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盧梭的政治學說的歷史意義

盧梭的政治學說的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09 18:25:02

『壹』 啟蒙思想家們提出了哪些資產階級的政治學說有何意義請舉出一個啟蒙思想家的

是啟迪蒙昧,反對愚昧主義,提倡普及文化教育,宣揚n資n產n階n級政n治思n想體系,反n封n建、內反n禁n欲、反n教n會
反對容n君n主n專n制,提出「三n權n分n立」學說

孟德斯鳩,不僅是18世紀法國啟蒙時代的著名思想家,也是近代歐洲國家比較早的系統研究古代東方社會與法律文化的學者之一。《論法的精神》這部集大成的著作,奠定了近代西n方n政n治與法律理論發展的基礎,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歐洲人對東方政治與法律文化的看法。他提出三權分立學說

狄德羅,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哲學家,美學家,文學家,教育理論家,網路全書派代表人物,第一部法國《網路全書》主編。
狄德羅在堅持唯物主義哲學觀點的同時,又具有同時代唯物主義者缺乏的辯證法思想,有些學者認為他的唯物主義應該稱為過渡性的唯物主義。

『貳』 盧梭的政治主張是什麼

1.在社會契約制國家中,最高權力屬於全體人民,人民是國家主權的主體、擁有者和行使者。 2.「人民主權」的實質是「公意」的體現和運用。「公意」不同於「眾意」,代表大多數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公意」的特點在於它是全體社會成員基於共同利益、針對共同目標、符合共同幸福而具有的共同意志。盡管「公意」不一定會被每一個人認識到,卻是客觀存在的。「公意」與私意、團體意志和「眾意」之間有明顯的區別。「眾意」雖然也屬於全體人民的意志,但只是個人意志的簡單地、機械地和零碎地相加。「公意」是從全體人民的共同利益出發的,「眾意」則在根本上是以個人私利為基礎的。 3.國家主權有「公意」構成,並且永遠屬於人民,由於「公意」是共同利益的體現,所以,主權是一個整體,它不可被分割、轉讓和代表。因此,應該進行直接選舉和全民公決。 首先,國家主權不可分割。如果主權被分割,那麼,具有整體意義的公共意志就會喪失,主權就名不副實了。 其次,國家主權不可轉讓。這是因為。主權是「公意」的運用、集體的應用和國家的靈魂,應該由人民掌握,不能轉交給君主。否則,國家會因為出現一個主人而毀滅。 再次,國家主權不能被代表。原因在於,主權是由「公意」構成的,而一直是不能被代表的。[4]所以,議員不是人民代表,而是人民公僕。凡是未經人民全體表決通過的法律都是冒牌貨。 4.主權不等於政府。政府是公民和主權者之間的中介人。主權是一種精神力量,政府則是一種行動力量。主權賦予政府以權力,政府則是主權者為人民設立的公共事務機構,是主權者的執行人,代表人民行使主權的某些職能。政府是人民的仆從,人民可以限制、改變和收回政府官員權力。 5.人民是立法者,立法權屬於人民。人民立法的原則有: (1)法律意志的普遍性。即任何個人無權頒布法律,只有主權者才可以頒布法律。 (2)法律對象的普遍性。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只規定人們的抽象行為,不對個別和具體的行為加以規定。法律只賦予某些機構和職務而非個人以特別的職能和權力。 盧梭的「人民主權」學說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時至今日,它的價值和魅力依然不減。 二、「人民主權」學說對法國大革命的促進作用——進步性、革命性和人民性 作為「人民主權」學說的故鄉,法國自然首先受到這個理論的影響。「人民主權」學說在法國起到了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作用。一方面,它在理論上起到了承前作用,發展了前人的主權觀。另一方面,他在實踐上發揮了啟後的功能,指導了法國革命。 作為一種國家主權思想,盧梭的「人民主權」學說並不是全新的,而是對前人的主權觀的延續。文藝復興(the Renaissance)和宗教改革(the Reformation)以來,西歐各國的思想界逐漸活躍。其中,法國政治思想家布丹開創了國家主權理論。 布丹在世時,法國相繼進行了義大利戰爭(1494年—1559年)和胡格諾戰爭(1562年—1598年)。在持續不斷的戰事中,代表中央政權的國王受到代表地方勢力的貴族的極大挑戰,專制君主的權力和地位遠未鞏固。[5]而在當時的西歐,15世紀末以來,西班牙、葡萄牙、荷蘭和英國等民族君主國紛紛興起,各國王權在逐漸加強。因此,法國王權的狀況是不能令人滿意的。

