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歐洲的發展史。
知識梳理
一、世界資本主義發展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1、手工工場時代
近代資本主義的經濟開始於工場手工業經濟,其特徵是手工勞動,商業資本控制著手工業生產,重商主義盛行。商品經濟的發展日益瓦解沖擊著自然經濟和封建制度。在國際格局中,經濟中心先由農業經濟發達的亞洲轉到商業經濟發達的地中海地區,再後轉到工業經濟發達的大西洋地區;經濟領先的國家先是義大利,後是荷蘭,再後是英國。
16世紀前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人類歷史產生重大轉折,歷史從各方面體現了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鮮明特點。
⑴資本主義在歐洲的興起階段(14~16世紀)
14~15世紀世紀在義大利和西北歐產生了以僱傭勞動為基本特徵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這一經濟領域的深刻變革,引起了歐洲思想文化和社會政治領域的深刻變革,其表現有三:第一,在社會經濟方面,葡萄牙、西班牙率先開辟新航路,引發了「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國際市場開始逐漸形成,世界開始打破封閉狀態,走向統一,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成長開始形成趨勢。同時,西歐國家開始了對亞非拉地區的殖民擴張,它一方面給當地帶來深重的災難,另一方面殘暴的資本原始積累也促進了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第二,在思想文化方面,隨著自身力量的發展壯大,西歐新興的資產階級強烈要求擺脫封建束縛,14~17世紀掀起了以人文主義為旗幟的文藝復興運動。這場運動從義大利迅速波及到西歐,沉重打擊了封建勢力,為資本主義的發展起了思想解放作用。在此基礎上,西歐又是掀起了反對天主教專制的宗教改革運動,進一步打擊了封建勢力,為資本主義解除了精神枷鎖。第三,在社會制度方面,在革命條件比較成熟的尼德蘭,爆發了世界上第一場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世界第一個資本主義共和國,影響深遠。
⑵早期資產階級革命階段(17~18世紀)
17~18世紀,世界歷史繼承前一時期所具有的巨大轉變的特點,向著更深廣的方向發展。在這一時期,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成長已經發展為不可抗拒的潮流,其表現有四:①早期資產階級革命:這是指17~18世紀處於手工工場階段的歐美的英、美、法等國進行資產階級革命,並最終建立資本主義制度。1640~1688年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幾經曲折反復,推斷了斯圖亞特王朝的封建統治,建立了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制度,反映了整個世界的要求。1775~1783年的美國獨立戰爭是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它贏得了民族獨立,建立共和國。1789~1794年的法國革命擔負起反對國內外反對勢力的任務,資產階級由上到下的三個階層在廣大人民的推動下不斷把革命推向高潮。成為世界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資產階級革命。②封建國家的改革:國內外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沖擊,使歐洲的封建專制統治出現危機。法國的路易十四、俄國的彼得一世、普魯士的腓特烈二世、奧地利的特蕾西亞女王和約瑟夫二世等一些有遠見的封建君主開始實行改革,這些改革的形式都是封建君主自上而下地推行,目的都是富國強兵,鞏固封建統治,因而這些改革不可能完成向資本主義的過渡,但客觀上卻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體現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大趨勢。③啟蒙運動:隨著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革命的理論也更加成熟,以理性主義為旗幟的啟蒙運動從英國波及到歐美,其中法國的啟蒙思想成就最高。啟蒙運動比文藝復興更加廣泛和深刻,它倡導自由、平等、天賦人權,不僅成為法國和歐美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武器,還為新的資本主義社會提出了一套政治構想。④殖民擴張:為了爭奪海外市場和殖民地,資產階級開始了征服世界的活動。17~18世紀的荷蘭、英國和法國進行了多次爭霸戰爭,仍然以公開野蠻的掠奪為主要形式,是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和途徑。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這時的資本主義尚處於手工工場階段,世界上的資本主義國家寥若星辰,從全局上看,資本主義在封建主義的較量中還處在下風,這一點從拿破崙戰爭失敗中已明顯反映出。這也說明資本主義的確立、發展還需要經歷更長期的斗爭與努力。
2、蒸汽時代
工業革命於18世紀60年代首先從英國開始,大量向外擴展則在19世紀初。因此,從宏觀的角度分析,世界近代史的第二個時期——蒸汽時代起於19世紀初,止於19世紀70年代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在這個時期,資本主義的機器大革命開始出現,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開始初步確立。
⑴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的基本特徵是機器大生產代替手工勞動,工廠取代手工工場,資本主義經濟戰勝了封建主義經濟,人類社會開始從農業文明進入工業文明。在這個階段,自由資本主義盛行,經濟危機開始出現。
英國最先具備了政治和經濟的前提條件,因此工業革命首先從英國開始,從19世紀開始又向歐美國家擴展開來。1825年經濟危機首先從英國開始,標志英國國內市場統一;1847年經濟危機蔓延歐洲大陸,標志歐洲市場統一;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又標志著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的初步形成,整個世界開始在此基礎上連成一體。由於科技、市場、資本等方面的優勢,英國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獨占鰲頭,成為「世界工廠」。
⑵資產階級革命運動
工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從物質和精神上壯大了資本主義的力量。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世界各地興起了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運動。這個時期的資產階級運動有兩個歷史使命:第一,在德意俄日等封建國家,要推斷封建制度,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結果,德意通過王朝戰爭實現了民族統一,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俄日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第二,在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國家,要改革手工工場時期的上層建築,適應新的經濟基礎。結果,美國通過南北戰爭廢除了黑人奴隸制度;英國通過議會改革,使工業資產階級掌握了國家政權,法國工業資產階級通過1848年二月革命壓權建立了第二共和國。盡管各國革命的具體任務有差異,但是為工業資本主義發展開辟道路卻是這個時期所有資產階級運動的根本任務。
