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江西南昌是一座怎樣的歷史文化城市
南昌是一座悠久的歷史文化名城,南昌曾出土過50萬年前的舊石器,3000多年前就有三苗部落在南昌一帶生活。在漢代時期,南昌設立了豫章郡,相當於今天的南昌市范圍。
⑵ 南昌縣的歷史文化
黃河陣
黃河陣在南昌縣蔣巷鎮北望、白岸等地,流傳著一個古老的習俗,每年的正月初四到初六,在村落邊的河灘沙地上,擺上據說從上古流傳下來的黃河陣。燈陣由1.3長的竹竿構成,大約每間隔一米就豎著一根或紅或綠的竹竿,竹竿上面則有一盞蓮花底座的油燈。據當地傳說,黃河陣由通天教主金簫、銀簫、碧簫三姐妹所創。千百年來,三簫娘娘被視為平安、幸福的庇護神,所以黃河燈也叫幸福燈、平安燈。燈陣由99個彎,一直走完別回頭,象徵著一帆風順、幸福平安。還有人說,九曲黃河陣是因其路線三回九轉,寓意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而得名。
南昌採茶戲
南昌採茶戲,江西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俗稱「燈戲」、「三角班」,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清代乾隆年間,南昌縣塔城鄉鳳崗村劉蜀陡等人合辦崗下劉家戲班,編排大戲演出,演員行當由二旦(青衣、花旦)和小丑,增加了小生、老生、大花、小花彩旦等行當,一直沿用至今。1927年南昌採茶戲從鄉村進入南昌市,1953年,被正式命名為南昌採茶戲。2008年被列為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塘南賀郎歌
塘南賀郎歌流傳於南昌地區鄉村,是舉辦婚慶禮儀、洞房花燭之夜必備的一種藝術表演形式。其曲目眾多,歌詞文采飛揚,表現形式豐富、氣氛熱烈。既有一人獨唱部形式,也有眾人共同喝彩環節,是南昌縣地區婚慶喜事中一種不可或缺的傳統藝術表演形式。
塘南賀郎歌多為一人領歌,眾人喝彩,並有嗩吶伴奏。以唱兩首賀郎歌吹奏兩首嗩吶伴奏音樂交替進行為表演形式。賀郎歌的曲調固定,但是歌詞卻千變萬化,豐富多彩。這些優美歡快的曲調都是勞動人民長期積累的智慧財富和知識結晶,是一份極其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三江抬故事
三江抬故事自唐末宋初便流傳於三江鎮南街村,每年正月十三和農歷八月十八是三江鎮南街村蔡家舉行抬故事的日子,至今已流傳近千年之久。
抬故事,用故事架(一張四方的桌面,面積約130cm*130cm,四個桌腿很短,約20cm高;四周圍了一圈矮矮的鐵柵欄,約10cm-15cm高;桌面中間豎有一到兩根木樁,用來固定站在桌面上的演員,使其保持站立姿勢不滑到;故事台左右兩邊套有麻繩,供扁擔穿過)抬起來。抬故事的內容取材於歷代傳說中的神話故事、古典戲曲及現實生活中的英雄人物或情節,是當地農民喜聞樂見的一種傳統習俗表演。
南昌燈棍節
南昌燈棍節最早起源於清乾隆年間,是村裡祭祀祖先、傳承祖業、祈求平安的一個傳統習俗。
每年的正月十二下午兩點,村裡的男丁紛紛聚集到村前廣場,用魚叉把直徑1.5尺、長約36米的燈棍平地叉起,樹立在村前廣場。燈棍共分三節,頂端一節為竹子,寓意竹保平安,來年節節高;燈棍豎起後,底部四周綁上硬木棍,用木槌夯實,最後掛上燈籠。整個儀式大約十分鍾。
儀式結束後,村裡敲鑼打鼓、燃放鞭炮,並請來戲班唱戲三天,以示慶祝。正月十六零時,放下燈棍,意思是春節已經過完,人們又要開始為一年的美好生活忙碌起來。
鑼鼓十八番
鑼鼓十八番是極具地方特色的民間打擊樂器表現形式,南昌縣八一鄉胡華村、塔城鄉鳳崗村、岡上鎮黃台村等地都有鑼鼓十八番。流傳至今已經有300年歷史了。其曲牌眾多,打法多樣,氣氛熱烈,表現豐富,形式多樣。即可單獨表演,也可為民間舞蹈伴奏,是南昌縣地區歡慶節日、婚慶喜事中的一種藝術表演形式。
板燈龍 南昌縣塔城鄉北洲村板燈龍歷史源遠流長,從明代以前一直流傳至今已有五六百年歷史,板燈龍全長800-1000m(420-500板),每板2m,4盞燈籠,演出時間為每年農歷正月初七晚上,共有600多人參與演出。
以上資料來源: 鳳凰溝風景區
