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蔚縣的建制沿革
蔚(yù )縣歷史悠久,唐堯最初把中國分為九州,蔚縣屬冀州地。虞舜時,將中國分為十二州,蔚縣屬並州。夏禹重新分中國為九州,蔚縣又回屬冀州。在殷商時期,蔚縣稱代國(定都今代王城),依屬冀州。
周朝時代,蔚縣依然稱代國,屬冀州。戰國時,為趙國代郡地,周赧王十八年(公元前三零三年),趙武靈王冊封兒子趙章於安陽,號安陽君。安陽是代國的下屬,治所在今天的定安縣村。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將天下分為郡和縣,蔚縣稱代郡。
西漢時屬並州,轄桑乾、代、道人、當城、高柳、馬城、班氏,延陵,且如、平邑、陽原、東安陽、參合、平舒、靈丘、廣昌、鹵城、狋示十八縣。漢高祖初,曾置代國。東漢時,屬幽州代郡。
三國時,屬幽州,轄代縣、平舒縣、當城縣、桑乾縣、馬城縣。
西晉時,屬幽州,轄代縣(今蔚縣代王城鎮)、當城縣(今蔚縣定安縣村)、平舒縣(今廣靈縣平城村)、廣昌縣(今淶源縣)。
從史籍考證看,蔚州的設置和轄境是有變化的、有移徙的。追溯蔚州最早建置於東魏永安中(公元528-530年)改懷荒、御夷二鎮(分別在張北縣與赤城縣北)置,寄治並州鄔縣界。《中國歷史地圖集》北朝·東魏地圖(武定四年,公元546年)中蔚州治,即標定在此。正如清朝順治十六年版《蔚州志·古跡》載:「蔚州廢城:在平遙西北二十五里,後魏遷蔚州民居此,州廢。」當時領郡有三:即始昌郡、忠義郡、附恩郡。領縣有七;即於門縣、蘭泉縣、葦池縣、西涼縣、利石縣、化政縣。今之蔚州,東魏孝靜帝天平二年(公元535年)始置蔚州(治今蔚縣城),蔚自此始,北周宣帝時(公元579年)又置蔚州,是著名的「燕雲十六州」之一,置大昌縣州治在靈丘(今山西省靈丘縣)蔚縣地屬之。
隋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罷蔚州置雁門郡,為雁門郡靈丘縣地。隋末,陷於突厥。
唐朝武德六年(公元623年)重製蔚州,寄治並州陽曲縣。貞觀五年(公元631年),破突厥,復故地,移治靈丘縣,屬河東道。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置安邊縣(治今蔚縣城)。天定元年(公元742年),改蔚州為安邊郡,並自靈丘移州治於安邊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安邊郡為興唐郡,並改安邊縣為興唐縣。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置蔚州,並置橫野軍,轄安邊縣(今蔚縣、廣靈縣、陽原縣)、飛狐縣、靈丘縣。
遼朝時,屬西京道,並置忠順軍,轄靈仙縣(今蔚縣中西部)、定安縣(今蔚縣東部,涿鹿縣小部分、陽原縣小部分)、廣陵縣(今廣靈縣)、靈丘縣、飛狐縣(今淶源縣)。遼末歸宋僅一年,屬雲中路,轄縣不變。
金朝時,屬西京路,並置忠順軍,轄靈仙縣、定安縣、廣靈縣、靈丘縣、飛狐縣。
元朝時,屬上都路順寧府(宣德府),轄靈仙縣、定安縣、廣靈縣、靈丘縣、飛狐縣。
明朝時,屬山西大同府,轄廣昌縣(今淶源縣)、廣靈縣、靈丘縣,並置蔚州衛屬山西行都指揮使司,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改屬萬全都指揮使司(萬全都司)。
清朝時,初屬山西大同府。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改屬宣化府,遂不再轄縣。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蔚縣(原蔚州衛,康熙三十二年改為蔚縣)歸入蔚州。
中華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蔚州屬直隸省口北道。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改蔚州為蔚縣。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劃歸察哈爾省。
1952年,劃歸河北省。
