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學前教育的起源和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學前教育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首先是由德國教育家F.W.A.福祿貝爾提出的。他在誇美紐斯和法國啟蒙思想家J.-J.盧梭的影響下,又接受了瑞士教育家J.H.裴斯泰洛齊的兒童教育思想。於1837年在布蘭肯堡創設了一所收托1~7歲兒童的教育機構,1840年命名為幼兒園(Kindergarten)。福祿貝爾系統地論述了幼兒園教育的重要性、內容和方法。他認為兒童的發展是漸進的過程,教育應適合兒童的發展,教育應以兒童的自主活動為基礎。
不分年級教育在世界發達國家已成為影響現行教育改革的一種重要潮流。1990年,法國政府頒布關於建立初等教育3年制學習階段改革計劃的法令,進行打破傳統的年級概念的改革嘗試。其做法是:將2至11歲兒童的教育分為3個階段,每個階段一般由3個學年組成。每一個階段稱作初步學習階段,包括幼兒學校的小班和中班,兒童年齡為2至5歲。第二階段稱作基礎學習階段,包括幼兒學校的大班和小學前2個年級,兒童年齡為5至8歲。第3個階段稱作深入學習階段,包括小學後3個年級,學齡為8至11歲。
在美國,人們對學前教育中的混合年齡組和小學低年級中的不分年級計劃的潛在作用也倍感興趣,如90年代肯塔基教育改革法和俄勒岡州迎接21世紀教育法案,就是這種情況的反映。不分年級教育形式古已有之。到近代,年級制和班級授課制在推動義務教育的普及和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這種制度過於強調整齊劃一,忽視兒童的個性差異,因而在19世紀末開始的歐美教育革新運動中就受到批評。
不分年級教育的指導思想的核心是重視兒童個體發展的差異性,允許超前和落後,使優秀學生和後進生都能獲得有效發展。其次,不同年齡兒童混合在一起共同活動,通過社會交往,無論是年齡大的兒童還是年齡小的兒童,都能學到大量知識,並獲得社會能力的發展。再次,不分年級的教育還促進了教師對兒童的因材施教,以及父母和教師之間相互聯系的加強。最後,不分年級制有利於幼小銜接,使兒童從幼兒園教育自然地過渡到正規的學校教育。
各國學前教育事業在戰後雖然有較大發展,但一般說來,正規的學前教育機構如幼兒園和保育學校等仍難以滿足社會上的各種不同需要。許多國家學前教育機構的辦學形式日益多樣化和靈活化。
② 幼教的發展史
教養機構根據一定的培養目標和幼兒的身心特點,對入小學前的幼兒所進行的有計劃的教育。又稱學前教育。西漢時期編纂的《禮記·內則》中就有關於幼兒教育的記述。中國近代幼兒教育機構始創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設於湖北武昌,名為蒙養院,1922年定名為幼稚園。歐洲近代幼兒教育產生於18世紀末19世紀初。法國牧師J.F.奧貝蘭於1771年在孚日創辦了世界上最早的幼兒學校。1802年,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R.歐文於蘇格蘭的新拉納克創辦了一所招收2~6歲工人子女的幼兒園。德國教育家F.W.A.福祿貝爾和義大利教育家M.蒙台梭利對幼兒教育的理論和實踐都產生過重要影響。在中國,宋慶齡、陶行知、陳鶴琴、張雪門等對幼兒教育事業也都作出了較大的貢獻。幼兒教育的主要任務是使兒童身心獲得正常發展,為進入小學學習做好准備。中國的幼兒教育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1981年10月中國頒發的《幼兒園教育綱要(試行草案)》,提出了幼兒教育8個方面的內容,即生活衛生習慣、體育活動、思想品德、語言、常識、計算、音樂和美術。綱要還指出,對幼兒全面發展的教育內容要貫穿在游戲、體育活動、上課、觀察、勞動、娛樂等全部生活與活動之中。
③ 學前教育的發展歷史
80年代以來,世界發達國家學前教育目標有一個明顯的變化,那就是由"智育中心"向注重整體發展方向轉變。60年代,美、日、蘇等國在冷戰和「知識爆炸」等因素的壓力下,都以高、新、難等原則進行中小學課程改革,教學內容逐級下放。尤其是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關於兒童早期智力發展的觀點,受到許多國家的重視,加強早期智力開發成為美、蘇、日、德等國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在這種情形下,人們傾向於把早期教育誤解為早期智力開發,導致"智育中心",忽視學前兒童社會性和情感的發展。
隨著冷戰時代的結束和人文主義教育觀的復歸,80年代以來,各國教育工作者都呼籲要糾偏。
