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葡萄酒的起源和歷史
關於葡萄酒的起源,眾說紛紜,有的說,起源於古埃及,或古希臘,抑或希臘克里特島(Crete)。要研究葡萄酒的起源,首先要確定葡萄酒的原料——葡萄的起源。據史料記載,葡萄的栽培釀造技術隨著疆土征服者和旅行者,從小亞細亞和埃及,先流傳到希臘的克里特島,在一路到達希臘的其他地區。在途經義大利,北非的利比亞,從海上到達法國瀕臨地中海東南的普羅旺斯地區和西班牙沿海地區。與此同時,通過陸路由歐洲的多瑙河河谷進入了中歐諸國。
不管說法如何,我們的祖先,在上述最早的發源地,在生活和勞動中,偶然發現了在大自然中早已生長著的野生葡萄,從而釀造出最原始的飲料,日後稱之為葡萄酒。人類隨著火的發現和應用,而進入捕魚、狩獵、家畜飼養和農業的時代。在此漫長的歲月中,穀物種子和葡萄苗木或葡萄蔓藤一起流傳於世,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中國,大約3000年以前的商代就已經有了葡萄酒。1980年,在河南省發掘的一個商代後期的墓穴中,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個密閉的銅卣,經過化學分析之後,確認該銅卣中的物質為葡萄酒。商代中期的釀酒作坊遺址中,有一個陶瓮中殘留著桃、李、棗等果物的果實和種仁。可見聰明的中國人在很多年前就會用各種果物來搭配美酒了。
據《史記·大宛列傳》記載,西漢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看到「宛左右以蒲陶為酒,富人藏酒萬余石,久者數十歲不敗」。隨後,「漢使取其實來,於是天子始種苜蓿、蒲陶,肥澆地……」可知西漢中期,中原地區的農民已得知葡萄可以釀酒,並將歐亞種葡萄引進中原了。他們在引進葡萄的同時,還招來了釀酒藝人,自西漢始,中國有了西方製法的葡萄酒人。
⑵ 葡萄酒歷史的介紹
作為西方文明的標志,葡萄酒在人類歷史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它能舒緩專疲勞、減輕病屬痛、消毒殺菌、美容養顏等等,直到19世紀晚期,葡萄酒都是西方醫學中不可缺少的用品,醫葯之父希波克拉底認為葡萄酒是一種溫和的酒,適量飲用對人的身體會有益處。「飲少些,但要好」(Drink less but better)是葡萄酒一直沿用的不朽諺語。
⑶ 葡萄酒的發展史
關於葡萄酒的起源,古籍記載各不相同。大概是在一萬年前誕生,已遠至歷史無法記載。葡萄酒是自然發酵的產物,在葡萄果粒成熟後落到地上,果皮破裂,滲出的果汁與空氣中的酵母菌接觸後不久,最早的葡萄酒就產生了。我們的遠祖嘗到這自然的產物,從而去模仿大自然生物本能的釀酒過程。因此,從現代科學的觀點來看,酒的起源是經歷了一個從自然酒過渡到人工造酒的過程。
聖經中創世紀第八、九章說道諾亞醉酒的故事:諾亞是亞當與夏娃無數子孫中的一個男人,十分虔誠地信奉上帝,他也就成了後來人的始祖。當上帝發現世上出現了邪惡和貪婪後,決定在地球上發一場大洪水,來清除所有罪惡的生靈。諾亞遵循主的旨意,挑選地球上所有的植物(他挑選的植物就是葡萄)、動物種各一對雌雄,帶著自己的3個兒子(西姆Sem、可汗 Coham和迦費特Japhet),登上了自製的木船,即著名的諾亞方舟。經過150天的洪水淹沒後,在第七個月零17天,方舟被擱在了阿拉拉特山上(土耳其東部,亞美尼亞共和國與伊朗交界的邊境地區)。此後,諾亞開始耕作土地,並種下了第一株葡萄植株,後來又著手釀酒。一天,他一人在帳篷里獨自開懷豪飲,爛醉如泥。他的兒子可汗發現諾亞赤身裸體的醉躺在地上後,叫來了西姆和迦費特,後兩人拿著長袍,倒退著進帳篷背著面給父親蓋上,沒有看父親裸露的身體。諾亞酒醒後,就詛咒可汗,要神讓可汗的兒子迦南一族做迦費特家族的奴隸。自己酒後失禮,卻遷怒於兒子,更有甚者,還要罰自己的孫子為奴。「酒後無德」,看來古今中外都是一樣的。
雖然聖經上並沒有提到諾亞是否有帶葡萄酒上船,但從他一下船就先栽培葡萄以便釀造葡萄酒看來,似乎可以推斷他心目中除了感謝上帝以外第一件重要的事就是——種葡萄釀酒。當然,諾亞釀酒是希伯萊人的神話故事,而絕非事實。
據史料記載,在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瀕臨黑海的外高加索地區,即現在的安納托利亞(Aratolia)(古稱小亞細亞)、喬治亞和亞美尼亞,都發現了積存的大量的葡萄種子,說明當時葡萄不僅僅用於吃,更主要的是用來榨汁釀酒。多數史學家認為,葡萄酒的釀造起源於公元前6000年古代的波斯,即現今的伊朗。對於葡萄的最早栽培,大約是在7000年前始於前蘇聯南高加索、中亞細亞、敘利亞、伊拉克等地區。後來隨著古代戰爭、移民傳到其它地區。初至埃及,後到希臘。但是,有真正可尋的資料中還是從埃及古墓中發現的大量遺跡、遺物。在尼羅河河谷地帶,從發掘的墓葬群中,考古學家發現一種底部小圓,肚粗圓,上部頸口大的盛液體的土罐(圖1)陪葬物品,經考證,這是古埃及人用來裝葡萄酒或油的土陶罐;特別是浮雕中(圖2),清楚地描繪了古埃及人栽培、採收葡萄、釀制步驟和飲用葡萄酒的情景,這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此外,埃及古王國時代所出品的酒壺上,也刻有伊爾普(埃及語,即葡萄酒的意思)一詞。西方學者認為,這才是人類葡萄與葡萄酒業的開始。以葡萄酒為主題的著名作家休?約翰遜(Hugh Johnson)曾描寫到:「古埃及有十分出色的品酒專家,他們就像二十世紀的雪利酒(Sherry)產銷商或波爾多酒經紀的酒樣,可以自信並專業地鑒定酒的品質。」
對於希臘,是歐洲最早開始種植葡萄與釀制葡萄酒的國家,一些航海家從尼羅河三角洲帶回葡萄和釀酒的技術。葡萄酒不僅是他們璀璨文化的基石,同時還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希臘荷馬的史詩(Iliad和Odyssey)中就有很多關於葡萄酒的描述,《伊利亞特》中葡萄酒常被描繪成為黑色。而他對人生實質的理解也表現為一個布滿黑葡萄的田園風情的葡萄園。據考證,古希臘愛琴海盆地有十分發達的農業,人們以種植小麥、大麥、油橄欖和葡萄為主。大部分葡萄果實用於做酒,剩餘的制干。幾乎每個希臘人都有飲用葡萄酒的習慣。釀制的葡萄酒被裝在一種特殊形狀的陶罐里(圖3),用於儲存和貿易運輸,這些地中海沿岸發掘的大量容器足以說明當時的葡萄酒貿易規模和路線,顯示出葡萄酒是當時重要的貿易貨品之一。在美錫人(Mycenaens)時期(公元前1600-1100年),希臘的葡萄種植已經很興盛,葡萄酒的貿易范圍到達埃及、敘利亞、黑海地區、西西里和義大利南部地區。
