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歷史發展的直接動力 最終動力 最基本動力
人類社會形態的演變根本不是什麼「歷史發展」。
「歷史發展的直接動力 最終動力 最基本動力」,這種表述在概念上是不成立的,是一種混淆概念的說詞。具有概念上的極大蒙騙性。
② 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包括哪些方面
社會歷史是指人類社會已發生的事件、經歷的過程以及對這些事件和過程的記述。是社會中的個人、群體、整個人類從事各種活動所造成的事物和過程的總和。同自然歷史一樣,社會歷史是一種客觀的合乎規律的發展過程。
社會歷史的客觀性主要表現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決定著人們之間的生產關系和其他社會關系,人們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每一代人只能從前一代人那裡獲得既定的社會生產力,他們可以發展這種生產力,但必須以現有的生產力為基礎。
因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整個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具有最終的決定作用。但社會歷史又有自已的特點。自然界的歷史可以在沒有人的意識參與的情況下進展,而社會歷史則是在具有意識、追求著自覺目的的人的活動過程中形成的。
社會歷史的發展不是單純的直線的前進過程,而是一個曲折的前進過程,有時還會伴隨著局部的倒退。由於動物生存發展的地理環境不同、各種具體的社會條件不同,各個民族、部落、部族和國家的發展速度和發展水平也必然存在著差異,以至在同一時期內不同的民族、部落、部族和國家分別處於不同的歷史階段。
但社會發展的總趨勢則是朝著同一的根本方向前進著的,不管地球上不同民族、不同部落、不同部族、不同國家處於怎樣不同的歷史階段,將來都會進入社會的高級階段──共產主義社會。蜜蜂和螞蟻已經進入共產主義階段。
③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歷史發展的的根本動力是 A科學技術B階級斗爭C社會革命D社會基本矛盾
B。精英階級與愚鈍大眾的階級斗爭
④ 簡答題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有哪些
一樓答的絕對是錯的 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生產力的進步 主要矛盾是直接動力版 具體階級權斗爭是矛盾的反應 比如在古代 階級斗爭就是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斗爭 主要矛盾就是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 改革和革命都是斗爭的表現形式 只不過改革是統治階級(地主)使用的手段 是自上而下的 革命是受壓迫階級(農民) 是自下而上的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重要標志
⑤ 人類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什麼
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回的矛盾,構成人類社會答基本矛盾.這兩對矛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決定著社會發展的總體趨勢.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是在人與人之間不同的生產關系基礎上產生的,也進一步體現在經濟分配上.以辛亥革命為例,20世紀初,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日益擴大.清政府在被迫簽訂了《辛丑條約》以後,各地被帝國主義列強不同程度的控制和瓜分.為了支付巨額賠款,十多年間,清政府的財政開支激增4倍多,各種舊稅有一次次被追加,各種巧立名目的新稅更是層出不窮.各官吏還要中飽私囊,至使民怨沸騰,社會矛盾激化最終導致辛亥革命的爆發.
⑥ 人類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什麼
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版和上層建築權的矛盾,構成人類社會基本矛盾。這兩對矛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決定著社會發展的總體趨勢。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是在人與人之間不同的生產關系基礎上產生的,也進一步體現在經濟分配上。以辛亥革命為例,20世紀初,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日益擴大。清政府在被迫簽訂了《辛丑條約》以後,各地被帝國主義列強不同程度的控制和瓜分。為了支付巨額賠款,十多年間,清政府的財政開支激增4倍多,各種舊稅有一次次被追加,各種巧立名目的新稅更是層出不窮。各官吏還要中飽私囊,至使民怨沸騰,社會矛盾激化最終導致辛亥革命的爆發。
⑦ 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進步和發展的根本動力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1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社會歷史是由人的實踐活動構成的,每斤人都在版一定權裎庋上參與了歷史的創造,但人們在歷史發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質和大小是不同的.唯物史觀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發展的基本觀點出發,強調社會歷史首先是物質生產發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歷史.
2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廣大勞動群眾作為物質生產的承擔者和社會生產力的體現者,創造了人們吃,穿,住,用,行等必須的生活資料.他們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從事物質資料生產,推動物質生產發展的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
3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人民群眾的實踐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人民群眾還直接創造了豐碩的社會精神財富.
4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在任何時期都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在階級社會中,生產關系的變革,社會制度的更迭,都是通過人民群眾的革命實現的.人民群眾通過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創造和改變社會關系,從而不斷推動社會歷史的進步和發展.
