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誇克的運動形態
美國能源部下屬的布魯克黑文國家實驗室科學家於正在佛羅里達州坦帕舉行的美國物理學學會會議上宣布,他們利用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RHIC)製造出了「誇克膠子等離子體」。這是一種全新的物質形態,曾廣泛存在於宇宙誕生後的百萬分之幾秒內。 現有物理學理論認為,宇宙誕生後的百萬分之幾秒內,宇宙中曾存在過一種被稱為「誇克膠子等離子體」的物質。在「誇克膠子等離子體」中,誇克和膠子(一種理論上假設的無質量粒子)等基本粒子以自由狀態存在。它們隨宇宙的冷卻結合形成質子和中子等亞原子粒子,後者又形成原子核,最終產生原子以及今天的宇宙萬物。 在宇宙現有物質中,誇克等被約束在質子和中子內,無法獨立存在。布魯克黑文國家實驗室下屬的高能與核物理實驗室研究人員從2000年6月起,讓金原子核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相撞,試圖以相撞產生的巨大能量和溫度「融解」質子和中子,使誇克以自由形態釋放出來。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創造出相當於15萬倍太陽中心溫度的高溫及足以形成誇克膠子等離子體的能量。研究人員原認為,在如此高的溫度和能量狀態下,被釋放出的誇克應當像氣體一樣「隨意地飛翔」。然而,2000年至2003年三年中的數據分析結果表明,在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中金原子核相撞產生的物質更接近液態。 結果發現,相撞產生的原始粒子根據金原子核相撞產生的不同壓力變化在「集體移動」,好像一個魚群在游動。由於這種運動方式與液體運動的性質十分相似,研究人員將其稱為「流動」。這種運動接近一種「完美」狀態,可以用流體動力學方程來解釋。流體動力學方程適用於理想狀態下的液體,「完美液體」的黏性極低,並具有能夠隨著內部粒子之間的高強度相互作用而迅速達到熱平衡狀態的能力。而對撞機中產生的物質其黏性極低,已經達到量子機制的極限狀態,符合「完美液體」的特徵。這一成果發表在《核物理學A》雜志上。 研究人員認為,誇克膠子等離子體呈液體狀態,為研究宇宙在誕生後的最初形態提供了新的見解,宇宙在誕生後的百萬分之幾秒內可能就是一種「完美的液態」。此外,新發現還可能對物理學中的「弦論」產生影響。弦論是以十維空間的概念來解釋宇宙的性質,描述重力在黑洞附近的活動情況,並能解釋誇克如何在誇克膠子等離子體中運動。美國能源部長塞繆爾·博德曼表示,布魯克黑文國家實驗室的這項成果是物理學界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進展。(
Ⅱ 誇克模型的研究簡史
1928年,狄拉克將相對論引入量子力學,他建立的狄拉克方程預言:存在與電子具有嚴格相同的質量,但是電荷符號相反的正電子。
對於物質結構的探索是科學的重要任務,自從有人類出現,這種探索從來沒有停止過。在19世紀,人們逐漸弄清楚物質是由分子原子構成的。1932年查德威克發現了中子,人們認識到原子核應由質子和中子構成。人們對物質結構的研究就如剝筍一樣層層盤剝下去,每一個層次的發現,都是對物質結構認識的深化。
質子和中子不是點粒子,它們都具有內部結構。在20世紀30年代,理論物理學家認為作為核子的質子和中子是基該粒子,應該象點粒子,根據狄拉克的相對論性波動方程,質子的磁矩是一個單位核磁子,中子由於不帶電,因而磁矩是零。但出乎意料的是,實驗家斯特恩測得的質子磁矩卻為5。6個單位核磁子,中子磁矩也不是零,而是-3。82個單位核磁子,與點粒子理論相悖。這些都清楚地說明質子、中子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簡單,它們可能是具有內部結構的。
