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武器發展歷史

武器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09 15:37:50

1. 中國槍械的發展史

中國現代武復器發展歷史
簡單制的
從無到有
從繳獲日軍
到解放戰爭繳獲國軍裝備
解放後從前蘇聯引進技術
開始仿製前蘇聯軍用產品
小到步槍
大到飛機導彈都是仿製品
後來與蘇關系破裂
自主研發
兩彈一星什麼的我也不多說了
後遭遇文革十年,出了核軍工方面沒有遭到迫害
常規武器幾乎沒有什麼發展
改革開放後
開始有科技強軍戰主體思想
從90年代
開始小步慢跑
引進外來技術的同時
吸收外來軍工技術
進行整合
從96年台海危機之後
開始意識到藍水海軍的重要性
近10年來進展還可以
很多常規武器的研發和製造
已經擺脫了對俄式技術的依賴
但至今為止我過軍工方面
心臟病問題一直在努力解決
無論是戰斗機,主張坦克
大型水面艦艇
很多還都不是我們自主研發的中國心
隨著現代化戰爭的需求
海軍將會成為重頭戲
陸軍在大國中逐漸的有可能會被改編成特種作戰部隊
未來二十
我們的國家也會有自己的航母戰斗群成軍
(成軍和有一艘航母完全是兩回事)
希望對您有幫助
詳細具體也沒給您寫什麼只是個概括!

2. 槍的發展史是什麼

槍的產生和發展

據史料記載,在1259年,中國就製成了以黑火葯發射子窠的竹管突火槍,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射擊火器。隨後,又發明了金屬管形射擊火器——火銑,到明代已在軍隊中大量裝備。

14世紀時歐洲也有了從槍管後端火門點火發射的火門槍。15世紀歐洲的火繩槍,從槍口裝入黑火葯和鉛丸,轉動一個杠桿,用硝酸鉀浸過的燃著的火繩頭移近火孔,即可用手點燃火葯發射。

最有名的火繩槍是16世紀20年代出現於西班牙的「穆什克特」火槍。這種火槍的口徑在23毫米以內,槍重8~10千克,彈丸重約50克,射程達250米。彈丸用木製的或鐵制的通條從槍口裝填。裝備「穆什克特」火槍的步兵稱為火槍手。由於火繩雨天容易熄滅,夜間容易暴露,這種槍在16世紀後逐漸被燧石槍所代替。

來復槍

早期的槍械部是前裝滑膛槍。1520年,德國紐倫堡的一名鐵匠戈特,為了簡化前裝手續,減少氣體泄出,使彈丸在槍膛內起緊塞作用並提高裝填速度,發明了直線式線膛槍,採用圓形鉛球彈丸。由於「膛線」一詞的英文讀音是「田田來復」,所以線膛槍也被稱作來復槍。至今,印有戈特姓名和1616年生產日期的步槍還保存在博物館內。這種帶有膛線的來復槍射擊精度大大超過了滑膛槍。

16世紀以後,膛線由直線形改為螺旋形,發射時能使長形鉛丸作旋轉運動,出膛後飛行穩定,提高了射擊精度,增加了射程。較為有名的是法國的米寧前裝式來復槍。此槍重約43千克,有4條螺旋形膛線,最大射程914米。彈丸長形,頭部蛋形,底部中空,略小於口徑,比較容易從槍口填裝,發射時火葯氣體使彈底部膨脹而嵌入膛線以發生旋轉。但由於這種線膛槍前裝很費時間,因而直到後裝槍真正得到發展以後,螺旋形膛線才被廣泛採用。

最有名的是英國帕特里克弗格森於1776年發明的一種新式來復步槍。這種槍射程達180米,平均每分鍾可射4~6次。這比起當時每分鍾只能發射一次,射程僅如米的一般步槍來說確是巨大進步。弗格森在槍膛內刻上螺旋形的紋路即來復線,使發射的彈頭旋轉前進,增加了子彈飛行的穩定性、射程和穿透力;又在槍上安裝了調整距離和瞄準的標尺,提高了射擊命中率。

19世紀,人們對槍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825年,法國軍官德爾文設計了一種槍管尾部帶葯室的步槍,採用球形彈丸,彈丸裝入槍管後,利用探條沖打,使彈丸變形而嵌入膛線。這種槍的射程和精度都有明顯提高。德爾文被稱為「現代步槍之父」。

