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長春在近代以來的歷史變遷
清初,朝廷對東北一直實行封禁政策,到乾隆朝以後,大面積土地被開發,人口劇增。嘉慶五年(1800)清設置長春廳,置理事通判,隸屬吉林將軍,是長春正式設置之始。
1865年挖城壕、建築木板城垣,長春建城。
光緒七年(1881年)長春廳理事通判為長春廳撫民通判,並增設農安分防經歷;光緒十五年(1889年)撫民通判升為知府,長春廳升為長春府,
1896年沙俄侵入東北,攫取中東鐵路築路權,在長春城建起俄國人居住區(鐵北二道溝)。1906年日俄戰爭結束,在長春的沙俄權益為日帝所取代,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東北各地區由軍府制改為行省制,長春府隸屬於吉林省。
長春舊影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東北各地區由軍府制改為行省制,長春府隸屬於吉林省。
1908年日本為擴大「滿鐵附屬地」,開始建設長春火車站。民國十四年(1925年)分設長春市政公所。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翌日長春淪陷。1932年3月9日,日本扶持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成為傀儡政權——「滿洲帝國」,偽滿洲國宣布定都長春,改名為「新京」。8月,改為「新京特別市」,隸屬偽滿洲國國務院。長春新民廣場
1932年偽滿伊始,長春市區人口數為126309人。1943年年末偽滿鼎盛時期,市區人口數為754210人。1945年偽滿末期,市區人口數為716815人,此時約有14萬日本人。偽滿鼎盛時期加上駐長春的大量軍隊、外國僑民和巨大的流動人口,全長春地區總人口已逾120萬,超過東京(都市區人口),號稱亞洲第一大都市。人口一半以上是少數民族和外國僑民,寬城區-鐵北一帶主要是朝鮮族的聚居區、南關區一帶主要是滿族的聚居區、綠園區一帶主要是蒙古族的聚居區、二道主要是回族的聚居區、漢族在全城散居以及主要聚居在今天的南關區、朝陽區。由於長春獨特的多民族多種族聚居,被稱為「東方瑞士」。1948年圍城前,市區人口數約為50萬,人民解放軍入城時人口數約為17萬。
長春舊影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偽滿洲國隨之垮台。12月20日,國民黨中央政府在長春市設置長春市政府,隸屬吉林省。
1945年8月8日,前蘇聯政府對日宣戰,百萬紅軍出兵東北,日本關東軍遭到了沉重的打擊。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8月18日,偽滿洲國皇帝宣布退位。9月20日,蘇聯紅軍進駐長春,成立了長春衛戍司令部,逮捕了偽滿洲國各部大臣,連同溥儀先後押往蘇聯,偽都長春同東北一起光復,日本帝國主義苦心經營14年的偽滿洲國徹底覆滅。
前蘇聯政府對日宣戰後,東北抗日聯軍聯合作戰。1945年9月20日,抗聯教導旅旅長、東北黨委書記周保中以蘇軍駐長衛戍司令部司令的身份,率領部分抗聯戰士進駐長春,協助蘇軍接管偽滿政權,同時組建人民武裝,籌建民主政權。11月8日,經蘇方同意,中共中央東北局調中共山東分局社會部長、山東省政府秘書長劉居英(未公開身份)出任長春市市長。劉居英接管長春市政府後,立即發布協助蘇軍實行軍管,保障市民正當權益,發展自由貿易,嚴懲罪大惡極漢奸,取消苛捐雜稅,興辦國民教育,開展市政建設等7項施政綱領。
和平解放史稱「兵不血刃」,然而長春的和平解放卻是用血的代價換來的。長春的優秀兒女為了家鄉和全中國的解放,在長春外圍戰斗中傷亡4000多人,在市區遭國民黨殺害的共產黨員和愛國志士300多人,還有10多萬人民群眾在國民黨「殺民養軍」的政府下飢餓而死,長眠在長春這塊土地上。他們用血肉之軀和累累白骨,同國民黨進行了殊死搏鬥,終於贏得了和平解放。
長春
1948年,市區人口約為50萬人。1948年5月23日-10月19日,長春圍城戰,史稱「困長春」。歷時五個月的圍城,使得長春城變成了不折不扣的死城,餓殍之城,白骨之城。困長春結束後,市區人口減至約17萬人。1988年10月18日,在「困長春」40周年之際,長春市政府在長春南湖公園北門修建了一座「長春解放紀念碑」,供人們憑吊當年長春解放死難同胞的亡靈。
1948年10月19日,長春和平解放。
1948年10月19日長春解放。中共長春市委和市政府隨軍入城。長春市改稱長春特別市,隸屬東北行政委員會。
1949年3月10日,長春特別市改稱回長春市。
1949年5月9日長春市政府改稱市人民政府,隸屬吉林省。
1953年8月1日,長春市改為中央直轄市,由東北行政委員會代理。
1954年8月1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長春市改為吉林省轄市。9月27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從吉林市遷到長春,長春市成為吉林省會城市。
1955年2月22日,吉林省人民委員會指示,長春市人民政府改稱長春市人民委員會。
「文革」期間,
1980年6月1日,吉林省人民政府通知,長春市革命委員會改稱長春市人民政府。
1989年2月,國家批准長春市為國家計劃單列市,賦予相當省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
1993年7月,國務院決定各省會市不再實行計劃單列,長春市於同年12月停止計劃單列市。
長春,古稱「茶啊沖」,漢譯「天之城」,被譽為北國春城。吉林省省會,東北亞區域國際化大都會,中國最大汽車工業城市、國際電影名城,中國建成區面積和建成區人口第九大城市,副省級城市,中國特大城市。東北地區第二大都市。轄10區、4新城、1國家先導區、1國家綜合保稅區、1生態旅遊度假區、4市(縣)。
⑵ 長春的歷史
長春的歷史
長春史建於公元前2000年是肅慎國的第二個王都,當時是惠(穢)族的主要聚集地,稱為「喜(三個七和在一起那個字)」,肅慎的第二代王室在此修建土坯城牆和宮殿,稱為「喜都」此時已有人口約千戶,這是最早長春歷史,所以三個七組成的「喜」也是應該是現在長春的簡稱。
後來在公元前約1800年時惠、漠(貊)兩族逐漸遷徙在喜都融合成為惠漠族(滿族的前身),當時成為得匯(德惠)國,改「喜都」為「何龍(合隆)城」,後來建立扶余國由於此時與中原的東漢文化開始交流,道教傳入扶余所以把國都又改稱「天罡城」此時人口已經上萬,城牆和宮殿也改為石建的。
一直到唐朝開元時期,長春成為唐『安北都護府』的一部分,時被中原人士稱為「書山府」,是唐朝發配文字獄犯人的地方,當時書山城被冤枉發配的文人很多,也使這里成為文化之城,是許多中原學子嚮往的學習只地,所以「書山有路勤為徑」廣為流傳至今,此時這里已經人口近十萬的大城市城牆面積擴大了數十倍。
公元846年惠漠後裔大柞戎在此建立臣北邵(渤海)國,改「書山府」為「隆州府」,做為國都後遷都『敖東城』,此時這里還是北邵國的文化和經濟中心和第一大城市,人口已近50多萬。
公元1115年契丹逐漸強大,這里成為契丹管制女真的重地,由於契丹的一個王子在此地出生,所以把這里改成為以契丹王子的名字命名為「耶律德光城」。
後來在公元1234年女真人在這里崛起,把這里改回祖先的「隆州城」又稱「白龍府」,作為國都,並在北面建立了軍事重地黃龍府,之後遷都中都(北京)後,把這里改稱「寬城府」,為北方的軍事、政治、文化中心,此時的大金國,國富民強,從西方傳來的景教(基督教)成為大金的國教,全民信仰,寬城成為東方最大的基督教聖地,全城大小教堂很多,信仰民眾有數十萬,此時的寬城人口近百萬,城市已具備規模,城牆高大分為內外兩城,宮殿隨不使用但也保持的十分豪華,百姓安句樂業,有專門傳道的牧師在教堂講道,大多數信徒為富有的地主階級,修建大小教堂,小市民在公辦的最大的教堂聽道。
後來蒙古強大起來,攻佔寬城,用了近一年的時間才攻下來,元由於信仰藏傳佛教,所以認為這里是景教的不詳只地,才會久攻不下,就下令將這里的城牆拆毀,百姓遷移到遼陽和中原等地,這座千年古都變為一片廢墟,又把廢墟所有的一切又挖地三尺,移為平地,所以今天基本上找不到這座古城的任何痕跡,只有在今天小城子村附近有點留下一點殘存的遺跡。
