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鄭和七下西洋,經歷了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遠航,促進了我過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和經濟交流。鄭和是我果也是世界上的偉大的航海家。
『貳』 鄭和遠航的偉大意義是什麼
加強了中國與中亞和紅海沿岸的經濟文化交易
『叄』 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
歷史意義有一下幾方面:
1、鄭和遠航,促進了我過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專系和經濟交流。屬
2、揭開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序幕。這是中國擁抱外部世界的象徵;鄭和以多元宗教文化為先導,打通東南亞海上絲綢之路的實踐,將中國的航海事業銘刻在世界航海史的里程碑上。
3、讓大批中國人從此走出國門,走向海洋,在人類文明交匯的大舞台上展示自己。
鄭和率領兩百餘艘船隻、兩萬七千餘人員的龐大艦隊出使遠航,是世界航海史的空前首航,是了不起的偉大成就,同時也將海上交通推上高峰,震驚了西洋的航海冒險家,激起了他們東來的慾望,進而使世人認識了海洋,開辟了海上航道,增進了世界經濟繁榮及文化交流。
4、以中國人傳統的政治道德理念,嘗試建立和平與和諧的國際社會秩序。
5、促進文化交流。西洋基督教大量傳入中國,同時使西洋的數學、理化、天文等學術教材也隨之傳入,使西洋現代化的科技學術啟蒙了當時的高級官員及知識分子,這也是鄭和出使對東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貢獻。
『肆』 鄭和遠航有什麼意義
1,鄭和下西洋,推動我國古代航海事業達到頂峰,成為十五、十六世紀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先內驅。
容
2,鄭和下西洋,促進海外貿易擴大,帶動了中外經濟交流與發展。
3,鄭和下西洋,傳播中華文明,促進了中外文化的雙向交流和共同進步。
4,鄭和下西洋,推行親仁善鄰,鞏固和發展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友好關系。
5,鄭和下西洋,展示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和開放進取、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6,鄭和下西洋,發揚了中華民族重視海洋、探索海洋的科學精神,為振興我國海洋事業提供了重要啟示。
『伍』 鄭和下西洋反映出一種什麼精神有何歷史意義
鄭和是維護和平的勇士,是倒在征途的英雄.他的生命之帆塑成一座豐碑,聳起一個民族的精神高度.鄭和下西洋不是個人的行為,而是一個民族的行為、一個國家的行為,是中華民族的一次跨越.我們應該以民族的名義、以國家的名義給予他英雄的榮耀.
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的高超智慧和非凡勇氣,體現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險、勇於開拓、百折不撓的民族精神,回首歷史這種精神和品德仍然是我們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生生不息的動力.鄭和下西洋還促進了東南亞各國繁榮穩定,而且對亞洲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鄭和下西洋偉大的和平實踐,是鄭和遠航對十五世紀初期世界文明發展作出的重大貢獻.六百年前,鄭和作為偉大的和平使者,為「靜海」奮鬥了一生,最後以身殉職.鄭和下西洋以後,西方殖民者的對外擴張,東西方一些海洋強國大搞海上霸權,無不導致「亂海」,一直到今天,鄭和下西洋時期「靜海」的局面沒有再出現過,這不能不說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莫大遺憾.我們今天紀念鄭和,就要傳承文明,發揚鄭和為「靜海」而奮斗終身的精神,與世界各國人民一起,共同為建立和諧的國際社會秩序,為最終實現祖輩們嚮往世界大同的崇高理想而奮斗
鄭和把大明王朝的鐵錨拋扎在諸洋沿岸的港灣,也把中華古代文明種在了風情萬種的異域.他忠實地執行「以德睦鄰」、「厚往薄來」的「宣德化而柔遠人」的外交政策,致力弘揚中華禮教和儒家思想、歷法和度量衡制度、農業技術、製造技術、手工藝、建築雕刻技術、醫術、航海造船技術等,肩負起「宣教化於海外諸番國,導以禮儀,變其夷習」、「與天下共享太平之福」的重任.