⑶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
資本主義制度在全世界確立的同時,資產階級征服世界的活動也空前加劇了。由於工業革命的進行,這個時期的殖民活動從野蠻掠奪的形式發展到搶占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大批亞非國家和地區被強行納入資本主義體系,成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至此,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上得以確立。通過革命改革運動和征服殖民地兩種途徑,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了。
3、電氣時代
從宏觀上看,從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上半期的二戰結束,是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擴展和深化的過程,即資本主義的電氣時代。這一時期的前三十年是和平發展時期,後四十年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和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但總體來看,經濟發展仍很迅猛。資本主義國家完成了工業革命。蒸汽時代進入了電氣時代,從自由資本主義進入壟斷資本主義時期,世界資本主義體系最終形成。具體而言,分成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濾時期(19世紀末~20世紀初)
⑴第二次科技革命:在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的30多年的穩定發展時期,第二次科技革命使資本主義生產力從蒸汽時代進入到電氣時代。其基本特徵是科技的新成果迅速應用到工業生產上,在能源、交通、電訊和化工等方面都有重大成就。資本主義經濟普遍發展的同時,呈現出不平衡性,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可以分成三種類型:以英法為代表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由於資本外投和技術設備更新慢等原因,經濟發展緩慢下來,被美德超過;以美德為代表的新興資本主義國家,由於技術設備更新快、國內外市場擴大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完善以及壟斷組織的推行等原因,經濟發展後來居上;以俄日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基礎雖然薄弱,但發展較快。在這一時期,以科技為基礎、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手段,以壟斷為組織的現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經濟模式在美德等國形成,成為發展進步的趨向。
⑵壟斷的產生:由於生產力的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也產生深刻變化,為了適應生產力發展和市場競爭的需要,壟斷組織作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方式應運而生。壟斷使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職能越來越大,調節作用越來越突出,國家和政府也日益成為壟斷組織的保護者,資本主義逐漸從自由競爭階段向壟斷階段過渡,即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但這個時期尚屬於私人壟斷階段,壟斷組織還沒有發展到壟斷整個經濟命脈的程度。
⑶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隨著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家更加瘋狂地進行擴張,更加迫切地需要對外進行資本輸出和商品輸出。19世紀末,資本主義列強將世界領土瓜分完畢,這給殖民地人民帶來沉重災難,但同時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整個世界也進一步資本主義近代化了,體現了殖民擴張破壞性與建設性並存的特點。
第二階段:兩次世界大戰時期(1914~1945年)
這個時期的資本主義經濟因為戰爭的經濟危機而大起大落,幾經波折,充分體現了資本主義經濟和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性。為適應經濟發展需要,國家政府的經濟職能進一步加強,呈現了從私人壟斷資本主義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趨向。
⑴一戰嚴懲破壞了西歐國家的經濟,引起了戰後經濟危機。英國失去了世界經濟霸主地位,美國卻掌握了世界經濟霸權,日本經濟也在迅速發展,成為東亞霸主。在美國的「金元」扶植下,西歐經濟迅速在戰爭的廢墟上崛起,進入了20年代的穩定發展時期。
⑵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同時,其基本矛盾也日益加劇並激化。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並由此引發了各國的政治危機。英法美這些資本主義制度相對完善、民主傳統影響比較強的國家,主要通過政府幹預經濟的辦法擺脫危機,保存了資本主義的民主制度,美國實行羅斯福新政,使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初具形態。
4、電子信息時代
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和電子計算機的運用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興起,它將人類社會帶入了電子信息時代。這一時期,資本主義經濟呈階段性發展,經濟格局從美國獨霸向多元化、一體化、區域集團化方向發展,資本主義殖民體系徹底崩潰,但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依然存在。
⑴第三次科技革命
條件:科學理論的突破成為理論基礎,機械、電子原有技術的進步,成為它的技術條件,第二次世界大戰加速了它的到來,戰後經濟恢復的需要,冷戰的刺激,推動了它的到來。標志:以原子能技術的發展和利用、計算機的發展和利用為標志。成為推動資本主義經濟在二戰後迅速發展的最有利的因素之一。
⑵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發展具有下列階段性特徵
戰後初期,是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恢復發展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削弱了除美國以外的幾乎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實力。戰後美國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起了主要作用。二戰結束到50年代初,西方各國依靠美國資本的援助(馬歇爾計劃),迅速恢復了生產。50~70年代,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開展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70年代以後,是經濟「滯脹」和低速發展時期。1973年由於中東「石油戰」,引發了戰後資本主義世界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1973~1975年),此後西方經濟陷入了「滯脹」狀態。為此,西方國家經濟政策作了重大調整,交替實行強化和放鬆國家干預經濟,鼓勵自由競爭或兩者兼顧。80年代出現經濟恢復和發展的好勢頭。7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性加劇,出現了經濟發展的新格局。1973年,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美國經濟霸主地位動搖。由70年代前美國獨霸、歐日依附演變為美、日、歐三足鼎立的經濟發展格局。80年代中期以來,經濟集團化、區域化加強。
