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日本計算機發展歷史

日本計算機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09 11:21:22

1. 計算機發展的幾個階段

2樓的高見,哈哈
基本上按工藝應該是
第一帶:電子管
第二帶:晶體管
第三帶內:集成電路容
第四帶: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吧
按cpu位數:4位,8位,16位(286),32位(386~現在),64位...
按功能:電子計算器,多媒體,智能。。。
還有好多種分法,這些都是上學時學的,現在忘光了,呵呵。

2. 人工智慧計算機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呢

【1950-1956年是人工智慧的誕生年】
圖靈測試1950
Dartmouth 會議1956
(1956年夏季,以麥卡賽、明斯基、羅切斯特和申農等為首的一批有遠見卓識的年輕科學家在一起聚會,共同研究和探討用機器模擬智能的一系列有關問題,並首次提出了「人工智慧」這一術語,它標志著「人工智慧」這門新興學科的正式誕生。)

【1956-1974 年是人工智慧的黃金年】
第一個人工智慧程序LT邏輯理論家1958(西蒙和紐維爾)
LISP編程語言1958(約翰麥卡錫)
用於機器翻譯的語義網1960(馬斯特曼和劍橋大學同事)
模式識別-第一個機器學習論文發表(1963)
Dendral 專家系統1965
基於規則的Mycin醫學診斷程序1974

【1974-1980年是人工智慧第一個冬天】
人工智慧:綜合調查1973(來特希爾)
項目失敗,列強削減科研經費

【1980-1987年是人工智慧繁榮期】
AAAI在斯坦福大學召開第一屆全國大會1980
日本啟動第五代計算機用於知識處理1982
決策樹模型帶動機器學習復甦1980中期
ANN及多層神經網路1980中期

【1987-1993年是人工智慧第二個冬天】
Lisp機市場崩潰1987
列強再次取消科研經費1988
專家系統滑翔谷底1993
日本第五代機退場1990年代

3. 日本計算機發展史是怎樣的

1984年,日本計算機產業著手研製"第五代計算機"---具有人工智慧的計算機。

4. 世界計算機歷史重大事件

計算機的發展歷史

一、第一台計算機的誕生

第一台計算機(ENIAC)於1946年2月,在美國誕生。

ENIAC PC機
耗資 100萬美圓 600美圓
重量 30噸 10kg
佔地 150平方米 0.25平方米
電子器件 1.9萬只電子管 100塊集成電路
運算速度 5000次/秒 500萬次/秒

二、計算機發展歷史

1、第一代計算機(1946~1958)

電子管為基本電子器件;使用機器語言和匯編語言;主要應用於國防和科學計算;運算速度每秒幾千次至幾萬次。

2、第二代計算機(1958~1964)

晶體管為主要器件;軟體上出現了操作系統和演算法語言;運算速度每秒幾萬次至幾十萬次。

3、第三代計算機(1964~1971)

普遍採用集成電路;體積縮小;運算速度每秒幾十萬次至幾百萬次。

4、第四代計算機(1971~ )

以大規模集成電路為主要器件;運算速度每秒幾百萬次至上億次。

三、我國計算機發展歷史

從1953年開始研究,到1958年研製出了我國第一台計算機

在1982年我國研製出了運算速度1億次的銀河I、II型等小型系列機。
計算機的歷史

計算機是新技術革命的一支主力,也是推動社會向現代化邁進的活躍因素。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發展最快、影響最為深遠的新興學科之一。計算機產業已在世界范圍內發展成為一種極富生命力的戰略產業。

現代計算機是一種按程序自動進行信息處理的通用工具,它的處理對象是信息,處理結果也是信息。利用計算機解決科學計算、工程設計、經營管理、過程式控制制或人工智慧等各種問題的方法,都是按照一定的演算法進行的。這種演算法是定義精確的一系列規則,它指出怎樣以給定的輸入信息經過有限的步驟產生所需要的輸出信息。

信息處理的一般過程,是計算機使用者針對待解抉的問題,事先編製程序並存入計算機內,然後利用存儲程序指揮、控制計算機自動進行各種基本操作,直至獲得預期的處理結果。計算機自動工作的基礎在於這種存儲程序方式,其通用性的基礎則在於利用計算機進行信息處理的共性方法。

計算機的歷史

現代計算機的誕生和發展 現代計算機問世之前,計算機的發展經歷了機械式計算機、機電式計算機和萌芽期的電子計算機三個階段。

早在17世紀,歐洲一批數學家就已開始設計和製造以數字形式進行基本運算的數字計算機。1642年,法國數學家帕斯卡採用與鍾表類似的齒輪傳動裝置,製成了最早的十進制加法器。1678年,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製成的計算機,進一步解決了十進制數的乘、除運算。

英國數學家巴貝奇在1822年製作差分機模型時提出一個設想,每次完成一次算術運算將發展為自動完成某個特定的完整運算過程。1884年,巴貝奇設計了一種程序控制的通用分析機。這台分析機雖然已經描繪出有關程序控制方式計算機的雛型,但限於當時的技術條件而未能實現。

巴貝奇的設想提出以後的一百多年期間,電磁學、電工學、電子學不斷取得重大進展,在元件、器件方面接連發明了真空二極體和真空三極體;在系統技術方面,相繼發明了無線電報、電視和雷達……。所有這些成就為現代計算機的發展准備了技術和物質條件。

