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蒙古族的起源
蒙古民族的起源,多數人認為是出自東胡,東胡是跟匈奴在同一時期的游牧民族。公元四世紀,游牧於興安嶺以西的一支鮮卑人,被稱為「室韋」。而「蒙古」的稱謂,最早見於《舊唐書》,此時,他們被稱作「蒙兀室韋」,「蒙兀」,就是蒙古在歷史文獻中最早的記載。此時的蒙古,尚且屬於龐大的室韋諸部中的一員。
到了公元十二世紀,隨著蒙兀室韋的發展,氏族和人數逐漸增多,他們分布於克魯倫河、鄂嫩河、肯特山等地。到公元九世紀時,隨著黠戛斯人的南下,回鶻人被迫西遷,蒙古族的先人們趁虛而入,大舉遷入漠北草原,並逐步發展壯大。
蒙古族的先民逐步形成了幾個龐大的部落,最著名的如乞顏部、札答蘭部、泰赤烏部、兀良合部等,還有游牧於貝爾加湖的塔塔爾部,位於色楞格河流域的蔑兒乞部等等部落。
公元12世紀,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崛起,他逐步統一了蒙古諸部,並將位於今天東北、蒙古草原,乃至於部分西伯利亞的游牧民族幾乎全部征服。公元1206年,鐵木真在忽里勒台大會上被推舉為蒙古大汗,號成吉思汗,建立了政權蒙古汗國。隨著蒙古汗國的建立,它所佔領的疆域被稱為蒙古地區,而他麾下的游牧民族,也被統稱為蒙古人,蒙古族徹底形成。
(1)蒙古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蒙古族是主要分布於東亞地區的一個傳統游牧民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同時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羅斯等亞歐國家也有分布,鄂溫克族和土族也有時被認為是蒙古族的分支。
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盡管這種生存方式在現代社會被弱化,但仍然被視作蒙古族的標志。
蒙古族在科學文化事業上比較發達,而且音樂、舞蹈也在藝術上居於相對顯赫的地位 。
《蒙古秘史》、《蒙古黃金史》、《蒙古源流》被稱為蒙古族的三大歷史巨著,其中《蒙古秘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著名文化遺產。英雄史詩《江格爾》是中國的三大史詩之一。
㈡ 蒙古國的歷史
蒙古國(蒙古語:Монгол улс),通稱蒙古,是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北、俄羅斯聯邦以南被中、俄兩國包圍的一個亞洲內陸國家。首都及全國最大城市為烏蘭巴托(佔全國總人口的45%)。原名蒙古人民共和國。
蒙古族的祖先自古以來聚居在勒拿河流域、葉尼塞河流域及廣袤的蒙古高原上。古匈奴及鮮卑的部分後代經過多個世紀的演變逐漸形成蒙古民族。13世紀初,蒙古人成吉思汗統一蒙古民族,之後通過戰爭擴張建立了一個版圖橫跨歐亞大陸的強大蒙古帝國。帝國分崩離析之後在蒙古高原之外的蒙古人逐漸當地同化。
清朝時蒙古屬於大清帝國,其中漠北蒙古於稱「喀爾喀蒙古」,設烏里雅蘇台將軍轄區(省級行政區)。東面臨近黑龍江將軍轄地,西端至阿爾泰山連接新疆,南邊到達翰海與漠南蒙古相連,北面與俄羅斯接壤。《大清會典》曾把喀爾喀叫外蒙古。外蒙古有四部:土謝圖部(20旗),車臣部(23旗),扎薩克圖部(19旗),賽音諾顏部(24旗)。
隨著清朝的瓦解,中華民國建立後,外蒙古於1921年7月11日宣布獨立。1924年,外蒙古在蘇聯的支持下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1945年,其獨立得到包括中華民國在內的國際社會的公認,之後中華民國否認其獨立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49年10月16日和蒙古人民共和國建交,承認外蒙古獨立。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自2002年9月1日起和蒙古國互設貿易經濟代表處,給予蒙古國事實上的承認。
