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以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具有哪些歷史意義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侵略軍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月8日,中共中央通電全國,號召國共合作和全民族團結,建立民族統一戰線,抵抗日本的侵略。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陝北的紅軍主力和留在南方的紅軍、游擊隊分別於同年8月和10月,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和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 在8年抗戰中,中國共產黨堅持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和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全面抗戰路線,實行了持久戰的戰略方針,開辟了廣闊的敵後戰場,建立了敵後抗日民主根據地,先後打退了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三次反共高潮。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等人民抗日武裝,開展了艱苦卓絕的敵後抗日游擊戰爭,進行了著名的平型關戰役和百團大戰等十二萬五千餘次對敵作戰。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中國共產黨成為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中流砥柱,黨所領導的人民革命力量在抗日戰爭中得到了空前壯大,成為決定中國政治前途的根本力量。1945年8月,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取得了偉大勝利。 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獨立自主原則﹐確保無產階級在統一戰線中的政治領導權﹔堅持放手發動群眾﹐開展敵後游擊戰爭﹐擴大抗日人民武裝和抗日根據地﹐並在根據地內建立「三三制」政權﹐即在政權人員的分配上﹐共產黨員(代表工人階級和貧農)﹑左派進步分子(代表小資產階級)﹑中間分子及其它分子(代表中產階級和開明紳士)大體各佔三分之一。針對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中國共產黨採取了「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總方針﹐執行「又團結又斗爭﹐以斗爭求團結」的政策﹐在與頑固派的斗爭中﹐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從而克服了國民黨當局製造的反共摩擦﹐發展和壯大了人民抗日力量﹐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保證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B. 如何理解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的重大歷史意義
材料一:在中國共產黨人的努力和具體幫助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內大會於1924年1月20日至容30日在廣州召開。孫中山認識到,革命在成功,就必須同中國共產黨合作,喚起民眾,必須打倒帝國主義,鏟除封建軍閥的統治。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國共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建立。 (1)國共合作後將國民革命推向高潮的歷史事件是_____北伐戰爭_____。(1分) 材料二: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日本步步緊逼。面對危機日益加重,中共從全民利益出發,不計前嫌,強烈呼籲國民黨實現國共第二次合作。經過不懈努力,終於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開展偉大抗日戰爭。 (2)今年是開始實現全民族團結抗戰___76_周年。如何理解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的重大歷史意義?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實現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保證,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國共兩黨團結禦侮共同抗擊日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將中華民族凝聚為一個整體,實現了近代史上空前的民族大團結。
C. 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的歷史意義
抗日戰爭是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式下進行和取得最後勝利的。中國共產黨為建立、維護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創造性地提出和制定了一整套理論、政策和策略,在國共兩黨團結合作、共同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歷史經驗。
一、高舉民族解放的旗幟,正確處理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的關系,是建立和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前提和基礎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特別是1935年華北事變以來,中日之間的民族矛盾逐漸上升為主要矛盾,國內階級矛盾下降為次要矛盾。這一情況,使國內各階級、各黨派之間的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在日本帝國主義瘋狂推行滅亡中華民族的野蠻侵略方針情況下,保衛民族的生存與獨立是中國歷史發展進程向中國每一個階級、每一個政黨提出來的共同任務。中國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在民族危亡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從「九一八」事變開始,提出用民族自衛戰爭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號召,後來又提出全國人民總動員的完全的民族革命戰爭的主張,高高舉起了民族解放的偉大旗幟。
1933年1月,中國共產黨發布紅軍准備在立即停止進攻蘇區、保證民眾權利、武裝民眾等三個條件下願與全國一切抗日武裝力量共同抗日的宣言。1935年5月華北事變後,中國共產黨發表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基本內容。1935年12月,中國共產黨召開瓦窯堡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確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1936年,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時局轉換的關鍵,為國共兩黨合作創造了重要的前提條件。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23日,蔣介石「廬山談話」承認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至此,經過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長達五年之久的堅持不懈努力,逐步推動國民黨當權者轉變對內「剿」共和對日妥協的錯誤政策,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起來。
