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紹興的文化歷史
從新石器時代中期開始,紹興至今已有約2500年歷史。越國古都建於公元前490年,距今已有2500年。 紹興是中國第一個朝代「夏」的誕生地,春秋五霸之越國首都,兩晉的會稽國都、吳越國東都、南宋臨時首都和明末魯王監國之所,夏商周春秋時期成名已久,也是兩晉、南北朝、隋、唐、宋等時期的大都會,東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春秋時期,於越民族以今紹興一帶為中心建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定江南,降越君,以越地置會稽郡,推行郡尉分治模式,怕越國復興而尉治山陰(因會稽郡是邊防大鎮,尉治更重要),轄今江蘇南部和浙江大部20餘縣。西漢武帝元封五年(106),會稽郡領26縣,在今浙江境內有18縣。東漢永建四年(129),分會稽郡置吳郡,錢塘江以南仍為會稽郡,治山陰(今紹興)。晉太康二年(281),以會稽地封驃騎將軍孫秀,以郡為國,稱會稽國。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年),以會稽、東陽、永嘉、臨海和新安五郡置東揚州,州治山陰;隋開皇九年(589)平陳,省郡縣,廢會稽郡。同時並山陰、永興、上虞、始寧為會稽,並餘姚、勤、鄮入句章縣,設吳州,州治會稽縣,領原揚州五郡,轄會稽、諸暨、剡、句章4縣。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廢吳,以原吳州境置越州,轄境不變。唐代設越州總管府、浙江東道節度使,管越、睦、衢、婺、台、明、括、溫八州;五代設越州大都督府和東都,駐山陰,管越、睦、衢、婺、台、明、處、溫八州;北宋設兩浙路、越州大都督府,駐山陰,管越、衢、婺、台、明、處、溫七州。南宋建炎四年(1130),高宗駐蹕越州,升越州為紹興大都督府和陪都,治山陰,管越、衢、婺、台、明、處、溫七州;轄山陰、會稽、諸暨、蕭山、餘姚、上虞、嵊縣、新昌8縣。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稱紹興路。明、清復為紹興府。民國24年(1935),設紹興行政督察區。1949年10月設紹興專區,1952年1月撤銷,1964年9月復設紹興專區。1983年7月撤地建市,設省轄紹興市。
2. 請介紹一下紹興的歷史(唐朝至元朝)
紹興歷史悠久,名人輩出,景色秀麗,物產豐富,素稱「文物之邦、魚米之鄉」,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相傳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為治水曾兩次躬臨紹興,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禹陵勝跡。春秋戰國時,越王勾踐建都紹興,卧薪嘗膽時,「越池」一度成為我國東部政治文化中心。漢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稱吳州,唐朝又改稱越州,南宋時改為紹興府,沿襲至今。紹興人傑地靈,歷史上涌現出許多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文學家,如秋瑾、魯迅、蔡元培、周恩來等。
一代文學巨擘魯迅的許多作品中都反映了紹興文化濃郁的地方性色彩,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孔乙己的茴香豆到故鄉的社戲,隨處可見魯迅文化中的故鄉情結。游覽紹興,也許就是一次魯迅文化的懷舊之旅,站在河邊,你可以看到戴著小氈帽的船夫以及戴著銀項圈的玩童;邁進咸亨酒店,你可以嘗嘗正宗的茴香豆;回到鄉間,去看一場傳統的社戲……