1848年出現的米涅式步槍,構造比德爾文步槍更加簡化,省去了專門的葯室,彈丸也改為中空式。

從後面裝彈的擊發槍

1800年,人們發現了雷汞,緊接著便又發明了含雷汞擊發葯的火帽。把火帽套在帶火孔的擊砧上,打擊火帽即可引燃膛內火葯,這就是擊發式槍機。隨後,1812年在法國出現了定裝式槍彈。它是將彈頭、發射葯和紙彈殼連成一體的槍彈。於是,人們開始從槍管尾部裝填槍彈。這是由一位普魯士軍械工人馮·德雷澤1835年發明的,他把自己造的槍稱為「針槍」。一勾扳機,一根長撞針便從彈葯筒的底部穿過,插入炸葯,刺在雷管,引發炸葯爆炸,將彈丸發射出去。後膛迅速裝彈使德雷澤槍成了一種優越的武器,並於1840年裝備普魯士軍隊。

擊針槍比以前的槍具有更高的射速,而且射手能以任何一種姿勢重新填子彈。可是在當時,幾乎所有的國家和極力反對後裝槍。戰爭使對後裝槍持反對意見的人改變了看法。1866年,奧地利軍隊在戰爭中遭到了後獲槍的沉重打擊,於是法國、俄國、奧地利,還有歐洲其他國家都紛紛裝備了後裝槍。

1866年,法國裝備了A·沙斯波式擊針槍,俄國則裝備了英國人卡萊式結構的擊針槍。然而,紙殼子彈沒有可靠的密閉,影響射擊精度,並使槍機結構復雜化了。因此,在19世紀70年代,擊針槍被更完善的機柄式步槍所代替,這種步槍使用定裝式金屬殼子彈和裝有彈簧擊針的活動槍機,把氣體由封起來,解決了後噴問題。

這種從後面裝彈的武器從此才真正具有了前人無法想像的射程、准確性和發射速度,因此威力大增。從此,槍在戰爭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1870年的色丹戰役中,歷史上最後一次大規模騎兵沖鋒,在一次群射中遭到了慘重的打擊。

首先使用金屬殼子彈的毛瑟步槍

1871年,普魯士王國姓毛瑟的兩兄弟研製成功了世界上第一支發射金屬外殼子彈的步槍,並用它來裝備軍隊。這是一種採用金屬彈殼槍彈的機柄式步槍。這種槍的口徑為11毫米,有螺旋膛線,發射定裝式槍彈,由射手操縱槍機機柄,實現開鎖、退殼、裝彈和閉鎖。這種槍可靠性好,操作簡單方便,很快顯示出它的威力來。

1881年,毛瑟步槍改進後,在槍管下方槍托里裝上可容8發槍彈的管形彈倉,將彈倉裝滿後,可多次發射,1882年被普魯土政府用作基本的步兵武器。毛瑟又進一步改進其設計,最後發明出一種裝在槍內的5發匣式彈倉。這種槍成為德軍的制式步兵武器,並被世界備國所仿造。1886年無煙火葯首先在法國用作槍彈發射葯後,由於火葯性能提高,殘渣減少,以及金屬深孔加工技術的進步,步槍的口徑大都減小到8毫米以下,彈頭初速也進一步得到提高。1896年,毛瑟步槍也改為使用這種無煙火葯製造的槍彈,並將口徑改為792毫米。不久,很多國家都購買和裝備了這種先進的步槍。

小口徑自動步槍的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人們普遍認識到單兵突擊的意義已經不大了。

1958年,美軍首先開始試驗發射556毫米雷明頓槍彈的小口徑自動步槍AR15。它由美國著名槍械設計師斯通納設計,1963年定名為M16步槍並裝備部隊,開槍械小口徑化的先河。M16步槍重3l千克,有效射程為400米,彈頭命中目標後能產生翻滾,在有效射程內的殺傷威力較大。這種槍後來的改進型M16AI和M16AZ步槍,均用來裝備美軍。

德國HK33E步槍許多國家也研製出多種發射小口徑槍彈的步槍。前蘇聯於1974年定型了口徑為545毫米的AK74自動槍和P11K74輕機槍。在歐洲一些國家還裝備了無托步槍。這種槍握把在彈匣前方,可保持足夠的槍管長度,槍長明顯縮短,如法國的FAMAS步槍,奧地利的施太爾通用槍和英國的SA80步槍。1980年10月,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選定556毫米作為槍械的第二標准口徑,並在各公約國軍隊中裝備這種高射速小口徑的自動步槍。

