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雷達發展歷史

雷達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10 01:29:51

1. 軍用雷達的簡史

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許多國家開展了對雷達的研究。1936年,英國人R.A.沃森-瓦特設計的「本土鏈」對空警戒雷達,部署在英國泰晤士河口附近(圖5),投入使用。該雷達頻率為22~28兆赫,對飛機的探測距離可達 250公里。到1941年,沿英國海岸線部署了完整的雷達警戒網。1938年,英國又研製出最早的機載對海搜索雷達ASV MarkⅡ。同年,美國海軍研製出最早的艦載警戒雷達XAF,安裝在「紐約」號戰列艦上,對飛機的探測距離為137公里,對艦艇的探測距離大於20公里。在此期間,蘇聯、德國、日本等國也各自研製出本國的雷達用於戰爭。 20世紀40年代,由於微波多腔磁控管的研製成功和微波技術的發展,出現了微波雷達。它具有測量精度高、體積小、操作靈活等優點,因而雷達的用途逐步擴大到武器控制、炮位偵察、投彈瞄準等方面。美國在1943年中期研製成最早的微波炮瞄雷達AN/SCR-584,工作波長為10厘米,測距精度為±22.8米,測角精度為±0.06度,它與指揮儀配合,大大提高了高炮射擊的命中率。1944年,德國發射V-1導彈襲擊倫敦時,最初英國擊落一枚V-1導彈平均需要發射上千發炮彈,而使用這種炮瞄雷達後,平均僅需50餘發炮彈。
50~60年代,航空和空間技術迅速發展,超音速飛機、導彈、人造衛星和宇宙飛船等都以雷達作為探測和控制的重要手段。60年代中期以來研製的反洲際彈道導彈系統,使雷達在探測距離、跟蹤精度、分辨能力和目標容量等方面獲得了進一步提高。

2. 雷達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史

雷達是現代戰爭必不可少的電子裝備。它不僅應用於軍事,而且也應用於國民經濟(如交通運輸、氣象預報和資源探測等)和科學研究(如航天、大氣物理、電離層結構和天體研究等)以及其他一些領域。
發展簡史

雷達的基本概念形成於20世紀初。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雷達才得到迅速發展。早在20世紀初,歐洲和美國的一些科學家已知道電磁波被物體反射的現象。1922年,義大利G.馬可尼發表了無線電波可能檢測物體的論文。美國海軍實驗室發現用雙基地連續波雷達能發覺在其間通過的船隻。1925年,美國開始研製能測距的脈沖調制雷達,並首先用它來測量電離層的高度。30年代初,歐美一些國家開始研製探測飛機的脈沖調制雷達。1936年,美國研製出作用距離達40公里、分辨力為457米的探測飛機的脈沖雷達。1938年,英國已在鄰近法國的本土海岸線上布設了一條觀測敵方飛機的早期報警雷達鏈。

早期報警雷達鏈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作戰需要,雷達技術發展極為迅速。就使用的頻段而言,戰前的器件和技術只能達到幾十兆赫。大戰初期,德國首先研製成大功率三、四極電子管,把頻率提高到500兆赫以上。這不僅提高了雷達搜索和引導飛機的精度,而且也提高了高射炮控制雷達的性能,使高炮有更高的命中率。1939年,英國發明工作在3000兆赫的功率磁控管,地面和飛機上裝備了採用這種磁控管的微波雷達,使盟軍在空中作戰和空-海作戰方面獲得優勢。大戰後期,美國進一步把磁控管的頻率提高到10吉赫,實現了機載雷達小型化並提高了測量精度。在高炮火控方面,美國研製的精密自動跟蹤雷達
SCR-584,使高炮命中率從戰爭初期的數千發炮彈擊落一架飛機,提高到數十發擊中一架飛機。

40年代後期出現了動目標顯示技術,這有利於在地雜波和雲雨等雜波背景中發現目標。高性能的動目標顯示雷達必須發射相干信號,於是研製了功率行波管、速調管、前向波管等器件。50年代出現了高速噴氣式飛機,60年代又出現了低空突防飛機和中、遠程導彈以及軍用衛星,促進了雷達性能的迅速提高。60~70年代,電子計算機、微處理器、微波集成電路和大規模數字集成電路等應用到雷達上,使雷達性能大大提高,同時減小了體積和重量,提高了可靠性。在雷達新體制、新技術方面,50年代已較廣泛地採用了動目標顯示、單脈沖測角和跟蹤以及脈沖壓縮技術等;60年代出現了相控陣雷達;70年代固態相控陣雷達和脈沖多普勒雷達問世。