1932年,安德森在宇宙線實驗中觀察到:高能光子穿過重原子核附近時可以轉化為一個電子和一個質量與電子相同但帶有單位正電荷的粒子,從而發現了正電子。狄拉克對正電子的預言得到了實驗的證實。
反粒子的存在是電子所特有的性質,如果所有的粒子都有相應的反粒子,首先檢驗的應該是是否存在質子的反粒子、中子的反粒子。24年後的1956年,美國科學家張伯倫(Owen Chamberlain,1920-2006)等在加速器的實驗中發現了反質子,即質量和質子相同,自旋量子數也是1/2,帶一個單位負電荷的粒子,接著又發現了反中子。
20世紀60年代,霍夫斯塔特等人用高能電子轟擊核子,證明核子電荷呈彌散分布,核子的確具有內部結構[1]。既然核子並不是點粒子,那麼其內部的物質是怎樣分布的呢?也許有三種情形:或者核子內有一個硬核,核子象一枚桃子;或有許多顆粒,象石榴一樣有許多子;或沒有顆粒,疏鬆如棉絮狀。具體屬哪一種情形,要靠深度非彈性散射實驗來作進一步決定。
1961年,蓋爾曼在奇異數守恆定律的基礎上將對稱性運用於基該粒子的分類,即SU(3)對稱性。他和以色列物理學家內曼(Yuval Neemann,1925-2006)各自獨立地提出了強作用對稱性的理論——八重法(eightfold way),按照這一方法,把有相近性質的強作用基該粒子分成一個個的族,並認為每個族成員應有8個。八重法很好地說明了強子的自旋、宇稱、電荷、奇異數以及質量等性質的規律性,可以把已知的全部基該粒子歸類,並且還給未發現的粒子預留了位置,未發現粒子的特性可以從對稱的粒子特性推出。
1964年,美國科學家格林伯格(Oscar Wallace Greenberg)引入了誇克的一種自由度——「顏色」(color)的概念。這里的「顏色」並不是視覺感受到的顏色,而是一種新引入的量子數的代名詞,與電子帶電荷相類似,誇克帶顏色荷。這樣,每味誇克就有三種顏色分別是紅、綠和藍。
1964年,蓋爾曼和茲韋格(George Zweig,1937-)在強子分類八重法的基礎上分別提出了更復雜的誇克模型(相當於基該粒子的「周期表」),他認為中子、質子這一類強子是由更基該的單元——誇克(quark)組成的(一些中國物理學家稱其為「層子」)。誇克與所有已知的亞原子粒子不同,它們帶有分數電荷,例如:+2/3或-1/3。誇克都是兩兩成對、或三三成群,不可能單獨被觀測到。它們之間的結合是靠交換膠子,這就是著名的誇克模型。「誇克」一詞是蓋爾曼從喬伊斯的小說《芬尼根徹夜祭》(Finnegan's Wake)中的詩句改編而來的。
1964年,在氫氣泡室實驗中果然觀測到了蓋爾曼預言的新粒子,稱為沃米格負(Ω-),並測得其質量為1672.45±0.29 MeV,與理論的預言完全一致。
雖然誇克模型取得了巨大成功,但科學家們對物質微觀結構的研究並沒有停止。
1974年,美國華裔科學家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1936-)與美國科學家瑞奇特(Burton Richter,1931-)分別在實驗中發現了一種新粒子,稱為J/y粒子。它的質量為3.1GeV(1GeV=1000 MeV),比三個質子還重,但壽命卻出奇的長。要想解釋它,只能假定存在一種新的誇克——粲誇克(charm)(第四種誇克),用字母c來表示,其質量為1.5GeV。介子J/y由粲誇克與反粲誇克構成 (c`c)。
1977年,美國物理學家萊德曼(Leon M。 Lederman,1922-)又發現了一種長壽命的新介子¡,它的質量為9.5GeV,只能引入第五種誇克——取名為「美」(Beauty)或「底」(Bottom),用字母b代表。介子¡由底誇克和反底誇克構成 (d`d)。