1992年2月12日,蒙古人民共和國改國名為蒙古國,並更改國旗國徽,宣布放棄社會主義,實行多黨制。
㈢ 介紹下蒙古的歷史
上溯到秦漢時代,自北匈奴被遠驅歐洲,南匈奴降漢以來,阿爾泰山以東、貝加爾湖以南、額爾古納河以西的大片地區就已經是中國的土地了。那時,蒙古這個民族還沒有形成。寬厚的中國皇帝充許各種不同的游牧民族繼續在那裡生息繁衍。那裡也相繼出現了很多興盛一時的民族。如高車、鮮卑、柔然、突厥等。到了唐代,開始在那裡置府設州,實行直接的有效管轄。宋代時,北方游牧部落的一支開始興盛起來。因部落名字的緣故他們被稱做蒙古人。他們的發祥地也是在我國的東北境內。這個北方游牧的少數民族,在英雄的成吉思汗的率領下東征西戰,戰果顯赫。他們奪取了大宋政權建立了元朝。他們向中亞、西亞仍至歐洲進軍,橫掃高加索地區、裏海、波羅的海沿岸,佔領了大片土地,建立了前無古人的豐功偉績。蒙古人從此為 歐洲人所熟知,中國的這個少數民族開始獲得世界聲譽。 元朝的建立,為中國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和相互融合提供了豐厚的土壤。蒙古人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開始更進一步與內地融合,並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成員。後來蒙古人失去天朝政權,但是明清以來,蒙古人做為中華民族的一員從未與中國隔離開來。蒙古的分離,只是本世紀初的事。如果沒有外來勢力的干涉,沒有貪婪的西方列強瓜分中國、建立各自勢力范圍的罪惡活動,那麼蒙古永遠不會分離出去,即使有短暫的分離也會重新統一。五千年的中國歷史已經證明: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而合則是歷史的主流。有史以來,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無論哪個政治勢力,哪個民族勢力在他們得勢的時候,無不把統一中國做為他們的最高政治目標。這,可以說 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顯著特徵。 西方列強的到來,改變了中國的歷史進程。中華民族的一統江山從此開始遭到破壞,我們祖先留下來的神聖國土開始慘遭瓜分、蠶食。在這里我不想談及被沙俄吞並的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不想談及中印邊界問題、中緬邊界問題、還有其它的邊界問題。蒙古問題之多已經令我無法一一道來。鴉片戰爭後,在西方列強的掠奪、打擊之下,大清帝國日益衰落,氣數已盡。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徹底推翻了腐敗的清朝政府。中華民國的建立,標志著中國從此結束了封建統治時代。然而在那樣一個封建廢墟上建立起來的中華民國,不可能有著強大的政治力量。中國不久就進入了混亂的軍閥割據時代。蒙古的獨立活動就是在這一時期開始的。 1911年,武昌起義獲得成功,引發了多米諾骨牌效應。中國各省紛紛響應,宣布獨立,擺脫清政府的統治。外蒙古同中國其它各省一樣,在上層王公的帶領下宣布獨立。然而不同的是,北方那個處心積慮妄圖瓜分中國的沙俄,經過多年的經營、分化、瓦解,已在政治上、經濟上和軍事上完全操縱了外蒙古。當武昌起義後宣布獨立的中國各省開始為重新統一、建立中華民國而開展各種政治活動的時候,外蒙古脫離了這一進程,開始宣布獨立建國。事實上,外蒙古立即變成了沙俄的保護國。中華民國的政權由孫中山轉到袁世凱的手中後,開始了與沙俄的艱苦談判。俗話說:弱國無外交。剛剛建國不久的中華民國國力之弱可想而知。