加大投入,各級政府加大對鶴山紅茶種植的扶持力度,2011年以來,市政府投入專項資金50萬元,從產前、產中、產後等方面,加大財力、物力、人力投入,為鶴山紅茶提高品質、增加產量、增加農民收入提供堅實保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江門
㈧ 古勞各村水質情況
人與自然的爭斗已久
早在晉代,古勞西江邊一帶就已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不過,那時候人數不多,堤內的低窪地還是一片灘塗澤國。宋朝以後,遷入的人口逐漸增多,開墾荒灘、征服自然便成了古勞人生存下去的重要課題。其間,百姓不斷自發修築堤壩,圍地墾荒,但因規模小、質量低,洪水一到,隨即被沖塌。到明太祖洪武年間,朝廷重視水利建設,多次派官員到各地勸導修水利,古勞經過多代人的努力,逐漸完善了堤圍網路。解放後,人民政府更加重視堤圍的建設,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各級政府多方籌集資金,對西江大堤進行加固,對內堤的堤路進行綜合整治,使之可以抵禦50年甚至100年一遇的洪水的襲擊,水鄉人民從此可以安居樂業了。
人與自然的不和諧音
據當地居民反映:水鄉的水質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不斷惡化。過去蜿蜒清澈的河道已充斥著各式各樣的垃圾,舊有循環系統被破壞,很多地方成了死水溝。過去引以為榮的水鄉正變得處處臭水!
為此,記者走訪了古勞鎮政府。有關負責人介紹說,造成水質惡化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首先是自然原因,古勞水鄉從晉代開始就有人類活動,從明代開始大規模開發至今,經年累月,地面堆積抬高,導致水循環受阻,水自然不「活」;其次是人為原因,近年來,農副產品價格攀升並維持一定高度,受高回報、高利潤的刺激,村民在承包原有魚塘基礎上紛紛投資養豬、養雞等,這些養殖場就建在魚塘周圍,而養殖場牲畜的飼料、糞便流入水中,對水質造成的污染非常嚴重。所以,村民也處在兩難境地,一方面抱怨水鄉水質問題,另一方面又經受不住經濟利益的驅使而繼續從事污染性的生產、生活活動。
探索人與自然和諧之路
水質變了,受害的還是村民自己。水鄉是古勞人民賴以生存的生命線,千百年來,人們喝的是水鄉水,吃的是水鄉魚。據專家介紹,水質的惡化會逐漸影響水產養殖和水鄉土質,最終導致水土徹底貧瘠,從而最終影響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值得慶幸的是,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開始意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發展經濟與保護生態環境兩者兼顧的重要性。不少當地居民針對如何改善水鄉水質這一問題,通過各種途徑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其中不乏行之有效的措施,例如:河涌的承包者必須承擔挖浚河涌的責任;廣泛開展「愛我水鄉」的宣傳,使村民意識到水鄉的價值;提倡無磷洗滌劑和可降解包裝物;農村垃圾統一收集,不向水面倒垃圾;嚴格控制農業污染,限制在水面上經營飲食檔;種植樹木和竹林,局部恢復桑田……
近年來,古勞鎮政府也採取了大量強有力的措施,對水鄉的水質進行改善。首先,從2003年開始,該鎮就在部分村開展魚塘低改工作。這一措施,是將生產經營效果較差的魚塘進行重新規劃整治,既能實現資源的合理化配置,又能改善水循環,使水質污染問題暫時得到緩解。其次,該鎮政府組織各村積極開展垃圾收集處理工作,基本實現家家戶戶門口都有垃圾桶,並號召村民將日常生產、生活垃圾自覺扔入垃圾桶;村委會請工人每日定時到每戶收集垃圾,集中後的垃圾被送往垃圾處理場統一處理。再次,針對亂排放牲畜飼料的現象,古勞鎮政府及各級村委一經發現,堅決予以嚴肅處理。最後,大搞文明村建設,努力提高村民環保衛生意識,同時通過文明村建設,為其他村樹立學習榜樣。據古勞鎮政府有關負責人介紹,經過這幾年的努力,現在雖然還不能說已完全改善了水鄉水質,但起碼已經遏制住水質的繼續惡化。