在中國,雷達技術從50年代初才開始發展起來。中國研製的雷達已裝備軍隊。中國已經研製成防空用的二坐標和三坐標警戒引導雷達、地-空導彈制導雷達、遠程導彈初始段靶場測量雷達和再入段靶場測量與回收雷達。中國研製的大型雷達還用於觀測中國和其他國家發射的人造衛星。在民用方面,遠洋輪船的導航和防撞雷達、飛機場的航行管制雷達以及氣象雷達等均已生產和應用。中國研製成的機載合成孔徑雷達已能獲得大面積清晰的測繪地圖。中國研製的新一代雷達均已採用計算機或微處理器,並應用了中、大規模集成電路的數字式信息處理技術,頻率已擴展至毫米波段。
工作原理

雷達天線把發射機提供的電磁波能量射向空間某一方向,處在此方向上的物體反射碰到的電磁波。這些反射波載有該物體的信息並被雷達天線接收,送至雷達接收設備進行處理,提取人們所需要的有用信息並濾除無用信息。

雷達可分為連續波雷達和脈沖雷達兩大類。單一頻率連續波雷達是一種最為簡單的雷達形式,容易獲得運動目標與雷達之間的距離變化率(即徑向速度)。它的主要缺點是:①無法直接測知目標距離,如欲測知目標距離,則必須調頻,但用調頻連續波測得的目標距離遠不及脈沖雷達精確;②在多目標的環境中容易混淆目標;③大多數連續波雷達的接收天線和發射天線必須分開,並要求有一定的隔離度。

脈沖雷達

容易實現精確測距,而且接收回波是在發射脈沖休止期內,不存在接收天線與發射天線隔離的問題,因此絕大多數脈沖雷達的接收天線和發射天線是同一副天線。由於這些優點,脈沖雷達(圖1)在各種雷達中居於主要地位。這種雷達發射的脈沖信號可以是單一載頻的矩形脈沖,如普通脈沖雷達的情形;也可以是編碼或調頻形式的脈沖調制信號,這種信號可以增大信號帶寬,並在接收機中經匹配濾波輸出很窄的脈沖,從而提高雷達的測距精度和距離分辨力,這就是脈沖壓縮雷達。此外,雷達發射的相鄰脈沖之間的相位可以是不相干(隨機)的,也可以是具有一定規律的相干信號。相干信號的頻譜純度高,能得到好的動目標顯示性能。
目標定位

對地面和海面目標定位,就是測量它相對於雷達的距離和方位。對空中目標的定位則需要同時測量距離、方位和高度,這種雷達稱為三坐標雷達。測量距離實際是測量發射脈沖與回波脈沖之間的時間差,因為電磁波以光速傳播,據此就能換算成目標的精確距離。目標方位是利用天線的尖銳方位波束來測量。在同樣窄的波束條件下,用單脈沖方法可得到比單一波束更高的測量精度(見跟蹤雷達)。仰角靠窄的仰角波束測量。根據目標的仰角和距離就能通過計算得到目標高度,精確的仰角同樣可用單脈沖方法獲得。
發射機

它可以是一個磁控管振盪器。這是微波雷達發射機早期的方式,簡單的雷達仍在沿用。現代的高性能雷達要求有相干信號和高的頻率穩定度。因此就需要用晶體振盪器作為穩定頻率源,並通過倍頻功率放大鏈得到所需的相乾性、穩定度和功率。放大鏈的末級功率放大管最常用的是功率行波管或速調管。頻率低於600兆赫時,可以使用微波三極體或微波四極管。
脈沖調制器
它產生供發射機開關用的調制脈沖。它必須具有發射高頻脈沖所需要的脈沖寬度,並提供開關發射管所需的調制能量。使用真空管或晶體管作為放電開關,稱為剛管調制;使用氫閘流管對人工線儲能作放電開關,稱為軟管調制。此外,也可用電磁元件作脈沖開關調制。對調制脈沖的一般要求是起邊和落邊較陡,脈沖頂部平坦。
收發開關
它在發射脈沖時切斷接收支路,盡量減少漏入接收支路的發射脈沖能量;當發射脈沖結束時斷開發射支路,由天線接收的回波信號經收發開關全部進入接收支路。收發開關通常由特殊的充氣管組成。發射時,充氣管電離打火形成短路狀態,發射脈沖通過後即恢復開路狀態。為了不阻塞近距離目標回波,充氣管從電離短路狀態到電離消除開路狀態的時間極短,通常為微秒量級,對於某些雷達體制為納秒量級。
天線