葡萄酒不僅是貿易的貨物,也是希臘宗教儀式的一部份,公元700年前,希臘人就會舉行葡萄酒慶典以表現對神話中酒神的崇拜。對葡萄酒和醉酒有關的狄俄尼索斯(Dionysos)神的崇拜禮儀以及葡萄栽培,盛行整個希臘。狄俄尼索斯神是希臘的葡萄酒神,也是希臘最重要、最復雜的神之一。花瓶上的狄俄尼索斯和跟隨他的瘋狂女人(由畫家Amasis創作)他是宙斯神(Zeus)與西姆萊女神(Semele)在離奇的情況下所生的兒子。狄俄尼索斯神在希臘意味著快樂的生活、游戲與盛大的節日,因為他喜歡端著酒置身於女祭司們的喧鬧之中。希臘人認為他是出自於某種盛典節日之時的保護神。一個出自於公元一世紀的新雅典風格的波黑斯(Borghese)陶瓶上,雕刻有狄俄尼索斯神醉酒的場面:由一個森林之神撒提亞斯(Satyrs)攙扶著爛醉如泥的酒神,酒神手中的杯子掉在地上。而巴克斯(Bacchus)則是羅馬的葡萄酒神,他是羅馬象徵葡萄與葡萄酒、荒淫與放盪之神。他就好似希臘的酒神狄俄尼索斯,但在羅馬的教義中作用不大,荒淫、放盪的巴克斯和他的追隨者(由Cornelis De Vos創作)而是特別受到少數入教的信徒的崇拜。在充滿神秘氣氛的酒神節中,教徒們跳起狂歡的酒神之節舞,以至於羅馬元老院不得不出面干涉,以平息混亂。有關巴克斯神的出生,在梵蒂岡(Vatican)博物館的一塊古代淺浮雕上記錄了這一場景:從西姆萊女神腹中取出巴克斯後,朱庇特主神(Jupiter)將小巴克斯置於大腿中3個月。小巴克斯足月後從父神的腿中降臨出來。此時,站在一旁的畜牧神海爾梅斯(Hermes)手捧衣衫,准備為幼神接生。其後掌握生、死、命運的三位帕爾卡(Parques)女神為這位新生神嬰禱告。十七世紀義大利著名畫家卡拉瓦喬(Canavaggio,1573-1610)以他「無情的真實」表現手法,創作了多副巴克斯形象。
公元前六世紀,希臘人把葡萄通過馬賽港傳入高盧(現在的法國),並將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技術傳給了高盧人。但在當時,高盧的葡萄和葡萄酒生產並不重要。羅馬人從希臘人那裡學會了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技術後,在義大利半島全面推廣葡萄酒,很快就傳到了羅馬,並經由羅馬人之手傳遍了全歐洲。在公元一世紀時葡萄樹遍布整個羅納河谷(Rhne Valley);二世紀時葡萄樹遍布整個勃艮第(Burgundy)和波爾多(Bordeaux);三世紀時已括抵盧瓦爾河谷(Loire Valley);最後在四世紀時出現在香檳區(Champagne)和摩澤爾河谷(Moselle Valley),原本非常喜愛大麥啤酒(cervoise)和蜂蜜酒(hydromel)的高盧人很快地愛上葡萄酒並且成為傑出的葡萄果農。由於他們所產生的葡萄酒在羅馬大受歡迎,使得羅馬皇帝杜密遜(Domitian)下令拔除高盧一半的葡萄樹以保證羅馬本地的葡萄果農。
葡萄酒是羅馬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曾為羅馬帝國的經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隨著羅馬帝國勢力的慢慢擴張,葡萄和葡萄酒又迅速傳遍法國東部、西班牙、英國南部、德國萊茵河流域和多瑙河東邊等地區。在這段期間,有些國家曾實施禁止種植葡萄的禁令,不過,葡萄酒還是在歐陸上大大風行。其後羅馬帝國的農業逐漸沒落,葡萄園也跟著衰落。古羅馬人喜歡葡萄酒,有歷史學家將古羅馬帝國的衰亡歸咎於古羅馬人飲酒過度而人種退化。
四世紀初羅馬皇帝君士坦丁(Constantine)正式公開承認基督教,在彌撒典禮中需要用到葡萄酒,助長了葡萄樹的栽種。當羅馬帝國於公元五世紀滅亡以後,分裂出的西羅馬帝國(法國、義大利北部和部分德國地區)里的基督教修道院詳細記載了關於葡萄的收成和釀酒的過程。這些巨細靡遺的記錄有助於培植出在特定農作區最適合栽種的葡萄品種。葡萄酒在中世紀的發展得益於基督教會。聖經中521次提及葡萄酒。耶酥在最後的晚餐上說 「麵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基督教把葡萄酒視為聖血,教會人員把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作為工作。葡萄酒隨傳教士的足跡傳遍世界。
公元768年至814年統治西羅馬帝國(法蘭克王國)的加洛林王朝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曼(Charlemagne),其權勢也影響了此後的葡萄酒發展。這位偉大的皇帝預見了法國南部到德國北邊葡萄園遍布的遠景,著名勃艮第產區的「可登-查理曼」頂級葡萄園(Grandcru Corton-Charlemagne)也曾經一度是他的產業。法國勃艮第地區的葡萄酒,可以說是法國傳統葡萄酒的典範。但很少人知道,它的源頭竟然是教會——西多會(Cistercians)。
西多會的修道士們可以說是中世紀的葡萄酒釀制專家,這故事源於1112年。當時,一個名叫伯納?杜方丹(Bernard de Fontaine)的信奉禁慾主義的修道士帶領304個信徒從克呂尼(Cluny)修道院叛逃到勃艮第的葡萄產區的科爾多省,位於博恩(Beaune)北部,西托(Citeaux)境內一個新建的小寺院,建立起西多會。西多會的戒律十分殘酷,平均每個修道士的壽命為28歲,其戒律的主要內容就是要求修道士們在廢棄的葡萄園里砸石頭,用舌頭嘗土壤的滋味。在伯納德死後,西多會的勢力擴大到科爾多省的公區釀制葡萄酒,進而遍布歐洲各地的400多個修道院。
西多會的修士,沉迷於對葡萄品種的研究與改良。二十世紀傑出的勃艮第生產商拉魯列洛華(Lalou Bize-Leroy)相信西多會修士會用嘗土壤的方法來辨別土質,事實上正是這些修道士先提出「土生」(cru)的概念,即相同的土質可以培育出味道和款式一樣的葡萄。也就是他們培育了歐洲最好的葡萄品種。在葡萄酒的釀造技術上,西多會的修士正是歐洲傳統釀酒靈性的源泉。大約十三世紀,隨著西多會的興旺,遍及歐洲各地的西多會修道院的葡萄酒贏得了越來越高的聲譽。十四世紀阿維翁(Avignon)的主教們就特別偏愛勃艮第酒,豪爽的勃艮第菲利普公爵就是他的葡萄酒的名公關:1360年在布魯日(Bruges)的天主教會議上,與會者能喝多少酒,他就提供多少,當然博恩的稀有的葡萄酒,就僅僅能夠提供他們嘗一點的量了。
「飲少些,但要好」(Drink less but letter)是葡萄酒的一句不朽的諺語。不過從那時起至今,上等的紅勃艮第的確從來沒有大規模發展過;它的歷史不如說是科爾多省地優良土壤長出的黑品諾得以盡善盡美地表現出其品質。用小桶小批量地生產,是他們的游戲特色。尤其是1789年法國革命後,由於修道院的解散和舊制度的貴族庄園被清算,勃艮第地區的葡萄園也化整為零。
到十五、十六世紀,歐洲最好的葡萄酒被認為就出產在這些修道院中,16世紀掛毯描繪了葡萄酒釀制的過程而勃艮第地區出產的紅酒,則被認為是最上等的佳釀。此期間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技術傳入南非、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朝鮮和美洲等地。
等到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者、傳教士在十六世紀將歐洲的葡萄品種帶到南美洲,在墨西哥、加利福尼亞半島和亞利山那等地栽種。後來,英國人試圖將葡萄栽培技術傳入美洲大西洋沿岸,可惜的是,美洲東岸的氣候不適合栽種葡萄,盡管作了多次努力,但由於根瘤蚜、霜霉病和白粉病的侵襲以及這一地區氣候條件的影響,使這里的葡萄載培失敗了。到十九世紀中期,有人利用嫁接的技術將歐洲葡萄品種植在美洲葡萄植株上,利用美洲葡萄的免疫力來抵抗根瘤蚜的病蟲害。至此美洲和美國的葡萄酒業才又逐漸發展起來,現在南北美洲都有葡萄酒生產,著名的葡萄酒產區有阿根廷、加利福尼亞與墨西哥等地。
