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外西北的歷史
中華民族自古就在外西北地區生活繁衍,西漢時期就對此地區進行有效長期管理。華夏兒女遲早將收回外西北的失地。外西北大部分從西漢一直到西晉都屬於中國版圖,唐朝再次納入中國版圖,元朝時為蒙古族察合台汗國地,清朝時再次納入中國版圖,東部大部分地區屬於中國新疆,西部屬中國清朝藩屬國哈薩克汗國。從中國西漢漢武帝時,今天哈薩克東部大部分首次納入中國版圖:漢武帝又命李廣利於太初元年(前104年)、三年兩伐大宛(在今中亞費爾干納盆地),使西域的許多城國相繼臣服於漢。太初三年(前102年)戰勝大宛後,西漢朝廷在輪台(今新疆輪台東)、渠犁(今新疆庫爾勒西南)置使者、校尉,這是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置行政機構之始。後又設置伊循都尉、護鄯善以西使者。起初負責「護西域三十六國」,後來擴大統治范圍,「最凡國五十」,西至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烏孫,今鉑爾河上游的大宛,今帕米爾地區的無雷,今阿賴谷地的休循等國,都受其管轄。「漢之號令班西域矣」,西域正式納入了西漢王朝的版圖。神爵三年(前59年),因匈奴內爭,其主管西域的日逐王先賢撣率萬余眾降漢,漢使護鄯善以西使者鄭吉迎之,匈奴在西域的統治力量隨之瓦解。於是漢廷使護鄯善以西南道諸地的鄭吉「並護(車師以西)北道,故號曰都護」。西域都護是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置的最高軍政機構,治烏壘城(今新疆輪台東北),「鎮撫諸國,誅伐懷集之」,並「督察烏孫(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康居(在今哈薩克境內巴爾喀什湖與鹹海之間)諸外國動靜,有變以聞,可安輯安輯之,可擊擊之」。唐朝貞觀十四年(640年)設置安西都護府。治所西(今新疆吐魯番東高昌故城),統安西四鎮,龜茲、疏勒、於闐、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轄境相當今新疆及哈薩克東部、吉爾吉斯北部楚河流域。自顯慶元年(656年)至麟德元年(664年),這期間,是武則天為皇後輔佐高宗到垂簾聽政階段。顯慶、龍朔年間(661-663年),唐軍平定西突厥,轄區擴大至今阿爾泰山西至鹹海及蔥嶺的東西各部直至阿姆河兩岸城的諸城邦國,包括今吉爾吉斯斯坦大部分。唐朝咸亨元年(670年),安西都護府治所移至碎葉城。18世紀三、四十年代,俄羅斯侵入哈薩克,對哈薩克進行殘酷統治,哈薩克左部和右部多次向清朝乾隆帝求援,請求哈薩克全部並入中國,乾隆帝不想和俄羅斯發生聯系,拒絕了請求,但是接受了哈薩克作為中國的藩屬國,由於乾隆帝和以後的清朝皇帝沒有派軍隊救援,俄羅斯帝國吞並哈薩克小帳和中帳。19世紀中葉以後,俄羅斯吞並原來的中國領土和藩屬國哈薩克汗國。1864年10月7日,俄國脅迫清政府簽訂中俄勘分西北邊界條約,強行割讓新疆西部44萬平方公里領土,其中就包括現今哈薩克東部大部分土地,至此,東部的原來中國領土,被沙皇俄羅斯吞並。1876年被沙俄吞並;19世紀下半葉被沙俄強占;西部大部地區原為哈薩克汗國土地。 十九世紀上半葉哈薩克汗國西部大部分地區逐步並入帝俄;而哈薩克汗國東部地區 大帳(又稱大玉,右部落)部落畏懼俄羅斯侵略,歸附清帝國。1757年哈薩克阿布賚汗遣其11部各頭人組成使團前往北京朝覲乾隆帝。乾隆帝頒發了冊封阿布賚汗的詔諭和給予優厚賞賜。並以中玉茲作為整個哈薩克三玉茲之首。阿布賚大汗於1758、1759、1760年連續三年派使者去北京和熱河朝覲,積極配合清軍進剿准噶爾部。同時促進了哈薩克汗國與清朝的貿易往來。此後,哈薩克各部首領不斷入覲並接受冊封。阿布賚汗拒絕了沙俄對其同樣的冊封。沙皇政府對清朝給阿布賚汗的冊封正式宣布不予承認。阿布賚曾出兵征討中亞以及西面伏爾加河一帶的沙俄藩屬卡爾梅克蒙古人,取得了重大勝利。