雷達要有很高的目標定向精度,這就要求天線具有窄的波束。搜索目標時,天線波束對一定的空域進行掃描。掃描可以採用機械轉動方法,也可以採用電子掃描方法。大多數天線只有一個波束,但有的天線同時有幾個波束。分布在天線副瓣中的能量應盡量小,低副瓣天線是抗干擾所需要的。
接收機

一般採用超外差式。在接收機的前端有一個低雜訊高頻放大級。放大後的載頻信號和本振信號混頻成中頻信號。模擬式信號處理(如脈沖壓縮和動目標顯示等)在中頻放大級進行,然後檢波並將目標信號輸至顯示器。採用數字信號處理時,為了降低處理運算的速率,應該把信號混頻至零中頻;為了保持相位信息,零中頻信號分解成二個互相正交的信號,分別進入不同的兩條支路,然後對這兩條支路作數字式處理,再將處理結果合並。

雷達,將電磁能量以定向方式發設至空間之中,藉由接收空間內存在物體所反射之電波,可以計算出該物體之方向,高度及速度.並且可以探測物體的形狀,以地面為目標的雷達可以探測地面的精確形狀。

1922年美國泰勒和楊建議在兩艘軍艦上裝備高頻發射機和接收機以搜索敵艦。1924年英國阿普利頓和巴尼特通過電離層反射無線電波測量賽層的高度。美國布萊爾和杜夫用脈沖波來測量亥維塞層。1931年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利用拍頻原理研製雷達,開始讓發射機發射連續波,三年後改用脈沖波1935年法國古頓研製出用磁控管產生16厘米波長的撜習窖捌鰏,可以在霧天或黑夜發現其他船隻。這是雷達和平利用的開始。1936年1月英國W.瓦特在索夫克海岸架起了英國第一個雷達站。英國空軍又增設了五個,它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37年美國第一個軍艦雷達XAF試驗成功。
1941年蘇聯最早在飛機上裝備預警雷達。1943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製出機載雷達平面位置指示器,可將運動中的飛機柏攝下來,他膠發明了可同時分辨幾十個目標的微波預警雷達。1947年美國貝爾電話實驗室研製出線性調頻脈沖雷達。50年代中期美國裝備了超距預警雷達系統,可以探尋超音速飛機。不久又研製出脈沖多普勒雷達。
1959年美國通用電器公司研製出彈道導彈預警雷達系統,可發跟蹤3000英里外,600英里高的導彈,預警時間為20分鍾。
1964年美國裝置了第一個空間軌道監視雷達,用於監視人造地球衛星或空間飛行器。1971年加拿大伊朱卡等3人發明全息矩陣雷達。與此同時,數字雷達技術在美國出現。

雷達按照用途可以分為軍用雷達和民用雷達,軍用雷達包括警戒雷達,制導雷達,敵我識別等;而民用雷達包括導航雷達,氣象雷達,測速雷達等。

軍用雷達
民用雷達

天氣雷達是探測大氣中氣象變化的千里眼、順風耳。天氣雷達通過間歇性地向空中發射電磁波(脈沖),然後接收被氣象目標散射回來的電磁波(回波),探測400多千米半徑范圍內氣象目標的空間位置和特性,在災害性天氣,尤其是突發性的中小尺度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警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天氣雷達

雷達一詞來自英語radar,無線電波探測裝置。它號稱「千里眼」。看到「雷」這個字,馬上會讓人想到天邊的雷鳴和閃電,突出了一個快字。自然,雷達這種「千里眼」的作用也就讓人印象更深了。

