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江西有哪些歷史文化古跡,它們的來歷
江西是旅遊資源大省。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廬山、井岡山、三清山、龍虎山、仙女湖、三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鄱陽湖候鳥自然保護區,井岡山自然保護區、桃紅嶺自然保護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南昌、景德鎮、贛州均弛名中外,此外還有大量的名人文化遺跡和革命遺址。井岡山被評為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又被批准為國家可持續發展試驗區和生態旅遊示範區。井岡山市、南昌市、九江市等城市通過國家旅遊局全優驗收,榮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稱號。廬山風景名勝區、井岡山旅遊區、龍虎山風景旅遊區、滕王閣、 三清山風景旅遊區、贛州通天岩風景名勝區、上饒弋陽龜峰景區、景德鎮陶瓷歷史博覽區、婺源江灣旅遊景區、新余市仙女湖風景旅遊區、景德鎮市浮梁古縣衙景區、景德鎮市高嶺瑤里風景名勝區、婺源縣大鄣山卧龍谷旅遊區、南昌市天香園景區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點)。
江西,北枕長江,南接庚嶺,十六萬平方公里的錦綉河山,素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美譽;舉世聞名的京九鐵路縱貫南北,將一千五百里山湖城廓織為一條奇秀無比的旅遊風景線。世界文化景觀廬山、革命搖藍、綠色寶庫井岡山、道教發源地龍虎山、江南第一仙峰三清山、東江源頭三百山、珍禽王國鄱陽湖、世界瓷都景德鎮、英雄古城南昌、南國宋城贛州、紅色故都瑞金等獨特的旅遊形象,淳厚的民情風物,真可謂山水皆美景,城廓均名勝,千姿復百態,滿目收不盡
㈡ 江西歷史文化的精髓及現代價值
一、江西是文化大省
在古代,江西文化發達。從全國看,江西是文化大省。說江西是文化大省,這是因為江西歷史悠久,人文昌盛,又是革命發源地的緣故。清道光二丨十年(1840年)雅片戰爭以後,遭受戰亂和帝國主義侵略,江西文化受到破壞,損失慘重。在廣大人民群眾努力下,還保存著相當豐富的文化遺存和歷史悠久的文化傳統。現從總體上看,分如下十二個方面作簡略的介紹:
(一)讀書成風
江西古代形成了讀書成風的優秀傳統。不讀書,就不能傳承歷史文化。這種讀書的傳統起於何時呢?相傳最早在江西傳播中原文化的,是孔子的弟子澹臺滅明,他字子羽,春秋末年魯國武城人。他的品德才學都好,但貌不揚,孔子不喜歡,於是離開孔子,「南遊至江,從弟子三百人」。孔子知道後,作了自我批評,說: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後來,江西人建友教書院紀念他,他的墳墓在南昌二中校園內,文革時被毀(據《史記正義》說子羽墓在山東鄒城縣,待考)。至今,南昌二中仍然是全省最好的學校。江西歷史上出現最早的文化名人是陶潛,即陶淵明,他的品德操行才學都非常好,魯迅稱譽他是「偉大的作家」。他在《五柳先生傳》中說:「好讀書,不求甚解。」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說他讀書馬虎。他的意思是指漢代經學家們大搞訓詁學,作繁瑣的考證,浪費大量精力時間,沒有必要,提出批評。他如果不「好讀書」,不認真讀書,怎麼能夠寫出那麼多好詩好文來呢!一篇《桃花源記》沒有人能超過,包括蘇軾這樣的大家,模仿的文章,都達不到他的意境。而全國仿製的世外桃源勝境,竟有14處之多,還有人在繼續仿製。至於學習、模仿他的詩,那就更多了。陶潛讀書,有優良的家庭傳統。他的高祖母湛氏,新幹人,陶侃的母親,是中國古代的四大母親之一。陶侃父親早逝,她教育陶侃成才,「停杼教子」、「削發留賓」、「土碗送子」、「歸還干魚」等,都是感人的故事。陶侃、陶潛都有珍惜寸陰的精神和傳統。陶侃常說:「大禹聖者,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豈可逸游荒醉,生無益於時,死無聞於後,是自棄也。」陶潛在一道《雜詩》中也說:「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歐陽修的母親,也是中國四大母親之一,歐陽修父親早逝,歐母「畫荻教子」,成為千古佳話。清代詩人、劇作家蔣士銓的母親,「鳴機夜課」,也是教子成龍的賢母。宋代時,饒州人讀書,蔚然成風,洪邁在《容齋隨筆》中的記載:饒州「為父兄者,以其子弟不文為咎;為母妻者,以其子與夫不學為辱,其美如此。」明代時,在吉州,「序塾相望,弦誦相聞」,「人無貴賤,無不讀書」,以至「三尺童子,稍知文章」。母親督促兒子勤奮讀書的風氣,一直世代相傳。至今高考成績,江西青少年仍居全國前茅,繼承了二千多年讀書成風的優良傳統。
