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德國歷史與發展

德國歷史與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02 19:37:43

1. 德國的發展史是怎樣的

德國的發展史:
公元2-3世紀逐漸形成部落。10世紀形成德意志早期封建國家。13世紀中期走向封建割據。18世紀初奧地利和普魯士崛起,根據1815年維也納會議,組成了德意志邦聯,1848年德國各地爆發革命,普魯士於1866年的「七星期戰爭」中擊敗奧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聯邦,1871年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建立。該帝國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因戰敗而宣告崩潰。1919年2月德意志建立魏瑪共和國。1933年希特勒上台實行獨裁統治。
德國於1939年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5月8日德國戰敗投降。戰後,根據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協定,德國分別由美、英、法、蘇四國佔領,並由四國組成盟國管制委員會接管德國最高權力。柏林市也劃分成4個佔領區。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
翌年5月23日,合並後的西部佔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7日,東部的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從此正式分裂為兩個主權國家。 德國作為一個地理單元在歷史上曾經幾經分裂,最近的一次分裂是上個世紀的四十年代末,當時德國分裂為東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國,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FRG)、西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GDR)兩個國家。並於1990年10月3日再次統一。

2. 中世紀德國的形成與發展

你可以在圖書館里借到《劍橋插圖德國史》
【內容簡介】
德國歷史中包含了種種極端化的矛盾:一個孕育了路德、古滕貝格、巴赫、歌德等科學和文化巨人的國度,為什麼對自己的民族和文化特質如此困惑和憂慮?這樣一個擁有高度文明和先進文化的民族,怎麼會委身於納粹黨人統治下,對歐洲猶太人實施種族滅絕?一個曾委身於納粹主義的國度,如今怎麼會變成歐洲邁向後民族主義之路的主發動機?
著名德國史專家馬丁·基欽在本書中運用富於洞察力的筆觸,深入而透徹地探討了德意志歷史的復雜性,為解讀上述難題開啟了一扇門戶。正是從歷史的高度,作者揭示了一個民主而繁榮的德國,對於歐洲乃至全世界的巨大影響。
《劍橋插圖德國史》是一部格局恢宏、旁徵博引的著作,幾乎每一頁都配有精美的插圖,其中包括多幅首次與讀者見面的珍貴照片。對於重要的人物、地點、事件和問題辟出專頁矛以介紹。本書在德國史研究領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並對構建後民族主義時代的歐洲發揮一定的作用。
<
【目錄信息】
導論
第一章 德國史的起源
第二章 從奧托王朝到薩利安王朝
第三章 霍亨斯陶芬王朝與中世紀後期
第四章 宗教改革運動
第五章 反宗教改變與三十年戰爭
第六章 十八世紀
第七章 改革、復興與復辟
第八章 德國的統一
第九章 德意志帝國
第十章 魏瑪共和國
第十一章 納粹德國
第十二章 1945年後的德國
第十三章 德國的重新統一
尾章
索引

【相關資源】
劍橋插圖德國史-所有相關信息

3. 德國的歷史

從普魯士時代就有尚武傳統,不然早就被周邊大國滅掉了。腓特烈大帝時期開始,普魯士成為地區強國,到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成為世界強國。普魯士精神就是堅韌、服從、擴張的詮釋。

4. 德國發展歷史給你帶來哪些認識

國民素質,尤其是國民素質中有關誠實正直、敬業守信、遵守秩序等方面的水準,對一個國家的發展是起核心作用的因素。

5. 德國歷史!

德意志(Deutsch)這個詞大約見於公元8世紀,開始僅指在法蘭克帝國東部地區使用的一種屬於日爾曼語族的方言。卡爾大帝(德語:Karl der Große,即法語的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死後,帝國分裂,其中東法蘭克和西法蘭克的界限大約相當於羅曼語族和日爾曼語族的界限。東部帝國的居民後來才逐漸產生休戚相關的感覺,德意志這個詞的含義由語言擴展到說此語言的人,最後才用以稱呼它們居住的地區——德意志國(Deutschland)。公元920年,日爾曼人的東法蘭克王國改稱為「德意志王國」(拉丁文 Regnum Teutonicum),開始了所謂「德國」的歷史。

與中國這樣的統一與中央集權的多民族國家不同,對於歷史上長期處於民族融合和政治分裂過程中的德意志地區來說,民族、國土、國家常常是相互分離的。因而從德意志歷史整體考察,只有1871年俾斯麥統一德國後,Deutschland這個詞才包含了同一的國土和國家政權的含義,因此,准確地說,只有這之後的歷史才可以稱為「德國史」,之前的歷史只是德意志地區和德意志各民族的歷史。
歷史分期
史前時期
考古證據表明,在現今德國國境內,約70萬年前就有人類踏足。從此推測,約50萬前開始,人類就陸續移居於此。

公元前後,在多瑙河和萊茵河流域,已定居著許多日耳曼部落,這些部落同企圖征服此地的羅馬帝國不斷發生沖突。公元9年的日耳曼各部族在條頓堡森林之戰中戰勝了當時強盛的羅馬帝國。在這次戰役中,日耳曼部落伏擊並消滅了三個羅馬軍團。此後,羅馬人再也沒有真正嘗試過把它們帝國的東部邊界推進過萊茵河。