3. 雷達的來歷

定義
雷達概念形成於20世紀初。雷達是英文radar的音譯,為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的縮寫,意為無線電檢測和測距,是利用微波波段電磁波探測目標的電子設備。
組成
各種雷達的具體用途和結構不盡相同,但基本形式是一致的,包括五個基本組成部分:發射機、發射天線、接收機、接收天線以及顯示器。還有電源設備、數據錄取設備、抗干擾設備等輔助設備。
工作原理
雷達所起的作用和眼睛相似,當然,它不再是大自然的傑作,同時,它的信息載體是無線電波。 事實上,不論是可見光或是無線電波,在本質上是同一種東西,都是電磁波,傳播的速度都是光速C,差別在於它們各自占據的波段不同。其原理是雷達設備的發射機通過天線把電磁波能量射向空間某一方向,處在此方向上的物體反射碰到的電磁波;雷達天線接收此反射波,送至接收設備進行處理,提取有關該物體的某些信息(目標物體至雷達的距離,距離變化率或徑向速度、方位、高度等)。
測量距離實際是測量發射脈沖與回波脈沖之間的時間差,因電磁波以光速傳播,據此就能換算成目標的精確距離。
測量目標方位是利用天線的尖銳方位波束測量。測量仰角靠窄的仰角波束測量。根據仰角和距離就能計算出目標高度。
測量速度是雷達根據自身和目標之間有相對運動產生的頻率多普勒效應原理。雷達接收到的目標回波頻率與雷達發射頻率不同,兩者的差值稱為多普勒頻率。從多普勒頻率中可提取的主要信息之一是雷達與目標之間的距離變化率。當目標與干擾雜波同時存在於雷達的同一空間分辨單元內時,雷達利用它們之間多普勒頻率的不同能從干擾雜波中檢測和跟蹤目標。
應用
雷達的優點是白天黑夜均能探測遠距離的目標,且不受霧、雲和雨的阻擋,具有全天候、全天時的特點,並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因此,它不僅成為軍事上必不可少的電子裝備,而且廣泛應用於社會經濟發展(如氣象預報、資源探測、環境監測等)和科學研究(天體研究、大氣物理、電離層結構研究等)。星載和機載合成孔徑雷達已經成為當今遙感中十分重要的感測器。以地面為目標的雷達可以探測地面的精確形狀。其空間分辨力可達幾米到幾十米,且與距離無關。雷達在洪水監測、海冰監測、土壤濕度調查、森林資源清查、地質調查等方面顯示了很好的應用潛力。
種類
雷達種類很多,可按多種方法分類:
(1)按定位方法可分為:有源雷達、半有源雷達和無源雷達。
(2)按裝設地點可分為;地面雷達、艦載雷達、航空雷達、衛星雷達等。
(3)按輻射種類可分為:脈沖雷達和連續波雷達。
(4)按工作被長波段可分:米波雷達、分米波雷達、厘米波雷達和其它波段雷達。
(5)按用途可分為:目標探測雷達、偵察雷達、武器控制雷達、飛行保障雷達、氣象雷達、導航雷達等。
相控陣雷達是一種新型的有源電掃陣列多功能雷達。它不但具有傳統雷達的功能,而且具有其它射頻功能。有源電掃陣列的最重要的特點是能直接向空中輻射和接收射頻能量。它與機械掃描天線系統相比,有許多顯著甘道夫嘿嘿翻譯潤膚乳餓么發附件
雷達的歷史
1842年多普勒(Christian Andreas Doppler)率先提出利用多普勒效應的多普勒式雷達。
1864年馬克斯威爾(James Clerk Maxwell)推導出可計算電磁波特性的公式。
1886年赫茲(Heinerich Hertz)展開研究無線電波的一系列實驗。
1888年赫茲成功利用儀器產生無線電波。
1897年湯普森(JJ Thompson)展開對真空管內陰極射線的研究。
1904年侯斯美爾(Christian Hülsmeyer)發明電動鏡(telemobiloscope),是利用無線電波回聲探測的裝置,可防止海上船舶相撞。
1906年德弗瑞斯特(De Forest Lee)發明真空三極體,是世界上第一種可放大信號的主動電子元件。
1916年馬可尼( Marconi)和富蘭克林(Franklin)開始研究短波信號反射。
1917年沃森瓦特(Robert Watson-Watt)成功設計雷暴定位裝置。
1922年馬可尼在美國電氣及無線電工程師學會(American Institutes of Electrical and Radio Engineers)發表演說,題目是可防止船隻相撞的平面角雷達。
1922年美國泰勒和楊建議在兩艘軍艦上裝備高頻發射機和接收機以搜索敵艦。
1924年英國阿普利頓和巴尼特通過電離層反射無線電波測量賽層(ionosphere)的高度。美國布萊爾和杜夫用脈沖波來測量亥維塞層。
1925年貝爾德(John L. Baird)發明機動式電視(現代電視的前身)。
1925年伯烈特(Gregory Breit)與杜武(Merle Antony Tuve)合作,第一次成功使用雷達,把從電離層反射回來的無線電短脈沖顯示在陰極射線管上。
1931年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利用拍頻原理研製雷達,開始讓發射機發射連續波,三年後改用脈沖波。
1935年法國古頓研製出用磁控管產生16厘米波長的撜習窖捌鰏,可以在霧天或黑夜發現其他船隻。這是雷達和平利用的開始。
1936年1月英國W.瓦特在索夫克海岸架起了英國第一個雷達站。英國空軍又增設了五個,它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37年馬可尼公司替英國加建20個鏈向雷達站。
1937年美國第一個軍艦雷達XAF試驗成功。
1937年瓦里安兄弟(Russell and Sigurd Varian)研製成高功率微波振盪器,又稱速調管(klystron)。
1939年布特(Henry Boot)與蘭特爾(John T. Randall)發明電子管,又稱共振穴磁控管(resonant-cavity magnetron )。
1941年蘇聯最早在飛機上裝備預警雷達。
1943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製出機載雷達平面位置指示器,可將運動中的飛機柏攝下來,他膠發明了可同時分辨幾十個目標的微波預警雷達。
1944年馬可尼公司成功設計、開發並生產「布袋式」(Bagful)系統,以及「地氈式」(Carpet)雷達干擾系統。前者用來截取德國的無線電通訊,而後者則用來裝備英國皇家空軍(RAF)的轟炸機隊。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後,全憑裝有特別設計的真空管——磁控管的雷達,盟軍得以打敗德國。
1947年美國貝爾電話實驗室研製出線性調頻脈沖雷達。
50年代中期美國裝備了超距預警雷達系統,可以探尋超音速飛機。不久又研製出脈沖多普勒雷達。
1959年美國通用電器公司研製出彈道導彈預警雷達系統,可發跟蹤3000英里外,600英里高的導彈,預警時間為20分鍾。
1964年美國裝置了第一個空間軌道監視雷達,用於監視人造地球衛星或空間飛行器。
1971年加拿大伊朱卡等3人發明全息矩陣雷達。與此同時,數字雷達技術在美國出現。