1985年6月在日本召開的「日、美、歐幼兒教育、保育會議」的中心內容,就是要求從"智育中心"轉向幼兒個性的全面發展。人們意識到,各育之間是相互聯系的,社會和情感問題應被看成智能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990年`4月,日本開始實施新修定的《幼兒園教育要領》,明確地將人際關系、環境、表現列入幼兒園的教育內容中,以糾正偏重智育的傾向,促使兒童在天真、活潑、幸福的氣氛中得到良好的發展。美國幼兒教育界也普遍重視通過社會教育促進幼兒智力、社會交往能力、價值觀和自我意識的發展。
但是,智育中心的問題並沒有因此而得到根本的解決。由於家長們望子成龍心切,社會也要求高層次的人才,成人仍對幼小的孩子寄予過高的期望。在兒童很小的時候,人們就對他們進行某一學科或某一方面如計算、閱讀、體操、芭蕾、鋼琴、健美、武術等方面的教育。這種單一的技能技巧訓練有著明顯的片面性,並且在教學過程中無視兒童的興趣,強制行事,過於正規和嚴格,給幼兒個性的發展帶來不良影響。因此,各國教育專家認為,尊重。研究和了解幼兒的特點,提供適合他們發展的教育,仍然是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他們主張讓兒童通過自然經驗、社會交往和游戲等方式自發地、自主地去學習。
不分年級教育在世界發達國家已成為影響現行教育改革的一種重要潮流。1990年,法國政府頒布關於建立初等教育3年制學習階段改革計劃的法令,進行打破傳統的年級概念的改革嘗試。其做法是:將2至11歲兒童的教育分為3個階段,每個階段一般由3個學年組成。每一個階段稱作初步學習階段,包括幼兒學校的小班和中班,兒童年齡為2至5歲。第二階段稱作基礎學習階段,包括幼兒學校的大班和小學前2個年級,兒童年齡為5至8歲。第3個階段稱作深入學習階段,包括小學後3個年級,學齡為8至11歲。
在美國,人們對學前教育中的混合年齡組和小學低年級中的不分年級計劃的潛在作用也倍感興趣,如90年代肯塔基教育改革法和俄勒岡州迎接21世紀教育法案,就是這種情況的反映。不分年級教育形式古已有之。到近代,年級制和班級授課制在推動義務教育的普及和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這種制度過於強調整齊劃一,忽視兒童的個性差異,因而在19世紀末開始的歐美教育革新運動中就受到批評。
不分年級教育的指導思想的核心是重視兒童個體發展的差異性,允許超前和落後,使優秀學生和後進生都能獲得有效發展。其次,不同年齡兒童混合在一起共同活動,通過社會交往,無論是年齡大的兒童還是年齡小的兒童,都能學到大量知識,並獲得社會能力的發展。再次,不分年級的教育還促進了教師對兒童的因材施教,以及父母和教師之間相互聯系的加強。最後,不分年級制有利於幼小銜接,使兒童從幼兒園教育自然地過渡到正規的學校教育。
各國學前教育事業在戰後雖然有較大發展,但一般說來,正規的學前教育機構如幼兒園和保育學校等仍難以滿足社會上的各種不同需要。許多國家學前教育機構的辦學形式日益多樣化和靈活化。
④ 簡述學前教育發展歷程
80年代以來,世界發達國家學前教育目標有一個明顯的變化,那就是由"智育中心"向注重整體發展方向轉變。
60年代,美、日、蘇等國在冷戰和「知識爆炸」等因素的壓力下,都以高、新、難等原則進行中小學課程改革,教學內容逐級下放。
尤其是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關於兒童早期智力發展的觀點,受到許多國家的重視,加強早期智力開發成為美、蘇、日、德等國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
在這種情形下,人們傾向於把早期教育誤解為早期智力開發,導致"智育中心",忽視學前兒童社會性和情感的發展。
隨著冷戰時代的結束和人文主義教育觀的復歸,80年代以來,各國教育工作者都呼籲要糾偏。
由於家長們望子成龍心切,社會也要求高層次的人才,成人仍對幼小的孩子寄予過高的期望。
在兒童很小的時候,人們就對他們進行某一學科或某一方面如計算、閱讀、體操、芭蕾、鋼琴、健美、武術等方面的教育。
這種單一的技能技巧訓練有著明顯的片面性,並且在教學過程中無視兒童的興趣,強制行事,過於正規和嚴格,給幼兒個性的發展帶來不良影響。
因此,各國教育專家認為,尊重。研究和了解幼兒的特點,提供適合他們發展的教育,仍然是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他們主張讓兒童通過自然經驗、社會交往和游戲等方式自發地、自主地去學習。
各國學前教育事業在戰後雖然有較大發展,但一般說來,正規的學前教育機構如幼兒園和保育學校等仍難以滿足社會上的各種不同需要。許多國家學前教育機構的辦學形式日益多樣化和靈活化。
發展特點:
1、幼兒教育從縣城向農村延伸,入園(學前班)幼兒成倍增長,從單一的縣幼兒園發展到各鄉鎮中心學校的學前班。
2、幼兒教育逐步走向正規化、規范化、科學化。
1981年10月,國家教育部頒布《幼兒園教育綱要》,11月初提出:幼兒園的教育任務是通過游戲、體育活動、課堂教學、勞動、娛樂活動和日常生活等7種教育手段來完成的。
3、重視和加強硬體建設,不斷改善辦學條件。