3. 中國武器發展史是怎樣的

從49年開始的收繳槍械開始到目前的信息化武器體系發展。

中國武器發展史並不是一帆風順的。

4. 世界武器發展史。詳細

早在1915年,為了適應陣地戰的需要,義大利人B·A·列維里設計了一種發射9mm手槍彈的雙管連發槍,從而奠定了現代沖鋒槍的基礎。1918年,德國人H·斯邁塞爾設計的第一支適於單兵使用的伯格曼MP18式9mm沖鋒槍問世,同年,其改進型MP18I式沖鋒槍正式裝備德國陸軍使用。

20~30年代是沖鋒槍初步發展時期。在這一時期,許多國家對沖鋒槍的戰術作用認識不足,因而產品型號不多。有代表性的沖鋒槍包括義大利的維拉· 佩羅薩和伯萊塔M1938A式,德國的伯格曼MP18I式和MP38式,西班牙的MX1935式和T·N·35系列,瑞士的MKMO,美國的湯普森M1928A1式及蘇聯的ППД1934/38式。這些沖鋒槍因其結構復雜、成本較高,體積、質量較大,安全性、可靠性差,使生產的數量和使用范圍受到了限制。

40年代是沖鋒槍發展的全盛時期,包括品種、性能、數量和裝備范圍都有較大的發展,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個時期沖鋒槍的主要特點是:①普遍採用沖壓、焊接和鉚接工藝,簡化了結構,降低了成本;② 多數槍設有專門的保險機構,以改善安全性,如義大利的TZ沖鋒槍不僅採用快慢機保險,還最早採用了握把保險;③廣泛採用折疊式或伸縮式槍托,以改善武器的便攜性,如德國的MP38式是世界上第一支折疊式金屬托沖鋒槍,法國的E·T·V·S是第一支折疊式木托沖鋒槍;④除了蘇聯採用7.62mm手槍彈和美國採用11.43mm手槍彈外,其他國家普遍採用9mm帕拉貝魯姆手槍彈,這種槍彈可與大多數手槍通用。

50年代出現了結構新穎的沖鋒槍,性能也不斷改善。如捷克斯洛伐克的ZK476式,不僅首先採用包絡式槍機,而且是第一支將彈匣裝在握把內的沖鋒槍。又如,以色列的烏齊沖鋒槍為了增強安全性,採用了雙保險或三重保險;為減小槍的質量,發射機座、護木和握把等開始採用高強度塑料件。

60年代,為了滿足特種部隊和保安部隊在特殊環境下作戰需要,發展了短小輕便,且可單手射擊的輕型、微型沖鋒槍。有的沖鋒槍還裝有可分離的消聲器,或與沖鋒槍固接的消聲器,前者如英國的英格拉姆M10式和德國的MP5SD式,後者如英國的L34A1式微聲沖鋒槍。

70年代,一些國家在武器系列化、彈葯通用化和小口徑化的思想指導下,開始以小的短槍管自動步槍作為沖鋒槍,如美國斯通納槍族中63式、柯爾特CAR-15式(其改進型為XM177E2式)、德國HK53式、蘇聯AKCУ-74式等,以更好地完成常規沖鋒槍的戰斗使命。

80年代至今,使用手槍彈的常規沖鋒槍進一步向多功能化、系列化的方向發展。美國的卡利科系列沖鋒槍充分應用螺旋式彈匣的設計特點,使全槍結構緊湊、平衡性好,且彈匣容彈量大。美國的韋弗PKS超輕型沖鋒槍採用持久潤滑設計,使武器無需塗油,且不用工具也能在戰地快速拆卸修理。另外通過給沖鋒槍配用各種光學瞄準鏡、消聲器,使其具備有多種功能。同時,一些國家還先後研製了集手槍、沖鋒槍和短管自動步槍三者性能於一身的個人自衛武器,如比利時的FNP90式、英國的布希曼、德國的MP5K式、法國的GIAT-PDW等。這類武器均有結構緊湊、操作輕便、人機工程性能好和火力密集等共同特點。