明朝後期女真逐漸強大,建立大清國,後來長白山成為滿族祭祖的聖地,在原來古城的西南部伊通河畔的驛站成為去長白山的必經之路,乾隆幾次在夏季到長白山祭祖路過這里時都發現這里的氣候比盛京涼爽很多,而且風景宜人,便順口說出「長白山下春常在,伊通河畔人人愛」的詩句,後來嘉慶登基後去長白山祭祖,來到這個驛站時也發現這里氣候很涼爽,又聽說先帝說過的話,便在嘉慶5年(1800年)開始在此建立地方行政機構,取其中第一句的兩字設「長春廳」。1865年建築城垣,佔地5平方公里。到1883年,人口達9萬餘人。
1896年帝俄侵入東北,攫取中長鐵路築路權,在長春建起俄國人居住區。1906年日俄戰爭結束,在長春的帝俄權益為日帝所取代,1908年日帝為擴大「滿鐵附屬地」,開始建設長春火車站,其後又開辟商埠,當時城市面積為21平方公里,人口約15萬。
1931年「9.18」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我國整個東北地區,長春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1932年3月1日,日本帝國主義扶持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成為傀儡政權——「滿州帝國」,將長春定為「國都」,改名「新京」,成為日本帝國主義統治東北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至1944年市區面積為80平方公里,人口達81.7萬人。 抗日戰爭勝利後,我軍於1946年4月14日曾一度解放長春。但1946年5月23日國民黨的魔爪又伸入長春使長春的經濟和各項事業遭到了嚴重破壞,城市生產和人民生活瀕臨絕境,市區人口最後減至17萬人。
⑶ 長春有什麼歷史
古典歷史時期
長春來自距今約7000年前古老的肅慎語「茶啊沖」,是古代肅慎祭天時候的祈福之語。因為祈福之地 偽滿洲國國務院(舊址)
在喜都,後世漸用「茶啊沖」取代喜都(漢譯轉音為「長春」),成為地名。然茶啊沖歷史早於喜都數千載,實則後人混為一談。茶啊沖是長春最早的古典歷史稱謂。 長春始建於公元前2130年(帝舜25年),是早期肅慎王國之第二個王都。時為肅慎南支(滿族先祖)的主要聚集地,稱為喜(三個七字讀音Xi,為紀念肅慎擊敗外族報喜之義而得名),肅慎的第二代王室在此修建土坯城牆和宮殿,稱為喜都。此時已有人口約千戶,這是長春最早的古典歷史,所以「喜」也應該是長春的簡稱。 公元前約1800年,肅慎南支的惠(穢)、漠(貊)兩族逐漸遷徙在喜都融合成為惠漠(穢貊)部族(滿族前身一支),為了紀念兩大部族融入肅慎王國,肅慎王遂改國號為德惠(得穢),改「喜都」為「合龍(合隆)城」。西漢時期建立扶余國,漸與中原東漢文化交流。道教傳入扶余,全民信仰灌口二郎(考滿語「關口二郎」當為灌口二郎轉音,實為秦太守李冰次子),城內有許多二郎神廟。改國都合龍城為「天罡城」。此時人口已經過萬,城牆和宮殿也改為石質建築。在此後漫長歲月里,這座古都雖改過很多不同名字,但一直是東北古代王國的王都。 唐朝開元時期,長春地區成為唐『安北都護府』的一部分,時被中原人士稱為「書山府」,是唐朝發配文字獄犯人的地方,當時書山城被冤枉發配的文人很多,也使之成為文化之城,是許多中原學子嚮往的學習之地,所以「書山有路勤為徑」廣為流傳至今。此時長春已人口近十萬的大城市,城牆面積擴大了數十倍。也因為這一時期中原文化廣泛傳入東北亞地區,此後千年一直影響東北民族文化發展方向。 公元846年,粟末靺鞨領袖大祚榮在此建立臣渤海郡國,改「書山府」為「隆州府」,定為國都。後遷都「敖東城」,但隆州府仍為渤海國文化經濟中心和第一大城市,人口已近50多萬。 公元916年,契丹建國,逐漸強大。長春地區成為契丹管制女真的重地,由於契丹的一個王子在此地出生,遂將隆州府改成以契丹王子名字命名為「耶律德光城」。 公元1115年女真人崛起,建立大金國,將長春地名改回祖先的隆州白龍府,遷都中都(北京)之後,改稱隆州「寬城府」(寬城子),為北方的軍事、政治、文化中心。此時的大金國,國富民強,從西方傳來的景教(基督教)成為大金三大國教之一(道教、佛教、景教),全民信仰,寬城子成為東北亞最大的基督教聖地,全城大小教堂很多,信仰民眾有數十萬,此時的寬城人口近百萬,城市已具備規模,城牆高大分為內外兩城,宮殿隨不使用但也保持的十分豪華,百姓安居樂業,有專門傳道的牧師在教堂講道,大多數信徒為富有的地主階級,修建大小教堂,小市民在公辦的最大的教堂聽道。 此後蒙古日益強大,攻佔寬城子,用了近一年的時間才攻下來,蒙元由於信仰藏傳佛教,所以認為這里是景教的不詳之地,才會久攻不下,遂下令將寬城子城牆拆毀,百姓遷移到遼陽和中原等地,這座千年古都變為一片廢墟,又將廢墟挖地三尺,夷為平地,所以今天幾乎上找不到這座古城的任何痕跡,只有在今天小城子村附近有點留下一點殘存的遺跡。 明朝後期女真再次勃興,建立大清帝國,長白山成為滿洲族(皇太極改女真為滿洲)祭祖的聖地,在原來古南部伊通河畔的驛站成為去長白山的必經之路,乾隆幾次在夏季到長白山祭祖路過這里時都發現這里的氣候比盛京涼爽很多,而且風景宜人,便順口說出「長白千載古喜州,春光無限在寬城」的詩句,後來嘉慶登基後去長白山祭祖,來到這個驛站時也發現這里氣候很涼爽,又聽說先帝說過的話,便在嘉慶五年(1800年)開始在此建立地方行政機構。取其中第一句的兩字設「長春廳」。
近現代時期
嘉慶五年(1800年)開始在此建立地方行政機構。取其中第一句的兩字設「長春廳」。 1865年建築城垣,佔地5平方公里。 1883年,人口達9萬餘人。這是新長春的開始,也是現代長春的起源。 清政府嘉慶5年(1800年)於新生城地方設「長春廳」。設理事通判、巡檢各一,掌管民政和司法事務,隸屬於吉林將軍;從此使這座千年古都又重新建制。 清道光五年(1825年)長春廳治所由新生城遷至北面的寬城子(原寬城遺址南),仍名長春廳; 光緒七年(1881年)政長春廳理事通判為長春廳撫民通判,並增設農安分防經歷; 光緒十五年(1889年)撫民通判升為知府,長春廳升為長春府,仍隸屬吉林將軍; 1896年沙俄侵入東北,攫取中長鐵路築路權,在長春城建起俄國人居住區。 1906年日俄戰爭結束,在長春的沙俄權益為日帝所取代,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改將軍為行省,長春府隸屬於吉林省。 1908年日本為擴大「滿鐵附屬地」,開始建設長春火車站,其後又開辟商埠,當時城市面積為21平方公里,人口約15萬。 民國二年(1912年)三月廢府,改為長春縣; 民國三年(1914年)六月東北實行省、道、縣、三級管理制,長春縣劃屬吉林省吉長道所轄; 民國十四年(1925年)分設長春市政公所; 民國十八年(1929年)改稱長春市政籌備處;同年廢道制,此時仍保留長春縣制,隸屬吉林省,為一等縣。 1931年「9.18」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我國整個東北地區,長春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 1932年3月1日,日本帝國主義扶持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成為傀儡政權——「滿洲帝國」,將長春定為「國都」,改名「新京」,成為日本帝國主義統治東北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1944年市區面積為80平方公里,人口達121.7萬人,超過東京(都市區人口),號稱亞洲第一大都市。是北方唯一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城市 ,城市人口一半以上是少數民族,當時城內的滿、漢、蒙古、回和朝鮮等民族分別居住在長春不同的城區,今天的寬城區-鐵北一帶主要是朝鮮族的聚居區、今天的南關區一帶主要是滿族的聚居區、今天的綠園區一帶主要是蒙古族的聚居區、二道主要是回族的聚居區、漢族在全城散居以及主要聚居在今天的南關區、朝陽區。由於長春獨特的多民族聚居,當時被稱為「東方小瑞士」。 1946年4月14日抗日戰爭勝利後,解放軍曾一度解放長春。 1946年5月23日國民黨接收長春。東北光復後,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正式公布東北新省區方案,廢除新京特別市,正式批准析長春縣置長春市,為吉林省省轄市,同長春縣均隸屬於吉林省。 1948年解放軍圍困長春,使得長春的經濟和各項事業遭到了嚴重破壞,城市生產和人民生活瀕臨絕境,1948年圍困長春使得市區人口最後減至17萬人。 1948年10月18日,長春重新獲得解放,被確定為特別市。 1949年長春市為吉林省轄市。 