自407年開始的一段時期中,各萊茵河沿岸的日耳曼部落渡過萊茵河並在今天的法國和西班牙的部分地區建立了一系列短命的王國。476年,日耳曼人與羅馬帝國的下層人民聯合,推翻了顯赫的羅馬帝國。

德意志立國時期
5世紀末,延續了幾個世紀的法蘭克王國建立,其中包括莫洛溫王朝和卡洛林王朝的輝煌時期。在查理曼大帝(800年加冕)的治下,王國幾乎拓展到了今天的法國和德國的絕大部分地區,稱為查理曼帝國。查理曼大帝去世後,帝國很快走向分裂。公元843年,法蘭克王國的疆域按照凡爾登條約分成三部分,西邊的部分即萊茵河左岸的西法蘭克王國就成為後來法國的基礎;而東邊的部分即萊茵河右岸操德語的東法蘭克王國成為後來的德意志王國的基礎,成為未來的神聖羅馬帝國,也是今天德國的雛形;中間的部分成為了後來法德爭斗的根源。

公元919年,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當選為東法蘭克王國的國王,建立了薩克森王朝,正式創立德意志國家。薩克森王國的地域大致位於今荷蘭、德國西部、瑞士和奧地利。嚴格意義上的德意志歷史的就此開始。

神聖羅馬帝國
公元962年,德意志國王、薩克森王朝的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962~973在位),成為羅馬的監護人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從1157年起,帝國被稱為神聖羅馬帝國。

資本主義發展和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與反對改革

馬丁·路德
馬丁·路德為反對贖罪券買賣發表了九十五條論綱,後來在1517年他發起德國宗教改革。

1519年哈布斯堡家族的卡爾四世即位。他不單要對抗土耳其奧斯曼帝國還要捲入了對法國及教宗的長期戰爭。他在帝國的地位被削弱,無力阻止宗教改革。

1522年至1526年間,在帝國的某些城市和地區流傳著路德的學說。宗教改革由君主執行。皇帝的弟弟費迪南不能容忍路的教徒。對此支持新教的領主還一度遊行示威。

14世紀農民就因為生活困苦而爆發起義。在宗教改革期間的1524年至1526年,甚至發展為德國農民戰爭。1525年在閔采爾的領導下,法蘭肯豪斯的地主被廢除。

1848年革命
1848年巴黎的二月革命推動了德國城邦的三月革命的發生。在奧地利發生巷戰。3月13日梅特涅下台並逃亡到英國。

費迪南皇帝於1848年4月批准新憲法通過並且允許民間組建武裝力量。在匈牙利,義大利和斯拉夫地區爆發了起義,但很快被鎮壓。

普魯士皇帝腓特烈·威廉四世迫於民間壓力,修改憲法並且承認人民有集會和言論自由。至於小城邦,如巴登就試圖通過任命自由派分子組成政府這一策略來避免革命。但隨著革命進一步升級,正是薩克森和巴登成為了激進民主革命的中心。

5月初所有城邦進行選舉,推選國民議會代表。但只有六個城邦進行了直選。

在國會里既有保守的保皇黨也有自由黨和共和黨人。工人和農民根本就沒有自己的代表。

5月18日成立了臨時政府,由臨時國家元首領導。諸侯也承認臨時政府,但臨時政府沒有自己的軍隊,警察和公務員,有名無實。

國民議會需要劃定未來德國的國界。剛開始有人提出大德意志方案。但後來還是決定採用小德意志方案,建立一個不包括奧地利的德國。

1849年3月28日,經過長時間討論,伯多祿教堂憲法終於通過,憲法規定,在中央政府的領導下建立一個統一的聯邦,立法部門是帝國議會,領導中央政府的則是世襲皇帝。該憲法是魏瑪憲法和基本憲法的基礎。選舉權被進一步確定。

4月2日普魯士皇帝腓特烈·威廉四世遜位後,各城邦都從法蘭克福撤回了代表。德累斯頓和巴登為了推行憲法發生了革命,但最後被鎮壓。

少數代表拒絕被召回並且在斯圖加特舉行進一步會議。最後一場革命發生在7月23日拉斯斯塔德。憲法永遠失效了。很多人由於受到政治迫害而逃亡到美洲。

德國統一
神聖羅馬帝國在1806年滅亡後,德意志邦聯在1815年成立,其中以普魯士和奧地利最犟大。普魯士和奧地利都想由自己領導德國統一,後來普魯士漸漸取得領導權。1864年普魯士打敗丹麥,收回北方部分領地。1866年她打敗奧地利,迫使奧地利與匈牙利組成奧匈帝國;並合並數個邦,組成北德意志邦聯。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德國南部幾個邦脫離法國控制,至1871年德國宣布完成統一,德意志帝國成立。

魏瑪共和國(1919年–1933年)
戰後的魏瑪共和國是在德國的土地上建立一個和平、自由、民主的政權的一次努力。但是,魏瑪政府自一開始就註定了困於經濟問題和本身魏瑪憲法固有的缺陷。