⑧ 社會歷史的本質和發展的根本動力
一、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一)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囊括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形成了社會有機體的基本結構,存在於人類經歷的每一個社會形態之中,貫穿社會發展始終,是其他社會矛盾最為深刻的根源,決定並制約著其他社會矛盾的存在和解決。這兩對矛盾運動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所以這兩對矛盾被稱為社會基本矛盾。
(二)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首先,生產力是社會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動力因素,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最終決定力量。
其次,社會基本矛盾特別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是「一切歷史沖突的根源」,決定著社會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
再次,社會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解決方式,並從根本上影響和促進社會形態的變化和發展。
二、階級斗爭在階級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一)階級和階級斗爭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才出現的社會現象
人類進入階級社會後,社會基本矛盾集中表現為階級矛盾,基本矛盾的解決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因而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階級斗爭是經濟利益根本對立的會集團之間的斗爭。爭取和維護本階級的經濟利益是階級斗爭的實質內容。
(二)階級斗爭是階級對立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它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階級斗爭推動了同一社會形態自身的發展;其次,階級斗爭的作用更突出地表現在階級社會中一種社會形態向另一種社會形態轉變的質變過程中;最後,階級斗爭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最集中地表現在階級社會向無階級社會的過渡中。
(三)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是認識階級社會的科學方法
堅持階級分析方法,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和階級斗爭觀點去貫徹和認識階級社會的社會歷史現象。階級分析的方法為我們透過紛繁復雜的階級社會現象,認識階級社會的本質和規律,提供了科學的指導。
三、革命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階級斗爭具有多種表現形式,而社會革命則是階級斗爭的最高表現。
(一)社會革命的實質和根源
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形態的新舊更替是通過社會革命實現的。社會革命不是指社會生活個別方面的變化,而是同整個社會根本制度的變革相聯系的。它是革命階級為改變舊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而進行的政治斗爭,是階級斗爭的最高表現形式。
社會革命的實質是進步階級推翻反動階級的統治,用先進的社會制度代替腐朽落後的社會制度,解放生產力。
社會革命的根本問題是國家政權問題,革命的首要標志是國家政權從反動階級手中轉到革命階級手中。
社會革命的根源:社會革命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必然產物。馬克思指出:「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發生矛盾。於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發展的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這就是說,社會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就在於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活躍易變的生產力則是它的終極動因。
(二)革命對社會發展的巨大作用
社會革命的作用:首先,社會革命對社會歷史的發展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革命是歷史前進的「火車頭」,是階級社會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決定性環節和手段。其次,社會革命能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積極性和偉大作用。再次,無產階級革命將會為消除階級對抗,並充分利用全人類的文明超過,促進社會全面進步而創造條件。
四、改革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一)社會改革及其根源
社會革命和改革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兩個十分重要的概念,社會革命是社會根本制度的變革,是社會發展中質的飛躍。社會改革是在保持社會根本制度不變的前提下,對社會制度的實現形式或某些環節和方面進行的變革,是社會發展中的量變或部分質變。社會改革包括兩種形式:一種是革命性的改革;另一種是改良性的改革,也稱社會改良。
社會改革的根源:社會改革和社會革命都是解決社會基本矛盾的基本形式和途徑,兩者相互補充,共同推動著社會的不斷進步。
(二)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社會改革,作為歷史觀范疇,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所謂社會改革的普遍性,是指社會改革不僅存在於社會主義社會中,而且存在於人類有史以來 的各種社會制度之中,並對社會發展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所謂社會改革的特殊性,是指不同國家、不同社會制度條件下的社會改革具有不同的性質和特點。
(三)社會主義改革
首先,社會主義社會仍然有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上層建築不適合經濟基礎的情況,這種情況有時甚至還很嚴重,不改革就不能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其次,社會主義制度是對傳統所有制的徹底否定,不可能一開始就十分完美,需要有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再次,社會主義是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首先獲得勝利的,無論是物質條件、精神條件還是制度創新的經驗都很欠缺,新生的社會主義制度必然會存在許多問題,只能通過改革來解決問題。最後,世界正處於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社會制度並存、對峙、競爭的時代,科技發展十分迅速,經濟競爭異常激烈,為適應這樣的國際形勢,世界各國都在改革,社會主義國家必須通過改革適應科技和生產力的發展,才能充分顯視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所以鄧小平認為,「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從解放生產力這個意義上講,改革與革命有相似之處,所以改革是一場新的革命。
社會主義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這是社會主義改革的本質規定。
五、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和活動,科學技術在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系統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科學技術是科學和技術的統稱。科學和技術彼此密切相聯,二者相互依賴、相互作用。
