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永州的歷史文化

永州的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09 18:16:09

A. 永州有哪些名勝古跡

  1. 朝陽旭日

    朝陽岩抄,又名西岩。位於襲永州城瀟水西岸。

2. 回龍夕照
迥龍塔,建於明代萬曆甲申年(1584)。

3. 蘋洲春漲
蘋島,在瀟湘二水匯流處,為永州著名風景勝地。

4. 香零煙雨
香零山,屹立於永州城東茆江橋西南瀟水中央。

5. 碧雲池

6. 愚溪眺雪

愚溪,原名冉溪,俗稱染溪。柳宗元更名為「愚」,作「八愚詩」及「愚溪詩序」,山川秀美與詩人之靈氣,相映生輝,成為令人神往之勝地。

7. 綠天蕉影

綠天庵,是唐代著名書法家,人稱草書聖手的懷素出家修行,種蕉練字的地方。

8. 山寺晚鍾

高山寺,在永州城內東山,始建於唐代。原名法華寺,明洪武初改名高山寺,現存的寺觀是清咸豐丙辰年(公元1856年)重建的。

永州,是湖南省地級市,位於湖南省南部,瀟、湘二水匯合處,故雅稱「瀟湘」,下轄2區9縣,總面積22441平方千米,地勢三面環山、地貌復雜多樣。2016年總人口645.09萬人。永州是國家森林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永州境內通過湘江北上可抵長江,南下經靈渠可通珠江水系,自古代便是重要的交通要塞,是湖南通往廣西、海南、粵西及西南各地的門戶。

B. 永州的歷史文化故事100字

永州古稱零陵,緣名於舜帝,是湖南省歷史文化名城。永州素以「錦綉瀟湘」馳名中外,自古以來就是人們的游覽勝地。這里有九嶷山、陽明山、舜皇山三個國家森林公園和五個省級自然保護區。
永州歷史文化悠久,有歷代形成的古陵、廟、塔、閣、橋兩千多處,已被國家、省縣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238處;舜帝陵、盤王殿、柳子廟、懷素園、浯溪碑林、瑤族祖居地千家峒、「女書」等,在國內外享有盛名。
永州是瑤族聚居地區,歷史形成的「盤王節」、「耍春牛」、「敬鳥節」、「坐歌堂與送親」等節慶活動,熱鬧非凡、引人入勝。永州的地方文化古老多姿,瑤歌、對山歌、龍舞、獅舞和祁劇小調,地方氣息濃郁。
碑文化
永州的碑文化源遠流長。古代名人的詩文碑刻之多,價值之高就可稱得上湖南之冠。如浯溪三絕堂內元結撰文、顏真卿書寫、以安史之亂為背景的《大唐中興頌》;柳子廟享堂後壁上唐代韓愈作文、蘇軾書丹、頌揚柳子德政的《荔子碑》,歷史上二者皆稱「三絕」,可以說是碑林中的曠世傑作,文物中的稀世瑰寶。
碑文化是永州的特色,也是永州的驕傲。全省14個地州市列入湖南省文物志的歷代碑刻56塊,永州就獨佔16塊。在永州21處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中,單是摩崖石刻就有浯溪、朝陽岩、淡岩、月岩、陽華岩五處。尤其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浯溪摩崖碑林中,唐以來的摩崖石刻就有五百零五方,涉及書家三百餘人,覽括了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篆隸楷行草各種書體。可以說進入浯溪,就如進入了一座古代書法藝術的殿堂,讓你一飽眼福,流連忘返。

舜文化
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文化是道德文化。《史記》所載:「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稱為「德為先,重教化」,舜文化是由野蠻走向文明的歷史轉折時期的中華文化。以農耕文化為內涵的炎帝文化,以政體文化為內涵的黃帝文化,以道德文化為內涵的舜文化,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三座里程碑。九嶷山是舜文化的藏精之所。《史記》載:「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
在九嶷這塊神奇而美麗之土地上,留下了舜帝眾多的動人故事,留下了不少文人騷客仰游九嶷山的幽怨、懷念和美好的贊譽,一代偉人毛澤東曾揮筆寫下了「九嶷山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的壯麗詩篇。