和諧帶來巨大發展
環境的改善給鶴山古勞水鄉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旅遊開發、招商引資、經濟建設等都正以較快的速度發展。
水鄉從來就不缺乏旅遊資源,古勞堤圍之「神」馮八秀、兩廣「王帝」陳開、詠春拳一代宗師梁贊、一代影後胡蝶等的家鄉都在水鄉,一位位歷史名人配以百年歷史的石板橋、古榕樹、水鄉特色民居,讓人在憑吊歷史名人的同時領略水鄉的風土人情。近年來,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古勞拓展了旅遊資源的發展空間。新的旅遊景點「荷村蓮藕」讓人陶醉在荷花的世界,盡享南國水鄉的秀色;1993年建設的仙鶴湖山莊景色迷人,是消閑度假的好去處,每年的旅遊黃金周,水鄉都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眾多遊客。今年中國(江門)僑鄉華人嘉年華期間,鶴山旅遊節的重頭戲「水鄉風情嘉年華」在古勞鎮仙鶴湖度假山莊閃亮登場,這個以水鄉生態旅遊為特色的大型嘉年華,將水鄉風情歌舞表演、古勞詠春拳武術表演、青年篝火晚會等活動齊集一身,盡展了鶴山水鄉的魅力和風采。
水鄉的招商引資成果同樣喜人。古勞鎮連續5年招商引資居鶴山各鎮之首,連續三年被江門市評為招商引資先進鎮,今年1—9月份招商引資又有新突破:全鎮招商引資項目上報數(含新上、增資)共18項,企業全年計劃總投資額達4.41億元,同比增長14.2%,目前實際到位資金2.50億元,同比增長9.1%;實際利用外資2132.5萬美元,同比增長25.9%。總投資額和實際到位資金再創歷史新高。
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過程,也就是不斷發現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古勞水鄉直面經濟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環境問題,並通過一系列努力去解決問題,努力實現「藍天、碧水、青山、綠地」,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江門日報 徐鈴靜 孟慶雷)
㈨ 古勞茶的歷史
據史書記載,古勞茶山產茶於「宋元時期已現端倪」,而茶山頂的良道坪、大坑坪、永安、七星坑、鑼鼓地、塔磨塘等六條村庒在550年前已開始植茶。茶山具有獨特的自然條件,這是因為西江水從北向南直沖茶山,被石岩頭頂著,使西江水轉向東流,造成茶山露水豐富,適宜植茶。麗水石岩頭一帶的山地就特
別濕潤,故種出的茶甘爽、醇和,有翠岩、龍芽、雪菊、銀針等著名品種。翠岩采自石地者為最佳,乾降牌縣志載有「翠岩味匹武夷而帶芳」,銀針形似壽眉,尖如針,葉背顯露白如銀,葉底青翠,茶湯濃滑芳香。新會人黃炳坤的《憶嶺南》詩中有銀針「香味遠出壽眉數倍」、「久經膾炙人口」之句。雍正10年(1732),鶴山建縣,鶴山茶園不斷發展,道光初年達到鼎盛期。據道光版《鶴山縣志》稱,古勞茶山、大雁山等地「一望皆茶樹」,出現茶煙萬頃的景象。當年,茶山和山腳的麗水有茶園1000多畝。古勞茶曾通過廣州沙面洋行銷往歐美、澳大利亞,香飄萬里,名揚五洲。那時,華僑、港澳同胞回鄉探親,臨走時總是喜歡帶點銀針回去,送給親友,共享家鄉特產風味。抗日戰爭爆發,鶴山茶業開始衰落,許多茶園荒蕪,1937年古勞茶山、麗水的茶園僅存448畝,產量301擔。建國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茶葉供不應求,古勞茶開始復甦,那時各地出現一些以龍眼葉、鬼燈籠等製成的假茶,嚴重影響鶴山茶的聲譽,造成大量茶葉積壓滯銷,打擊了茶農的積極性,茶山村不少茶農不得已改種經濟效益好的素馨花,也因為這緣故,至今僅余百畝左右茶園,往日「一望皆茶樹」景象不復存在。
㈩ 江門特產有哪些
熱心網友
「五邑八寶」是江門市旅遊局去年評選出來的,集中了僑鄉最好的土特產,有新會陳皮、外海面、古勞面豉、開平火蒜、台山蝦醬、開平腐乳、鶴山桔普茶、荷塘頭菜等八個品種。「五邑八寶」在包裝上也十分精美,上面還有五邑歷史、文化、旅遊資源的介紹。「五邑八寶」約168元/盒,雖然相對單件的土特產來說價錢較貴,但因為其品種齊全,僑鄉特色明顯,在市場上深受廣大市民和外地客人的歡迎。
