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歷史性發展

歷史性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09 13:48:08

❶ 當今世界面臨的哪些歷史性機遇( )

一、在當今世界形勢下中國面臨的機遇:

1、國際輿論正向有利於我國的方向轉變。

2、對外經濟合作領域將繼續擴大和深化。

3、外交領域在拓寬,國際話語權在增強。

4、發展低碳經濟大有可為。

5、人民幣有望走向國際化。

二、在當今世界形勢下中國面臨的挑戰有:

1、國內一些深層次矛盾特別是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

2、中國的和平發展要贏得國際社會的真正認同尚需時日。

3、周邊環境動盪,安全局勢不容樂觀。

當前的國際形勢是曲折的,不可預測的。世界上所有的力量都上台來,加劇競爭、爭斗和分裂。各國都在為盡快穩定和復甦本國經濟而忙碌,為應對後國際金融危機時代作出規劃,爭取在國際舞台上占據有利地位。

當今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在這樣的形勢下,中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總體而言,機遇大於挑戰。

(1)歷史性發展擴展閱讀:

中國抓住機遇,應對挑戰的措施:

一、主動積極地參與全球范圍

特別是周邊多邊合作機制要努力打造中國可以發揮重要作用的周邊「多邊合作帶」。上海合作組織在北方和西北地區穩步發展,中國-東盟在南方和東南地區的合作機制十分活躍。

如果能在解決朝核問題的基礎上推進東北亞多邊合作機制,將為中國的安全和發展創造更加有利的周邊環境。

二、以全球戰略合作來促進中國與其它大國、特別是與美國的關系

歷史經驗證明,在中美關系中,雙方經常會因為台灣問題、人權問題、貿易問題而陷入困境。但是,通過全球戰略合作來推動中美關系更加有效。

三、進一步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傳統友誼

1、要特別重視加強與伊斯蘭和阿拉伯世界主流力量在全面反恐斗爭中的合作。

2、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進一步發展同中亞國家的安全與經濟合作,特別重視發展中蒙關系。

3、在保持中印關系良好發展勢頭的同時,不要忘記鞏固中巴傳統友好合作關系。

4、繼續推進中國與東盟國家的全面合作關系。第五,積極發展中國同亞洲、非洲、拉美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關系。

❷ 中國的歷史性發展與進步的主要原因是

回答政治題的話
「十個結合」
自己去搜索一下吧,到處都有!
其他討論不做參與...

❸ 中國社會20世紀四次歷史性巨變是什麼

20世紀中國有三次歷史性巨變:

辛亥革命、 新中國成立和社會主義建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

1、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自1911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前後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廣義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紀末(一般從1894年興中會成立開始,但也有學者認為從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統治在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結束君主專制制度。

2、新中國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時,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選舉產生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在勤政殿舉行第一次會議。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副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以及周恩來等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宣布就職。會議一致決議,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向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3、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之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方針、總政策,是強國之路,是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

改革,即對內改革,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自覺地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更好地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3)歷史性發展擴展閱讀:

辛亥革命的影響:

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並不如想像中那麼大,辛亥革命雖然被稱作中國的資產階級革命,但當時中國缺乏一個強大的資產階級,參與革命者也並非以資產階級為主,而革命的成果也未直接促進資產階級的進一步發展。

在傳統社會的改變上,辛亥革命只打倒了社會頂層的權貴,但中國傳統地方社會居領導地位的各省士紳及官僚,大多在辛亥革命大風浪中,隨機轉投向了革命而獲得了地位和利益,反而更加鞏固了他們的地位。

辛亥革命並沒有像西方資產階級革命那樣,重新構建社會結構。參加辛亥革命的大多數人是軍人、舊式官僚、各地士紳,這些人在辛亥革命後仍然掌握權力;雖然其主要領袖孫中山出身平民知識分子,但中國貧窮的平民階層沒有參加辛亥革命,因此辛亥革命後生存條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未給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根本利益。

❹ 十八大以來中國取得歷史性成 就有十個方面,你對哪個方面成就 感受最深,聯系實

述題: 結合《十九大報告》,談一談你對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的理回解。
寫回答有獎勵共答1個回答

