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茶葉歷史發展史

茶葉歷史發展史

發布時間:2021-02-09 12:21:02

⑴ 急求茶的歷史和發展史

(一)、先秦(原始階段)
原始社會人類除了採集野果直接充飢外,也會挖掘野菜及摘取某些樹木的幼芽嫩葉和稻米一起放在陶制的釜鼎(鍋)內熬煮成粥,「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指的是茶葉作為葯用的開始;商周時期發展飲食茶葉;春秋戰國時期,茶葉已傳播至黃河中下游地區。

(二)、兩漢、魏晉、南北朝(南方飲茶已成風氣)

飲茶起源於巴蜀,始於西漢。漢代茶葉作為飲料食用,中國飲茶始於西漢有史可據,但在西漢時期,中國只有四川一帶飲茶,兩漢時期,茶作為四川的特產,通過進貢的渠道,首先傳到京都長安,並逐漸向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陝西、河南等北方地區傳播;另一方面,四川的飲茶風尚沿水路順長江而傳播到長江中下游地區。從西漢直到三國時期,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層社會享用的珍稀之品,飲茶限於王公朝士,民間可能很少飲茶。

到了魏晉、南北朝,飲茶之風傳播到長江中下游地區,成為日常飲料。茶由巴蜀向中原廣大地區傳播,茶葉生產地區不斷擴大,飲茶從上層社會逐漸向民間發展。從晉代開始,佛教、道教徒與茶結緣,以茶養生,以茶助修行。從飲茶起就有了客來敬茶的禮節,到兩晉南北朝時,客來敬茶成了普遍的禮儀。兩晉南北朝,茶文學初步興起,產生了《荈賦》等名篇,中華茶藝亦於西晉時萌芽。

(三)、唐代(飲茶風氣傳播全國)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空前興盛的時期,也是我國古代茶業大發展的時期。經過幾個世紀的積累,飲茶風氣普及全國。唐代飲茶盛行與佛教的盛行有很深的淵源,和尚坐禪,靠喝茶充飢提神,佛門茶事盛行,帶動信佛的善男信女飲茶,促進了飲茶風氣在社會上的普及。中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載:「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大興禪教。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俠,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封演認為禪宗促進了北方飲茶的形成,唐代開元以後,中國的「茶道」大行。
茶聖陸羽出現後,茶道興盛。陸羽,字鴻漸,一名疾,又字季疵,自稱桑薴翁,又號竟陵子。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市)人。他潛心研究茶事,積十餘年心得,撰寫《茶經》一書,這是世界上第一部最完備的綜合性茶學專著,對中國的茶葉生產和飲茶風氣的傳播都起了很大的作用。陸羽也因此被後人稱為茶聖、茶神。陸羽《茶經·六之飲》稱:「……以為比屋之飲。」《茶經》認為當時飲茶之風擴散到民間,都把茶當作家常飲料。不僅中原廣大地區飲茶,而且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也飲茶,甚至出現了茶水鋪,「不問道俗,投錢取飲。」
中國的茶葉和飲茶方式也是在唐代才大量向國外傳播的,特別是對朝鮮的日本的影響很大。

(四)、飲茶風氣的興盛(宋代)

「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宋代的茶葉生產空前發展,飲茶之風非常盛行,特別是上層社會嗜茶成風,王公貴族經常舉行茶宴,皇帝也常在取得貢茶後宴請群臣以示恩寵。同時茶已成為民眾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自宋代始,「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夢粱錄》),「夫茶之用,等於米鹽,不可一日以無。」茶成為「開門七件事」之一。
為了評比茶質的優劣和點茶技藝的高低,宋代盛行「鬥茶」。「鬥茶」所用茶葉為餅茶,將研細後的茶末放在茶碗中,注入沸水,把茶末調勻,然後徐徐注入沸水,以茶筅擊拂,使茶湯泡沫均勻,從茶湯、泡沫的顏色和茶葉的香氣、滋味來評比高低。鬥茶,始於唐末福建一帶,「鬥茶,建人謂鬥茶為茗戰。」鬥茶促進了當時制茶技術的提高和飲茶方式的完善。
宋代飲茶風氣的興盛還反映在都市裡的茶館文化非常發達。茶館早在唐代就已出現,到了宋代則更為興盛,且裝飾雅緻,各有特色,茶具精美,茶葉品質眾多,樂曲聲悠揚,已具有渾厚的文化氛圍。
茶與文化(詩、書、畫、歌)的融合,在宋代特別突出,幾乎所有的詩人都寫過詠茶詩歌。宋代的畫家們也繪了許多反映茶事的繪畫作品,流傳至今的如《清明上河圖》反映當時首都汴京臨河的茶館景象,宋徽宗趙佶反映鬥茶場面的《文會圖》,描繪盧仝飲茶的《盧仝烹茶圖》。
到了元代,餅茶逐漸衰落,以散茶、末茶為主,制茶工藝已與現代蒸青綠茶的工藝差不多,民間大眾已大多飲用散茶。