乾隆帝平定準噶爾部後,哈薩克和布魯特先後歸附清朝。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六月,哈薩克汗阿布賚遣使亨集噶爾於清朝,表示內附,在表文中說:「今只奉大皇帝諭旨,加恩邊末部落,臣阿布賚願率哈薩克全部歸化鴻化,永為中國臣僕」。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九月,哈薩克右部歸服,右部進表文曰:「伏念臣者,久思內附,遠處邊末,與左部阿布賚各長一方,為准噶爾阻絕,未由自通。近聞左部輸服,被恩優渥。恭惟天使惠來,祗領宸訓,得均隸臣僕,誠勸誠忭,謹遣臣子弟入覲,瞻仰天顏,如天覆育之聖人在上。臣願竭衰駑,奮勉自效,永無二心,倍於左部。」
東布魯特,在准噶爾部西南,回部西北,天山北麓,近蔥嶺(今天哈薩克東南),東北距伊犁一千四百里,東南距阿克蘇七百九十里。其部有五。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東布魯特各部歸附清朝,表文曰:「我部久思投誠大皇帝,為准噶爾所阻,不能自通,今得為天朝臣僕,實望外之幸」,西布魯特,在喀什噶爾西北三百里,道由鄂什逾蔥嶺而至,東布魯特相望。部落凡十有五。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西布魯特15部也歸附清朝。西布魯特上乾隆帝表文曰:「今將軍自喀什噶爾傳諭我部,頒給印文。謹已奉到,不勝踴躍,適慰心想,當率諸部,自布哈爾迤東二十萬人眾,皆作臣僕」。至此,布魯特全部歸附清朝。
清朝平定準噶爾後,要求歸附的不僅僅是哈薩克和布魯特,蔥嶺以西的各部落,如浩罕、塔什干、巴達克山、帕米爾、布哈爾、愛烏罕(阿富汗)等紛紛表示歸附。 18世紀60年代,境外的哈薩克部落遷移到外西北,逐漸成為外西北的多數,這是外西北丟失的一個隱患。19世紀20年代,浩罕汗國大舉擴張,外西北實際上脫離清朝政府的控制。19世紀30年代,今天吉爾吉斯斯坦大部都是浩罕勢力范圍,外西北的哈薩克地區也大多在浩罕控制下。19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俄羅斯帝國的勢力侵入外西北。到19世紀50年代,外西北大部已經處於俄羅斯的控制下。1864年中俄簽訂《堪分西北界約》,外西北大部分在法律上成為俄羅斯帝國領土。到19世紀80年代,除開唐努烏梁海和蔥嶺地區,外西北邊界走向和今天幾乎一致。19世紀末,俄羅斯軍事佔領蔥嶺地區,民國初,外蒙古脫離民國政府以後,唐努烏梁海成為蘇聯領土。
❷ 五代時期西北地區的歷史沿革
延安屬於藩鎮延州,慶陽屬於藩鎮邠州,寧夏北部屬於藩鎮靈州,南部屬於藩鎮涇州,鄂爾多斯的內蒙地帶比較復雜,主要的藩鎮有夏州、府州,還有一部分曾隸屬於山西境內的藩鎮河東府、朔州。
下面簡要列出藩鎮延州、邠州、靈州、涇州、夏州、府州的簡要情況,河東府、朔州的情況更復雜,就不列了。
一,藩鎮延州
1,頭銜:原號保塞軍,後梁改號忠義軍,後唐改彰武軍節度使,管內觀察、處置等使,延州刺史。
2,鎮所:延州膚施縣,今陝西延安市。
3,沿革:長期據有延、丹二州。唐末屬岐國,後梁開平三年(909),為梁所並。
4,歷任藩帥:
唐天復七年(907)——八年(908): 胡敬璋
唐天復八年(908)——九年(909): 劉萬子
後梁開平三年(909)——後唐同光三年(925): 高萬興
後唐天成元年(926)——長興元年(930): 高允韜
後唐長興元年(926)——二年(931): 劉 訓
後唐長興三年(932)——四年(933): 安從進
後唐清泰元年(934)——後晉天福元年(936): 高行周
後晉天福元年(936): 楊漢章
後晉天福二年(937)——六年(941): 劉景嚴
後晉天福六年(941)——七年(942): 丁審琪
後晉天福七年(942)——八年(943): 何重建
後晉天福八年(943)——開運元年(944): 史匡威
後晉開運元年(944)——二年(945): 王令溫
後晉開運二年(945)——三年(946): 薛可言(留後)