與此同時,數學、物理也相應地蓬勃發展。到了20世紀30年代,物理學的各個領域經歷著定量化的階段,描述各種物理過程的數學方程,其中有的用經典的分析方法已根難解決。於是,數值分析受到了重視,研究出各種數值積分,數值微分,以及微分方程數值解法,把計算過程歸結為巨量的基本運算,從而奠定了現代計算機的數值演算法基礎。

社會上對先進計算工具多方面迫切的需要,是促使現代計算機誕生的根本動力。20世紀以後,各個科學領域和技術部門的計算困難堆積如山,已經阻礙了學科的繼續發展。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後,軍事科學技術對高速計算工具的需要尤為迫切。在此期間,德國、美國、英國部在進行計算機的開拓工作,幾乎同時開始了機電式計算機和電子計算機的研究。

德國的朱賽最先採用電氣元件製造計算機。他在1941年製成的全自動繼電器計算機Z-3,已具備浮點記數、二進制運算、數字存儲地址的指令形式等現代計算機的特徵。在美國,1940~1947年期間也相繼製成了繼電器計算機MARK-1、MARK-2、Model-1、Model-5等。不過,繼電器的開關速度大約為百分之一秒,使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受到很大限制。

電子計算機的開拓過程,經歷了從製作部件到整機從專用機到通用機、從「外加式程序」到「存儲程序」的演變。1938年,美籍保加利亞學者阿塔納索夫首先製成了電子計算機的運算部件。1943年,英國外交部通信處製成了「巨人」電子計算機。這是一種專用的密碼分析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得到了應用。

1946年2月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學院製成的大型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ENIAC),最初也專門用於火炮彈道計算,後經多次改進而成為能進行各種科學計算的通用計算機。這台完全採用電子線路執行算術運算、邏輯運算和信息存儲的計算機,運算速度比繼電器計算機快1000倍。這就是人們常常提到的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但是,這種計算機的程序仍然是外加式的,存儲容量也太小,尚未完全具備現代計算機的主要特徵。

新的重大突破是由數學家馮·諾伊曼領導的設計小組完成的。1945年3月他們發表了一個全新的存儲程序式通用電子計算機方案—電子離散變數自動計算機(EDVAC)。隨後於1946年6月,馮·諾伊曼等人提出了更為完善的設計報告《電子計算機裝置邏輯結構初探》。同年7~8月間,他們又在莫爾學院為美國和英國二十多個機構的專家講授了專門課程《電子計算機設計的理論和技術》,推動了存儲程序式計算機的設計與製造。

1949年,英國劍橋大學數學實驗室率先製成電子離散時序自動計算機(EDSAC);美國則於1950年製成了東部標准自動計算機(SFAC)等。至此,電子計算機發展的萌芽時期遂告結束,開始了現代計算機的發展時期。

在創制數字計算機的同時,還研製了另一類重要的計算工具——模擬計算機。物理學家在總結自然規律時,常用數學方程描述某一過程;相反,解數學方程的過程,也有可能採用物理過程模擬方法,對數發明以後,1620年製成的計算尺,己把乘法、除法化為加法、減法進行計算。麥克斯韋巧妙地把積分(面積)的計算轉變為長度的測量,於1855年製成了積分儀。

19世紀數學物理的另一項重大成就——傅里葉分析,對模擬機的發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動作用。19世紀後期和20世紀前期,相繼製成了多種計算傅里葉系數的分析機和解微分方程的微分分析機等。但是當試圖推廣微分分析機解偏微分方程和用模擬機解決一般科學計算問題時,人們逐漸認識到模擬機在通用性和精確度等方面的局限性,並將主要精力轉向了數字計算機。

電子數字計算機問世以後,模擬計算機仍然繼續有所發展,並且與數字計算機相結合而產生了混合式計算機。模擬機和混合機已發展成為現代計算機的特殊品種,即用在特定領域的高效信息處理工具或模擬工具。

20世紀中期以來,計算機一直處於高速度發展時期,計算機由僅包含硬體發展到包含硬體、軟體和固件三類子系統的計算機系統。計算機系統的性能—價格比,平均每10年提高兩個數量級。計算機種類也一再分化,發展成微型計算機、小型計算機、通用計算機(包括巨型、大型和中型計算機),以及各種專用機(如各種控制計算機、模擬—數字混合計算機)等。

計算機器件從電子管到晶體管,再從分立元件到集成電路以至微處理器,促使計算機的發展出現了三次飛躍。

在電子管計算機時期(1946~1959),計算機主要用於科學計算。主存儲器是決定計算機技術面貌的主要因素。當時,主存儲器有水銀延遲線存儲器、陰極射線示波管靜電存儲器、磁鼓和磁心存儲器等類型,通常按此對計算機進行分類。

到了晶體管計算機時期(1959~1964),主存儲器均採用磁心存儲器,磁鼓和磁碟開始用作主要的輔助存儲器。不僅科學計算用計算機繼續發展,而且中、小型計算機,特別是廉價的小型數據處理用計算機開始大量生產。

1964年,在集成電路計算機發展的同時,計算機也進入了產品系列化的發展時期。半導體存儲器逐步取代了磁心存儲器的主存儲器地位,磁碟成了不可缺少的輔助存儲器,並且開始普遍採用虛擬存儲技術。隨著各種半導體只讀存儲器和可改寫的只讀存儲器的迅速發展,以及微程序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計算機系統中開始出現固件子系統。