1994年,美國費米實驗室的CDF組在質子-反質子對撞機上發現了一個最重的誇克,質量為176 GeV,取名為頂誇克(top),用字母t代表。科學家們相信這是最後一種誇克了,已經可以得出誇克的完整圖像。
Ⅲ 誇克聯盟有多久的歷史了
1963年後,科學家陸續發現第4、5種誇克,其中「粲誇克」是由華裔科學家內丁肇中領導容的研究群在1974年發現。3年後,李德曼領導的研究群又證實「底誇克」的存在。尋找最後一種誇克,便是19年來粒子物理學家努力的方向,只有證實頂誇克的存在,粒子物理學理論才能獲得驗證。頂誇克的質量超過科學家的推測。頂誇克的質量大約是質子質量的200倍,依照相對論的質量與能量轉換公式,以質子對撞方式產生頂誇克,必須使質子以極高的速度運動。速度愈快、能量愈高,碰撞的瞬間產生頂誇克可能性越大。
費米實驗室的加速器周長有6.3km,使用1000個超導磁鐵,把質子與反質子加速到各具有九千億電子伏特的能量後,進行對撞,平均要1兆次的對撞才可能觀察到1次頂誇克。
Ⅳ 關於誇克的問題
樓上的有點胡攪蠻纏,誇克跟四維空間沒有任何對應關系,跟廣義相對論的聯系也不大。
誇克包含六種(由輕到重分別記為:上誇克u、下誇克d、奇異誇克s、粲誇克c、底誇克b 和頂誇克t),每一種誇克包含三種色,再加上對應的反粒子,一共是3×6×2=36種不同誇克。其數學模型來源於蓋爾曼在1961年和以色列的物理學家提出的「八重法」(Eight-foldWay);而描述這些誇克之間色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論稱為量子色動力學(QCD)。
QCD 理論的兩個最基本特性就是誇克漸進自由和誇克禁閉。誇克漸進自由指的是兩個誇克靠得越近其相互作用越弱。此特性在理論和實驗上都已研究得比較清楚,為此,首先發現QCD 理論這一特性的美國理論物理學家格羅斯(Gross)、波利策(Politzer)和維爾切克(Wilzcek)獲得了2004 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而誇克禁閉特性的研究則是目前QCD 理論的一個難點。它意味著誇克不能單獨分割出來,只能以至少3 個誇克形成重子(也就是常見的質子、中子)或一個誇克和一個反誇克形成介子(也就是強相互作用的作用子)的復合體形式存在。正是因為禁閉現象(誇克間距離越遠,作用力越大),使得我們無法得到自由誇克(這就是樓主問的問題)。
要注意的是,傳統的量子場論,既不能解釋漸近自由,也不能解釋禁閉現象,必須用QCD理論才能解釋,而樓上的說法就更加無稽了。
另外要說明的是,三誇克構成重子和二誇克構成介子的理論目前有一定的補充,也就是所謂的「五誇克態」,這個理論預言重子中除了三誇克,還還有部分五誇克態成分。
參考資料:
1. 關於2004年諾貝爾獎以及反思(我國的層子理論晚於誇克模型)
http://www.ihns.ac.cn/readers/2004/041208.htm 這裡面對誇克理論的歷史有較詳細的說明。
2. QCD理論和五誇克態的介紹
http://www.chinesevacuum.com/ShowArticle.aspx?id=5030
Ⅳ 請詳細介紹一下膠子和誇克