二)科舉成名
中國從隋唐以後,通過科舉制度選拔人才,安置官吏。科舉制規定:讀書數年的生員,在縣一級考試及格者為秀才,在州(郡)、隨後為在省一級考試及格者為舉人,在京城由禮部主持考試及格者為進士,其中由皇帝親試,確定為進士中的前三名者,稱為狀元、榜眼、探花。秀才、舉人、進士考試,原則上三年一輪,所以民俗有「狀元三年一個」的說法。考丨中進士者,一般可獲得知縣的職務,也即有七品官銜。通過文化考試,出任封建社會的官職,比由官員鄉紳推薦出任官職,顯然是一種進步。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下詔,從光緒三十二年起停止科舉考試,改由學校教育代替科舉制度。由隋至清,歷代全國進士計98689人,江西進士10506人,佔10.7%。全國狀元724人,江西狀元41人,佔5.6%。江西另有武狀元6人。進士最多的縣是吉安縣,有500餘名,擁有400名進士以上的縣有南昌、吉水、豐城、安福、婺源等縣。這些縣在全國一直都是享有盛名的文化縣。
(三)作家成派
在歷代讀書成風的基礎上,江西的詩人、詞人、作家、戲劇家、文章家眾多。如《全宋詞》收入江西詞家174人,佔全書作者的12%,居全國第二位,略少於浙江。在眾多的作家中,開基立派的有:以陶潛為代表的田園詩派和隱逸詩派,以晏殊、歐陽修為代表的江西詞派,由歐陽修、王安石奠基的主張以理入詩的宋詩派;由黃庭堅開創的倡導言必的據的江西詩派,由楊萬里首創的致力清新自然的誠齋詩體,由文天祥、劉辰翁等興起的愛國詩體,由湯顯祖開創的以情代道的臨川劇派,由楊士奇等興起的整潔端正的館閣書體,由陳三立等興起的不推崇盛唐詩而模仿江西詩派的同光體等。這些文學方面的派別,各有優劣長短,但在歷史上影響很大,都有不同的作用和價值。
(四)學者成林
首先是哲學家多,在《哲學大辭典》中收入江西宋明時期哲學家50人,佔全國同期哲學家的16%以上。理學是儒家哲學的新發展。周敦頤是理學的奠基者,又是教育家,原為湖南道縣人。他長期在江西從政為官,後隱居廬山北麓蓮花峰下,創濂溪書院講學,他自認為是江西九江人。理學兩大派的開創者朱熹、陸九淵,都是江西人。宋、元、明三代,追隨他們的學者很多,形成理學的強大陣營。其次是史學家多,在《二十四史》中,江西人歐陽修主修《新唐書》和《新五代史》,揭
㈢ 江西人的歷史文化
江西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素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雄州霧列、俊采星馳」之美譽。自古以來人才輩出,群星璀璨。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為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物質和精神財富。唐、宋、元、明、清五朝,江西共有進士10495名,佔全國的10.99%;有狀元48名。二十四史立傳者500餘人,有90人任宰輔。《明史.儒林傳》共著錄115人,其中 江西35人,居第一。從秦漢至清末的兩千餘年間,相當一部分江西人在政治、軍事、文化、教育、科技、思想等領域中,有著崇高的地位和重大的影響。東晉陶淵明為中國第一位田園詩大師。唐宋八大家,江西就佔有三家:歐陽修、王安石、曾鞏、黃庭堅、文天祥、朱熹、湯顯祖、宋應星、八大山人等,以上為古代江西十大名人,楊萬里、陸象山、解縉、譚綸、鄧子龍、況鍾等也為江西古代人傑的卓越代表。 江西歷史上,文學、藝術、史學、科技大師輩出,有如夏夜星空燦爛、光耀奪目。陶淵明、歐陽修、王安石、曾鞏、晏殊、黃庭堅、周必大、楊萬里、姜夔、文天祥、洪邁、劉過、湯顯祖、蔣士銓、周行清、朱耷、宋應星、裘日修、雷發達、宋祁、劉恕、馬端臨、陳寅恪、傅抱石……數不勝數,一位又一位的文化巨擘,撐起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半壁江山。
㈣ 江西傳統文化有哪些
贛文化 贛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子系統。經長期發展,它又派生出一系列自己的文化分支,構成層次豐富、脈絡清晰的網路。贛文化包含了潯陽文化、豫章文化、臨川文化、廬陵文化、袁州文化、贛南客家文化等諸多子系統。其銅文化、瓷文化、書院文化、禪道文化、蘇區文化、文學、藝術、哲學等,各自構成了相對獨立的系統,它們對中華民族文化史有著重大的推進作用[91] 。
臨川文化 臨川文化是以江西臨川為匯合中心,人文、風物、哲學、教育、文學、藝術、科學、技術、醫理、學術、宗教、民俗、體育、語言、建築、美食等實行向性組合,而形成獨具特色,自有特徵,承上啟下的區域文化。臨川文化背景下誕生了宰相詞家晏殊及其兒子晏幾道,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醫學家陳自明,地理學家朱思本,著名的戲劇家湯顯祖等歷史文化名人[92] 。