後晉開運四年(946)——後漢天福十二年(947):周 密
後漢天福十二年(947)——後周廣順三年(953):高允權
後周廣順三年(953): 向 訓(權知)
後周廣順三年(953)——顯德元年(954): 索萬進
後周顯德元年(954)——二年(955): 袁 鳷
後周顯德二年(955)——三年(956): 李彥頵(留後)
後周顯德三年(956)——六年(959): 焦繼勛
後周顯德六年(959)——: 李萬全
二,藩鎮邠州:
1,頭銜:靜難軍節度使,管內觀察、處置、營田、押蕃落等使,邠州刺史。
2,鎮所:邠州新平縣,今陝西彬縣。
3,沿革:長期據有邠、寧、慶、衍四州。唐末屬岐國,後梁貞明元年(915),為梁所並。後周顯德五年(958),衍州降為定平縣。入宋僅有三州。
4,歷任藩帥:
唐天復七年(907)——十四年(914): 李繼徽
唐天復十四年(914)——十五年(915): 李彥魯(留後)
後梁貞明元年(915): 李保衡(留後)
後梁貞明元年(915)——二年(916): 霍彥威
後梁貞明二年(916)——後唐同光二年(924): 韓 恭
後唐同光二年(924)——三年(925): 董 璋
後唐同光三年(925)——天成元年(926): 毛 璋
後唐天成元年(926)——三年(928): 梁漢顒
後唐天成三年(928)——長興元年(930): 李敬周
後唐長興元年(930)——二年(931): 劉彥琮
後唐長興二年(931)——四年(933): 葯彥稠
後唐清泰元年(934): 康 福
後唐清泰元年(934)——後晉天福元年(936): 楊思權
後晉天福元年(936): 張希崇
後晉天福二年(937)——四年(939): 安叔千
後晉天福四年(939)——六年(941): 李 周
後晉天福六年(941)——開運二年(945): 劉景嚴
後晉開運二年(945)——三年(946): 馮 暉
後晉開運三年(946): 李德珫
後晉開運三年(946): 安審約(留後)
遼大同元年(947): 宋彥筠
後漢天福十二年(947)——乾佑元年(948): 王守恩
後漢乾佑元年(948): 郭 謹
後漢乾佑元年(948)——後周廣順二年(952): 侯 章
後周廣順二年(952)——顯德二年(955): 折從阮
後周顯德二年(955)—— 李 暉
三,藩鎮靈州:
1,頭銜:朔方軍節度使,靈州大都督府長史,管內觀察、處置、營田、押蕃落、溫池榷稅等使,靈州刺史,曾一度遙領河西節度使、涼、甘、肅等州觀察使。
2,鎮所:靈州回樂縣,今寧夏吳忠市。
3,沿革:長期據有靈、鹽、威、警、雄五州。唐末,鹽州為岐國所據,後梁開平三年(909),韓遜收復。後晉天福四年(939),以靈州方渠鎮為威州,舊威州降為清邊軍。七年(942),降警州為威肅軍,降雄州為昌化軍。後周廣順二年(952),避後周太祖郭威諱,威州改為環州。顯德四年(957),降環州為通遠軍。入宋僅有二州。
4,歷任藩帥:
後梁開平元年(907)——乾化四年(914): 韓 遜
後梁乾化四年(914)——後唐天成三年(928): 韓 洙
後唐天成三年(928)——四年(929): 韓 璞
後唐天成四年(929): 韓 澄(留後)
後唐天成四年(929)——長興二年(931): 康 福
後唐長興二年(931)——清泰二年(935): 張希崇
後唐清泰二年(935)——後晉天福元年(936): 張從賓
後晉天福元年(936)——四年(939): 張希崇
後晉天福四年(939)——開運二年(945): 馮 暉
後晉開運二年(945)——三年(946): 王令溫
後晉開運三年(946)——後周廣順二年(952): 馮 暉
後周廣順二年(952)——: 馮繼業
四,藩鎮涇州:
1,頭銜:彰義軍節度使,管內觀察、處置等使,涇州刺史。
2,鎮所:涇州安定縣,今甘肅涇川縣。
3,沿革:長期據有涇、原、武、渭四州。唐末屬岐國,後唐同光二年(924),為唐所並。後周顯德五年(958),武州降為潘原縣。入宋僅有三州。
4,歷任藩帥:
唐天復七年(907)——九年(909): 李從曮
唐天復九年(909)——十五年(915): 劉知俊