瑤族文化
瑤族是永州一個古老的世居民族。境內瑤族人口達四十餘萬,約佔全國瑤族總人口的四分之一。明清時期,永州地區的江華、永明、道縣、寧遠、藍山的許多山地成為瑤民的聚居地。
地區瑤族的自稱和他稱,因居住地理環境和使用的語言以及服飾的不同,而稱謂各異。居住在江華、江永、藍山、道縣、雙牌、東安、永州的一部分瑤族,自稱「尤勉」;居住在寧遠、新田、祁陽及金洞林場的瑤族,自稱「勉」;還有居住在江華、藍山少部分瑤族,自稱「谷崗尤」;居住在永州、道縣的少部分瑤族,又自稱「標敏」;江華瑤族自治縣還有部分瑤族,自稱「炳多尤」、「爺賀尼」等。還有居住在叢山峻嶺者,人稱「高山瑤」,又稱「過山瑤」;居住在丘崗平地稱「平地瑤」、「民瑤」、「土瑤」等。居住在寧遠「九嶷瑤」、「伍堡瑤」、「七都人」、「梧州瑤」等。居住在寧遠縣的荒塘、桐木漯和新田縣門樓下、祁陽縣的曬北灘一帶的瑤族婦女,頭中襯有頂板稱「頂板瑤」;居住在寧遠縣九嶷山和藍山縣紫良等地的瑤族婦女、頭上無襯板稱「平頂瑤」。還有「寶寨瑤」、「龍榨瑤」、「廣西瑤」等等。
永州地區的瑤族均信奉盤瓠為祖先,總稱為「盤瑤」或「盤古瑤」。

C. 永州有哪些民風民俗

永州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小古城,民俗旅遊資源豐富比如自然景觀的九嶷山、舜皇山、陽明山等,都蘊育了不同的文化,景色真的不錯,我都去過,感覺開發力度不夠,但是資源保存的力度還OK可能是因為宣傳少人去的少。還有因為柳宗元貶居於此,現在的零陵古城的古文化氣息非常豐厚哦,你可以上網查查圖片瞧瞧。
我曾摘錄了一些關於這些方面的文章你可以看看,
永州,古稱零陵,風景優美,素以「錦綉瀟湘」馳名中外,是湖南省歷史文化名城。它歷史悠久,少數民族眾多,山脈起伏,氣候宜人,常留有文人墨客的足跡,為永州地區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遺產。在大力發展旅遊業之時,如何挖掘旅遊文化的潛在價值,將其轉化為旅遊產品,進而提升旅遊產品的文化內涵,是開發永州市旅遊文化的關鍵所在。

永州市文化遺產能從一些方面反映當時永州人的思想意識和精神風貌,當中蘊藏著無窮的智慧和精神的力量。重視它,就是要重視意識的作用,意識可以能動地作用於物質,即可以幫助我們能動的改造永州社會,創造更大的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永州市的發展無礙於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積累,所以開發和保護永州市文化遺產能幫助我們發展永州。了解永州的歷史文化可以增強我們市民的自豪感,大力提高永州的文化文明,同時對於整個國家來說也是有極大意義的。

D. 湖南永州有多少年的歷史

新華網湖南頻道8月13日電(肖夜明) 中華文明史究竟有多長?其源頭到底在哪裡?日前在長沙舉行的永州古文化與旅遊產業開發匯報會上,湖南省社科院炎帝舜帝文化課題組公布了最新研究成果:中華民族的歷史不是「上下五千年」而是一萬年,甚至一萬多年;其源頭不在傳統所說的黃河和中原地帶,而是在湖南省永州地區。 據悉,湖南省社科院炎帝舜帝文化課題組研究中華文明史為期已久。該課題組去年10月、12月曾先後兩次到永州,通過實地考察和對有關文獻的反復研討,最後得出永州是中華文明的最早發源地的結論。據介紹,大量事實有力地佐證了這一觀點。如道縣玉蟾岩出土文物就打破了「上下五千年」的成說。玉蟾岩文物表明永州在一萬二千年前就有了相對成熟的原始農業和原始制陶業,當時的遠古先民已在此有了輝煌的遠古文化;同時可以肯定,永州是舜帝部族從事生產活動的地方,舜帝文化是永州遠古文化的突出環節和標志性部分;而炎帝又在株洲炎陵縣,距永州不遠,舜帝文化則是炎帝農耕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天下為公的大同之世也極可能就出現在舜帝時代。 據分析,永州遠古文化是可以用文獻資料與出土文物相對照的可信文化。舜陵遺址正在由省考古研究所組織發掘,而祭舜則自古有之,新舊石器、陶器、青銅器在這一帶隨處可見。永州遠古文化的出現,向傳統的中華文明史上下五千年說及中華民族起源於黃河中原說提出了重大的挑戰。

E. 永州憑什麼入選了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永州市歷史悠久,文化遺存豐富,保存有獨特的「兩山一水一城」古城格局,歷史街區版特權色鮮明,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據考古,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永州人便用方格、圓柱、葉脈紋等各種圖形裝飾石器、陶器。道縣玉蟾岩出土過距今一萬二千年的稻穀遺存。舜帝南巡並葬於江南九嶷先後為《禮記》、《楚辭》、《史記》等中國早期經典著作記載。
唐宋二代是永州文化教育繁榮發達時期,中唐元結兩任道州刺史,寫下《舂陵行》、《賊退示官吏》等作,卸任後開辟了浯溪碑林。柳宗元謫居永州10年,寫下「永州八記」和《捕蛇者說》等名作。受元、柳影響,唐以後大批名人或貶官寓居。北宋周敦頤(道縣人)少時悟道於道州月岩。唐代名僧懷素少時出家永州綠天庵,以焦葉代紙習書,成為著名書法家。
新湖南客戶端記者注意到,永州獨特的「兩山一水一城」古城格局,以及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能彰顯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
「兩山一水一城」分別為九嶷山、陽明山、瀟水、永州(零陵古城)。