廬陵文化 廬陵文化以廬陵古治屬為核心,輻射而涵蓋現今吉安市十餘縣(區)及周邊市區的區域性文化。廬陵文化源於七千年前的青銅文化,以「三千進士冠華夏,文章節義堆花香」而著稱於世。「一門六進士,隔河兩宰相」、「五里三狀元,九子十知州,十里九布政,百步兩尚書」、『』父子探花狀元,叔侄榜眼探花「至今仍傳為佳話。「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永樂大典》主纂解縉、宋代大文豪楊萬里、原中國國家副主席曾慶紅、原國務院副總理余秋里、中國著名數學家王梓坤、中國探月首席科學家(「嫦娥之父」)歐陽自遠、南宋愛國名臣胡銓等一批歷史文化名人、知名學者先後孕育或誕生在這里。
贛南客家文化 贛南客家人的進取精神、鄉土意識和淳樸務實精神孕育了江南第一宰相鍾紹京、盛唐詩人綦毋潛、北宋名醫陳恕、宋代詩人曾幾、散文家魏禧、孫中山先生的先祖孫勰,以及革命年代叱吒風雲的將軍古柏、肖華等名人。贛南600餘幢客家圍屋被稱為「東方的古羅馬」。客家民俗文化包括山歌、贛南採茶戲、東河戲流傳至今[93] 。
㈤ 關南昌本土歷史文化知識
南昌是江西省省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江西全省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中心,全國35個特大城市之一。南昌風景秀麗,名勝古跡眾多,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稱。南昌市內江河縱橫,湖泊星羅棋布,市區錯落著東湖、西湖、南湖、北湖四個人工湖,象四面明鏡鑲嵌在市中心,構成了美麗的城市風光。
南昌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現已發掘舊石器時代以來的古文化遺址近60處之多,最早有關南昌的文字記載見之於《禹貢》。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派穎侯灌嬰率兵進駐南昌,並修築南昌城,俗稱灌嬰城,取"唱大南疆"和"南方昌盛"之意,定名"南昌",並為豫章治郡,隋初為洪州治。唐、宋為江南西道及洪州治所,為東南有名的都會,故又稱"洪都"。元、明、清歷代皆為江西省治。歷代冠蓋雲集,車馬如流,人文薈萃,商賈絡繹,樓台相望。「八一南昌起義 」,使她成 為「軍旗升起的地方」,以「英雄城」馳名天下。一九八六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一九九二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內地八大重點開放城市之一。
南昌古老的名勝交融於奇妙的自然風光之中,秀麗的山水裝點著江南文化古城的獨特風貌,自然資源豐富,經濟建設、城建、交通、科教發展迅速,處處舊貌換新顏。改革開放後,南昌旅遊業發展迅猛,許多古跡文物修復一新,江南名樓滕王閣又重建屹立於贛江之濱,給古城增添了無窮魅力。近年來,梅嶺、青山湖風景區等旅遊場所相繼開發,南昌成為中外旅遊者參觀、學習、游覽的熱點城市。
㈥ 江西歷史文化
江西省,簡稱贛。因為江西最大河流為贛江而得簡稱。
江西作為明確的行政區域建制,則始於漢高帝初年(。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派穎侯灌嬰率兵進駐南昌,並修築南昌城,俗稱灌嬰城,取"昌大南疆"和"南方昌盛"之意,定名"南昌",並為豫章治郡,隋初為洪州治。
唐、宋為江南西道及洪州治所,為東南有名的都會,故又稱"洪都"。 江西古代就形成了讀書成風的優秀傳統。相傳最早在江西傳播中原文化的是孔子的弟子澹臺滅明。中國從隋唐以後,通過科舉制度選拔人才,至清代,歷代全國進士計98689人,江西進士10506人,佔10.7%;
全國狀元724人,江西狀元41人,佔5.6%。江西另有武狀元6人。 江西也是佛道兩教的源流之地,形成了寵大的宗教派別。道教是中國本土產生的宗教。江西龍虎山,是道教正一派的發源地,創始人為漢代張道陵和他的曾孫張盛。
張道陵被張盛尊為掌教、正一天師,因而又稱天師道或正一道,為中國道教的鼻祖。金、元以後,正一派與全真派南北對峙,成為獨樹一幟的道門分支。廬山東林寺,是中國佛教十派之一凈土宗的發源地,創始人是晉代慧遠和尚。
因此,江西龍虎山天師府、廬山東林寺等,一直是全國重點寺院,近年來,多有外地和日本、韓國佛教徒前來朝拜。 另外,江西的農業自古就以種植水稻為主。隋唐以後,國家經濟重心南移,江西土地得到進一步開發,經濟繁榮興旺,成為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
茶葉種植和加工也大大發展,數量和質量都居全國之首。同時,陶器、造船和銀、銅冶煉在全國亦居領先地位。明清時期,江西成為全國造紙業和以布為主的紡織業中心。農業和手工業的發達,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工商業市鎮。