開平廣合腐乳
開平廣合腐乳採用優質黃豆為主要原料,再配以各種傳統輔料腌制而成,既是家庭佐餐佳品,也是茶樓、酒家、飯店烹調的絕好配料,具有色澤金黃、鹹淡適口、鮮香嫩滑,入口即化等特點。產品曾多次獲國家金獎,遍銷全國各地,並出口至美國、英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聞名國內外的開平水口鎮廣合腐乳,至今已呢114年歷史,曾是老一輩華僑最愛帶到國外的食品之一。1995年,廣合腐乳產銷量全國最高而入選1949-1995年中華之最榮譽大典。
台山海中玉牌純蝦醬
海中玉牌蝦醬先用海域優質鮮銀蝦為原料,引進香港現代設備和技術,結合(羅氏)家族傳統手工秘制而成。產品色香味美,香滑淡口,以其風味獨特、價廉物美而聞名遐邇,遠銷北京、天津、太原、青島,甚至美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鶴山東古牌古勞面鼓
「東古牌古勞面鼓」,遠銷美國、加拿大、東南亞及港澳等地。位於西江河畔的鶴山市古勞鎮,是個風景秀美的水鄉,水鄉孕育了一個飄香百年的老字型大小古勞面鼓。古勞面鼓距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現在這個「老字型大小」已由一家民間作坊逐漸發展壯大而成為一個頗具規模的調味品生產企業,年銷售額9600多萬元,產品已走向亞洲,並將飄香歐美。
鶴山金馬牌陳年桔普茶
鶴山金馬牌陳年桔普茶將有著「千年人參、百年陳皮」之美譽的新會柑桔皮與被譽為茶中減肥之冠的陳年普洱經過特殊工藝很好的結合在一起。桔普茶集合了普洱與新會陳皮的特殊功效。普洱茶有暖胃、減肥、降脂、防治動脈硬化、防治冠心病、降壓、抗衰老、抗癌、降糖、抑菌消炎、減輕煙煤毒、減輕重金屬毒、抗輻射、興奮中樞神經、利尿、防齲齒、明目、助消化、抗毒、滅菌、預防便秘、解酒及其他功效;而新會陳皮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疏肝潤肺、消積化滯、健胃止咳、宜通五臟、療酒病等功效,其皮中的胡蘿卜,維生素C、維生素P比果肉的含量還高。
新會宗華牌陳皮
新會陳皮是新會大紅柑的乾果皮,享譽海內外。新會大紅柑(學名枝柑),是新會著名土特產。因其品質獨特,早在明清以前就已蠻聲遐邇,並被列為「貢品」,行銷國內外。大紅柑果的果皮就是新會的著名特產陳皮。由於它具有很高的葯用價值,又是傳統的香料和調味佳品,所以向來離有盛譽。早在宋代 就已成為南北貿易的「廣貨」之一,行銷全國和南洋、美洲等地區。
江門黎記外海面
黎記外海面以其製作精細和獨特的風味而遠近馳名,歷經數百年代代相傳,成為一種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廣東人吃面條的歷史據說在宋代已經開始了。廣東人一向追求食品的細膩和口感的鮮美,要求製作精細,而江門市外海鎮生產的外海面就以其入口軟、韌、爽、滑等特點,歷經數百年仍流傳至今,遠近馳名。
開平天然牌金山火蒜
天然牌金山火蒜是開平市著名的土特產,十八世界引入沙區金山帶種植。為了方便運輸和儲存,當地人用炭火將收獲的蒜頭進行煙熏處理,致使蒜頭的表皮形成棕黑色,俗稱火蒜,又因其產地在金山一帶,故名「金山火蒜」。金山火蒜生長期短,較同類蒜頭早一個月收獲,而且柄細頭大,蒜子顆粒分明,肉飽滿,肉質淡黃帶白,蒜素含量大,味香辛辣,油質濃。
經煙熏處理後蒜衣棕黑色,含水量低,耐儲藏,方便包裝運輸。金山火蒜除了是家庭烹飪的必備配料外,其葯用價值也很高:它是細菌的「天敵」,所含大蒜素被譽為天然廣譜抗茵素和防癌的「衛士」,又是降脂的「良葯」,深受國內外客商的青睞。
江門昌興牌荷塘沖菜
沖菜又名大頭菜,因主產江門市蓬江區荷塘鎮,故稱「荷塘沖菜」。其栽培歷史已有200多年,是傳統出口商品之一,銷售遠至港澳、南洋、舊金山等地。昌興牌荷塘沖菜,頭大,葉窄長,纖維少,經腌制後呈金黃色,脆嫩甘香,咸中帶甜,味鮮獨特,是一種佐膳佳品。現在,荷塘大頭菜的腌制工藝不斷創新,各式沖菜製品各具有特色,成為海外僑胞喜愛的食品和饋贈親友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