匿名用戶
2019-01-06

五年來的成就是全方位的、開創性的,五年來的變革是深層次的、根本性的。五年來,我們黨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這些歷史性變革,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五年來,我們勇於面對黨面臨的重大風險考驗和黨內存在的突出問題,以頑強意志品質正風肅紀、反腐懲惡,消除了黨和國家內部存在的嚴重隱患,黨內政治生活氣象更新,黨內政治生態明顯好轉,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顯著增強,黨的團結統一更加鞏固,黨群關系明顯改善,黨在革命性鍛造中更加堅強,煥發出新的強大生機活力,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了堅強政治保證。

❺ 如何理解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變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科學把握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的發展大勢,順應實踐要求和人民願望,縱覽全局、開拓創新,推出一系列重大戰略舉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五年來,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立足於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待,著眼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勝利實現,通過實施「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與五大發展理念等一系列新思路、新戰略、新舉措,使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使我國發展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為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規劃的宏偉藍圖和戰略布局的一部分,是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繼續前進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工作方向和奮斗目標。為了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和宏大歷史性任務,總書記多次強調,一定要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2015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新發展理念,旨在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激活發展活力,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各方面保障。
五年來,在發展思想和新發展理念的指導與引領下,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按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要求,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要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堅定不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了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重大成就: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明顯加大;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我國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不斷脫貧,貧困縣數量不斷減少,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明顯得到解決或改善;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突出問題得到解決,進入到發展的新階段。在2017年7月26日至27日舉行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總書記向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發出了為決勝全面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而奮斗的動員令。在中央的領導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了決勝階段的良好開局,相信2020年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一定會如期實現,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庄嚴承諾一定會實現。
全面深化改革:朝著縱深多點方向深入推進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全面深化改革」作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之一不斷深入推進;總書記親自擔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前後召開37次會議,審議通過300多份有關全面深化改革的文件;將全面深化改革作為一個重大議題,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就為什麼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樣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專門做了深入、系統的研究與探討,特別是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對全面深化改革做出全面部署;同時站在時代高度,對改革進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理論思考,將中國共產黨對改革理論的系統探索推向了新的高度。
五年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扎實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推動改革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的嶄新局面:主要領域「四梁八柱」的改革主體框架基本形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邁出實質性步伐;簡政放權的「自我革命」取得實質性進展,「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2013年以來,共有600多項行政審批等事項被取消和下放,減少行政審批事項1/3的改革目標提前完成,非行政許可審批被徹底終結;放管結合,服務不斷優化,政府與市場互補關系得到進一步協調;「五證合一、一照一碼」的商事制度改革、「雙隨機、一公開」的市場監管體制改革、負面清單管理的外商投資監管體制改革普遍推行,公開化、規范化、透明化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央企薪酬制度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價格機制改革等重要領域的體制機制改革向縱深推進,財稅金融、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領域的改革穩步開展,國防和軍隊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國家發展的新動力體系正在形成。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宣傳工作,鞏固了全黨全社會思想上的團結統一。正是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朝著縱深多點方向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黨和國家事業發生了歷史性變革,我國發展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
全面依法治國:顯著增強黨的領導及治國能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顯著增強了我們黨運用法律手段領導和治理國家的能力。黨的十八大提出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方針,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2014 年召開的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全面依法治國作出了深刻闡述,這是黨的全會第一次以依法治國為核心專題進行探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六大任務、180 多項具體措施,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行了深入闡述和系統部署。
五年來,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總目標,一系列重大舉措密集出台,取得了豐碩成果。在科學立法方面,十八大以來,共制定或修改法律48部、行政法規42部、地方性法規2926部、規章3162部,修訂法律57部、行政法規130部,啟動編纂民法典,頒布和出台了民法總則等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規;在嚴格執法方面,法治政府建設穩步推進,結合「放管服」改革,省市縣三級政府部門權力和責任清單基本落實,政府法律顧問制度普遍建立,法治政府的考核評價體系正在形成,地方政府依法行政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執法體制改革路徑清晰、落實有力;司法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司法公正進一步彰顯,刑事訴訟制度改革、司法責任制改革穩步落實,司法職權配置進一步優化,巡迴法庭、跨區域檢察院成效顯著,司法管理更加嚴格規范,人財物統一管理更加明確,廢止了勞教制度,實行了立案登記制,執法司法規范化建設進一步加強;全面守法建設不斷深化落實,憲法日、憲法宣誓制度建立並落實,誠信獎懲機制不斷完善,社會矛盾調解機制更加普遍化、規范化,法治力量進一步彰顯,法治觀念進一步深入人心。依法治國的全面推進與落實,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進一步納入法治化軌道,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制度保障。
全面從嚴治黨:夯實黨的執政和群眾基礎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保證。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把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緊密結合,標本兼治、從嚴從細,堅定了信念、純潔了黨性,形成了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勢,鞏固了黨的執政基礎和群眾基礎,為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政治保證。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連續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從作風建設突破,凈化政治生態、規范政治生活、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黨風政風明顯好轉;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則》和《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為進一步全面從嚴治黨、深入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提供了行動指南;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常抓不懈,堅持反腐敗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十八大以來中紀委派駐紀檢組實現了對中央一級黨和國家機關派駐監督全覆蓋,中央巡視完成了對中央及地方國有骨幹企業、金融單位和中管高校的巡視全覆蓋。十八大以來的全面從嚴治黨,增強了各級組織管黨治黨主體責任,落實了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全面加強了黨的紀律建設,有效遏制了腐敗勢頭的蔓延,黨內政治生活呈現新的氣象,人民群眾給予了很高評價。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要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始終擁有堅強的領導核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偉大斗爭、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新的重大成就,使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使社會主義在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並不斷開辟發展新境界,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為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並制定新的更高層次的發展目標和發展戰略打下了堅實基礎。