但 中國的外交官們做出了極大努力,終於迫使沙俄做出讓步,承認外蒙古是中國的一部分,條件是在外蒙古實行"自治"。也就是說外蒙古在名義上仍屬中國,實際上外蒙古的內政與外交還是掌握在沙俄的手中。不管怎樣,在當時的情況下得到這種結果已實屬不易。以賣國復辟著稱於世的袁世凱總算沒有丟掉外蒙古。 1918年,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沙俄政府被徹底推翻。這時的 "自治蒙古"也就失去了主子。蘇俄紅軍不斷向西伯利亞挺進,使 "自治蒙古"感到危脅日益臨近,坐卧不安。於是他們開始與中國進行取消"自治蒙古"、重新回到中國懷抱的談判,不過談判進程緩慢而堅難。1919年,主掌中國政局的段祺瑞政府派出得力干將徐樹錚,率兵進入外蒙古,接替了當時正與外蒙古進行和平談判的陳毅將軍(當時和平談判已近成功),立即用鐵腕政策迫使外蒙古放棄自治,外蒙古重新徹底回到了祖國的懷抱。但是,這種毫不留情的鐵腕政策卻使中國失去了外蒙古上層王公的人心,為蒙古後來的分離埋下了禍根。 轉眼到了1920年,皖系軍閥段祺瑞下台了,外蒙古也進入了混亂狀態。被蘇俄紅軍趕到外蒙古的沙俄恩琴白匪勾結外蒙古上層王公,向中國駐軍發難。中國駐軍寡不敵眾,被迫撤離庫倫(今烏蘭巴托),一部分返回內地,一部分轉移到買賣城,准備再戰。此時,十月革命的"春風"已經吹到了外蒙古大草原。貧苦牧民出身的蘇黑巴托爾和喬巴山組建了蒙古的共產黨-蒙古人民黨。1921年,蒙古人民黨的軍隊在蘇俄的大量武器裝備援助下,開始向買賣城的中國軍隊進攻。中國軍隊因麻痹輕敵,不幸戰敗,被迫撤出買賣城。從此中國軍隊再沒有進入外蒙古。 1921年3月19日,蒙古人民黨領導的 "蒙古臨時人民政府" 宣布成立了。這與在庫倫的蒙古上層王公和恩琴匪幫形成了對立。由於實力相差懸殊,蒙古人民黨決定邀請蘇聯紅軍入蒙參戰。1921年5月,蘇聯紅軍進入外蒙古,在買賣城外打敗了恩琴匪幫,挽救了危在旦昔的蒙古人民軍。隨即於7月佔領了庫倫。 7月10日,蒙古上層王公與蒙古人民黨共同組建了 "蒙古人民革命政府"。 1930年代,外蒙古重組為:後杭愛、喬巴山、東戈壁、扎布汗、肯特、科布多、庫蘇古爾、南戈壁、前杭愛、中央和烏布蘇共11盟。 1941:喬巴山盟首府巴彥圖門更名為喬巴山。 1945.2:蘇、美、英三國首腦簽訂雅爾塔協定,蘇聯以「外蒙古的現狀須予維持」為條件參加對日作戰。 1946.1.5: 中華民國政府基於民族自決原則,承認外蒙古獨立公決的結果。 約1954年:巴彥洪格爾、巴彥烏勒蓋、布爾干、中戈壁、戈壁阿爾泰和蘇赫巴托爾盟相繼成立。 約1956年:色楞格盟從中央盟分離。 1962.12.26: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烏蘭巴托地方政權簽定邊界條約。. 約1963年:喬巴山盟更名為東方盟 約1963年: 烏蘭巴托市從中央盟分離。 1966年:達爾汗市從色楞格盟分離。 約1979年:額爾登特市從布爾干盟分離,形成18盟3市。 1992年2月改國名為「蒙古國」。 1994年:東戈壁盟首府賽音山達更名為Buyant-Uhaa;科布多盟首府科布多更名為Dund-Us。(此項待其他資料確認) 1996年:戈壁蘇木貝爾盟從東戈壁盟中分離。達爾汗市改組為達爾汗烏勒盟,額爾登特市改組為鄂爾渾盟,同時分別增令若干蘇木。
㈣ 蒙古民族的起源與發展
蒙古族的起源和形成。蒙古族的族源是五世紀時的室韋,其祖先最早居住在額爾古納河一帶。七世紀時西遷到鄂嫩河——石勒喀河和克魯倫河流域。十一、十二世紀時,活動范圍擴大到整個蒙西高原,並由許多部落組成。「蒙古」是其中一個部落的名稱。1206年,鐵木真統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國,加快了血緣關系向地緣關系的轉化,逐漸融合為一個新民族共同體,「蒙古」也由原來的一個部落名稱變為整個民族的名稱。 2.蒙古族地理分布的歷史演變。蒙古族在我國之外的主要聚居區是蒙古人民共和國。