在中古世紀後,葡萄酒被視為快樂的泉源,幸福的象徵。並在文藝復興時代,造就了許多名作。
十七、十八世紀前後,法國便開始雄霸了整個葡萄酒王國,波爾多和勃艮第兩大產區的葡萄酒始終是兩大樑柱,代表了兩個主要不同類型的高級葡萄酒:波爾多的厚實和勃艮第的優雅,並成為釀制葡萄酒的基本准繩。然而這兩大產區,產量有限,並不能滿足全世界所需。於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六、七十年代開始,一些酒廠和釀酒師便開始在全世界找尋適合的土壤、相似的氣候來種植優質的葡萄品種,研發及改進釀造技術,使整個世界葡萄酒事業興旺起來。尤以美國、澳洲採用現代科技、市場開發技巧,開創了今天多彩多姿的葡萄酒世界潮流。以全球劃分而言,基本上分為新世界及舊世界兩種。新世界代表的是由歐洲向外開發後的酒,如:美國、澳洲、紐西蘭、智利及阿根廷等葡萄酒新興國家。而舊世界代表則是有百年以上釀酒歷史的歐洲國家為主,如: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國家。
相比之下,歐洲種植葡萄的傳統更加悠久,絕大多數葡萄栽培和釀酒技術都誕生在歐洲。除此之外,新、舊世界的根本差別在於:「新世界」的葡萄酒傾向於工業化生產,而「舊世界的葡萄酒更傾向於手工釀制。手工釀出來的酒,是一個手工藝人勞動的結晶,而工業產品是工藝流程的產物,是一個被大量復制的標准化產品。
關於葡萄酒的起源,眾說紛紜,有的說,起源於古埃及,或古希臘,抑或希臘克里特島(ciete)。而據現有的葡萄酒檔案資料來研究分析,確切地說,應是一萬年前我們共同的祖先釀造了葡萄酒,從而隨著葡萄酒文化流傳到今天。
據史料表明,葡萄栽培和釀造技術,是隨著旅行者和新的疆土征服者,從小亞細亞(AsiaMinon)和埃及,在到達希臘及其諸海島之前,先流傳到希臘的克里特島,再經義大利的西西里島,北非的利比亞和義大利,從海上到達法國瀕臨地中海東南的瓦爾省(Var)境內靠海的普羅旺斯地區和西班牙沿海地區;與此同時,通過陸路,由歐洲的多瑙河河谷進入中歐諸國
在古埃及,特別在尼羅河河谷地帶,從發掘的墓葬群中,考古學家發現:一種底部小圓,肚粗圓,上部頸口大的盛液體的土罐陪葬物品;經考證,這是古埃及人用來裝葡萄酒或油的土陶罐;在希臘,在考古發掘中,在一座古墓窟里,發現墓壁上有一幅公元前二世紀的浮雕;阿波羅(Apollon)和勝利女神(Victoire)共向造物主(God)敬獻葡萄的景觀;在埃及十八代王朝時期納黑特(Nakht)古墓中,發掘出一幅壁畫(fresco),上有一站著面略向左側一方而穿一白色服裝的貴夫人,從其左腳跟起,經頭部向右腳跟,用一串葡萄蔓藤葉飾物圍著,而在其兩側,左為一狼頭人身,而右則為一美麗年輕的仕女,他們各擎一長圓形酒杯似向女主人從頭上澆葡萄酒之狀。
但到公元前1085年左右,相傳埃及神話中地獄神的奧西里斯(Osiris)被公認為葡萄樹(Vines)和葡萄(wines)之神;在新石器時代,瀕臨黑海的外高加索的安納托利亞(Aratolia)(古稱小亞細亞)、喬治亞和亞美尼亞,已成為部落的群居區。這是由於當時這些地區,氣候溫和與土地肥沃,所以遠離該地區的原始部族人,紛紛遷移至此定居。在綠樹成蔭的山丘地帶種植葡萄,而在平原地區的廣闊田野,從事農業生產。從而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日漸向遠方流傳。
綜觀上述史話,葡萄酒為全人類提供了一種全新的飲料,也為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幸福的源泉。至於葡萄酒的起源說,已並不重要,讓它留待史學家們繼續去挖掘和研討的學術問題;而對於現代人來說,飲葡萄酒,尤其是名貴的葡萄酒,這是一種美好的享受,並為人類創造了一份不小的財富。
據考古資料,最早栽培葡萄的地區是小亞細亞裏海和黑海之間及其南岸地區。大約在7000年以前,南高加索、中亞細亞、敘利亞、伊拉克等地區也開始了葡萄的栽培。在這些地區,葡萄栽培經歷了三個階段,即採集野生葡萄果實階段,野生葡萄的馴化階毀,以及葡萄栽培隨著旅行者和移民傳人埃及等其它地區階段。
在埃及的古墓中所發現的大量珍貴文物(特別是浮灘)清楚地描繪了當時古埃及人栽培、採收葡萄和釀造葡萄酒的情景。最著名的是 Phtah-Hotep墓址,據今已有6O00年的歷史。西方學者認為,這是葡萄酒業的開始。
歐洲最早開始種植葡萄並進行葡萄酒釀造的國家是希臘。一些旅行者和新的疆土征服者把葡萄栽培和釀造技術,從小亞細亞和埃及帶到希臘的克里特島,逐漸遍及希臘及其諸海島。3OO0年前,希臘的葡萄種植己極為興盛。
公元前6世紀,希臘人把小亞細亞原產的葡萄酒通過馬賽港傳人高盧(即現在的法國),並將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技術傳給了高盧人。羅馬人從希臘人那裡學會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技術後,很快在義大利半島全面推廣。
古羅馬時代,葡萄種植已非常普遍,「羅馬法」(十二木表法Twelve Tables頒布於公元前450年)規定:若行竊於葡萄園中,將施以嚴厲懲罰。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技術迅速傳遍法國、西班牙、北非以及德國萊菌河流域地區,並形成很大的規模。直至今天,這些地區仍是重要的葡萄和葡萄酒產區。15至16世紀,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技術傳人南非、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朝鮮和美洲等地。
19世紀中葉,是美國葡萄和葡萄酒生產的大發展時期。1861年從歐洲引入葡萄苗木20萬株,在加利福尼亞建立了葡萄園,但由於根瘤蚜的危害,幾乎全部被摧毀。後來,用美洲原生葡萄作為砧木嫁接歐洲種葡萄,防治了根瘤蚜,萄萄酒生產才又逐漸發展起來。現在,南北美洲均有葡萄酒生產。阿根廷、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以及墨西哥均為世界聞名的葡萄酒產區。
⑷ 葡萄酒的歷史是什麼
① 葡萄酒的起源與傳播
(1)最早栽培葡萄酒的地區是小亞細亞的裏海和黑海之間,伊朗是世界公認的最早種植葡萄的國家,因為在伊朗出土的距今7000年前的陶罐中,所裝物質經分析就是葡萄。
(2)最早釀造葡萄酒的國家是埃及,在埃及出土的距今6000年前的古墓壁畫上,就繪有釀造葡萄酒的圖案。
(3)歐洲最早種植與釀造葡萄酒的國家是希臘,公元3000年前,希臘的葡萄種植就極為興盛。
(4)公元前6世紀,希臘、法國、義大利、西班牙、德國等地區逐漸傳播。
(5)15-16世紀,葡萄栽培及葡萄酒釀造技術傳入南非、澳大利亞、美洲、亞洲。
② 葡萄酒的發展
1)歐洲葡萄酒的發展
據考證,古希臘愛琴海盆地有十分發達的農業,人們以種植小麥、大麥、油橄欖和葡萄為主。大部分葡萄果實用於做酒,剩餘的制干。幾乎每個希臘人都有飲用葡萄酒的習慣。在美錫人(Mycenae』s)時期(公元前1600-1100年),希臘的葡萄種植已經很興盛,葡萄酒的貿易范圍到達埃及、敘利亞、黑海地區、西西里和義大利南部地區。