1952年原由省直轄的長春縣撤銷,並入長春市。 1953年長春市改為中央直轄市,由東北行政委員會代管。 1954年長春市劃歸吉林省,為吉林省人民政府駐地。 1955年定為全國10個省轄大市之一。長春市設10個區,即長春、頭道溝、南關、朝陽、二道河子、寬城子、興隆山、大屯、范家店、凈月,其中後4個區是農村區,市內6個區有52條街,農村區有1個鎮、43個鄉、164個村。 1957年6月,調整城內為5個區,即朝陽、寬城、南關、二道河子、郊區,全市改劃為19個街、6個鎮人民公社、97個農村人民公社。1958年11月,將雙陽、九台、德惠、農安、榆樹等5縣,劃歸長春市管轄;是年,長春市面積20369平方千米,其中長春市4個區面積146。76平方千米,郊區和5個縣面積20222。24平方千米。長春市有3572496人。 1958年原公主嶺專區所屬農安、九台、德惠、雙陽、榆樹等5縣交由長春市領導。 1966年1月,雙陽、九台、德惠、農安、榆樹等5縣,劃歸新成立的德惠專區領轄。 1969年德惠專區所屬農安、德惠、九台、雙陽、榆樹5縣劃歸長春市。 1979年列為全國15個經濟中心城市之一。 1989年2月,國家批准長春市為國家計劃單列市,賦予相當省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 1993年7月,國務院決定各省會市不再實行計劃單列,長春市於同年12月停止計劃單列市。 1990年12月26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榆樹縣,設立榆樹市。 1994年被國家確定為副省級城市。 1994年7月6日,民政部批復(民行批[1994]97號)撤銷德惠縣,設立德惠市。 1994年長春市行政區域內,設59個街道、73個鎮、73個鄉、4個民族鄉。面積20369平方千米,其中長春市區積544平方千米,郊區和五市縣面積19825平方千米。長春市人口有1700389戶、6574999人,其中市區內有630679戶、2237074人。各市縣人口有1069713戶、4377925人。 1995年8月,正式撤銷雙陽縣建制,設立雙陽區,屬於長春市。撤銷長春市郊區建制,重組綠園區。長春二道河子區改名二道區。長春市5個區的各行政區域做了相應的調整。市區面積由1116平方千米增加到3577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由136平方千米增加到137。35平方千米。 2005年,將九台市的卡倫湖鎮、龍嘉鎮(原龍家堡鎮)、東湖鎮3個鎮劃歸二道區管轄,將德惠市米沙子鎮、萬寶鎮、農安縣合隆鎮3個鎮劃歸寬城區管轄。經過此次調整,長春市城區面積由3616平方千米擴大到4756平方千米,擴大了31。5%。2005年6月29日,吉林省政府決定將公主嶺市范家屯的方正、泡子沿、盛家3個村(范家屯經濟開發區)整建制劃歸長春市管轄,建立長春(一汽)汽車工業開發區。長春市區面積4906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368平方千米(6鎮入長1140平方公里,長春汽車開發區規劃100平方公里,長春玉米開發區新增50平方公里),城區總面積居東北第一位。 2008年5月,長春六大主城區、四大開發區總人口487.6萬(四環以內),長春地區總人口868.72萬,其中流動人口約為120萬。
⑷ 長春發展歷史
遠古時期,在四萬年前舊石器時代,長春就出現原始人類「榆樹人」。新石器時代,出現原始紡織技術和原始農業(左家山遺址)。
夏商周及秦時期,肅慎族居於此。
漢至西晉時期,為扶余國轄地,公元346年起為扶余國都。
南北朝時期,公元493年,部分地區入高句麗扶余府。
唐渤海時期,屬渤海國扶余府,為渤海國的邊防重鎮。
宋遼金時期,北宋初,遼設黃龍府(即「直搗黃龍」之黃龍府,今農安縣城),屬東京道。 北宋末,金國建立,曾定都黃龍府。金天眷三年(1140年),改黃龍府為濟州。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改濟州為隆州。金貞祐二年(1214年),將州升為府,改為隆安府,屬上京路。
元明時期,元代設遼陽行省開元路管轄。明洪武八年(1375年),歸屬遼東都司三萬衛管轄。永樂元年,屬奴爾干都司亦東河衛,名為龍安站。明代中葉,屬兀良哈三衛。明朝末年,屬蒙古科爾沁部游牧之地。
清朝時期,清初,朝廷設柳條邊,對東北實行封禁政策,屬郭爾羅斯前旗扎薩克輔國公封地。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土地開始被大面積開發,人口劇增。清嘉慶五年(1800年7月),設置長春廳,置理事通判,隸屬吉林將軍,是長春正式設置之始,治所在今新立城鎮。
道光四年(1825年),治所遷至寬城子。同治四年(1865年),挖城壕、建築城垣,長春城成型。光緒七年(1881年),長春廳理事通判為長春廳撫民通判,並增設農安分防經歷。光緒十五年(1889年),長春廳升為長春府。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東北地區由軍府制改為行省制,長春府隸屬吉林省。
中華民國時期,民國2年(1913年),長春府改稱長春縣,置縣公署。民國14年(1925年),設立長春市政公所,實行市治。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翌日長春淪陷。1932年3月9日,偽滿洲國定都長春,改名為「新京」;8月,改為「新京特別市」,隸屬偽滿洲國國務院。1945年9月20日,中共東北抗聯和蘇聯紅軍進駐長春,偽都長春光復;12月20日,國民政府在長春市設置長春市政府,隸屬吉林省。
1948年10月19日,長春和平解放;21日,長春市改稱長春特別市,隸屬東北行政委員會。
1949年3月11日,長春特別市改稱回長春市;5月9日,長春市政府改稱長春市人民政府,隸屬吉林省。
1953年8月1日,長春市改為中央直轄市,由東北行政委員會代理。
1954年8月1日,長春市改為吉林省省轄市;9月27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從吉林市遷至長春市,長春市成為吉林省省會。
1955年2月22日,長春市人民政府改稱長春市人民委員會。
1958年11月,國務院批復雙陽縣、九台縣、德惠縣、農安縣和榆樹縣劃歸長春市管轄,長春市實施市管縣體制。
1968年3月6日,成立長春市革命委員會。
1979年,列為國家15個經濟中心城市之一。
1980年6月1日,長春市革命委員會改稱長春市人民政府。
1988年,國務院批復九台縣改為九台市(縣級)。
1989年2月,國家批准長春市為國家計劃單列市,賦予相當於省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
1990年12月26日,國務院批復榆樹縣改為榆樹市(縣級)。
1992年,國家計委將長春市列為沿邊開放城市,享有沿海開放城市同等的優惠政策。
1993年7月,國務院決定各省會市不再實行計劃單列;12月,長春市停止計劃單列市。
1994年7月6日,民政部批復德惠縣改為德惠市(縣級)。
1994年2月25日,經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長春市成為副省級市。
1995年8月,撤銷雙陽縣建置,設立雙陽區。
2005年,九台市卡倫湖鎮、龍嘉鎮、東湖鎮3個鎮劃歸二道區管轄,德惠市米沙子鎮、萬寶鎮和農安縣合隆鎮3個鎮劃歸寬城區管轄,此次調整使長春市城區面積擴大了31.5%。
2005年6月29日,吉林省人民政府決定將公主嶺市范家屯鎮的方正、泡子沿、盛家3個村(范家屯經濟開發區)整建制劃歸長春市管轄,建立長春汽車產業開發區。
2014年10月20日,國務院批復撤銷九台市(縣級)改為九台區。
2015年12月,中共吉林省委、省政府決定賦予農安縣政府地級市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
2015年9月,長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長府【2015】45號文件,將東湖鎮、卡倫湖鎮所轄行政區域劃歸回九台區管轄,並與同年12月撤鎮改街道。
2016年7月,吉民行批【2016】2號文件,將龍嘉鎮撤鎮建街道,由二道區變更為九台區管轄。
2017年6月,國務院批復原則同意《長春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2017年修訂)》。