我國境內的蒙古族,百分之七十以上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在新疆、甘肅、青海和東北等地的巴音郭楞、博爾塔拉、海西、甘南四個蒙古族自治州和布克賽爾、肅北、河南、阜新、喀喇沁左旗、前郭爾羅斯、杜爾伯特等七個蒙古族自治縣,此外在寧夏、河北、河南、四川、雲南、北京等地也有少數聚居或散居。蒙古族的這種分布現狀有三個特點:一是聚居地規模差別大,大到一個自治區,小到一個村莊;二是聚居地區多,僅自治地方就有12個;三是聚居地的范圍廣,從東北到西北,從內蒙古到大西南,分布在十多個省區。蒙古族地理分布現狀的形成,有其歷史的原因。 首先,政治統治的需要。隨著蒙古族日益強盛和佔領區的不斷擴大,為了加強統治,1260年忽必烈把統治中心從漠北的和林遷到燕京(後稱大都,即今為北京)。1271年建立元朝和統一全國後,把被佔領的地區分為許多塊封建領地,由蒙古人直接管理。沒有被分封的地方,也是派蒙古族擔任軍政首領。這樣蒙古族的分布范圍由於政治統治的需要,由蒙古高原擴大到全國各地及中亞一些地區。 其次,是民族斗爭的結果。元朝滅亡之後,大部分蒙古人退回漠北地區,一部分留在原來的封地內。為了防止北移的蒙古人的侵擾,明代在東起遼寧,經今內蒙古地區和甘肅北部,西到哈密一帶先後設置了二十多處蒙古族衛所。以後蒙古族又經過統一和分裂,一部分又遷入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清代進一步加強了對蒙古族統治,參照八旗制調整了蒙古大小封建領地,建立了盟旗制度,從而使蒙古族的地域分布基本上固定下來,沿襲至今。目前蒙古族聚居在內蒙古及遼寧、吉林、黑龍江、新疆、青海、甘肅等地的分布現狀都是這樣形成的。還有少數蒙古人加入軍隊或作為官員被派遺到各地,加上元朝滅亡後留在地方的少數蒙古人,就形成了目前河南、河北、四川、雲南、北京等地一些散居分布的現象。 發展: 蒙古族是我國一個古老的民族,核心起源於唐代的蒙兀室韋,早在公元七世紀,即生息於我國額爾古納河南岸的森林中。 1、在11、12世紀的時候,蒙古草原有很多部落,為了牲畜、牧地,經常發生戰爭。人民渴望統一。 2、1206年,蒙古部首領鐵木真統一了蒙古草原上各部,建立蒙古政權,形成了一個穩固的民族共同體,從此確立了「蒙古」這個統一的族名。鐵木真以「成吉思汗」的稱號著稱於世。 3、1227年,蒙古滅掉西夏;1234年,蒙古滅掉金;1253年,蒙古滅掉大理。此外,蒙古還征服歐亞大片地區。 4、1260年,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繼承汗位,遷都燕京(今北京),改稱大都。1271年,改國號為「元」。 5、1279年,元朝滅掉南宋,統一了中國。 6、1368年,在各族人民大起義的沖擊下,元朝的統治被推翻。留居內地的蒙古族人民逐漸與漢人融合,而居於蒙古草原的蒙古族分為瓦剌、韃靼等部。 7、瓦剌部曾與1436年統一蒙古各部,於1449年,瓦剌首領也先率大軍南下攻明。明英宗率軍迎戰,在土木堡失敗被俘,史稱「土木之變」。 8、瓦剌隨後進攻北京,於謙進行北京保衛戰,瓦剌進攻明朝失敗,並且逐漸衰落。瓦剌於16世紀分為准噶爾、土爾扈特等部。 9、瓦剌衰落,韃靼部乘機崛起。1550年,韃靼首領俺答汗大舉南進,直逼北京,給人民帶來很大災難。後來明朝政府整頓了吏治,增強了軍事力量。同時,蒙漢經濟往來逐漸頻繁,蒙古對內地經濟的依賴也日益增強。俺答汗適應這一趨勢,要求同明朝和好。明朝同意他的要求,封俺答汗為順義王。 10、1581年,俺答汗修建了呼和浩特城,明朝政府賜名為「歸化」。 11、明末清初,居住在我國西北方的蒙古族分為漠南、漠北、漠西等部。 12、1616年後,滿族在東北地區建立後金政權,漠南韃靼等部於1636年全部歸附清,從此成為內蒙古。 13、准噶爾是漠西蒙古的一支。康熙時,准噶爾部首領噶爾丹在沙俄唆使下進行分裂活動,妄圖破壞國家統一。康熙先後三次親征,打敗了噶爾丹。乾隆時,准噶爾貴族阿睦爾撒納又勾結沙俄在伊犁叛亂。1757年,乾隆帝派兵鎮壓了阿睦爾撒納的叛亂,維護了祖國的統一。 14、土爾扈特部也是漠西蒙古的一支,在明朝末年因與准噶爾部不和,西遷到伏爾加河下游游牧,受到沙俄的控制和壓迫。清朝平定準噶爾貴族叛亂,為土爾扈特部重返祖國創造了條件。1771年,在首領渥巴賜的帶領下,土爾扈特部歷盡艱辛,長途跋涉,擺脫了沙俄的阻攔,終於回到祖國,受到乾隆皇帝的熱情接待,並安置在准噶爾盆地一帶游牧。1776年,漠北、漠西蒙古從此歸附清朝。