5. 中國武器發展史

1896年,湖北總督張之洞創建的漢陽兵工廠,生產出了中國第一支步槍「漢陽造」。也就是我們經常在小說里看到的紅軍手裡的「老套筒」。1929年,東北王張作霖的沈陽兵工廠亦能生產、仿製步槍、輕重機槍。沈陽兵工廠是當時中國最大、最先進的兵工廠。1935年,國民政府在德國的幫助下,仿製了一款德國毛瑟步槍,後來命名為「正中步槍」。新中國成立後,主要是仿製蘇式武器如:54、56式步槍、沖鋒槍,喀秋莎火箭炮,薩姆式防空導彈。在蘇聯的幫助下,空軍仿製了米格15噴氣戰斗機,我們空軍現在天上飛的殲7也是仿製蘇米格21的產品。海軍除了蘇聯援助我們的四艘驅逐艦(舊艦),在北海艦隊號稱「四大金剛」外,主要是仿製一些蘇式的魚雷快艇、獵潛艇類。我們當時生產的魚雷快艇大都是木殼的。進入九十年代以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步伐不斷加快,國力提升,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中國的軍工產業迎來了脫胎換骨爆發式的發展。逐步擺脫了仿製的模式,走出了一條獨立自主科學發展的道路,我們先後研製列裝了空軍;殲8、殲10、飛豹戰斗轟炸機,四代機殲20的橫空出世代表中國空軍的研製水平已進人世界最先進的行列。海軍:我們的核潛艇093、094,我們的不依賴空氣的lp常規動力潛艇完全有能力在美國的太平洋東西兩岸游弋。驅逐艦、護衛艦,特別是170、171驅逐艦的列裝,使我們的海軍有了真正意義的防空能力。陸軍:我們的遠程火箭炮完全有能力覆蓋整個台灣島,是那些台獨分子的夢魘。99A坦克,可以和世界上任何坦克較量而絲毫不落下風。而我們的反坦克利器「末敏彈」的研製成功又是這些鋼鐵怪獸變成了「死老鼠」。我們的二炮是一支世界上任何敵人都不敢小覷的強大力量,它是我們祖國的鎮宅寶劍,有了它,我們就可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總之,中國的武器裝備在經過了幾代人的艱難的探索、厚積薄發,迎來了美好的春天。向那些科學家、祖國的功臣、民族的脊樑致敬!!。

6. 祖國的武器發展歷史

太多了
猿人用的石頭,木棒
石器,標槍,
弓箭,金屬刀劍
火葯發明後就太多了.......
一直到如今上天,下海的......

7. 誰有武器發展歷史多來點!!

一、我國裝備發展狀況和經驗教訓
50年代,我國的武器裝備發展走過了一段仿製定型的歷程。僅陸軍裝備就仿製定型生產了各類武器、彈葯50多種,初步實現了陸軍武器裝備的國產化、制式化。這是我國近代武器裝備史上的一次飛躍,對人民軍隊的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和增強國防力量具有重大意義。在蘇聯政府全面毀約停援之後,我國完全走上了一條自力更生發展武器裝備的道路。在短短的12年裡,我國先後研製成功原子彈、導彈,常規武器裝備也從仿製走向自行設計製造。

改革開放為我國的武器裝備和科學技術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贏得了難得的機遇。在技術引進方面,比較成功的範例是「旅滬」級艦船的建造和「強-5」強擊機的改進。廣大讀者都知道,這兩種型號的平台,都是我國自行設計和製造的。因此,就總體設計思想而言,完全體現了我軍武器裝備體系的特色。引進國外技術、規范必須在這個指導思想下加以改造、吸收並進行「系統集成」,使之成為我國裝備系統的一部分,絕不能照搬照套,否則將受制於人。

應該特別指出的是,任何國家的武器裝備現代化都不能依賴引進,核心技術、關鍵技術人家也不會賣給你。我們絕不排斥一切可能條件下的技術交流與合作,但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國防科學技術和武器裝備,爭取國際技術交流與合作。

武器裝備的高、中、低檔搭配是世界范圍的一種普遍現象,各國軍隊無一例外。這方面,各國的差異很大。美國的高檔武器裝備也僅佔三分之一左右,中檔武器裝備的比例較大,低檔裝備的比例很小。俄羅斯則更重視高檔武器裝備的研製和出口,自己裝備的高檔裝備卻不多。我軍引進數量極少的高檔裝備,完全是為了適應我軍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的要求,使武器裝備的高、中、低檔的體系配置有所改善。值得一提的是,高、中、低檔武器裝備體系不僅表現為簡單的數量比例關系,而且也使它的內在質量配置更加合理。