『叄』 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的思想主張與意義

[思路分析]
伏 爾 泰 希望通過「開明」君主的改革過渡到君主立憲制
孟德斯鳩 發展了洛克分權學說,提出了三權分立原則
盧梭 提倡「社會契約論」和「人民主權說」
[解題過程]
伏爾泰:法國啟蒙思想家中的領袖人物.他也沒有完全擺脫神權思想的影響,仍主張信仰上帝,保留宗教.在抨擊天主教會方面,如果與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對天主教的態度相比,他的思想並不是全新的東西,但他譏諷、嘲笑、攻擊天主教的程度和膽量都遠遠超過了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他認為教會造成了社會的無知和黑暗,號召為科學和進步而奮斗.他也抨擊了君主專制,但又希望通過「開明」的君主實行改革.
孟德斯鳩:代表作《論法的精神》既表達了批判法國舊政權的立場,又充實和發展了洛克分權的思想.這一學說的目的,是使國家機器內部權力均衡,互相制約.它既抨擊了封建專制制度,又為實現資產階級爭取的「自由」、「民主」和「人權」提出了可行又可靠的保證,為資產階級以法制對抗封建專制指出了道路,為資產階級法學奠定了基礎.他的三權分立學說對反對封建專制制度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盧梭:《社會契約論》繼承和發展了英國霍布斯的觀點.盧梭認為人是生而平等的,社會存在著人們共同利益的「公益」,為了維護這種利益,人們都要遵守契約.他主張在社會契約面前,人們遵守同樣的制約,享受同樣的權利,以此反對專制和封建等級制度.他提倡當統治者撕毀社會契約時,人民有權推翻他.這一主張不僅反對君主專制,而且為資產階級提供了革命的理論.他認為立法權應屬於人民,人民有能力建立起體現公共利益的法律.他明確提出了「人民主權」說,反對君權神授論.他在反對君主專制的同時,也反對任何人因謀私利而違反公共意志.他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大致奠定了他的政治學說的觀點,直接論述了社會不平等的起源是出自財產的私有制,但他並不主張廢除私有制,這表現了他的小資產階級觀點.

『肆』 概括盧梭的主要貢獻和談談你對盧梭學說的看法

在哲學上,盧梭主張感覺是認識的來源,堅持「自然神論」的觀點;強調人性本善,信仰高於理性。在社會觀上,盧梭堅持社會契約論,主張建立資產階級的「理性王國」;主張自由平等,反對大私有制及其壓迫;提出「天賦人權說」,反對專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張教育目的在培養自然人;反對封建教育戕害、輕視兒童,要求提高兒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反映了資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從封建專制主義下解放出來的要求。
政治觀點
描述人和社會關系的《社會契約論》也許是盧梭最重要的著作,後來成為了反映西方傳統政治思想的最有影響力的著作之一。與他早期作品相反,盧梭認為自然狀態是沒有法律和道德的獸性狀態,好人是因為社會的出現才有的。自然狀態下,常有個人能力無法應付的境況,必須通過與其他人的聯合才能生存,因而大家都願意聯合起來。人們聯合在一起,以一個集體的形式而存在,這就形成了社會。社會的主要作品(20張)契約是人們對成員的社會地位的協議。 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Discours sur l'origine et les fondements de l'inégalité")中,盧梭嘗試把政府的出現解釋為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一種契約。人們願意放棄個人自由並被他人所統治的唯一原因,是他們看到個人的權利、快樂和財產在一個有正規政府的社會比在一個無政府的、人人只顧自己的社會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不過,盧梭又指出原始的契約有著明顯的缺陷。社會中最富有和最有權力的人「欺騙」了大眾,使不平等成為人類社會一個永恆的特點。他在《社會契約論》中提到,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契約應該被重新思考。政府不應該是保護少數人的財富和權利,而是應該著眼於每一個人的權利和平等。不管任何形式的政府,如果它沒有對每一個人的權利、自由和平等負責,那它就破壞了作為政治職權根本的社會契約。
思想基礎
這種思想是法國大革命和美國革命的根本。事實上,說法國和美國革命是盧梭在社會契約上的抽象理論的直接結果毫不過分。羅伯斯庇爾就是盧梭的忠實信徒,被稱為「行走中的盧梭」。 盧梭是最早攻擊私人財產制度的現代作家之一,因此他也被認為是現代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見馬克思)的始祖之一。同時,他質疑多數人的意願是否一定正確。他指出,政府應該排除多數人(見民主)意願的影響,捍衛自由、平等和公正。
盧梭的政治哲學中最主要的原則是政治不應與道德分離。第二個重要的原則是自由,捍衛自由是國家建立的目的之一。這也是法國大革命由政治革命而社會革命,再由社會革命而道德革命,規模和程度遠超英美的一個淵源。盧梭的《論科學與藝術》強調,藝術與科學的進步並沒有給人類帶來好處。他認為知識的積累加強了政府的統治而壓制了個人的自由。他總結得,物質文明的發展事實上破壞了真摯的友誼,取而代之的是嫉妒、畏懼和懷疑。
教育觀點
在《愛彌兒》中體現的盧梭對教育的觀念---自然主義,深深地影響了現代教育理論。他降低書面知識的重要性,建議孩子的情感教育先於理性教育。他尤為強調通過個人經驗來學習。 「讓我們回歸自然」 在早期的作品中,他把自然描述為原始人所處的原始的狀態。後來,在伏爾泰(Voltaire)的批評下,他把自然描述為人建立自己個性和個人世界過程的自發性。所以,自然意味著內心的狀態、完整的人格和精神的自由。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社會在文明的幌子下進行的關押和奴役。因此,回歸自然就是使人恢復這種自然過程的力量,脫離外界社會的各種壓迫,以及文明的偏見。
1782年出版的自傳《懺悔錄》(Confession)是最早最有影響的自我暴露作品之一,書中毫不掩飾個人醜行,對後世影響深遠。中國的作家郁達夫就深受盧梭自我暴露風格的影響。