開始的幾年,魏瑪共和國不得不忙於處理左翼和右翼相繼發動的叛亂和1923年的嚴重的通貨膨脹。接下來,由於德國與戰時敵人們的關系逐漸緩和和賠償債務的放寬,情況有了些好轉。盟國一定程度上恢復了秩序和繁榮,全靠總理兼外交部長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這種繁榮一直延續到1930年來臨的大蕭條之前。

此後,經濟的衰退,加上對1923年超速通貨膨脹的記憶和凡爾賽條約嚴酷的條款引發的民族主義反對聲音,從內外兩方面斷送了魏瑪政府。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NSDAP,簡稱納粹)利用了這一現實和不斷增長的失業率。納粹不斷強調民族和種族的問題,並承諾讓失業的人重新獲得工作,他們把德國的許多問題都歸罪於所謂的猶太人的陰謀,甚至宣稱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是由於內部的通敵造成的。

納粹德國
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後,魏瑪共和國的政局開始轉向法西斯化。以希特勒為領袖的納粹黨在1933年1月30日開始掌握了德國的政權。

希特勒執政後,對內開始實行白色恐怖,殘酷鎮壓異己分子,通過沖鋒隊、黨衛軍和蓋世太保)及其遍布各地的勞動營和集中營實行法西斯專政。希特勒是通過鼓吹強烈的民粹主義上台的,上台後的他開始了對猶太人瘋狂的種族壓迫。1933年12月 1日通過《保證黨和國家統一法》。1934年8月1日通過《德國元首法》等,加強了法西斯獨裁統治。希特勒將國家經濟納入戰爭軌道,加快重整軍備的步伐。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實施普遍義務兵役制,建立起50萬人的軍隊,次年宣布實行由戈林主持的「四年計劃」,工業發展速度超過西方各國。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將德軍開進萊茵非武裝區,7月武裝參與西班牙內戰。

11月25日德日締結《反共產國際公約》,1939年5月22日,德國和義大利於柏林訂立鋼鐵同盟,至此,三國正式結盟,被稱為軸心國。1938年3月德國吞並奧地利,9月,在慕尼黑會議上,希特勒迫使英法簽訂《慕尼黑協定》。10月,肢解並佔領捷克斯洛伐克。

1939年9月1日,德國以閃電戰進攻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開始,隨後迅速佔領了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等國。1940年,擊敗英法聯軍,並佔領了法國。隨後佔領了南斯拉夫和希臘等國。1941年6月22日,德國開始進攻蘇聯。1942年冬,斯大林格勒戰役開始,德軍失利,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捩點。1944年6月6日,美英聯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1945年5月8日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根據雅爾塔協定,蘇美英法分區佔領德國,柏林作為特殊單位由4國共同管理。1949年5月,美、英、法3國佔領區合並,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蘇聯佔領區宣布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分裂為兩個國家。

冷戰時期

1945年被盟軍佔領的德國1945年5月8日法西斯德國戰敗後,根據《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協議》,德國除割讓給蘇聯和波蘭11.4萬平方公里土地外,其餘部分及首都柏林由蘇、美、英、法分區佔領。

1947年1月1日,美佔區和英佔區組成聯合經濟區,同年4月法佔區也加入該聯合經濟區。1948年9月由州議會代表組成協商會議。1949年5月8日,協商會議通過《基本法》。5月23日,公布《基本法》,正式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聯邦德國。9月20日,由阿登納組成第一屆聯邦政府。聯邦德國的議會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組成。聯邦的最高司法機構是聯邦憲法法院。

1946年4月蘇聯佔領區的德國共產黨和德國社會民主黨合並,成立德國統一社會黨。1947年12月6日,在柏林蘇占區召開德國人民第一次代表大會。1949年5月30日德國人民第3次代表大會批准憲法。同年10月7日臨時人民議院通過憲法。10月7日,正式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10月10日蘇聯佔領當局將行政職權移交給臨時政府。

1948年,柏林危機爆發,年底,柏林正式分裂成為兩個城市。1961年,民主德國在東西柏林邊界自己的一側修建柏林牆,並且切斷西德與西柏林的交通運輸,冷戰達到了最高峰。美國靠空投物資支援西柏林,即是空中橋梁,。

戰後聯邦德國經濟發展較快。70年代,德國出現「經濟奇跡」。到統一前,聯邦德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第四大國,貿易第三大國。民主德國在東歐國家中經濟是發展最健康和快速的,統一前,東西德國都被世界銀行列為世界十大經濟體之一。
德國再次統一

1990年德國統一:BRD 表示原聯邦德國;DDR 表示原民主德國
參見:兩德統一

1990年10月3日,前民主德國的領土並入聯邦德國。

關於德國統一的條約達成於1990年2月13日,這個協議通過1990年2月14日的所謂「四加二協議」(英美蘇法四個佔領國和東西德國)得以實現。統一後的德國仍然是歐共體(後來成為歐盟)和北約的成員國。

6. 德國歷史簡介

德國歷史:

公元前境內就居住著日耳曼人。公元2-3世紀逐漸形成部落。10世紀形成德意志早期封建國家。13世紀中期走向封建割據。18世紀初奧地利和普魯士崛起,根據1815年維也納會議,組成了德意志邦聯,1848年德國各地爆發革命,普魯士於1866年的「七星期戰爭」中擊敗奧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聯邦,1871年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建立 。
該帝國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因戰敗而宣告崩潰。1919年2月德意志建立魏瑪共和國。1933年希特勒上台實行獨裁統治。 德國於1939年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5月8日德國戰敗。戰後,根據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協定,德國分別由美、英、法、蘇四國佔領,並由四國組成盟國管制委員會接管德國最高權力。柏林市也劃分成4個佔領區。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翌年5月23日,合並後的西部佔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7日,東部的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從此正式分裂為兩個主權國家 。
1990年3月18日,民主德國人民議會實行自由選舉,德梅齊埃任總理後,兩德統一的步伐大大加快。5月18日,兩德在波恩簽署關於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8月31日,雙方又在柏林簽署兩德統一條約。9月24日,民主德國國家人民軍正式退出華約組織。10月3日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民主德國的憲法、人民議院、政府自動取消,原14個專區為適應聯邦德國建制改為5個州,並入了聯邦德國,分裂40多年的兩個德國重新統一。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簡稱德國,是位於中歐的聯邦議會共和制國家,北鄰丹麥,西部與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接壤,南鄰瑞士和奧地利,東部與捷克和波蘭接壤,該國由16個聯邦州組成,首都為柏林,領土面積357167平方公里,以溫帶氣候為主,人口約8110萬人 ,是歐洲聯盟中人口最多的國家 ,以德意志人為主體民族。

7. 德國的歷史概況

古代歷史
德意志民族的產生是一個延續了許多世紀的過程。一般認為,德國歷史開始於公元919年。在這一年,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取得了東法蘭克王國王位,建立了德意志王國。亨利一世的兒子鄂圖一世繼承王位後為了取得所謂上帝授予的皇權,於公元962年強迫教皇約翰十世在羅馬給他加冕,稱為「羅馬皇帝」,德意志王國便稱為「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史稱「第一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始終不是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隨著地方封建勢力日益強大,皇帝的權力便不斷衰落,形成了不少的邦國。在這四分五裂的帝國中,最大的兩個邦國是普魯士和奧地利。

近代歷史
在17-18世紀時,它們都發展成為當時歐洲大陸的強國。19世紀初,當拿破崙佔領德意志時,取消了德意志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號,有名無實的神聖羅馬帝國就不復存在了。19世紀後半期,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實現了德國在普魯士控制下的統一。1864年對丹麥戰爭後,普魯士和奧地利迫使丹麥割讓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地區。在1866年普魯士和奧地利的戰爭中,奧地利敗北,於是奧地利不得不脫離德意志邦聯。德意志邦聯解體後,代之而起的是包括美因河以北所有各邦在內的、由普魯士主導的北德邦聯。普魯士在1870年爆發的普法戰爭中擊敗法國,翌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是為「第二帝國」。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的失敗和德意志帝國的瓦解而告終。戰爭也導致德國第一次建立了聯邦共和國,史稱「魏瑪共和國」。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建立了法西斯獨裁統治,宣告了魏瑪共和國的終結。這個由希特勒統治的法西斯德國號稱「第三帝國」。1939年3月法西斯德國軍隊開進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1日,德軍進軍波蘭,發動了歐洲大戰。1945年5月8日,德國在投降書上簽字。

現代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戰敗,根據波茨坦會議(Potsdam Conference)中英、美、法、蘇四國的協議,決定在德國戰敗後將其一分為四分別由四個戰勝國佔領,並且合組一個最高管理單位盟國管制理事會(Allied Control Council,ACC)來治理德國事務。但由於理念上的差異,在戰後以美國為主的西方陣營與以蘇聯為主的共產陣營逐漸疏遠,1948年3月時,美、英、法三國在倫敦舉行會議,初步決議要將三國所分別管理的德國領土合並,組成一個德國西部的政權,針對這點蘇聯方面作出反制,首先是退出ACC,並進而宣布著手設立一個東德政權的計劃。

但直接導致東西德分離的導火線,則是發生在1948年6月20日,西方佔領區境內的貨幣重整計劃。當時西方三國佔領區內原本分別發行的貨幣進行了整合的動作,但卻排除蘇聯佔領區,發行了所謂的西德馬克,而蘇聯佔領區也在短短三日後發行了東德馬克,儼然象徵東西德正式分離。東西德分離後,東德方面曾在1948年中開始,對使用西德馬克的西柏林地區進行封鎖,為期11個月,希望透過此舉達到完全控制整個柏林地區的目的,但卻在西方國家持續以空運方式所進行的柏林空運之支援下沒有實現。在柏林封鎖解除(1949年5月12日)後沒多久的5月23日,西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宣布正式成立。而東德方面也在同年的10月7日宣布正式成立以德意志社會主義統一黨(Sozialistische Einheitspartei Deutschlands,SED)一黨專政的社會主義共和政體。