(6)江西歷史文化知識擴展閱讀:
江西建制沿革
江西開發的歷史可以上溯到距今一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
江西境內有邗越(干越)、百濮,《荀子·勸學篇》註:「邗越古國名」。已進入青銅器時代,與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一致。春秋戰國時期,吳、越、楚三國分爭江西 。
秦設三十六郡,江西屬九江郡,置廬陵縣、新淦縣、南壄縣。而江西作為明確的行政區域建制,則始於漢高帝初年。時設豫章郡(贛江原稱豫章江),郡治南昌縣,下轄18縣。
漢武帝時劃全國為13個監察區,稱13部州,江西屬揚州刺史部。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時,孫策分廬陵、雩都等縣置廬陵郡。建安十五年(210年),孫權厘置彭澤郡(旋廢)、鄱陽郡。嘉禾五年(236年),孫權廬陵南部都尉,隸揚州。
隋時曾作行政區劃調整,州的級別降與郡同,因而隋代的江西地區設有7郡24縣。至唐時增加到8州37縣。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劃全國為10道監察區,江西屬於江南道。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時增為15道,屬江南西道,其監察區下轄8州,治洪州(南昌市)。
江西地區先轄於吳後轄於南唐。在這個時期出現了相當於下等州的新的行政區劃6州、4軍、55縣。交泰元年(958年),南唐中主決定建南都於洪州,並因此升洪州為南昌府。
宋代在州之上改道為路,初設江南路,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分江南路為江南東路和江南西路,江西地區被置9州、4軍、68縣,其大部分隸屬於江南西路,仍治洪州,另有一部分隸屬於江南東路 。
元朝開始確立行中書省制度(簡稱行省)。江西行省轄區大於今江西省區。除包括了今江西絕大部分地區外(原江西東北地區隸屬於江浙行省)和今廣東省的大部分。江西行省下轄13路、2直隸州以及48個縣、16個縣級州。
明朝雖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區建制,但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改路為府和改州為縣。江西承宣布政使司轄13府78縣,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區。
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為江西省,行政區域基本承襲明建制。另在吉安府增設蓮花、南昌府增設銅鼓、贛州府增設虔南等3個縣級廳,同時升寧都縣為省轄直隸州。巡撫成為全省最高行政長官,下設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民政、財政與司法監察。
江西省共轄81縣。1934年從安徽劃婺源縣入江西省,1947年劃回安徽省,1949年再次劃歸江西省。
2014年,江西省列入國家農村信息化示範省。2016年6月,贛江新區成為第18個國家級新區。
㈦ 歷史文化名城 江西歷史文化 中國歷史文化 中外歷史文化知識 歷史文化名人
紹興啊抄
平水鎮平江村,秦望山腳下,有一條狹長的山谷,這里茂林修竹,環境清幽,世外桃源一般。東晉古剎雲門寺就坐落在這里,此處也是王獻之故居和陸游草堂的所在地
雲門寺前身為王獻之故居,是他隱居練字之所。王羲之《蘭亭帖》真跡也曾長期保存在此。王羲之的第七代孫智永曾在這里出家為僧,創出書法「永字八法」。
㈧ 關於江西省的常識有哪些
簡稱贛,位於華東西部、長江中下游以南,面積16.69萬平方千米。三面山地丘陵環繞,北側為鄱陽湖平原。江西省東有懷玉山、武夷山。與浙江和福建接壤,南有大庾嶺、九連山和廣東毗鄰。西有九嶺山、武功山、萬洋山等與湖南相倚,北部以長江為界與湖南、安徽兩省相鄰。江西擁有豐富而燦爛的文化,滕王閣、白鹿洞書院、瓷都景德鎮等地名聲顯赫。被稱為「江南昌盛之地。文章節義之邦」。
地理概況
江西省地處中國東南長江中下游南岸,與安徽省、湖北省相鄰;東臨武夷山,與浙江、福建接壤,南連廣東。西靠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長江;上通武漢三鎮,下貫南京、上海,南仰梅關、嶺南而達廣州。境內除北部較為平坦外,東、西、南部三面環繞有幕阜山脈、武夷山脈、懷玉山脈、九連山脈和九嶺山脈,中部丘陵起伏,成為一個整體向鄱陽湖傾斜而往北開口的巨大盆地。全境有大小河流2400餘條,贛江、撫河、信江、修水和饒河為江西五大河流。鄱陽湖為中國最大的淡水湖,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候鳥棲息地。