二、社會主義運動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
1、19世紀初至1871年,國際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興起和初步發展
工業革命使工業無產階級壯大起來,工人運動逐漸興起。早期工人運動主要表現為自發的破壞工廠和機器,如英國的「盧德運動」。後來,工人階級也開始要求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並逐漸組織起來,同資本家進行斗爭。19世紀30、40年代,歐洲爆發了三次大規模的工人運動。即法國里昂工人兩次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德意志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這表明無產階級已經覺醒並開始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工人運動的實踐使越來越多的人感到無產階級革命迫切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馬克思和恩格斯適應時代發展和無產階級進行斗爭的需要,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從此,社會主義運動開始蓬勃發展。1848年歐洲革命中,工人階級同資產階級直接展開了戰斗,並發揮了重要作用。1848年革命失敗後,歐洲出現了反動政治局面,工人運動暫時轉入低潮。19世紀50、60年代,隨著資本主義經濟迅猛的發展,工人階級隊伍不斷壯大,工人運動再度高漲,並走向國際聯合。國際工人協會(第一國際)應運而生,它的成立推動國際社會主義運動進入一個新階段。1871年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一次偉大嘗試,它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學說。之後,國際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再次處於低潮狀態。
這一時期的工人運動主要體現了自發性、暴力多、政治斗爭為主的特點。工人運動的客觀歷史作用,主要還是作為資本主義運動的輔助力量。因為經濟的發展還未發展到鏟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程度,所以工人運動失敗是必然的。英國和法國先後成為國際工人運動的中心。
2、1871年至20世紀初,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向縱深發展
19世紀701年代後期,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歐美資本主義各國工人的人數猛增,國際工人運動又逐步走向高潮。罷工運動的次數增多,規模擴大;馬克思主義進一步傳播;工人階級政黨紛紛建立,組織性大大加強。在國際工人運動高漲的形勢下,成立了第二國際。它通過歷次代表大會的決議,給各國黨指出行動方向,推動了歐美工人運動的發展。恩格斯逝世後,第二國際內部修正主義泛濫。在與修正主義的斗爭中,俄國誕生了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的思維體系,被稱為布爾什維克主義。列寧主義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是「帝國主義時代的馬克思主義」。
這一時期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主要特點是:工人階級政黨廣泛建立,有組織的斗爭較多;以合法斗爭為主要形式,經濟斗爭多於政治斗爭;第二國際內機會主義思潮泛濫;歐洲工人運動中心從法國移到德國再移到俄國。
3、20世紀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社會主義從理論到實踐
列寧領導的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它向全世界宣告一種新的社會制度由理想變為現實。蘇俄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過渡,表明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放棄了用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設想和實踐,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在帝國主義經濟封鎖和政治包圍下,斯大林開始領導蘇聯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基本上實現了國家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存在著經濟政治體制高度集中等問題。
在一戰和十月革命的影響下,資本主義各國的無產階級掀起了革命高潮。各國共產黨廣泛成立。在此基礎上,共產國際(也稱第三國際)在莫斯科召開了第一次代表會議。共產國際是各國共產黨的聯合組織,30年代在指導各國共產黨積極展開反法西斯斗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一時期,人類歷史進入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新時期,兩種社會制度並存,對抗。國際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中心在蘇聯。
4、二戰後至今,社會主義從一國實踐到多國實踐,曲折前進
二戰以後,東歐的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建立了人民民主國家。亞洲的蒙古、越南、朝鮮和中國也走上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道路。蘇聯和歐亞各人民民主國家(除南斯拉夫外)形成了社會主義陳營業員,國際社會主義力量空前壯大。但是,從50年代後期開始,蘇聯推行霸權主義政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內部的矛盾分歧日益擴大、激化,社會主義國家之間原有的合作遭到破壞,60年代初,社會主義陳營不復存在。從80年代後期起,蘇聯和東歐各國在改革進程中陷入了嚴重的經濟困境,政治局勢發達了激烈的動盪,改革舉步維艱。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發生劇變,蘇聯走向解體,國際社會主義力量遭到重大挫折。中國從中吸取教訓,促使社會主義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中國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走上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
聯系點撥
一、早期資產階級革命和19世紀七十年代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
1、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
⑴革命的根本原因是工場手工業時期資本主義經濟受到腐朽的封建制度(或殖民統治)的嚴懲阻礙,新興的資本主義經濟要突破陳舊的生產關系的束縛。
⑵革命的主要任務是推斷封建專制統治(或殖民統治),建立資產階級的統治,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道路,是完全意義上的反封建斗爭。
⑶由於這一時期的經濟形態上基本是商業資本控制工業資本,所以在革命的領導階級中佔主導地位的是商業或金融資產階級,革命後當權的是金融資產階級而不是工業資產階級。