4. 雷達有怎樣的發展歷史

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許多國家開展了對雷達的研究。1936年,英國人R.A.沃森-瓦特設計的「本土鏈」對空警戒雷達,部署在英國泰晤士河口附近,投入使用。該雷達頻率為22~28兆赫,對飛機的探測距離可達250公里。到1941年,沿英國海岸線部署了完整的雷達警戒網。1938年,英國又研製出最早的機載對海搜索雷達ASVMarkⅡ。同年,美國海軍研製出最早的艦載警戒雷達XAF,安裝在「紐約」號戰列艦上,對飛機的探測距離為137公里,對艦艇的探測距離大於20公里。在此期間,蘇聯、德國、日本等國也各自研製出本國的雷達用於戰爭。

20世紀40年代,由於微波多腔磁控管的研製成功和微波技術的發展,出現了微波雷達。它具有測量精度高、體積小、操作靈活等優點,因而雷達的用途逐步擴大到武器控制、炮位偵察、投彈瞄準等方面。美國在1943年中期研製成最早的微波炮瞄雷達AN/SCR-584,工作波長為10厘米,測距精度為±22.8米,測角精度為±0.06度,它與指揮儀配合,大大提高了高炮射擊的命中率。1944年,德國發射V-1導彈襲擊倫敦時,最初英國擊落一枚V-1導彈平均需要發射上千發炮彈,而使用這種炮瞄雷達後,平均僅需50餘發炮彈。

20世紀50~60年代,航空和空間技術迅速發展,超音速飛機、導彈、人造衛星和宇宙飛船等都以雷達作為探測和控制的重要手段。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研製的反洲際彈道導彈系統,使雷達在探測距離、跟蹤精度、分辨能力和目標容量等方面獲得了進一步提高。