氣候特點
江西省屬中亞熱帶溫暖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溫約16.3~19.5℃,氣溫自北向南遞增。全省夏季較長,冬季較短,南北差異很小,極端最高氣溫幾乎都在40℃以上,是長江中游最熱的地區之一。江西是中國多雨省區之一,地區分布上是南多北少,東多西少,山區多盆地少。
自然資源
江西素有鎢都之稱,江西省的鎢礦資源分布遍及全省,產地數量多,規模大,資源豐富。大余鎢礦鎢儲量佔全國第一位。修水縣香爐山鎢礦床,是目前江西省最大的鎢礦床,儲量已達超大型。
交通運輸
江西省以省會南昌和各區市為中心樞紐。以國省道公路和贛江航道為主幹線。形成上饒——南昌——萍鄉的東西大通道和九江——南昌——贛州的南北大通道構成的十字形交通主骨架。目前鐵路線主要有浙贛線、鷹廈線、南九線、皖贛線和京九線。公路主要有縱貫全省的206國道和105國道等6條干線。內河航道有長江、贛江、鄱陽湖區等5000餘千米,全省有港口78個,年吞吐量在600萬噸以上。民用航空在南昌、景德鎮、九江、贛州建有飛機場,從廬山可直達廣東惠陽和北京等地,年客流量逾萬人。
經濟概況
江西省農業條件好,農業資源豐富。是全國的商品糧基地。省內農、林、牧、副、漁立體式發展,茶葉、淡水魚是其主要的經濟作物。畜牧業由於山地廣闊發展很快,畜牧業產值逐年提高。江西瓷器業自古就是重要經濟產業,景德鎮制瓷工業歷史悠久,現已實現機械化,所生產的瓷器為中國八大瓷器之一。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冶金、電力、煤炭、有色冶金工業發展很快,門類已比較齊全。江西省的交通運輸以鐵路和內河航運為主,公路運輸量次之,航空也得到較大發展。
文化習俗
江西南昌地區的求子風俗很具地方特色。古時南昌,在西湖區的中心處有一高土橋,橋上有石柱欄桿12根,每年八月十五之夜,婦女們來到橋上,待月至中天,便用手在高橋兩旁的柱上撫摸,甚至納入懷中,據說如此這便可生男孩。贛南採茶戲是江西地方戲曲之一,是由民間採茶燈和民間燈彩相結合發展演變而成,後又吸收了南昌地區的民間舞蹈特色。
省會:南昌
南昌市是江西省省會。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江南古城,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位於江西省北部,贛江下游,鄱陽湖西岸,境內高山、丘陵、平原相間,江湖縱橫,自然資源豐富。南昌文物古跡眾多,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代的古文化遺址有70多處,其後更有漢代紫金城遺址、三國孫慮城遺址、久負盛名的滕王閣、兩晉時的玉隆萬壽宮、明代的蜚音塔和洪崖石刻等。南昌還是一座富有光榮革命傳統的英雄城市,留下了許多革命遺址、遺跡,包括八一南昌起義總指揮部舊址和紀念館。南昌夏季氣溫炎熱,有火爐之稱。
「贛北棉鄉」:九江
九江市位於江西省北部,西南鄰湖南省岳陽市,西北與湖北省黃岡市、咸寧市毗連。東北接安徽省安慶市、池州市。面積18823平方千米,轄2區9縣,代管瑞昌市。人口約有466萬。是長江中游南岸對外開放的重要港口。地勢西高東低,幕阜山延伸西北,廬山為其餘脈,九嶺山蜿蜒西南。市內水網交錯,主要河流有修水、潦河、博陽河,東部為鄱陽湖區。九江市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礦產有金、銅、鎢、錫、螢石等40餘種,其中金、銻、錫、螢石儲量居全省之冠。工業主要有紡織、機械等門類。農業主產稻穀、棉花,素有「贛北棉鄉」之稱,是全國商品糧、棉生產基地之一。京九鐵路貫通後,成為與長江交匯的新的水陸交通樞紐。
「鎢都」:贛州
贛州市位於省境內南部,面積39380平方千米,地勢四周高、中間低。中部丘陵綿延,而且河流眾多,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礦產資源有鎢、稀土等80餘種,鎢儲量、產量佔世界第一,素有「鎢都」之譽。信豐臍橙是馳名中外的土特產。贛州森林覆蓋率達65.5%,為全國重點林區之一。名勝古跡有通天岩、翠微峰、贛州古窯遺址、大寶光塔、大聖寺塔和西摩崖石刻等,手工業產品以竹器、皮枕、皮箱最為著名。
「瓷都」:景德鎮
景德鎮位於贛東北昌江上游,皖贛鐵路線上,是中國著名瓷都,市境丘陵起伏。擁有豐富瓷土,尤以質地優良的東港高嶺瓷土素負盛名,故又名高嶺土。並產釉果、煤、鐵、金、石灰石及耐火材料。景德鎮制陶業始於漢代。唐、宋時景德鎮陶瓷進入勃興發展時期。宋景德年間以景德窯而著稱。自南宋至元代,中原戰事頻繁。瓷工南遷,南北瓷工薈萃,景德鎮制瓷工藝日臻精湛,逐漸成為中國瓷都。明、清時景德鎮制瓷業進入鼎盛時期,居中國制瓷業中心地位。現如今全市有大中型瓷器廠20座。年生產瓷器約佔全國的20%。品種達千餘種,產品遠銷世界百餘個國家和地區。