葡萄酒是羅馬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曾為羅馬帝國的經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後來,羅馬帝國的農業逐漸沒落,葡萄園也跟著衰落。四世紀初羅馬皇帝君士坦丁正式公開承認基督教,在彌撒典禮中需要用到葡萄酒,助長了葡萄樹的栽種。
葡萄酒在中世紀的發展得益於基督教會。《聖經》中521次提及葡萄酒。耶酥在最後的晚餐上說 「麵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所以基督教把葡萄酒視為聖血,教會人員也把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作為工作。葡萄酒隨傳教士的足跡傳遍世界。
十七、十八世紀前後,法國便開始雄霸了整個葡萄酒王國,波爾多和勃艮第兩大產區的葡萄酒始終是兩大樑柱,代表了兩個主要不同類型的高級葡萄酒:波爾多的厚實和勃艮第的優雅,並成為釀制葡萄酒的基本准繩。然而這兩大產區,產量有限,並不能滿足全世界所需。於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六、七十年代開始,一些酒廠和釀酒師便開始在全世界找尋適合的土壤、相似的氣候來種植優質的葡萄品種,研發及改進釀造技術,使整個世界葡萄酒事業興旺起來。
2)新世界國家葡萄酒的發展
新世界國家的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技術基本都是在十五、十六世紀才開始的。由於新世界國家最初都是歐洲各國的殖民地或是歐洲移民,所以,新世界國家在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方面是繼承於舊世界的技術。但是新世界葡萄酒國家打破了傳統的人工的方式,將工業化帶入葡萄酒的生產中。開始實行大規模、機械化的葡萄種植和葡萄酒生產。
新世界國家的葡萄酒行業的發展基本都經歷了悲慘蕭條的「禁酒期」。雖然各國的「禁酒期」不同,但對於葡萄酒行業的打擊幾乎都是毀滅性的。但在這之後,特別是經歷過根瘤蚜及嫁接技術的出現,不僅新世界葡萄酒得到了大力的發展,舊世界葡萄酒行業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3)中國葡萄酒的發展
在漢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就帶回了葡萄和釀制葡萄酒的工匠,那時,中國就開始了葡萄栽培和葡萄酒的釀造。但是由於戰爭、朝代更替等歷史原因,雖然葡萄栽培與葡萄酒釀造在唐代和元代時曾取得過比較輝煌的成績,但是,在近兩千年的時間里,中國的葡萄栽培與葡萄酒釀造歷史幾乎是空白的,直到1892年,愛國華僑張弼士在煙台創辦了張裕。然而,由於戰亂,中國的葡萄酒行業依然沒有得到發展。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才開始有了比較好的發展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的環境,中國的葡萄酒行業也才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發展。
⑸ 世界葡萄酒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根據考古的研究推測,葡萄酒的歷史已經有6000年。有消息報道,20年前,伊朗的格登特比,發現了一隻公元前3500年的波斯兩耳細頸酒罐。最近通過對罐壁紅色斑的成分分析,其中有單寧和酒石酸,這是葡萄酒里所含的天然化學物質。說明人類在5500年以前,就已經開始飲用葡萄酒了。葡萄酒是自然發酵的產物。直到現今,有許多葡萄酒生產商,仍採用自然發酵的工藝生產葡萄酒,即葡萄破碎後,不加任何菌種,讓野生酵母自然繁殖,發酵成葡萄酒這個過程在自然界早就存在。眾所周知,自然界的野生葡萄和野生酵母,是先於人類社會以前就已經存在。 古代的波斯,即現今的伊朗,是古文明發源地之一。多數歷史學家都認為波斯可能是世界上最早釀造葡萄酒的國家。傳說古代有一位波斯國玉,愛吃葡萄,曾將葡萄壓緊保藏在一個大陶罐里,標"有毒",防人偷吃。等到數天以後,王家妻妾群中有一個妃子,對生活發生了厭倦,擅自飲用了標明"有毒"的陶罐內的飲料,滋味非常美好,非但沒結束自己的生命,反而異常的興奮,這個妃子又對生活充滿了信心。她盛了一杯專門呈送給國王,國王飲後也十分欣賞。自此以後,國王頒布了命令,專門收藏成熟的葡萄,壓緊盛在容器內進行發酵,以便得到葡萄酒。波斯隔裏海,與高加索遙遙相望,同為葡萄酒原產地。古埃及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現今發現的大量遺跡遺物證明,公元前3000年以前的埃及人,就已經開始飲用葡萄酒。在埃及金字塔的壁畫中,就有描繪採摘葡萄及釀造葡萄酒過程的圖案
⑹ 世界葡萄酒的發展史及其文化
大概的回答一下:
在希臘文字所記載的眾多宗教儀式中,葡萄酒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聖經中,多次提到了葡萄酒。
葡萄酒最先吸引人類注意力的,不是它散發芬芳,二十它的功效。最早的時候,葡萄酒是良葯和消毒劑,使人類擺脫疾病的困擾,生命更長。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葡萄酒的其他作用酒也隨之顯現出來:它給人慰藉,給人勇氣,讓人們擺脫精神的疲憊,消除戰爭的恐懼和內心的寂寞;它可以與食物搭配,是美味的調料,是佐餐品,讓食物的味道更鮮美;它還用來炫耀財富,是上層社會最好的社交推進劑;它還作為文化交流與貿易往來的使者,它還傳播宗教儀式中的人類對神與自然的崇拜。
歷史學教普遍認同葡萄酒最早起源於外高加索地區——高加索山脈腳下,也就是今天的亞美尼亞共和國。考古學家發現並經碳定年方法證明了最古老的人工栽種的葡萄籽是在前蘇聯的亞美尼亞和喬治亞,大約時間為公元前7000-5000年。
隨後葡萄酒隨著移民遷徙傳入中東地區。一開始是在古代的兩河流域——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當時是蘇美爾文明,蘇美爾人把葡萄酒帶到此地,並在此地定居。後來傳入尼羅河到波斯灣一帶的河谷的遼闊農作區域,這個地區出現的早期文明催促了葡萄的生長隨著城邦的興盛,原始的農業部落逐漸消失,懷有領土野心的古代航海民族,從最早的腓尼基人(今敘利亞人)一直到後來的希臘、羅馬人,他們廣泛的將葡萄樹種與釀酒的知識散步到地中海,乃至整個歐洲大陸。
希臘人將葡萄樹帶到了義大利和法國的馬賽。他們稱義大利為 葡萄酒之地。羅馬將葡萄樹傳遍法國西班牙,北非以及德國萊茵河流域等地區。
公元十五世紀末十六世紀初,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海上無敵艦隊將葡萄樹帶到了南美洲。英國,法國,西班牙人將葡萄樹帶到了北美。17世紀,荷蘭將葡萄藤帶到南非。18世紀末,英國人將葡萄藤運去了澳大利亞,葡萄酒的發展史,也是一部活生生的移民史和侵略史。
以上全部手打,累啊!