紹興就是這樣一座地方色彩很濃的著名水城。悠悠古纖道上,綠水晶瑩,石橋飛架,輕舟穿梭,有大小河流1900公里,橋梁4000餘座,構成典型的江南水鄉景色。東湖洞橋相映,水碧於天;五泄溪泉飛成瀑,五折方下;柯岩石景,鬼斧神工;蘭亭以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而被稱為書法勝地;沈園則因陸游、唐琬的愛情悲劇使後來者嗟嘆不已;此外還有唐代纖道,南宋六陵,明清石拱橋以及與此相關聯的紹興風土人情,以烏蓬船、烏氈帽、烏乾菜為代表,在數千年的歷史演變中,積淀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並呈現獨特的地方風采,令人仰慕神往。
南宋趙構皇帝被金人所逼,到處奔竄於江浙一帶。公元1131年逃至紹興(那時是越州)覺得心情很好,江山會被收復,所以有了一句「紹祚中興」,並改元為紹興,而越州也就成了紹興城。
在紹興,一跨入農歷十二月,人們就忙著准備過年:買酒、春糕、裹粽、撣塵、殺雞宰鵝、買魚買肉,准備新年穿戴的衣著鞋帽,購置饋贈親友的禮物等等,可謂忙得不可開交,唯恐籌措不周,鬧出笑話。臘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戶戶都要送灶神上天,供奉一種富有粘性的糖,藉此粘住灶神的牙齒,使他沒法向玉皇大帝陳說人們的過失。送灶神之後,除夕之前,每戶人家總要選擇一個祝福的吉日,這是每家一年之中最為隆重的大祭典。所祭的神像有「南朝聖宗」四字,紹興人叫祝福菩薩、大菩薩,據說是宋代的皇帝。南宋滅亡後,遺臣們懾於元朝統治者的淫威,不敢公開設祭大宋君王,因此只好在夜深人靜時悄悄地進行。這種帶有民族意識的祭記,後來不僅廣為流傳,而且增添了答謝神明保佑和祈求來年幸福的意義。照老年人的說法,天上的菩薩,不進不潔之家。因此,祝福之前,必須把廳堂、祭桌、祭器等憚掃、洗刷得乾乾凈凈。「五牲福禮」煮好後,盛放在木製的朱漆大盤里。其擺法都有一定的規矩,如雞鵝要跪著,頭朝福神,表示歡迎;一尾活鯉魚用紅繩穿過其背刺吊在「龍門架」上,用紅紙貼住色眼睛,是取「鯉魚跳龍門」之意。祭典若在深夜舉行,氣氛更為庄嚴肅穆。男丁按輩份行三跪九叩大禮,婦女和個別忌生肖的男丁都要迴避。別說百身莫陵的寡婦祥林嫂,就是魯府的太太、小姐們也是被剝奪祝福資格的。
祝福後便祭祖(俗稱「請回堂羹飯」)。祝福時桌子是照桌面的木紋橫擺的,祭祖時則改為直擺;祝福時祭掃者朝外行禮,祭祖時則朝內跪拜。祭祖後,便用煮福禮的汁湯燒年糕或面吃,名日「散福」,表示神所賜之「福」放給了一家人。過年的習俗,紹興和外地大同小異。「除夕吃喝,尤已穿著」,這是過年的高潮。在新年舊歲交替的一個月里,人們就是這么忙碌著的。然而,在吃人的舊社會里,對勞動人民來說,過年如過關,祈神祭祖是得不到什麼「福」的。像管四老爺家裡那種闊綽的祝福排場,令人只有在電影《祥林嫂》里,作為歷史的陳跡而重現。
3. 紹興歷史
新石器時代中期,從小黃山文化開始,已有約9000年歷史。越國古都建於公元前490年,距今已有近2500年建城史。春秋時期,於越民族以今紹興一帶為中心建立越國,成為春秋列國之一。
戰國,越王勾踐大敗吳國,越國疆域拓展至江淮地區。至周顯王三十六年(前333),楚威王興兵敗越,盡取故吳地並至浙江,越始」服朝於楚」,而諸越邦國尚存。
秦朝,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定江南,降越君,以吳越地置會稽郡,治吳縣(今蘇州)。二十六年,中國統一,實行郡縣制,會稽郡先後轄山陰等二十餘縣。
西漢武帝元封五年(106),會稽郡領26縣,在今浙江境內有18縣。東漢永建四年(129),分會稽郡置吳郡,錢塘江以南仍為會稽郡,治山陰(今紹興)。