相對於英美法佔領區所組成的西德加入了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NATO),東德則是加入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組織--華約組織。1989年民主德國局勢發生了急劇變化。自同年5月起,大批公民出走聯邦德國。10月初,許多城市相繼爆發了規模不等的示威遊行,要求放寬出國旅行和新間媒介的限制等。10月18日,民主德國總統昂納克宣布辭職。11月9日,「柏林牆」開放。11月28日,聯邦德國總理科爾提出關於兩個德國實現統一的十點計劃。1990年2月13至14日,民主德國總理莫德羅首次訪問聯邦德國。3月18日,民主德國人民議會實行自由選舉,德梅齊埃任總理後,兩德統一的步伐大大加快。5月18日,兩德在波恩簽署關於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8月31日,雙方又在柏林簽署兩德統一條約。9月24日,民主德國國家人民軍正式退出華約組織。10月3日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民主德國的憲法、人民議院、政府自動取消,原14個專區為適應聯邦德國建制改為5個州,並入了聯邦德國,分裂40多年的兩個德國重新統一。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Bundasrepublik Deutschland,BDR)為存續單位,東德遂成為一個不再存在的國家。
東西柏林問題

1945年,納粹德國投降後,根據二戰時盟國的有關協定,柏林被蘇美英法四國分區佔領,東柏林為蘇聯佔領,西柏林為美英法共同佔領。1948年,東西柏林正式分裂。1948年6月至1949年5月,蘇聯從水陸兩路封鎖西柏林,後解除封鎖。1949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成立,東柏林成為民主德國的首都。但西柏林實際上依然為美英法三國共同控制,雖然聯邦德國基本法和西柏林憲法規定西柏林隸屬於聯邦德國的一個州,但是,西方三國認為該規定同柏林的現實地位不符,宣布該條款暫不生效,但認為西柏林與聯邦德國間有著「特殊關系」,同意西柏林在司法、經濟、財政、貨幣和社會制度方面同聯邦德國一體化。1961年,為阻隔東德人遷往西德,東德政府在東柏林自己的一側修建了聞名的柏林牆,直至柏林牆倒塌,東德合並到西德。1990年10月3日,勃蘭登堡門上的和平女神又一次見證了國家命運,分裂了41年的德國再次統一。這一天,被確定為德國的國慶日。

8. 德國歷史

德國的歷史
德意志(Deutsch)這個詞大約見於公元8世紀,開始僅指在法蘭克帝國東部地區使用的一種屬於日爾曼語族的方言。卡爾大帝(德語:Karl der Große,即法語的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死後,帝國分裂,其中東法蘭克和西法蘭克的界限大約相當於羅曼語族和日爾曼語族的界限。東部帝國的居民後來才逐漸產生休戚相關的感覺,德意志這個詞的含義由語言擴展到說此語言的人,最後才用以稱呼它們居住的地區——德意志國(Deutschland)。公元920年,日爾曼人的東法蘭克王國改稱為「德意志王國」(拉丁文 Regnum Teutonicum),開始了所謂「德國」的歷史。

與中國這樣的統一與中央集權的多民族國家不同,對於歷史上長期處於民族融合和政治分裂過程中的德意志地區來說,民族、國土、國家常常是相互分離的。因而從德意志歷史整體考察,只有1871年俾斯麥統一德國後,Deutschland這個詞才包含了同一的國土和國家政權的含義,因此,准確地說,只有這之後的歷史才可以稱為「德國史」,之前的歷史只是德意志地區和德意志各民族的歷史。
歷史分期
史前時期
考古證據表明,在現今德國國境內,約70萬年前就有人類踏足。從此推測,約50萬前開始,人類就陸續移居於此。

公元前後,在多瑙河和萊茵河流域,已定居著許多日耳曼部落,這些部落同企圖征服此地的羅馬帝國不斷發生沖突。公元9年的日耳曼各部族在條頓堡森林之戰中戰勝了當時強盛的羅馬帝國。在這次戰役中,日耳曼部落伏擊並消滅了三個羅馬軍團。此後,羅馬人再也沒有真正嘗試過把它們帝國的東部邊界推進過萊茵河。

自407年開始的一段時期中,各萊茵河沿岸的日耳曼部落渡過萊茵河並在今天的法國和西班牙的部分地區建立了一系列短命的王國。476年,日耳曼人與羅馬帝國的下層人民聯合,推翻了顯赫的羅馬帝國。

德意志立國時期
5世紀末,延續了幾個世紀的法蘭克王國建立,其中包括莫洛溫王朝和卡洛林王朝的輝煌時期。在查理曼大帝(800年加冕)的治下,王國幾乎拓展到了今天的法國和德國的絕大部分地區,稱為查理曼帝國。查理曼大帝去世後,帝國很快走向分裂。公元843年,法蘭克王國的疆域按照凡爾登條約分成三部分,西邊的部分即萊茵河左岸的西法蘭克王國就成為後來法國的基礎;而東邊的部分即萊茵河右岸操德語的東法蘭克王國成為後來的德意志王國的基礎,成為未來的神聖羅馬帝國,也是今天德國的雛形;中間的部分成為了後來法德爭斗的根源。