『伍』 盧梭的政治主張是什麼

1.在社會契約制國家中,最高權力屬於全體人民,人民是國家主權的主體、擁有者和行使者.
2.「人民主權」的實質是「公意」的體現和運用.「公意」不同於「眾意」,代表大多數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公意」的特點在於它是全體社會成員基於共同利益、針對共同目標、符合共同幸福而具有的共同意志.盡管「公意」不一定會被每一個人認識到,卻是客觀存在的.「公意」與私意、團體意志和「眾意」之間有明顯的區別.「眾意」雖然也屬於全體人民的意志,但只是個人意志的簡單地、機械地和零碎地相加.「公意」是從全體人民的共同利益出發的,「眾意」則在根本上是以個人私利為基礎的.
3.國家主權有「公意」構成,並且永遠屬於人民,由於「公意」是共同利益的體現,所以,主權是一個整體,它不可被分割、轉讓和代表.因此,應該進行直接選舉和全民公決.
首先,國家主權不可分割.如果主權被分割,那麼,具有整體意義的公共意志就會喪失,主權就名不副實了.
其次,國家主權不可轉讓.這是因為.主權是「公意」的運用、集體的應用和國家的靈魂,應該由人民掌握,不能轉交給君主.否則,國家會因為出現一個主人而毀滅.
再次,國家主權不能被代表.原因在於,主權是由「公意」構成的,而一直是不能被代表的.[4]所以,議員不是人民代表,而是人民公僕.凡是未經人民全體表決通過的法律都是冒牌貨.
4.主權不等於政府.政府是公民和主權者之間的中介人.主權是一種精神力量,政府則是一種行動力量.主權賦予政府以權力,政府則是主權者為人民設立的公共事務機構,是主權者的執行人,代表人民行使主權的某些職能.政府是人民的仆從,人民可以限制、改變和收回政府官員權力.
5.人民是立法者,立法權屬於人民.人民立法的原則有:
(1)法律意志的普遍性.即任何個人無權頒布法律,只有主權者才可以頒布法律.
(2)法律對象的普遍性.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只規定人們的抽象行為,不對個別和具體的行為加以規定.法律只賦予某些機構和職務而非個人以特別的職能和權力.
盧梭的「人民主權」學說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時至今日,它的價值和魅力依然不減.
二、「人民主權」學說對法國大革命的促進作用——進步性、革命性和人民性
作為「人民主權」學說的故鄉,法國自然首先受到這個理論的影響.「人民主權」學說在法國起到了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作用.一方面,它在理論上起到了承前作用,發展了前人的主權觀.另一方面,他在實踐上發揮了啟後的功能,指導了法國革命.
作為一種國家主權思想,盧梭的「人民主權」學說並不是全新的,而是對前人的主權觀的延續.文藝復興(the Renaissance)和宗教改革(the Reformation)以來,西歐各國的思想界逐漸活躍.其中,法國政治思想家布丹開創了國家主權理論.
布丹在世時,法國相繼進行了義大利戰爭(1494年—1559年)和胡格諾戰爭(1562年—1598年).在持續不斷的戰事中,代表中央政權的國王受到代表地方勢力的貴族的極大挑戰,專制君主的權力和地位遠未鞏固.[5]而在當時的西歐,15世紀末以來,西班牙、葡萄牙、荷蘭和英國等民族君主國紛紛興起,各國王權在逐漸加強.因此,法國王權的狀況是不能令人滿意的.此外,法國是歐洲大陸上傳統的軍事強國,如果不及時解決國內問題,法國的實力和國際地位勢必會受到影響.

