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能源發展歷史

能源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09 15:57:25

Ⅰ 可再生能源發展史

可再生能源發展史:
我國古代很早就應用可再生能源:利用風車粉、利用高山流水帶動水車臼米磨粉、利用水流伐木運輸、利用陽光烘乾食品。
可再生能源發展史上,風能、水力、太陽能、地熱和生物質能對能源供應的貢獻率大幅度提高。水力發電在世各地如雨後春筍迅速發展。現在各國目光都在太陽能上大做文章。
從2006年1月1日起,《可再生能源法》也正式實施,國家通過該法引導、激勵國內外各類經濟主體參與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促進可再生能源長期發展。所有這些 對於擁有幾十年發展史的太陽能熱水器產業而言,無疑是一個極大的利好消息。
太陽能熱發電技術,即把太陽輻射熱轉抵達成電能的發電技術。它包括兩大類:一類是利用太陽熱能直接發電,如半導體或金屬材料的溫差發電、真空器件中的熱電子和熱離子發電以及鹼金屬熱發電轉換和磁流體發電等,這類發電的特點是發電裝置本體沒有活動部件,但此類發電量小,有的方法尚處於原理性試驗階段。另一類是將太陽熱能通過熱機帶動發電機發電,其基本組成與常規發電設備類似,只不過其熱能是從太陽能轉換來。
在一個世紀前的1878年一年小的太陽能動力站在巴黎建立,該裝置是一個小型點聚集太陽能熱動力系統,盤式拋物面反射鏡將陽光聚焦到置於其焦點處的蒸汽鍋爐,由此產生的蒸汽驅動一個很小的互交式蒸汽機運行。1901年,美國工程師研製成功7350W的太陽能蒸汽機,採用70平方米的太陽聚光集熱器,該裝置安裝在美國加州做實驗運行。1950年,原蘇聯設計了世界上第一座塔式太陽能熱發電站的小型實驗裝置,對太陽能熱發電技術進行了廣泛的、基礎性的探索和研究。1952年,法國國家研究中心在比利牛斯山東部建成一座功率為1MW的太陽爐。
1973年,世界性石油危機的爆發刺激了人們對太陽能技術的研究與開發。相對於太陽能電池的價格昂貴、效率較低,太陽能熱發電的效率較高、技術比較成熟。許多工業發達國家,都將太陽能熱發電技術作為國家研究開發的重點。從1981-1991年10年間,全世界建造了裝機容量500kW以上的各種不同形式的兆瓦級太陽能熱發電試驗電站20餘座,其中主要形式是塔式電站,最大發電功率為80MW。
太陽池太陽能熱發電最早是在以色列進行研究開發的。20世紀70年代,以色列在死海沿岸先後建造了3座太陽池太陽能熱發電站,以提供其全國1/3用電量的需求。美國也曾計劃將加州南部薩爾頓海的一部分建成太陽池,用以建造800-600MW太陽池太陽能熱發電站。後來,以色列和美國均對其太陽池熱發電計劃作了改變。
隨著能源緊缺各國尋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越來越高。我國的水力發電已躍為國際先進項列。風力發電廣泛興起、太陽能發電開始投入已見成效。
就幾種形式的太陽熱發電系統相比較而言,塔式熱發電系統的成熟度目前不如拋物面槽式熱發電系統,而配以斯特林發電機的拋物面盤式熱發電系統雖然有比較優良的性能指標,但目前主要還是用於邊遠地區的小型獨立供電,大規模應用成熟度則稍遜一籌。應該指出,槽式、塔式和盤式太陽能熱發電技術同樣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並正在積極開展工作。美國政府的太陽能熱電發展計劃並列塔式、槽式和盤式三種熱發電技術,目的在於滿足不同高層應用的需求。
在國內,隨著太陽能利用技術的迅速發展,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一些高等院校和中科院電工研究所等單位和機構,也對太陽能熱發電技術做了不少應用性基礎實驗研究,並在天津建造了一套功率為1kW的塔式太陽能熱發電模擬實驗裝置,在上海建造了一套功率為1kW的平板式低沸點工質太陽能熱發電模擬實驗裝置。
在北京,中科院電工研究所對槽式拋物面反射鏡太陽能熱發電用的槽式拋物面聚光集熱淚盈眶器也作了不少單元性試驗研究。目前,中科院電工研究所建立了一套1kW碟式太陽能熱發電系統,正在進行實驗研究。此外,80年代初,湖南湘潭電機廠與美國公司合作,設計並研製成功率5kW的盤式太陽能熱發電裝置樣機
我國太陽能熱發電技術的研究開發工作開始於70年代末,但由工藝、材料、部件及相關技術未得到根本性的解決,加上經費不足,熱發電項目先後停止和下馬。國家「八五」計劃安排了小型部件和材料的攻關項目,帶有技術儲備性質,與國外差距很大。近年來,國外太陽熱發電技術發展很快,我國應加快這項技術的引進研製,找准切入點建立示範電廠,以填補國內空白。