⑷國內社會主要矛盾是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革命前夕則集中體現為封建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因此,革命的領導階級是資產階級,革命的主力是以農民和城市平民為主體的人民大眾。
⑸革命前進行了較充分的輿論准備,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武器是清教,較後發生的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以啟蒙思想為理論武器。
⑹由於封建統治者(或殖民統治者)勢力強大,採取暴力壓制資產階級的要求,鎮壓資產階級和人民大眾,因而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無一例外採取起義、革命戰爭的暴力方式採取政權。
⑺由於處在工場手工業時期,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資本主義力量並未強大到使革命一蹴而蹴的程度,因而革命道路是曲折的。
⑻革命後都建立了資產階級政權,確立了資本主義的所有制,但未徹底實現從封建主義到資本主義的過渡,只是利用政權運用法律形式奠定治國原則(確立了資本主義社會若干基本原則),工業革命以後才建立起完全意義上的資本主義社會。
2、19世紀中期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原因、地位和作用
⑴工業革命推動了革命和改革的浪潮
19世紀60年代,工業革命在歐洲和北美取得了決定性的進展。繼英國之後,法國和美國也完成了工業革命。德意志、義大利、俄國等的工業革命正在展開。工業革命以及隨之發展起來的工業資產階級,不僅要求推翻封建統治建立資本主義制度,同時也要求進一步調整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因而成為一系列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根本動力。
⑵走改革之路的原因
①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代,資產階級與封建統治者尖銳對立,加上資本主義相對弱小,資產階級除了採取團結下層人民用暴力的方式推翻封建壓迫,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和壓取政權則別無他法。
②隨著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工人階級力量的壯大,工人運動不斷發展,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建立在反封建基礎上的政治同盟關系已不復存在。
③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台,有了獨立的政治、經濟要求,使資產階級感到恐怖,資產階級擔心革命會革到自己頭上來。
④17~18世紀資產階級在封建國家的改革中積累了經驗。一些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措施如重商主義政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等,使資產階級嘗到了甜頭。
⑤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資本主義與封建主義力量的對比發生了根本變化,資產階級在物質上已經取得絕對優勢,迫於壓力,封建統治者不得不順應資本主義的潮流進行政治改革。
⑶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在資本主義政治發展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
主要國家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運動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有四種不同的方式:一是經過資產階級革命,如英國、法國;二是通過民族解放運動,如美國、荷蘭(也有人將其歸入前一類);三是通過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以俄國、日本為代表;四是通過民族統一運動,德意志、義大利就屬此類。之所以有上述不同的方式,是由各個國家的具體國情決定的。
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運動不同歷史時期發揮著不同的歷史作用。在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代,革命成為資產階級奪取政權的工具;到19世紀中期,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一方面為工業資本主義發展開辟道路,進一步完善資本主義制度;到了壟斷資本主義階段,改革更是資產階級維護自身利益和增強資本主義制度生命力的法寶。
二、馬克思主義
1848年2月馬克思、恩格斯為共產主義者同盟代表大會起草的綱領——《共產黨宣言》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誕生。19世紀30、40年代歐洲三大工人運動:1831年和1834年法國里昂工人起義、1836年開始的英國憲章運動、1834年的德意志西里西亞織工起義 ,標志著歐洲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為科學共產主義理論的創立提供了必要的條件。馬克思和恩格斯有選擇地吸收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法國空想社會主義,使其成為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理論來源。馬克思主義哲學,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誕生是西歐資本主義物質生產、階級斗爭、思想文化和自然科學發展到一定水平的產物,也是馬克思、恩格斯根據時代發展和無產階級解放斗爭的需要,針對新的實際問題的巨大理論改造和劃時代的理論創新。
三、19世紀70年代前後工人運動的不同
19世紀70年代前的工人運動主要體現了自發性、以暴力斗爭、政治斗爭為主的特點,工人運動多是在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背景下發生的,工人階級主要以資產階級同盟的身份參加反封建斗爭,與資產主義歷史主流的斗爭目的基本是一致的。除第一國際和巴黎公社斗爭外,工人階級的政治要求基本上屬資產階級革命的范疇。這一時期的工人運動有早期的工人運動,有標志著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台的歐洲三大工人運動。1848年革命中,工人階級積極投入斗爭,斗爭失敗後,歐洲工人運動進入低潮,60年代重新高漲,並建立了第一國際。1871年爆發了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嘗試——巴黎公社革命。英國和法國先後成為工人運動的中心。
19世紀70年代以後的工人運動,伴隨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和壟斷資本主義的出現,階級矛盾的加劇,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國際工人運動高漲,第二國際建立,社會主義運動向縱深發展,這一時期工人運動的突出特點是:①工人階級政黨廣泛建立,有組織的斗爭增多;②合法斗爭成為主要形式,暴力性武裝起義減少,第二國際內機會主義思潮泛濫;③經濟斗爭多於政治斗爭,罷工斗爭多圍繞經濟要求展開;④在封建專制影響較大的俄國,工人運動興起,列寧主義誕生後,工人運動中心轉移到俄國。
四、社會主義運動中經歷的三次大麴折
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此前和之後,社會主義運動中有許多不足和挫折,具體表現在:①蘇聯自1917~1991年曲折發展;②40年代中斯到90年代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劇變;③1919~1943年的第三國際至1947~1956年的共產黨工人黨情報局,再到60年代以來國際共運的大分裂。