『陸』 盧梭學說影響了什麼政治制度的建立盧梭學說的意義

《社會契約抄論》中主權在民的思想,是現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深刻地影響了逐步廢除歐洲君主絕對權力的運動,和18世紀末北美殖民地擺脫英帝國統治、建立民主制度的斗爭。美國的《獨立宣言》和法國的《人權宣言》及兩國的憲法均體現了《社會契約論》的民主思想。
這樣說吧,社會契約論直接推動了歐美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為創建資本主義國家提供了思想基礎和理論指導,促使近代資本主義國家的建立。

『柒』 概述盧梭的社會政治哲學

想真正了解盧梭政治哲學觀點的人,不能指望僅僅從《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
(1755)和《社會契約論》(1775)中獲得對盧梭本意的解讀,可以這樣說盧梭思想本身
是矛盾的,其主張看起來有明顯矛盾的地方,這可以說是因為盧梭本人思想的復雜性,同
時也可以說盧梭一直在為使人類擺脫自身所導致的困境多方面地尋求出路,而盧梭比其他
政治哲學家深刻的地方也就在於——他更深刻地和更廣泛地注意到了人的可能性和多樣性
。盧梭在《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中就表達了他面臨這種矛盾的自我選擇。
《論人類不平等的起類和基礎》可以說是《社會契約論》創作的基礎,盧梭也就是從
《論人類不平等的起類和基礎》開始,展開了他政治哲學的建構,而要理解盧梭的微言大
義,首先就要清楚知道他整個理論的前提,即關於自然狀態和公民社會的區分,而這種區
分的目的即發現那些是真正人性的東西。盧梭首先批判了同時代的政治哲學家像霍布斯、
洛克等把社會中產生的一些感情和權利歸於自然狀態下的人,並尋找人類的本來面目。也
就是說雖然「他們都否認依附於共同的利益和政治共同體是人類完善自身的重要組成部分
,並且他們都試圖從不依附於任何國家的個人那裡推導出政治學的規則。但他們在描述那
個人時事實上描述的是生活於公民社會中的人」,「他們試圖從人在公民社會中的全面的
發展的角度來理解人的自然形象。」(《政治哲學史》)因為「了解自然的人需要心靈做
出幾乎是超人類的努力,因為我們沒有和他們接觸的幾乎,我們是已被公民社會侵蝕了的
文明的人。」(《政治哲學史》)。面對這樣的困難,盧梭才去了兩種方法來發現自然狀
態下人的本來面目,第一種是藉助於我們現在成為人類學的東西。第二種方式,通過反省
揭示人類靈魂的初步和最簡單的動作。盧梭發現在自然狀態下的人並不具有,諸如嫉妒、
貪婪、理性等特徵,活在自然狀態下的人庸懶、離群索居,一切行為皆出自自然情感的
推動,也就是說盧梭認為在自然狀態下的人並不具有社會性,不具有希望過政治生活的傾
向,即並不像亞里士多德所謂的「政治性動物」。那麼這樣一來,盧梭所謂的自然狀態下