㈤ 蒙古歷史 (急啊)
乞顏也作「奇顏」、「怯特」、「奇渥溫」、「乞雅惕」「其莫額德」專、「其木德」等,是由以屬乞顏名字命名的氏族名稱姓氏。
乞顏這個人是蒙古族部落的始祖之一。他的氏族人口不斷增加,出現了分支氏族。新增加的氏族名稱又成為本氏族成員的血緣標記,只有一部分人仍保持乞顏姓氏。乞顏氏是蒙古姓氏中最古老姓氏,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
「乞顏」有時也稱做「乞雅惕」,這個「惕」是詞尾復數附加成分,表示眾多的意思,在蒙古語詞彙中,「惕」、「特」、「德」等字,均表示為復數。
㈥ 蒙古族歷史到現在的發展過程!求詳細資料
那可多了。為你推薦韓儒林主編:《元朝史》(上、下)+ 達力扎布編《蒙古族通史綱要》+蒙古民族通史(1——5卷)+賽航、金海《民國內蒙古史》。看這些就差不多了。
㈦ 蒙古國的歷史背景
是中國
㈧ 蒙古歷史的發展歷史
1271年蒙抄古帝國黃金家族的拖雷的四子忽襲必烈在中國地區建立了大元帝國;當時蒙古人稱之為大元大蒙古國。在此前後蒙古帝國分裂成若干互不隸屬的四大汗國,其中大元帝國(拖雷汗國)具有全蒙古宗主國意義上的地位。蒙古高原地區隸屬大元帝國治下。
㈨ 蒙古發展史
蒙古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與燦爛的文化,據傳說,蒙古人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即有文字可據的歷史記載,亦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個自公元七世紀就登上歷史舞台的偉大民族,在漫長的歲月中,留下了輝煌的足跡。成吉思汗及其繼承者,為征服世界,南征西討,建立了橫跨亞、歐的世界帝國,後經忽必烈平定中原、征服大理和土蕃,建立了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蒙古民族對世界及中國歷史的發展所起的影響和作用是巨大的、不可磨滅的。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北逐胡元,定鼎中原,蒙古貴族退居漠朔,但其並未銷聲匿跡,勢力依舊咄咄逼人,「引弓之士,不下百萬眾也,歸附之部落不下數千里也」,時常南下掠奪肆擾。不言而喻,在明末東北女真興起之先,蒙古始終是明朝的肘腋腹心之患,是明朝民族關系中的重中之重。綜觀明世,從高皇帝對北元殘余勢力的大張撻伐,到文皇帝「五齣朔漠,三犁虜庭」,英宗朝「土木之變」,嘉萬時期「庚戌之變」、「插罕寇邊」,同『北虜』蒙古的戰爭幾乎與有明一朝相始終,「終明之世,迄無寧日」、「邊防甚重」。明與蒙古以長城為界,各自為政,南北對峙達二百六十餘年,「始至崇禎初年勢稍減」,而此時大明帝國也已病入膏肓,「財盡力竭,國帑告匱」,「不旋踵而流寇四起,遂成不可挽之勢」,在內憂外患中,日落西山,壽終正寢。明代蒙古史雖不及蒙元時期那樣威武雄壯、豐富多彩,但其作為蒙古史中承上啟下的一段,對後世有著更為直接的影響,在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有些國家的歷史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有關明代蒙古的國內外研究狀況如下:國外十三世紀初,蒙古汗國建立伊始,在成吉思汗的號召下,憑借強大的武力四面征討,締造了一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的草原帝國。