武器裝備研製實行「一體化設計」是由於武器裝備越來越復雜、已經成為「系統」而提出來的。對於這樣一個龐大的系統,如果只考慮「打」的問題,而忽視運輸、技術保障等與「打」密切相關的問題,就不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即使裝備部隊了,也難以形成戰鬥力。因此,在發展武器裝備時必須嚴格實行「一體化設計」,保證使配套裝備、設施、儀器、儀表等能夠同步裝備部隊,迅速形成部隊戰鬥力。

然而多種原因會造成裝備研製周期過長,比如前期技術儲備不足、經費投入不到位、生產工藝落後,或者一味追求先進性造成設計方案一改再改從而延誤了時間等等。1957-1959年,美國三軍因論證不充分,就造成了裝備采辦過程中重復、過時而被取消的31種重要武器計劃,浪費了35億美元。70年代,美國國防采辦管理體制已經實現了高度集中統一,但仍有21種武器裝備的研製費超支21%以上。我國也有因技術儲備不足和生產工藝不過關而造成裝備研製失敗的事例。1958年,我國曾進行過「東風」107型和「東風」113型兩種高空高速殲擊機的設計試制,但因戰術技術要求過高,脫離當時航空科技與工業發展的實際水平,不得不中途停止研製,浪費了經費、資源和時間。這是一個值得吸取的教訓。

二、「殺手鐧」武器與體系對抗

「殺手鐧」是對敵具有巨大震懾作用,可以取得巨大殺傷效果的武器;體系對抗是全面發展陸、海、空軍和戰略武器,提高裝備體系的整體對抗能力。應該說這是兩種不同的發展武器裝備的思路,但兩者不對立。「殺手鐧」不是孤立的,而應當成為裝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殺手鐧」,是為了進一步完善裝備體系,並且可以帶動裝備體系更快地發展,使體系對抗的能力上一個檔次。在這方面我國是有成功經驗的,曾獨立自主地研製成功導彈、原子彈,填補了我國裝備體系中戰略核武器的空白,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鄧小平曾尖銳地指出,如果60年代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三個大國之一,就沒有這樣的地位。

體系對抗的思想,是90年代初期提出來的發展武器裝備的新思路。作為一個有幾百萬軍隊的大國,必須樹立「強敵對抗」的思想,從長遠的觀點出發,應當全面建設裝備體系。在軍費緊張、科技力量有限的條件下,可以有重點地發展幾種「殺手鐧」武器。但必須指出,武器裝備發展應當樹立大系統觀,絕不能在系統之外再去發展獨立的「殺手鐧」武器,而應當把「殺手鐧」作為裝備大系統的一部分,使「殺手鐧」和提高裝備體系的整體對抗能力統一起來。

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的「躍遷式」發展,是指在武器裝備發展過程中,跨越發達國家發展武器裝備的一個或二三個歷史階段,而直接瞄準世界先進水平的做法。通常情況下,軍事技術是很難實現「躍遷式」發展的,必須嚴格按照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的科研分類方法,堅持國內研究與技術引進相結合、近期與中長期相結合、重點發展與技術領域全面發展相結合的原則,為研製新武器和改進在役裝備提供必需的技術准備。

軍事技術可以通過國際交流加以引進,但引進的大都是二三流技術,而不是最先進的。如果沒有扎實的技術基礎,即使引進了最先進的軍事技術,也會因為國內的基礎差而無法實現消化、吸收,最終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更談不上「躍遷式」發展。武器裝備也是這樣,先進的武器裝備可以在國內雄厚的軍事技術基礎上研製,也可以從國外引進,經過消化、吸收,轉化為本國先進的軍事技術。但歸根結底,還是要把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的「躍遷式」發展建立在本國軍事技術發展的基礎上,不能指望「買」來的「躍遷式」發展。

至於「躍遷式」發展與循序漸進模式之間的效費比孰優孰劣,很難做出准確的判斷。但是,實施跨階段的「躍遷式」發展,是有很大風險的,常常會欲速不達。就我個人的看法,盡量不要做出超越階段的選擇。即使選擇,象有些人所說的跨越常規排水型艦隊模式,直接過渡到以大型導彈地效應飛艇和深V型艦船等平台為主的艦隊結構;跨越導彈垂直發射系統反導模式,直接發展射束武器和粒子束武器等新的反導模式,也必須進行科學的論證,慎重決策。因為各國還都有很多技術難點沒有突破,還要走很長的路。