(五)、飲茶風氣的鼎盛(明清)

歷史上正式廢除團餅茶的是明太祖朱元璋,皇室提倡飲用散茶,民間自然蔚然成風,並將煎煮法改為沖泡法,這是飲茶方法史上的一次革命。
明代在茶葉生產上有許多重要的發明創造,在綠茶生產上除了改進蒸青技術外,還產生了炒青技術,即採摘後的茶葉不須經過蒸熟,而是用熱鍋手炒殺青。其次是花茶的生產,花茶出現於宋代,當時是以龍腦香入茶。蔡襄《茶錄》提到:「茶有真香,而入貢者微以龍腦和膏,欲助茶香。」南宋時有用茉莉花焙茶,到明代,許多花都可以用用來窨制花茶。再次是烏龍茶,大約在明中期就已出現於武夷山,後來傳播至閩南、潮汕及台灣等地。紅茶也是起於明而盛於清的,最早在福建崇安一帶,開始生產的是小種紅茶,後演變為工夫紅茶,其生產技術還傳播到安徽、江西各地。
明清時期在茶飲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工夫茶藝」的完善。工夫茶是適應葉茶撮泡的需要經過文人雅士的加工提煉而成的品茶技藝,大約在明代形成於江浙一帶,擴展到閩粵等地,在清代轉移到閩南、潮汕一帶為中心,至今以「潮汕工夫茶」享有盛譽。
明清時期的茶文化在文化藝術方面的成就,除了茶詩茶畫外,還產生了眾多的茶歌、茶舞和採茶戲。採茶戲大約在明代中期以後在江西的贛南九龍山一帶產生,至清代興盛起來,傳播到鄰省各地,這要算是明清茶文化史上的一個重大成就。

(六)、中國茶葉再現輝煌(現代)

到清代後期,我國茶葉生產開始由盛而衰,十九世紀後半葉,我國年均產茶二十幾萬噸,出口茶葉十幾萬噸,出口量占當時世界茶葉貿易的80%以上,但到了二十世紀初,由於列強入侵,茶葉生產一落千丈。新中國成立後,政府高度重視經濟,茶葉生產有了飛速發展,我國的茶園面積佔世界第一位,產量佔世界第二位,出口量佔世界第三位,烏龍茶在日本歷久不衰,並在韓國和南亞深受青睞,花茶在中東和俄羅斯廣受歡迎。隨著科學的進步、工業的發達,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茶葉消費已開始向多元化和有益健康的方向發展,二十一世紀的共飲料的消費將有輝煌的前景。

⑵ 茶葉的發展史是什麼

中國是茶樹的發源地,是發現和利用茶葉最早的國家。據考證,我國茶樹選版種活動始於晉朝,權僅據《東溪試茶錄》來看,我國茶樹選種工作也有近1000年的歷史。早在西漢時期,我國茶葉已作為商品飲料向海外傳播。
有統計資料表明:我國的茶樹種類在350個以上,商品茶種類也最多,除有大宗茶類的紅茶、綠茶、白茶、烏龍茶外,還有再加工茶復制的花茶等。各個茶類中又有許多花色品級,詳細劃分可達上千種。

⑶ 茶葉的歷史

茶葉源抄於中國,發現最早人工種植茶葉的遺跡在浙江餘姚的田螺山遺址,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飲茶始於中國。
6000多年前,生活在浙江餘姚田螺山一帶的先民就開始植茶樹,田螺山是迄今為止考古發現的、我國最早人工種植茶樹的地方。秦統—中國後,促進了四川和其他地區的經濟交流,種茶和飲茶才由四川逐漸向外傳播。先流傳至長江流域。西晉到隋朝,茶逐漸成為普通飲料。關於飲茶的記載也日益增多。世界各國的制茶技術,均直接或間接地來自中國。