廬山
廬山素以奇、秀、險、雄聞名於世,絕壁、雲海、瀑布為廬山「三絕」。其美麗的自然景色為它贏得了「匡廬奇秀甲天下」之譽。景區面積有300多平方千米。山上峰巒雄峻,翠谷幽深,變幻無常。故被譽為「難識廬山真面目」。「春山如滴,夏山如翠,秋山如醉,冬山如玉」點出了廬山的神韻所在。廬山是一座集自然風景、文化、宗教、教育、政治為一體的千古名山。廬山是佛家凈土宗的誕生地,遺存至今的白鹿洞書院是中國古代教育和理學的中心學府。
「中國革命搖籃」:井岡山
井岡山位於江西、湖南兩省邊境的羅霄山脈中段。井岡山的風光具有雄、險、秀、奇、幽的特色。當年毛澤東曾率領秋收起義隊伍挺進井岡山,創立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把星星之火燃遍全中國,因此,井岡山有「中國革命搖籃」之稱。自然景觀則有峰巒、奇石、瀑布、溶洞、溫泉、次原始森林和珍稀動植物、高山田園風光等:尤以雄險的山勢、碧清的溪流、深幽的峽谷、奇特的飛瀑、磅礴的雲海、瑰麗的日出、爛漫的杜鵑花蜚聲中外。
九江煙水亭
位於九江市南的甘棠湖內,建於湖心。三面臨水。縹緲於碧波之間。遠離世俗喧囂。相傳為三國時名將周瑜的點將台故址。北宋理學家周敦頤之子周壽,在甘棠湖中新建一亭。取「山頭水色薄籠煙」詩句,稱之為煙水亭。煙水亭地形平面呈圓角長方形,系磚木結構。「四面湖山亭在水,半堤楊柳寺藏煙」可謂煙水亭勝景的絕佳寫照。
石鍾山
宋代蘇軾日夜泛舟進行考察後寫下《石鍾山記》。使石鍾山名噪天下。石鍾山坐落在湖口縣城南北兩端,南面的叫上石鍾山,北面的叫下石鍾山。主要游覽景區在下石鍾山。下石鍾山海拔57米,屹立在鄱陽湖匯入長江的交匯口,形勢峻拔峭絕。山間茂林修竹。樓閣掩映,江天一覽樓、大雄寶殿、鎖江亭、聽濤眺雨軒等40多個景點因勢構築。豐富的文化遺跡,使這里自古就是游覽勝地。
南昌起義舊址
江西大旅社是一幢五層大樓。有96間房。後被辟為八一南昌起義紀念館。展線長350米,展出面積達1500平方米。門首懸掛著陳毅手書的「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鎏金橫匾。大樓的二、三層,有4個陳列室和一個題詞紀念室,起義時的部分革命文物、文件和圖片被陳列出來,並對周恩來、朱德、陳毅、賀龍等同志領導南昌起義的情況進行了詳細介紹。生動地再現了南昌起義的光輝歷史篇章。
滕王閣
滕王閣位於江西南昌市沿江路的贛江邊上,始建於初唐永徽四年(653年),系唐太祖李淵第22子滕王李元嬰所建,故名滕王閣。現存的滕王閣為1989年重建。閣高57.5米,共九層,面積9400平方米。下部有一個12米的台座。滕王閣是中國江南三大名樓之一。閣內名聯貼柱,宮燈懸掛,極為精緻典雅。牆上掛滿了字畫,還有玉雕鑲嵌於其中。滕王閣能有如此巨大的聲名。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初唐四傑詩人王勃那篇膾炙人口、傳誦千秋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後又有王仲舒作記、王緒作賦的「三王文章」。由此。序以閣而聞名,閣以序而著稱。
饒集中營舊址
上饒集中營原稱「第三戰區長官司令部集訓總隊」。集中營設在七峰岩、周田村、李村、茅家嶺等幾個地方。新四軍軍長葉挺當時被囚禁在李村禁閉室。馮雪峰、黃誠、林植夫、賴少其等人及計惜英、谷斯欽等國際新聞社的記者也被關在這里。1978年建立了上饒集中營革命烈士紀念館。
白鷺洲書院
白鷺洲書院是當時吉州太守江萬里為到此講學的程太中、邵雍、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及朱熹等立祠所建。後宋理宗御賜「白鷺洲書院」五字,它和廬山的白鹿洞書院、鉛山的鵝湖書院、南昌的豫章書院齊名,合稱為古代江西四大書院。
「古代四大書院之一」: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建在廬山五老峰下的山谷中。唐貞元元年(785年),洛陽人李渤、李涉兄弟隱居在此。因李渤喜養白鹿。故人們稱其居住過的山洞為白鹿洞。唐末兵亂,顏真卿之孫顏翠曾率弟子30餘人授經洞中。
贛江
贛江是江西省最大的河流以及鄱陽湖水系第一大河,是長江中游主要支流之一。東源貢水為正源,出武夷山黃竹嶺,由綿水和湘水匯合而成:西源章水出大庾嶺。章、貢兩水在贛州市匯合後始稱贛江。贛江上游,灘多流急,有著名的萬安十八灘,萬安以下,贛江流經吉泰盆地,江面漸寬、水勢漸緩。贛江流域的下游地區,河網縱橫密布,水產豐富,是江西省主要的水產基地之一。贛江幹流可常年通行100~300噸的輪駁船隊和客船。
文天祥墓
文天祥墓地面積為100多平方米,墓前有石翁仲、石羊、石馬等。墓門碑額刻「為國捐軀」四個字。墓聯為「忠烈千秋志,芳名萬古存」。墓前有新立石碑。上刻「宋丞相文信國公文天祥之墓」幾個大字。文天祥紀念館為一組仿宋建築。雄跨松竹山岡之上,內有文信國公殿,殿為二層閣樓。底層中央為文天祥塑像。紀念館為四合院結構。中間為天井,四周長廊連結四賢祠、文山閣、竹居、詩碑樓、狀元樓等。館內陳列物包括文天祥生平及其遺物、著作、手跡等,還有當今名人贊譽文天祥的書畫作品。