㈡ 蔚縣歷史文化名城 蔚縣為什麼能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蔚縣歷史悠久,古城形制獨特,風貌保存較好,文化遺存豐富多樣,古代建築數量眾多,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蔚縣城始建於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全縣現有國保單位22處。省保單位23處。
㈢ 蔚縣的歷史文化
蔚,一字多音,一般讀wèi,地名和姓名讀yù,以地理命名為例,為兩個地名(蔚州縣、蔚汾縣)、兩條河流(蔚汾河、蔚茹河)所專用。蔚縣因蔚州得名。
第一種說法
戰國時期趙國廉頗因屢立戰功,趙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把尉文封給他,號信平君。尉文即蔚州地。蔚州由此得名。見《史記·趙世家》第十三:「(孝成王)十五年,以尉文封相國廉頗為信平君。」據《史記·索隱》註:「尉文蓋地名。或曰,尉,官;文,名。謂以尉文所食之地以封廉頗也。」《史記·正義》注釋:「尉文蓋蔚州地也。信平,廉頗號也。」
第二種說法
蔚州因蔚汾河(水)而得名。
第三種說法
以草木茂盛貌,泛指蔚州的自然優美,來解釋「蔚州」的得名。這類似於《禹貢》的《爾雅註疏》中對中國古代「九州」的名稱的解釋。這種說法似缺乏史籍根據。 蔚州古城、暖泉古鎮、古堡、古民居、古戲樓,蔚縣剪紙、年俗社火、打樹花、拜登山、皮影戲、蔚州秧歌等,都已被列為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申報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材料已順利通過省專家組評審,將由省政府上報國務院。
打樹花
打樹花是河北省張家口蔚縣暖泉鎮的漢族傳統民俗文化活動。
這種別具特色的古老節日社火,至今已有300餘年歷史,是用熔化的鐵水潑灑到古城牆上,迸濺形成萬朵火花,因猶如枝繁葉茂的樹冠而稱之為「樹花」,其壯觀程度絕不亞於燃放煙花。後來,暖泉鎮每逢元宵佳節期間「打樹花」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打樹花也作為一項古老技藝,成為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蔚縣暖泉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西部,因鎮中心有一四季長流、冬暖夏涼的泉水而得名。[1]除了花燈會、剪紙等漢族民俗文化外,該縣暖泉鎮人還傳承了全國僅有的300多年絕技——「打樹花」。春節期間,蔚縣出現了「十萬人次賞樹花」的盛況。「打樹花」表達人們歡度節日和嚮往甜美生活的美好願望。
蔚縣剪紙
蔚縣剪紙源於明代,這種剪紙不是「剪」,而是「刻」,它是以薄薄的宣紙為原料,拿小巧銳利的雕刀刻制,再點染明快絢麗的色彩而成,其基本製作工藝為:設計造型、薰樣、雕刻、染色。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蔚縣剪紙以「陰刻」和「色彩點染」為主,故有「三分工七分染」之說。
蔚縣剪紙是借鑒了楊柳青年畫、五強木版年畫而在許多民間藝人的艱苦探索下創造出的一種民間工藝品。具有六大特點:一為構圖時具有上下均衡,左右對稱的特點;二為刻制時以陰刻為主,陽刻為輔。陰刻見色彩,陽刻見刀功,素以刀工精細,色彩濃艷馳名;三為染色時將點染、塗染、暈染、套染、渲染等技法有機地結合運用,富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給人以和諧大方的鄉土氣息感;四為在人物造型上著意刻畫,務求傳神妙處,給人以生動優美感(包括其它動植物的造型);五為採用象徵民間吉祥喜慶的「連年有餘」、「歲歲平安」等圖案,給人以吉祥如意、幸福美滿感;六為在陰刻為主的剪紙藝術中,以實用上不遮光的穿透明亮,給人以活靈活現的立體感。
㈣ 蔚縣餄餎有多少年的歷史
蘿川蕎面餄餎
蔚縣古稱蔚州,又名蘿川,是河北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在蔚縣十鎮,每逢集
日,賣餄餎的叫喊聲,潔白的帆布篷組成的一排排餄餎攤,為繁榮的市場增
添了景色。從鄉村來趕集的村民,大都要吃上一兩碗飄著香氣的蕎面餄餎。