生活就是一種「離群索居」的,其特徵不僅是社會的闕如,而且還是社會性的闕如,並且
人在本性上是平等的,僅僅存在的是物理上的差別,在自然狀態下不可能出現奴役。盧梭
也以此就展開了對傳統自然法的攻擊,在傳統自然法那裡人在自然狀態下服從自然法是出
於理性的選擇或規定,也就是說在自然狀態下人服從自然法是必然的事情,因為人是理性
的動物,同時服從自然法就是服從道德的法則,而盧梭認為人在自然狀態下不具有理性,
他說:「我相信在這里可以看出兩個先於理性而存在的原理:一個原理使我們熱烈地關切
我們的幸福和我們自己的保存;另一個原理使我們在看到任何有感覺的生物,主要是我們
的同類遭受滅亡或痛苦的時候,會感到一種天然的憎惡。我們的精神活動能夠使這兩個原
理相互協調並且配合起來。在我看來,自然法的一切規則正是從這兩個原理(這里無須再
加上人的社會性那一原理)的協調和配合中產生出來的。」自我保存和同情心成為了自然
人的本性,而自然法則是在理性產生以後才認識到的,對自然法的服從只能認為是「自然
情感」的驅使,在自然人那裡這種服從是不自覺地,但把自然法植根於情感之中要比植於
推理或盤算更加強有力。既然社會性在自然人那裡是闕如的,那麼如何使自然人同動物區
分開來呢,盧梭又發現了在自然人那裡還有兩種品質是特有的,一個是意志的自由,一個
是人的可完善性,即「他幾乎沒有什麼屬性,而純粹是潛能,沒有終結而只有可能性。」
也就是說,自然人並沒有善與惡之分,但卻有成為善惡的可能。從這里盧梭為我們發現了
在自然狀態下人的四種本性,即自我保存(離群索居)、同情心、意志自由、完善的
可能性。而接下來盧梭所要做的就是如何使人的自然本性在公民社會狀態下得以保存。
在近代政治哲學家那裡,把自然狀態到公民社會的過渡理解為一個必然的自然過程。
那麼盧梭這里,既然先於社會的人並不是理性的人,如何締結契約組成社會呢?為了使自
然狀態到公民社會的轉變成為一個連續的自然過程,盧梭認為自然的偶發事件如(島嶼的
形成,火山的爆發等)導致了人們心智的發展,即偶發事件將理智和理智的發展強加
給人類,從而產生了一系列的觀念導致了私有制的產生和公民社會。公民社會在盧梭那裡
有兩中存在狀態,一種是實存的狀態,即在這種狀態下人類自我理性並不完善需要依附於
他人,受他人奴役的狀態,可是成為理性的不完善狀態;另一種是理想狀態,即他提出的
契約社會。盧梭認為既然人從自然狀態轉變為社會狀態已經是一去不復返了,那麼要保持
人的自然本性只有在某種類型的社會中才能實現,在他看來,既滿足個人又滿足社會的合
法要求,解決之道就在於某種類型的社會。所以他提出的社會契約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就
在於:「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來衛護和保障每個結合者的人身和財富,並且由於這一
結合而使每一個與全體相聯合的個人又只不過是在服從自己本人,並且仍然像以往一樣地
自由。」即「人類由於社會契約而喪失的,乃是他的天然的自由以及對於他所企圖的和所
能得到的一切東西的那種無限權利;而他所獲得的,乃是社會的自由以及對於他所享有的
一切東西的所有權。」而在這種社會下,人的自由就表現為人為自己立法,即自由就是人
服從於自己所立的法,而立法就是要公意代替個人意志,也可以說是個人意志融入了公意
那麼對社會契約的義務代替了原始的自然同情心,公意下的自由代替了原來無限制的自由
,這種公意以共同體的力量進一步保證了自由的實現和人身的安全。公民在社會狀態下象
自然狀態一樣自由,不服從於任何別人的個別意志,並且人在社會狀態下自我完善,產生
了道德的約束,即對社會契約和法律的服從,更進一步說就是人們對共同體或集體力量的
保護和服從,這樣盧梭就返回到了古典政治哲學的觀念中去了,也就是說盧梭或者選擇城
邦或者選擇返回自然狀態。
但人按本性來說,是懶散的動物,他們的真正樂趣在情感,特別是對他自己存在的感
受,人喜歡離群索居,喜歡品味自身的感受,而在公民社會不可能達到這一點,它要求人
達到對共同體的關注和忠誠。人離開了自然狀態以後,「走向了一條通向公民社會,另一
條通向像盧梭那樣的人的狀況。一條期待著將來和人的轉變,而另一條充滿激情地渴望著
回歸自然。」,「公民社會在很大程度上沒有滿足人們的深層需要,而夢幻者不能和他的
同胞很好地相處。」這也就產生了政治家與詩人或夢幻者之間的緊張關系。這也是盧梭為
我們留下的人類問題。

『捌』 盧梭學說影響了什麼政治制度的建立

創立了近代資產階級國家的主權學說

盧梭思想的核心,其中之一就是自然權利內說,也稱之為「天賦權利」容,這種觀點認為,每一個人天生就具有不可剝奪的權利,所謂「人人生而自由」,但是,「卻總在枷鎖之中」,也就是說,歷史和文化給人們造成了一系列的枷鎖。因此,要獲得「天賦權利」就必須打破一切枷鎖。與此同時,盧梭也明確地表示,原始人才具有真正的道德,人類社會從古至今,是一個日益墮落的歷史。由此,要享有與生俱來的「天賦權利」,就必須打破一切歷史、文化造成的禁錮。這就是盧梭思想具有極大破壞性的一面,這種破壞性,在法國大革命中得到了首次體現。

閱讀全文

與盧梭的政治學說的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