『陸』 鄭和遠航有何重大意義
意義
彰顯國家實力
證明鄭和艦隊環游世界的《天下總輿地圖》
公元1405年之後的28年間,鄭和七次奉旨率船隊遠航西洋,航線從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達西亞和非洲東岸,途經30多個國家和地區。他的航行比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早87年,比達·伽馬早92年,比麥哲倫早114年。由於大明永樂十九年的北京紫禁城的那次大火把鄭和下西洋的大部分資料全燒了,所以國人今天看不到了。在世界航海史上,他開辟了貫通太平洋西部與印度洋等大洋的直達航線。600年前,從1405年開始,在28年間,鄭和率領中國大明皇朝的200多艘船航行在世界海域上,造訪各國。據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哈佛大學的李約瑟博士估計,1420年間中國明朝擁有的全部船舶,應不少於3800艘,超過當時歐洲船隻的總和。今天的西方學者專家們也承認,對於當時的世界各國來說,鄭和所率領的艦隊,從規模到實力,都是無可比擬的。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國國力的強盛,中國的海軍縱橫大洋,實現了萬國朝貢,盛世追跡漢唐。
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蠟、古里、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並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這些記載都代表了中國的航海探險的高峰,比西方探險家達伽馬、哥倫布等人早八十幾年。當時明朝在航海技術,船隊規模、航程之遠、持續時間、涉及領域等均領先於同一時期的西方,創造世界航海史的奇跡。
在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還有許多超出於航海之外的解讀。鄭和下西洋中所做的海外政治干預中,以長遠影響來看,最重要的是操縱馬六甲海峽(往來中國及海洋貿易的要道),選擇扶植強盜頭子拜里迷蘇剌,於1409年鄭和授與其國璽及皇袍。拜里迷蘇剌曾親自往中國朝貢,使其在馬六甲沼澤地的據點成為日漸富庶繁榮的商業中心。
促進文化交流
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國明朝政府與海外各國的聯系,向海外諸國傳播了先進的中華文明,加強了東西方文明間的交流;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後一件世界性的盛舉,從此,再沒有此類的壯舉。
促進海外貿易
鄭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來的禁海政策,開拓了海外貿易。燕王朱棣興靖難之師,奪得帝位,賞賜功臣士兵,召集天下儒生編輯永樂大典,造大船,遣太監鄭和六下西洋,遣大兵攻打越南,又營建北京宮殿,用南方五省賦稅,歷14年營建武當山道觀,所費以萬萬計,致使國庫空虛,饋餉空乏。為了解決財政困難,明成祖推動下西洋,擴大海外貿易。根據學者估計,下西洋貿易開放政策,為明朝政府帶來的利益,至少合黃金二三十萬兩,白銀千萬兩,是宋元市舶司收入的十幾倍。另外,得到明室發出勘合的藩屬國因可以於3個通商口岸如泉州和寧波通商而向明朝國內輸入了西洋貨品,如蘆薈、金鑲戒指。
影響馬六甲
在外交及軍事方面,鄭和下西洋的功跡包括推翻斯里蘭卡王朝及蘇門答臘君主、懲治了海盜並扶植馬六甲一小漁村將其變成一強大國及貨品轉運站。
鄭和下西洋中所做的海外政治干預中,以長遠影響來看,最重要的是操縱馬六甲海峽(往來中國及海洋貿易的要道),選擇扶植強盜頭子拜里迷蘇剌,於1409年鄭和授與其國璽及皇袍。拜里迷蘇剌曾親自往中國朝貢,使其在馬六甲沼澤地的據點成為日漸富庶繁榮的商業中心。
評價
法國漢學家伯希和:「15世紀初中國人的偉大海上航行」。
梁啟超:「及觀鄭君,則全世界歷史上所號稱航海偉人,能與並肩者,何其寡也。鄭君之初航海,當哥倫布發現亞美利加以前六十餘年,當維哥達嘉馬(瓦斯科·達·伽馬)發現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餘年。顧何以哥氏、維氏之績,能使全世界劃然開一新紀元;而鄭君之烈,隨鄭君之沒以俱逝?我國民雖稍食其賜,亦幾希焉。則哥倫布以後,有無量數之哥倫布,維哥達嘉馬以後,有無量數維哥達嘉馬,而我則鄭和以後,竟無第二之鄭和。噫嘻,是豈鄭君之罪也!」「鄭和之後,再無鄭和。」「鄭和之業,其主動者,實絕世英主明成祖其人也」。