這使得歐、亞兩洲的很多國家都存在過一段蒙古統治時期的歷史,都有一段和蒙古人打交道或抵抗蒙古鐵騎侵略的歷史。因而,亞歐各國的失學工作者,無論是研究本國史或世界史,都不能不研究蒙古統治時期的歷史,不能不研究蒙古史以及他們自己的國家、民族和蒙古人的關系史。他們致力於蒙古史研究,使之成為一門國際性學科。自十九世紀中葉起,蒙古史成為國際上「東方學」的重要領域之一,到二十世紀初,從日本、帝俄等國開始,逐漸形成了所謂「蒙古學」的專門領域,涌現出一大批聲名蠻著的蒙古學專家及成就斐然的大作力作。俄羅斯在西方諸國中首先最熱衷於「蒙古學」研究,這與俄國政府對外侵略擴張政策有一定關系。雅琴夫·俾丘林—《蒙古志》、《成吉思汗最初四汗史》,卡法羅夫·帕拉基—《1847年和1859年的蒙古行記》,格·恩·波塔寧—《西北蒙古概要》,阿·莫·波茲德涅耶夫—《蒙古與蒙古人》等,曾深入探討過蒙古人的族源、蒙古國家的起源一對十三世紀蒙古統治者軍事征伐政策的評價等問題。繼之的蘇聯學者對蒙古史研究亦興趣頗濃,有名的蘇聯蒙古史學者及其作品主要有:符拉基米爾·佐夫—《成吉思汗傳》,格列柯夫、雅庫博夫斯基—《金帳汗國史》,茲拉特金《准噶爾汗國史》激素夢學者合編的集大成之作《蒙古人民共和國通史》等等。西歐早在十三世紀時,就出現有幾部著名的關於蒙古地區的游記和蒙古統治者軍事征伐的歷史著作。諸如:義大利傳教士普蘭·迦兒賓—《普蘭·迦兒賓行記》,法蘭西國王路易九世使臣威廉·德·魯不魯克維斯—《魯不魯克行記》,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馬可·波羅行記》,稍後,法國格魯塞《蒙古帝國史》、《蒙古史略》,伯希和《金帳汗國史》等都是研究蒙古是的重要參考資料蒙古伊兒汗國拉施特—《史集》,伊朗史學家志費尼—《世界征服者史》。瑞典多桑—《多桑蒙古史》,美國歐文·拉鐵摩爾—《蒙古旅行記》、《滿洲的蒙古》,英國霍渥斯—《蒙古史,自第九到十九世紀》亦有一定的史料價值。中國近鄰日本的蒙古史研究亦碩果累累,人才輩出。那柯通被視為日本蒙古學的「鼻祖」,曾集中力量研究過一些中國古代的蒙古史料。日人和田清—《明代蒙古史論集》,引用漢籍史料達一百七十餘種,且對《北虜紀略》、《譯語》及《山中見聞錄》這些重要史料的著者進行了考辨。田村實造主持編輯的《明實錄抄·蒙古編》,將《明實錄》中有關蒙古史的資料摘編為十巨冊,並作了索引,為學人提供了方便。原田淑人—《明代的蒙古》,在認真閱覽《明實錄》的後寫就,糾正了明朝鄭曉、葉向高等人的若干錯誤說法。中島竦—《蒙古通志》在熟讀並刻苦鑽研《蒙古源流》的基礎上為日本明代蒙古史建立了一脈絡一貫的體系。此外,河野元三—《蒙古史》,箭內亘—《蒙古史研究》等都是彌足珍貴,不可多得的蒙古史研究著述。成吉思汗13世紀初,蒙古部落貴族鐵木真逐漸統一各部。1206年,各部首領在斡難河畔召開部落首領大會「庫里爾台」,推舉鐵木真為大汗,上尊號「成吉思汗」(意為海洋般的大漢)。1227年,鐵木真圍攻西夏時死於六盤山。蒙古對外擴張蒙古統一後,立即對外擴張,1211年,鐵木真親征金國,前鋒到達金中都(今北京)附近的昌平。1214年,金被迫遷都汴京(今開封)。蒙古雖一時未能滅金,但卻通過對金戰爭奪得大批錢財和馬匹糧草。1218年,蒙軍西進滅西遼。1219年秋,鐵木真率20萬大軍西侵花剌子模,開始了第一次蒙古西征,花剌子模國有軍隊40萬,但國王優柔寡斷,不能集中兵力,被蒙軍各個擊破。1220年,蒙軍攻克花剌子模名城布哈拉。蒙軍命令全城居民出城,任由蒙軍屠殺,全城居民死亡過半。攻陷布哈拉後,蒙軍攻打撒馬爾罕,撒馬爾罕淪陷。花剌子模國王為蒙軍的攻勢下破了膽,西逃到裏海的一個小島上,死在那裡。死前,命令兒子扎蘭丁繼位。扎蘭丁繼續抗蒙,但因力量懸殊,終未能復國。蒙軍大將速不台與哲別的軍隊在追趕扎蘭丁軍隊時,越過裏海南岸,經高加索進入黑海北岸,這里的波洛伏齊人(屬突厥人)難以抵擋蒙軍的進攻,便向俄羅斯人求援。1223年,俄羅斯部分王公集結軍隊迎擊蒙軍。