鳳凰溝風景區,位於南昌縣黃馬鄉,國家4A級景區,距南昌市中心35公里。景區建設面積為8平方公里,由生態茶業展示園、觀賞植物展示園、蔬菜瓜果展示園、果業展示園(百果園)、高效蠶業展示園、水產展示園(漁樂苑)、生態養豬示範園、農作物品種展示鑒定站(白浪湖度假村)、農機展示館等組成。
三江後萬古村 三江鎮後萬古村,位於南昌縣三江鎮,距省會南昌市40公里,為南昌縣望族名村,自北宋神宗年間,古兵部尚書、愛國先賢萬迪公始遷至此,迄今800餘載。歷朝金榜題名之進士有記載者就有15人。村內有萬芳園之迪公銅像,迪公古墓、道光古井、必大之門、金榜旗桿石、石堤十八坡及明朝民居建築群等名勝古跡。主要景點:後萬古村、南街古村、百花洲垂釣中心。地方戲劇、傳統工藝製作等遊客參與。
三江鎮前後萬古村是該縣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被江西省政府列為歷史文化名村,同年又被南昌市評為十佳旅遊景觀古村,2013年被南昌市旅遊局評為南昌市鄉村旅遊點。
岡上「教授村」
岡上鎮月池熊村是聞名全國的「教授村」。先後走出了300餘位中科院院士、博士、碩士、副教授、教授,成為聞名遐邇的「教授村」。
月池熊氏的最早先人可追溯至清代雍正至嘉慶年間。 從古以來,熊氏家族就人才輩出。清朝月池熊氏「三代皇」(熊氏三兄弟)興盛時期,月池人考上進士、榜眼、探花、舉人和秀才的可謂不勝枚舉。當時進士以上修建的排房,在月池連成了片,統稱「大夫地」。據統計,全村竟有中科院院士1名,博士研究生11名,碩士研究生50餘人,副教授以上職稱的260餘人,僅在北京大學任副教授以上的就有十幾名。
蜚英塔
蜚英塔,俗稱寶塔,位於麻丘鎮寶塔村南。此塔建於明天啟元年(1621年),為傳統樓閣式磚石建築,座北朝南(360°),平面呈六角形,底層實測每邊長3.2米,塔基用長方形紅砂石砌築。塔身七層,層間為青石板岩,塔內有磚階,可由塔內轉至外檐旋攀至頂層,磚檐為五層平鋪疊澀出檐,含塔剎總高35米。第三層正面嵌一塔碑:右書「龍飛天啟辛酉元年正月十一日立」,中刻「蜚英塔」三字,左書「東閣大學士癸未狀元朱國祚題西川左藩伯丙戌會魁周著鼎建」。原塔左有唐建阿縟寺,早年被毀。
澄碧湖
澄碧湖,位於南昌縣蓮塘鎮,總面積1500畝,現已開辟為公園。澄碧湖是江西省南昌縣城一座以休閑娛樂為主題的多功能生態公園,於2004年6月1日建成對外開放。公園分南北兩苑,南苑又名文化廣場,面積120畝,四面環水,三橋貫通,供市民休閑娛樂。北苑緊靠澄湖北大道行政辦公區,規劃面積238畝,以集會升旗、休閑觀光等功能為主。澄碧湖公園先後被評為南昌市「十大夜景」、南昌市一級三星級公園。
塘南令公廟
塘南令公廟,座落於塘南鎮柘林街,位於撫河支流北岸。據廟內碑刻記載,該廟始建於南宋末年,是為了紀念唐代名將張巡而建。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農歷7月17日深夜,日軍分別從尤口范家(現屬高新技術開發區昌東鎮)、荷埠周家(現屬高新技術開發區麻丘鎮)兩個據點出動100多人,手持刀槍,帶著惡狗奔向20多里外的塘南地區進行殘酷的「三光」大掃盪。柘林街令公廟是日冠集中屠殺村民的主要地點。
塘南令公廟是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南昌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馬游山風景區
馬游山風景區,地處幽蘭鎮青嵐湖畔,因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在此游過戰馬而得名,總面積3000畝。旅遊區內有東禪寺、觀音廟、地藏寺三個佛教勝地。馬游山上古樹奇花飄香,湖域銀魚、白鷺成群,寺廟香客遊人不斷,堪稱南昌地區著名旅遊景點。
⑶ 南昌的歷史
南昌,簡稱洪,又稱洪城、英雄城[1] ,是江西省省會,江西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和交通內中心,長容江中游城市群重要城市,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核心城市,中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和現代製造業基地。
南昌地處江西省中部偏北,贛江、撫河下游,瀕臨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西南岸,自古就有「粵戶閩庭,吳頭楚尾」之稱。[2]
