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語言學發展史上的幾個階段各是什麼
一、傳統語言學
(一)古希臘語言學
(二)古羅馬語言學
二、歷史比較語言學
(一)歷史比較語言學的形成
(二)歷史比較語言學的發展
(三)青年語法學派
三、現代語言學
(一)索緒爾與結構主義語言學
四、當代語言學
(一)喬姆斯基與轉換生成語言學
(1)語音發展的歷史擴展閱讀:
一、19世紀的歷史語言學
瓊斯的發現,啟發了語言研究者的想像。此後的100多年裡,除了語言歷史比較研究外,其他方面的研究都黯然失色了。學者們的著述大多是比較語法方面的,接著開始構擬原始印歐語。在這種風尚的影響下,19世紀的語言學家都忙於印歐語各語言間的歷史比較,並重建那個假擬中的母語。19世紀中葉,達爾文創立了「進化論」,語言進化的理論也自然包括其中了。
重視語言歷史變化的學風推動了語言理論的發展。19世紀70年代,以德國萊比錫大學為中心的一批語言學家,認為語言變化是有規律的,語言中某個詞的語音變化會影響相同環境中許多同類音的變化,進而認為語音變化無例外。
被人們戲稱為「青年語法學派」的理論,現在看有很多可商榷的地方,但當時他們這種重視客觀材料的研究方法,的確把語言學向前推進了一步。19世紀的語言研究對後世影響很大。直到現在,還有不少語言學家在從事語音歷史變化規律的研究。
二、20世紀初期到中葉的描寫語言學
到了20世紀,語言研究的重點開始從語言變化轉向語言描寫。這種轉變的發起人是瑞士語言學家F·索緒爾。他在1915年的《普通語言學教程》中,反復並明確地強調了前人從未有過的觀點:語言學的目的是研究語言各要素之間的關系,語言要素的價值是由它與其他要素之間的關系決定的,語言就是由這些要素精密交織而成的一種結構。從而創立了結構語言學。
索緒爾之後,結構語言學迅速發展,不久便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布拉格學派、哥本哈根學派、美國學派、倫敦學派和莫斯科學派。它們分別從功能、音位、語符、控制等不同的角度發展了結構語言學。尤其是美國學派,其代表人物L·布龍菲爾德等人,為後代的語言研究建立了一個極有價值的方法論。
但隨之而來的則是語言研究范圍變得越來越窄,以至於它與別的學科逐漸失去了聯系,變成了局外人不敢涉足的深奧學科。這樣,它必將面臨著一場革命。
三、20世紀中葉到近期的轉換生成語言學
1957年,年僅29歲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師N·喬姆斯基,出版了《句法結構》一書。這本僅120頁的小冊子,使語言學發生了新的轉變。
喬姆斯基認為,布龍菲爾德學派的研究范圍太窄,胃口又太大。想從一堆語言材料里發現一套適用於任何語言的分析和描寫方法,是不現實的。語言學家關心的不該是一堆語言材料,即語言行為,而應該是語言能力,即人腦中先天具有的一種能夠認知和生成無限多合格話語,同時又能辨認錯誤句子的能力。語言學家應當對語言的這個內在系統先有一個推測和假設。
描寫具體話語的語法是描寫語法;運用一系列規則來生成合格的話語和辨認不合格話語的語法是生成語法。喬姆斯基開創了生成語言學時代。
語言學家當前討論的生成語法有好幾種,其中比較著名的是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在喬姆斯基的影響下,他的學生G·雷科夫和R·S·麥克萊建立了生成語義學;美國語言學家C·菲爾莫爾建立了格語法。目前的語言學是格語法、生成語義學、轉換生成語法三足鼎立。
Ⅱ 語言媒體上發展歷史
Java平台和語言最開始只是SUN公司在1990年12月開始研究的一個內部項目。SUN公司的一個叫做帕特里克·諾頓的工程師被自己開發的C和C語言編譯器搞得焦頭爛額,因為其中的API極其難用。帕特里克決定改用NeXT,同時他也獲得了研究公司的一個叫做「Stealth 計劃」的項目的機會。
「Stealth 計劃」後來改名為「Green計劃」,JGosling(詹姆斯·高斯林)和麥克·舍林丹也加入了帕特里克的工作小組。他們和其他幾個工程師一起在加利福尼亞州門羅帕克市沙丘路的一個小工作室裡面研究開發新技術,瞄準下一代智能家電(如微波爐)的程序設計,SUN公司預料未來科技將在家用電器領域大顯身手。團隊最初考慮使用C 語言,但是很多成員包括SUN的首席科學家比爾·喬伊,發現C 和可用的API在某些方面存在很大問題。