⑷ 茶葉的起源及歷史

神農發明茶之說,究竟由誰提出,今已難確考,但最先將此說形之於文字,並加以闡述者首推陸羽。相傳為神農所撰的《神農食經》雲「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以證其說。

提到茶的《本草》,其經歷代傳承,由《唐本草》——《開寶本草》——《嘉祐本草》——《政和本草》一路發展完善,在距今約900年前終於有了里程碑式的定本。但從《神農本經》起至《政和本草》,均無神農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的片言隻字。

從考古發現來看,上世紀以來出土的東漢茶具上已刻有「茶」字,晉、唐碑刻上亦多出現「茶」字。眾所周知,專用茶具總比茶飲略晚些問世,據陶瓷史專家頗為一致的研究成果,我國已出土的茶具可確證最早為東漢時燒造,亦可為上述戰國或秦漢茶起源說提供有力的佐證。

(4)茶葉歷史發展史擴展閱讀:

宋代茶文化的鼎盛,是毋庸置疑的。文學是生活的真實寫照。茶詩的盛衰就頗能說明問題。盛唐前期的玄宗開元末之前,很少有茶詩,李白、杜甫等天才詩人僅有茶詩寥寥數首;唐中期,即元和末以前,茶詩大增;唐後期即穆宗至唐亡,茶詩盛行。

見於《全唐詩》者55人,存茶詩233首。宋人茶詩則數以萬計,文士幾無人無之,陸游一人就有茶詩320餘首之多。

⑸ 茶的起源和發展歷史

起源

追溯中國人飲茶的起源,有的認為起於上古,有的認為起於周,起於秦漢、三國、南北朝、唐代的說法也都有,造成眾說紛紜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無「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記載,直到茶經的作者陸羽,方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因此有茶起源於唐代的說法。

發展歷史:

宋承唐代飲茶之風,日益普及。宋梅堯臣《南有嘉茗賦》雲:"華夷蠻豹,固日飲而無厭,富貴貧賤,亦時啜無厭不寧。宋昊自牧《夢梁錄》卷十六"鰲鋪"載:"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自宋代始,茶就成為開門"七件事"之一。

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序雲:"縉紳之士,韋布之流,沐浴膏澤,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從事茗飲。顧近歲以來,采擇之精,製作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盛早其極。"

拓展資料:

茶,(學名:Camellia sinensis (L.) O. Ktze.),灌木或小喬木,嫩枝無毛。

葉革質,長圓形或橢圓形,先端鈍或尖銳,基部楔形,上面發亮,下面無毛或初時有柔毛,邊緣有鋸齒,葉柄無毛。花白色,花柄有時稍長;萼片闊卵形至圓形,無毛,宿存。

花瓣闊卵形,基部略連合,背面無毛,有時有短柔毛;子房密生白毛;花柱無毛。蒴果3球形或1-2球形,高1.1-1.5厘米,每球有種子1-2粒。花期10月至翌年2月。

⑹ 關於茶的歷史及演變過程

從發現利用茶葉發展至現今豐富多彩的茶類,經歷了二、三千年的歷史演變,這一演變過程大體是: 採食鮮葉→生煮羹飲→曬干磨碎→蒸青造團餅→龍團鳳餅→蒸青散葉茶(綠茶)→炒青綠茶→白茶、黃茶、花茶→黑茶、紅茶、烏龍茶→現代再加工茶。 1、採食茶樹鮮葉:中國發現與利用茶樹,如從神農時代算起,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本草衍義》 記載了神農嘗百草的傳說: "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可見,最初的利用是採食鮮葉的。 2、從生煮羹飲到曬干收藏:生煮者類似現代的煮菜湯。以茶作菜,現在雲南的基諾族仍保留了吃涼拌茶的習俗。 茶作羹飲,見晉代郭璞(276-324年)《爾雅》" ,苦荼"之注:"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羹飲。"《晉書》記:"吳人採茶煮之,曰茗粥。" 茶被利用作葯治病,就像採集其他草葯一樣,採集鮮葉曬干收藏備用。 3、從蒸青造形到龍團鳳餅:唐代以前已有蒸青作茶餅的製法,到了唐代,製法逐漸完善,陸羽《茶經·三之造》記述:"晴,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干矣。"唐代餅茶中間有孔可串穿,有大有小大,餅茶為一斤至五十兩。 宋代進而出現研膏茶、臘麵茶,以後在團餅茶表面有了龍鳳之類的紋飾,謂之龍團鳳餅。宋·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 1121-1125年)記述:"宋太平興國初,特置龍鳳模,遺使即北苑造團茶,以別庶飲,龍鳳茶蓋始於此。"宋徽宗《大觀茶論》稱:"歲修建溪之貢,龍團鳳餅,名冠天下。" 4、從團餅茶到散葉茶:陸羽《茶經》:"飲有 茶、散茶、末茶、餅茶者" ,說明唐代已有散茶。到了宋代,餅茶與散茶均有生產, 《宋史·食貨志》載:"茶有兩類,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餅茶,散茶即芽葉散茶。到明代,散茶生產更為普遍,明太祖朱元璋為適應潮流,也下達詔令改貢餅茶為芽茶,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十六日:"庚子詔,……罷造龍團,惟採茶芽以進。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筍……"。 5、從蒸青到炒青:唐宋時代以蒸青茶為主,但也開始萌發炒青茶技術。唐代劉禹錫(772-842年)《西山蘭若試茶歌》中就有"斯須炒成滿室香"的詩句。到了明代,炒青製法日趨完善,在張源《茶錄》、舒次紓《茶疏》、羅廩《茶解》中都有較詳細的啟示。至於"炒青"茶名,早在宋代陸游(1125-1210年)詩中就有記述:"日鑄(浙江紹興日鑄茶)則越茶矣,不團不餅,而曰炒青。" 6、從綠茶發展至其他茶:綠茶是經殺青(蒸青或炒青)、揉捻、乾燥而製成,綠湯綠葉。當綠茶炒制不當悶黃後即變成黃湯黃葉,後來發現黃湯黃葉的茶葉也別具一格,就採取有意悶黃的做法製成了黃茶。茸毛特多的茶樹芽葉經曬或烘乾後,芽葉表面滿披白色茸毛,茶葉呈白色,因而形成了白茶。製成的綠茶經潑水推積發酵,茶葉發黑,形成了黑茶。黑茶是明代茶馬交易的重要物質。紅茶是茶鮮葉採用日曬代替殺青,揉捻後發酵變紅而形成。最早的紅茶是從福建崇安星村的小種紅茶演變而來的,以後擴大至江西、安徽等地生產。明末清初在福建武夷山一帶產生了烏龍茶,據說是採摘的芽葉在籮筐中搖盪時間長了,葉緣受損發酵變紅,再經鍋炒、揉捻、烘乾後,橙黃湯色,葉片三紅七綠被稱為半發酵茶。 7、從素茶到花香茶:早在宋代就有添加龍腦的加香茶,也有以茉莉花焙制的花茶。明代錢椿年《茶譜》(1539年)記述:"木樨、茉莉、玫瑰、薔薇、蘭惠、桔花、梔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

⑺ 茶的歷史與發展

您好。
我國是來世界上最早發源現和利用茶葉的國家。起源於神龍氏、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在宋氏,如今已成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茶葉、咖啡、可可)之一,茶不但推進了我國文明的進程,而且也極大地豐富了西方以及世界的物質文化生活。
我國是世界茶葉和茶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我們的先人為後世留下了眾多的茶學典籍,其中問世最早、內容最全面的是唐代「茶神」陸羽的《茶經》。
它對茶的起源、品種、分布、製作、茶的沖泡用水、器皿以及茶的趣聞軼事等均有論述,對我國及世界茶業的發展都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⑻ 茶葉,歷史…

兩個版本,一個簡單,一個復雜

茶樹的起源及傳播(簡單)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然而,同任何物種的起源一樣,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類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後,才為人們發現和利用。人類的用茶經驗,也是經過代代相傳,從局部地區慢慢擴大開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漸見諸文字記載。
茶樹的起源問題,歷來爭論較多,隨著考證技術的發展和新發現,才逐漸達成共識,即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並確認中國西南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由於地質變遷及人為栽培,茶樹開始由此普及全國,並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

茶葉的起源及傳播(復雜)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然而,同任何物種的起源一樣,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類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後,才為人們發現和利用。人類的用茶經驗,也是經過代代相傳,從局部地區慢慢擴大開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漸見諸文字記載。
茶樹的起源問題,歷來爭論較多,隨著考證技術的發展和新發現,才逐漸達成共識,即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並確認中國西南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由於地質變遷及人為栽培,茶樹開始由此普及全國,並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
-------- 中國茶葉發展歷史 --------

縱觀中國茶葉史,中國茶葉經歷了葯用,食用,作酒及飲料幾個階段: 以下讓我們來切身體驗一下茶葉歷史的變遷。???