公元919年,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當選為東法蘭克王國的國王,建立了薩克森王朝,正式創立德意志國家。薩克森王國的地域大致位於今荷蘭、德國西部、瑞士和奧地利。嚴格意義上的德意志歷史的就此開始。

神聖羅馬帝國
公元962年,德意志國王、薩克森王朝的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962~973在位),成為羅馬的監護人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從1157年起,帝國被稱為神聖羅馬帝國。

資本主義發展和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與反對改革

馬丁·路德
馬丁·路德為反對贖罪券買賣發表了九十五條論綱,後來在1517年他發起德國宗教改革。

1519年哈布斯堡家族的卡爾四世即位。他不單要對抗土耳其奧斯曼帝國還要捲入了對法國及教宗的長期戰爭。他在帝國的地位被削弱,無力阻止宗教改革。

1522年至1526年間,在帝國的某些城市和地區流傳著路德的學說。宗教改革由君主執行。皇帝的弟弟費迪南不能容忍路的教徒。對此支持新教的領主還一度遊行示威。

14世紀農民就因為生活困苦而爆發起義。在宗教改革期間的1524年至1526年,甚至發展為德國農民戰爭。1525年在閔采爾的領導下,法蘭肯豪斯的地主被廢除。

1848年革命
1848年巴黎的二月革命推動了德國城邦的三月革命的發生。在奧地利發生巷戰。3月13日梅特涅下台並逃亡到英國。

費迪南皇帝於1848年4月批准新憲法通過並且允許民間組建武裝力量。在匈牙利,義大利和斯拉夫地區爆發了起義,但很快被鎮壓。

普魯士皇帝腓特烈·威廉四世迫於民間壓力,修改憲法並且承認人民有集會和言論自由。至於小城邦,如巴登就試圖通過任命自由派分子組成政府這一策略來避免革命。但隨著革命進一步升級,正是薩克森和巴登成為了激進民主革命的中心。

5月初所有城邦進行選舉,推選國民議會代表。但只有六個城邦進行了直選。

在國會里既有保守的保皇黨也有自由黨和共和黨人。工人和農民根本就沒有自己的代表。

5月18日成立了臨時政府,由臨時國家元首領導。諸侯也承認臨時政府,但臨時政府沒有自己的軍隊,警察和公務員,有名無實。

國民議會需要劃定未來德國的國界。剛開始有人提出大德意志方案。但後來還是決定採用小德意志方案,建立一個不包括奧地利的德國。

1849年3月28日,經過長時間討論,伯多祿教堂憲法終於通過,憲法規定,在中央政府的領導下建立一個統一的聯邦,立法部門是帝國議會,領導中央政府的則是世襲皇帝。該憲法是魏瑪憲法和基本憲法的基礎。選舉權被進一步確定。

4月2日普魯士皇帝腓特烈·威廉四世遜位後,各城邦都從法蘭克福撤回了代表。德累斯頓和巴登為了推行憲法發生了革命,但最後被鎮壓。

少數代表拒絕被召回並且在斯圖加特舉行進一步會議。最後一場革命發生在7月23日拉斯斯塔德。憲法永遠失效了。很多人由於受到政治迫害而逃亡到美洲。

德國統一
神聖羅馬帝國在1806年滅亡後,德意志邦聯在1815年成立,其中以普魯士和奧地利最犟大。普魯士和奧地利都想由自己領導德國統一,後來普魯士漸漸取得領導權。1864年普魯士打敗丹麥,收回北方部分領地。1866年她打敗奧地利,迫使奧地利與匈牙利組成奧匈帝國;並合並數個邦,組成北德意志邦聯。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德國南部幾個邦脫離法國控制,至1871年德國宣布完成統一,德意志帝國成立。

魏瑪共和國(1919年–1933年)
戰後的魏瑪共和國是在德國的土地上建立一個和平、自由、民主的政權的一次努力。但是,魏瑪政府自一開始就註定了困於經濟問題和本身魏瑪憲法固有的缺陷。

開始的幾年,魏瑪共和國不得不忙於處理左翼和右翼相繼發動的叛亂和1923年的嚴重的通貨膨脹。接下來,由於德國與戰時敵人們的關系逐漸緩和和賠償債務的放寬,情況有了些好轉。盟國一定程度上恢復了秩序和繁榮,全靠總理兼外交部長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這種繁榮一直延續到1930年來臨的大蕭條之前。

此後,經濟的衰退,加上對1923年超速通貨膨脹的記憶和凡爾賽條約嚴酷的條款引發的民族主義反對聲音,從內外兩方面斷送了魏瑪政府。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NSDAP,簡稱納粹)利用了這一現實和不斷增長的失業率。納粹不斷強調民族和種族的問題,並承諾讓失業的人重新獲得工作,他們把德國的許多問題都歸罪於所謂的猶太人的陰謀,甚至宣稱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是由於內部的通敵造成的。