「古建築博物館」:婺源古建築群
婺源古建築群位於上饒市婺源縣境內,是當今中國古建築保存最多、最完整的縣之一,被國內外譽為中國最美麗的鄉村。村落民居具有典型的徽派特色,其中,沱川理坑官宅府第、鎮頭游山村思口延村民居群等明清古建築群,風格獨特,造型典雅,有古建築博物館之稱。汪口俞氏宗祠氣勢雄偉,工藝精巧,被古建築專家譽為藝術寶庫。婺源古村落,至今仍完好地保存著明清時代的村落民居建築數百處。踏進婺源,滿目青山綠水,松竹連綿。在藍天、青山、碧水之間處處可見小橋、流水、人家,與層層梯田、繚繞雲霧相映成趣。如詩如畫,因而被外界譽為中國最美的地方。
㈨ 關於江西的文化歷史
江西開發的歷史,從出土文物考證,可以上溯到距今一萬年以前。而江西作為明確的行政區域建制,則始於約於公元前202年(漢高帝初年)。時設豫章郡(贛江原稱豫章江),郡治南昌,下轄18縣,分別為南昌、廬陵、彭澤、鄱陽、餘汗、柴桑、贛、新淦、南城、宜春、雩都、艾、安平、海昏、歷陵和建成等,分布地域為贛江、盱江、信江、修水、袁水沿岸,即與後來的江西省區大致相當。漢武帝時劃全國為13個監察區,稱13部州,此時的江西屬揚州部。
公元291年,即西晉元康元年,改設江州,其主體為江西地區原有郡縣。隋朝曾作行政區劃調整,州的級別降與郡同,因而隋代的江西地區設有7郡24縣。至唐時增加到8州37縣,分別為洪州、饒州、虔州、吉州、江州、袁州、撫州和信州。貞觀元年唐太宗劃全國為10道監察區,玄宗時增為15道,洪、饒、虔、吉、江、袁、撫、信8州隸屬於江南西道監察區。
五代時期,江西地區先轄於吳後轄於南唐。在這個時期出現了相當於下等州的新的行政區劃6州、4軍、55縣。交泰元年,南唐中主決定建南都於洪州,並因此升洪州為南昌府。宋代在州之上改道為路,江西地區被置9州、4軍、68縣,其大部分隸屬於江南西路,另有一部分隸屬於江南東路。
元朝開始確立行中書省制度(簡稱行省或省)。江西行省轄區遠遠大於今天的江西省區。除包括了今江西絕大部分地區外(原江西東北地區隸屬於江浙行省),還包括了今天廣東省的大部分。元行省下設路、直隸州、州(同縣級行政機構)和縣。江西行省下轄龍興、吉安、南康、贛州、建昌、江州、南安、瑞州、袁州、臨江、撫州、饒州、信州等13路和南豐、鉛山2直隸州以及48個縣、16個縣級州。
明朝雖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區建制,但改行中書省為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然稱省),改路為府和改州為縣。江西布政使司轄南昌、瑞州、饒州、南康、九江、廣信、撫州、建昌、吉安、袁州、臨江、贛州、南安13府,下轄78縣,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區。其時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為江西布政使司的最高行政機關,三司分別由中央直接節制,分權而治,互不統屬。
清朝改江西布政使司為江西省,行政區域基本承襲明建制。另在吉安府增設蓮花、南昌府增設銅鼓、贛州府增設虔南等3個縣級廳,同時升寧都縣為省轄直隸州。巡撫成為全省最高行政長官,下設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民政、財政與司法監察。
民國時期,清朝的府、州、廳一律改為縣。江西省共轄81縣。至1926年北伐軍進駐南昌時正式設南昌市。1934年從安徽劃婺源縣入江西,1947年劃回安徽,1949年再次劃歸江西。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先後在江西建立了大片革命根據地。其中著名的有贛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包括寧岡、永新、蓮花3縣和吉安、安福、遂川與湖南酃縣的一部分)、湘贛革命根據地、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包括弋陽、橫峰、貴溪、德興、余江、萬年、上饒、鉛山等縣,後發展為閩浙贛革命根據地)以及包括銅鼓、修水、萬載、宜豐等縣的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當時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在贛南和閩西地區的21縣(包括江西的瑞金、安遠、信豐、廣昌、石城、黎川、寧都、興國、於都、會昌、尋烏等11縣),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設在瑞金,故瑞金有紅都之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江西省的行政區劃曾經有過多次調整和變動。南昌市為江西省會。