晉太康二年(281),以會稽地封驃騎將軍孫秀,以郡為國,稱會稽國。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年),以會稽、東陽、永嘉、臨海和新安五郡置東揚州,州治山陰。
隋開皇九年(589)平陳,省郡縣,廢會稽郡。同時並山陰、永興、上虞、始寧為會稽,並餘姚、勤、鄮入句章縣,設吳州,州治會稽縣,領原揚州五郡,轄會稽、諸暨、剡、句章4縣。
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廢吳,以原吳州境置越州,轄境不變。唐代設越州總管府、浙江東道節度使,管越、睦、衢、婺、台、明、括、溫八州。
五代設越州大都督府和東都,駐山陰,管越、睦、衢、婺、台、明、處、溫八州;北宋設兩浙路、越州大都督府,駐山陰,管越、衢、婺、台、明、處、溫七州。
南宋建炎四年(1130),高宗駐蹕越州,升越州為紹興大都督府和陪都,治山陰,管越、衢、婺、台、明、處、溫七州;轄山陰、會稽、諸暨、蕭山、餘姚、上虞、嵊縣、新昌8縣。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稱紹興路。明、清復為紹興府。民國24年(1935),設紹興行政督察區。1949年10月設紹興專區,1952年1月撤銷,1964年9月復設紹興專區。
1983年7月撤地建市,設省轄紹興市。2013年10月,國務院2013年112號文件已對浙江省調整紹興市部分行政區域進行了批復。同意撤銷紹興縣,設立紹興市柯橋區。
(3)紹興歷史文化簡介擴展閱讀:
紹興歷史悠久,名人輩出,景色秀麗,物產豐富,素稱「文物之邦、魚米之鄉」,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紹興人傑地靈,歷史上涌現出許多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文學家,如秋瑾、魯迅、蔡元培、周恩來等。一代文學巨擘魯迅的許多作品中都反映了紹興文化濃郁的地方性色彩。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孔乙己的茴香豆到故鄉的社戲,隨處可見魯迅文化中的故鄉情結。紹興就是這樣一座地方色彩很濃的著名水城。
悠悠古纖道上,綠水晶瑩,石橋飛架,輕舟穿梭,有大小河流1900公里,橋梁4000餘座,構成典型的江南水鄉景色。
東湖洞橋相映,水碧於天;五泄溪泉飛成瀑,五折方下;柯岩石景,鬼斧神工;蘭亭以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而被稱為書法勝地。
沈園則因陸游、唐琬的愛情悲劇使後來者嗟嘆不已;此外還有唐代纖道,南宋六陵,明清石拱橋以及與此相關聯的紹興風土人情。
以烏蓬船、烏氈帽、烏乾菜為代表,在數千年的歷史演變中,積淀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並呈現獨特的地方風采,令人仰慕神往。
4. 關於紹興的歷史,文化,名人
「悠悠
水,濃濃古越情」。紹興以其
豐富、
風光秀麗、
誘人而著稱於世,自古即為遊客嚮往的游覽勝地。
紹興歷史悠久,名人輩出,景色秀麗,物產豐富,素稱「文物之邦、
」,是我國
之一。相傳4000多年前的夏朝,
為治水曾兩次躬臨紹興,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禹陵勝跡。春秋戰國時,
建都紹興,
時,「越池」一度成為我國東部政治文化中心。漢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稱吳州,唐朝又改稱越州,南宋時改為紹興府,沿襲至今。紹興
,歷史上涌現出許多著名的政治家、
、文學家,如
、魯迅、