工作小組使用的是內嵌類型平台,可以用的資源極其有限。很多成員發現C 太復雜以至很多開發者經常錯誤使用。他們發現C 缺少垃圾回收系統,還有可移植的安全性、分布程序設計、和多線程功能。最後,他們想要一種易於移植到各種設備上的平台。
根據可用的資金,比爾·喬伊決定開發一種集C語言和Mesa語言搭成的新語言,在一份報告上,喬伊把它叫做「未來」,他提議SUN公司的工程師應該在C 的基礎上,開發一種面向對象的環境。最初,高斯林試圖修改和擴展C 的功能,他自己稱這種新語言為C --,但是後來他放棄了。他將要創造出一種全新的語言,被他命名為「Oak」(橡樹),以他的辦公室外的樹而命名。
就像很多開發新技術的秘密的工程一樣,工作小組沒日沒夜地工作到了1992年的夏天,他們能夠演示新平台的一部分了,包括Green操作系統,Oak的程序設計語言,類庫,和其硬體。最初的嘗試是面向一種類PDA設備,被命名為Star7,這種設備有鮮艷的圖形界面和被稱為「Duke」的智能代理來幫助用戶。1992年12月3日,這台設備進行了展示。
同年11月,Green計劃被轉化成了「FirstPerson有限公司」,一個SUN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團隊也被重新安排到了帕洛阿爾托。FirstPerson團隊對建造一種高度互動的設備感興趣,當時代華納發布了一個關於電視機頂盒的徵求提議書時(Request for proposal),FirstPerson改變了他們的目標,作為對徵求意見書的響應,提出了一個機頂盒平台的提議。但是有線電視業界覺得FirstPerson的平台給予用戶過多地控制權,因此FirstPerson的投標敗給了SGI。與3DO公司的另外一筆關於機頂盒的交易也沒有成功,由於他們的平台不能在電視工業產生任何效益,公司再並回SUN公司。
JAVA應用1994年6、7月間,在經歷了一場歷時三天的頭腦風暴的討論之後,約翰·蓋吉、詹姆斯·高斯林、比爾·喬伊、帕特里克·諾頓、韋恩·羅斯因和埃里克·斯庫米,團隊決定再一次改變了努力的目標,這次他們決定將該技術應用於萬維網。他們認為隨著Mosaic瀏覽器的到來,網際網路正在向同樣的高度互動的遠景演變,而這一遠景正是他們在有線電視網中看到的。作為原型,帕特里克·諾頓寫了一個小型萬維網瀏覽器,WebRunner,後來改名為HotJava。同年,Oak改名為Java。商標搜索顯示,Oak已被一家顯卡製造商注冊,因此團隊找到了一個新名字。這個名字是在很多成員常去的本地咖啡館中杜撰出來的。名字是不是首字母縮寫還不清楚,很大程度上來說不是。雖然有人聲稱是開發人員名字的組合:James Gosling(詹姆斯·高斯林)Arthur Van Hoff(阿瑟·凡·霍夫)Andy Bechtolsheim(安迪·貝克托克姆),或「Just Another Vague Acronym」(只是另外一個含糊的縮寫)。還有一種比較可信的說法是這個名字是出於對咖啡的喜愛,所以以Java咖啡來命名。類文件的前四個位元組如果用十六進制閱讀的話,分別為CA FE BA BE,就會拼出兩個單詞「CAFE BABE」(咖啡寶貝)。
1994年10月,HotJava和Java平台為公司高層進行演示。1994年,Java 1.0a版本已經可以提供下載,但是Java和HotJava瀏覽器的第一次公開發布卻是在1995年5月23日SunWorld大會上進行的。SUN公司的科學指導約翰·蓋吉宣告Java技術。這個發布是與網景公司的執行副總裁馬克·安德森的驚人發布一起進行的,宣布網景將在其瀏覽器中包含對Java的支持。1996年1月,升陽公司成立了Java業務集團,專門開發Java技術~
Ⅲ 簡述一下語言學發展的歷史
語言學(linguistics)是以人類語言為研究對象的學科,探索范圍包括語言的性質、功能、結構、運用和歷史發展,以及其他與語言有關的問題。語言學被普遍定義為對語言的一種科學化、系統化的理論研究。並且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現實。