三、發展高技術武器裝備是最終目標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武器裝備將朝著綜合化和高技術化的方向發展,體系將更加完善。槍械、火炮、坦克仍將是未來陸戰場上的主戰武器裝備,但其彈葯尤其是火炮和坦克炮彈葯將逐步實現制導化,武裝直升機已成為立體化陸戰場的空中打擊力量,作戰指揮也將實現自動化。作戰飛機的機載武器和火控系統將進一步完善,垂直/短距起降、無人駕駛飛機將加入對地攻擊的行列,電子對抗飛機、空中預警飛機、空中偵察飛機也將成為作戰飛機的一部分。

從長遠看,還是要發展高技術武器裝備,縮短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這樣,既可以產生一種威懾作用,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一旦戰爭不可避免,還可以用高技術武器毀傷敵人,盡量減少己方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近年來的局部戰爭表明,技術優勢已成為一種戰爭優勢,擁有技術優勢的一方往往成為戰場上的勝者。因此,各國都十分重視發展高技術武器。

雖然從經濟的角度講,高技術武器的確有高投入和高風險的特徵。但是,它還有高經濟效益和高軍事效益的一面。如果簡單地對單件武器裝備的價格做比較,高技術武器裝備的價格的確顯得「十分昂貴」。但只要認真地算一筆細帳就會看出,高技術武器裝備的軍事經濟效益卻高出常規技術兵器十幾倍、幾十倍甚至上百倍。此外,常規技術兵器的戰場毀傷率是很高的,造成人員、裝備的損失也很慘重。高技術武器則不同,它實施非接觸式的遠程打擊,或在敵射界外實施攻擊,人員、裝備的損失很小。這筆帳算下來,恐怕就不會再認為高技術武器價格昂貴了,反而會感到它比常規技術兵器「便宜」得多。

用成熟技術改造大量現役裝備、彈葯,是大幅度提高裝備性能的有效方法。這方面成功的事例很多,最典型的如美國的B-52戰略轟炸機。眾所周知,B-52飛機於1948年立項設計,1952年交付部隊,1967年在越南戰爭中首次亮相投入實戰,在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中也都有上佳表現。B-52早已於1958年停止生產,但美軍堅持用成熟技術對其進行改造,現共有八種型號,使B-52飛機成為一株「常青樹」,也樹立了改造現役裝備的成功典範。

在普通航空炸彈上加裝制導裝置、可控彈翼及相應的控制設備,將其改裝成為精確制導彈葯,的確是大幅度提高現有普通航彈效費比的有效途徑,只要條件允許,就應當大力倡導並組織實施。但是,改造現役裝備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個必須是利用已成熟的技術,而不是重新研製;另一個是現役裝備確有改造價值,兩個條件缺一不可。否則,不但不能提高現有裝備的效費比,反而會增加新的投入,造成新的浪費和負擔。

樓主有問題可以聯系我

8. 武器的發展史

簡單說就是由最初的冷兵器時代發展到現在的速射武器時代,一句話速度越快
死亡越快。
舉個例子
美國a10攻擊機的復仇者6管加特林機關炮,一個字

9. 武器發展簡史

劍:中國古代用於近戰刺殺和劈砍的尖刃冷兵器。分劍身和劍柄兩部分,劍身細長,兩側有刃,頂端尖而成鋒。劍柄短,便於手握。劍常配有劍鞘。中國最早的劍是西周時期的青銅劍。以後隨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鐵劍和鋼劍。

矛:中國古代用於直刺,扎挑格鬥的冷兵器。由矛頭和矛柄組成。矛頭多以金屬製作,矛柄多採用木、竹和藤等材料製作,也有用金屬材料的。矛長通常為1.8-2.7米,有的達4米多。矛頭一般長40厘米,有的達80多厘米。早期的矛頭為石頭或獸骨,隨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青銅和鐵制矛頭。

戟:中國古代將矛和戈攻能合為一體的格鬥用冷兵器。由戟頭和戟柄組成。戟頭以金屬材料製作,戟柄為木、竹質。戟最長可達3米多。既能直刺,扎挑,又能勾、啄,是步兵、騎兵使用的利器。早期使用的戟是青銅戟,以後隨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鐵戟。