、周恩來等。
一代文學
魯迅的許多作品中都反映了紹興文化濃郁的地方性色彩,
,從
的
到故鄉的
,隨處可見魯迅文化中的
結。游覽紹興,也許就是一次魯迅文化的懷舊之旅,站在河邊,你可以看到戴著小氈帽的船夫以及戴著銀
的玩童;邁進
,你可以嘗嘗正宗的
;回到鄉間,去看一場傳統的
……
紹興就是這樣一座地方色彩很濃的著名
。悠悠古纖道上,
瑩,石橋飛架,輕舟穿梭,有大小河流1900公里,橋梁4000餘座,構成典型的
景色。東湖洞橋相映,水碧於天;五泄溪泉飛成瀑,五折方下;
石景,
;蘭亭以
的
而被稱為書法勝地;
則因陸游、
的愛情悲劇使後來者嗟嘆不已;此外還有唐代纖道,南
,明清
以及與此相關聯的紹興
,以烏蓬船、烏氈帽、烏
為代表,在數千年的歷史演變中,積淀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並呈現獨特的地方風采,令人仰慕神往。
建置:
秦
二十五年(前222),以故吳越地置
,郡治吳(今蘇州)。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東巡至會稽,更名大越曰山陰,
名始此。吳黃龍元年(22*****山陰隸屬
。此後郡時有分置,
為
治未變。
時(583~589)析
,置會稽縣,山、會兩縣並設,同城而治始此(一說在永定年間)。隋開皇九年(58*****廢山陰、
、
、始寧4縣,入會稽縣。唐
七年(62*****析會稽縣,復置山陰縣。翌年又廢山陰,入會稽縣,垂拱二年(68*****復置山陰縣。
二年(76*****因刺史薛兼訓之奏,撤山陰縣並入會稽縣。七年,因刺史陳少游之奏,復置山陰縣。元和六年(81*****撤山陰縣並入會稽縣。十年復置山陰縣。自南朝後期250餘年間,山陰縣七度置廢。元和十年再置,山、會兩縣並設,始長期穩定,隸屬越州。南宋建炎三至四年(1129~113*****
避金兵暫駐越州,州治山陰為臨時首都。次年,
「紹興」升越州為紹興府,「紹興」名始此。山陰、會稽兩縣屬之。元至元十三年(12*****建兩浙
,後廢紹興府為紹興路,山、會仍其屬縣。朱元璋
(13*****改紹興路為紹興府,隸屬依舊。清因明制。
十一年(18*****
攻佔紹興府,山陰、會稽兩縣屬
。同治二年(18*****清軍收復紹興,山、會兩縣隸屬復舊。
三年(19*****月,裁山、會兩縣,嗣以展緩至八月裁並,兩縣將印信檔案繳府。民國元年(19*****月,廢紹興府,原山陰、會稽兩縣,改為
,隸屬浙江
。三年,設會稽道於省縣間,
隸屬之。十六年,廢道,
區屬省。二十四年,設紹興行政督察區於省縣間,紹
隸屬之。翌年,以數名區,紹
隸屬第三行政督察區。三十年四月,日軍陷紹興,縣政府先後遷至王壇,蔣村、裘村,政令僅及龍會、稽東兩鄉。6月,紹
區設偽鄉鎮聯合會,次年6月,設汪偽紹
政府,屬偽第五專署。三十四年8月,偽政權垮台。三十七年,第三行政督察區改編為第二行政督察區,紹興縣隸屬之。
1949年5月7日,紹興解放,
,紹興縣人民政府成立。屬浙江省第十專署。10月,析紹興縣,置會稽縣。城區設紹興市(縣級),11月,改第十專置為紹興
,兩縣一市俱隸屬之。1950年5月,撤紹興市、會稽縣,合並為紹興縣。9月,析城區,復置紹興市(縣級),隸屬依舊。1952年1月,紹興縣直屬省府。1953年2月,改屬寧波地區
。1958年2月,紹興縣、市合並,稱紹興縣。1962年1月,析城區,復置紹興市。1964年9月,復紹興地區
,紹興縣為其轄區。1981年3月,紹興縣改建紹興市(縣級)。1*****年7月,撤紹興地區,建立省轄紹興市(地級),恢復紹興縣。(《紹興
》第一編建置)
災異
:
【
】1961至1990年,全縣發生三日過程兩量≥100~300毫米,日最大
50~150毫米之
34次,年均1次以上。其中全縣性
12次,佔35%,不到三年發生1次,且有11次在
季季節,佔91.7%,其餘均為局部性洪澇。