⑺ 葡萄酒的歷史
關於葡萄酒的起源,眾說紛紜,有的說,起源於古埃及,或古希臘,抑或希臘克里特島(ciete)。而據現有的葡萄酒檔案資料來研究分析,確切地說,應是一萬年前我們共同的祖先釀造了葡萄酒,從而隨著葡萄酒文化流傳到今天。
葡萄酒的歷史
聖經中創世紀第八、九章說道諾亞醉酒的故事:諾亞是亞當與夏娃無數子孫中的一個男人,十分虔誠地信奉上帝,他也就成了後來人的始祖。當上帝發現世上出現了邪惡和貪婪後,決定在地球上發一場大洪水,來清除所有罪惡的生靈。諾亞遵循主的旨意,挑選地球上所有的植物(他挑選的植物就是葡萄)、動物種各一對雌雄,帶著自己的3個兒子(西姆Sem、可汗 Coham和迦費特Japhet),登上了自製的木船,即著名的諾亞方舟。經過150天的洪水淹沒後,在第七個月零17天,方舟被擱在了阿拉拉特山上(土耳其東部,亞美尼亞共和國與伊朗交界的邊境地區)。此後,諾亞開始耕作土地,並種下了第一株葡萄植株,後來又著手釀酒。一天,他一人在帳篷里獨自開懷豪飲,爛醉如泥。他的兒子可汗發現諾亞赤身裸體的醉躺在地上後,叫來了西姆和迦費特,後兩人拿著長袍,倒退著進帳篷背著面給父親蓋上,沒有看父親裸露的身體。諾亞酒醒後,就詛咒可汗,要神讓可汗的兒子迦南一族做迦費特家族的奴隸。自己酒後失禮,卻遷怒於兒子,更有甚者,還要罰自己的孫子為奴。「酒後無德」,看來古今中外都是一樣的。
關於葡萄酒的起源,古籍記載各不相同。大概是在一萬年前誕生,已遠至歷史無法記載。葡萄酒是自然發酵的產物,在葡萄果粒成熟後落到地上,果皮破裂,滲出的果汁與空氣中的酵母菌接觸後不久,最早的葡萄酒就產生了。我們的遠祖嘗到這自然的產物,從而去模仿大自然生物本能的釀酒過程。因此,從現代科學的觀點來看,酒的起源是經歷了一個從自然酒過渡到人工造酒的過程。
雖然聖經上並沒有提到諾亞是否有帶葡萄酒上船,但從他一下船就先栽培葡萄以便釀造葡萄酒看來,似乎可以推斷他心目中除了感謝上帝以外第一件重要的事就是——種葡萄釀酒。當然,諾亞釀酒是希伯萊人的神話故事,而絕非事實。
據史料記載,在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瀕臨黑海的外高加索地區,即現在的安納托利亞(Aratolia)(古稱小亞細亞)、喬治亞和亞美尼亞,都發現了積存的大量的葡萄種子,說明當時葡萄不僅僅用於吃,更主要的是用來榨汁釀酒。多數史學家認為,葡萄酒的釀造起源於公元前6000年古代的波斯,即現今的伊朗。對於葡萄的最早栽培,大約是在7000年前始於前蘇聯南高加索、中亞細亞、敘利亞、伊拉克等地區。後來隨著古代戰爭、移民傳到其它地區。初至埃及,後到希臘。但是,有真正可尋的資料中還是從埃及古墓中發現的大量遺跡、遺物。在尼羅河河谷地帶,從發掘的墓葬群中,考古學家發現一種底部小圓,肚粗圓,上部頸口大的盛液體的土罐(圖1)陪葬物品,經考證,這是古埃及人用來裝葡萄酒或油的土陶罐;特別是浮雕中(圖2),清楚地描繪了古埃及人栽培、採收葡萄、釀制步驟和飲用葡萄酒的情景,這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此外,埃及古王國時代所出品的酒壺上,也刻有伊爾普(埃及語,即葡萄酒的意思)一詞。西方學者認為,這才是人類葡萄與葡萄酒業的開始。以葡萄酒為主題的著名作家休?約翰遜(Hugh Johnson)曾描寫到:「古埃及有十分出色的品酒專家,他們就像二十世紀的雪利酒(Sherry)產銷商或波爾多酒經紀的酒樣,可以自信並專業地鑒定酒的品質。」
對於希臘,是歐洲最早開始種植葡萄與釀制葡萄酒的國家,一些航海家從尼羅河三角洲帶回葡萄和葡萄酒製作方法的技術。葡萄酒不僅是他們璀璨文化的基石,同時還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希臘荷馬的史詩(Iliad和Odyssey)中就有很多關於葡萄酒的描述,《伊利亞特》中葡萄酒常被描繪成為黑色。而他對人生實質的理解也表現為一個布滿黑葡萄的田園風情的葡萄園。據考證,古希臘愛琴海盆地有十分發達的農業,人們以種植小麥、大麥、油橄欖和葡萄為主。大部分葡萄果實用於做酒,剩餘的制干。幾乎每個希臘人都有飲用葡萄酒的習慣。釀制的葡萄酒被裝在一種特殊形狀的陶罐里(圖3),用於儲存和貿易運輸,這些地中海沿岸發掘的大量容器足以說明當時的葡萄酒貿易規模和路線,顯示出葡萄酒是當時重要的貿易貨品之一。在美錫人(Mycenaens)時期(公元前1600-1100年),希臘的葡萄種植已經很興盛,葡萄酒的貿易范圍到達埃及、敘利亞、黑海地區、西西里和義大利南部地區。
葡萄酒不僅是貿易的貨物,也是希臘宗教儀式的一部份,公元700年前,希臘人就會舉行葡萄酒慶典以表現對神話中酒神的崇拜。對葡萄酒和醉酒有關的狄俄尼索斯(Dionysos)神的崇拜禮儀以及葡萄栽培,盛行整個希臘。狄俄尼索斯神是希臘的葡萄酒神,也是希臘最重要、最復雜的神之一。花瓶上的狄俄尼索斯和跟隨他的瘋狂女人(由畫家Amasis創作)他是宙斯神(Zeus)與西姆萊女神(Semele)在離奇的情況下所生的兒子。狄俄尼索斯神在希臘意味著快樂的生活、游戲與盛大的節日,因為他喜歡端著酒置身於女祭司們的喧鬧之中。希臘人認為他是出自於某種盛典節日之時的保護神。一個出自於公元一世紀的新雅典風格的波黑斯(Borghese)陶瓶上,雕刻有狄俄尼索斯神醉酒的場面:由一個森林之神撒提亞斯(Satyrs)攙扶著爛醉如泥的酒神,酒神手中的杯子掉在地上。而巴克斯(Bacchus)則是羅馬的葡萄酒神,他是羅馬象徵葡萄與葡萄酒、荒淫與放盪之神。他就好似希臘的酒神狄俄尼索斯,但在羅馬的教義中作用不大,荒淫、放盪的巴克斯和他的追隨者(由Cornelis De Vos創作)而是特別受到少數入教的信徒的崇拜。在充滿神秘氣氛的酒神節中,教徒們跳起狂歡的酒神之節舞,以至於羅馬元老院不得不出面干涉,以平息混亂。有關巴克斯神的出生,在梵蒂岡(Vatican)博物館的一塊古代淺浮雕上記錄了這一場景:從西姆萊女神腹中取出巴克斯後,朱庇特主神(Jupiter)將小巴克斯置於大腿中3個月。小巴克斯足月後從父神的腿中降臨出來。此時,站在一旁的畜牧神海爾梅斯(Hermes)手捧衣衫,准備為幼神接生。其後掌握生、死、命運的三位帕爾卡(Parques)女神為這位新生神嬰禱告。十七世紀義大利著名畫家卡拉瓦喬(Canavaggio,1573-1610)以他「無情的真實」表現手法,創作了多副巴克斯形象。