(4)長春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長春,簡稱「長」,別稱「春城」,是吉林省省會、副省級市、東北亞經濟圈中心城市,是國務院定位的中國東北地區中心城市之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
長春有著深厚的近代城市底蘊,是著名的中國老工業基地 ,是新中國最早的汽車工業基地和電影製作基地,有「東方底特律」和「東方好萊塢」之稱,同時還是新中國軌道客車、光電技術、應用化學、生物製品等產業發展的搖籃,誕生了著名的中國一汽,長春電影製片廠,長春客車廠,中科院長春光機所,中科院長春應化所,長春生物製品研究所等。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長春,曾是偽滿洲國首都,是近代東北亞政治軍事沖突完整歷程的集中見證地,具有眾多歷史古跡、工業遺產和文化遺存。
長春居於中國東北地理中心,分別與吉林省松原市、四平市、吉林市和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接壤。2017年,長春共轄7區3縣(市),總面積20565平方公里,戶籍總人口為748.9萬人,市區人口438.3萬人。2016年2月國務院批復設立國家級新區長春新區。
長春享「北國春城」之美譽,綠化率居於亞洲大城市前列,中國四大園林城市之一;十次蟬聯「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國製造2025」試點城市;「首批全國城市設計試點城市」;位列《2015中國自然指數》中國十大科研城市第六位。
⑸ 長春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今天的長春,很少有人知道,200多年前長春設治時,衙門便建在伊通河東岸一塊平坦的開闊地上。那裡原來荒無人煙,就在這樣一個地方建起了簡陋的房子,圍起一座院牆,便設立了「長春廳」。這座小小的「土城」,因為是在空地上剛剛新建立起來的,便被命名為「新立城」,這就是新立城名字的由來,一直沿用到今天。新立城是長春的誕生地,所以有人說「長春的源頭在新立城」,也有人說「先有新立城,後有長春市」;還有一句話是「先有長春廳,後有長春市」,就是指這件事。
清朝初年,今長春地域是蒙古王公的領地。1681年(清康熙二十年),清政府在今吉林省境內又修築了一條柳條邊,史稱「新邊」,又稱「吉林柳條邊」。「新邊」從今新立城水庫庫區通過,當年柳條邊上的伊通邊門遺址,曾是長春市重要的歷史遺跡,如今已經淹沒在那粼粼的清波中,再也看不到了。每逢枯水時節,水庫中就會隱隱露出一個小島,那裡便是當年伊通邊門的位置。如果說先修建的盛京柳條邊是盛京將軍與寧古塔將軍八旗駐防區域的分界標志,邊外是寧古塔將軍的鎮守區域,那麼「新邊」則是清朝統治者為滿族和蒙古族居住區域劃定的分界標志。今天的長春、農安、德惠、九台(部分)等地域均在「新邊」外,屬當年的郭爾羅斯前旗領地,為蒙古族居住區域。雖然清政府修柳條邊對東北實行局部封禁,但到乾隆年間,關內破產農民還是大量涌進東北,在邊里、邊外披荊斬棘,開荒種田。
⑹ 長春市人民政府的長春市歷史沿革
嘉慶五年(1800)清設置長春廳,置理事通判,是長春正式設置之始。光緒十四年(1888年),長春廳升為長春府。1913年3月,長春府改稱長春縣,置縣公署。1925年設長春市政公所,1929年9月,市政公所和長春開埠局合並,並改稱長春市政籌備處,籌建長春市。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翌日長春淪陷。1932年3月偽滿洲國宣布定都長春,改名為「新京」。8月,改為「新京特別市」,隸屬偽滿洲國國務院。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12月20日,國民黨中央政府在長春市設置長春市政府,隸屬吉林省。1948年10月19日長春解放。中共長春市委和市政府隨軍入城。長春市改為長春特別市。隸屬東北行政委員會。1949年5月9日長春市政府改稱市人民政府,隸屬吉林省。1953年8月1日,長春市改為中央直轄市,由東北行政委員會代理。1954年8月1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長春市改為吉林省轄市。9月27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從吉林市遷到長春,長春市成為吉林省會城市。1955年2月22日,吉林省人民委員會指示,長春市人民政府改稱長春市人民委員會。1958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雙陽縣、九台縣、德惠縣、農安縣和榆樹縣劃歸長春市管轄,長春實施市管縣體制。「文革」期間,1968年3月6日成立長春市革命委員會。1980年6月1日,吉林省人民政府通知,長春市革命委員會改稱長春市人民政府。1988年至1994年,國務院先後批復九台縣改為九台市(縣級),榆樹縣改為榆樹市(縣級),德惠縣改為德惠市(縣級)。1995年8月,撤銷雙陽縣建置,設立雙陽區。至此長春市形成了轄6個區(南關、寬城、朝陽、二道、綠園和雙陽區),3個縣級市(九台、榆樹和德惠市),1個縣(農安縣)的行政建置格局。1989年2月。國家批准長春市為國家計劃單列市,並賦予相當副省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 1993年7月國務院決定各省會市不再實行計劃單列,長春市於同年12月停止計劃單列市。現任長春市市長崔傑.
⑺ 長春的歷史
長春原名寬城子。夏、商、周屬肅慎;兩漢、三國、西晉時屬夫余國;東晉、南北朝時期入高句麗版圖;隋及唐初屬高句麗之夫余誠。公元六世紀後,高句麗漸衰,終為新羅與唐朝聯軍所滅,長春一帶又屬渤海國扶余府所轄。遼屬東京道之黃龍府;金屬上京路之隆洲府;元屬開元路;明初屬奴爾干都司,明中葉屬兀良哈部;明末至清朝中期為蒙古族王公領地。
長春原有古城,公元926年毀於戰火。城市的再次形成,緣於清朝封禁政策的廢除,繼與沙俄、日本的侵佔相聯。故對長春既有古城之說,又有現代城市之議。
1800年7月8日 清政府地設治,設立長春廳。
1825年 長春廳衙署遷到寬城子,即今天的西四道街一帶。
1865年 長春商民募集資金修築城牆。
1884年 長春廳撫民通判李金鏞創辦養正書院。
1901年 俄國人建成了長春的第一座火車站---寬城子火車站。
1906年 長春開埠後當地政府耗資白銀九萬兩修建道台衙門。
1907年 日本人開始修建長春火車站,滿鐵長春附屬地的規劃和建設開始了。
1912年 吉長鐵路通車。
1931年9月19日 日軍攻佔南嶺兵營,長春淪陷。
1932年3月9日 偽滿洲國成立,愛新覺羅 溥儀就任執政。
1934年3月1日 愛新覺羅 溥儀登基稱帝,年號康德。
1932年11月 日本關東軍主持《大新京都市計劃》,開始大規模城市建設。
1945年8月19日 蘇軍進駐長春,日本關東軍投降。
1948年6月25 東北人民解放國圍困長春戰役開始,圍城期間市內死亡十餘萬人。
1948年10月19日 駐長春國民黨守軍分別起義,投降,長春解放。
1948年10月15日 長春特別市市政府成立,鄒大鵬任市長。
1953年7月15日 第一汽車製造廠奠基。
1954年9月27日 吉林省人民政府從吉林市遷入長春市,長春市變成為省會城市。
1955年 東北電影製片廠更名為長春電影製片廠。
1958年8月 長春市第一個人民公社在小河台鄉成立。
1968年 經沈陽軍區批准,長春市成立革命委員會。
1980年8月 國務院決定在東北三省建設商品建設商品糧基地,長春市外五縣被列為其中。
1980年10月 長春市與日本仙台市結為友好城市。
1984年11月 君子蘭被定為長春市市花。
1985年8月 伊通河泛濫成災,大規模治理工程隨即展開。
1985年8月1日 長春電視台正式開播。
1991年3月 南湖---南嶺新技術工業園區正式更名為長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1992年8月23日 長春舉辦首屆中國長春電影節。
1999年 中國第一列時速200公里的電動旅客列車組在長春客車廠下線。
1999年5月14日 國務院正式批准施行《長城市城市總體規(1996--2020)》,確定了長春市城市性質。
⑻ 長春的歷史沿革