在整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始終高舉民族解放的旗幟,正確處理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的關系。當時,民族斗爭與階級斗爭的一致性,階級斗爭必須服從於民族斗爭,是中國共產黨處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矛盾和斗爭的根本原則。對於國民黨的反共摩擦,中國共產黨不是迴避它,而是站在自衛的立場上,以不破裂合作為限度,通過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加以解決,最後達到堅持兩黨合作、共同抗日的目的。
二、爭取和堅持無產階級領導權,是鞏固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根本保證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一個廣泛的戰線,參加統一戰線的成份十分復雜。各個階級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抗日要求,但每個階級及其政黨都有自己的政治主張。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是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因此,如何抗日,怎樣保證抗日的堅定性和徹底性,以及抗日戰爭勝利後建立什麼樣的國家,各個階級的政治主張是不一樣的,並且發生了誰影響誰的問題,即爭奪領導權的問題。中國共產黨堅持無產階級領導權,為鞏固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提供了保證。
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關於領導權問題,毛澤東指出:「司令官」在中國主要是兩個,或者是無產階級的政治代表共產黨,或者是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政治代表國民黨。國民黨統治集團在日本帝國主義決心滅亡中國,動搖其統治地位的情況下參加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但國民黨統治集團害怕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力量發展壯大,害怕抗日民族解放運動的廣泛發動,力圖控制抗日民族解放運動不超出它所需要和允許的范圍,服從於它的階級利益。共產黨是代表無產階級和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抗日民族解放運動的徹底勝利而堅持奮斗到底的。為了保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鞏固和發展,取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爭取和堅持無產階級領導權是鞏固統一戰線,堅持持久抗戰的根本保證。無產階級通過中國共產黨實現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領導權,主要表現在政治領導上。中國共產黨根據抗日戰爭的發展進程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並領導人民去實行、影響和推動國民黨接受這些主張,發揮了共產黨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政治領導作用。
爭取和實現無產階級領導權是以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為前提的。在統一戰線內部,由於國民黨對共產黨採取歧視、限制和削弱的方針,共產黨堅持獨立自主原則就顯得特別重要。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始終堅持統一戰線中的無產階級領導權,堅持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為取得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提供了根本保證。
三、在有利於團結抗日的前提下,做到相互信任和相互讓步是實行和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重要內容
毛澤東指出:為了建立民族統一戰線共同對敵,國內的某些矛盾,必須給予適當的解決,其原則是應當有助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增強和擴大,而不是使其削弱和縮小。應該停止那些不利於團結抗日的斗爭,保存那些有利於團結抗日的斗爭。這是兩黨在實行合作和堅持合作中所必須遵循的原則。而要做到這一點,兩黨必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做到相互信任和相互讓步。相互信任是實現相互讓步的前提,相互讓步是實現相互信任的條件。中國共產黨主動表現對國民黨的信任和讓步。在西安事變中,中國共產黨堅持和平解決的方針,在不要蔣介石簽具書面承諾的情況下同意釋放他返回南京,這是對國民黨的一個重大的讓步。中國共產黨在致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電中,進一步向國民黨提出五項要求和四項保證,要求國民黨停止內戰,一致對外,保障言論、集會、結社的自由。在完成對日抗戰的准備工作等條件下,中國共產黨還向國民黨保證在全國范圍內停止推翻國民政府的武裝暴動方針,工農民主政府改名為中華民國特區政府,紅軍改名為八路軍,堅決執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共同綱領。對此,國民黨也相應作出了讓步。「七七」事變爆發後,兩黨約定,將中共中央宣布國共合作成立的宣言和國民黨蔣介石承認中國共產黨合法地位的談話公開發表,宣布國共兩黨合作的成立。這為中華民族救國抗日建立了必要的基礎。
四、在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下,兩個戰場戰略上的相互配合,是實行和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重要方面
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但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沒有成文的共同綱領和固定的組織形式,國共兩黨各自擁有自己領導的軍隊。在這一特殊情況下,中國共產黨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在敵後戰場同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相互配合,為抗戰的全面勝利作出了貢獻。