20世紀70年代以後,計算機用集成電路的集成度迅速從中小規模發展到大規模、超大規模的水平,微處理器和微型計算機應運而生,各類計算機的性能迅速提高。隨著字長4位、8位、16位、32位和64位的微型計算機相繼問世和廣泛應用,對小型計算機、通用計算機和專用計算機的需求量也相應增長了。

微型計算機在社會上大量應用後,一座辦公樓、一所學校、一個倉庫常常擁有數十台以至數百台計算機。實現它們互連的局部網隨即興起,進一步推動了計算機應用系統從集中式系統向分布式系統的發展。

在電子管計算機時期,一些計算機配置了匯編語言和子程序庫,科學計算用的高級語言FORTRAN初露頭角。在晶體管計算機階段,事務處理的COBOL語言、科學計算機用的ALGOL語言,和符號處理用的LISP等高級語言開始進入實用階段。操作系統初步成型,使計算機的使用方式由手工操作改變為自動作業管理。

進入集成電路計算機發展時期以後,在計算機中形成了相當規模的軟體子系統,高級語言種類進一步增加,操作系統日趨完善,具備批量處理、分時處理、實時處理等多種功能。資料庫管理系統、通信處理程序、網路軟體等也不斷增添到軟體子系統中。軟體子系統的功能不斷增強,明顯地改變了計算機的使用屬性,使用效率顯著提高。

在現代計算機中,外圍設備的價值一般已超過計算機硬體子系統的一半以上,其技術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計算機的技術面貌。外圍設備技術的綜合性很強,既依賴於電子學、機械學、光學、磁學等多門學科知識的綜合,又取決於精密機械工藝、電氣和電子加工工藝以及計量的技術和工藝水平等。

外圍設備包括輔助存儲器和輸入輸出設備兩大類。輔助存儲器包括磁碟、磁鼓、磁帶、激光存儲器、海量存儲器和縮微存儲器等;輸入輸出設備又分為輸入、輸出、轉換、、模式信息處理設備和終端設備。在這些品種繁多的設備中,對計算機技術面貌影響最大的是磁碟、終端設備、模式信息處理設備和轉換設備等。

新一代計算機是把信息採集存儲處理、通信和人工智慧結合在一起的智能計算機系統。它不僅能進行一般信息處理,而且能面向知識處理,具有形式化推理、聯想、學習和解釋的能力,將能幫助人類開拓未知的領域和獲得新的知識。

計算技術在中國的發展 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上中國曾經在早期計算工具的發明創造方面寫過光輝的一頁。遠在商代,中國就創造了十進制記數方法,領先於世界千餘年。到了周代,發明了當時最先進的計算工具——算籌。這是一種用竹、木或骨製成的顏色不同的小棍。計算每一個數學問題時,通常編出一套歌訣形式的演算法,一邊計算,一邊不斷地重新布棍。中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就是用算籌計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這一結果比西方早一千年。

珠算盤是中國的又一獨創,也是計算工具發展史上的第一項重大發明。這種輕巧靈活、攜帶方便、與人民生活關系密切的計算工具,最初大約出現於漢朝,到元朝時漸趨成熟。珠算盤不僅對中國經濟的發展起過有益的作用,而且傳到日本、朝鮮、東南亞等地區,經受了歷史的考驗,至今仍在使用。

中國發明創造指南車、水運渾象儀、記里鼓車、提花機等,不僅對自動控制機械的發展有卓越的貢獻,而且對計算工具的演進產生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例如,張衡製作的水運渾象儀,可以自動地與地球運轉同步,後經唐、宋兩代的改進,遂成為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鍾。

記里鼓車則是世界上最早的自動計數裝置。提花機原理劉計算機程序控制的發展有過間接的影響。中國古代用陽、陰兩爻構成八卦,也對計算技術的發展有過直接的影響。萊布尼茲寫過研究八卦的論文,系統地提出了二進制算術運演算法則。他認為,世界上最早的二進製表示法就是中國的八卦。

經過漫長的沉寂,新中國成立後,中國計算技術邁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先後建立了研究機構,在高等院校建立了計算技術與裝置專業和計算數學專業,並且著手創建中國計算機製造業。

1958年和1959年,中國先後製成第一台小型和大型電子管計算機。60年代中期,中國研製成功一批晶體管計算機,並配製了ALGOL等語言的編譯程序和其他系統軟體。60年代後期,中國開始研究集成電路計算機。70年代,中國已批量生產小型集成電路計算機。80年代以後,中國開始重點研製微型計算機系統並推廣應用;在大型計算機、特別是巨型計算機技術方面也取得了重要進展;建立了計算機服務業,逐步健全了計算機產業結構。

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研究方面,中國在有限元計算方法、數學定理的機器證明、漢字信息處理、計算機系統結構和軟體等方面都有所建樹。在計算機應用方面,中國在科學計算與工程設計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在有關經營管理和過程式控制制等方面,計算機應用研究和實踐也日益活躍。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發展極其迅速的面向廣大社會的技術學科,它建立在數學、電子學 (特別是微電子學)、磁學、光學、精密機械等多門學科的基礎之上。但是,它並不是簡單地應用某些學科的知識,而是經過高度綜合形成一整套有關信息表示、變換、存儲、處理、控制和利用的理論、方法和技術。

計算機科學是研究計算機及其周圍各種現象與規模的科學,主要包括理論計算機科學、計算機系統結構、軟體和人工智慧等。計算機技術則泛指計算機領域中所應用的技術方法和技術手段,包括計算機的系統技術、軟體技術、部件技術、器件技術和組裝技術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包括五個分支學科,即理論計算機科學、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機組織與實現、計算機軟體和計算機應用。