語言學的歷史非常古老。人類最早的語言研究是從解釋古代文獻開始的,是為了研究哲學、歷史和文學而研究語言的。中國在漢朝時產生了小學,包括文字、音韻和訓詁。在印度和希臘,公元前4世紀到3世紀,就建立了語法學。現代的語言學建立於18世紀初期,隨著西方語言學家發現了印歐語言與梵語之間存在類似之處,產生了歷史比較語言學,旨在尋找各種語言的原始語。
功用
語言是人類特有的溝通方式,在生物或心理層面上反映人類高度演化的心智能力,在社會文化層面上反映人類文明進步。語言學就是要研究人類最核心本能的語言能力,透過對口語、書面語甚至手語進行分析和研究,進而了解人類的本質。
除了認識人類語言本質外,語言學研究還具有多種應用價值。在語言教育方面,藉由對於語言本身的了解,編成各種詞典、文法書、教科書供人學習語言,也有助於改善應對語言學習過程中遭遇到的困難與錯誤的能力。在不同語言翻譯方面,語言學理論對於筆譯和口譯有更多具體的指導,也有助於利用科技來進行機器翻譯.
Ⅳ 語言學的發展歷程
一、現代語言學的主要發展歷程
(一)歷史比較語言學
在現代語言學發展的初期,歷史比較語言學通過在世界各地搜集和整理語言標本,通過豐富的第一手資料的比較、分類、歸納、總結,發現了語言的不斷演變發展的客觀歷史。語言學家在把各個時期的語言、語法、詞彙對應關系加以對比研究後,證實了印歐諸語言的有機聯系,並且開始研究本族語及其親屬語言的聯系和它們的發展規律,從而打破了形而上學的固定不變的框架,建立了現代語言學的第一個里程碑。
但是歷史比較語言學也有它的局限性:它過分偏重於語言的縱向歷史研究,面忽視了橫向的系統研究。到了20世紀初,現代語言學進入了第二個時期,產生了結構主義語言學。
(二)結構主義語言學
結構主義語言學認為每種語言都有一套獨特的關系結構,語言中的個別單位都是在跟其他單位的區別和對立中存在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結構主義學派的創始人、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的《普通語言學教程》是一部劃時代的著作,他在書中提出的新的概念、原則和理論為現代語言學研究打下了科學的基礎。
索緒爾認為語言行為有兩部分不同的性質,一部分具有社會性,是主要的具有共性的本質,稱為「語言」(langue),另一部分具有個別性,是次要的,因人而異,稱為「言語」(parole)。這兩個部分是互相聯系的,但是它們有本質上的差別,應該分別對待。語言和言語是互相依存的。語言既是言語的工具,又是言語的產物。
按照索緒爾的學說,語言的特點在於聲音和意義之間的關系,這些關系有一定的結構規劃,從而組成了語言的符號系統。符號由「能指」和「所指」兩部分構成。索緒爾還指出了語言的橫線組合關系和豎線聚合關系的特點。
布龍菲爾德的《語言論》是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奠基性著作。他提出了語言的科學描寫的標准,制定了描寫語言結構的總框架。他認為語言是音義結合的詞彙和語法兩部分構成的整體,描寫語言結構應該從音位學開始。
結構主義採用了系統論的原則,即整體性原則、結構性原則、層次性原則、動態性原則。這些原則非常適用於語言這個系統。結構主義語言學對認識語言的系統性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到了20世紀中葉,語言學由於受到數理邏輯的影響,進入了第三個時期--語音、語法、語義、語用的綜合研究時期,這一時期的特點是:把語言看作復雜的信息系統,不僅用實驗技術和歸納方法,而且採用建立數學符號模型和形式演繹的方法。實驗語言學將語言結構劃分出詞句層次、音節層次和音素層次等等。
(三)轉換生成語言學
美國語言學家喬姆斯基不滿足於觀察言語行為的表面現象,而要探索內在的語言能力。他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語言觀:語言這個概念是從語法派生出來的。他在1957年出版了著名的《語法結構》一書,提出了「轉換生成語法」。
喬姆斯基把語言學看成跟自然科學一樣,可以從假設出發,進行推演並形式化。他提出把句法關系作為語言結構的中心,並且以此說明語言的生成性。喬姆斯基區分了語言的深層結構和表層結構,指出語言學家的任務是揭示深層結構到表層結構的轉換。他認為研究語言的目的不應當只是分類的描寫,而應當建立起一整套的形式化的演繹系統,這種形式系統包含有限的語法規則,卻能生成無限的符合語法的句子,並且能對句子的結構做出描寫。喬姆斯基還假設人們有一種語言習得機制,它可以用嚴謹的數學模型來加以類比和推導。他認為語言能力是人類天賦的,語言行為是語言能力的具體表現。