唐天復十五年(915)——後唐同光二年(924): 李從曮
後唐同光二年(924)——天成四年(929): 李從昶
後唐天成四年(929)——長興三年(932): 李金全
後唐長興三年(932)——四年(933): 康 福
後唐清泰元年(933)——二年(934): 張從賓
後唐清泰二年(934)——後晉天福二年(937): 李德珫
後晉天福二年(937)——三年(938): 盧順密(留後)
後晉天福三年(938)——四年(939): 張萬進
後晉天福四年(939)——七年(942): 張彥澤
後晉天福七年(942)——八年(943): 王 周
後晉天福八年(943): 何重建
後晉天福八年(943)——開運二年(945): 李德珫
後晉開運二年(945)——三年(946): 何重建
後晉開運三年(946)——後周廣順三年(953): 史匡威
後周廣順三年(953)——顯德元年(954): 楊廷璋(權知)
後周顯德元年(954)——三年(956): 張 鐸
後周顯德三年(956)——: 白重贊
五,藩鎮夏州:
1,頭銜:定難軍節度使,管內觀察、處置、押蕃落等使,夏州刺史。
2,鎮所:夏州朔方縣,今陝西靖邊縣。
3,沿革:長期據有夏、綏、銀、宥四州。後漢乾佑二年(949),增領靜州。入宋有五州。
4,歷任藩帥:
後梁開平元年(907)——二年(908): 李思諫
後梁開平二年(908)——四年(910): 李彝昌
後梁開平四年(910)——後唐長興四年(933): 李仁福
後唐長興四年(933)——清泰二年(935): 李彝超
後唐清泰二年(935)——: 李彝殷
六,藩鎮府州
1,頭銜:永安軍節度使,管內觀察、處置等使,府州刺史。
2,鎮所:府州府谷縣,今陝西府谷縣。
3,沿革:據有府、勝二州。後漢天福十二年(947),置節度使,乾佑三年(949),降為團練使。後周顯德元年(954),復為節度使。
4,歷任藩帥:
後漢天福十二年(947)——乾佑三年(950): 折從阮
後周顯德元年(954)——: 折德扆
❸ 西北地區歷史上的輝煌資料
歷朝歷代都有,青海甘肅一帶在松贊干布時代可能屬於他的領域,也是有很多事專件;近屬代更多,民國時,西北都是紅色根據地;寧夏回族,清朝時可能很多,大小和卓反;新疆漢唐時期叫西域,張騫出西域,班超管理西域,絲綢之路的開通,西域都護的設立。陝西西安,十朝古都。唐朝時期松贊干布與唐和親,回鶻出兵幫唐平亂,唐太宗時期擊敗突厥,西夏國成立,蒙古汗國成立,康熙時期三征葛爾丹,平亂大小和卓,先後設立烏里雅蘇台將軍和伊犁將軍。
❹ 西部地區歷史文化
從文化西部的角度看,上古時代,無論西北還是西南,都與中原地區有著密切的交往。從西漢起,西部已進入中國歷史的視野。唐代,西部的概念進一步擴大,它包括了青藏高原的腹地、雲貴高原、北方草原、遼闊的西域,甚至沿絲綢之路越過帕米爾高原。
漢唐兩朝眾多的公主遠嫁烏孫、吐谷渾、契丹、突厥、回紇、南詔等地和親,使神奇的西部文化與內地的聯系進一步加深。
(4)西北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西部民族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等特徵。
地域性。西部地理復雜多樣,西北地區遼闊無垠,西南地區山水切割,青藏高原嚴寒高拔。西部文化在這里也表現出了鮮明的地域性。
西北地區歷史悠久、地域廣大,它孕育的文化在質朴中藏著博大;西南地區民族眾多,山川縱橫,這里的文化顯得細膩抒情;青藏高原起伏跌宕,庄嚴靜穆,它的文化則處處透著神秘和誘惑。
民族性。西部在久遠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並形成了包括語言、宗教信仰、自然崇拜、神話傳說、故事、歌謠、舞蹈、節目、服飾、建築、手工藝、禮儀習俗以及生存理念、生活和生產方式等在內的民族文化。這些內容有的在不同民族中是相近或相似的,有些則相去甚遠。
即便是同一民族因為部落不同或居住地不同在許多方面也有很大差異,民族文化由此更顯豐富多彩。
參考資料:網路-西部文化
❺ 西北歷史
大了,給點分?