5. 雷達是什麼時候被發明的

雷達是20世紀人類在電子工程領域的一項重大發明。雷達的出現為人類在許多領域引入了現代科技的手段。 1935年2月25日,英國人為了防禦敵機對本土的攻擊,開始了第一次實用雷達實驗。當時使用的媒體是由BBC廣播站發射的50米波長的常規無線電波,在一個事先裝有接收設備的貨車里,科研人員在顯示器上看到了由飛機反射回來的無線電信號的回波,於是雷達產生了。 雷達是利用極短的無線電波進行探測的,雷達的組成部分有發射機、天線、接收機和顯示器等。由於無線電波傳播時,遇到障礙物就能反射回來,雷達就根據這個原理把無線電波發射出去,再用接收裝置接收反射回來的無線電波,這樣就可以測定目標的方向、距離、高度等。最初雷達主要用於軍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在海岸線上建起了雷達防禦網路。這些早期的雷達使英國人能夠不斷地成功抗擊德軍破壞性的空中和海底襲擊。 雷達被人們稱為千里眼。在現代戰爭中,由於雷達技術的進步,使交戰雙方在相距幾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人還互相看不到,就已拉開了空戰序幕,這就是現代空戰利用雷達的一個特點――超視距空戰。 由於雷達自身的工作原理,造成了雷達在使用中存在有捕捉對象的盲區,這也就有了在戰爭中利用雷達盲區偷襲成功的戰例。現代戰爭中,為了躲避雷達的監視,美國生產出了一種隱形轟炸機,它可以有效驅散雷達信號,使它對於常規的雷達系統保持隱形。正是由於這種矛與盾的關系,科學家在這個領域不斷探索研製分辨能力更高的雷達。 隨著雷達技術的不斷改進,如今雷達被廣泛用於民航管制、地形測量、氣象、航海等眾多領域。面對日益擁擠的天空,擁有精密的雷達監測系統至關重要。使用雷達設備可不受天氣的影響,不分晝夜進行監測。民航管制員通過雷達直接獲取飛機的位置、高度、航行軌跡等信息,及時調節飛行方位和高度。在雷達的使用科學原理中,雷達與目標之間有相地運動,回波信號的頻率有多普勒頻移,根據多普勒效應的原理可以求得其相對速度。這也是交通警在公路上測量汽車速度的測速雷達工作的原理。 我國在雷達技術方面發展很快,取得了很大成就。探地雷達就是我國研製的,它可適用於不同深度的地下探測。目前,探地雷達已經廣泛應用於國防、城市建設、水利、考古等領域。中科院電子所研製成功了星載合成孔徑雷達模擬樣機,並對1998年長江中下游特大洪澇災害進行了監測,獲取了受災地區的圖像,為抗洪救災提供了准確的災情數據。隨著高科技的不斷發展,雷達技術將在21世紀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雷達的歷史 1922年 美國泰勒和楊建議在兩艘軍艦上裝備高頻發射機和接收機以搜索敵艦。 1924年 英國阿普利頓和巴尼特通過電離層反射無線電波測量賽層的高度。美國布萊爾和杜夫用脈沖波來測量亥維塞層。 1931年 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利用拍頻原理研製雷達,開始讓發射機發射連續波,三年後改用脈沖波。 1935年 法國古頓研製出用磁控管產生16厘米波長的撜習 窖捌鰏,可以在霧天或黑夜發現其他船隻。這是雷達和平利用的開始。1936年1月英國W.瓦特在索夫克海岸架起了英國第一個雷達站。英國空軍又增設了五個,它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37年 美國第一個軍艦雷達XAF試驗成功。 1941年 蘇聯最早在飛機上裝備預警雷達。 1943年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製出機載雷達平面位置指示器,可將運動中的飛機柏攝下來,他膠發明了可同時分辨幾十個目標的微波預警雷達。 1947年 美國貝爾電話實驗室研製出線性調頻脈沖雷達。 50年代中期 美國裝備了超距預警雷達系統,可以探尋超音速飛機。不久又研製出脈沖多普勒雷達。 1959年 美國通用電器公司研製出彈道導彈預警雷達系統,可發跟蹤3000英里外,600英里高的導彈,預警時間為20分鍾。 1964年 美國裝置了第一個空間軌道監視雷達,用於監視人造地球衛星或空間飛行器。 1971年 加拿大伊朱卡等3人發明全息矩陣雷達。與此同時,數字雷達技術在美國出現。
麻煩採納,謝謝!