F. 永州人文歷史

永州古稱零陵。零陵得名於舜葬九疑,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載: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因舜帝葬於泠水即零水之源,舜陵因而稱「零陵」。永州因境內有舜陵——「零陵」,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設立零陵縣,轄地包括九疑、瀟水流域,最早的治所在今廣西全州縣鹹水鄉。根據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教學參考地圖集》輯錄,「零陵」是我國夏代已出現的全國34處重要地名之一。漢武帝元鼎六年析長沙國置零陵郡。公元二十五年,將零陵郡治所移至泉陵縣城。隋開皇九年廢零陵郡,置永州總管府,改泉陵縣為零陵縣。永州得名,所謂「永山永水之所出州也」。從此,永州、零陵之名,常交替使用,著稱於世。唐宋時期,分永、道二州,相當於今永州市的地域。明清改稱永州府。
永州地處湘江上游,南嶺北麓,坐落於湘粵桂三省交界處。從藍山紫良野狗嶺發源的瀟水自南而北,與發源於廣西靈川海陽山的湘水自西向東在永州古城匯合,故永州又雅稱「瀟湘」。境內橫亘著南方五嶺中的三大山脈:越城嶺——四明山系、都龐嶺——陽明山系和萌渚嶺——九疑山系,山嶺綿延,群峰競秀。永州古城占據零祁盆地中心,南部的道州地處道江盆地,在永州形成「三山圍夾兩盆地」的地理格局。永州屬亞熱帶地區,氣候溫和、雨水充沛、土地肥沃、物產豐饒,經濟發展可謂得天獨厚,是湖南氣候最適宜生存居住的城市。道縣玉蟾岩考古發掘出來一萬二千年前的人工栽培稻穀,說明在遠古時期,永州的先民們就在這塊土地創造出燦爛的農耕文明。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兩幅珍貴的古地圖,其中《地形圖》的中心區域,是今永州南部,圖上標有八個縣治及七十多個鄉里級居民地。這說明「秦漢之際,瀟水流域已是一個久經開發、人煙稠密的重要經濟活動區」。
西漢古郡
永州自西漢建郡,迄今已有兩千多年,與長沙、武陵、桂陽為湖南四個漢代古郡。西漢時期零陵是一個大郡,轄七個縣四侯國,後增至十三縣,面積達九萬余平方公里,大致包括今永州、邵陽、衡陽、婁底和廣西桂林五市的廣大區域,北端一直延伸到湘鄉。從秦漢到唐宋的整個中古時期,永州經濟發展在湖南一直居於前列。人口繁衍是封建經濟發展的具體反映。據《後漢書·郡國志》記載,到漢末,零陵郡的人口達到一百萬余,當時湖南境內總人口約二百八十萬,零陵已成為我國長江以南為數不多的百萬人口大郡,僅比長沙郡少五萬人。唐宋之時,永州經濟有了進一步發展,生產水平較一般地區為高,時稱「湖南名郡,甲永(州)乙邵(州)」。楊萬里在《曹中永州謝表》中說:「家嫻禮義而化易孚,地足漁樵而民樂業」,「視中州無所與遜」。說明永州與中原先進州郡相比,毫不遜色。
永州建城,最早始於西漢泉陵侯國。漢武帝元塑五年,漢武帝封長沙王劉發之子劉賢為泉陵侯,在此築城。泉陵侯國都城在城北二里,今零陵城內泉陵街一帶,傳為泉陵城故址。東漢將零陵郡治從廣西全州遷到這里。此後兩千年,歷朝歷代在這里建郡置府從未間斷過。古城背倚蒼翠東山,秀澈瀟水穿城而過,是一座典型的山水城市。以東山、千秋嶺、萬石山為重要坐標的城市格局基本保存,「不墉而高,不池而深,不關而固」的舊貌依稀可見。從公元前124年開始,到今年已有二千一百多年的建城史。像這樣久遠的歷史,湖南只有長沙和永州兩個城市。
楚粵通衢
史稱永州「距水陸之沖,當楚粵之要,遙控白蠻,橫連五嶺,梅庾綿亘於其前,衡岳鎮臨於其後」,鎮東北可入中原之腹地,控西南扼廣西邊陲之咽喉,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征服嶺南各部,命監御史祿在廣西興安境內「鑿渠運糧」,於公元前214年建成舉世聞名的靈渠,從而溝通了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成為古代中原進入嶺南的重要通道。湘灕水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條人工大運河,平時對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戰時又是大軍和糧餉傳輸的紐帶,由此也加快了處於「楚粵門戶」的永州的經濟社會開發進程。至於陸路,有一條官驛大道,從零陵向西經全州到桂林。以上水陸兩路,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湘桂走廊」。秦始皇還擴修了「瀟賀古道」,即湘桂古道。萌渚嶺橫亘於湖南廣西之間,為阻隔五嶺南北的天然屏障。