刀:中國古代用於近距離砍和劈的單兵格鬥冷兵器。由刀身和刀柄兩部分組成。刀身狹長,刃薄脊厚。刀柄或長或短。其種類很多,有大刀、腰刀和環首刀等,是中國古代軍隊裝備的主要兵器。早期為石刀,後來發展為青銅刀、鐵刀和鋼刀。

匕首:一種短小似劍的冷兵器。由刀身和刀柄兩部分組成。長20-30厘米,有單刃和雙刃之分。匕首短小易藏,從古至今一直是軍隊使用的冷兵器之一。

戈:中國古代用於鉤殺和啄擊的冷兵器。由戈頭和柄組成。戈頭多為青銅鑄造。柄多為竹、木製作,長度通常為1米左右,最長超過3米。戈盛行於商代至戰國時期。戰國晚期,鐵兵器使用漸多,逐漸淘汰了青銅戈,至西漢後期已絕跡。

弓箭:中國古代以弓發射的具有鋒刃的一種遠射兵器。弓由彈性的弓臂和有韌性的弓弦構成;箭包括箭頭、箭桿和箭羽。箭頭為銅或鐵制,桿為竹或木質,羽為雕或鷹的羽毛。是中國古代軍隊使用的重要武器之一。

盾:中國古代軍隊使用的手持防護兵器。形狀有長方形、梯形或圓形。材料為皮革、木材、藤或金屬等。大盾高約1米,寬約60-80厘米。小盾高約60厘米,寬約40厘米。

鎧甲:中國古代軍隊將士穿在身上的防護兵器。由3部分組成:甲身、甲裙和甲袖,甲裙和甲袖可以上下伸縮,便於作戰。最初以藤木和皮革等材料製造,以後隨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青銅和鐵制鎧甲,可以用效地防禦青銅和鐵制兵器的攻擊。

火銃:中國元代及明代前期金屬管狀射擊火器。由前膛、葯室和尾[上「鞏」下「金」]組成。使用時點燃由葯室引出的葯線,引燃葯室內的火葯,藉助火葯燃氣的爆發力將預裝入前膛內的石彈或鐵彈射出,殺傷敵人。火銃是中國元古代第一代金屬管狀射擊火器,以銅和鐵鑄造,至遲出現於元代(約公元14世紀初),後普遍用於海戰和陸戰。戰時使用的火銃有:單管手銃、多管三眼銃、五排銃、七星銃、十眼銃和大口徑碗口銃(口徑為100-120毫米)等。

佛朗機:中國明代中期火炮。由母銃和子銃構成。母銃身管細長,口徑較小,銃身配有準星、照門,能對遠距離目標進行瞄準射擊。銃身兩側有炮耳,可將銃身置於支架上,能俯仰調整射擊角度。銃身後部較粗,開有長形孔槽,用以裝填子銃。子銃類似小火銃,每一母銃備有5至9個子銃,可預先裝填好彈葯備用,戰斗時輪流裝入母銃發射,因而提高了發射速度。佛朗機為歐洲發明,明嘉靖元年(1522年)由葡萄牙傳入中國,按其國名稱為「佛朗機」。嘉靖三年(1524年),明廷仿製成功第一批32門佛朗機,每門重約300斤,母銃長2.85尺,配有4個子銃。之後,明廷又陸續仿製出大小型號不同的各式佛朗機,裝備北方及沿海軍隊。

鳥銃:中國明朝後期對火繩槍和燧發槍的統稱。由槍管、火葯池、槍機、準星、槍柄等組成。使用時通過預燃的火繩扣動槍機,帶動火繩點燃火葯池內壓實的火葯,藉助火葯燃氣的爆發力將槍管內鉛彈射出,殺傷敵人。鳥銃為歐洲發明,明嘉靖年間由魯密(今譯魯姆,位於今土耳其)傳入中國,明廷遂仿製。最初仿製的鳥銃為前裝、滑膛、火繩槍機,為近代步槍雛形。口徑約為9-13毫米,槍管長1-1.5米,全槍長1.3-2米,重2-4千克。彈重3-11克,射程150-300米,曾為明、清軍隊的主要輕型火器裝備之一。

閱讀全文

與武器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