社會主義運動發生重大挫折,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①社會主義處於初級階段,蘇聯和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存在時間很短,缺乏基本經驗,有待進一步探索和實踐;②「二戰」以來的社會主義國家除東德外,都是在商品經濟不發達或不夠發達的條件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社會主義要趕上或超過資本主義,決非短時期能達到的;③社會主義是由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社會,它的鞏固比任何革命都艱巨、復雜,需要一個歷史長過程才能走向成熟;④社會主義體系的誕生宣告了資本主義永世長存神話的破產,它必然遭到資本主義的敵視、遏制、圍剿以至顛覆。
雖然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社會主義運動遭到嚴重挫折,但是中國在70年代末以來,逐漸走上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社會主義運動曲折前進的歷史給人們以重要啟示:①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它不是社會主義模式的失敗,只是蘇聯模式的失敗;②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一定要探索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道路,從實際出發,堅持長期斗爭;③社會主義國家的實踐表明,社會主義還處在初創階段,需要不斷的革命來完善。
㈡ 我想了解一下歐洲的發展歷史
歐洲有著悠久的文明發展史。公元前4000~前2500年在南歐和西歐曾廣泛分布有巨石文化,隨後位於歐洲東南部的愛琴海地區勃興為世界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稱愛琴文明,給人類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公元前6世紀,古羅馬國家興起,逐漸發展成一個囊括半個歐洲(大不列顛群島至多瑙河口一線以南)及北非、西亞在內的龐大帝國,而義大利所在的義大利半島一直是其政治和經濟的核心區域。紀元初年,歐洲人口約3200萬,其中半數以上分布於南歐,而東歐、北歐及不列顛群島合計尚不足1/10。公元3世紀後,羅馬帝國漸趨衰弱,原先居住在北歐的日耳曼人及居住在東歐的斯拉夫人相繼大量入侵,這一歷史進程所伴隨的人口大遷移和經濟、文化上的廣泛交流,大大促進了歐洲的全面開發,14世紀中葉全洲人口達到8100萬,南歐的比重降至1/3,其他地區尤其是東歐均明顯上升。
15~16世紀,在南歐和西歐的一些國家中,資本主義開始萌芽,通過地理大發現和對海外殖民地的掠奪,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法國和英國相繼發展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強國,在隨後的資產階級革命和產業革命中,西歐進一步確立了在歐洲經濟、文化中的領先地位。19世紀中葉,北歐、中歐和東歐諸國也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南歐國家發展則相對緩慢。1900年歐洲人口為4.15億,南歐的比重已不足1/4。由於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19世紀歐洲的經濟、文化水平在世界上已遙遙領先,幾個歐洲列強的殖民地遍布各大洲,幾千萬歐洲人移居海外,對世界人文地理和經濟地理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20世紀的前半期,歐洲先後成為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策源地。由於戰爭的破壞,以及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歐洲在世界上的地位相對下降,其人口佔世界的比重由1900年的25%下降到1950年的20%,工業生產所佔比重亦由65%降至45%。在這個過程中,歐洲政治地圖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917年並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又涌現出一批新的社會主義國家。自50年代起,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為一方,以華沙條約締約國為另一方,在歐洲形成了政治上和軍事上的長期對峙,這一基本形勢迄今沒有根本變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的40年中,歐洲的經濟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在世界上仍有著廣泛的、舉足輕重的影響。由於原有基礎或社會制度等的不同,戰後歐洲各地區的發展速度有較大差異,南歐、中歐和東歐發展較快,但西歐、北歐的經濟、科技發展總的水平在全洲范圍內仍處於領先地位。
㈢ 我想知道歐洲歷史發展的詳細的過程,就是一個時期脈絡,越詳細越好,需要從史前文明開始,一直到現在的
歐洲有著悠久的文明發展史。公元前4000~前2500年在南歐和西歐曾廣泛分布有巨石文化,隨後位於歐洲東南部的愛琴海地區勃興為世界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稱愛琴文明,給人類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公元前6世紀,古羅馬國家興起,逐漸發展成一個囊括半個歐洲(大不列顛群島至多瑙河口一線以南)及北非、西亞在內的龐大帝國,而義大利所在的義大利半島一直是其政治和經濟的核心區域。紀元初年,歐洲人口約3200萬,其中半數以上分布於南歐,而東歐、北歐及不列顛群島合計尚不足1/10。公元3世紀後,羅馬帝國漸趨衰弱,原先居住在北歐的日耳曼人及居住在東歐的斯拉夫人相繼大量入侵,這一歷史進程所伴隨的人口大遷移和經濟、文化上的廣泛交流,大大促進了歐洲的全面開發,14世紀中葉全洲人口達到8100萬,南歐的比重降至1/3,其他地區尤其是東歐均明顯上升。
15~16世紀,在南歐和西歐的一些國家中,資本主義開始萌芽,通過地理大發現和對海外殖民地的掠奪,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法國和英國相繼發展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強國,在隨後的資產階級革命和產業革命中,西歐進一步確立了在歐洲經濟、文化中的領先地位。19世紀中葉,北歐、中歐和東歐諸國也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南歐國家發展則相對緩慢。1900年歐洲人口為4.15億,南歐的比重已不足1/4。由於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19世紀歐洲的經濟、文化水平在世界上已遙遙領先,幾個歐洲列強的殖民地遍布各大洲,幾千萬歐洲人移居海外,對世界人文地理和經濟地理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20世紀的前半期,歐洲先後成為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策源地。由於戰爭的破壞,以及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歐洲在世界上的地位相對下降,其人口佔世界的比重由1900年的25%下降到1950年的20%,工業生產所佔比重亦由65%降至45%。在這個過程中,歐洲政治地圖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917年並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又涌現出一批新的社會主義國家。自50年代起,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為一方,以華沙條約締約國為另一方,在歐洲形成了政治上和軍事上的長期對峙,這一基本形勢迄今沒有根本變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的40年中,歐洲的經濟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在世界上仍有著廣泛的、舉足輕重的影響。由於原有基礎或社會制度等的不同,戰後歐洲各地區的發展速度有較大差異,南歐、中歐和東歐發展較快,但西歐、北歐的經濟、科技發展總的水平在全洲范圍內仍處於領先地位。