在戰略防禦階段,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游擊戰爭發展迅速,戰果突出。1937年9月,八路軍首戰平型關,取得勝利。這是國共兩黨合作抗日後的第一個大勝仗,給正面戰場以有力的配合與支援。接著,八路軍在華北廣大地區發展和擴大游擊戰爭,鉗制和消耗了敵人的大量軍力,收復了大片的國土,發展了人民的抗日力量。正面戰場的抗日愛國軍隊對日本侵略軍的勇敢作戰和有力打擊,也為敵後戰場的抗日游擊戰爭的發展和擴大提供了條件。1938年3、4月間,中國軍隊取得了台兒庄戰役的勝利,不但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軍的凶焰,而且出現了有利於敵後抗日游擊戰爭發展的局勢。國共兩個戰場戰略上的相互配合,對於堅持抗日戰爭和爭取最後勝利具有重要的意義,迫使日本侵略者由於兵力不足和戰線漫長而停止戰略進攻。抗日戰爭的戰略相持階段到來。
相持階段到來以後,國民黨當局在日本的誘降和英美的退讓下,畏懼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力量的發展壯大,從1939年1月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起政策開始發生變化,對抗日的態度日趨消極,對人民抗日運動的限制日益加強。國民黨蔣介石集團制定了「溶共」、「防共」和「限共」的方針,尤其接連不斷地製造反共摩擦乃至反共高潮,使人民抗日力量受損。中國共產黨以抗日救國大業為重,堅持抗戰、團結、進步三大方針,提出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原則,堅持和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使中華民族贏得了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
五、在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完整的前提下,實行兩種政治制度,有利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鞏固和發展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以代表不同階級利益政權的合作為基礎的。一個是國民黨掌握著全國政權;一個是共產黨領導的局部政權。兩個政權的合作,成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突出的特點。這種合作的情況如何,決定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命運和抗日戰爭的勝敗。
由於國共兩黨承認兩種政治制度的同時並存,中國共產黨就能夠獨立自主地在解放區實行全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在政治上,經過民主選舉和按照嚴格的民主集中制建立起來的由中國共產黨人和各抗日黨派及無黨派的代表人物組成的幾個革命階級對於漢奸和反動派的民主專政的地方聯合政府。陝甘寧、晉察冀、晉西北、山東、晉冀豫、冀魯豫、皖東北、皖東、皖江、蘇北、蘇中、蘇南、豫鄂邊等根據地也先後建立了邊區抗日民主政權。在經濟上,解放區民主政府實行減租減息政策和互助合作政策,減輕農民的封建剝削和解決農民的經濟困難,積極扶助農民發展生產和改善生活,適當照顧地主、富農的利益。在工商業方面,實行勞資兩利政策,一方面改善工人生活,一方面保障私人工商業者有利可圖。在稅收方面,實行合理負擔,廢除苛捐雜稅,減輕人民的負擔,從而調動了解放區各抗日階層的積極性。
D.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的作用和意義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的作用和意義:
中國共產黨堅持了抗日民內族統一戰線中的獨容立自主原則和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全面抗戰路線,實行了持久戰的戰略方針,開辟了廣闊的敵後戰場,建立了敵後抗日民主根據地,先後打退了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三次反共高潮。
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等人民抗日武裝,開展了艱苦卓絕的敵後抗日游擊戰爭,進行了著名的平型關戰役和百團大戰等十二萬五千餘次對敵作戰。
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中國共產黨成為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中流砥柱,黨所領導的人民革命力量在抗日戰爭中得到了空前壯大,成為決定中國政治前途的根本力量。
1945年8月,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取得了偉大勝利。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在1931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使中國大片土地淪失,華北危機、中華民族危機之際,1936年經過雙十二事變(西安事變)國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全國抗日戰爭終於爆發了,參加統一戰線的不僅有農民、工人、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還包括除了漢奸、大地主、大資產階級投降派以外的一切政治力量。1937年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時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E.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的意義
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理論的現實意義
竇紅莉
摘 要:抗日戰爭勝利已經60多年了,而在抗日戰爭時期形成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理論,是我們黨克敵制勝奪取革命勝利的三大法寶之一。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特別是在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時期,統一戰線理論仍然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法寶。
關 鍵 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現實意義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理論,是我們黨克敵制勝奪取革命勝利的三大法寶之一。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特別是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鍵時期,統一戰線理論仍然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法寶。目前,研究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理論,對於我們黨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始終抓住時代主題,緊緊圍繞歷史任務,發揮新時期黨的統一戰線法寶作用;發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三三制」政權的民主精神,堅持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不斷推進政治體制的創新;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領導人民全面奔小康和構建和諧社會,不斷擴大統一戰線的社會基礎;弘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民族團結和愛國主義精神,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等方面都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F.