(一)科學技術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杠桿
這具體表現在它服務於人類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實踐,進動社會財富的增長和社會形態的變遷上,具有增長知識、改善思維、提高認識、更新觀念的社會功能。
具體地來說:第一,科技改革推動生產方式變革。第二,科技革命推動生活方式變革。第三,科技革命推動思維方式變革。
(二)科學技術的社會作用具有兩重性
科技革命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大大增強了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但同時也意味著增強了人類破壞自然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帶來了「全球問題」。
但「全球問題」決不能單純歸結為科學技術的原因。全球問題是社會眾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它的產生同人們長期以來片面看待科技的作用和人與自然的關系直接相關。而造成全球問題更為主要的根源是各種社會因素。
全球問題的最終解決,不僅要依賴社會制度、價值觀念的變革,依賴國際社會的通力合作,也必須要依靠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合理利用.社會歷史發展動力問題,是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唯物史觀的基本理論問題.從整個人類社會歷史進程來看,社會歷史發展動力是一個"合力".這個"合力"是一個包括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需要和利益、目的和手段等各種要素在內的、動態的動力系統.上述動力系統的各種要素,存在於動力系統結構的各個方面,發揮各自的功能和作用.這些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一個總的合力.社會的發展不是哪一個方面單獨發生作用的結果;哪一個方面都不能獨自推動社會的發展.只有這個合力,才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在社會歷史的不同階段上,這些要素所處的位置是不同的,對歷史發展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
一、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一)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囊括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形成了社會有機體的基本結構,存在於人類經歷的每一個社會形態之中,貫穿社會發展始終,是其他社會矛盾最為深刻的根源,決定並制約著其他社會矛盾的存在和解決。這兩對矛盾運動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所以這兩對矛盾被稱為社會基本矛盾。
(二)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首先,生產力是社會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動力因素,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最終決定力量。
其次,社會基本矛盾特別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是「一切歷史沖突的根源」,決定著社會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
再次,社會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解決方式,並從根本上影響和促進社會形態的變化和發展。
二、階級斗爭在階級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一)階級和階級斗爭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才出現的社會現象
人類進入階級社會後,社會基本矛盾集中表現為階級矛盾,基本矛盾的解決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因而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階級斗爭是經濟利益根本對立的會集團之間的斗爭。爭取和維護本階級的經濟利益是階級斗爭的實質內容。
(二)階級斗爭是階級對立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它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階級斗爭推動了同一社會形態自身的發展;其次,階級斗爭的作用更突出地表現在階級社會中一種社會形態向另一種社會形態轉變的質變過程中;最後,階級斗爭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最集中地表現在階級社會向無階級社會的過渡中。
(三)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是認識階級社會的科學方法
堅持階級分析方法,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和階級斗爭觀點去貫徹和認識階級社會的社會歷史現象。階級分析的方法為我們透過紛繁復雜的階級社會現象,認識階級社會的本質和規律,提供了科學的指導。
三、革命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階級斗爭具有多種表現形式,而社會革命則是階級斗爭的最高表現。
(一)社會革命的實質和根源
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形態的新舊更替是通過社會革命實現的。社會革命不是指社會生活個別方面的變化,而是同整個社會根本制度的變革相聯系的。它是革命階級為改變舊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而進行的政治斗爭,是階級斗爭的最高表現形式。
社會革命的實質是進步階級推翻反動階級的統治,用先進的社會制度代替腐朽落後的社會制度,解放生產力。
社會革命的根本問題是國家政權問題,革命的首要標志是國家政權從反動階級手中轉到革命階級手中。
社會革命的根源:社會革命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必然產物。馬克思指出:「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發生矛盾。於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發展的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這就是說,社會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就在於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活躍易變的生產力則是它的終極動因。
(二)革命對社會發展的巨大作用
社會革命的作用:首先,社會革命對社會歷史的發展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革命是歷史前進的「火車頭」,是階級社會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決定性環節和手段。其次,社會革命能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積極性和偉大作用。再次,無產階級革命將會為消除階級對抗,並充分利用全人類的文明超過,促進社會全面進步而創造條件。
四、改革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一)社會改革及其根源
社會革命和改革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兩個十分重要的概念,社會革命是社會根本制度的變革,是社會發展中質的飛躍。社會改革是在保持社會根本制度不變的前提下,對社會制度的實現形式或某些環節和方面進行的變革,是社會發展中的量變或部分質變。社會改革包括兩種形式:一種是革命性的改革;另一種是改良性的改革,也稱社會改良。