在卡爾卡河畔,慣於單騎決斗的東歐騎士被蒙古輕騎兵打敗。蒙軍乘勝進擊,攻陷基輔等地。1224年,蒙軍班師撤回。1229年,窩闊台繼任大漢。1231年蒙軍征服高麗,1234年滅金。1235年,庫里爾台召開會議,決定鐵木真的長孫拔都率蒙古諸王的長子統軍西征,老將速不台擔任主將。同年,西征軍開拔。1236年,蒙軍入侵俄羅斯,俄羅斯內部分裂,蒙軍所向披靡,1237-1240年間連克里亞贊、弗拉基米爾、雅羅斯拉夫、特維爾、基輔等地。蒙軍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破壞極大。1241年,一路攻入波蘭,另一路由拔都率領進攻匈牙利。入侵波蘭的蒙軍3月佔領克拉科夫,4月戰勝波蘭、德國和條頓騎士團的聯軍,6月攻捷克不勝,遂入匈牙利與主力會師。拔都率軍入侵匈牙利,匈牙利軍隊一觸即潰,蒙軍佔領匈牙利首都布達,並蹂躪了匈牙利全境。還有一支蒙軍越過多瑙河,直抵維也納城下。1242年,2月,窩闊台大漢的死訊傳到軍中,蒙軍按慣例停止軍事行動。1251年,蒙哥繼位大漢。1253年,蒙哥派其弟旭烈兀率大軍到達了今伊朗西部馬贊德蘭剿滅了伊斯蘭教伊斯馬儀派。1258年,旭烈兀揮師繼續西進,攻陷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達。此後,蒙軍又相繼入侵敘利亞、巴勒斯坦。在派軍西征的同時,蒙古帝國也加緊南侵。1252年,忽必烈奉蒙哥之命遠征雲南,滅大理國。1276年,蒙軍攻下臨安(今杭州),1279年,南宋政權滅亡。蒙軍還難下攻掠緬甸、印度支那、爪哇等地。經過不到一個世紀的征戰侵略,蒙古統治者建立起一個東起太平洋,西迄地中海,囊括了幾乎整個亞洲和東歐大部分地區的龐大的歐亞大帝國。
㈩ 蒙古歷代起源發展史
蒙古族的起源。據《史記》記載,蒙古部最初只包括捏古斯和乞顏兩個氏族,他們被其他突厥部落打敗後只剩下兩男兩女,他們逃到了額爾古涅昆(額爾古納河畔山嶺)一帶居住下來,公元8世紀,由於人口的不斷增長,不得不外遷徙,這時已分出了70個分支了,這70個分支被稱為「迭兒勒勤蒙古」。《蒙古秘史》和《舊唐書》記載:蒼狼和白鹿是成吉思汗的祖先,他們奉上天之命降生到人間。然後共同渡過騰汲思,在斡難河源頭、不兒罕山前開始繁衍生息,生下了巴塔赤罕。這里所說的巴塔赤罕就是成吉思汗的始祖。其實,蒼狼和白鹿在蒙古語中分別讀為:勃兒帖赤那和豁埃馬蘭勒,只是漢譯為蒼狼和白鹿。 蒙古民族的真正族源的問題上,現、當代多數學者認為蒙古族出自東胡。東胡,是包括同一族源、操有不同方言、各有名號的大小部落的總稱。據司馬遷《史記》記載:「在匈奴東,故曰東胡。」公元前5至前3世紀,東胡各部還處於原始氏族社會發展階段,各部落過著「俗隨水草,居無常處」的生活。 4世紀中葉,鮮卑人的一支,自號「契丹」,生活在潢水和老哈河流域一帶。居於興安嶺以西(今呼倫貝爾地區)的鮮卑人的一支,稱為「室韋」。室韋,始見於《魏書》,作失韋。室韋與契丹同出一源,以興安嶺為界,「南者為契丹,在北者號為室韋」(《北史》卷94《室韋傳》)。6世紀以後,室韋人分為南室韋、北室韋、缽室韋、深末恆室韋、大室韋等5部,各部又分為若干分支。 按語言學家從語系方面的推論,活動在蒙古地區的諸部分為蒙古語系和突厥語系兩大部分。在突厥文史料中,稱室韋為「達怛」(韃靼)。公元732年在斡爾渾河右岸建立的《闕特勒碑》文中,記有三十姓達怛。三十姓達怛可能是緊鄰突厥的一個強大的室韋部落或部落聯盟的名稱,突厥人用這一名字稱呼所有的室韋部落。 後來,達怛又成為蒙古諸部的總稱。因為「他們在遠古的大部分時間內,就是大部分部落和地區的征服者和統治者,偉大、強盛和充分受尊敬」「由於(他們)極其偉大和受尊敬的地位,其他突厥部落,盡管種類和名稱各不相同,也逐漸以他們的名字著稱,全都被稱為韃靼」(拉施特《史集》卷1第1冊)。由於蒙古部的強大,「達怛」一名逐漸又被「蒙古」所代替,成為室韋諸部的總稱。文字記載蒙古之稱謂,始見於《舊唐書》,稱作「蒙兀室韋」,是大室韋的一個成員,居住在額爾古納河以南地區。 