1951年,長春地區的榆樹市發現人骨化石證明,早在遠古時代,這片土地上的人類已進入了智人階段,屬母系氏族社會初期。1984年,農安縣發現一處新石器時代人類的居住遺址,表明遠在新石器時代,這里的人們就已經掌握了原始紡織技術,進入著裝時代,原始農業也已經很發達。
長春市地處東北邊陲。在距今兩千多年以前,是北方肅慎族生活過的地方。漢至西晉為夫余國屬地。其後,為高句麗轄境。唐代中後期,屬渤海扶余府。遼屬東京道黃龍府。金歸上京路隆安府。元屬遼陽行省開元路。明代在長春設立其塔木衛、亦東河衛、木古河衛。清代設治前,屬蒙古郭羅爾斯前旗扎薩克輔國公的封地。
清初,朝廷對東北一直實行封禁政策,到乾隆朝以後,大面積土地被開發,人口劇增。嘉慶五年(1800)清設置長春廳,置理事通判,隸屬吉林將軍,是長春正式設置之始。
1865年挖城壕、建築木板城垣,長春建城。
光緒七年(1881年)長春廳理事通判為長春廳撫民通判,並增設農安分防經歷;光緒十五年(1889年)撫民通判升為知府,長春廳升為長春府,隸屬吉林將軍;
1896年沙俄侵入東北,攫取中東鐵路築路權,在長春城建起俄國人居住區(鐵北二道溝)。1906年日俄戰爭結束,在長春的沙俄權益為日帝所取代,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東北各地區由軍府制改為行省制,長春府隸屬於吉林省。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東北各地區由軍府制改為行省制,長春府隸屬於吉林省。
1908年日本為擴大「滿鐵附屬地」,開始建設長春火車站。民國十四年(1925年)分設長春市政公所。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翌日長春淪陷。1932年3月9日,日本扶持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成為傀儡政權——「滿洲帝國」,偽滿洲國宣布定都長春,改名為「新京」。8月,改為「新京特別市」,隸屬偽滿洲國國務院。
1932年偽滿伊始,長春市區人口數為126309人。 1943年年末偽滿鼎盛時期,市區人口數為754210人。 1945年偽滿末期,市區人口數為716815人, 此時約有14萬日本人。偽滿鼎盛時期加上駐長春的大量軍隊、外國僑民和巨大的流動人口,全長春地區總人口已逾120萬,超過東京(都市區人口),號稱亞洲第一大都市。 人口一半以上是少數民族和外國僑民,寬城區-鐵北一帶主要是朝鮮族的聚居區、南關區一帶主要是滿族的聚居區、綠園區一帶主要是蒙古族的聚居區、二道主要是回族的聚居區、漢族在全城散居以及主要聚居在今天的南關區、朝陽區。由於長春獨特的多民族多種族聚居,被稱為「東方瑞士」。1948年圍城前,市區人口數約為50萬,人民解放軍入城時人口數約為17萬。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偽滿洲國隨之垮台。12月20日,國民黨中央政府在長春市設置長春市政府,隸屬吉林省。
1945年8月8日,前蘇聯政府對日宣戰,百萬紅軍出兵東北,日本關東軍遭到了沉重的打擊。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8月18日,偽滿洲國皇帝宣布退位。9月20日,蘇聯紅軍進駐長春,成立了長春衛戍司令部,逮捕了偽滿洲國各部大臣,連同溥儀先後押往蘇聯,偽都長春同東北一起光復,日本帝國主義苦心經營14年的偽滿洲國徹底覆滅。
前蘇聯政府對日宣戰後,東北抗日聯軍聯合作戰。1945年9月20日,抗聯教導旅旅長、東北黨委書記周保中以蘇軍駐長衛戍司令部司令的身份,率領部分抗聯戰士進駐長春,協助蘇軍接管偽滿政權,同時組建人民武裝,籌建民主政權。11月8日,經蘇方同意,中共中央東北局調中共山東分局社會部長、山東省政府秘書長劉居英(未公開身份)出任長春市市長。劉居英接管長春市政府後,立即發布協助蘇軍實行軍管,保障市民正當權益,發展自由貿易,嚴懲罪大惡極漢奸,取消苛捐雜稅,興辦國民教育,開展市政建設等7項施政綱領。
和平解放史稱「兵不血刃」,然而長春的和平解放卻是用血的代價換來的。長春的優秀兒女為了家鄉和全中國的解放,在長春外圍戰斗中傷亡4000多人,在市區遭國民黨殺害的共產黨員和愛國志士300多人,還有30多萬人民群眾在國民黨「殺民養軍」的政府下飢餓而死,長眠在長春這塊土地上。他們用血肉之軀和累累白骨,同國民黨進行了殊死搏鬥,終於贏得了和平解放。
1948年,市區人口約為50萬人。1948年5月23日-10月19日,長春圍城戰,史稱「困長春」。歷時五個月的圍城,使得長春城變成了不折不扣的死城,餓殍之城,白骨之城。困長春結束後,市區人口減至約17萬人。1988年10月18日,在「困長春」40周年之際,長春市政府在長春南湖公園北門修建了一座「長春解放紀念碑」,供人們憑吊當年長春解放死難同胞的亡靈。
1948年10月19日,長春解放。中共長春市委和市政府隨軍入城。長春市改稱長春特別市,隸屬東北行政委員會。
1949年3月10日,長春特別市改稱回長春市。
1949年5月9日,長春市政府改稱市人民政府,隸屬吉林省。
1953年8月1日,長春市改為中央直轄市,由東北行政委員會代理。
1954年8月1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長春市改為吉林省轄市。9月27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從吉林市遷到長春,長春市成為吉林省會城市。
1955年2月22日,吉林省人民委員會指示,長春市人民政府改稱長春市人民委員會。
「文革」期間,1968年3月6日成立長春市革命委員會
1980年6月1日,吉林省人民政府通知,長春市革命委員會改稱長春市人民政府。
1989年2月,國家批准長春市為國家計劃單列市,賦予相當省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
1993年7月,國務院決定各省會市不再實行計劃單列,長春市於同年12月停止計劃單列市。 名稱由來 第一種說法來自《長春縣志》的記載:長春廳「設治地點,原在長春堡較東偏數里,命名由此起。而建治之處,土人更名之日,新立城雲。」因廳設於長春堡附近,故名長春。然而長春堡之名的由來據1982年《長春地名》資料記載,長春堡是由新遷居此地的漢族人命名的,取吉祥之意。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長春堡是沿用遼金時代長春州的舊名,因為此地原屬於長春州轄境。《吉林地誌》(民國二年版)和《增訂吉林地理紀要》(民國二十年版)均認為長春一名源於長春廳,而長春廳是沿襲了遼金時的長春州而得名。
這種說法見於官方文獻中,而且很多位對長春歷史很有研究的老先生也比較認可這種沒有絲毫戲說成分的說法,這也增加了這種觀點的權威性。
第二種說法認為,長春之名是以長春花而命名的。《滿洲地名考》中提到,「長春之意,是薔薇的異名。」持同種說法的《遼史》、《吉林通志》也有類似記載:「花名長春,柔枝紛披,取以名地。」此外,近人對這種說法也進行了考證,其結論為:「長春這個地名是以花命名的。遠在遼金時期,長春一帶生著許多柔枝紛披、花團錦簇的長春花,也就是薔薇科野生月季花。月季花從古至今一直叫長春花,是由月月開花而得名的。
還有最後一種說法,認為長春一詞來自距今約7000年前古老的肅慎語「茶啊沖」,這是古代肅慎人祭天時的祈福之語。因為祈福之地在喜都,所以後世漸用「茶啊沖」取代喜都(漢譯轉音為「長春」),成為地名。
⑼ 長春發展史 誰能介紹一下
歷史沿革
古典歷史時期