喬姆斯基的全新的語言觀被認為是一場語言學的革命。它所產生的巨大影響波及到世界各國的語言學界,而且,還在數學、社會學、哲學、心理學和計算機科學等廣大領域里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四)系統功能語言學
以英國的語言學家韓禮德為代表的功能學派認為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強調交際和交流是語言的基本功能,因此,研究語言不僅要重視它的形式結構意義,而且要重視詞句與社會文化的情景意義。韓禮德認為系統是第一性的,並且對語義功能進行了系統分類。他從語言運用的角度提出了語言有三種功能: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
韓禮德認為,結構研究是語言的表層形式,而系統研究是語言的深層形式,是語言的意義潛勢(meaningpotential),這二者是互相聯系的,缺少其中任何一項都不能對語言進行全面的描寫。
系統功能語法學派認為語言首先是一種「行為」,是一種「做」(doing)的形式,而不是一種「知」(knowing)的形式。也就是說,僅僅具有語言知識是不夠的,重要的是要能夠實際運用語言。語言行為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進行交往、相互作用的社會現象。運用系統理論研究語言,就是把語言看作一種社會符號系統,並且用這一符號系統來認識社會,認識社會與人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最終建立動態化的語言社會模式。系統理論把研究重點放在語篇上,認為語言必須通過特定的語言組合(即存在於某一特定語境中的語篇),才能充分實現其意義。
韓禮德的語言理論不但探討了語言的形式,還研究了語言的意義和功能,並且分析了語言與社會的關系。系統功能語法把語言的實際使用作為研究對象,並且在應用過程中不斷地檢驗和完善理論,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實踐性。
Ⅳ 中國古代語言發展史
1、原始社會基本來沒有文化可言。自
2、原始社會末期,開始出現了早期的文化:近似文字的刻劃符號;舞蹈和音樂(包括樂器);城市建築;禮儀;美術等
3、奴隸社會(夏商西周),神權至上,青銅器文化高度發展,成熟的文字出現了
4、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中華文化體系形成。
5、秦漢時期,佛教、道教出現,儒家學說確立統治地位,法家學說成為帝王專制統治的實際工具,國立教育體系在全國建立起來,文字統一,紙發明,中華文化大發展。
6、三國兩晉南北朝,文化受戰火摧殘,但也出現了新文化,如玄學。
7、隋唐時期,中華文化達到繁盛的巔峰,傲然屹立於世界的東方。
8、宋朝時中華文化最發達、由盛轉衰的時期。理學出現,後來確立了其統治地位。
9、元朝中華文化本身受嚴重摧殘,但對外交流大大加強。
10、明清時期,中華文化固步自封,再難有發展。
11、清末以來,中華文化受西方文化強烈影響,思想活躍,但破壞嚴重,思潮奔涌
Ⅵ YY語音的發展歷史
YY語音最早用於魔獸玩家的團隊語音指揮通話,逐漸吸引了部分傳奇私服用戶,最後發展為穿越火線游戲用戶必備的團隊語音工具,筆者曾在穿越火線游戲中目測,99%的戰隊收人廣告後面都掛著YY語音ID。2009年初YY娛樂用戶已經形成了可以和游戲用戶抗衡的用戶群,YY語音的娛樂公會開始逐步超越游戲公會,人氣也日漸增長。時至今日,YY語音已經成為集合團隊語音、好友聊天、視頻功能、頻道K歌、視頻直播、YY群聊天、應用游戲、在線影視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型即時通訊軟體。
由於YY語音的高清晰、操作方便等特點,已吸引越來越多的教育行業入駐YY,開展網路教育平台,比較著名的有外語教學頻道、平面設計教學頻道、心理學教育頻道等等!