理論計算機學 是研究計算機基本理論的學科。在幾千年的數學發展中,人們研究了各式各樣的計算,創立了許多演算法。但是,以計算或演算法本身的性質為研究對象的數學理論,卻是在20世紀30年代才發展起來的。

當時,由幾位數理邏輯學者建立的演算法理論,即可計算性理論或稱遞歸函數論,對20世紀40年代現代計算機設計思想的形成產生過影響。此後,關於現實計算機及其程序的數學模型性質的研究,以及計算復雜性的研究等不斷有所發展。

理論計算機科學包括自動機論、形式語言理論、程序理論、演算法分析,以及計算復雜性理論等。自動機是現實自動計算機的數學模型,或者說是現實計算機程序的模型,自動機理論的任務就在於研究這種抽象機器的模型;程序設計語言是一種形式語言,形式語言理論根據語言表達能力的強弱分為O~3型語言,與圖靈機等四類自動機逐一對應;程序理論是研究程序邏輯、程序復雜性、程序正確性證明、程序驗證、程序綜合、形式語言學,以及程序設計方法的理論基礎;演算法分析研究各種特定演算法的性質。計算復雜性理論研究演算法復雜性的一般性質。

計算機系統結構 程序設計者所見的計算機屬性,著重於計算機的概念結構和功能特性,硬體、軟體和固件子系統的功能分配及其界面的確定。使用高級語言的程序設計者所見到的計算機屬性,主要是軟體子系統和固件子系統的屬性,包括程序語言以及操作系統、資料庫管理系統、網路軟體等的用戶界面。使用機器語言的程序設計者所見到的計算機屬性,則是硬體子系統的概念結構(硬體子系統結構)及其功能特性,包括指令系統(機器語言),以及寄存器定義、中斷機構、輸入輸出方式、機器工作狀態等。

硬體子系統的典型結構是馮·諾伊曼結構,它由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和輸入、輸出設備組成,採用「指令驅動」方式。當初,它是為解非線性、微分方程而設計的,並未預見到高級語言、操作系統等的出現,以及適應其他應用環境的特殊要求。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軟體子系統都是以這種馮·諾伊曼結構為基礎而發展的。但是,其間不相適應的情況逐漸暴露出來,從而推動了計算機系統結構的變革。

計算機組織與實現 是研究組成計算機的功能、部件間的相互連接和相互作用,以及有關計算機實現的技術,均屬於計算機組織與實現的任務。

在計算機系統結構確定分配給硬子系統的功能及其概念結構之後,計算機組織的任務就是研究各組成部分的內部構造和相互聯系,以實現機器指令級的各種功能和特性。這種相互聯系包括各功能部件的布置、相互連接和相互作用。

隨著計算機功能的擴展和性能的提高,計算機包含的功能部件也日益增多,其間的互連結構日趨復雜。現代已有三類互連方式,分別以中央處理器、存儲器或通信子系統為中心,與其他部件互連。以通信子系統為中心的組織方式,使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緊密結合,形成了計算機網路、分布計算機系統等重要的計算機研究與應用領域。

與計算實現有關的技術范圍相當廣泛,包括計算機的元件、器件技術,數字電路技術,組裝技術以及有關的製造技術和工藝等。

軟體 軟體的研究領域主要包括程序設計、基礎軟體、軟體工程三個方面。程序設計指設計和編製程序的過程,是軟體研究和發展的基礎環節。程序設計研究的內容,包括有關的基本概念、規范、工具、方法以及方法學等。這個領域發展的特點是:從順序程序設計過渡到並發程序設計和分幣程序設計;從非結構程序設計方法過渡到結構程序設計方法;從低級語言工具過渡到高級語言工具;從具體方法過渡到方法學。

基礎軟體指計算機系統中起基礎作用的軟體。計算機的軟體子系統可以分為兩層:靠近硬體子系統的一層稱為系統軟體,使用頻繁,但與具體應用領域無關;另一層則與具體應用領域直接有關,稱為應用軟體;此外還有支援其他軟體的研究與維護的軟體,專門稱為支援軟體。

軟體工程是採用工程方法研究和維護軟體的過程,以及有關的技術。軟體研究和維護的全過程,包括概念形成、要求定義、設計、實現、調試、交付使用,以及有關校正性、適應性、完善性等三層意義的維護。軟體工程的研究內容涉及上述全過程有關的對象、結構、方法、工具和管理等方面。

軟體目動研究系統的任務是:在軟體工程中採用形式方法:使軟體研究與維護過程中的各種工作盡可能多地由計算機自動完成;創造一種適應軟體發展的軟體、固件與硬體高度綜合的高效能計算機。

計算機產業

計算機產業包括兩大部門,即計算機製造業和計算機服務業。後者又稱為信息處理產業或信息服務業。計算機產業是一種省能源、省資源、附加價值高、知識和技術密集的產業,對於國民經濟的發展、國防實力和社會進步均有巨大影響。因此,不少國家採取促進計算機產業興旺發達的政策。

計算機製造業包括生產各種計算機系統、外圍設備終端設備,以及有關裝置、元件、器件和材料的製造。計算機作為工業產品,要求產品有繼承性,有很高的性能-價格比和綜合性能。計算機的繼承性特別體現在軟體兼容性方面,這能使用戶和廠家把過去研製的軟體用在新產品上,使價格很高的軟體財富繼續發揮作用,減少用戶再次研製軟體的時間和費用。提高性能-價格比是計算機產品更新的目標和動力。