秦始皇三十三年,在楚道的基礎上進行擴修,開鑿新道,成為南下廣州的水陸聯用的通道。溯瀟水下賀江,由道縣經江華入廣西富川到賀州,或經江永入廣西富川到賀州,直下珠江。它北通雲夢,南極蒼梧,可出粵港至東南亞地區,成為「海上絲綢之路」,是沿用了幾千年的溝通萌渚嶺嶺南嶺北的交通要道。以上入粵通道均交匯於零陵城。這座古城為歷史上當之無愧的「楚粵門戶」。「湘桂走廊」在中原先進文明向嶺南傳播的歷史進程中,起著橋梁和「中繼站」的作用,因而永州也成為南方開發較早的地區。
瀟湘之源
《山海經》說:「澧沅之風,交瀟湘之淵。」漢代灕湘、瀟湘、蒸湘三湘都在零陵郡的范圍。後因行政區劃變化,只有瀟湘仍屬永州。永州是瀟湘的原生地,後擴展成為湖南的代稱。謝眺詩:「洞庭張樂地,帝子瀟湘游」。瀟湘之所以成為令人神往的地方,不僅僅是瀟湘二水流經永州的山山水水風光綺麗,還因有舜帝、二妃等無數神奇的傳說,給這塊土地增添了無限詩情畫意。陸游詩:「揮毫當得江山助,不到瀟湘豈有詩」,自唐宋以來,一大批文人學士,或仕宦或貶謫或游覽於此,他們有的謳歌瀟湘山水之清絕,有的闡發思古之幽情,有的書寫懷才不遇之感喟,用生花妙筆為瀟湘點染傳神,給後世留下了數以千百計的名篇佳作。僅在《全唐詩》、《全宋詞》兩部詩集中「瀟湘」就出現了858次之多。元明清時期,越南使者途徑永州,留下180餘首歌吟瀟湘的詩作。地以人傳,瀟湘風光,因此更加名馳遐邇。
從瀟湘之源到瀟湘勝地、瀟湘情結,其影響擴展到神州大地。瀟湘有如磁石一般吸引世人之心,在一定意義上已成為企盼與神往的詩意棲息之地。唐末五代時,董源作《瀟湘圖》;宋代米友仁畫《瀟湘奇觀圖》長卷。流傳更廣的是,宋代宋迪所作《瀟湘八景》,「瀟湘夜雨」為其中一幅。受宋《瀟湘八景》的影響,後來各地紛紛用四言句式列稱其名勝景物為八景,到明清之際,全國大部分州縣都有「八景」之謂。所以,歷來便有「天下八景源瀟湘」的說法。
文化永州
永州文化底蘊深厚,人文薈萃,為湖湘文化重要發源地。永州是舜帝藏精之處,舜帝的遺跡及傳說遍布全境,舜文化影響深遠。屈原歌詠:「濟沅湘以南征兮,就重華而陳詞」。他崇尚舜帝,想要去九疑向舜帝的英靈傾訴。柳宗元謫居永州十年,他的「天人合一」思想、「吏為民役」觀點以及《封建論》中的治國理念,既與孔孟儒學一脈相承,而又有所創新、發展。宋代周敦頤從道學裡面,汲取營養,重新激活儒學,從而產生了理學,影響中國七百餘年。碑刻文化是永州文化的一大特色。自東漢蔡邕在永州留下「水天一色」等題刻之後,元結開創了浯溪碑林、朝陽岩石刻、陽華岩石刻。由元結撰文、顏真卿楷書的《大唐中興頌》刻碑浯溪摩崖,被後人稱為「三絕碑」。草聖懷素的《千字文》碑,龍飛鳳舞,至今矗立在古城東山。瑤族是永州一個古老的世居民族,其生活習俗豐富多彩。江永女書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女性文字元號體系。永州文化具有多樣性、包容性的特點,南北文化相交融,楚越風俗濃郁。古城東山就是一座文化之山。懷素出家的綠天庵,柳宗元眷念的法華寺,金碧輝煌的文廟,雄偉壯觀的武廟,都坐落於此。「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嶽麓書院的這一對聯,正說明了永州是湖湘文化的重要源頭,也是中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作為楚之故地,永州多材,地靈人傑。湖湘文化的源頭活水哺育了三國名將黃蓋,狂草大師懷素,唐代江南第一狀元李郃,理學鼻祖周敦頤,書法大家何紹基等。古代先賢不勝枚舉,更有現代傑出人物光耀神州: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李達,民國風雲人物唐生智,北伐名將蔣先雲,無產階級革命家江華,黨和國家卓越領導人陶鑄等等。
永州素有重教傳統,「自漢郡縣立學」。唐代永州官學是刺史韋宙創建,原址在古城河西,宋代遷至東山之麓。道州學宮始設於城東,刺史薛伯高遷建於城西,柳宗元作記。自宋到清,境內共建書院四十六所,較著名的有永州蘋洲書院、寧遠泠南書院和崇正書院、道縣舂陵書院、祁陽文昌書院等。由於官學、書院的興辦,加之柳宗元、范祖禹、范純仁、胡安國、蔡元定等一批名家碩儒,在此聚徒講學,積極傳播思想文化,使本地大批人才得以脫穎而出。據《湖南通志·選舉志》載,從唐初至清光緒九年,湖南共考取進士(包括特科)2305人,其中永州487人,佔21.3%。
經過勤勞的先民和文化精英們的創造,今天的永州具有豐富的文化積淀。全市文物古跡眾多,不可移動文物2656處,是湖南省的一個文物大市。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102處,位居全省前列。永州古城文化遺存更為集中,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有六處七個點。女書習俗、舜帝祭典、祁劇、瑤族長鼓舞、祁陽小調、串春珠、道州龍船賽、零陵花鼓戲、盤王大歌、瑤家坐歌堂等,影響深遠,分別列入國家、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G. 介紹永州的歷史文化的故事