廣州華多網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05年4月 ,旗下的YY語音是國內第一大游戲語音通訊平台,是針對中文用戶設計的多人語音娛樂平台,特別適合於游戲中的公會和娛樂用戶。體貼備至的設計,讓YY自面世以來,成為眾多游戲用戶和語音娛樂用戶的首選。
自2008年問世以來,YY以其強大穩定的語音功能、清晰流暢的音質、安全周到的服務、輕巧且人性化的設計,贏得了用戶的廣泛贊譽和深度信賴。
2012年6月公司入駐羊城創意園新辦公大樓,同時宣布啟用新的公司品牌——歡聚時代。旗下多玩游戲網和YY作為產品品牌延用。
歡聚時代於北京時間2012年11月21日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開盤價為10.5美元,與LBC發行價持平,以開盤價10.5美元,報收11.31,最高模至11.7美元,首日漲幅達到了7.71%,市值達到了6.02億美元,本次上市YY共發行780萬股ADS。YY於2013年1月24日成功舉辦我們在一起-2013YY之夜,並邀請了歪歪語音草根明星及歌手吉克雋逸參加了當晚娛樂盛典。這場主題名為「2013YY之夜」的網路互動娛樂盛典可以說是YY第一次與電視圈的親密接觸,為了將晚會的直播效果做到極致,YY首次聯合了包括國內最專業的電視導演團隊傾情打造晚會效果,通過八台以上的專業機位進行全方位拍攝,並將通過最專業的舞美、布景等實現媲美電視晚會的震撼視覺直播效果。據悉,本次盛典將在廣州最具紀念意義的地標性建築中山紀念堂舉行,現場將有超過3000人的觀眾親臨,此外預計還將有超過200萬的網路觀眾通過YY平台觀看到晚會盛典的直播現場。此前在2012年7月28日,網上有156萬人同時在線,用視頻直播互動的方式觀看了YY四周年網路慶典。
Ⅶ 語音通話的發展歷程
上個世紀 語音通話 只停留在電話、手機跟對講機、到現在逐漸發展成一種普遍的通訊手段、不僅僅只通過電話、還有聊天軟體、甚至於手機軟體都能實現語音通話。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會被視頻通話所取代。
Ⅷ 語音採集發展史
語音識別的發展歷史
——語音識別的研究工作大約開始於50年代,當時AT& T Bell實驗室實現版了第一個
可識別十個英文數字的語音權識別系統——Audry系統。
——60年代,計算機的應用推動了語音識別的發展。這時期的重要成果是提出了動
態規劃(DP)和線性預測分析技術(LP),其中後者較好地解決了語音信號產生模
型的問題,對語音識別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70年代,語音識別領域取得了突破。在理論上,LP技術得到進一步發展,動態
時間歸正技術(DTW)基本成熟,特別是提出了矢量量化(VQ)和隱馬爾可夫模型
(HMM)理論。在實踐上,實現了基於線性預測倒譜和DTW技術的特定人孤立語音識
別系統。
——80年代,語音識別研究進一步走向深入,其顯著特徵是HMM模型和人工神經元
網路(ANN)在語音識別中的成功應用。HMM模型的廣泛應用應歸功於AT& T Bell
實驗室Rabiner等科學家的努力,他們把原本艱澀的HMM純數學模型工程化,從而為
更多研究者了解和認識。ANN和HMM模型建立的語音識別系統,性南嗟薄 ̄□鉬箴患亂炯亂睛鉬箴滬鉬箴患亂峻□
Ⅸ 語音識別的發展史
1952年貝爾研究所Davis等人研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個能識別10個英文數字發音的實驗系統。
1960年英國的Denes等人研究成功了第一個計算機語音識別系統。
大規模的語音識別 研究是在進入了70年代以後,在小詞彙量、孤立詞的識別方面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
進入80年代以後,研究的重點逐漸轉向大詞彙量、非特定人連續語音識別。在研究思路上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即由傳統的基於標准模板匹配的技術思路開始轉向基於統計模型 (HMM)的技術思路。此外,再次提出了將神經網路技術引入語音識別問題的技術思路。
進入90年代以後,在語音識別的系統框架方面並沒有什麼重大突破。但是,在語音識別技術的應用及產品化方面出現了很大的進展。
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是在70年代由美國國防部遠景研究計劃局資助的一項10年計劃,其旨在支持語言理解系統的研究開發工作。
到了80年代,美國國防部遠景研究計劃局又資助了一項為期10年的DARPA戰略計劃,其中包括雜訊下的語音識別和會話(口語)識別系統,識別任務設定為「(1000單詞)連續語音資料庫管理」。