公元前六世紀,希臘人把葡萄通過馬賽港傳入高盧(現在的法國),並將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技術傳給了高盧人。但在當時,高盧的葡萄和葡萄酒生產並不重要。羅馬人從希臘人那裡學會了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技術後,在義大利半島全面推廣葡萄酒,很快就傳到了羅馬,並經由羅馬人之手傳遍了全歐洲。在公元一世紀時葡萄樹遍布整個羅納河谷(Rhne Valley);二世紀時葡萄樹遍布整個勃艮第(Burgundy)和波爾多(Bordeaux);三世紀時已括抵盧瓦爾河谷(Loire Valley);最後在四世紀時出現在香檳區(Champagne)和摩澤爾河谷(Moselle Valley),原本非常喜愛大麥啤酒(cervoise)和蜂蜜酒(hydromel)的高盧人很快地愛上葡萄酒並且成為傑出的葡萄果農。由於他們所產生的葡萄酒在羅馬大受歡迎,使得羅馬皇帝杜密遜(Domitian)下令拔除高盧一半的葡萄樹以保證羅馬本地的葡萄果農。
葡萄酒是羅馬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曾為羅馬帝國的經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隨著羅馬帝國勢力的慢慢擴張,葡萄和葡萄酒又迅速傳遍法國東部、西班牙、英國南部、德國萊茵河流域和多瑙河東邊等地區。在這段期間,有些國家曾實施禁止種植葡萄的禁令,不過,葡萄酒還是在歐陸上大大風行。其後羅馬帝國的農業逐漸沒落,葡萄園也跟著衰落。古羅馬人喜歡葡萄酒,有歷史學家將古羅馬帝國的衰亡歸咎於古羅馬人飲酒過度而人種退化。
四世紀初羅馬皇帝君士坦丁(Constantine)正式公開承認基督教,在彌撒典禮中需要用到葡萄酒,助長了葡萄樹的栽種。當羅馬帝國於公元五世紀滅亡以後,分裂出的西羅馬帝國(法國、義大利北部和部分德國地區)里的基督教修道院詳細記載了關於葡萄的釀制方法及收成。這些巨細靡遺的記錄有助於培植出在特定農作區最適合栽種的葡萄品種。葡萄酒在中世紀的發展得益於基督教會。聖經中521次提及葡萄酒。耶酥在最後的晚餐上說 「麵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基督教把葡萄酒視為聖血,教會人員把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作為工作。葡萄酒隨傳教士的足跡傳遍世界。
公元768年至814年統治西羅馬帝國(法蘭克王國)的加洛林王朝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曼(Charlemagne),其權勢也影響了此後的葡萄酒發展。這位偉大的皇帝預見了法國南部到德國北邊葡萄園遍布的遠景,著名勃艮第產區的「可登-查理曼」頂級葡萄園(Grandcru Corton-Charlemagne)也曾經一度是他的產業。法國勃艮第地區的葡萄酒,可以說是法國傳統葡萄酒的典範。但很少人知道,它的源頭竟然是教會——西多會(Cistercians)。
西多會的修道士們可以說是中世紀的葡萄酒釀造專家,這故事源於1112年。當時,一個名叫伯納?杜方丹(Bernard de Fontaine)的信奉禁慾主義的修道士帶領304個信徒從克呂尼(Cluny)修道院叛逃到勃艮第的葡萄產區的科爾多省,位於博恩(Beaune)北部,西托(Citeaux)境內一個新建的小寺院,建立起西多會。西多會的戒律十分殘酷,平均每個修道士的壽命為28歲,其戒律的主要內容就是要求修道士們在廢棄的葡萄園里砸石頭,用舌頭嘗土壤的滋味。在伯納德死後,西多會的勢力擴大到科爾多省的公區釀制葡萄酒,進而遍布歐洲各地的400多個修道院。
西多會的修士,沉迷於對葡萄品種的研究與改良。二十世紀傑出的勃艮第生產商拉魯列洛華(Lalou Bize-Leroy)相信西多會修士會用嘗土壤的方法來辨別土質,事實上正是這些修道士先提出「土生」(cru)的概念,即相同的土質可以培育出味道和款式一樣的葡萄。也就是他們培育了歐洲最好的葡萄品種。在葡萄酒的釀造技術上,西多會的修士正是歐洲傳統釀酒靈性的源泉。大約十三世紀,隨著西多會的興旺,遍及歐洲各地的西多會修道院的葡萄酒贏得了越來越高的聲譽。十四世紀阿維翁(Avignon)的主教們就特別偏愛勃艮第酒,豪爽的勃艮第菲利普公爵就是他的葡萄酒的名公關:1360年在布魯日(Bruges)的天主教會議上,與會者能喝多少酒,他就提供多少,當然博恩的稀有的葡萄酒,就僅僅能夠提供他們嘗一點的量了。
「飲少些,但要好」(Drink less but letter)是葡萄酒的一句不朽的諺語。不過從那時起至今,上等的紅勃艮第的確從來沒有大規模發展過;葡萄酒的歷史不如說是科爾多省地優良土壤長出的黑品諾得以盡善盡美地表現出其品質。用小桶小批量地生產,是他們的游戲特色。尤其是1789年法國革命後,由於修道院的解散和舊制度的貴族庄園被清算,勃艮第地區的葡萄園也化整為零。
到十五、十六世紀,歐洲最好的葡萄酒被認為就出產在這些修道院中,16世紀掛毯描繪了葡萄酒釀造的過程而勃艮第地區出產的紅酒,則被認為是最上等的佳釀。此期間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技術傳入南非、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朝鮮和美洲等地。
等到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者、傳教士在十六世紀將歐洲的葡萄品種帶到南美洲,在墨西哥、加利福尼亞半島和亞利山那等地栽種。後來,英國人試圖將葡萄栽培技術傳入美洲大西洋沿岸,可惜的是,美洲東岸的氣候不適合栽種葡萄,盡管作了多次努力,但由於根瘤蚜、霜霉病和白粉病的侵襲以及這一地區氣候條件的影響,使這里的葡萄載培失敗了。到十九世紀中期,有人利用嫁接的技術將歐洲葡萄品種植在美洲葡萄植株上,利用美洲葡萄的免疫力來抵抗根瘤蚜的病蟲害。至此美洲和美國的葡萄酒業才又逐漸發展起來,現在南北美洲都有葡萄酒生產,著名的葡萄酒產區有阿根廷、加利福尼亞與墨西哥等地。