長春來自距今約7000年前古老的肅慎語「茶啊沖」,是古代肅慎祭天時候的祈福之語。因為祈福之地 在喜都,後世漸用「茶啊沖」取代喜都(漢譯轉音為「長春」),成為地名。然茶啊沖歷史早於喜都數千載,實則後人混為一談。茶啊沖是長春最早的古典歷史稱謂。 長春始建於公元前2130年(帝舜25年),是早期肅慎王國之第二個王都。時為肅慎南支(滿族先祖)的主要聚集地,稱為喜(三個七字讀音Xi,為紀念肅慎擊敗外族報喜之義而得名),肅慎的第二代王室在此修建土坯城牆和宮殿,稱為喜都。此時已有人口約千戶,這是長春最早的古典歷史,所以「喜」也應該是長春的簡稱。 公元前約1800年,肅慎南支的惠(穢)、漠(貊)兩族逐漸遷徙在喜都融合成為惠漠(穢貊)部族(滿族前身一支),為了紀念兩大部族融入肅慎王國,肅慎王遂改國號為德惠(得穢),改「喜都」為「合龍(合隆)城」。西漢時期建立扶余國,漸與中原東漢文化交流。道教傳入扶余,全民信仰灌口二郎(考滿語「關口二郎」當為灌口二郎轉音,實為秦太守李冰次子),城內有許多二郎神廟。改國都合龍城為「天罡城」。此時人口已經過萬,城牆和宮殿也改為石質建築。在此後漫長歲月里,這座古都雖改過很多不同名字,但一直是東北古代王國的王都。 唐朝開元時期,長春地區成為唐『安北都護府』的一部分,時被中原人士稱為「書山府」,是唐朝發配文字獄犯人的地方,當時書山城被冤枉發配的文人很多,也使之成為文化之城,是許多中原學子嚮往的學習之地,所以「書山有路勤為徑」廣為流傳至今。此時長春已人口近十萬的大城市,城牆面積擴大了數十倍。也因為這一時期中原文化廣泛傳入東北亞地區,此後千年一直影響東北民族文化發展方向。 公元846年,粟末靺鞨領袖大祚榮在此建立臣渤海郡國,改「書山府」為「隆州府」,定為國都。後遷都「敖東城」,但隆州府仍為渤海國文化經濟中心和第一大城市,人口已近50多萬。 公元916年,契丹建國,逐漸強大。長春地區成為契丹管制女真的重地,由於契丹的一個王子在此地出生,遂將隆州府改成以契丹王子名字命名為「耶律德光城」。 公元1115年女真人崛起,建立大金國,將長春地名改回祖先的隆州白龍府,遷都中都(北京)之後,改稱隆州「寬城府」(寬城子),為北方的軍事、政治、文化中心。此時的大金國,國富民強,從西方傳來的景教(基督教)成為大金三大國教之一(道教、佛教、景教),全民信仰,寬城子成為東北亞最大的基督教聖地,全城大小教堂很多,信仰民眾有數十萬,此時的寬城人口近百萬,城市已具備規模,城牆高大分為內外兩城,宮殿隨不使用但也保持的十分豪華,百姓安居樂業,有專門傳道的牧師在教堂講道,大多數信徒為富有的地主階級,修建大小教堂,小市民在公辦的最大的教堂聽道。 此後蒙古日益強大,攻佔寬城子,用了近一年的時間才攻下來,蒙元由於信仰藏傳佛教,所以認為這里是景教的不詳之地,才會久攻不下,遂下令將寬城子城牆拆毀,百姓遷移到遼陽和中原等地,這座千年古都變為一片廢墟,又將廢墟挖地三尺,夷為平地,所以今天幾乎上找不到這座古城的任何痕跡,只有在今天小城子村附近有點留下一點殘存的遺跡。 明朝後期女真再次勃興,建立大清帝國,長白山成為滿洲族(皇太極改女真為滿洲)祭祖的聖地,在原來古南部伊通河畔的驛站成為去長白山的必經之路,乾隆幾次在夏季到長白山祭祖路過這里時都發現這里的氣候比盛京涼爽很多,而且風景宜人,便順口說出「長白千載古喜州,春光無限在寬城」的詩句,後來嘉慶登基後去長白山祭祖,來到這個驛站時也發現這里氣候很涼爽,又聽說先帝說過的話,便在嘉慶五年(1800年)開始在此建立地方行政機構。取其中第一句的兩字設「長春廳」。
近現代時期
嘉慶五年(1800年)開始在此建立地方行政機構。取其中第一句的兩字設「長春廳」。 1865年建築城垣,佔地5平方公里。 1883年,人口達9萬餘人。這是新長春的開始,也是現代長春的起源。 清政府嘉慶5年(1800年)於新生城地方設「長春廳」。設理事通判、巡檢各一,掌管民政和司法事務,隸屬於吉林將軍;從此使這座千年古都又重新建制。 清道光五年(1825年)長春廳治所由新生城遷至北面的寬城子(原寬城遺址南),仍名長春廳; 光緒七年(1881年)政長春廳理事通判為長春廳撫民通判,並增設農安分防經歷; 光緒十五年(1889年)撫民通判升為知府,長春廳升為長春府,仍隸屬吉林將軍; 1896年沙俄侵入東北,攫取中長鐵路築路權,在長春城建起俄國人居住區。 1906年日俄戰爭結束,在長春的沙俄權益為日帝所取代,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改將軍為行省,長春府隸屬於吉林省。 1908年日本為擴大「滿鐵附屬地」,開始建設長春火車站,其後又開辟商埠,當時城市面積為21平方公里,人口約15萬。 民國二年(1912年)三月廢府,改為長春縣; 民國三年(1914年)六月東北實行省、道、縣、三級管理制,長春縣劃屬吉林省吉長道所轄; 民國十四年(1925年)分設長春市政公所; 民國十八年(1929年)改稱長春市政籌備處;同年廢道制,此時仍保留長春縣制,隸屬吉林省,為一等縣。 1931年「9.18」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我國整個東北地區,長春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 1932年3月1日,日本帝國主義扶持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成為傀儡政權——「滿洲帝國」,將長春定為「國都」,改名「新京」,成為日本帝國主義統治東北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1944年市區面積為80平方公里,人口達121.7萬人,超過東京(都市區人口),號稱亞洲第一大都市。是北方唯一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城市 ,城市人口一半以上是少數民族,當時城內的滿、漢、蒙古、回和朝鮮等民族分別居住在長春不同的城區,今天的寬城區-鐵北一帶主要是朝鮮族的聚居區、今天的南關區一帶主要是滿族的聚居區、今天的綠園區一帶主要是蒙古族的聚居區、二道主要是回族的聚居區、漢族在全城散居以及主要聚居在今天的南關區、朝陽區。由於長春獨特的多民族聚居,當時被稱為「東方小瑞士」。 1946年4月14日抗日戰爭勝利後,解放軍曾一度解放長春。 1946年5月23日國民黨接收長春。東北光復後,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正式公布東北新省區方案,廢除新京特別市,正式批准析長春縣置長春市,為吉林省省轄市,同長春縣均隸屬於吉林省。 1948年解放軍圍困長春,使得長春的經濟和各項事業遭到了嚴重破壞,城市生產和人民生活瀕臨絕境,1948年圍困長春使得市區人口最後減至17萬人。 1948年10月18日,長春重新獲得解放,被確定為特別市。 1949年長春市為吉林省轄市。 1952年原由省直轄的長春縣撤銷,並入長春市。 1953年長春市改為中央直轄市,由東北行政委員會代管。 1954年長春市劃歸吉林省,為吉林省人民政府駐地。 1955年定為全國10個省轄大市之一。長春市設10個區,即長春、頭道溝、南關、朝陽、二道河子、寬城子、興隆山、大屯、范家店、凈月,其中後4個區是農村區,市內6個區有52條街,農村區有1個鎮、43個鄉、164個村。 1957年6月,調整城內為5個區,即朝陽、寬城、南關、二道河子、郊區,全市改劃為19個街、6個鎮人民公社、97個農村人民公社。1958年11月,將雙陽、九台、德惠、農安、榆樹等5縣,劃歸長春市管轄;是年,長春市面積20369平方千米,其中長春市4個區面積146.76平方千米,郊區和5個縣面積20222.24平方千米。長春市有3572496人。 1958年原公主嶺專區所屬農安、九台、德惠、雙陽、榆樹等5縣交由長春市領導。 1966年1月,雙陽、九台、德惠、農安、榆樹等5縣,劃歸新成立的德惠專區領轄。 1969年德惠專區所屬農安、德惠、九台、雙陽、榆樹5個縣劃歸長春市管轄。 1979年列為全國15個經濟中心城市之一。 1989年2月,國家批准長春市為國家計劃單列市,賦予相當省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 1993年7月,國務院決定各省會市不再實行計劃單列,長春市於同年12月停止計劃單列市。 1990年12月26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榆樹縣,設立榆樹市。 1994年被國家確定為副省級城市。 1994年7月6日,民政部批復(民行批[1994]97號)撤銷德惠縣,設立德惠市。 1994年長春市行政區域內,設59個街道、73個鎮、73個鄉、4個民族鄉。面積20369平方千米,其中長春市區積544平方千米,郊區和五市縣面積19825平方千米。長春市人口有1700389戶、6574999人,其中市區內有630679戶、2237074人。各市縣人口有1069713戶、4377925人。 1995年8月,正式撤銷雙陽縣建制,設立雙陽區,以原雙陽縣的行政區域為雙陽區的行政區域,屬於長春市。撤銷長春市郊區建制,重組綠園區。長春二道河子區改名二道區。長春市5個區的各行政區域做了相應的調整。市區面積由1116平方千米增加到3577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由136平方千米增加到137。35平方千米。 2005年,將九台市的卡倫湖鎮、龍嘉鎮(原龍家堡鎮)、東湖鎮3個鎮劃歸二道區管轄,將德惠市米沙子鎮、萬寶鎮、農安縣合隆鎮3個鎮劃歸寬城區管轄。經過此次調整,長春市城區面積由3616平方千米擴大到4756平方千米,擴大了31。5%。2005年6月29日,吉林省政府決定將公主嶺市范家屯的方正、泡子沿、盛家3個村(范家屯經濟開發區)整建制劃歸長春市管轄,建立長春(一汽)汽車工業開發區。長春市區面積4906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368平方千米(6鎮入長1140平方公里,長春汽車開發區規劃100平方公里,長春玉米開發區新增50平方公里),城區總面積居東北第一位。 2008年5月,長春六大主城區、四大開發區總人口487.6萬(四環以內),長春地區總人口868.72萬,其中流動人口約為120萬。