歷史沿革:

1、秦漢

秦始皇二十六年實行郡縣制,設長沙郡,始置零陵縣。西漢漢武帝元朔五年,封長沙王劉發之子劉賢為泉陵侯,置泉陵侯國。

漢武帝元鼎六年,析長沙國,始置零陵郡,隸荊州。零陵、始安、洮陽、鍾武七縣和泉陵、都梁、夫夷、舂陵4侯國。新莽王朝時,零陵郡改名九嶷郡,零陵縣治,隸荊州。

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復名零陵郡,改泉陵侯國為泉陵縣,將零陵郡治所移至泉陵縣,隸荊州。

2、三國兩晉南北朝

三國吳,為零陵郡泉陵縣治;分營陽郡,營浦治。皆隸荊州。西晉及懷帝永嘉元年,為零陵郡,泉陵縣治,改隸湘州。梁天監十四年,為零陵郡,泉陵縣治,分營州永陽郡,營浦治,改隸湘州。

3、隋唐

隋文帝開皇九年廢零陵郡和永陽郡,置永州總管府,府治泉陵縣,同年更名零陵縣,隸湘州。從此,永州、零陵一地兩名。

唐武德在靈靈縣被廢除了四年,分為永州和瀛州。在烏德五年,國家改為南營州。在貞觀八年,南營州改為道州。貞觀十七年,撤州被並入永州。干元元年,廢棄縣名更名為永州和道州。在廣德的第二年,對湖南進行了觀察。湖南的名字從這里開始,永州和道州屬於它。

五代後唐明宗天成二年,為永州,零陵縣治;分道州,宏道縣治,皆隸江南西道。

(7)永州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永州國家級風景名勝:

1、國家AAAA級旅遊區:永州柳宗元文化旅遊區、東安舜皇山國家森林公園、寧遠九嶷山舜帝陵景區、祁陽浯溪碑林景區、雙牌陽明山旅遊區。

2、國家AAA級旅遊區:永州萍洲書院、祁陽李家大院、寧遠文廟、江永女書生態博物館、道縣周敦頤故里。

3、國家森林公園:寧遠九嶷山國家森林公園、雙牌陽明山國家森林公園。

4、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女書習俗、瑤族長鼓舞、祁劇、祁陽小調、舜帝祭典。

5、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湖南永州都龐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湖南永州陽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H. (2)永州歷史