❻ 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了哪些歷史性成就

一、從新中國成立取得了哪些歷史性成就

(一)從新中國成立到現在,中國人民沿著社會主義道路,經過半個世紀的艱苦奮斗,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

第一,從爭取經濟獨立到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5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艱苦經濟體系,使經濟文化極度落後的舊中國變成了一個初步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新奮斗,勤儉建國,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中國。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在黨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指引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闊步前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2萬億美元(世界排名上升到第四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將近1700美元,分別是1949年的25.8倍和25倍,是1978年的18.8倍和18倍。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躍居世界前列。

第二,從贏得政治獨立到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50多年來,在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制度、贏得政治獨立的基礎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得到確立、堅持和進一步完善。中華民族實現了空前的團結和統一,愛國統一戰線發展壯大,民族、宗教和僑務工作蓬勃發展。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豐富了「一國兩制」的理論和實踐。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歷史性偉大轉折的基礎上,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不斷加強,政治體制改革有步驟、分階段地穩步推進,逐步形成了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基本框架。

四、為什麼說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和最深刻的社會變革?

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基礎。

(1)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在一個幾億人口的大國中,能夠比較順利地實現消滅私有制這樣復雜、困難和深刻的社會變革,不但沒有造成生產力的破壞,反而促進了工農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並且得到人民群眾的普遍擁護而沒有引起巨大的社會動盪,這的確是偉大的歷史性勝利。

(2)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國社會的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幾千年來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階級剝削制度基本上被消滅,社會主義經濟成了國民經濟中的主導成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中國基本確立。它與1954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確立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一起,完成了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3)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以新的經驗和思想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4)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大大解放了我國的社會生產力,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為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總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20世紀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歷史性巨變。這是中國從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勝利,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了前提,奠定了基礎。

第九章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❼ 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有哪些

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有:

1、兩彈一星。

1958年,中國第一座實驗性原子反應堆建成,標志著中國開始跨入原子能的時代;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中國成功爆炸第一顆氫彈。

2、雜交水稻。

1973年,農業科學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的秈型雜交水稻。1995年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

3、牛胰島素的合成。

1965年9月17日,中國科學家人工合成了具有全部生物活力的結晶牛胰島素,它是第一個在實驗室中用人工方法合成的蛋白質,稍後美國和聯邦德國的科學家也完成了類似的工作。

4、東方紅一號發射。

1970年,中國用自製的「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地將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預定軌道。

5、西藏和平解放。

經過許多斗爭和工作,挫敗了美英等阻撓談判的陰謀。以阿沛·阿旺晉美為首的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團,終於在1951年4月下旬抵京談判,並於5月23日簽署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

❽ 20世紀中國經歷的三次歷史性巨大變化分別是指什麼

三次巨變:第抄一次襲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開放,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斗。
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大大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實業救國」、「民主共和」成為當時社會的思潮;這個時期作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代」已得到史學家的確認。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新中國的誕生;三大改造的完成,實現了對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革和國家政權性質、架構和功能性的轉換。「一五」計劃建設的提前完成,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並圍繞經濟建設為中心展開經濟、政治、教育等制度和觀念文化的變革,給一度徘徊的社會主義實踐注入了新的生機,被激活的生產力向國人、向世界展現了中國現代化的巨大發展潛力。

閱讀全文

與歷史性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