計算機製造業提供的計算機產品,一般僅包括硬體子系統和部分軟體子系統。通常,軟體子系統中缺少適應各種特定應用環境的應用軟體。為了使計算機在特定環境中發揮效能,還需要設計應用系統和研製應用軟體此外,計算機的運行和維護,需要有掌握專業知識的技術人員,這常常是一股用戶所作不到的。

針對這些社會需要,一些計算機製造廠家十分重視向用戶提供各種技術服務和銷售服務。一些獨立於計算機製造廠家的計算機服務機構,也在50年代開始出現。到60年代末期,計算機服務業在世界范圍內已形成為獨立的行業。

計算機的發展與應用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各門學科相結合,改進了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促進了各門學科的發展。過去,人們主要通過實驗和理論兩種途徑進行科學技術研究。現在,計算和模擬已成為研究工作的第三條途徑。

計算機與有關的實驗觀測儀器相結合,可對實驗數據進行現場記錄、整理、加工、分析和繪制圖表,顯著地提高實驗工作的質量和效率。計算機輔助設計已成為工程設計優質化、自動化的重要手段。在理論研究方面,計算機是人類大腦的延伸,可代替人腦的若干功能並加以強化。古老的數學靠紙和筆運算,現在計算機成了新的工具,數學定理證明之類的繁重腦力勞動,已可能由計算機來完成或部分完成。

計算和模擬作為一種新的研究手段,常使一些學科衍生出新的分支學科。例如,空氣動力學、氣象學、彈性結構力學和應用分析等所面臨的「計算障礙」,在有了高速計算機和有關的計算方法之後開始有所突破,並衍生出計算空氣動力學、氣象數值預報等邊緣分支學科。利用計算機進行定量研究,不僅在自然科學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在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中也是如此。例如,在人口普查、社會調查和自然語言研究方面,計算機就是一種很得力的工具。

計算機在各行各業中的廣泛應用,常常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而引起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經營管理和服務方式等方面的重大變革。在產業結構中已出觀了計算機製造業和計算機服務業,以及知識產業等新的行業。

微處理器和微計算機已嵌入機電設備、電子設備、通信設備、儀器儀表和家用電器中,使這些產品向智能化方向發展。計算機被引入各種生產過程系統中,使化工、石油、鋼鐵、電力、機械、造紙、水泥等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水平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上升、質量提高、成本下降。計算機嵌入各種武器裝備和武器系統干,可顯著提高其作戰效果。

經營管理方面,計算機可用於完成統計、計劃、查詢、庫存管理、市場分析、輔助決策等,使經營管理工作科學化和高效化,從而加速資金周轉,降低庫存水準,改善服務質量,縮短新產品研製周期,提高勞動生產率。在辦公室自動化方面,計算機可用於文件的起草、檢索和管理等,顯著提高辦公效率。

計算機還是人們的學習工具和生活工具。藉助家用計算機、個人計算機、計算機網、資料庫系統和各種終端設備,人們可以學習各種課程,獲取各種情報和知識,處理各種生活事務(如訂票、購物、存取款等),甚至可以居家辦公。越來越多的人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將與計算機發生直接的或間接的聯系。普及計算機教育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

總之,計算機的發展和應用已不僅是一種技術現象而且是一種政治、經濟、軍事和社會現象。世界各國都力圖主動地駕馭這種社會計算機化和信息化的進程,克服計算機化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消極因素,更順利地向高

時代的車輪即將駛進21世紀的大門。人們將怎樣面向未來?無論你從事什麼工作,也不論你生活在什麼地方,都會認識到我們所面臨的世紀是科技高度發展的信息時代。計算機是信息處理的主要工具,掌握計算機知識已成為當代人類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計算機技能則是人們工作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基本手段。
基於這樣的認識,近年來我國掀起了一個全國范圍的學習計算機熱潮,各行各業的人都迫切地要求學習計算機知識和掌握計算機技能。對於廣大的非計算機專業的人們,學習計算機的目的是應用,希望學以致用,立竿見影,而無須從系統理論學起。
掌握計算機技能關鍵是實踐,只有通過大量的實踐應用才能真正深入地掌握它。光靠看書是難以真正掌握計算機應用的。正如同在陸地上是無法學會游泳一樣,要學游泳必須下到水中去。同樣,要學習計算機應用,必須坐到計算機旁,經常地、反復地操作計算機,熟能生巧。只要得法,你在計算機上花的時間愈多,收獲就愈大......

5. 日本發展計算機的社會背景

http://202.207.0.245:9001/jisuanjifazhanshi/jisuanjifanzhan/15.htm

6. 第五代計算機計劃是哪個國家提出的

具有遠見卓識的日本通商產業省提出了研製用於90年代的新型計算機——第五代計算機的目標。與前四代相比,這代計算機無論在設計思想、體系結構、應用領域等各個方面都將產生革命性的變化。

這項計劃是早在1978年就由日本通產省提出的。基於計算機產業的發展趨勢和為了在信息產業戰勝美國,日本決定在新一代機上下功夫,以期在90年研製成功「以知識信息處理」為主體的第五代計算機,成為日本經濟、工業、學術文化、教育、日常生活等社會活動的重要工具。