社會改革的根源:社會改革和社會革命都是解決社會基本矛盾的基本形式和途徑,兩者相互補充,共同推動著社會的不斷進步。
(二)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社會改革,作為歷史觀范疇,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所謂社會改革的普遍性,是指社會改革不僅存在於社會主義社會中,而且存在於人類有史以來 的各種社會制度之中,並對社會發展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所謂社會改革的特殊性,是指不同國家、不同社會制度條件下的社會改革具有不同的性質和特點。
(三)社會主義改革
首先,社會主義社會仍然有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上層建築不適合經濟基礎的情況,這種情況有時甚至還很嚴重,不改革就不能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其次,社會主義制度是對傳統所有制的徹底否定,不可能一開始就十分完美,需要有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再次,社會主義是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首先獲得勝利的,無論是物質條件、精神條件還是制度創新的經驗都很欠缺,新生的社會主義制度必然會存在許多問題,只能通過改革來解決問題。最後,世界正處於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社會制度並存、對峙、競爭的時代,科技發展十分迅速,經濟競爭異常激烈,為適應這樣的國際形勢,世界各國都在改革,社會主義國家必須通過改革適應科技和生產力的發展,才能充分顯視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所以鄧小平認為,「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從解放生產力這個意義上講,改革與革命有相似之處,所以改革是一場新的革命。
社會主義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這是社會主義改革的本質規定。
五、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和活動,科學技術在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系統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科學技術是科學和技術的統稱。科學和技術彼此密切相聯,二者相互依賴、相互作用。
(一)科學技術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杠桿
這具體表現在它服務於人類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實踐,進動社會財富的增長和社會形態的變遷上,具有增長知識、改善思維、提高認識、更新觀念的社會功能。
具體地來說:第一,科技改革推動生產方式變革。第二,科技革命推動生活方式變革。第三,科技革命推動思維方式變革。
(二)科學技術的社會作用具有兩重性
科技革命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大大增強了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但同時也意味著增強了人類破壞自然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帶來了「全球問題」。
但「全球問題」決不能單純歸結為科學技術的原因。全球問題是社會眾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它的產生同人們長期以來片面看待科技的作用和人與自然的關系直接相關。而造成全球問題更為主要的根源是各種社會因素。
全球問題的最終解決,不僅要依賴社會制度、價值觀念的變革,依賴國際社會的通力合作,也必須要依靠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合理利用。
望採納!!!
⑨ 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什麼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
⑩ 推動歷史發展的主要動力是什麼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生的矛盾一直都是存在的,只不過有時緩和,有時激化。生產關系實際就是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一定的生產力條件下,人們會結成各種各樣的關系,包括社會分工和產品分配關系。生產力發展了,也就意味著人們創造財富的能力提高了,社會財富會生產得多了。這時如果仍然按照原有的生產關系進行社會管理和分配,就會損害大部分人的利益,影響人們的生產積極性,人們也就不會採用新的生產技術,這樣就會阻礙社會生產的發展,實際就是使社會生產的速度減慢,社會財富創造的速度減慢。人們的生活水平就會下降,國力就會減弱,國家會受到侵略。這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生的矛盾尖銳了,這時就要改變生產關系,以促進生產力發展。
例如奴隸社會時代,由於生產力的落後,一個人不可能單獨完成生產任務,所以必須進行大規模的集體勞動。奴隸雖然被剝奪了全部勞動成果,但總還能維持生命,如果不當奴隸,恐怕遲早要餓死。這就是奴隸制度雖然很殘酷但能夠長期存在的原因。當生產力提高,個人的能力已經能夠維持生產生活的時候,再把勞動者的全部勞動成果剝奪,就會引起勞動者的不滿,勞動者就不會再努力勞動。這時就要採取封建生產關系,讓勞動者能夠佔有一部分勞動成果,這樣會提高勞動者的積極性,勞動者為了獲得更多的勞動成果,就會想辦法提高勞動技能,生產更多的社會財富,剝削者實際也能剝削到更多的財富。生產力也會得到促進。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不斷在發生,人們也就要不斷調整自己和他人的關系,採取更有利於提高生產力,創造更多社會財富的生產關系,於是人類社會就不斷向前發展.(1)人類社會是一個由許多矛盾構成的復雜矛盾體系,其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這兩對矛盾,構成了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成為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2)這兩對矛盾的相互作用,推動著矛盾的不斷解決和社會的不斷進步。一方面,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決定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另一方面,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又反作用於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再者,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的解決,必須藉助於新的上層建築的力量,才能推動生產關系的變革和新經濟基礎的形成,從而使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使社會向前發展。
(3)這兩對基本矛盾的辯證運動推動著人類社會從較低級向較高級的社會形態發展。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以生產力的發展為最終動因。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便引起生產關系的相應變革;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變革的客觀要求,又導致上層建築的變革;新的上層建築的建立,保證了新的生產關系的形成和發展,從而解放了生產力,推動了生產力和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4)這兩對基本矛盾之間從基本適合到基本不適合,又在變革舊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的基礎上達到新的基本適合的矛盾運動,推動著社會形態向更高階段發展。人類社會五種社會形態的依次更替,就是社會基本矛盾辯證運動推動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