納粹德國
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後,魏瑪共和國的政局開始轉向法西斯化。以希特勒為領袖的納粹黨在1933年1月30日開始掌握了德國的政權。

希特勒執政後,對內開始實行白色恐怖,殘酷鎮壓異己分子,通過沖鋒隊、黨衛軍和蓋世太保)及其遍布各地的勞動營和集中營實行法西斯專政。希特勒是通過鼓吹強烈的民粹主義上台的,上台後的他開始了對猶太人瘋狂的種族壓迫。1933年12月 1日通過《保證黨和國家統一法》。1934年8月1日通過《德國元首法》等,加強了法西斯獨裁統治。希特勒將國家經濟納入戰爭軌道,加快重整軍備的步伐。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實施普遍義務兵役制,建立起50萬人的軍隊,次年宣布實行由戈林主持的「四年計劃」,工業發展速度超過西方各國。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將德軍開進萊茵非武裝區,7月武裝參與西班牙內戰。

11月25日德日締結《反共產國際公約》,1939年5月22日,德國和義大利於柏林訂立鋼鐵同盟,至此,三國正式結盟,被稱為軸心國。1938年3月德國吞並奧地利,9月,在慕尼黑會議上,希特勒迫使英法簽訂《慕尼黑協定》。10月,肢解並佔領捷克斯洛伐克。

1939年9月1日,德國以閃電戰進攻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開始,隨後迅速佔領了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等國。1940年,擊敗英法聯軍,並佔領了法國。隨後佔領了南斯拉夫和希臘等國。1941年6月22日,德國開始進攻蘇聯。1942年冬,斯大林格勒戰役開始,德軍失利,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捩點。1944年6月6日,美英聯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1945年5月8日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根據雅爾塔協定,蘇美英法分區佔領德國,柏林作為特殊單位由4國共同管理。1949年5月,美、英、法3國佔領區合並,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蘇聯佔領區宣布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分裂為兩個國家。

冷戰時期

1945年被盟軍佔領的德國1945年5月8日法西斯德國戰敗後,根據《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協議》,德國除割讓給蘇聯和波蘭11.4萬平方公里土地外,其餘部分及首都柏林由蘇、美、英、法分區佔領。

1947年1月1日,美佔區和英佔區組成聯合經濟區,同年4月法佔區也加入該聯合經濟區。1948年9月由州議會代表組成協商會議。1949年5月8日,協商會議通過《基本法》。5月23日,公布《基本法》,正式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聯邦德國。9月20日,由阿登納組成第一屆聯邦政府。聯邦德國的議會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組成。聯邦的最高司法機構是聯邦憲法法院。

1946年4月蘇聯佔領區的德國共產黨和德國社會民主黨合並,成立德國統一社會黨。1947年12月6日,在柏林蘇占區召開德國人民第一次代表大會。1949年5月30日德國人民第3次代表大會批准憲法。同年10月7日臨時人民議院通過憲法。10月7日,正式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10月10日蘇聯佔領當局將行政職權移交給臨時政府。

1948年,柏林危機爆發,年底,柏林正式分裂成為兩個城市。1961年,民主德國在東西柏林邊界自己的一側修建柏林牆,並且切斷西德與西柏林的交通運輸,冷戰達到了最高峰。美國靠空投物資支援西柏林,即是空中橋梁,。

戰後聯邦德國經濟發展較快。70年代,德國出現「經濟奇跡」。到統一前,聯邦德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第四大國,貿易第三大國。民主德國在東歐國家中經濟是發展最健康和快速的,統一前,東西德國都被世界銀行列為世界十大經濟體之一。
德國再次統一

1990年德國統一:BRD 表示原聯邦德國;DDR 表示原民主德國
參見:兩德統一

1990年10月3日,前民主德國的領土並入聯邦德國。

關於德國統一的條約達成於1990年2月13日,這個協議通過1990年2月14日的所謂「四加二協議」(英美蘇法四個佔領國和東西德國)得以實現。統一後的德國仍然是歐共體(後來成為歐盟)和北約的成員國。