12世紀時,這部分人子孫繁衍,氏族支出,漸分布於今鄂嫩河、克魯倫河、土拉河三河上源和肯特山以東一帶,組成部落集團。其中較著名的有乞顏、札答蘭、泰赤烏、弘吉剌、兀良合等民族和部落。當時與他們同在蒙古高原上的有游牧在今貝加爾湖周圍的塔塔兒部,住在貝加爾湖東岸色楞格河流域的蔑兒乞部,活動在貝加爾湖西區和葉尼塞河上源的斡亦剌部。這3部都使用蒙古語族語言。另外,還有三個信奉景教的突厥貴族統治的蒙古化的突厥部落,即占據回鶻汗庭故地周圍的克烈部,其西的乃蠻部,和靠近陰山地區的汪古部。 這些部落按其生活方式和發展水平,大致分為「草原游牧民」與「森林狩獵民」兩類。第一類包括久住原地過游牧生活的突厥諸部,和後來遷入接受突厥影響,完成向游牧生活過渡的蒙古諸部;第二類是留居森林地帶,主要從事狩獵的諸部。 隨著畜牧業生產的發展,出現了階級分化;階級對立代替了氏族的平等關系。富裕者從氏族中分離出來,成為叫作「那顏」的游牧貴族,他們佔有眾多的牧畜,握有支配牧場的權力,一些強有力的游牧貴族還在身邊聚集一批稱為「那可兒」的軍事隨從。一般牧民稱為「哈剌出」,由原來有平等權利的氏族成員變為向貴族納貢服役的依附者。還有因被俘掠或其他原因淪為奴僕地位被叫作「孛斡勒」的人。有人根據納貢服役和人身依附現象,認為當時的蒙古社會性質是封建牧奴制;也有人根據俘掠他人為奴的現象認為是奴隸制。這兩說還在討論之中。 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畔舉行的忽里勒台(大聚會)上被推舉為蒙古大汗,號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國。蒙古國的建立,對蒙古族的形成具有很大意義。從此,中國北方第一次出現了統一各個部落而成的強大、穩定和不斷發展的民族——蒙古族。凡是這個國家統轄的漠南、漠北地區,概稱為蒙古地區,此地區各個部落的居民,統稱為蒙古人。蒙古族這時從遼、金時期(916~1234)被統治的民族成為統治民族。 在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成吉思汗的率領下,從1219年到1260年,蒙古族三次西征,先後建立橫跨歐亞的窩闊台、察合台、欽察、伊兒四大汗國。在西征的同時,又揮師南下。從成吉思汗到忽必烈,歷經70餘年征戰,統一了中國,建立元朝。其疆域北至今西伯利亞,南至南海,東北至今烏蘇里江以東,西南包括雲南,都納入元朝國家的行省建置。元朝設置宣政院,首次對西藏進行直接管轄。又設澎湖巡檢司管澎湖和台灣。元朝對確立現代規模的中國版圖作出了貢獻。 由於南下或西征,蒙古族民眾被征調各地,因此,蒙古族的分布散及全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元朝滅亡,殘餘力量退居蒙古草原。蒙古分為東西兩部:東部蒙古游牧於漠北和漠南,其首領為元室後裔,被視為蒙古的正統;游牧於漠西的瓦剌部(即原斡亦喇部)被稱為西蒙古,與東蒙古有姻親關系。 15世紀,蒙古南北被達延汗重新統一,分東部蒙古為喀爾喀、兀良哈、鄂爾多斯、土默特、察哈爾、喀剌沁(永謝布)六部。明末清初。蒙古處於分裂割據狀態,以大漠為界,分為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漠西(厄魯特)蒙古三部分。漠南蒙古西部的俺答汗注意與明朝修好,發展貿易關系。俺達汗駐地庫庫和屯(今呼和浩特)修建城郭,商旅幅湊,成為漠南蒙古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清朝為了掃除後方的威脅,大舉用兵,花了一個半世紀的時間統一了蒙古各部,實施盟旗制度。加強了對蒙古族的統治,保證了蒙古族地區的穩定與發展,但清朝在蒙古地區推廣喇嘛教,實行「蒙禁」,導致蒙古族人口減少、人口素質下降。 自元代以來,蒙古族人民在中國的政治、軍事、經濟、科學技術、天文歷算、文化藝術、醫學等各個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