南昌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著兩千兩百多年的建城史,因南方繁榮昌盛而得名,一直都是府、州、省、道治所,1927年八一起義,在此里誕生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支獨立領導的人民軍隊,是著名的革命英雄城市。被譽為軍旗升起的地方。
南昌是中國首批低碳試點城市,曾榮獲國家創新型城市、國際花園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球十大動感都會,2006年被《新聞周刊》評選為世界十大最具經濟活力城市。[3]
⑷ 江西歷史文化
江西省,簡稱贛。因為江西最大河流為贛江而得簡稱。
江西作為明確的行政區域建制,則始於漢高帝初年(。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派穎侯灌嬰率兵進駐南昌,並修築南昌城,俗稱灌嬰城,取"昌大南疆"和"南方昌盛"之意,定名"南昌",並為豫章治郡,隋初為洪州治。
唐、宋為江南西道及洪州治所,為東南有名的都會,故又稱"洪都"。 江西古代就形成了讀書成風的優秀傳統。相傳最早在江西傳播中原文化的是孔子的弟子澹臺滅明。中國從隋唐以後,通過科舉制度選拔人才,至清代,歷代全國進士計98689人,江西進士10506人,佔10.7%;
全國狀元724人,江西狀元41人,佔5.6%。江西另有武狀元6人。 江西也是佛道兩教的源流之地,形成了寵大的宗教派別。道教是中國本土產生的宗教。江西龍虎山,是道教正一派的發源地,創始人為漢代張道陵和他的曾孫張盛。
張道陵被張盛尊為掌教、正一天師,因而又稱天師道或正一道,為中國道教的鼻祖。金、元以後,正一派與全真派南北對峙,成為獨樹一幟的道門分支。廬山東林寺,是中國佛教十派之一凈土宗的發源地,創始人是晉代慧遠和尚。
因此,江西龍虎山天師府、廬山東林寺等,一直是全國重點寺院,近年來,多有外地和日本、韓國佛教徒前來朝拜。 另外,江西的農業自古就以種植水稻為主。隋唐以後,國家經濟重心南移,江西土地得到進一步開發,經濟繁榮興旺,成為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
茶葉種植和加工也大大發展,數量和質量都居全國之首。同時,陶器、造船和銀、銅冶煉在全國亦居領先地位。明清時期,江西成為全國造紙業和以布為主的紡織業中心。農業和手工業的發達,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工商業市鎮。
(4)江西南昌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江西建制沿革
江西開發的歷史可以上溯到距今一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
江西境內有邗越(干越)、百濮,《荀子·勸學篇》註:「邗越古國名」。已進入青銅器時代,與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一致。春秋戰國時期,吳、越、楚三國分爭江西 。
秦設三十六郡,江西屬九江郡,置廬陵縣、新淦縣、南壄縣。而江西作為明確的行政區域建制,則始於漢高帝初年。時設豫章郡(贛江原稱豫章江),郡治南昌縣,下轄18縣。
漢武帝時劃全國為13個監察區,稱13部州,江西屬揚州刺史部。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時,孫策分廬陵、雩都等縣置廬陵郡。建安十五年(210年),孫權厘置彭澤郡(旋廢)、鄱陽郡。嘉禾五年(236年),孫權廬陵南部都尉,隸揚州。
隋時曾作行政區劃調整,州的級別降與郡同,因而隋代的江西地區設有7郡24縣。至唐時增加到8州37縣。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劃全國為10道監察區,江西屬於江南道。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時增為15道,屬江南西道,其監察區下轄8州,治洪州(南昌市)。
江西地區先轄於吳後轄於南唐。在這個時期出現了相當於下等州的新的行政區劃6州、4軍、55縣。交泰元年(958年),南唐中主決定建南都於洪州,並因此升洪州為南昌府。