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歷史意義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侵略軍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7月8日,中共中央通電全國,號召國共合作和全民族團結,建立民族統一戰線,抵抗日本的侵略。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陝北的紅軍主力和留在南方的紅軍、游擊隊分別於同年8月和10月,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和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 在8年抗戰中,中國共產黨堅持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和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全面抗戰路線,實行了持久戰的戰略方針,開辟了廣闊的敵後戰場,建立了敵後抗日民主根據地,先後打退了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三次反共高潮。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等人民抗日武裝,開展了艱苦卓絕的敵後抗日游擊戰爭,進行了著名的平型關戰役和百團大戰等十二萬五千餘次對敵作戰。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中國共產黨成為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中流砥柱,黨所領導的人民革命力量在抗日戰爭中得到了空前壯大,成為決定中國政治前途的根本力量。1945年8月,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取得了偉大勝利。
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獨立自主原則﹐確保無產階級在統一戰線中的政治領導權﹔堅持放手發動群眾﹐開展敵後游擊戰爭﹐擴大抗日人民武裝和抗日根據地﹐並在根據地內建立「三三制」政權﹐即在政權人員的分配上﹐共產黨員(代表工人階級和貧農)﹑左派進步分子(代表小資產階級)﹑中間分子及其它分子(代表中產階級和開明紳士)大體各佔三分之一。針對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中國共產黨採取了「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總方針﹐執行「又團結又斗爭﹐以斗爭求團結」的政策﹐在與頑固派的斗爭中﹐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從而克服了國民黨當局製造的反共摩擦﹐發展和壯大了人民抗日力量﹐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保證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G.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重要意義
形成:1華北事變後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2中共瓦窯堡會議和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3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標志著看日民族統一戰線基本形成4七七事變後中共發表抗日通電5蔣介石廬山講話提出准備抗戰的方針6八一三事變後國民黨表示抵抗暴力9月份公布了共產黨的合作宣言
至此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
意義確保了全民族抗日 實現了名族團結 並引導中國走向勝利
H.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的標志和其重大意義是什麼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的標志是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回中,中國共答產黨始終堅持獨立自主原,確保無產階級在統一戰線中的政治領導權,堅持放手發動群眾,開展敵後游擊戰,擴大抗日人民武裝和抗日根據地,並在根據地內建立「三三制」政權。
針對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中國共產黨採取了「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總方針,執行「又團結又斗爭﹐以斗爭求團結」的政策,在與頑固派的斗爭中,克服了國民黨當局製造的反共摩擦,保證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8)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陝北洛川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提出了爭取抗戰勝利的全面抗戰路線。8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命令,中央紅軍改編為八路軍,任命朱德、彭德懷為正、副總指揮,開赴華北抗日前線。
10月間,又將在南方十三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任命葉挺為軍長,項英為副軍長,張雲逸為參謀長,開赴華中抗日前線。23日,蔣介石發表談話,實際上承認了共產黨的合法地位。至此,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第二次國共合作開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I.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及其重大意義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在1931年日本發動侵內華戰爭,使中國大片土容地淪失,華北危機、中華民族危機之際,1936年經過雙十二事變(西安事變)國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1937年工農紅軍改變為八路軍、新四軍時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重大意義: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成為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中流砥柱,黨所領導的人民革命力量在抗日戰爭中得到了空前壯大,成為決定中國政治前途的根本力量。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展和壯大了人民抗日力量﹐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保證了抗日戰爭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