在中古世紀後,葡萄酒被視為快樂的泉源,幸福的象徵。並在文藝復興時代,造就了許多名作。
十七、十八世紀前後,法國便開始雄霸了整個葡萄酒王國,波爾多和勃艮第兩大產區的葡萄酒始終是兩大樑柱,代表了兩個主要不同類型的高級葡萄酒:波爾多的厚實和勃艮第的優雅,並成為釀制葡萄酒的基本准繩。然而這兩大產區,產量有限,並不能滿足全世界所需。於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六、七十年代開始,一些酒廠和釀酒師便開始在全世界找尋適合的土壤、相似的氣候來種植優質的葡萄品種,研發及改進釀造技術,使整個世界葡萄酒事業興旺起來。尤以美國、澳洲採用現代科技、市場開發技巧,開創了今天多彩多姿的葡萄酒世界潮流。以全球劃分而言,基本上分為新世界及舊世界兩種。新世界代表的是由歐洲向外開發後的酒,如:美國、澳洲、紐西蘭、智利及阿根廷等葡萄酒新興國家。而舊世界代表則是有百年以上釀酒歷史的歐洲國家為主,如: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國家。
相比之下,歐洲種植葡萄的傳統更加悠久,絕大多數葡萄栽培和釀酒技術都誕生在歐洲。除此之外,新、舊世界的根本差別在於:「新世界」的葡萄酒傾向於工業化生產,而「舊世界的葡萄酒更傾向於手工釀制。手工釀出來的酒,是一個手工藝人勞動的結晶,而工業產品是工藝流程的產物,是一個被大量復制的標准化產品。
據史料表明,葡萄栽培和釀造技術,是隨著旅行者和新的疆土征服者,從小亞細亞(AsiaMinon)和埃及,在到達希臘及其諸海島之前,先流傳到希臘的克里特島,再經義大利的西西里島,北非的利比亞和義大利,從海上到達法國瀕臨地中海東南的瓦爾省(Var)境內靠海的普羅旺斯地區和西班牙沿海地區;與此同時,通過陸路,由歐洲的多瑙河河谷進入中歐諸國
在古埃及,特別在尼羅河河谷地帶,從發掘的墓葬群中,考古學家發現:一種底部小圓,肚粗圓,上部頸口大的盛液體的土罐陪葬物品;經考證,這是古埃及人用來裝葡萄酒或油的土陶罐;在希臘,在考古發掘中,在一座古墓窟里,發現墓壁上有一幅公元前二世紀的浮雕;阿波羅(Apollon)和勝利女神(Victoire)共向造物主(God)敬獻葡萄的景觀;在埃及十八代王朝時期納黑特(Nakht)古墓中,發掘出一幅壁畫(fresco),上有一站著面略向左側一方而穿一白色服裝的貴夫人,從其左腳跟起,經頭部向右腳跟,用一串葡萄蔓藤葉飾物圍著,而在其兩側,左為一狼頭人身,而右則為一美麗年輕的仕女,他們各擎一長圓形酒杯似向女主人從頭上澆葡萄酒之狀。
但到公元前1085年左右,相傳埃及神話中地獄神的奧西里斯(Osiris)被公認為葡萄樹(Vines)和葡萄(wines)之神;在新石器時代,瀕臨黑海的外高加索的安納托利亞(Aratolia)(古稱小亞細亞)、喬治亞和亞美尼亞,已成為部落的群居區。這是由於當時這些地區,氣候溫和與土地肥沃,所以遠離該地區的原始部族人,紛紛遷移至此定居。在綠樹成蔭的山丘地帶種植葡萄,而在平原地區的廣闊田野,從事農業生產。從而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日漸向遠方流傳。
綜觀上述史話,葡萄酒為全人類提供了一種全新的飲料,也為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幸福的源泉。至於葡萄酒的起源說,已並不重要,讓它留待史學家們繼續去挖掘和研討的學術問題;而對於現代人來說,飲葡萄酒,尤其是名貴的葡萄酒,這是一種美好的享受,並為人類創造了一份不小的財富。
據考古資料,最早栽培葡萄的地區是小亞細亞裏海和黑海之間及其南岸地區。大約在7000年以前,南高加索、中亞細亞、敘利亞、伊拉克等地區也開始了葡萄的栽培。在這些地區,葡萄栽培經歷了三個階段,即採集野生葡萄果實階段,野生葡萄的馴化階毀,以及葡萄栽培隨著旅行者和移民傳人埃及等其它地區階段。
在埃及的古墓中所發現的大量珍貴文物(特別是浮灘)清楚地描繪了當時古埃及人栽培、採收葡萄和釀造葡萄酒的情景。最著名的是 Phtah-Hotep墓址,據今已有6O00年的歷史。西方學者認為,這是葡萄酒業的開始。
歐洲最早開始種植葡萄並進行葡萄酒釀造的國家是希臘。一些旅行者和新的疆土征服者把葡萄栽培和釀造技術,從小亞細亞和埃及帶到希臘的克里特島,逐漸遍及希臘及其諸海島。3OO0年前,希臘的葡萄種植己極為興盛。
公元前6世紀,希臘人把小亞細亞原產的葡萄酒通過馬賽港傳人高盧(即現在的法國),並將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技術傳給了高盧人。羅馬人從希臘人那裡學會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技術後,很快在義大利半島全面推廣。
古羅馬時代,葡萄種植已非常普遍,「羅馬法」(十二木表法Twelve Tables頒布於公元前450年)規定:若行竊於葡萄園中,將施以嚴厲懲罰。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技術迅速傳遍法國、西班牙、北非以及德國萊菌河流域地區,並形成很大的規模。直至今天,這些地區仍是重要的葡萄和葡萄酒產區。15至16世紀,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技術傳人南非、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朝鮮和美洲等地。
19世紀中葉,是美國葡萄和葡萄酒生產的大發展時期。1861年從歐洲引入葡萄苗木20萬株,在加利福尼亞建立了葡萄園,但由於根瘤蚜的危害,幾乎全部被摧毀。後來,用美洲原生葡萄作為砧木嫁接歐洲種葡萄,防治了根瘤蚜,萄萄酒生產才又逐漸發展起來。現在,南北美洲均有葡萄酒生產。阿根廷、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以及墨西哥均為世界聞名的葡萄酒產區。
⑻ 葡萄酒的發展歷程
古代的波斯是古文明發源地之一。多數歷史學家都認為波斯可能是世界上最早釀造葡萄酒的國家。