到了90年代,這一DARPA計劃仍在持續進行中。其研究重點已轉向識別裝置中的自然語言處理部分,識別任務設定為「航空旅行信息檢索」。
日本也在1981年的第五代計算機計劃中提出了有關語音識別輸入-輸出自然語言的宏偉目標,雖然沒能實現預期目標,但是有關語音識別技術的研究有了大幅度的加強和進展。
1987年起,日本又擬出新的國家項目---高級人機口語介面和自動電話翻譯系統。 中國的語音識別研究起始於1958年,由中國科學院聲學所利用電子管電路識別10個母音。直至1973年才由中國科學院聲學所開始計算機語音識別。由於當時條件的限制,中國的語音識別研究工作一直處於緩慢發展的階段。
進入80年代以後,隨著計算機應用技術在中國逐漸普及和應用以及數字信號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國內許多單位具備了研究語音技術的基本條件。與此同時,國際上語音識別技術在經過了多年的沉寂之後重又成為研究的熱點,發展迅速。就在這種形式下,國內許多單位紛紛投入到這項研究工作中去。
1986年3月中國高科技發展計劃(863計劃)啟動,語音識別作為智能計算機系統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被專門列為研究課題。在863計劃的支持下,中國開始了有組織的語音識別技術的研究,並決定了每隔兩年召開一次語音識別的專題會議。從此中國的語音識別技術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階段。 這一時期的語音識別方法基本上是採用傳統的模式識別策略。其中以蘇聯的Velichko和Zagoruyko、日本的迫江和千葉,以及當時在美國的板倉等人的研究工作最具有代表性。
· 蘇聯的研究為模式識別應用於語音識別這一領域奠定了基礎;
· 日本的研究則展示了如何利用動態規劃技術在待識語音模式與標准語音模式之間進行非線性時間匹配的方法;
·板倉的研究提出了如何將線性預測分析技術(LPC)加以擴展,使之用於語音信號的特徵抽取的方法。 目前在大詞彙語音識別方面處於領先地位的IBM語音研究小組,就是在70年代開始了它的大詞彙語音識別研究工作的。AT&T的貝爾研究所也開始了一系列有關非特定人語音識別的實驗。這一研究歷經10年,其成果是確立了如何製作用於非特定人語音識別的標准模板的方法。
這一時期所取得的重大進展有:
⑴隱式馬爾科夫模型(HMM)技術的成熟和不斷完善成為語音識別的主流方法。
⑵以知識為基礎的語音識別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視。在進行連續語音識別的時候,除了識別聲學信息外,更多地利用各種語言知識,諸如構詞、句法、語義、對話背景方面等的知識來幫助進一步對語音作出識別和理解。同時在語音識別研究領域,還產生了基於統計概率的語言模型。
⑶人工神經網路在語音識別中的應用研究的興起。在這些研究中,大部分採用基於反向傳播演算法(BP演算法)的多層感知網路。人工神經網路具有區分復雜的分類邊界的能力,顯然它十分有助於模式劃分。特別是在電話語音識別方面,由於其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成了當前語音識別應用的一個熱點。
另外,面向個人用途的連續語音聽寫機技術也日趨完善。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IBM的ViaVoice和Dragon公司的Dragon Dictate系統。這些系統具有說話人自適應能力,新用戶不需要對全部詞彙進行訓練,便可在使用中不斷提高識別率。
中國的語音識別技術的發展 :⑴在北京有中科院聲學所、自動化所、清華大學、北方交通大學等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另外,還有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四川大學等也紛紛行動起來。
⑵現在,國內有不少語音識別系統已研製成功。這些系統的性能各具特色。
· 在孤立字大詞彙量語音識別方面,最具代表性的要數92年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與中國電子器件公司合作研製成功的THED-919特定人語音識別與理解實時系統。
· 在連續語音識別方面,91年12月四川大學計算機中心在微機上實現了一個主題受限的特定人連續英語——漢語語音翻譯演示系統。
·在非特定人語音識別方面,有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在87年研製的聲控電話查號系統並投入實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