膠子:理論上預言傳遞誇克(Quark)之間強相互作用的粒子。共8種 ,靜質量為0,自旋為1,具有色荷(Color Charge)。帶電粒子間的電磁相互作用是通過交換光子而實現的;與此類比,具有色荷的誇克之間的強相互作用是通過交換膠子而實現的,所不同的是光子不帶電荷,光子本身不能放出或吸收光子;膠子具有色荷 ,膠子之間也有強相互作用,膠子本身可放出或吸收膠子。實驗上還未發現自由狀態的膠子,但1968年電子對質子的深度非彈性散射實驗中,顯示質子中有著點狀結構,質子的能量只有一半由帶電的點狀物質所攜帶,另一半則由中性的無電磁作用的組分所攜帶。按照誇克模型,這帶電的點狀結構是誇克,中性的組分就是膠子,實驗結果提供了可能存在膠子的跡象。1979年在高能正負電子對撞實驗中發現三噴注現象,進一步顯示了膠子的存在。 在物理學中,膠子是一種負責傳遞強核力的玻色子。它們把誇克捆綁在一起,使之形成質子、中子及其他強子。膠子的電荷為零,但自旋是 1。它們通常假設為無質量,但亦可能有大至幾百萬電子伏特(MeV)的質量。膠子是維持原子核穏定的重要一環。 在量子色動力學(QCD,是一廣為接受描述強核力的理論)中,當兩顆粒子色荷互相作用時便會交換膠子。當兩顆誇克交換膠子時,它們自身的色彩亦同會時改變;膠子會攜帶發出者的反色彩以補償發出者的色變,它亦會攜帶接收者的色彩。因膠子本身有色,故它們亦能與其它膠子互相作用,令到對於強核力的數學分析十分復雜和困難。 於1980年代早期,位於漢堡的德國電子加速器(DESY)的大規模電子-正子碰撞器(Large electron-positron collider,PETRA)憑一明顯的三重噴流結構顯示了膠子的存在;其第三噴流被認定為一個產生了的誇克發出膠子。 八種膠子 從一般人的角度來看,由於有三種色荷,故應有九種不同的膠子:。可是,若由數學角度出發則膠子應有無限多種:以上九種形態的疊加(例如 等)。此外,由於實驗證明無色重子並不互相作用,故以下性質必然成立,否則重子便能通過發射膠子來利用強核力互相作用。 因膠子再沒有其他線性獨立關系,故只有八種線性獨立的膠子,其一般簡化為「膠子共有八種」。 誇克:(一個質子和一個反質子在高能下碰撞,產生了一對幾乎自由的誇克。) 1964年,美國物理學家默里·蓋爾曼和G.茨威格各自獨立提出了中子、質子這一類強子是由更基本的單元——Quark組成的。它們具有分數電荷,是基本電量的2/3或-1/3倍,自旋為1/2。誇克一詞是蓋爾曼取自詹姆斯·喬埃斯的小說《芬尼根徹夜祭》的詞句「為馬克檢閱者王,三聲誇克(Three quarks for Muster Mark)」。誇克在該書中具有多種含義,其中之一是一種海鳥的叫聲。他認為,這適合他最初認為「基本粒子不基本、基本電荷非整數」的奇特想法,同時他也指出這只是一個笑話,這是對矯飾的科學語言的反抗。另外,也可能是出於他對鳥類的喜愛。
麻煩採納,謝謝!
Ⅵ 關於《時間簡史》中誇克的問題
誇克 quark
(噴射軌跡圖片來源:《時間簡史》圖5.2,一個質子和一個反質子在高能下碰撞,產生了一對幾乎自由的誇克。)
1964年,美國物理學家默里·蓋爾曼和G.茨威格各自獨立提出了中子、質子這一類強子是由更基本的單元——Quark組成的。它們具有分數電荷,是基本電量的2/3或-1/3倍,自旋為1/2。誇克一詞是蓋爾曼取自詹姆斯·喬埃斯的小說《芬尼根徹夜祭》的詞句「為馬克檢閱者王,三聲誇克(Three quarks for Muster Mark)」。誇克在該書中具有多種含義,其中之一是一種海鳥的叫聲。他認為,這適合他最初認為「基本粒子不基本、基本電荷非整數」的奇特想法,同時他也指出這只是一個笑話,這是對矯飾的科學語言的反抗。另外,也可能是出於他對鳥類的喜愛。
最初解釋強相互作用粒子的理論需要三種誇克,叫做誇克的三種味,它們分別是上誇克(up,u)、下誇克(down,d)和奇誇克(strange,s)。1974年發現了J/ψ粒子,要求引入第四種誇克粲誇克(魅誇克)(charm,c)。1977年發現了Υ粒子,要求引入第五種誇克底誇克(bottom,b)。1994年發現第六種誇克頂誇克(top,t),人們相信這是最後一種誇克。
誇克理論認為,所有的重子都是由三個誇克組成的,反重子則是由三個相應的反誇克組成的。比如質子(uud),中子(udd)。誇克理論還預言了存在一種由三個奇異誇克組成的粒子(sss),這種粒子於1964年在氫氣泡室中觀測到,叫做負ω粒子。