這個問題問得倒不錯,在知道里很少見到不帶愚笨色彩的問題,沒想到今天還真看到了,很榮幸回答這樣的問題。
㈣ 歐洲的歷史發展的階段
中世紀
中世紀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這一時期的歷史。封建制度的形成、發展和解體是這一時期歐洲歷史的主線。但是世界各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是不平衡的,當西歐在5世紀剛剛進入封建社會的時候,中國已經走完了約1000年封建社會的歷程。
在歐洲的封建社會里,國王、貴族和騎土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構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級制度,但是他們的權力和義務都是有限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這種復雜的等級關系使得歐洲封建國家長期處在割據狀態,和東方中國「普天之下,莫非王上;率土之濱,莫非王巨」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大不一樣。各國統治者仍不斷進行戰爭,相互搶掠吞並,許多國家一直沒有出現統一的穩固政權。封建地主憑借土地所有權和政權對農民進行剝削。在歐洲,基督教會已成為封建統治工具,他們和世俗封建主共同維護封建制度。農民和農奴的勞動被封建主以勞役、實物地租、名目繁多的捐稅和教會「什一稅」等形式侵吞。農民的反抗持續不斷,但是起義的規模一般比較小,沒有像中國那樣發生過多次推翻了一個王朝的大規模農民戰爭。
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封建經濟主要是以一家一戶農民為基本生產單位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農民由於可以擁有一些基本的生產、生活資料,可以獲得一定的勞動產品,因此,勞動積極性比奴隸高得多。中世紀時代鐵制工具早已普及,再加上生產技術不斷進步,使社會財富大大豐富起來,並且促進了商業的發展。14、15世紀在地中海沿海地區,商品經濟發達的城市出現了專門從事商品生產的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中國在16、17世紀,在江南一帶城市中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在封建生產關系中滋生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說明封建社會已經走到它的盡頭。從那時候起,歐洲一些國家的資本主義興起已形成一個不可逆轉的勢頭。
中世紀的歐洲,文化落後,思想愚昧,是歷史上所謂的「黑暗時代」,而在中國,正是文化和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時期,東西方文化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宗教在世界廣大地區占據了思想領域的統治地位。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在許多國家成為「國教」。儒家學說則主宰了中國的思想領域。這種文化現象雖然對封建社會的鞏固一度有推動作用,而當資本主義興起後,它就成為社會進步和科學發展的障礙。伴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歐洲出現的「文藝復興」是人類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它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繁榮和近代科學的大飛躍。在東方,由於封建思想的長期桎梏,社會發展趨於緩慢,從此開始落後於西方。
啟蒙運動
啟蒙運動發生在十八世紀的歐洲,最初產生在英國,而後發展到法國、德國與俄國,此外,荷蘭、比利時等國也有波及。法國的啟蒙運動與其他國家相比,聲勢最大,戰斗性最強,影響最深遠,堪稱為西歐各國啟蒙運動的典範。
從字面上講,啟蒙運動就是啟迪蒙昧,反對愚昧主義,提倡普及文化教育的運動。但就其精神實質上看,它是宣揚資產階級政治思想體系的運動,並非單純是文學運動。它是文藝復興時期資產階級反封建、反禁慾、反教會斗爭的繼續和發展,直接為一七八九年的法國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啟蒙思想家們從人文主義者手裡把反封建、反教會的旗幟接過來,進一步從理論上證明封建制度的不合理,從而提出一整套哲學理論,政治綱領和社會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一個以"理性"為基礎的社會。他們用政治自由對抗專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對抗宗教壓迫,用自然神論和無神淪來摧毀天主教權威和宗教偶像,"天賦人權"的口號來反對"君權神授"的觀點,用"人人在法律面前平"來反對貴族的等級特權。他們就用這些思想啟發教育群眾,去推翻封建主義的統治,進而建立資產階級的政權.上述的這種思想,稱為啟蒙思潮,宣傳這種思想的話動,就稱為啟蒙運動。啟蒙運動,既是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 會斗爭的繼續和深化,也是資產階級政治革命的理論准備階段。如果將它同文藝復興運動作一比較,那就更為清楚了。首先,從反封建方面說,文藝復興運動的反封建,主要是反對封建領主的割據狀態,要求建立民族統一的君主專制政 體,以便在王權保護下發展資本主義經濟。而在啟蒙運動中,資產階級已完成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進一步提出要求獲得政權,建立資本主義政治制度。文藝復興時代的反封建側重於思想意識、倫理道德的范疇;而啟蒙運動側重於政治制度和政權性質方面。
其次,從反教會方面說,文藝復興時期主要是揭露中世紀天主教會的貪污腐化,譴責修道院戕害人性的罪惡,要求進行宗教改革,廢除煩瑣的宗教儀式,提倡比較簡便的禮儀。在啟蒙運動時,由於唯物論和自然科學的發展,因此在反教會方面就比文藝復興時期更為徹底,它已把反教會提高到自然神論和無神論的高度。
再次,從人文主義思想的內涵上說,文藝復興時代強調的是反禁慾主義,要求個性解放,執著塵世,面向現實。到了十八世紀啟蒙時代,人文主義思想的重點,就轉移到提倡"自由、平等、博愛"等政治原則方面來。由於啟蒙運動具有政治思想革命運動的性質,因此啟蒙運動的參加者決不限於文學家。除法國的盂德斯鳩、伏爾泰、狄德羅、盧梭等四大啟蒙作家外,英國的哲學家洛克,科學家牛頓德國的美學家萊辛和海爾德爾,荷蘭的哲學家斯賓諾莎等等,均屬啟蒙思想家的行列。
還有,從文藝的風格和方法上說,啟蒙時期的現實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現實主義的繼續,但又有新的發展。它的特徵不在於情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不在於刻畫人物的性格,而在於具有更多的政論性,作家們都有意識地把他們自己的政治思想貫穿在文學作品之中。這些啟蒙著作,成了資產階級與封建階級爭奪政權的精神武器,是傳播資產階級世界觀的"網路全書"。作品中的語言不是詩化,而是流暢的雄辯的政論性散文,富有邏輯性,啟發性和戰斗性。有些作品,由於哲學意義的深刻、強烈,使它們變成小說化了的哲學淪文。啟蒙作家的作品都具有純理性的特點。
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是14世紀至16世紀歐洲文化和思想發展的一個歷史時期,是歐洲歷史上一次重大的新文化運動,是人類歷史上一個百花齊放、碩果累累、群星爭艷、人才濟濟的光輝時代。恩格斯稱之為《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巨人》的時代。