茶葉的傳說: 傳說是在公元前2737年,神農上山采葯,那天我們的醫葯祖先邊采邊嘗,不知不覺中已嘗了近72種中草葯。草葯中的毒性令他覺得口乾舌燥,渾身非常的不舒服,於是便坐在樹下休息,正在這時,幾片樹葉飄落在他面前,憑著往常的習慣,他又撿起樹葉放入口中嘗試,可是令他驚奇的是,過了一會兒神農開始覺得身體舒暢起來,口也不渴了,渾身好像一下子輕鬆了下來,而口中的樹葉還留給他了一口的清香。... ...根據記載,茶葉在中國最早是作為葯物使用的。在我國,傳說茶是「發乎於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而盛於宋」茶最初是作為葯用,後來發展成為飲料。東漢時期的《神農本草》中記述了以上故事「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支」。

茶 ____ 中草葯和蔬菜___ 茶葉的發現? 茶樹原產於我國西南地區。早在三國時期(公元220-280年)我國就有關於在西南地區發現野生大茶樹的記載。1961年在雲南省的大黑山密林中(海拔1500米)發現一棵高32.12米,樹圍2.9米的野生大茶樹,這棵樹單株存在,樹齡約1700年。

起初人們將大的茶葉放在水中煮,茶湯用作葯用,嫩葉則作為蔬菜食用,隨著時間的推移,茶慢慢得成為一種珍貴的食品,只為皇家御用。

茶____酒的替代品____茶文化的萌芽 茶的珍貴,自然而然,茶成為一種奢侈的飲品,有錢人士僅用它來宴請上賓。逐漸的,茶慢慢發展成為了酒的替代品。魏晉南北朝開始出現了一些以茶養廉示儉的事例。

茶____飲料____ 茶文化的形成/興盛 ? 唐朝是封建文化的頂峰,也是茶文化形成的主要時期。茶的引用從皇宮顯貴,王公爵士直至僧侶道士,文人雅士,黎民百姓,全國上下幾乎所有人都飲茶。 茶的飲用越來越普遍,文人雅士嗜茶眾多,開始將茶與詩詞歌賦結合起來。如大詩人白居易,一生嗜茶,每天吃早茶(「起嘗一甌茗「 《官舍》),午睡起一碗茶(「起來兩甌茗「《食後》),晚茶(「晚送一甌茶」《管閑事》)。許多著名的詩詞歌賦出現於那個時代。 世界著名的第一本完整的茶書《茶經》也出於同期。同時,作茶的技術也隨之而日益進步,人們飲茶的方式從原先的熬煮茶湯變成了只將沸水沖入干制的茶葉以得茶湯。 茶成為了人們間交流的紐帶,友誼的橋梁。人們喜歡聚在一起,泡壺好茶,吟詩作樂,享受好時光。

⑼ 茶的發展歷史

中國的茶葉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神農試百草的神話傳說中演化而來的。

1、有人認為茶是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葯而發現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
2、西漢後期到三國時代,茶發展成為宮廷的高級飲料,西晉到隋朝,茶逐漸成為普通飲料。
3、唐代時期:茶主要是興盛在唐代中期,到宋朝發展到了一個熱鬧非凡的鼎盛時期。宋徽宗的《大觀茶論》極大的提高了茶道的地位。
4、宋代的歷代當權者對茶都情有獨鍾,宮廷嗜茶的風俗就有力地推動了茶葉生產和茶文化的發展,使茶文化登上了極尊顯的聖壇,茶道也成了高尚娛樂。
5、明朝時期:明代是茶文化進一步發展的時代,也是因襲與創新相融合,茶道的新理念、新規范異彩分呈的時代。
6、清代以後的一些文人不再具有唐宋時代茶人那種崇尚自然、不拘形式、心閑神靜、超然灑脫的茶風,而蛻變為在品茶時故作風雅、注重繁文縟理、矯揉造作、格調纖弱的病態茶風。
這就是中國從兩漢到明清的茶葉發展歷史。

閱讀全文

與茶葉歷史發展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