宋代在州之上改道為路,初設江南路,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分江南路為江南東路和江南西路,江西地區被置9州、4軍、68縣,其大部分隸屬於江南西路,仍治洪州,另有一部分隸屬於江南東路 。
元朝開始確立行中書省制度(簡稱行省)。江西行省轄區大於今江西省區。除包括了今江西絕大部分地區外(原江西東北地區隸屬於江浙行省)和今廣東省的大部分。江西行省下轄13路、2直隸州以及48個縣、16個縣級州。
明朝雖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區建制,但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改路為府和改州為縣。江西承宣布政使司轄13府78縣,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區。
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為江西省,行政區域基本承襲明建制。另在吉安府增設蓮花、南昌府增設銅鼓、贛州府增設虔南等3個縣級廳,同時升寧都縣為省轄直隸州。巡撫成為全省最高行政長官,下設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民政、財政與司法監察。
江西省共轄81縣。1934年從安徽劃婺源縣入江西省,1947年劃回安徽省,1949年再次劃歸江西省。
2014年,江西省列入國家農村信息化示範省。2016年6月,贛江新區成為第18個國家級新區。
⑸ 南昌 人文歷史
市名:
南昌市(漢語拼音Nánchāng 英語:nanchang )
簡稱「洪」也有「章」「昌」「 南」之說
古稱:
豫章、洪州、洪都、隆興、龍興、鍾陵、宜善 、章江城、洪城、灌城、江城 ...
坐標:
東經 115°27′~116°35′,北緯28°09′~29°11′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省份:
江西省(Jiangxi Province)
轄區:
下轄南昌縣、新建縣、進賢縣、安義縣4個縣,東湖區、西湖區、青雲譜區、青山湖區、灣里區5個區,以及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經開區)、南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新區)、紅谷灘新區、桑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和英雄經濟技術開發區
市花:
金邊瑞香、月季
市樹:
香樟
方言:
南昌話(贛語昌都片南昌小片)
是中國漢語七大方言之一的贛方言的代表
時間:
北京時間(中國標准時間)。UTC+8。
郵政編碼:
330000
區號:
0791
汽車牌照:
贛A
城市綠化率:
45%
政府:
位於紅谷灘新區,市委書記:余欣榮;市長:胡憲
人口民族:
總人口623.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05.6萬人。其中,市轄區人口358.92萬人,其中非農業96.23萬人。共有37個民族
共有37個民族(漢族人口佔99.82%)
即漢族、回族、滿族、壯族、苗族、畲族、藏族、蒙古族、圠家族、侗族、瑤族、俄羅斯族、布依族、彝族、朝鮮族、維吾爾族、門巴族、獨龍族、基洛族、東鄉族、仫佬族、拠祜族、白族、佤族、哈尼族、傣族、黠族、僳僳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景頗族、土族、錫伯族、毛南族、羌族、京族。
— 南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西省的省會,是全國三十五個特大城市之一。
— 自古以來就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美譽。有著2200多年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命名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 中國共產黨武裝力量誕生地。