6. 雷達是誰發明的

發明人:奧地利物理學家多普勒(Christian Andreas Doppler)

1842年,奧地利物理學家多普勒(Christian Andreas Doppler)率先提出利用多普勒效應的多普勒式雷達。

雷達的出現,是由於一戰期間當時英國和德國交戰時,英國急需一種能探測空中金屬物體的雷達(技術)能在反空襲戰中幫助搜尋德國飛機。二戰期間,雷達就已經出現了地對空、空對地(搜索)轟炸、空對空(截擊)火控、敵我識別功能的雷達技術。

二戰以後,雷達發展了單脈沖角度跟蹤、脈沖多普勒信號處理、合成孔徑和脈沖壓縮的高解析度、結合敵我識別的組合系統、結合計算機的自動火控系統、地形迴避和地形跟隨、無源或有源的相位陣列、頻率捷變、多目標探測與跟蹤等新的雷達體制。

後來隨著微電子等各個領域科學進步,雷達技術的不斷發展,其內涵和研究內容都在不斷地拓展。雷達的探測手段已經由從前的只有雷達一種探測器發展到了紅外光、紫外光、激光以及其他光學探測手段融合協作。

(6)雷達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雷達,是英文Radar的音譯,源於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的縮寫,意思為"無線電探測和測距",即用無線電的方法發現目標並測定它們的空間位置。

因此,雷達也被稱為「無線電定位」。雷達是利用電磁波探測目標的電子設備。雷達發射電磁波對目標進行照射並接收其回波,由此獲得目標至電磁波發射點的距離、距離變化率(徑向速度)、方位、高度等信息。

雷達的優點是白天黑夜均能探測遠距離的目標,且不受霧、雲和雨的阻擋,具有全天候、全天時的特點,並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因此,它不僅成為軍事上必不可少的電子裝備,而且廣泛應用於社會經濟發展(如氣象預報、資源探測、環境監測等)和科學研究(天體研究、大氣物理、電離層結構研究等)。

7. 軍用雷達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期,許多國家開展了對雷達的研究。1936年。英國人沃森·瓦特設計的「本土回鏈」對空警戒答雷達,部署在英國泰晤士河口附近並投入使用。在第二次大戰期間,對防止德軍的空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38年,英國又研製出世界上最早的機載對海搜索雷達。同年,美國又研製出艦載警戒雷達,安裝在「紐約」號戰列艦上。

50~60年代,航空和空間技術迅速發展,超音速飛機、導彈、人造衛星和宇宙飛船等都以雷達作為探測和控制的重要手段。60年代中期以來,各國所研製的反洲際彈道導彈系統,使雷達在探測距離、跟蹤精度、分辨能力和目標容量等方面獲得了進一步提高。

在1991年美國對伊拉克的戰爭中,美國占據了空中的絕對優勢,其中很大程度上,由於美軍採用了先進的雷達探測系統,截擊了伊軍所發射的大量的「飛毛腿」導彈,從而在對伊拉克的戰爭中取得了勝利。

8. 雷達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雷達是20世紀人類在電子工程領域的一項重大發明。雷達的出現為人類在許多領域引入了現代科技的手段。
1935年2月25日,英國人為了防禦敵機對本土的攻擊,開始了第一次實用雷達實驗。當時使用的媒體是由BBC廣播站發射的50米波長的常規無線電波,在一個事先裝有接收設備的貨車里,科研人員在顯示器上看到了由飛機反射回來的無線電信號的回波,於是雷達產生了。
雷達是利用極短的無線電波進行探測的,雷達的組成部分有發射機、天線、接收機和顯示器等。由於無線電波傳播時,遇到障礙物就能反射回來,雷達就根據這個原理把無線電波發射出去,再用接收裝置接收反射回來的無線電波,這樣就可以測定目標的方向、距離、高度等。最初雷達主要用於軍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在海岸線上建起了雷達防禦網路。這些早期的雷達使英國人能夠不斷地成功抗擊德軍破壞性的空中和海底襲擊。
雷達被人們稱為千里眼。在現代戰爭中,由於雷達技術的進步,使交戰雙方在相距幾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人還互相看不到,就已拉開了空戰序幕,這就是現代空戰利用雷達的一個特點――超視距空戰。
由於雷達自身的工作原理,造成了雷達在使用中存在有捕捉對象的盲區,這也就有了在戰爭中利用雷達盲區偷襲成功的戰例。現代戰爭中,為了躲避雷達的監視,美國生產出了一種隱形轟炸機,它可以有效驅散雷達信號,使它對於常規的雷達系統保持隱形。正是由於這種矛與盾的關系,科學家在這個領域不斷探索研製分辨能力更高的雷達。
隨著雷達技術的不斷改進,如今雷達被廣泛用於民航管制、地形測量、氣象、航海等眾多領域。面對日益擁擠的天空,擁有精密的雷達監測系統至關重要。使用雷達設備可不受天氣的影響,不分晝夜進行監測。民航管制員通過雷達直接獲取飛機的位置、高度、航行軌跡等信息,及時調節飛行方位和高度。在雷達的使用科學原理中,雷達與目標之間有相地運動,回波信號的頻率有多普勒頻移,根據多普勒效應的原理可以求得其相對速度。這也是交通警在公路上測量汽車速度的測速雷達工作的原理。
我國在雷達技術方面發展很快,取得了很大成就。探地雷達就是我國研製的,它可適用於不同深度的地下探測。目前,探地雷達已經廣泛應用於國防、城市建設、水利、考古等領域。中科院電子所研製成功了星載合成孔徑雷達模擬樣機,並對1998年長江中下游特大洪澇災害進行了監測,獲取了受災地區的圖像,為抗洪救災提供了准確的災情數據。隨著高科技的不斷發展,雷達技術將在21世紀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雷達的歷史
1922年 美國泰勒和楊建議在兩艘軍艦上裝備高頻發射機和接收機以搜索敵艦。