為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在縣財力緊缺的情況下,採用政府投入為主,同時向企業、社會各界、幹部家長多方籌資,逐步改善辦園條件。
4、突出重點,辦好示範。
⑤ 如何介紹幼兒園發展歷史
如何介紹幼兒園的一個發展歷史這個幼兒園吧我覺得就是說每個幼兒園都有一個相關的相關的一個發展歷史的
⑥ 幼兒教育的歷史發展
教養機構根據一定的培養目標和幼兒的身心特點,對入小學前的幼兒所進行的有計劃的教育。又稱學前西漢時期編纂的《禮記·內則》中就有關於幼兒教育的記述。中國近代幼兒教育機構始創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設於湖北武昌,名為蒙養院,1922年定名為幼稚園。歐洲近代幼兒教育產生於18世紀末19世紀初。法國牧師J.F.奧貝蘭於1771年在孚日創辦了世界上最早的幼兒學校。1802年,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R.歐文於蘇格蘭的新拉納克創辦了一所招收2~6歲工人子女的幼兒園。德國教育家F.W.A.福祿貝爾和義大利教育家M.蒙台梭利對幼兒教育的理論和實踐都產生過重要影響。在中國,宋慶齡、陶行知、陳鶴琴、張雪門等對幼兒教育事業也都作出了較大的貢獻。幼兒教育的主要任務是使兒童身心獲得正常發展,為進入小學學習做好准備。中國的幼兒教育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1981年10月中國頒發的《幼兒園教育綱要(試行草案)》,提出了幼兒教育8個方面的內容,即生活衛生習慣、體育活動、思想品德、語言、常識、計算、音樂和美術。綱要還指出,對幼兒全面發展的教育內容要貫穿在游戲、體育活動、上課、觀察、勞動、娛樂等全部生活與活動之中。蘋果應用商店中出現了豐富的幼兒教育資源,其中包括點讀機,有聲讀物等等,為幼兒教育掀開了一個新的篇章。
⑦ 我國幼兒園教育的發展經歷了哪些歷史時期
中國古代幼兒教育機構一私塾
最早的兒童啟蒙教育管理機構
中國幼兒園雛形一一育才館
中國最早的官辦學前教育機構
湖北武昌蒙養院
壬戌學制
幼稚園正式列入教育系統
中國歷史上第一所
開展教育科學研究的幼兒園
⑧ 我國幼兒園教育經歷了那些歷史時期
指兒童在幼兒園所接受的教育。 幼兒園是對三周歲以上學齡前幼兒實施保育和教育的機構,是基礎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制度的基礎階段。
幼兒教育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說,凡是能夠影響幼兒身體成長和認知、情感、性格等方面發展的有目的的活動,如幼兒在成人的指導下看電視、做家務、參加社會活動,等等,都可說是幼兒教育。而狹義的幼兒教育則特指幼兒園和其他專門開設的幼兒教育機構的教育。幼兒園教育在中國屬於學校教育系統,和學校教育一樣,幼兒園教育也具有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所沒有的優點,如計劃性、系統性等。幼兒園教育以幼兒園教師為主要讀都對象,致力於宣傳黨和國家的幼兒教育政策,反映幼兒教育研究與改革成果,交流幼兒園、托兒所、家庭教育經驗,介紹國內外幼兒教育信息,提供幼兒教育活動材料和教學參考資料。
教養機構根據一定的培養目標和幼兒的身心特點,對入小學前的幼兒所進行的有計劃的教育。又稱學前西漢時期編纂的《禮記·內則》中就有關於幼兒教育的記述。中國近代幼兒教育機構始創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設於湖北武昌,名為蒙養院,1922年定名為幼稚園。歐洲近代幼兒教育產生於18世紀末19世紀初。法國牧師J.F.奧貝蘭於1771年在孚日創辦了世界上最早的幼兒學校。1802年,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R.歐文於蘇格蘭的新拉納克創辦了一所招收2~6歲工人子女的幼兒園。德國教育家F.W.A.福祿貝爾和義大利教育家M.蒙台梭利對幼兒教育的理論和實踐都產生過重要影響。在中國,宋慶齡、陶行知、陳鶴琴、張雪門等對幼兒教育事業也都作出了較大的貢獻。幼兒教育的主要任務是使兒童身心獲得正常發展,為進入小學學習做好准備。中國的幼兒教育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1981年10月中國頒發的《幼兒園教育綱要(試行草案)》,提出了幼兒教育8個方面的內容,即生活衛生習慣、體育活動、思想品德、語言、常識、計算、音樂和美術。綱要還指出,對幼兒全面發展的教育內容要貫穿在游戲、體育活動、上課、觀察、勞動、娛樂等全部生活與活動之中。蘋果應用商店中出現了豐富的幼兒教育資源,其中包括點讀機,有聲讀物等等,為幼兒教育掀開了一個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