—素有江南水鄉之稱,自然環境優美,山環水繞,風光綺麗。西挽西山,北望梅嶺,贛江穿城而過,城內四湖,城外四湖,形成「城在湖中,湖在城中」。文化底蘊深厚,有著眾多國家級、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⑹ 南昌市的歷史
距今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中晚期,原始先民在南昌繁衍生息。進入新石器時代的南昌,人類活動更加頻繁,人口增加,生產得到發展。約在公元前21世紀,禹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奴隸制王國——夏朝,南昌當時的土著居民有「三苗」之稱,三苗為炎帝神農氏後裔,即後來的古越族。在唐、虞、夏、商、周時期,南昌地域屬古揚州之域。春秋戰國時期,南昌地域先後為吳、越、楚勢力范圍。戰國時期,南昌先民已掌握熔鐵、鑄鐵技術和使用耐火材料等先進工藝。秦代南昌地屬九江郡。秦代廣修馳道,南征北越時,修築從京師咸陽經南昌直達嶺南的馳道,溝通中國南北的聯系。 漢興,高祖劉邦在南昌地置豫章郡,郡地面積相當於今江西全境,約16萬平方公里,人口為351965人,平均每平方公里2.2人。公元前202年,劉邦在垓下打敗項羽之後,派大將灌嬰率兵平定江南「吳、豫章、會稽郡」。灌嬰平定豫章後,立即設官置縣,首立南昌縣為豫章郡之附郭,取吉祥之意「昌大南疆」、「南方昌盛」為縣名,從西漢至三國歸晉,前後歷500餘年,南昌一直為豫章郡治。三國時,南昌屬吳,吳主孫策、孫權等先後在豫章郡內分立廬陵、鄱陽、安成、臨川等郡。漢代以來,南昌地區經濟繁榮,水陸交通發達。東晉時,南昌既是江州州治,又是豫章郡治,隨著經濟的發展,在城的西北隅另築新城(即今舊城區)。隋唐時期將豫章郡改為洪州,設總管府,唐朝中後期又先後改為都督府、江南西道。唐代洪州已成為江南一大都會,尤以造船、造紙、印刷、紡織、兵器、金、銀、銅器製造較突出。洪州窯是中國青瓷的發源地,所燒制的青瓷遠銷海內外,質地優良,也是皇家貢品之一,是中國歷史上六大名窯之一。 五代南唐中主李璟於交泰元年(959)升洪州為南昌府,並於宋建隆二年(961)將都城從建康遷往南昌,號「南都」,李璟死後又遷回建康。北宋時南昌仍為洪州,洪州已成為全國五大造船基地之一;城區面積達14~16平方公里,設16個城門,是歷史上南昌古城最大時期。宋徽宗時期,南昌行政區轄地2.5萬平方公里,人口561730人,每平方公里達21人。南宋孝宗將洪州改為隆興府。元代稱南昌為隆興路,後改龍興路,是江西行中書省和布Politics所。明代先後稱南昌為洪都府、南昌府。民國初年立豫章道,1926年設南昌市,古城牆因修築環城馬路於1928年拆毀。
⑺ 江西南昌的歷史
6000多年前,南昌就建有若干個原始居民點。至3000年前,南起青雲譜北至艾溪湖,形成了古代南昌居民的聚集區。
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命潁陰侯灌嬰駐守南昌一帶,史稱「灌嬰築城」。次年(公元前201年),灌嬰率部在今南昌火車站東南約四公里的皇城(黃安)寺附近修建了一個方圓10里84步、辟有6門的土城,時人稱之為灌城,系南昌建城的開始。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析九江郡置豫章郡,並設南昌縣為附郭縣,屬揚州,南昌之名始此。莽新改豫章郡為九江郡。東漢復故。晉屬江州。南朝梁稱豫章王國,陳復為豫章郡。
隋開皇九年(589年)罷郡置洪州,大業三年(607年)復為豫章郡。
唐武德五年(622年)復為洪州,貞觀初屬江南道,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屬江南西道,天寶元年(742年)改洪州為豫章郡,至德元年(756年)豫章郡更名為章郡,乾元元年(758年)再稱洪州。
五代南唐中主交泰二年(959年)升洪州為南昌府。
宋開寶八年(975年)復名洪州,天禧四年(1020年)屬江南西路,隆興元年(1163年)為隆興府。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隆興路,二十一年更名龍興路,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改為洪都府,次年更名南昌府。