外地到蔚縣的旅客,也要到攤前品嘗這種食品。
蕎麥屬草本植物類,生長期短,葉為三角形,有長柄,子實磨面如小麥
麵粉,可供食用。蔚縣養麥種植面積頗廣,不論河川、丘陵、山區均有,方
志稱「蔚多山崗砂澗,其土燥。以列六清六穀」,蕎麥即屬谷類。
製做餄餎時,須將養面用溫水和成面劑,在一口大鍋上放置餄餎床,為
使鍋中湯清餄餎不粘,一般要在湯中放適量的白灰,待水開後,將面劑放入
餄餎床內,用一、二人壓床把餄餎即慢慢進入開水鍋中,連壓二、三劑,用
筷子打斷餄餎,盛碗涼水點個滾頭,即用笊籬搭出放入涼水盆中,再撈到大
籮筐里,擺成一個個團狀備用。集市上的餄餎攤前,一般都有用以熱餄餎的
小鍋台,火爐上有一口小鐵鍋,肉湯里放著各種輔菜,如黃花、蘑菇、紫菜、
炸豆腐、西紅柿和蔥、姜等調味品。攤前備有長桌、小凳,桌上備有醋、辣
椒、香菜等供顧客選用。傾客光顧,賣主先從籮筐里取出一團餄餎,用笊籬
放入開水鍋中燙熱,撈進碗里,添上肉湯即可食用。
蕎面營養價值很高,除蛋白質、脂肪、澱粉外,還含有鐵、磷、鈣、銅
等無機鹽和檸檬酸、蘋果酸、草酸等有機酸,以及維生素B1、B2、P 等,對
兒童、老人和糖尿病患者尤其適用。李時珍《本草綱目》有蕎麥具「實腸胃,
益氣力,續精神,能煉五臟滓穢
㈤ 蔚縣南康莊歷史解釋。
蔚縣歷史沿革復蔚縣,古制稱蔚州,亦名蘿川。春秋時為代國地,戰國為代郡地。北周宣帝時(579年)置蔚州;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始置蔚縣,蔚縣因蔚州為名。據《郡縣釋名》:「後周始置蔚州,郡名蔚蘿。州志曰:二字皆從草,土地易生之意。本草雲:茺蔚子又雲馬先蒿。《詩》曰:『匪莪伊蒿,皆易生者。至若蘿字,有松蘿、女蘿之異,皆依附余木而生根,不著電,與菟絲相同。』然郡名用此者,言其土脈豐潤,易生草木,猶蔚羅雲」。
㈥ 蔚州的歷史
西周:代國,代(國治)。
東周:(春秋):代國,代(國治)。(戰國):趙國代郡,代(郡治)。
秦:代郡,代(郡治)。
西漢:代國。代(國治)。並州代郡,領桑乾(郡治)、代、道人、當城、高柳、馬城、班氏,延陵,且如、平邑、陽原、東安陽、參合、平舒、靈丘、廣昌、鹵城、狋示十八縣。
東漢:幽州代郡,領高柳(郡治)、代、當城、平舒、桑乾、北平邑、東安陽、馬城、班氏、道人、靈丘、狋示十二縣。
三國:魏國幽州代郡,領代(郡治)、平舒、當城、桑乾、馬城。
西晉:幽州代郡,領代(郡治)、當城、平舒、廣昌。
北魏:燕州東代郡,代(郡治)。東魏:蔚州(今平遙西北)。北周:蔚州,領大昌,靈丘。(州治不詳)。
隋:州廢。
唐:河東道蔚州,領安邊(州治)、飛狐、靈丘(州治)。(初治靈丘,後治安邊,再後復治靈丘)。
遼:西京道蔚州,領靈仙(州治)、定安、廣陵、靈丘、飛狐。北宋:雲中路蔚州,領靈仙(州治)、定安、廣靈、靈丘、飛狐。
金:西京路蔚州,領靈仙(州治)、定安、廣靈、靈丘、飛狐。
元:上都路順寧府(宣德府)蔚州,領靈仙(州治)、定安、廣靈、靈丘、飛狐。上都路蔚昌府,領靈仙(府治)、定安、廣靈、靈丘、飛狐。
明:山西大同府蔚州,領廣靈、靈丘、廣昌。
清:山西省大同府蔚州,領廣靈、靈丘、廣昌。直隸省宣化府蔚州。
㈦ 蔚縣為何被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5月10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將河北省蔚縣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批復稱,蔚縣歷史悠版久,古城形制獨特權,風貌保存較好,文化遺存豐富多樣,古代建築數量眾多,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蔚縣,河北省張家口市轄縣。古稱蔚州,為「燕雲十六州」之一。位於河北省西北部,東臨北京,南接保定,西倚山西大同,北枕張家口,縣境東西橫距74.55千米,南北縱距71.25千米。
中國文化先進縣、民間藝術之鄉、剪紙藝術之鄉、剪紙藝術研究中心、最佳民俗文化旅遊城市、仁用杏之鄉,河北省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1處,中國傳統村落名錄35處,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處,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處,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1處,國家AAA級旅遊景區4處。