中國的部分物理學家稱誇克為層子,因為他們認為:即使層子也不是物質的始元,也只不過是物質結構無窮層次中的一個層次而已。
誇克按其特性分為三代,如下表所示:
符號 中文名稱 英文名稱 電荷(e) 質量(GeV/c^2)
u 上誇克 up +2/3e 0.004
d 下誇克 down -1/3e 0.008
c 粲誇克 charm +2/3e 1.5
s 奇誇克 strange -1/3e 0.15
t 頂誇克 top +2/3e 176
b 底誇克 bottom -1/3e 4.7
在量子色動力學中,誇克除了具有「味」的特性外,還具有三種「色」的特性,分別是紅、綠和藍。這里「色」並非指誇克真的具有顏色,而是借「色」這一詞形象地比喻誇克本身的一種物理屬性。量子色動力學認為,一般物質是沒有「色」的,組成重子的三種誇克的「顏色」分別為紅、綠和藍,因此疊加在一起就成了無色的。因此計入6種味和3種色的屬性,共有18種誇克,另有它們對應的18種反誇克。
誇克理論還認為,介子是由同色的一個誇克和一個反誇克組成的束縛態。例如,日本物理學家湯川秀樹預言的[[π+介子]]是由一個上誇克和一個反下誇克組成的,π-介子則是由一個反上誇克和一個下誇克組成的,它們都是無色的。
除頂誇克外的五種誇克已經通過實驗發現它們的存在,華裔科學家丁肇中便因發現粲誇克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近十年來高能粒子物理學家的主攻方向之一是頂誇克 (t)。
至於1994年最新發現的第六種「頂誇克」,相信是最後一種,它的發現令科學家得出有關誇克子的完整圖像,有助研究在宇宙大爆炸之初少於一秒之內宇宙如何演化,因為大爆炸最初產生的高熱,會產生頂誇粒子。
研究顯示,有些恆星在演化末期可能會變成「誇剋星」。當星體抵受不住自身的萬有引力不斷收縮時,密度大增會把誇克擠出來,最終一個太陽大小的星體可能會萎縮到只有七、八公里那麼大,但仍會發光。
誇克理論認為,誇克都是被囚禁在粒子內部的,不存在單獨的誇克。一些人據此提出反對意見,認為誇克不是真實存在的。然而誇克理論做出的幾乎所有預言都與實驗測量符合的很好,因此大部分研究者相信誇克理論是正確的。
Ⅶ 頂誇克的發現歷史
1963年後,科學復家陸續發現第4、5種誇克制,其中「粲誇克」是由華裔科學家丁肇中領導的研究群在1974年發現。3年後,李德曼領導的研究群又證實「底誇克」的存在。尋找最後一種誇克,便是19年來粒子物理學家努力的方向,只有證實頂誇克的存在,粒子物理學理論才能獲得驗證。頂誇克的質量超過科學家的推測。頂誇克的質量大約是質子質量的200倍,依照相對論的質量與能量轉換公式,以質子對撞方式產生頂誇克,必須使質子以極高的速度運動。速度愈快、能量愈高,碰撞的瞬間產生頂誇克可能性越大。
費米實驗室的加速器周長有6.3km,使用1000個超導磁鐵,把質子與反質子加速到各具有九千億電子伏特的能量後,進行對撞,平均要1兆次的對撞才可能觀察到1次頂誇克。
頂誇克出現後,「隨即」消失。實驗顯示,頂誇克出現後,便在1×10-24s(觀察者還來不及眨眼的瞬間)衰變成其他粒子。
Ⅷ 誇克是什麼東東
誇克
quark
20世紀60年代,美國物理學家默里·蓋爾曼和G.茨威格各自獨立提出了中子、質子這一類強子是由更基本的單元——誇克(quark)組成的,很多中國物理學家稱其為「層子」。它們具有分數電荷,是電子電量的2/3或-1/3倍,自旋為1/2.誇克一詞是蓋爾曼取自J·喬埃斯的小說《芬尼根徹夜祭》的詞句「為馬克檢閱者王,三聲誇克」.誇克在該書中具有多種含義,其中之一是一種海鳥的叫聲.他認為,這適合他最初認為「基本粒子不基本、基本電荷非整數」的奇特想法,同時他也指出這只是一個笑話,這是對矯飾的科學語言的反抗.另外,也可能是他喜歡鳥類的原因.