Ⅱ 能源的建設歷程

●2003年,國務院作出關於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設,形成若干個億噸級煤炭骨幹企業的重大決策。
●2005年2月,國務院成立煤礦瓦斯防治部際協調領導小組,統籌協調解決煤礦瓦斯防治的重大問題。2005年以來小組會議每年召開一次。
●2007年11月,國家發改委發布《煤炭產業政策》,從產業布局、市場准入、產業技術、企業組織等方面明確了鼓勵性、限制性和禁止性政策。
●2007年12月,我國發電裝機邁上7億千瓦新台階。2002年至2007年五年間,我國新增發電裝機規模約3.5億千瓦,相當於新中國成立至2002年50多年的總和,也相當於英國、法國、義大利三個發達國家電力裝機的總和。
●2008年底國家石油儲備一期項目全部建成,並儲滿原油,我國石油安全有了初步保障。按照國務院批準的《國家石油儲備中長期規劃(2008—2020年)》,國家石油儲備二期於2009年初啟動,項目建設已全面展開,其中獨山子、蘭州項目已建成投用。
●2009年8 月1日,我國開始實行四級風力發電標桿上網電價,按照風力資源優劣,劃分出四個區域,並劃定相應標桿上網電價。風電標桿電價的實施,有力推動了我國風電產業的市場化進程。
●2010年12月19日,中國海油國內油氣年產量首次超過5000萬噸,成功建成「海上大慶油田」,我國由此跨入海洋油氣生產大國行列。
●2010年底,中國風電裝機總量達到4182.7萬千瓦,首次超越美國成為風電裝機世界第一大國。
●2011年3月17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公布,提出優化能源結構,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完善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資源環境稅費制度,改變了過去敞開口子供應能源的發展思路。
●2011年12月22日,中國石油(8.60,-0.07,-0.81%)海外油氣作業年產量突破1億噸、權益產量達到5000萬噸,「海外大慶」高水平、高質量建成。
●2012年5月,國家能源局會同財政部等部門出台《頁岩氣發展規劃(2011—2015)》,大力推動頁岩氣勘探開發,以增加我國天然氣資源供應。

Ⅲ 晶科能源的發展歷程

可供參考:
2006年晶科復能源有制限公司成立。
2007年硅錠投產
2009年,晶科能源收購浙江太陽谷,開始電池片與組件生產。運行中國第一條NPC技術全自動組件生產線
2010年成功上市,掛牌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同年成立德國、美國分公司。
2011年垂直產能達到1吉瓦,並成立瑞士、法國、義大利分公司,成立北京辦事處。
2012年全球首家組件通過雙85光伏企業,普華永道2012光伏企業可持續成長指數排名全球第四。
2013年成立日本分公司,垂直產能達到2.1吉瓦,上榜最佳僱主100強。
2014年9月30日,產能達到2.8吉瓦。

Ⅳ 能源利用歷史

能源利用歷史
對人類能源的利用史略加考查,可以發現人類對能源的利用主要有三大轉換:第一次是煤炭取代木材等成為主要能源;第二次是石油取代煤炭而居主導地位;第三次是20世紀後半葉開始出現的向多能源結構的過渡轉換.
人類利用能源的歷史,也就是人類認識和征服自然的歷史.人類利用能源的歷史可分為五大階段:
(1)火的發現和利用;
(2)畜力、風力、水力等自然動力的利用;
(3)化石燃料的開發和熱的利用;
(4)電的發現及開發利用;
(5)原子核能的發現及開發利用.
18世紀前,人類只限於對風力、水力、畜力、木材等天然能源的直接利用,尤其是木材,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長期占據首位.蒸汽機的出現加速了18世紀開始的產業革命,促進了煤炭的大規模開采.到19世紀下半葉,出現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能源轉換.1860年,煤炭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佔24%,1920年上升為62%.從此,世界進入了「煤炭時代」.
19世紀70年代,電力代替了蒸汽機,電器工業迅速發展,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逐漸下降.1965年,石油首次取代煤炭占居首位,世界進入了「石油時代」.1979年,世界能源消費結構的比重是:石油佔54%,天然氣和煤炭各佔18%,油、氣之和高達72%.石油取代煤炭完成了能源的第二次轉換.
但是地球上石油的儲量有限,石油的大量消費,使能源供應嚴重短缺,世界能源向石油以外的能源物質轉移已勢在必行.世界能源正面臨一個新的轉折點.在能源消費結構中,已開始從石油為主要能源逐步向多元能源結構過度.新能源包括地熱、低品位放射性礦物、地磁等地下能源;還包括潮汐、海浪、海流、海水溫差、海水鹽差、海水重氫等海洋能和風能、生物能等地面能源;以及太陽能、宇宙射線等太空能源.在這些能源中,核能是最有希望取代石油的重要能源.