永州,位於湖南南部,五嶺北麓,湘粵桂三省區結合部。永州古稱零陵,因舜帝南巡崩於寧遠九疑山而得名。隋初設置永州總管府,永州、零陵從此一地二名。又因瀟水與湘江在城區匯合,永州自古雅稱「瀟湘」。1995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零陵地區,設立地級永州市。永州現轄九縣兩區。總面積2.24萬平方公里,人口566.5萬人。 永州自古便是華中、華東地區通往廣東、廣西、海南及西南地區的交通要塞,也是湖南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素有「南山通衢」之稱。「距水陸之沖,當楚粵之要,遙控百蠻,橫連五嶺,梅庚綿亘於其前,衡岳鎮臨於其後」,鎮東北可入中原腹地,控制西南扼廣西邊陲之咽喉,據東南握廣東海濱之通道,故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是湖南唯一與兩廣接壤的地區,市區到廣州僅500多公里,南六縣距廣州僅400多公里,是「沿海的內地,內地的前沿」。
永州是一本書,其歷史文化底蘊非常深厚。據權威專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永州是世界稻作農業之源、中國陶瓷工業之源、中華文明道德之源。舜的開明治國、任人唯賢,柳宗元深刻的惜民愛民思想,周敦頤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和「出污泥而不染」的高風亮節,「女書」的神秘莫測和瑤文化的千姿百態,以及道縣玉蟾岩文物的出土,永州遠古文化的出現,無一不豐富中華文化的寶庫。永州山水,融「奇、絕、險、秀」與美麗傳說於一體,匯自然情趣與歷史文化於一身。九嶷山舜帝陵、柳子廟、陽明山、舜皇山、浯溪碑林、江華瑤城、湘源溫泉等已成為新的旅遊熱點。
永州是沿海的內地,內地的前沿,是湖南直達兩廣、兩南(海南、大西南)和港澳的主要通道。湘桂鐵路橫貫東西,322國道、207國道及九條省道在境內縱橫交錯。永州機場已開通長沙、海口航線。衡昆高速公路、洛湛鐵路與湘桂鐵路在市區形成新的鐵路樞紐。正在規劃中的貴(陽)福(州)鐵路將橫貫永州中部。
一、零陵的得名
零陵得名於舜葬九疑。《史記·五帝本紀》載: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這里所說的零陵,實際上就是舜陵,或者說是舜陵的別稱或美稱。把舜陵稱為零陵,源於娥皇、女英千里尋夫的動人故事。舜帝南巡死於九疑後,舜的兩個妃子娥皇和女英,千里迢迢從中原來到九疑,想要找到舜帝的陵墓。她們一路尋找,一路傷心落淚,直到淚盡泣血。淚血灑到竹子上,留下淚斑,使竹子成為淚竹,又稱為斑竹。毛澤東的詩句「斑竹一枝千滴淚」,用的就是這一典故。但是,娥皇、女英最終沒有找到舜帝的陵墓,在返回中原的途中,雙雙投水自盡於洞庭湖。為了紀念娥皇、女英的多情,人們將舜陵改稱為零陵。在這里,零陵的「零」字,是「涕零」即落淚、掉眼淚的意思。現在,有的人誤以為零陵的「零」字,是表示沒有或表示無窮大的意思,認為零陵表明舜帝死後沒有墳墓或是一座空墓,甚至認為零陵表示舜陵是世上最偉大的陵墓。實際上,在漢代以前,「零」字根本沒有表示數字的功能。東漢許慎編著的我國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是這樣解釋的:「零,徐雨貌。」也就是說,「零」表示雨緩緩而下的樣子。涕零(落淚的意思)、凋零(落葉的意思)中的「零」字,都是往下掉或落的意思,是「零」的本義的引伸。「零」用來表數,則是明代以後的事。因此,零陵就是舜陵,是舜陵的別稱或美稱。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設立零陵縣,也有紀念舜帝之意。
二、永州的得名
隋文帝統一中國後,按「存要去閑,並小為大」的原則,廢除州、郡、縣制,實行州、縣制。因郡西南有「永山永水」,將零陵郡改置永州總管府。這里所說的郡西南的「永山永水」,指現在的雙牌縣永江鄉一帶的山水。自永江鄉流入瀟水的河流稱為永江,也叫「永水」。這一帶的山,當然也就是所謂的「永山」了。從置永州總管府到現在,永州這一地名和行政區劃名稱,已經存在1400多年了。現在,有的說永州這一地名的歷史比零陵更久遠,這是沒有依據的。雙牌縣永江鄉一帶稱為「永山永水」,據稱是由於當時這一帶居住著西周時期諸侯國永的後裔。相傳西周滅商後,曾大封諸侯,永是封國之一。但當時的永國具體位於什麼地方,筆者沒有考證,不敢妄言。又相傳到了春秋時期,永被大國兼並後,永國王族外逃,幾經遷徙,定居到今雙牌永江一帶。即使將永州「永」的歷史追溯到西周時期,也要比「零陵」這一地名的歷史晚1000多年。