㈩ 江西文化的特點及原因
一、江西是文化大省
在古代,江西文化發達。從全國看,江西是文化大省。說江西是文化大省,這是因為江西歷史悠久,人文昌盛,又是革命發源地的緣故。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雅片戰爭以後,遭受戰亂和帝國主義侵略,江西文化受到破壞,損失慘重。在廣大人民群眾努力下,還保存著相當豐富的文化遺存和歷史悠久的文化傳統。現從總體上看,分如下十二個方面作簡略的介紹:
(一)讀書成風
江西古代形成了讀書成風的優秀傳統。不讀書,就不能傳承歷史文化。這種讀書的傳統起於何時呢?相傳最早在江西傳播中原文化的,是孔子的弟子澹臺滅明,他字子羽,春秋末年魯國武城人。他的品德才學都好,但貌不揚,孔子不喜歡,於是離開孔子,「南遊至江,從弟子三百人」。孔子知道後,作了自我批評,說: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後來,江西人建友教書院紀念他,他的墳墓在南昌二中校園內,文革時被毀(據《史記正義》說子羽墓在山東鄒城縣,待考)。至今,南昌二中仍然是全省最好的學校。江西歷史上出現最早的文化名人是陶潛,即陶淵明,他的品德操行才學都非常好,魯迅稱譽他是「偉大的作家」。他在《五柳先生傳》中說:「好讀書,不求甚解。」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說他讀書馬虎。他的意思是指漢代經學家們大搞訓詁學,作繁瑣的考證,浪費大量精力時間,沒有必要,提出批評。他如果不「好讀書」,不認真讀書,怎麼能夠寫出那麼多好詩好文來呢!一篇《桃花源記》沒有人能超過,包括蘇軾這樣的大家,模仿的文章,都達不到他的意境。而全國仿製的世外桃源勝境,竟有14處之多,還有人在繼續仿製。至於學習、模仿他的詩,那就更多了。陶潛讀書,有優良的家庭傳統。他的高祖母湛氏,新幹人,陶侃的母親,是中國古代的四大母親之一。陶侃父親早逝,她教育陶侃成才,「停杼教子」、「削發留賓」、「土碗送子」、「歸還干魚」等,都是感人的故事。陶侃、陶潛都有珍惜寸陰的精神和傳統。陶侃常說:「大禹聖者,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豈可逸游荒醉,生無益於時,死無聞於後,是自棄也。」陶潛在一首《雜詩》中也說:「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歐陽修的母親,也是中國四大母親之一,歐陽修父親早逝,歐母「畫荻教子」,成為千古佳話。清代詩人、劇作家蔣士銓的母親,「鳴機夜課」,也是教子成龍的賢母。宋代時,饒州人讀書,蔚然成風,洪邁在《容齋隨筆》中的記載:饒州「為父兄者,以其子弟不文為咎;為母妻者,以其子與夫不學為辱,其美如此。」明代時,在吉州,「序塾相望,弦誦相聞」,「人無貴賤,無不讀書」,以至「三尺童子,稍知文章」。母親督促兒子勤奮讀書的風氣,一直世代相傳。至今高考成績,江西青少年仍居全國前茅,繼承了二千多年讀書成風的優良傳統。
(二)科舉成名
中國從隋唐以後,通過科舉制度選拔人才,安置官吏。科舉制規定:讀書數年的生員,在縣一級考試及格者為秀才,在州(郡)、隨後為在省一級考試及格者為舉人,在京城由禮部主持考試及格者為進士,其中由皇帝親試,確定為進士中的前三名者,稱為狀元、榜眼、探花。秀才、舉人、進士考試,原則上三年一輪,所以民俗有「狀元三年一個」的說法。考中進士者,一般可獲得知縣的職務,也即有七品官銜。通過文化考試,出任封建社會的官職,比由官員鄉紳推薦出任官職,顯然是一種進步。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下詔,從光緒三十二年起停止科舉考試,改由學校教育代替科舉制度。由隋至清,歷代全國進士計98689人,江西進士10506人,佔10.7%。全國狀元724人,江西狀元41人,佔5.6%。江西另有武狀元6人。進士最多的縣是吉安縣,有500餘名,擁有400名進士以上的縣有南昌、吉水、豐城、安福、婺源等縣。這些縣在全國一直都是享有盛名的文化縣。
(三)作家成派
在歷代讀書成風的基礎上,江西的詩人、詞人、作家、戲劇家、文章家眾多。如《全宋詞》收入江西詞家174人,佔全書作者的12%,居全國第二位,略少於浙江。在眾多的作家中,開基立派的有:以陶潛為代表的田園詩派和隱逸詩派,以晏殊、歐陽修為代表的江西詞派,由歐陽修、王安石奠基的主張以理入詩的宋詩派;由黃庭堅開創的倡導言必有據的江西詩派,由楊萬里首創的致力清新自然的誠齋詩體,由文天祥、劉辰翁等興起的愛國詩體,由湯顯祖開創的以情代道的臨川劇派,由楊士奇等興起的整潔端正的館閣書體,由陳三立等興起的不推崇盛唐詩而模仿江西詩派的同光體等。這些文學方面的派別,各有優劣長短,但在歷史上影響很大,都有不同的作用和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