1981年10月,在東京正式召開了第五代計算機的國際學術會議,並把他們的設想公布於眾。接著,置國外計算機界的各種疑慮和批評於不顧,在1982年4月正式成立了新一代計算機研究所,全國各大公司和試驗室精選出來的40多位年輕計算機專家聚集在一起,投資總數達9億美元。

新一代計算機的功能將以計算為主過渡到以推理、聯想和學習為主;處理的對象將以數據為中心過渡到以知識為中心;它的工作方式將以遷就機器的限定式過渡到遷就用戶的自然方式,包括應用自然語言、圖像、聲音等各種手段與機器打交道。新一代的計算機完全可以稱為知識信息處理系統。

就在日本五代機計劃提出之時,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日趨成熟。在軟體方面,從70年代初人工智慧技術逐步實用化後,其中的推理與知識庫技術,向人們展示了計算機處理符號、處理知識的可能性。

這樣,新型計算機的軟體、硬體技術基礎已基本具備,日本人正是抓住了這個機會,不失時機地決定讓第五代計算機發揮出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技術特點,利用人工智慧技術處理符號、處理知識,使第五代計算機成為知識信息處理系統。

1984年11月,第二屆五代機大會在日本召開了,新一代計算機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會上詳細地介紹了他們第一階段取得的成果。日本第五代機初期的研究成果是驚人的,它也進一步證明了第五代機的計劃是明智的,代表著計算機發展的必然趨勢。

日本第五代機的初步成功給世界以猛烈的一擊,世界各國紛紛行動起來,並展開了第五代機的激烈競爭。

後來居上的美國

日本的第五代機一上馬,立刻引起了美國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面對這次挑戰,美國人並沒有等閑視之,而是和日本展開了激烈的競爭。美國的目的很明確:遏制日本在超級計算機領域的發展勢頭。

雖然美國計算機界表面上並不承認日本的威脅,但在行動上卻沒敢怠慢。與日本不同的是,美國不只是一個計劃,而是好幾個計劃同步進行。美國國防部計劃研製能看、聽、說和思維的計算機,在6年內投資6億美元。1983年,在政府的支持下,13家高技術公司集中了他們最優秀的科研人員在得克薩斯創辦了「微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研究中心」。在軟體工程方面,國防部提出了STARS計劃,其重點在於開發高質量的軟體開發支持環境。

不甘寂寞的英國

英國有著十分堅實的科學研究基礎。在計算機的歷史上,年輕的數學家圖靈曾在理論上為計算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世界上最具權威的計算機科學獎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在人工智慧方面,也有十分雄厚的理論基礎。但由於種種原因,英國計算機的發展稍有些落後,特別是新一代計算機方面起步較晚。

在新的挑戰面前,英國急起直追。英國政府組織了一個專門委員會研究第五代計算機,並計劃在以後的5年時間內,撥出25億英鎊發展第五代計算機。

西歐:群策群力

不論是在現代物理學還是在其它科學方面,西歐各國的合作研究都顯示出了強大的聯合優勢。這個極具凝聚力的團體在新一代計算機研究方面也決心與美日爭雄。1985年7月17日,巴黎會議宣布尤里卡計劃正式誕生。在這項旨在大力發展高技術的尤里卡計劃中,第五代計算機的發展是重點之一。

計劃中,歐共體准備研究速度為每秒300億次浮點運算,存儲容量為64位10億位元組的大型向量計算機;速度為每秒100億次浮點運算的高速並行計算機;研製新式的巨型磁碟和多處理機系統;建立軟體工程研究中心,開發多語言的電子文件信息系統;重視人工智慧研究,研製專家系統開發工具;在半導體電子技術和微處理技術方面有所突破。

前蘇聯:不甘落後

就在尤里卡計劃提出的幾天之後,在莫斯科的國家首腦會議上,前蘇聯通過「東方尤里卡」計劃——「經互會到2000年科技發展綜合綱要」。其中也包括了新一代計算機的研製計劃:如研製每秒100億次的大型機、先進的工業機器人、微電子技術等。

與此同時,世界其它國家也紛紛行動起來,向新一代計算機進軍。我國領導人也十分重視新一代計算機和人工智慧的開發,力爭跟上世界先講水平。

五代機,美國獨占鰲頭

在日本,通產省帶頭進行了第五代機研製後,的確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對於日本來說,「第五代」的確是個極困難的課題。它不僅包括了成百上千個硬體的復雜組合,而且還有軟體難題。「同步處理」問題尤其使日本計算機專家為難,這對於計算機歷史並不十分悠久、計算機理論基礎不如美、西歐雄厚的日本計算機界來說,是不難理解的。而具有雄厚實力的美國,成功地解決了這些技術難題,並躍到日本之前。

1989年,英特爾公司研製成了一種新型的個人計算機晶元80486,集成度從30萬個一躍超過了100萬個晶體管。80486能極大地加快計算機的運算速度。一塊80486晶元能完成以前的三種晶元,這樣就減少了三塊晶元之間聯系所需要的時間,從而極大地提高了運算速度。

1989年,美國超級計算機也有了創新,克雷-1型超級計算機研製成功,它運用單個高速處理器達到了令人驚奇的計算能力。

在新一代機的研製成本上也有大幅度下降。超級計算機通常高達200萬-1000萬美元。美國思維機器公司開發了CM一ZA的新型超級計算機,它有4000個處理器,每秒能處理15億條指令,價格降到50萬美元,從而具有極強的競爭力和吸引力。