⑽ 有關與長春的歷史(發展,工業,等等)
古典歷史時期
長春來自距今約7000年前古老的肅慎語「茶啊沖」,是古代肅慎祭天時候的祈福之語。因為祈福之地 偽滿洲國國務院(舊址)
在喜都,後世漸用「茶啊沖」取代喜都(漢譯轉音為「長春」),成為地名。然茶啊沖歷史早於喜都數千載,實則後人混為一談。茶啊沖是長春最早的古典歷史稱謂。 長春始建於公元前2130年(帝舜25年),是早期肅慎王國之第二個王都。時為肅慎南支(滿族先祖)的主要聚集地,稱為喜(三個七字讀音Xi,為紀念肅慎擊敗外族報喜之義而得名),肅慎的第二代王室在此修建土坯城牆和宮殿,稱為喜都。此時已有人口約千戶,這是長春最早的古典歷史,所以「喜」也應該是長春的簡稱。 公元前約1800年,肅慎南支的惠(穢)、漠(貊)兩族逐漸遷徙在喜都融合成為惠漠(穢貊)部族(滿族前身一支),為了紀念兩大部族融入肅慎王國,肅慎王遂改國號為德惠(得穢),改「喜都」為「合龍(合隆)城」。西漢時期建立扶余國,漸與中原東漢文化交流。道教傳入扶余,全民信仰灌口二郎(考滿語「關口二郎」當為灌口二郎轉音,實為秦太守李冰次子),城內有許多二郎神廟。改國都合龍城為「天罡城」。此時人口已經過萬,城牆和宮殿也改為石質建築。在此後漫長歲月里,這座古都雖改過很多不同名字,但一直是東北古代王國的王都。 唐朝開元時期,長春地區成為唐『安北都護府』的一部分,時被中原人士稱為「書山府」,是唐朝發配文字獄犯人的地方,當時書山城被冤枉發配的文人很多,也使之成為文化之城,是許多中原學子嚮往的學習之地,所以「書山有路勤為徑」廣為流傳至今。此時長春已人口近十萬的大城市,城牆面積擴大了數十倍。也因為這一時期中原文化廣泛傳入東北亞地區,此後千年一直影響東北民族文化發展方向。 公元846年,粟末靺鞨領袖大祚榮在此建立臣渤海郡國,改「書山府」為「隆州府」,定為國都。後遷都「敖東城」,但隆州府仍為渤海國文化經濟中心和第一大城市,人口已近50多萬。 公元916年,契丹建國,逐漸強大。長春地區成為契丹管制女真的重地,由於契丹的一個王子在此地出生,遂將隆州府改成以契丹王子名字命名為「耶律德光城」。 公元1115年女真人崛起,建立大金國,將長春地名改回祖先的隆州白龍府,遷都中都(北京)之後,改稱隆州「寬城府」(寬城子),為北方的軍事、政治、文化中心。此時的大金國,國富民強,從西方傳來的景教(基督教)成為大金三大國教之一(道教、佛教、景教),全民信仰,寬城子成為東北亞最大的基督教聖地,全城大小教堂很多,信仰民眾有數十萬,此時的寬城人口近百萬,城市已具備規模,城牆高大分為內外兩城,宮殿隨不使用但也保持的十分豪華,百姓安居樂業,有專門傳道的牧師在教堂講道,大多數信徒為富有的地主階級,修建大小教堂,小市民在公辦的最大的教堂聽道。 此後蒙古日益強大,攻佔寬城子,用了近一年的時間才攻下來,蒙元由於信仰藏傳佛教,所以認為這里是景教的不詳之地,才會久攻不下,遂下令將寬城子城牆拆毀,百姓遷移到遼陽和中原等地,這座千年古都變為一片廢墟,又將廢墟挖地三尺,夷為平地,所以今天幾乎上找不到這座古城的任何痕跡,只有在今天小城子村附近有點留下一點殘存的遺跡。 明朝後期女真再次勃興,建立大清帝國,長白山成為滿洲族(皇太極改女真為滿洲)祭祖的聖地,在原來古南部伊通河畔的驛站成為去長白山的必經之路,乾隆幾次在夏季到長白山祭祖路過這里時都發現這里的氣候比盛京涼爽很多,而且風景宜人,便順口說出「長白千載古喜州,春光無限在寬城」的詩句,後來嘉慶登基後去長白山祭祖,來到這個驛站時也發現這里氣候很涼爽,又聽說先帝說過的話,便在嘉慶五年(1800年)開始在此建立地方行政機構。取其中第一句的兩字設「長春廳」。
近現代時期
嘉慶五年(1800年)開始在此建立地方行政機構。取其中第一句的兩字設「長春廳」。 1865年建築城垣,佔地5平方公里。 1883年,人口達9萬餘人。這是新長春的開始,也是現代長春的起源。 清政府嘉慶5年(1800年)於新生城地方設「長春廳」。設理事通判、巡檢各一,掌管民政和司法事務,隸屬於吉林將軍;從此使這座千年古都又重新建制。 清道光五年(1825年)長春廳治所由新生城遷至北面的寬城子(原寬城遺址南),仍名長春廳; 光緒七年(1881年)政長春廳理事通判為長春廳撫民通判,並增設農安分防經歷; 光緒十五年(1889年)撫民通判升為知府,長春廳升為長春府,仍隸屬吉林將軍; 1896年沙俄侵入東北,攫取中長鐵路築路權,在長春城建起俄國人居住區。 1906年日俄戰爭結束,在長春的沙俄權益為日帝所取代,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改將軍為行省,長春府隸屬於吉林省。 1908年日本為擴大「滿鐵附屬地」,開始建設長春火車站,其後又開辟商埠,當時城市面積為21平方公里,人口約15萬。 民國二年(1912年)三月廢府,改為長春縣; 民國三年(1914年)六月東北實行省、道、縣、三級管理制,長春縣劃屬吉林省吉長道所轄; 民國十四年(1925年)分設長春市政公所; 民國十八年(1929年)改稱長春市政籌備處;同年廢道制,此時仍保留長春縣制,隸屬吉林省,為一等縣。 1931年「9.18」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我國整個東北地區,長春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 1932年3月1日,日本帝國主義扶持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成為傀儡政權——「滿洲帝國」,將長春定為「國都」,改名「新京」,成為日本帝國主義統治東北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1944年市區面積為80平方公里,人口達121.7萬人,超過東京(都市區人口),號稱亞洲第一大都市。是北方唯一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城市 ,城市人口一半以上是少數民族,當時城內的滿、漢、蒙古、回和朝鮮等民族分別居住在長春不同的城區,今天的寬城區-鐵北一帶主要是朝鮮族的聚居區、今天的南關區一帶主要是滿族的聚居區、今天的綠園區一帶主要是蒙古族的聚居區、二道主要是回族的聚居區、漢族在全城散居以及主要聚居在今天的南關區、朝陽區。由於長春獨特的多民族聚居,當時被稱為「東方小瑞士」。 1946年4月14日抗日戰爭勝利後,解放軍曾一度解放長春。 1946年5月23日國民黨接收長春。東北光復後,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正式公布東北新省區方案,廢除新京特別市,正式批准析長春縣置長春市,為吉林省省轄市,同長春縣均隸屬於吉林省。 1948年解放軍圍困長春,使得長春的經濟和各項事業遭到了嚴重破壞,城市生產和人民生活瀕臨絕境,1948年圍困長春使得市區人口最後減至17萬人。 1948年10月18日,長春重新獲得解放,被確定為特別市。 1949年長春市為吉林省轄市。 1952年原由省直轄的長春縣撤銷,並入長春市。 1953年長春市改為中央直轄市,由東北行政委員會代管。 1954年長春市劃歸吉林省,為吉林省人民政府駐地。 1955年定為全國10個省轄大市之一。長春市設10個區,即長春、頭道溝、南關、朝陽、二道河子、寬城子、興隆山、大屯、范家店、凈月,其中後4個區是農村區,市內6個區有52條街,農村區有1個鎮、43個鄉、164個村。 1957年6月,調整城內為5個區,即朝陽、寬城、南關、二道河子、郊區,全市改劃為19個街、6個鎮人民公社、97個農村人民公社。