最初解釋強相互作用粒子的理論需要三種誇克,叫做誇克的三種味,它們分別是上誇克(up,u)、下誇克(down,d)和奇異誇克(strange,s)。1974年發現了J/ψ粒子,要求引入第四種誇克粲誇克(魅誇克)(charm,c)。1977年發現了Υ粒子,要求引入第五種誇克底誇克(bottom,b)。1994年發現第六種誇克頂誇克(top,t),人們相信這是最後一種誇克。
誇克理論認為,所有的重子都是由三個誇克組成的,反重子則是由三個相應的反誇克組成的。比如質子(uud),中子(udd)。誇克理論還預言了存在一種由三個奇異誇克組成的粒子(sss),這種粒子於1964年在氫氣泡室中觀測到,叫做負ω粒子。
誇克按其特性分為三代,如下表所示:
符號 中文名稱 英文名稱 電荷(e) 質量(GeV/c^2)
u 上誇克 up +2/3 0.004
d 下誇克 down -1/3 0.008
c 粲(魅)誇克 charm +2/3 1.5
s 奇誇克 strange -1/3 0.15
t 頂誇克 top +2/3 176
b 底誇克 bottom -1/3 4.7
在量子色動力學中,誇克除了具有「味」的特性外,還具有三種「色」的特性,分別是紅、綠和藍。這里「色」並非指誇克真的具有顏色,而是借「色」這一詞形象地比喻誇克本身的一種物理屬性。量子色動力學認為,一般物質是沒有「色」的,組成重子的三種誇克的「顏色」分別為紅、綠和藍,因此疊加在一起就成了無色的。因此計入6種味和3種色的屬性,共有18種誇克,另有它們對應的18種反誇克。
誇克理論還認為,介子是由同色的一個誇克和一個反誇克組成的束縛態。例如,日本物理學家湯川秀樹預言的[[π+介子]]是由一個上誇克和一個反下誇克組成的,π-介子則是由一個反上誇克和一個下誇克組成的,它們都是無色的。
除頂誇克外的五種誇克已經通過實驗發現它們的存在,華裔科學家丁肇中便因發現粲誇克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近十年來高能粒子物理學家的主攻方向之一是頂誇克 (t)。
至於1994年最新發現的第六種「頂誇克」,相信是最後一種,它的發現令科學家得出有關誇克子的完整圖像,有助研究在宇宙大爆炸之初少於一秒之內宇宙如何演化,因為大爆炸最初產生的高熱,會產生頂誇粒子。
研究顯示,有些恆星在演化末期可能會變成「誇剋星」。當星體抵受不住自身的萬有引力不斷收縮時,密度大增會把誇克擠出來,最終一個太陽大小的星體可能會萎縮到只有七、八公里那麼大,但仍會發光。
誇克理論認為,誇克都是被囚禁在粒子內部的,不存在單獨的誇克。一些人據此提出反對意見,認為誇克不是真實存在的。然而誇克理論做出的幾乎所有預言都與實驗測量符合的很好,因此大部分研究者相信誇克理論是正確的。
1997年,俄國物理學家戴阿科諾夫等人預測,存在一種由五個誇克組成的粒子,質量比氫原子大50%。2001年,日本物理學家在SP環-8加速器上用伽馬射線轟擊一片塑料時,發現了五誇克粒子存在的證據。隨後得到了美國托馬斯·傑裴遜國家加速器實驗室和莫斯科理論和實驗物理研究所的物理學家們的證實。這種五誇克粒子是由2個上誇克、2個下誇克和一個反奇異誇克組成的,它並不違背粒子物理的標准模型。這是第一次發現多於3個誇克組成的粒子。研究人員認為,這種粒子可能僅是「五誇克」粒子家族中第一個被發現的成員,還有可能存在由4個或6個誇克組成的粒子。
=====================================================
我修正一下:有人說什麼發現某某誇克,完全是不懂科學亂杜撰,現在人類只是大膽假設,科學求證,誇克是為了解釋一些目前人類無法解釋的現象而提出的可能存在的假設,但人類一直沒找到誇克存在的直接證據.
1996年12月2日,《科技日報》發表了崔君達教授反駁何祚麻院士的文章《復合時空論並非病態科學》。崔在文中進一步指出:"物理學界並非全都公認誇克的存在。不同意見早在70年代就有了。我國物理學家朱洪元,諾貝爾獎得主、量子力學奠基人海德堡都認為:全世界許許多多物理學家花了那麼大的力量尋找誇克,如果誇克真的存在,早就應該找到了。"
這位科學家如此否認誇克當然也不對,像那句"如果誇克真的存在,早就應該找到了。"顯然是謬論,就等於說"如果癌症真的存在,早就應該治好了一樣"
總之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假與情緒化,誇克不能直接證明它存在,也不能證明(哪怕間接)它不存在,它目前只是種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