7. 電子計算機的發展是什麼

自從第一台電子計算機誕生後,從1946年到1957年的10年間,計算機的製造都是以電子管為主要的部件,因此價格昂貴,且原件易損,很難長時間的無故障運行。主要應用於科學計算。這一時期稱為電子管時代。

1958年到1963年,隨著電子元件的更新,晶體管達到實用階段,並利用到了計算機的生產中,晶體管體積小、耗電小、重量輕、價格低,工作穩定,用它製成的計算機每稱鍾能進行幾十萬甚至上百萬次運算。計算機的應用范圍也由此擴展到了數據處理、自動控制等領域。這一時期被稱為晶體管時代。

1964年到1970年,中小規模的集成電路(把許多電子元件例如晶體管、電阻……做在一小塊晶元上),廣泛地使用到了計算機生產上,這樣一來計算機體積就急劇的減小,應用進一步深入。1970年以後,稱為計算機的第四個時代——大規模集成電路時代,在一個只有幾平方毫米的半導體晶元上可以放得下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電子元件,計算機體積急速下降,性能卻大大增強。

計算機發展之快,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就可以有點體會。在慶祝第一台電子計算機ENIAC誕生35周年的典禮上,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學生在耗資40萬美元的ENIAC和在當時市場上售價不到5000美元的微型機之間安排了一場比賽,要求兩者都計算從0到10000的所有整數的平方,結果ENIAC用了6秒,而那台微型機僅用了1/3秒。由此可見計算機發展得是多麼的快。

近十多年來,軟體系統的飛速發展是第四代計算機的又一明顯特徵。高級語言、操作系統、資料庫、各類應用軟體的研究和應用越來越深入、完善,使計算機的應用普及到現代社會的每個領域。

我國於1975年開始研製大規模集成電路。億次巨型計算機於1983年研製成功。微型計算機在我國的產量成倍增長。

1983年世界上出現了集成兩萬個電路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從此科研人員開始將目光放在了第五代計算機——人工智慧計算機的研製開發上。

第五代電子計算機比前四代都要優越,因為它採用並行式工作方法,而第一至第四代計算機是採用串列式工作方法。

什麼是串列式和並行式?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有許多人要通過某一地段,是排成一路縱隊「串列」通過快呢,還是排成一排,一路橫隊「並行」通過快呢?答案當然是後者。這種排成一路橫隊的方式叫並行式,而排成一路縱隊,一個個走的叫串列式。

由於第五代電子計算機採用並行式的工作方法,它接受任務後,把任務分解成幾個部分,同時對這幾部分進行處理。因此,第五代電子計算機的處理速度要比前四代電子計算機快得多,每秒鍾可運行1000億次,比目前的高速計算機高1000~2000倍,所以,它比前四代電子計算機更先進。

8. 計算機是如何發明的

電腦的主板、CPU等等部件都是獨立生產的,然後集成在一起。CPU是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在一塊九平方厘米或者十六平方厘米左右的集成板上集成數以億計的晶體管,主要是CMOS、PMOS等。最初計算機有幾個部件: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輸出設備。運算器就是現在的電腦的CPU,但是現在的CPU已經比較復雜,不再是單純的計算器,因為都集成了緩存和控制器,集成了部分存儲器的性質。其中典型的一級代碼緩存,二級數據緩存和最新的三級數據緩存。控制器用於發出和接受指令——控制計算和數據的輸入輸出。存儲器就是ROM和RAM,ROM是只讀存儲器,存儲的數據是運算器工作的流程和模式,不可以更改,RAM是可擦除存儲設備,可以寫入程序還可以更改或者清除。輸入輸出設備包括最初的輸入輸出匯流排、介面和現在的電腦上的滑鼠、鍵盤、網線、顯示器、攝像頭、話筒、列印機,指紋頭像識別識別以及一些高端設備上的先進的語音指令系統、視頻指令系統等等。
現在的電腦,主板主要集成了匯流排以及匯流排介面和後來加的輸入輸出設備輔助設備——顯卡。主要存儲設備由於操作系統的出現需要插在主板內存介面上——內存插槽。系統所佔的部分相當於ROM,一旦變成RAM就是中了病毒木馬,其餘部分相當於RAM。很多手機廠商根本分不清ROM和RAM,在中關村網站上這種錯誤太多了。只有RAM部分才可以裝軟體,ROM部分是只讀的,一般不可以更改,除非刷機重裝系甚至崩潰,危害極大的病毒木馬就是這個原理用程序編寫的。對於一台電腦,以上是硬體設備,還有軟體設備,一般存儲在ROM-部分內存中,主板的BIOS相當於主板的ROM+RAM對主板支持其他設備運行進行控制和支持。所以現在的電腦已經不是單一計算機系統,而是多個系統的集成。軟體部分本人了解的不多,組成更復雜,本質都是匯編以及C系語言程序,當然手機和小型系統一般都用JAVA編程

9. 第五代計算機的研製過程是怎樣的

捷足先登的日本具有遠見卓識的日本通商產業省提出了研製用於90年代的新型計算機——第五代計算機的目標。與前四代相比,這代計算機無論在設計思想、體系結構、應用領域等各個方面都將產生革命性的變化。

這項計劃是早在1978年就由日本通產省提出的。基於計算機產業的發展趨勢和為了在信息產業戰勝美國,日本決定在新一代機上下功夫,以期在90年研製成功「以知識信息處理」為主體的第五代計算機,成為日本經濟、工業、學術文化、教育、日常生活等社會活動的重要工具。