㈧ 蔚縣什麼年代唐朝最望
蔚縣(yù xiàn)古稱蔚州,為「燕雲十六州」之一。位於河北省西北部,東臨北京,南接保定,西倚山西大同,北枕張家口,縣境東西橫距74.55千米,南北縱距71.25千米,位於東經114°13′~115°04′,北緯39°34′~40°10′之間。是中國文化先進縣、民間藝術之鄉、剪紙藝術之鄉、剪紙藝術研究中心、最佳民俗文化旅遊城市、仁用杏之鄉,河北省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1處,中國傳統村落名錄7處,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處,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處。
蔚縣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境內最南端,太行山西北麓,總面積3220平方公里。東與涿鹿縣接壤,南與保定市淶源縣、淶水縣為鄰,西與山西省廣靈縣、靈丘縣交界,北與宣化縣、陽原縣相接。蔚縣區位優勢明顯,處在京津冀、晉冀蒙兩個經濟圈和環渤海都市圈結合地帶。蔚縣是革命老區、扶貧開發「三合一」重點縣(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燕山—太行山連片特困地區重點縣、河北省環首都扶貧開發示範區重點縣)
氣候特徵
蔚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由於高低懸殊,立體氣候明顯。其主要特點是:夏季涼爽﹑秋季氣候多變。
降水分布
蔚縣各地年降水量大約在380.0~682.7毫米之間。降水量最多的是東部的小五台山地區,在580~700毫米,最少的是中北部壺流河兩岸的河川地區,在380~430毫米,南部山區降水量在530~580毫米之間。
氣溫分布
蔚縣氣溫分布總的趨勢是隨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遞減。年平均氣溫在6.8~7.6度之間。壺流河谷地區年平均氣溫最高,南北山區次之,小五台山區最低。
地形地貌
蔚縣地處恆山、太行山、燕山三山交匯之處,屬冀西北山間盆地,恆山余脈由晉入蔚,分南北兩支環峙四周,壺流河橫貫西東,形成了明顯的南部深山、中部河川、北部丘陵三個不同的自然區域。
深山區:1141.1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500-2000m,西南-東北:石門山-靈仙山-蘿山-玉泉山-翠屏山-黑石嶺-蓮花山-九宮山-馬頭山-永寧山-松枝山-馬蹄山-小五台山。河北省最高峰——小五台山,高2882米。
河川區:987.9平方公里,海拔900m左右。中部有壺流河及其支流清水河安定河穿過。地勢平坦,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一直是京西著名的「米糧川」,歷史上四大貢米之一的「蔚州貢米」享譽中華。[2]
丘陵區:111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000-1500m,相對高度在500m以下,黃土地貌發育得特別典型。宜於發展林果業和種植業。
2歷史沿革
蔚縣歷史悠久,唐堯最初把中國分為九州,蔚縣屬冀州地。
虞舜時將中國分為十二州,蔚縣屬並州。夏禹重新分中國為九州,蔚縣又回屬冀州。在殷商時期,蔚縣稱代國(都今代王城),依屬冀州。周朝時代,蔚縣依然稱代國,屬冀州。戰國為趙國代郡地,周赦王十八年(公元前三零三年),趙武靈王雍封子章於安陽,號安陽君。安陽是代國的下屬.安陽即今天的定安縣村。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二二一年),將天下分為郡和縣,蔚縣稱代郡。
西漢時屬並州,轄桑乾、代、道人、當城、高柳、馬城、班氏,延陵,且如、平邑、陽原、東安陽、參合、平舒、靈丘、廣昌、鹵城、狋示十八縣。漢高祖初曾置代國。東漢時屬幽州代郡。[3]