孫中山:「乃鄭和竟能於十四個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載運二萬八千人巡遊南洋,示威海外,為中國超前軼後之奇舉。至今南洋土人猶有懷想當年三保之雄風遺烈者,可謂壯矣!」
柏楊:「他們(鄭和和張騫)對國家的貢獻和東西方文化交流,有偉大的功績。不過,張騫處在一個朝氣蓬勃的時代,而鄭和卻處在一個暮氣日增的時代,所以結局完全不同。」
太監鄭和的一生,是中國明成祖時期海洋擴張政策「最驚人的展現」。
鄭和的成就清楚證明中國有稱霸海洋成為海洋帝國的潛力,東南亞攸關中國經貿和國防的港口,鄭和採取了積極干預內政手法。
『柒』 鄭和下西洋有什麼歷史意義
鄭和來下西洋的目的可歸納自為三個方面,即「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系」、「滿足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特產的需求」,這三個方面的分量依次降低。受目的的制約,鄭和航海具有歷史局限,「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發展海外貿易,它採取的不計經濟效益的政策,給明朝政府造成了巨大的負擔。隨著明朝國力的衰退,航海的壯舉也悄然結束」。這里有兩層意思,一層是鄭和下西洋不以發展海外貿易為目的,缺少持久的經濟推動力;再一層是不計經濟效益的政策,給明朝政府造成了巨大的負擔。這里所謂「不計經濟效益的政策」,是指無論鄭和到海外交易,還是西洋貢使來華,明朝政府都不考慮外國貢納的多寡,回贈十分優厚。據嚴從簡《殊域周咨錄》記載:「凡貢使 至,必厚待其人;私貨來,皆倍償其價。」這種賠本的買賣,對廣交朋友、加深情誼,固然有積極作用,但不斷賠本,使自己在經濟上難以維持下去。由於這兩方面的原因,鄭和航海的壯舉不但未能像哥倫布等人的航海那樣導致地理大發現的後果,而且終因明朝國力的衰退,明宣宗以後便成絕響。
『捌』 鄭和下西洋得歷史意義是什麼
大體上有如下幾個方面:(1)為促進中國與東南亞、印度、阿拉伯和東非各國人民的友好來往,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它是明朝政治、經濟以及綜合國力強盛的反映和標志。鄭和七次下西洋,作為和平的使者,宣揚國家之間的和睦相處,以提高國家的威望和國家地位;同時也有「耀兵異域」,顯示中國強大國力的一面。結果,許多國家紛紛派人帶著當地的特產,比如大象、犀牛、長頸鹿、獅子和寶石、珊瑚、胡椒以及香料等隨鄭和船隊來到京城,要求同中國發展友好關系,這都與鄭和下西洋有著密切的聯系。而不像後來的歐洲殖民者在世界各地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鑒於學生尚未學習到世界史,這里教師只做簡單的提及便可。(2)鄭和下西洋,遍訪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不但是我國古代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就是在當時世界航海史上,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它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人民之間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交流和友好來往,使中國先進的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同時也豐富了中國人民的地理和航海知識。另外,以鄭和下西洋為契機,更多的中國人來到南洋,為南洋的開發和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3)但是另一方面,也應該使學生認識到,鄭和下西洋,並沒有為國內的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支持,沒有刺激中國手工業的發展,沒有推動商品經濟的發展,倒是強化了中國傳統的小農經濟基礎。而且這種貿易,對國計民生關系不大,因為輸入的商品多為香料、珍寶等高檔消費奢侈品。同時也助長了中國封建統治者的不思進取,固步自封以及夜郎自大,更加不利於中國的政治經濟革新。鄭和下西洋所進行的對外貿易,並不是一種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礎上的交易。按照明政府的旨意,貿易堅持的是「厚往薄來」的原則,即高價收購外來番貨,而低價出售中國的貨物,其目的僅僅是為了顯示中國的富強與富有,從而加深了中國人的自我虛驕心理和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觀。這種貿易產生的後果只能是給國內經濟的發展蒙上一層陰影,貿易背後巨大的耗費給人民增添了巨大的負擔,從長遠來看不利於社會的穩定。