文藝復興最早源於義大利。義大利在當時的歐洲已經率先完成了從封建主義走向資本主義過渡的階級准備、思想准備和物質准備。馬克思曾說,《資本主義生產,最早是在義大利發展》。14、15世紀的義大利佛羅倫薩等地,隨著工場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富裕的匠師和大作坊主成為了新興資產階級。他們需要取得與自身經濟地位相適應的社會地位,需要將本階級的價值觀、思想文化提升為社會主流。但當時的資產階級還是剛剛登上歷史舞台、正在成長的新生力量,為抗衡並最終戰勝其時頑固、保守、愚昧而殘暴的天主教會,必須找到一種強大的思想武器來武裝自己。它必須能喚起大眾的覺醒意識,同時應以非暴力、非革命的面目出現。於是,資產階級將目光投向了古希臘、古羅馬時期。他們認為,那是歐洲人都引以為豪的光輝時代,是歐洲文化史上的一個高峰,那時盛極一時的古典自然科學、哲學、文學、藝術和羅馬法將可用以同天主教會作斗爭的實用的、有效的武器。於是,資產階級積極倡導《復活》、《再生》古希臘、古羅馬文化,掀起了從文化到社會各領域的變革活動。《文藝復興》即由此得名。
文藝復興的指導思想是人文主義,其核心是《人乃萬物之本》,主張以個人作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人文主義者重視人的價值,提倡個性與人權,主張個性自由,反對天主教的神權;主張享樂主義,反對禁慾主義;提倡科學文化,反對封建迷信。
文藝復興的發展大致經歷四個階段:(一)13世紀屬文藝復興運動早期,突出特點是文學的發展達到了空前的水平。這一時期的文化中心城市是佛羅倫薩。代表人物是被譽為《前三傑》的三位文學家:但丁(1265至1321)、彼特拉克(1304至1374)和薄伽丘(1313至1375),他們的傑作《神曲》、《阿非利加》和《十日談》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突出位置。由於他們的作品廣為流傳,這三位詩人的家鄉------佛羅倫薩------的方言成為現代義大利語的前身。本階段值得一提的還有被尊為《歐洲繪畫之父》的大師喬托(1267至1337),他的藝術手法直接影響了其後一百年的義大利畫風。(二)14世紀末至15世紀上半期為文藝復興高潮的准備期。期間人文主義和文學藝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產生了一批高水平的畫家、雕刻家和建築家,如畫家馬薩喬(1401至1428)、雕刻家多納太羅(1386至1464)和建築家布魯涅列斯基(1377至1446)。其中,由布魯涅列斯基於1434至1437年間主持設計的佛羅倫薩教堂大拱頂,規模宏大、巍峨華麗,令人過目難忘。(三)15世紀末至16世紀上半期是文藝復興的盛期,文化中心城市已從佛羅倫薩轉移到了羅馬。主要代表人物是《後三傑》----達.芬奇(1452至1519)、米開朗基羅(1475至1564)和拉斐爾(1483至1520)。他們留下的《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大衛》、《聖母悲戚》和《西斯多聖母》以及梵蒂岡博物館內拉斐爾畫室的大量壁畫堪稱世界藝術畫廊珍品,在中國也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四)16世紀下半期至17世紀上半期為文藝復興晚期,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有威尼斯畫派四大名家:喬爾喬內、提香(1490至1576)、委羅奈斯和丁托列托,還有三位著名科學家、思想家:布魯諾、伽利略和康帕內拉。
文藝復興運動對歐洲乃至世界的社會、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文藝復興誘發了宗教改革,開創了現代世俗國家的雛型;文化領域內以個人為本的內容及嚴謹典雅的形式都成為後世學習的典範;人文主義者傑出貢獻在於奠定了現代自然科學的基礎;文藝復興運動是歐洲歷史上一次思想大解放,表達了資產階級破除封建思想休系的精神桎梏,解放生產力、建立新的生產關系的要求。
㈤ 歐洲歷史
1.文藝復興是指14世紀在義大利各城市興起,於16世紀在歐洲盛行的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現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馬克思主義史學家認為是封建主義時代和資本主義時代的分界。
14世紀,在義大利商業發達的城市,新興的資產階級中的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藉助研究古希臘、古羅馬文化,通過文藝創作,宣傳人文精神。
http://ke..com/view/519204.htm
2.歐洲工業革命
Europe,Instrial Revolution in
歐洲資本主義的機器大工業代替以手工技術為基礎的工場手工業的革命。又稱產業革命。它既是生產技術上的革命,又是社會生產關系的重大變革。始於18世紀60~80年代,結束於19世紀末。
http://ke..com/view/966080.htm
3.一戰後,歐洲的發展標志是歐共體的成立
4.二戰後的歐洲劃分ZT
http://bbs.cqzg.cn/viewthread.php?tid=337158
5.社會科學院前歐洲研究所所長陳樂民老師開列的歐洲文化史書目
1、Donald Kagan Skven Ogment Franlo.M.Turmen:The Western Heritage
這個書是很厚的兩本,西方的歷史學系裡拿它作為教材。不一定從頭看到尾,有什麼具體的問題,要知道它的來龍去脈,可以查一查。
2、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黑格爾寫的歷史哲學,非常難讀,我不要求把這個書整本從頭到尾讀,但是緒論要讀,很長一篇的introction,相當於一本專著那樣厚,主要講黑格爾對歷史的看法。這本書1956年有人翻成中文,譯者是王造時教授。但是依我看,與其看王造時先生的中譯本,不如直接去看英文的,那中文實在是難讀。
3、陳衡哲:《西洋史》,遼寧教育出版社
這本書我建議你們好好看。我說句大話,到現在為止,中國人寫的《西洋史》當中,我還沒有見到比這本書寫的更好。陳衡哲是誰呢?是五四前後的新文化女戰士,文學、歷史、哲學兼通。總之這本書寫得非常好,文筆非常流利、細膩。
4、德尼菲·加亞爾等:《歐洲史》,海南出版社
這是幾個法國人寫的大學教科書,翻譯者是蔡鴻濱和桂裕芳,北大法語系的老教授。這個《歐洲史》的特點是你要查年代,特別方便,每一章都有一個年代表,可以幫助你們了解歷史。剛才不是講我們這個課不講那麼多細節么,不會講這個年,那個年,我腦子也沒有那麼靈活,常常會忘,所以你們自己查書。
5、雷海宗:《西洋文化史綱要》,上海古籍出版社
我認為,這本書是研究西方文化的必備的工具書。雷海宗先生何許人,你們可能都沒有人知道了。他是過去的清華大學教授,早年留學美國,回來以後在武漢大學教書,再後來又到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書。我在清華大學的時候,人們說他講課「其聲如雷,其學如海,史學之宗」,他就是這么一位大學問家。
1952年院系調整的時候,雷先生本來應該是要調到北大歷史系。不知道是何緣故,所有的清華大學文科的名牌教授都調到北大來了,少數的調到社科院去了,獨獨雷海宗先生調到南開大學。南開大學得人啊,因此,南開大學歷史系最有它的特色。得一位老師,興一個學科。當然後來雷海宗先生也免不了和其他的教授一樣戴上「右派」帽子,後來就死了。
這本書是他1937年在武漢大學講課的綱要。現在,他的學生在南開整理出來發表了。我看了之後,實在是佩服。綱要中都是一些大題目,小題目,但是你看那些大題目、小題目的安排,你可以感覺到他思想的開放和鑽研的深度。
6、陳樂民:《歐洲文明擴張史》
這個書供批判用,大家看看就是了。我現在講的和這個「擴張史」有很大的不同了。幾次寫書,幾次缺憾,大概我要把缺憾的東西融進講課當中。
7、David S.Landes:The Wealth and Poverty of Nations-Why Some Are So Rich and Some So Poor
這本書是新書,不知道北大有沒有?
㈥ 歐洲歷史的史前歷史
原始社會