1958年11月,將雙陽、九台、德惠、農安、榆樹等5縣,劃歸長春市管轄;是年,長春市面積20369平方千米,其中長春市4個區面積146.76平方千米,郊區和5個縣面積20222.24平方千米。長春市有3572496人。 1958年原公主嶺專區所屬農安、九台、德惠、雙陽、榆樹等5縣交由長春市領導。 1966年1月,雙陽、九台、德惠、農安、榆樹等5縣,劃歸新成立的德惠專區領轄。 1969年德惠專區所屬農安、德惠、九台、雙陽、榆樹5縣劃歸長春市。 1979年列為全國15個經濟中心城市之一。 1989年2月,國家批准長春市為國家計劃單列市,賦予相當省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 1993年7月,國務院決定各省會市不再實行計劃單列,長春市於同年12月停止計劃單列市。 1990年12月26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榆樹縣,設立榆樹市。 1994年被國家確定為副省級城市。 1994年7月6日,民政部批復(民行批[1994]97號)撤銷德惠縣,設立德惠市。 1994年長春市行政區域內,設59個街道、73個鎮、73個鄉、4個民族鄉。面積20369平方千米,其中長春市區積544平方千米,郊區和五市縣面積19825平方千米。長春市人口有1700389戶、6574999人,其中市區內有630679戶、2237074人。各市縣人口有1069713戶、4377925人。 1995年8月,正式撤銷雙陽縣建制,設立雙陽區,屬於長春市。撤銷長春市郊區建制,重組綠園區。長春二道河子區改名二道區。長春市5個區的各行政區域做了相應的調整。市區面積由1116平方千米增加到3577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由136平方千米增加到137。35平方千米。 2005年,將九台市的卡倫湖鎮、龍嘉鎮(原龍家堡鎮)、東湖鎮3個鎮劃歸二道區管轄,將德惠市米沙子鎮、萬寶鎮、農安縣合隆鎮3個鎮劃歸寬城區管轄。經過此次調整,長春市城區面積由3616平方千米擴大到4756平方千米,擴大了31。5%。2005年6月29日,吉林省政府決定將公主嶺市范家屯的方正、泡子沿、盛家3個村(范家屯經濟開發區)整建制劃歸長春市管轄,建立長春(一汽)汽車工業開發區。長春市區面積4906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368平方千米(6鎮入長1140平方公里,長春汽車開發區規劃100平方公里,長春玉米開發區新增50平方公里),城區總面積居東北第一位。 2008年5月,長春六大主城區、四大開發區總人口487.6萬(四環以內),長春地區總人口868.72萬,其中流動人口約為120萬。
編輯本段今日長春
長春素有「汽車城」、「電影城」、「光電之城」「科技文化城」、「大學之城」、「森林城」、「雕塑城」的美譽,是中國汽車、電影、光學、生物制葯、軌道客車等行業的發源地。坐落在長春的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是中國最大的汽車工業科研生產基地,汽車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五分之一。長春客車廠,始建於1954年,是國家「一五」期間重點建設的大型國有鐵路客車製造企業,是鐵道部工業總公司所屬從事機車車輛製造的大型骨幹企業,是中國最大的鐵路客車及地鐵電動客車的生產基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年生產客車數量最大的製造工廠。長春現已形成了以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為主體的工業體系;長春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之一,糧食總產量、商品量、商品率均居全國大城市之首;長春科技教育基礎雄厚,擁有普通高等院校三十二所,獨立科研與技術開發機構一百多個,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三十五位,在光學電子、激光技術、高分子材料、生物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居全國領先地位,有的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坐落在長春西南城區的長春電影製片廠是新中國電影事業的「搖籃」,為弘揚電影文化,長春市政府自九二年以來,每兩年舉辦一屆長春電影節,邀請國內外電影界知名人士和電影廠商匯聚長春,共創電影輝煌;長春的綠化居於亞洲大城市之冠,市區綠化覆蓋率達接近80%,夏季綠樹成蔭,氣候涼爽,是理想的避暑勝地,冬季銀裝素裹,玉樹瓊枝,一派北國風光。著名的凈月潭森林旅遊區總面積478.7平方公里,有亞洲最大的人工森林。市內旅遊景點星羅棋布,開辟有十多條旅遊熱線。長春是沿邊開放城市,享受國家沿海開放城市有關優惠政策。 新的長春,宛若一顆鑲嵌在中國東北平原腹地的明珠,在二百餘年近代城市歷史的發展變化中,以其年輕而美麗躋身於國內特大城市之列!而已經湮沒的長春古代歷史又相似飽經風霜的老者,講述這里曾經的跌跌撞撞、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從古都到新城,悠遠和年輕這兩種不同的力量,都註定了長春必定輝煌!
長春是中國汽車工業的搖籃。 新中國第一輛汽車在長春誕生。 新中國第一輛轎車在長春誕生。 第一汽車是中國最大的汽車製造商。 長春是新中國電影工業的搖籃。 新中國第一部電影在長春誕生。 新中國第一部動畫在長春誕生。 長春擁有東北亞最大的國家級動漫產業和動漫教學研究機構—吉林動畫學院(全國一千所本科大學 唯 一單獨設置的動畫學院,規模屬全球最大單體獨立的動漫專業高等學府) 目前大多數中國成年人都是看長影的電影長大的。 長春目前還擁有中國唯一的世界級電影主題公園,長影世紀城。 長春是中國軌道車輛的搖籃。 新中國第一輛軌道客車在長春誕生。 新中國第一輛有軌電車在長春誕生。 中國第一列地鐵列車在長春誕生。 中國第一輛磁懸浮列車在長春誕生。(實驗) 長春客車廠是世界規模最大軌道車輛製造商。(產品有北京地鐵、北京輕軌、武漢輕軌、重慶單軌輕軌、廣州地鐵、平壤地鐵、德黑蘭地鐵等,以及中國絕大多數鐵路客車) 長春是中國光學事業的搖籃。 中國第一台激光器在長春誕生。 中國第一台電子顯微鏡在長春誕生。 長春光機所是中國最早和最負盛名的光學研究機構。 長春是中國基因生化事業的搖籃。 中國第一支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在長春誕生。 中國第一支基因工程干擾素在長春誕生。 中國第一批單克隆抗體在長春誕生。 中國的愛滋病疫苗也在長春研製。 長春生物製品研究所是中國最早和最大的疫苗研究生產單位 長春也為中國的航天事業做出了貢獻。 神舟六號的有效載荷(主要部件)以及玻璃窗由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研製。 神舟六號的耐火材料由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製。 長春是中國航天員的搖籃 楊立偉,費俊龍,聶海勝等中國所有航天員均畢業於長春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航空大學。 據悉,這里還將走出中國第一位女航天員。 長春還是中國第一個森林城市 街道兩旁綠樹成蔭,城南就是亞洲最大的人工森林,面積478.7平方公里的凈月潭國家森林公園。 長春還是中國糧食第一大市 長春平原周圍土地肥沃,全國十大產糧縣,長春佔了三個。商品糧產量和人均擁有量中國第一。 長春皓月集團是世界最大的牛肉加工和出口企業,年加工能力居世界第一位。 長春的吉林德大是世界農牧企業、全國工業企業、全國外商投資企業和全國工業企業進出口4個500強。亞洲最大的肉雞屠宰加工企業。 長春大成集團是世界最大的玉米深加工企業。加工能力已經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位。 長春於2008年12月25日榮獲「國家衛生城」 長春的人民大街是亞洲最長的街道,至今已有百年歷史,是長春城市中軸線,可與巴黎香榭麗舍大道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