明洪武三年(1370年)南昌、新建2縣同城而治。
1914年為豫章道。1926年北伐軍攻克南昌後開始設市。撤道,析南昌、新建縣治置南昌市,由省直轄。
1949年5月2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接管南昌政權,成為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江西省轄市、江西省人民政府駐地。1955年南昌市設東湖、西湖、勝利、撫河4區。1958年增設青雲譜區,南昌專區南昌(駐蓮塘鎮)、新建(駐生米鎮)2縣交由南昌市領導。1961年增設郊區,南昌、新建2縣劃歸宜春專區。1971年南昌、新建(駐長堎鎮)2縣再次劃入。1980年撤銷勝利、撫河2區。1981年增設灣里區。1983年宜春地區安義縣、撫州地區進賢縣來屬。
⑻ 南昌是歷史文化古城嗎
南昌,江南及國家歷
南昌城市宣傳片
史文化名城,簡稱「洪」,古稱:豫章、洪州,鍾陵
南昌是一座歷史悠久的著名文化古城。早在五千多年前,就已有人在此生產生活。至三千年前,北至艾溪湖,南至青雲譜,這一弧形地帶形成了古代南昌居民的聚集區。據《漢書》記載,漢高祖5年(前202年),漢將灌嬰奉命駐軍當地,修築「灌城」,次年修築城池,城址在今南昌火車站東南約4公里的黃城寺,城周長十里八十四步,稱為「灌嬰城」,開創南昌建城史。,開創了南昌的建城歷史,並取「昌大南疆」和「南方昌盛」之意,定名「南昌」。南昌地處江南,水陸交通發達,形勢險要,自古有「襟三江而帶五湖」之稱。南昌先後有豫章(漢)、洪都(隋唐)等稱謂,是歷代縣治、郡府、州治所在地,向來繁榮昌盛。
公元前
六千多年前,南昌就建有若干個原始居民點。至三千年前,南起青雲譜北至艾溪湖,形成了古代南昌居民的聚集區。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命穎陰侯灌嬰駐守南昌一帶。次年(公元前201年),灌嬰率部在今南昌火車站東南約四公里的皇城(黃安)寺附近修建了一個方圓十里八十四步、辟有六門的土城,時人稱之為灌城,系南昌建城的開始。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析九江郡置豫章郡,並設南昌縣為附郭縣,屬揚州,南昌之名始此。莽新改豫章郡為九江郡。東漢復故。晉屬江州。南朝梁稱豫章王國,陳復為豫章郡。
公元後至共和國成立
隋開皇九年(589年)罷郡置洪州,大業三年(607年)復為豫章郡。
唐武德五年(622年)復為洪州,貞觀初屬江南道,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屬江南西道,天寶元年(742年)改洪州為豫章郡,至德元年(756年)豫章郡更名為章郡,乾元元年(758年)再稱洪州。五代南唐中主交泰二年(959年)升洪州為南昌府。
宋開寶八年(975年)復名洪州,天禧四年(1020年)屬江南西路,隆興元年(1163年)為隆興府。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隆興路,二十一年更名龍興路,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改為洪都府,次年更名南昌府。
明洪武三年(1370年)南昌、新建2縣同城而治。1914年為豫章道。1926年北伐軍攻克南昌後開始設市。撤道,析南昌、新建縣治置南昌市,由省直轄。
共和國成立至今
1949年5月2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接管南昌中華民國政府政權,成為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江西省轄市、江西省人民政府駐地。1955年,南昌市設東湖、西湖、勝利、撫河4區。1958年增設青雲譜區,南昌專區南昌(駐蓮塘鎮)、新建(駐生米鎮)2縣交由南昌市領導。1961年增設郊區,南昌、新建2縣劃歸宜春專區。1971年南昌、新建(駐長堎鎮)2縣再次劃入。1980年撤銷勝利、撫河2區。1981年增設灣里區。1983年宜春地區安義縣、撫州地區進賢縣來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