❻ 概括中國西部歷史
西部地區相繼建立抄了一系列襲邦國性質的地方政權或酋長性質的土司政權,如西夏、吐谷渾、大理等,它們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有明顯的特殊性,在創造自己歷史的同時,形成了眾多的民族。幾千年來,經過不斷地遷徙、分化、融合、發展,作為獨立的族群,許多原生民族雖然已經消失了,但我們從今天眾多的少數民族以及漢族中可以發現它們的身影,這些民族大多在發展和形成過程中與其他民族融合,並造就了各自不同的文化。
附:
西部歷史文化:西部各民族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水乳交融,共同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發展史。
民俗風情:豪放、熱性、勤勞勇敢是西部人最突出的性格特徵,
西部大開發建設:把西部建設成為國家戰略大後方和重要資源基地,是中國二十一世紀的重要國策。
❼ 西北歷史上出現過哪些民族起什麼作用
民族有:匈奴、氐、突厥、 回紇、韃靼、烏孫 、月氏、羯族、瓦剌、柔然、鮮卑
民族融合,文化多元化,生產能力提高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16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鑿,東西綿延約一公里,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造像5萬1千餘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紀時中國傑出的佛教石窟藝術。2001年12月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建造的120多年幾乎貫穿了整個北魏時代,是一部北魏「斷代史」。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南郊12公里處的伊河兩岸。自北魏至北宋400餘年的開鑿,至今仍存窟龕2100多個,造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3600餘品, 2000年11月30日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西晉時期,晉鮮卑歸義侯金印,方形,駝鈕,高2.8厘米,邊長2.2厘米,重88.4克,現藏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
西晉時期,晉鮮卑率善中郎將銀印,方形,駝鈕,高2.5厘米,邊長2.1厘米,重41.2克,1956年內蒙古涼城小壩子灘出土,現藏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
晉鮮卑率善佰長青銅官印
北魏胡服俑,大同雁北師院北魏墓群,對襟,長袍
固原北魏墓漆棺畫:郭巨埋兒故事。夾領窄袖長袍烏靴,乃鮮卑妝束。
固原北魏墓漆棺畫:墓主生活圖景。 主人及侍者均夾領窄袖長袍烏靴,鮮卑妝束。主人右手執耳杯,左手執麈尾。
❽ 西部歷史文化
1、中國西部是華夏文明的源頭。長江上游出土過元謀人牙齒化石,距今約170萬年;黃河中游出土過藍田人頭蓋骨;距今約70萬年。
2、中國西部地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秦皇漢武以後,東西方文化在西部交匯融合,從而有了絲綢之路的駝鈴聲聲,佛隴深寺的暮鼓晨鍾。甘肅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個奇跡,它在繼承漢晉藝術傳統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恢宏氣度,展現出藝術形式和文化內涵。
重慶大足石刻、武隆、金佛山、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金沙遺址、廣漢三星堆、陝西秦始皇陵兵馬俑、新疆天山、西藏布達拉宮、寧夏西夏王陵、樓蘭古國等自然歷史文化遺產,同樣為世界所矚目,成為中華文化重要的象徵。
3、中國西部地區又是我國少數民族及其文化的集萃地。這里生活著50多個少數民族,幾乎包括了我國所有的少數民族。擁有久遠時代的文化藝術,如川劇、蜀綉、蜀錦、納西古樂、戲曲、剪紙、刺綉、岩畫等民間藝術和宗教藝術。
(8)西北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西部的歷史文化名城:
1、昆明
昆明,享「春城」之美譽,雲南省會,中國面向東南亞、南亞開放的門戶城市,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我國重要的旅遊、商貿城市,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2、西安