Ⅳ 人類對於能源的開發利用大致經歷了哪幾個歷史時期

人類對能源的利用主要有三大轉換:
第一次是煤炭取代木材等成為主要能源;
第二次是石油取代煤炭而居主導地位;
第三次是20世紀後半葉開始出現的向多能源結構的過渡轉換.

Ⅵ 人類使用能源的發展史是怎樣

人力---水利---煤---石油----天燃氣---核能---太陽能---可燃冰

Ⅶ 人類的歷史,也是一部能源發展史嗎

題主的說法我比較贊同,能源發展史和人類歷史進程的確是息息相關的,從最初的柴火,到內煤炭,電容,石油,天然氣,再到新能源如風能、水利發電、核能、地熱能、可燃冰等等,每一種新能源的發現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人類歷史向前發展。

Ⅷ 新能源歷史

常見新能源形式概述
太陽能
太陽能一般指太陽光的輻射能量。太陽能的主要利用形式有太陽能的光熱轉換、光電轉換以及光化學轉換三種主要方式
廣義上的太陽能是地球上許多能量的來源,如風能,化學能,水的勢能等由太陽能導致或轉化成的能量形式。
利用太陽能的方法主要有:太陽電能池,通過光電轉換把太陽光中包含的能量轉化為電能;太陽能熱水器,利用太陽光的熱量加熱水,並利用熱水發電等。
太陽能可分為3種:
1.太陽能光伏 光伏板組件是一種暴露在陽光下便會產生直流電的發電裝置,由幾乎全部以半導體物料(例如硅)製成的薄身固體光伏電池組成。由於沒有活動的部分,故可以長時間操作而不會導致任何損耗。簡單的光伏電池可為手錶及計算機提供能源,較復雜的光伏系統可為房屋照明,並為電網供電。 光伏板組件可以製成不同形狀,而組件又可連接,以產生更多電力。近年,天台及建築物表面均會使用光伏板組件,甚至被用作窗戶、天窗或遮蔽裝置的一部分,這些光伏設施通常被稱為附設於建築物的光伏系統。
2.太陽熱能 現代的太陽熱能科技將陽光聚合,並運用其能量產生熱水、蒸氣和電力。除了運用適當的科技來收集太陽能外,建築物亦可利用太陽的光和熱能,方法是在設計時加入合適的裝備,例如巨型的向南窗戶或使用能吸收及慢慢釋放太陽熱力的建築材料。
3.太陽光合能:植物利用太陽光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因此,可以人為模擬植物光合作用,大量合成人類需要的有機物,提高太陽能利用效率。
核能
核能是通過轉化其質量從原子核釋放的能量,符合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方程E=mc^2;,其中E=能量,m=質量,c=光速常量。核能的釋放主要有三種形式:
A.核裂變能
所謂核裂變能是通過一些重原子核(如鈾-235、鈾-238、鈈-239等)的裂變釋放出的能量
B.核聚變能
由兩個或兩個以上氫原子核(如氫的同位素—氘和氚)結合成一個較重的原子核,同時發生質量虧損釋放出巨大能量的反應叫做核聚變反應,其釋放出的能量稱為核聚變能。
C.核衰變
核衰變是一種自然的慢得多的裂變形式,因其能量釋放緩慢而難以加以利用
核能的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