1924年 英國阿普利頓和巴尼特通過電離層反射無線電波測量賽層的高度。美國布萊爾和杜夫用脈沖波來測量亥維塞層。

1931年 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利用拍頻原理研製雷達,開始讓發射機發射連續波,三年後改用脈沖波。

1935年 法國古頓研製出用磁控管產生16厘米波長的撜習

9. 雷達的發展歷史

雷達
雷達,將電磁能量以定向方式發設至空間之中,藉由接收空間內存在物體所反射之電波,可以計算出該物體之方向,高度及速度.並且可以探測物體的形狀,以地面為目標的雷達可以探測地面的精確形狀。

1922年美國泰勒和楊建議在兩艘軍艦上裝備高頻發射機和接收機以搜索敵艦。1924年英國阿普利頓和巴尼特通過電離層反射無線電波測量賽層的高度。美國布萊爾和杜夫用脈沖波來測量亥維塞層。1931年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利用拍頻原理研製雷達,開始讓發射機發射連續波,三年後改用脈沖波1935年法國古頓研製出用磁控管產生16厘米波長的撜習窖捌鰏,可以在霧天或黑夜發現其他船隻。這是雷達和平利用的開始。1936年1月英國W.瓦特在索夫克海岸架起了英國第一個雷達站。英國空軍又增設了五個,它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37年美國第一個軍艦雷達XAF試驗成功。 1941年蘇聯最早在飛機上裝備預警雷達。1943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製出機載雷達平面位置指示器,可將運動中的飛機柏攝下來,他膠發明了可同時分辨幾十個目標的微波預警雷達。1947年美國貝爾電話實驗室研製出線性調頻脈沖雷達。50年代中期美國裝備了超距預警雷達系統,可以探尋超音速飛機。不久又研製出脈沖多普勒雷達。 1959年美國通用電器公司研製出彈道導彈預警雷達系統,可發跟蹤3000英里外,600英里高的導彈,預警時間為20分鍾。 1964年美國裝置了第一個空間軌道監視雷達,用於監視人造地球衛星或空間飛行器。1971年加拿大伊朱卡等3人發明全息矩陣雷達。與此同時,數字雷達技術在美國出現。

雷達按照用途可以分為軍用雷達和民用雷達,軍用雷達包括警戒雷達,制導雷達,敵我識別等;而民用雷達包括導航雷達,氣象雷達,測速雷達等。
天氣雷達是探測大氣中氣象變化的千里眼、順風耳。天氣雷達通過間歇性地向空中發射電磁波(脈沖),然後接收被氣象目標散射回來的電磁波(回波),探測400多千米半徑范圍內氣象目標的空間位置和特性,在災害性天氣,尤其是突發性的中小尺度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警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雷達一詞來自英語radar,無線電波探測裝置。它號稱「千里眼」。看到「雷」這個字,馬上會讓人想到天邊的雷鳴和閃電,突出了一個快字。自然,雷達這種「千里眼」的作用也就讓人印象更深了。

閱讀全文

與雷達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