1981年10月,在東京正式召開了第五代計算機的國際學術會議,並把他們的設想公布於眾。接著,置國外計算機界的各種疑慮和批評於不顧,在1982年4月正式成立了新一代計算機研究所,全國各大公司和試驗室精選出來的40多位年輕計算機專家聚集在一起,投資總數達9億美元。

新一代計算機的功能將以計算為主過渡到以推理、聯想和學習為主;處理的對象將以數據為中心過渡到以知識為中心;它的工作方式將以遷就機器的限定式過渡到遷就用戶的自然方式,包括應用自然語言、圖像、聲音等各種手段與機器打交道。新一代的計算機完全可以稱為知識信息處理系統。

就在日本五代機計劃提出之時,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日趨成熟。在軟體方面,從70年代初人工智慧技術逐步實用化後,其中的推理與知識庫技術,向人們展示了計算機處理符號、處理知識的可能性。

這樣,新型計算機的軟體、硬體技術基礎已基本具備,日本人正是抓住了這個機會,不失時機地決定讓第五代計算機發揮出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技術特點,利用人工智慧技術處理符號、處理知識,使第五代計算機成為知識信息處理系統。

1984年11月,第二屆五代機大會在日本召開了,新一代計算機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會上詳細地介紹了他們第一階段取得的成果。日本第五代機初期的研究成果是驚人的,它也進一步證明了第五代機的計劃是明智的,代表著計算機發展的必然趨勢。

日本第五代機的初步成功給世界以猛烈的一擊,世界各國紛紛行動起來,並展開了第五代機的激烈競爭。

後來居上的美國

日本的第五代機一上馬,立刻引起了美國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面對這次挑戰,美國人並沒有等閑視之,而是和日本展開了激烈的競爭。美國的目的很明確:遏制日本在超級計算機領域的發展勢頭。

雖然美國計算機界表面上並不承認日本的威脅,但在行動上卻沒敢怠慢。與日本不同的是,美國不只是一個計劃,而是好幾個計劃同步進行。美國國防部計劃研製能看、聽、說和思維的計算機,在6年內投資6億美元。1983年,在政府的支持下,13家高技術公司集中了他們最優秀的科研人員在得克薩斯創辦了「微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研究中心」。在軟體工程方面,國防部提出了STARS計劃,其重點在於開發高質量的軟體開發支持環境。

不甘寂寞的英國

英國有著十分堅實的科學研究基礎。在計算機的歷史上,年輕的數學家圖靈曾在理論上為計算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世界上最具權威的計算機科學獎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在人工智慧方面,也有十分雄厚的理論基礎。但由於種種原因,英國計算機的發展稍有些落後,特別是新一代計算機方面起步較晚。

在新的挑戰面前,英國急起直追。英國政府組織了一個專門委員會研究第五代計算機,並計劃在以後的5年時間內,撥出2.5億英鎊發展第五代計算機。

西歐:群策群力

不論是在現代物理學還是在其它科學方面,西歐各國的合作研究都顯示出了強大的聯合優勢。這個極具凝聚力的團體在新一代計算機研究方面也決心與美日爭雄。1985年7月17日,巴黎會議宣布尤里卡計劃正式誕生。在這項旨在大力發展高技術的尤里卡計劃中,第五代計算機的發展是重點之一。

計劃中,歐共體准備研究速度為每秒300億次浮點運算,存儲容量為64位10億位元組的大型向量計算機;速度為每秒100億次浮點運算的高速並行計算機;研製新式的巨型磁碟和多處理機系統;建立軟體工程研究中心,開發多語言的電子文件信息系統;重視人工智慧研究,研製專家系統開發工具;在半導體電子技術和微處理技術方面有所突破。

前蘇聯:不甘落後

就在尤里卡計劃提出的幾天之後,在莫斯科的國家首腦會議上,前蘇聯通過「東方尤里卡」計劃——「經互會到2000年科技發展綜合綱要」。其中也包括了新一代計算機的研製計劃:如研製每秒100億次的大型機、先進的工業機器人、微電子技術等。

與此同時,世界其它國家也紛紛行動起來,向新一代計算機進軍。我國領導人也十分重視新一代計算機和人工智慧的開發,力爭跟上世界先講水平。

五代機,美國獨占鰲頭

在日本,通產省帶頭進行了第五代機研製後,的確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對於日本來說,「第五代」的確是個極困難的課題。它不僅包括了成百上千個硬體的復雜組合,而且還有軟體難題。「同步處理」問題尤其使日本計算機專家為難,這對於計算機歷史並不十分悠久、計算機理論基礎不如美、西歐雄厚的日本計算機界來說,是不難理解的。而具有雄厚實力的美國,成功地解決了這些技術難題,並躍到日本之前。

1989年,英特爾公司研製成了一種新型的個人計算機晶元80486,集成度從30萬個一躍超過了100萬個晶體管。80486能極大地加快計算機的運算速度。一塊80486晶元能完成以前的三種晶元,這樣就減少了三塊晶元之間聯系所需要的時間,從而極大地提高了運算速度。

1989年,美國超級計算機也有了創新,克雷-1型超級計算機研製成功,它運用單個高速處理器達到了令人驚奇的計算能力。

在新一代機的研製成本上也有大幅度下降。超級計算機通常高達200萬-1000萬美元。美國思維機器公司開發了CM一ZA的新型超級計算機,它有4000個處理器,每秒能處理1.5億條指令,價格降到50萬美元,從而具有極強的競爭力和吸引力。

閱讀全文

與日本計算機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