(1)資源利用率低
(2)反應後產生的核廢料成為危害生物圈的潛在因素,其最終處理技術尚未完全解決
(3)反應堆的安全問題尚需不斷監控及改進
(4)核不擴散要求的約束,即核電站反應堆中生成的鈈-239受控制
(5)核電建設投資費用仍然比常規能源發電高,投資風險較大
海洋能
海洋能指蘊藏於海水中的各種可再生能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水溫差能、海水鹽度差能等。這些能源都具有可再生性和不污染環境等優點,是一項亟待開發利用的具有戰略意義的新能源。
波浪發電,據科學家推算,地球上波浪蘊藏的電能高達90萬億度。目前,海上導航浮標和燈塔已經用上了波浪發電機發出的電來照明。大型波浪發電機組也已問世。我國在也對波浪發電進行研究和試驗,並製成了供航標燈使用的發電裝置。將來的世界,每一個海洋里都會有屬於我們中國的波能發電廠。波能將會為我國的電業作出很大貢獻。
潮汐發電,據世界動力會議估計,到2020年,全世界潮汐發電量將達到1000-3000億千瓦。世界上最大的潮汐發電站是法國北部英吉利海峽上的朗斯河口電站,發電能力24萬千瓦,已經工作了30多年。中國在浙江省建造了江廈潮汐電站,總容量達到3000千瓦。
風能
風能是太陽輻射下流動所形成的。風能與其他能源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它蘊藏量大,是水能的10倍,分布廣泛,永不枯竭,對交通不便、遠離主幹電網的島嶼及邊遠地區尤為重要。
風力發電,是當代人利用風能最常見的形式,自19世紀末,丹麥研製成風力發電機以來,人們認識到石油等能源會枯竭,才重視風能的發展,利用風來做其它的事情。
1977年,聯邦德國在著名的風谷--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的布隆坡特爾建造了一個世界上最大的發電風車。該風車高150米,每個漿葉長40米,重18噸,用玻璃鋼製成。到1994年,全世界的風力發電機裝機容量已達到300萬千瓦左右,每年發電約50億千瓦時。
生物質能
生物質能來源於生物質,也是太陽能以化學能形式貯存於生物中的一種能量形式,它直接或間接地來源於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質能是貯存的太陽能,更是一種唯一可再生的碳源,可轉化成常規的固態、液態或氣態的燃料。地球上的生物質能資源較為豐富,而且是一種無害的能源。地球每年經光合作用產生的物質有1730億噸,其中蘊含的能量相當於全世界能源消耗總量的10-20倍,但目前的利用率不到3%。
生物質能利用現狀
2006年底全國已經建設農村戶用沼氣池1870萬口,生活污水凈化沼氣池14萬處,畜禽養殖場和工業廢水沼氣工程2,000多處,年產沼氣約90億立方米,為近8000萬農村人口提供了優質生活燃料。
中國已經開發出多種固定床和流化床氣化爐,以秸稈、木屑、稻殼、樹枝為原料生產燃氣。2006年用於木材和農副產品烘乾的有800多台,村鎮級秸稈氣化集中供氣系統近600處,年生產生物質燃氣2,000萬立方米。
地熱能
地球內部熱源可來自重力分異、潮汐摩擦、化學反應和放射性元素衰變釋放的能量等。放射性熱能是地球主要熱源。我國地熱資源豐富,分布廣泛,已有5500處地熱點,地熱田45個,地熱資源總量約320萬兆瓦。
氫能
在眾多新能源中,氫能以其重量輕、無污染、熱值高、應用面廣等獨特優點脫穎而出,將成為21世紀最理想的新能源。氫能可應用於航天航空、汽車的燃料,等高熱行業。
海洋滲透能

如果有兩種鹽溶液,一種溶液中鹽的濃度高,一種溶液的濃度低,那麼把兩種溶液放在一起並用一種滲透膜隔離後,會產生滲透壓,水會從濃度低的溶液流向濃度高的溶液。江河裡流動的是淡水,而海洋中存在的是鹹水,兩者也存在一定的濃度差。在江河的入海口,淡水的水壓比海水的水壓高,如果在入海口放置一個渦輪發電機,淡水和海水之間的滲透壓就可以推動渦輪機來發電。
海洋滲透能是一種十分環保的綠色能源,它既不產生垃圾,也沒有二氧化碳的排放,更不依賴天氣的狀況,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在鹽分濃度更大的水域里,滲透發電廠的發電效能會更好,比如地中海、死海、我國鹽城市的大鹽湖、美國的大鹽湖。當然發電廠附近必須有淡水的供給。據挪威能源集團的負責人巴德·米克爾森估計,利用海洋滲透能發電,全球范圍內年度發電量可以達到16000億度。
水能
水能是一種可再生能源,是清潔能源,是指水體的動能、勢能和壓力能等能量資源。廣義的水能資源包括河流水能、潮汐水能、波浪能、海流能等能量資源;狹義的水能資源指河流的水能資源。是常規能源,一次能源。水不僅可以直接被人類利用,它還是能量的載體。太陽能驅動地球上水循環,使之持續進行。地表水的流動是重要的一環,在落差大、流量大的地區,水能資源豐富。隨著礦物燃料的日漸減少,水能是非常重要且前景廣闊的替代資源。目前世界上水力發電還處於起步階段。河流、潮汐、波浪以及涌浪等水運動均可以用來發電。
可以利用電解水分子和光以及化學分解水分子的方式,來分解到可燃燒的氫氣,它可作為新的,多用途的能源來替代現有的礦物質能源。水分子的分解過程簡而易行,投資少見效快。這給水能的綜合利用帶來了廣泛的前景,在地球上,水是一種到處可見的液態物質。通過水的分解裝置,制備出氫燃料,可用於汽車,航天航空,熱力發電等工業和民用方面,在較大的程度上,緩解了人類對礦物質資源的過分依賴。

閱讀全文

與能源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