西安,古稱長安、鎬京,是陝西省省會、副省級市、國家區域中心城市(西北),是陝西省省會、副省級城市、陸上絲綢之路起點、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世界四大古都之一、華夏文明之源、世界旅遊目的地城市。
3、西寧
西寧,青海省的省會,古稱西平郡、青唐城,取」西陲安寧「之意,是青海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教、交通和通訊中心。
西寧歷史文化淵源流長,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絢麗多彩的民俗風情,是青藏高原一顆璀璨的明珠。先後榮獲全國衛生城市、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全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榮譽稱號。
4、銀川
銀川是歷史悠久的塞上古城,史上西夏王朝的首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民間傳說中又稱「鳳凰城」,古稱「興慶府」、「寧夏城」,素有「塞上江南、魚米之鄉」的美譽,城西有著名的國家級風景區西夏王陵。
❾ 歷史上西北地區第一次重要經濟發展
西北地區第一次規模比較大的經濟發展,應該算是從三線建設開始的。大三線建設,把回北京、上海、東北答的很多的重要工廠遷入了西北地區包括陝西地區,使這些地區的經濟得到了裂變式的大發展,為後來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工業基礎。
❿ 關於中國西部的歷史文化資料
中國西部地區包括 12 個省市及自治區,即西南五省區市(四川、雲南、貴州、西藏、重慶)、西北五省區(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寧夏)和內蒙古、廣西。總面積約 686 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 72%。同時,西部地區與蒙古、俄羅斯、塔吉克、哈薩 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不丹、尼泊爾、印度、緬甸、寮國、越南 12 個國家接壤,陸地邊境線長達 1.8 萬余公里,約佔全國陸地邊境線的 91%;與東南亞許多國家隔海相望,有大陸海岸線 1595 公里,約佔全國海岸線的 1/10。
2000年,西部大開發邁出實質性步伐,新開工了「十大工程」,即寧西鐵路、渝懷鐵路、西部公路建設、西部機場建設、重慶輕軌、澀北—西寧—蘭州輸氣管線、青海30萬噸鉀肥工程、西部退耕還林還草工程、西部高校基礎設施建設、四川紫坪鋪水利樞紐等。與此同時,1999年還開工建設了一批配套項目。21世紀初這些項目都在順利建設中。2001年6月29日,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標志性工程——青藏鐵路全線正式開工。這條鐵路長達1118公里,2007年完工。青藏鐵路將縱貫青海、西藏兩省區而成為溝通西藏、青海與內地聯系的具有戰略意義的大通道,同時也成為西部腹地路網骨架的重要組成部分。
西電東送
經國務院批准,貴州洪家渡水電站、引子渡水電站、烏江渡水電站擴機工程、天生橋至廣東第三回500千伏交流輸電線路工程、雲南寶峰至羅平500千伏交流輸電線路工程於2000年11月8日同時在貴州、雲南和廣西等省、自治區開工建設。此前,對「西電東送」具有重要作用的重慶萬縣至三峽電站500千伏交流輸電線路工程和雲南宣威火電廠也開工建設。「十五」期間,從貴州、雲南、廣西和三峽將向廣東輸電1000萬千瓦。
西氣東輸
21世紀初,西氣東輸工程各項前期准備工作進展順利。中國石油集團公司會同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重新勘測了管道走向,各相關部門和下游各省正在積極落實市場。根據21世紀初規劃方案,初期年供氣量120億立方米左右,以後隨著資源勘探的深入和下游用氣市場的開拓,逐步增加供氣量。屆時每年可以代替幾千萬噸煤,天然氣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將提高1~2個百分點。而且,國家還將再新開工一批重大項目。將新增500萬畝退耕還林還草試點工程,廣西百色、內蒙古尼爾基水利樞紐工程,「五縱七橫」國道主幹線西部地區重要路段,蘭州—重慶輸油管道工程,農業和特色經濟,中心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西部教育、高新技術產業化和醫療衛生項目等。此外,還要加快塔里木河、黑河綜合整治工程和小灣水電站等一批西部地區重大項目的前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