直立人和尼安德塔人在現代人類——智人出現後從非洲移居至歐洲。最早的歐洲人骨骼發現於喬治亞達馬尼斯,距今180萬年。最早的生物學上的現代歐洲人出現於公元前3 5000年。公元前7千年在巴爾干已有定居點的痕跡。中歐在公元前6千年,北歐部分地區在公元前5千至4千年到達新石器時代。公元前5508-2750年的庫庫特尼-特里波里文化是歐洲最早的大規模文明,也是世界最早的文明之一。
石器時代
從新石器時代開始,義大利卡莫尼卡河谷就開始有了卡慕尼文明,留下了歐洲最多的超過35萬幅的壁畫。
銅器時代
歐洲的銅器時代,也叫青銅時代,是一段變化和混亂交錯的時期。最重要的事件是中亞民族大舉遷徙和入侵歐洲。主流學者認為他們是原始印歐人,但是也有幾種有爭議的其他看法。其他現象包括巨石崇拜的轉播發展,經濟上首次出現明顯的階級差別,以及與此相關的在巴爾乾地區的第一個已知的君主制政權。歐洲第一個著名的有文字記載的文明是克里特島上的米諾斯文明,以及隨後的希臘鄰近地區的邁錫尼文明,始於公元前2千年早期。
鐵器時代
雖然早在公元前1100年愛琴海地區的人就懂得使用鐵器,但是直到公元前800年該技術還沒有傳播到中歐,除了石器時代的陶器群文化進化而來的哈爾施塔特文化之外。很可能是這項技術的優越性使得印歐人不久之後明顯在義大利和伊比利亞站穩了腳跟,足跡深入這兩個半島(羅馬建立於公元前753年)。
㈦ 簡單明了的歐洲發展史
社會科學院前歐洲研究所所長陳樂民老師開列的歐洲文化史書目
1、Donald Kagan Skven Ogment Franlo.M.Turmen:The Western Heritage
這個書是很厚的兩本,西方的歷史學系裡拿它作為教材。不一定從頭看到尾,有什麼具體的問題,要知道它的來龍去脈,可以查一查。
2、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黑格爾寫的歷史哲學,非常難讀,我不要求把這個書整本從頭到尾讀,但是緒論要讀,很長一篇的introction,相當於一本專著那樣厚,主要講黑格爾對歷史的看法。這本書1956年有人翻成中文,譯者是王造時教授。但是依我看,與其看王造時先生的中譯本,不如直接去看英文的,那中文實在是難讀。
3、陳衡哲:《西洋史》,遼寧教育出版社
這本書我建議你們好好看。我說句大話,到現在為止,中國人寫的《西洋史》當中,我還沒有見到比這本書寫的更好。陳衡哲是誰呢?是五四前後的新文化女戰士,文學、歷史、哲學兼通。總之這本書寫得非常好,文筆非常流利、細膩。
4、德尼菲·加亞爾等:《歐洲史》,海南出版社
這是幾個法國人寫的大學教科書,翻譯者是蔡鴻濱和桂裕芳,北大法語系的老教授。這個《歐洲史》的特點是你要查年代,特別方便,每一章都有一個年代表,可以幫助你們了解歷史。剛才不是講我們這個課不講那麼多細節么,不會講這個年,那個年,我腦子也沒有那麼靈活,常常會忘,所以你們自己查書。
5、雷海宗:《西洋文化史綱要》,上海古籍出版社
我認為,這本書是研究西方文化的必備的工具書。雷海宗先生何許人,你們可能都沒有人知道了。他是過去的清華大學教授,早年留學美國,回來以後在武漢大學教書,再後來又到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書。我在清華大學的時候,人們說他講課「其聲如雷,其學如海,史學之宗」,他就是這么一位大學問家。
1952年院系調整的時候,雷先生本來應該是要調到北大歷史系。不知道是何緣故,所有的清華大學文科的名牌教授都調到北大來了,少數的調到社科院去了,獨獨雷海宗先生調到南開大學。南開大學得人啊,因此,南開大學歷史系最有它的特色。得一位老師,興一個學科。當然後來雷海宗先生也免不了和其他的教授一樣戴上「右派」帽子,後來就死了。
這本書是他1937年在武漢大學講課的綱要。現在,他的學生在南開整理出來發表了。我看了之後,實在是佩服。綱要中都是一些大題目,小題目,但是你看那些大題目、小題目的安排,你可以感覺到他思想的開放和鑽研的深度。
6、陳樂民:《歐洲文明擴張史》
這個書供批判用,大家看看就是了。我現在講的和這個「擴張史」有很大的不同了。幾次寫書,幾次缺憾,大概我要把缺憾的東西融進講課當中。
7、David S.Landes:The Wealth and Poverty of Nations-Why Some Are So Rich and Some So Poor
這本書是新書,不知道北大有沒有?
㈧ 歐洲歷史的簡介
早在公元前年-前2500年歐洲就出現了巨石文化,現在還留有歐洲巨石建築遺跡。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希臘人的祖先就定居在愛琴海的克里特島,它也成為了古希臘文明的發源地。繼希臘後,古羅馬帝國建立,成為了一個統治半個歐洲的大帝國,義大利半島是當時歐洲政治和經濟的中心地區,與中國文明互相輝映。3世紀後,羅馬帝國逐漸衰弱,北歐的日耳曼人及東歐的斯拉夫人相繼興起,直至476年滅了羅馬帝國,西歐進入中世紀,但帝國的東半部(東羅馬帝國)則持續發展至1453年被土耳其人所滅。中世紀時期,許多王國相繼而立,實行封建采邑制,戰爭不斷。查理曼大帝(公元732-814年),法拉克國王,是羅馬帝國的奠基人。公元962年,德意志國王、薩克森王朝的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962~973在位)成為羅馬的監護人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從1157年起,帝國被稱為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帝國極盛時期的韁域包括近代的德意志、奧地利、義大利北部和中部、捷克、斯洛伐克、法國東部、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瑞士,但到後期,它只剩下一個名號。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等許多國家的雛型都是在這一時期形成建立起來的。天主教教會握有極大力量,所有知識傳承都在修道院中進行,宗教迫害和十字軍東征給歐洲,尤其中東歐人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這一時期被啟蒙時代的學者稱為黑暗時代。源起於中國北方阿爾泰山巴里坤,被中原皇朝擊敗的漢藏語系阿爾泰人匈奴、突厥則在此時期進入歐洲,代表東亞人稱雄於世界的歐亞貿易交接地區-古代陸上絲綢之路之要沖!
從15世紀開始,在南歐和西歐的一些國家中,特別是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國,資本主義開始萌芽,通過地理大發現和對海外的冒險,足跡遍及了非洲、美洲和亞洲,荷蘭也在隨後的貿易中雄霸一時。由於西班牙、葡萄牙對資本的原始積累過盛,也由於缺乏進一步發展,反而使英國先一步獲得了更好的機會得到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在伊麗莎白時期,英國戰勝了西班牙的海軍。同一時期歐洲開始發生文化的大量精進,被稱為文藝復興,這也引發了宗教革命,許多國家脫離天主教教會的管轄而改奉新教,政教合一的各國常因教派不同而引發政爭,甚至有許多的宗教戰爭。在西歐的政教紛擾之際,東方信奉東正教的俄羅斯則在彼得大帝及隨後的幾位沙皇領導下逐漸強盛。
17世紀末,英國政治上發生了光榮革命,18世紀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隨即影響了歐洲大陸,也促進了民族國家的興起,北美十三州從英國殖民地的地位獨立建國,歐陸上的法國則發生法國大革命及拿破崙稱帝;德國、義大利則在19世紀完成統一,隨著科技的進步、對外界的不斷探索及進化論的提出,歐洲成為帝國主義的搖籃,撂奪全世界的資源。
20世紀初,帝國主義的極度擴張終於導致歐洲變為戰爭策源地,發生兩次世界大戰,使歐洲遭受了很大的創傷。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歐洲各國間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除了中國、日本與美國之外,歐洲還是主要的戰場。其間,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二戰後,在蘇聯的影響下,又出現了一批社會主義國家。從1950年代開始,出現了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及以蘇聯為首的華沙條約締約國兩個集團對峙的局面。歐洲被劃分為兩個主要的政治經濟陣營:東歐的共產主義和西歐的資本主義,直到1990年左右,隨著蘇聯解體,冷戰結束,歐洲的政治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