9. 德國的歷史簡介

10——1萬年,通過遷徙,原本在亞洲腹地的日耳曼部落人群外遷。外遷路線是從亞洲腹地向南、西、東南等幾個方向。如向西南遷徙的一部分人建立了古波斯帝國。其中一部分去了歐洲中部、北部,西部及東部,他們圍繞著波羅的海沿岸居住,北部到了北冰洋沿岸,西部到了大西洋北部沿海,南部與羅馬帝國相鄰,長期戰爭。
西漢時期,漢朝與匈奴人發生戰爭,匈奴戰敗,一部向西北方向遷徙,他們到了歐洲消滅了日耳曼人建立的東、西哥特帝國,並對其他日耳曼人部落領地產生了威脅,日耳曼人就向羅馬帝國遷徙,發生戰爭,隨後日耳曼的一部進入羅馬城,羅馬帝國滅亡。日耳曼人四處尋找領地居住,由此遍布歐洲大部分。
匈奴人隨後在新佔領區域建立了匈牙利和奧地利,兩個國家由一對夫妻來管理,其中匈奴人做國王,實際管理匈牙利,以匈奴人和被匈奴人征服的其他不明真相的群眾為主;匈奴人國王的妻子是日耳曼人,是奧地利的名義領袖,奧地利設置一名貴族做宰相,輔佐王後管理奧地利,當時的奧地利國是以日耳曼人為主。
【之前的歷史因缺乏足夠史料故而年代相對模糊一些,之後就有根有據了】
匈奴人和日耳曼人戰爭持續多年,在此過程中,日耳曼人南遷與羅馬人產生了沖突,但日耳曼人在匈奴人的軍事壓力下,如潮水一般進入羅馬境內,根本無法堵截,羅馬乾脆選擇優秀的日耳曼人加入羅馬軍隊,代替羅馬軍人守邊,這些加入羅馬軍隊的日耳曼人文化進步很快,後來成為滅亡羅馬的主要領袖人物。在這一段的歐洲歷史上,日耳曼人最活躍的地方,反而不是當今的德國境內,而是歐洲其他部分。【關於這一部分,可參考阿拉里克詞條,這是一個優秀的日耳曼人領袖】
【這一段時期的歷史,請參考羅馬帝國詞條】
西元9年(中國漢朝),日耳曼戰勝羅馬人。
西元2-3世紀,居住在現今德國境內的日耳曼人逐漸形成了新的部落,開始仿照匈牙利、羅馬國家模式,建立現代化的新的小國家。(所謂現代化,指的是與原來的部落制度對比而言)
凱撒與日耳曼人征戰期間,說這些自稱德意志人(Deutsche)的人是日耳曼尼亞(意思是鄰居),從此這些人又有了一個統一的稱呼「日耳曼尼亞」【不僅指的是這些人,這些人居住的地方也被如此稱呼】,但很不準確,但限制於歷史和條件,很多很多部落,當時沒條件,現在是沒史料去仔細區別了。
羅馬帝國滅亡後,日耳曼部落在原來的羅馬帝國疆域內建立了大大小小的很多日耳曼人國家……其中之一……
751-987年 卡洛林王朝
800年 查理曼大帝在羅馬由教皇加冕稱帝。
843年 查理曼大帝的子孫三分帝國,法蘭克帝國分裂,其中東法蘭克後來形成德意志國家。
911年 第一個德意志國王康拉德登基,為早期封建國家。
962年 奧圖一世(Otto)稱帝,建立「神聖羅馬帝國」。 基督教世界中只有一個皇帝,這個皇帝長期是歐洲的正統,其他的是王,但不是帝。最後一位皇帝解散了神聖帝國,歐洲再度陷入混亂中……
1092年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1118年 騎士文化的全盛期。
1241年 漢撒同盟成立。
13世紀中期形成封建割據。
1346年 歐洲流行瘟疫。
1386年 海德堡大學創立。
1415年 捷克宗教改革者胡斯(John Huss)被教廷火刑處死
1450年 古騰堡(Jahannes Gutenberg)發明活字印刷術
1517年 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點論綱,揭開宗教革命序幕。
16世紀發生農民戰爭。
1618-1648年 三十年戰爭。
1701年 布蘭登堡選侯國取名為「普魯士王國」
1806年 拿破崙進柏林,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告終。
1815年 拿破崙戰敗,英俄普奧四國同盟,普魯士、奧地利崛起,根據維也納會議組成「日耳曼邦聯」。
1835年 德國第一條鐵路在紐倫堡與Furth之間通車
1848年 德國各地爆發革命。
1862年 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麥為首相。
1866年 普魯士在「七周戰爭」中擊敗奧地利,隔年建立北德意志聯邦。
1870-1871年 普法戰爭。
1871年 普法戰爭結束,德國擊敗法國,同時兼並了南德諸邦,建立了統一的「德意志帝國」,以普魯士國王為皇帝。
1914年 德國發起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8年 戰敗,帝國崩潰,德皇威廉二世退位。
1919-1933年 「威瑪共和國」。
1933年 希特勒上台後成立「德意志第三帝國」。
1939年 德國發動二次世界大戰。
1945年5月8日德國戰敗投降。戰後,根據波茨坦協定,德國由美、英、法、蘇聯分佔,並由四國組成盟國管制委員會接管德國最高權力。柏林市也劃分成4個佔領區。
1948年6月20日,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
1949年 美、英、法控制的西佔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東部的蘇聯占區相應成立了民主共和國,德國正式分裂為兩個國家。
1961年「柏林圍牆」建立,柏林分為東、西柏林。
1989年 5月起,大批公民出走前東德國。10月初,許多東德城市相繼爆發了大規模的示威遊行,要求放寬出國旅行和爭取媒體自由等,東德總統旋即辭職。「柏林圍牆」倒塌。
1990年 聯邦德國總理科爾(Kohl)提出實現統一兩德的計劃,1990年10月3日東德正式加入聯邦德國,原有14個專區為適應聯邦德國建制改為5個邦,並入了聯邦德國,分裂40多年的兩個德國終告統一。
可參閱詞條日耳曼,

閱讀全文

與德國歷史與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