原始社會末期,永州屬三苗的江南地。夏商至西周時期,屬荊州之域。春秋戰國時期,屬楚國南境。秦代,屬長沙郡。
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析長沙國置零陵郡,郡治零陵(治所在今廣西全州縣西南),轄7縣4侯國。7縣是:零陵(今廣西全州、興安、灌陽一帶)、營道(今寧遠縣地)、泠道(今寧遠、新田縣地)、始安(今廣西桂林、臨桂、陽朔、靈川、永福、永寧縣地)、營浦(今道縣及江永部分地)、洮陽(今廣西全州、資源縣地)、鍾武(今衡陽縣地)。4侯國是:泉陵(今冷水灘、芝山、祁陽、祁東、東安及雙牌部分地)、都梁(今洞口、武岡、綏寧、城步一帶)、夫夷(今邵陽、新寧一帶)、舂陵(今寧遠、新田、祁陽部分地)。元封五年(前106),郡上設州,零陵郡屬荊州。
新莽王朝時,零陵郡改名九疑郡,轄地未變。東漢時,復名零陵郡,遷郡治於泉陵(治所在今永州市芝山區城北1公里),轄區也有所擴大。除原來的7縣3侯國(舂陵侯國並入泠道縣)外,還增加了湘鄉縣(今湘鄉、雙峰等地)和昭陽(今邵東縣地)、烝陽(今衡陽縣地)2侯國,共計8縣5侯國。東漢末年,荊州牧劉表於建安三年(198)攻佔零陵,零陵郡屬劉表勢力范圍。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戰後,劉備代劉表領荊州牧,零陵郡屬劉備勢力范圍。
三國時,蜀昭烈帝章武三年(223),劉備病故,零陵郡地入東吳。孫吳時期,零陵郡地域開始減小。甘露元年(265),分零陵郡西南部置始安郡,今廣西桂林、臨桂、陽朔、興安、靈川、永寧、永福等縣地從零陵郡分出。寶鼎元年(266)分零陵郡南部置營陽郡,郡治營浦(今道縣);分北部都梁、夫夷、昭陽置昭陵郡;同時將湘鄉、重安(原鍾武)、烝陽3縣劃入衡陽郡。至此,零陵郡轄6縣:泉陵(今冷水灘、芝山、東安地及雙牌的一部分)、祁陽(今祁陽縣地)、永昌(今祁東縣地)、零陵(今廣西全州縣地)、洮陽(今廣西全州、資源縣地)、觀陽(今廣西灌陽縣地)。營陽郡轄營浦、營道、舂陵、泠道等4縣。
西晉太康元年(280),廢營陽郡入零陵郡。永嘉元年(307)置湘州,零陵郡屬湘州。東晉永和年間(345~356),析零陵郡復置營陽郡。義熙十二年(417),零陵、營陽二郡屬荊州。南北朝時期,梁天監十四年(515),改營陽郡為永陽郡;陳改永陽郡為營州永陽郡。
隋開皇九年(589),撤零陵、營陽二郡,設永州總管府,區域較零陵、營陽2郡有所擴大,謝沐、馮乘2縣從臨賀郡劃入。大業五年(607),改永州總管府為零陵郡。轄5縣:零陵(今冷水灘、芝山、祁陽、祁東、東安地及雙牌部分地)、湘源(今廣西全州、資源、灌陽地)、永陽(今道縣、江永縣地)、營道(今寧遠、新田地及祁陽部分地)、馮乘(今江華、廣西富川縣地)。隋末,蕭銑改營道縣為梁興縣。
唐武德四年(621)廢零陵郡,分置永州、營州。武德五年,改營州為南營州。貞觀八年(634),改營州為道州。貞觀十七年,撤道州並入永州。上元二年(675),復置道州。開寶元年(742),改永州為永州零陵郡,改道州為道州江華郡。到代宗大歷二年(767),永州轄4縣:零陵、祁陽、湘源、觀陽(析湘源縣置,今廣西灌陽縣地);道州轄5縣:宏道(原營浦縣地,今道縣地)、延唐(原營道縣地,今寧遠縣地)、江華(今江華縣地)、永明(原永陽縣地,今江永縣地)、大歷(析延唐縣置,今寧遠、新田及祁陽部分地)。
五代時期,後唐天成二年(927)馬殷建立楚國,永、道二州屬馬氏楚國勢力范圍。後周廣順元年(951),南唐滅楚,永、道二州地入南唐。後周世宗時,授周仁逢為武平軍節度使兼侍中,「盡領湖南之地」,永州、道州屬周仁逢領地。後周時,分永州的洮陽、湘源、灌陽置全州。至此,永州僅轄零陵、祁陽2縣。道州仍轄5縣,其中延唐縣改名延熹縣。永、道二州的區域大體相當於今冷水灘、芝山、祁陽、祁東、東安、雙牌、道縣、寧遠、新田、江華、江永等縣地。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分全國為13道,永、道二州屬江南西道。淳化五年(994),改屬荊湖路。至道三年(997),改屬荊湖南路。兩州的轄地與縣名有所變動。乾德三年(965),延熹縣改名寧遠縣。撤銷大歷縣,並入寧遠縣。雍熙元年(984)升東安場(原應陽縣地)為東安縣。至此,永州轄零陵、祁陽、東安3縣,道州轄營道、寧遠、永明、江華4縣。
元朝確立行省制度,省下設路(州)、縣。原永州零陵郡、道州江華郡分別改稱永州路、道州路,隸屬湖廣行省湖南道。
明代改路為府。永州路、道州路分別改稱永州府和道州府,隸屬湖廣行省。洪武九年(1376),將道州府降為道州,隸屬永州府。同年,改湖廣行省為湖廣承宣布政使司,永州府屬之。崇禎十二年(1639),分寧遠的新田堡置新田縣。至此,永州府轄1州7縣,即道州、零陵、祁陽、東安、寧遠、江永、江華、新田。
清順治元年(1644),分湖廣承宣布政使司為湖廣左、右承宣布政使司,永州府屬湖廣右承宣布政使司。康熙三年(1664),改湖廣右承宣布政使司為湖南省,永州府屬湖南省衡永郴桂道。
民國2年(1913),改道州為道縣。民國3年,衡永郴桂道改為衡陽道,永州屬衡陽道。民國11年,湖南省撤銷道,僅存省、縣二級。民國16年,析零陵、寧遠、桂陽、祁陽、新田、常寧等縣地置陽明縣。
民國20年,陽明縣撤銷。民國26年,湖南省劃分行政督察區,永州各縣屬第九行政督察區。民國29年,湖南省調整行政督察區,原第九行政督察區所屬各縣改屬第七行政督察區。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湖南省第七行政督察區轄零陵、祁陽、東安、道縣、寧遠、江永、江華、新田等8縣。