隨著古代的戰爭和商業活動,葡萄酒釀造的方法傳遍了以色列、敘利亞、小亞細亞阿拉伯國家。由於阿拉伯國家信奉伊斯蘭教,而伊斯蘭教提倡禁酒律,因而阿拉伯國家的釀酒行業日漸衰萎,幾乎被禁絕了。後來葡萄酒釀造的方法從波斯、埃及傳到希臘 、羅馬、高盧(即法國)。然後,葡萄酒的釀造技術和消費習慣由希臘、義大利和法國傳到歐洲各國。由於歐洲人信奉基督教,基督教徒把麵包和葡萄酒稱為上帝的肉和血,把葡萄酒視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飲料酒,所以葡萄酒在歐洲國家就發展起來,因此法國、義大利、西班牙成為當今世界葡萄酒的「湖泊」,歐洲國家也是當今世界人均消費葡萄酒最多的國家。歐洲國家葡萄酒的產量,佔世界葡萄酒總產量的80%以上。此外還有一說為葡萄酒起源於希臘,在此就不贅述了。
傳說古代有一位波斯國王,愛吃葡萄,曾將葡萄壓緊保藏在一個大陶罐里,標著「有毒」,防人偷吃。等到數天以後,國王妻妾群中有一個妃子對生活發生了厭倦,擅自飲用了標明「有毒」的陶罐內的葡萄釀成的飲料,滋味非常美好,非但沒結束自己的生命,反而異常興奮,這個妃子又對生活充滿了信心。她盛了一杯專門呈送給國王,國王飲後也十分欣賞。自此以後,國王頒布了命令,專門收藏成熟的葡萄,壓緊盛在容器內進行發酵,以便得到葡萄酒。 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組織(OIV)是葡萄和以葡萄為基礎的產品領域里的政府間科技組織,它根據1924年11月29日建立國際葡萄酒組織的國際協議而創立。根據成員國的決定,國際葡萄酒組織從1958年4月起使用「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組織」這個名稱。
OIV有47個成員國:摩爾多瓦、阿爾及利亞、阿根廷、澳大利亞、奧地利、比利時、玻利維亞、巴西、保加利亞、智利、克羅埃西亞、塞普勒斯、捷克共和國、丹麥、芬蘭、法國、喬治亞、德國、希臘、匈牙利、以色列、義大利、黎巴嫩、盧森堡、馬爾他、馬其頓、墨西哥、摩爾多瓦、摩洛哥、荷蘭、紐西蘭、挪威、秘魯、葡萄牙、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南非、西班牙、瑞典、瑞士、突尼西亞、土耳其、英國、烏克蘭、烏拉圭、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
OIV還包括以下觀察員(國家):愛爾蘭;地區或省:魁北克(加拿大) 一九一五年,張弼士率領「中國實業考察團」赴美國考察,適逢舊金山各界盛會,慶祝巴拿馬運河開通,舉辦國際商品大賽。張就把隨身攜帶的「可雅白蘭地」、「玫瑰香紅葡萄酒」、「瓊瑤漿」等送去展覽和評比,均獲得優勝。後來,「可雅白蘭地」改為「金獎白蘭地」,一直沿用。
《史記·大宛列傳》:西漢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看到「宛左右以葡萄為酒,富人藏酒萬余石,久者數十歲不敗」。隨後,「漢使取其實來,於是天子始種苜蓿、蒲陶,肥澆地……」可知西漢中期,中原地區的農民已得知葡萄可以釀酒,並將歐亞種葡萄引進中原了。他們在引進葡萄的同時,還招來了釀酒藝人,自西漢始,中國有了西方製法的葡萄酒人。三國時期的魏文帝曹丕說過:「且說葡萄,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捐,脆而不辭,冷而不寒,味長汁多,除煩解渴。又釀以為酒,甘於曲糜,善醉而易醒……」,這已對葡萄和葡萄酒的特性認識得非常清楚了。只是葡萄酒僅限於在貴族中飲用,平民百姓是絕無此口福的。
唐朝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 命交河道行軍大總管侯君集率兵平定高昌。高昌歷來盛產葡萄,在南北朝時,就向梁朝進貢葡萄。《班府元龜 卷970》記載「及破高昌收馬乳蒲桃,實於苑中種之,並得其酒法,帝自損益造酒成,凡有八色,芳辛酷烈,既頒賜群臣,京師始識其味」。即唐朝破了高昌國後,收集到馬乳葡萄放到院中,並且得到了釀酒的技術,唐太宗把技術資料作了修改後釀出了芳香酷烈的葡萄酒,和大臣們共同品嘗。這是史書第一次明確記載內地用西域傳來的方法釀造葡萄酒的檔案,長安城東至曲江一帶,俱有胡姬侍酒之肆,出售西域特產葡萄酒。
⑼ 葡萄酒的發展歷史:從什麼時候開始有葡萄酒
至於葡萄酒的起源地,據史料記載,在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瀕臨黑海的外高加索地區,即現在的安納托利亞(Aratolia)(古稱小亞細亞)、喬治亞和亞美尼亞,都發現了積存的大量的葡萄種子,說明當時葡萄不僅僅用於吃,更主要的是用來榨汁釀酒。因此關於葡萄酒的起源地雖眾說紛紜。有的說是出自希臘,有的則說是在埃及。但史跡多認定是從一萬年前由小亞細亞和埃及,在到達希臘及其海島之前,流傳到希臘的克里特島,再到歐洲義大利的西西里島、法國的普羅旺斯、北非的利比亞和西班牙沿海地區的。與此同時,這項種植技術從北歐由多瑙河進入了中歐、德國等地區,並因此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享有聲譽,使得今天我們將之定義為傳統產區。通常這些地區所產的葡萄酒有嚴格的規章監制。而與此相對的產區是新世界,也就是指隨著16世紀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航海探險家的行程,葡萄園在他們所到達的中美洲和南美洲國家的建立。很快的,葡萄種植的技術在美國、加拿大和南美洲的西海岸地區得到推廣,而南非則是在17世紀後期才開始有了第一片葡萄園,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最初引進的也是南非的品種。也有很多數的史學家認為,葡萄酒的釀造起源於公元前6000年古代的波斯,即現今的伊朗。對於葡萄的最早栽培,大約是在7000年前始於前蘇聯南高加索、中亞細亞、敘利亞、伊拉克等地區。後來隨著古代戰爭、移民傳到其它地區。初至埃及,後到希臘。但是,有真正可尋的資料中還是從埃及古墓中發現的大量遺跡、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