『玖』 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鄭和(1371~1434年)是雲南昆陽(今雲南省晉寧縣昆陽鎮)人,回族。本姓馬,曾祖父叫拜顏,祖父、父親都叫哈只。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鄭和的父親病故,拋下13歲的他和另外五個兄弟姐妹。
鄭和本人除信奉伊斯蘭教外,對佛教及民間崇奉的神,如東南沿海的海神天妃也並不排斥。據明初人的記載,鄭和「身長九尺,腰大十圍,四岳峻而鼻小……眉目分明,耳白過面;齒如編貝,行如虎步,聲音洪亮。」真是儀表堂堂,氣度非凡。
大概就在其父去世前不久,他入宮當了宦官。在宮中,皇帝後妃都叫他「三保奴」(或「三寶奴」),一般人都叫他三保。在靖難之役中,他跟隨燕王征戰有功,被提升為太監,賜姓鄭。
鄭和下「西洋」,是他一生中最輝煌的業績,至今仍然家喻戶曉,所謂「西洋」,是古人的地理概念,元朝時已有這樣的叫法了。大體上以婆羅洲為界,婆羅洲以東的,稱東洋,以西的,稱西洋。鄭和航海所經之地,大部分在婆羅洲以西,所以一般稱「三保太監下西洋」。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是永樂三年(1405年)七月到永樂五年(1407年)十月。他建造了不少大船,有的長44丈,寬18丈。這次首航,鄭和率領將士27800餘人,大海船208艘,船上有航海圖、羅盤針。並帶了大量金銀錢鈔。這支航行隊伍航船的體積之大、設備之先進,在當時都是世界第一。鄭和與副使太監王景弘從蘇州劉家河(今江蘇太倉東瀏河鎮)出發,泛海至福建,繼由福建五虎門揚帆,首先抵達古戰(越南南部),後歷爪哇(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暹羅(泰國)、滿剌加(馬來半島南端馬六甲)、蘇門答臘(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南巫里(印度西岸的Mabar)、古里(印度西岸的科澤科德)、錫蘭(斯里蘭卡)等國。他沿途宣讀永樂皇帝的詔書,賞賜其君長,不服則以武力威懾。他還活捉了剽掠海上、橫行無忌、原籍廣東的海盜陳祖義,後被斬於京中市上,從此海道安寧。朱棣對這次遠航非常滿意,因為各國使者也隨船來朝拜。朱棣一一賞賜,並對鄭和等予以表彰。
永樂五年(1407年)十月至永樂七年(1409年)七八月間,鄭和二下「西洋」,航行所至之地有占城、爪哇、南巫里、古里、柯枝(印度柯欽)、錫蘭等國。永樂七年(1409年)十月至永樂九年(1411年)七月,鄭和三下「西洋」。永樂十一年(1413年)十月至永樂十三年(1415年)八月,鄭和四下「西洋」。這次超過印度以西,到達波斯灣,先後抵達溜山(馬爾地夫)、忽魯謨斯(波斯灣口Ormuz)等地。鄭和的五下「西洋」,在永樂十五年(1417年)五月至永樂十七年(1419年)八月。先後到達阿丹(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亞丁)、麻林(肯亞馬林迪)、木骨都束(索馬里摩加迪沙)、卜剌哇(索馬裡布臘瓦)、刺撒(亞丁和佐法爾之間)。這次航行到達了遙遠的非洲赤道以南東海岸一帶。鄭和返航時,滿剌加、忽魯謨斯、古里等19國的朝貢使者偕行,增強了明朝與這些國家的聯系。鄭和還帶回了不少珍禽異獸,如獅子、金錢豹、大西馬、駝雞等。永樂十九年(1421年)春天,鄭和再下「西洋」,次年九月歸來。
鄭和的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下「西洋」,開始於宣德六年(1431年)一月,到宣德八年(1433年)七月歸來。相距第六次航行已經十年。這十年間,朝中政局發生很大變化。朱棣死後,鄭和失去了靠山,只能在南京守備任內度過寂寞的歲月。仁宗朱高熾的去世,宣宗朱瞻基登位,執掌乾坤數年,卻不見海外諸國來朝貢。他認為這未免是國威不張,有失面子,這才想起先朝老太監鄭和。於是命令他和王景弘再下「西洋」。
鄭和七下「西洋」,歷時28年,所到之處,不下37國,南至爪哇,北抵麥加,西達赤道之南的非洲東岸。他是赤道非洲東海岸的頭一個發現者,是世界航海史上傑出的先驅者。在世界航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航海家迪亞士、哥倫布、達伽馬,當他們在浩渺汪洋的驚濤駭浪中艱難地航行時,都比鄭和的第一次下「西洋」要晚80年至90年以上。
鄭和作為一名朝廷官員,一生中率領船隊七次遠航不僅促進了中外交流,更顯示了當時中國航海事業的先進、發達,同時也顯示了中國當時的經濟繁榮和政治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