1949年10~11月,永州各縣先後解放,永州專區於10月正式成立。1950年5月,永州專區改名零陵專區。1952年11月,衡陽、零陵、郴州三個專區合並為湘南行政區。1954年7月,湘南行政區撤銷,原零陵專區所屬各縣,除新田劃歸郴縣專區外,其餘縣全部劃歸衡陽專區。1955年11月,江華縣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改稱江華瑤族自治縣。1956年3月,永明縣更名江永縣。1959年3月,新田縣並入桂陽縣。1961年7月,恢復新田縣。1960年6月,零陵縣冷水灘鎮升格為縣級冷水灘市。1962年10月,撤銷冷水灘市,改為冷水灘區,仍屬零陵縣管轄。
1962年12月底,恢復零陵專區,專員公署設零陵縣芝城鎮(今芝山區),轄8縣:零陵、東安、道縣、寧遠、江永、江華、新田、藍山。原零陵專區的祁陽、祁東2縣劃歸衡陽專區。1964年5月,劃零陵、道縣的12個公社和9個國營林場,設置瀟水林區管理局。1968年9月,改零陵專區為零陵地區。1969年12月,撤銷瀟水林區管理局,設立雙牌縣。1979年,零陵縣東風鎮改名永州鎮,由地區直接領導。1982年1月,改永州鎮為縣級永州市。1983年2月,祁陽縣重新劃歸零陵地區管轄。1984年6月,撤銷零陵縣,恢復縣級冷水灘市。原零陵縣的郵亭圩、菱角塘、富家橋、水口山、珠山、黃田鋪等6個區和楚江圩區的接履橋鄉,劃歸永州市管轄;楚江圩、黃陽司、普里橋、冷水灘等4個區和郵亭圩區的白塘鄉,劃歸冷水灘市管轄。至此,零陵地區轄永州、冷水灘2市和祁陽、東安、雙牌、道縣、寧遠、江永、江華、新田、藍山等9縣。
1995年11月21日,國務院以國函[1995]110號函批復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銷零陵地區和縣級永州市、冷水灘市,設立地級永州市。原縣級永州市改名芝山區,原冷水灘市改名冷水灘區。地級永州市轄原零陵地區的9縣和芝山、冷水灘兩區,市委、市人民政府駐芝山區。1997年7~8月,市委、市人民政府先後遷駐冷水灘區。

I. 湖南永州古時候的歷史背景,分別出過那些歷史著名人物。

永州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在歷史上人才輩出。翻開《永州府志》,縱觀《二十四史》,歷朝歷代,永州都有文臣武將,哲人才子,活躍在中華民族的歷史舞台上,為中華民族的發展,為中國疆域的形成,為中國社會的進步,為中國文化的繁榮,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後漢三國時期,零陵郡的蔣琬、劉巴、劉先,為名重一時的政治家;黃蓋、劉敏、楊懷,系叱吒風雲的著名將領。唐宋時期,延唐(今寧遠)人李郃,是今湖南境內的第一個狀元;生於零陵,長於零陵,圓寂於零陵的懷素,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草書大師;著名史學家路振、理學開山鼻祖周敦頤、南宋抗金兵馬大元帥陳遘,都是永州山水孕育的傑出歷史人物。明清時期,在永州這塊土地上,又誕生了朝廷重臣陳薦、周希聖、陳大受、何凌漢,抗法名將王德榜、歐陽利見,著名書法家何紹基,以及天地會著名首領朱洪英,著名瑤族起義首領趙金龍等。進入晚清和民國時期,在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統治中,在北伐戰爭中,在抵抗日本侵略軍的斗爭中,在推翻國民黨統治的斗爭中,永州這塊土地上,又出現了大批著名人物,如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李達,北伐名將蔣先雲,國民黨高級將領唐生智,無產階級革命家陶鑄等。他們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他們是永州人民的驕傲。在永州山水哺育大批本地歷史名人的同時,永州山水也哺育了元結、柳宗元等歷史名人。這些在永州土地上生活過的著名人物,都對古代永州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繁榮起過重要作用,他們在永州發展史上所作的貢獻是永遠不會泯滅的。為幫助大家了解永州歷史,摘錄部分永州籍人物傳略。他們中有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藝術家,也有農民起義領袖、中共黨史人物以及國民黨將領。

閱讀全文

與永州的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