三國時屬幽州,轄代縣、平舒縣、當城縣、桑乾縣、馬城縣。
西晉時屬幽州,轄代縣(今蔚縣代王城鎮)、當城縣(今蔚縣定安縣村)、平舒縣(今廣靈縣平城村)、廣昌縣(今淶源縣)。
從史籍考證看,蔚州的設置和轄境是有變化的、有移徙的。追溯蔚州最早建置於東魏永安中(公元528-530年)改懷荒、御夷二鎮(分別在張北縣與赤城縣北)置,寄治並州鄔縣界。《中國歷史地圖集》北朝·東魏圖(武定四年,公元546年)中蔚州治,即標定在此。正如清朝順治十六年版《蔚州志·古跡》載:「蔚州廢城:在平遙西北二十五里,後魏遷蔚州民居此,州廢。」當時領郡有三:即始昌郡、忠義郡、附恩郡。領縣有七;即於門縣、蘭泉縣、葦池縣、西涼縣、利石縣、化政縣。今之蔚州,東魏孝靜帝天平二年(公元535年)始置蔚州(治今蔚縣城),蔚自此始,北周宣帝時(公元579年)又置蔚州,是著名的「燕雲十六州」之一,置大昌縣州治在靈丘(今山西省靈丘縣)蔚縣地屬之。
隋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罷蔚州置雁門郡,為雁門郡靈丘縣地。隋末陷於突厥。
唐朝武德六年(公元623年)重軒蔚州,寄治並州陽曲縣,貞觀五年(公元631年)破突厥,復故地,移治靈丘縣,屬河東道。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置安邊縣(治今蔚縣城),天定元年(公元742年),改蔚州為安邊郡,並自靈丘移州治於安邊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安邊郡為興唐郡,並改安邊縣為興唐縣。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置蔚州,並置橫野軍,轄安邊縣(今蔚縣、廣靈縣、陽原縣)、飛狐縣、靈丘縣。
遼朝時屬西京道,並置忠順軍,轄靈仙縣(今蔚縣中西部)、定安縣(今蔚縣東部,涿鹿縣小部分、陽原縣小部分)、廣陵縣(今廣靈縣)、靈丘縣、飛狐縣(今淶源縣)。遼末歸宋僅一年,屬雲中路,轄縣不變。
金朝時屬西京路,並置忠順軍,轄靈仙縣、定安縣、廣靈縣、靈丘縣、飛狐縣。
元朝時屬上都路順寧府(宣德府),轄靈仙縣、定安縣、廣靈縣、靈丘縣、飛狐縣。
明朝時屬山西大同府,轄廣昌縣(今淶源縣)、廣靈縣、靈丘縣,並置蔚州衛屬山西行都指揮使司,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改屬萬全都指揮使司(萬全都司)。
清朝時初屬山西大同府,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改屬宣化府,遂不再轄縣。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蔚縣(原蔚州衛,康熙三十二年改為蔚縣)歸入蔚州。
中華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蔚州屬直隸省口北道,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改蔚州為蔚縣,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劃歸察哈爾省。1952年劃歸河北省。
3交通優勢
蔚縣縣城北距張家口140km,東距首都北京220km,南距保定220km,西距山西大同160km,處在「一縣連二省(河北省、山西省),三市(大同市、保定市、張家口市)的重要位置,是西聯東出、承北接南的重要樞紐。蔚縣境內路網四通八達,國道109線、112(207)線、張石高速公路、沙蔚鐵路縱橫交貫全境。特別是即將建設的京蔚高速公路,縣境內將形成貫通南北、連接東西的「十」字型高速路網,屆時從蔚縣出發,乘車一個多小時就可到達北京。榮烏高速通車後也會大大縮短蔚縣至保定、石家莊的行車時間。
4行政區劃
蔚州鎮、代王城鎮、西合營鎮、吉家莊鎮、白樂鎮、暖泉鎮、南留庄鎮、北水泉鎮、桃花鎮、陽眷鎮、宋家莊鎮11鎮,下宮村鄉、南楊庄鄉、柏樹鄉、常寧鄉、湧泉庄鄉、楊庄窠鄉、南嶺庄鄉、陳家窪鄉、黃梅鄉、白草村鄉、草溝堡鄉11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