【乾旱】1961~1990年,境內發生乾旱33次,其中30天以上者各級乾旱27次佔82%。平均一年發生一次。18次是全縣性乾旱,佔67%。
伏秋冬連旱,三江閘一帶乾旱長達133天,24.5萬畝晚稻受災。
【台風】1961~1990年,受過程降雨≥30毫米之台風影響102次,年均3.4次。最多195*****年分別有7次。1956年8月12號台風,過程降水176.1~196.4毫米,風力12級以上,最大
40米每秒。
【
】據1950至1980年觀測,31年中發生
30次,年均近1次。
人口
:
【分布】清前無人口分布資料可稽,及至
年間,方分別統計城坊、鄉鎮戶口,斷續不全。因自然環境、經濟條件和居住習慣等因素,分布不勻:僅佔地域總面積0.6%之城廂、坊里,密集總人口10%以上;平
鎮占總面積40%,亦占總人口60%;低
陵區佔地面積約59%,卻僅占總人口30%左右。
【密度】紹興一向人多地少,
較高,並呈上升趨勢。南北兩地差別明顯:北部
平原,經濟比較發達,人口稠密;南部低
陵,經濟發展較為滯緩,人口相對稀疏。清前史疏分縣記載
。民國元年(19*****山陰、會稽合並為紹興縣,始有
統計,每平方公里為593人。十七年為608人。二十一年為640人。二十四年為568人。三十年為611人。三十四年,因戰亂下降至430人。三十六年446人。建國後,才有全縣性完整記載。
【流動】紹興歷史上,有幾次人口大變動:句踐二十九年(周貞定
年,前468)
滅吳後遷都
,帶去越地居民3萬戶。秦始皇二十七至三十七年(前220至前210),徙大越民到
、
一帶。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遷中原居民到會稽等地。西晉末年(永嘉年間)北方發生戰亂,晉室南遷,中原人士避居會稽、山陰。
,居民離散,越州各縣人口有顯著上升。
之亂,宋室南遷,山陰、會稽人口大量增加。至清乾隆五十六年(17*****山陰縣人口100*****會稽縣人口266*****合計126*****人,數量劇增。淪陷期間,居民逃離,由民國二十四年(19*****戶,108*****人,降到三十六年197*****戶,853*****人,下降21.55%。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下,隨軍地方工作幹部定居近千人。
水利
:
【水庫】境內水庫,始於
句踐之時。南池、吳塘、
塘,均屬國內早期小型水庫。東漢在
口築成之回涌湖,屬中型規模,系均質土壩構築,利用天然山嶴泄洪。明代建芝塘湖,緩
履江、西
水患。
建國後,農業生產發展,
壯大,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山區、
掀起興修水利熱潮,共建中、小型水庫59座,塘壩410座、灌溉塘945座,可正常蓄水564*****萬立方米。
【海塘】海塘修築始於
。而較為系統,初具規模之海塘建築首見於《
·地理志》,守
之、
溫、李左次等均有「增修」會稽海塘之舉,可見唐以前境內確已有海塘工程。山陰海塘始載於《
會稽志》所記「界塘」,比
之增修會稽防海塘早36年。
縣境海塘,歷經自南而北擴展和零星分散逐步聯成一體之漫長演變過程。明嘉靖湯紹恩建成三江閘,海塘遂成一線,無多變動,直至60年代後期,隨治江圍塗工程大規模興起,海塘堤線急速北移。現境
塘總長88.*****公里,由蕭紹海塘(境內段)18*****公里和圍墾大堤69.*****公里組成。海塘結構與
也不斷發展,初築土塘、柴塘,宋興石塘,清築
石塘、丁由石塘。民國期間出現漿
石斜坡塘。建國後又由人力築塘改為機械築塘。抗禦潮洪能力大增。今之一線海塘,漿
石
塘已達50~100年一遇
,拋石土塘已達20年以上一遇之
。
【閘堰】南宋
湮廢,浦
又借道錢
出
入海,平原水利形勢明顯惡化,水旱劇增。明初戴琥、彭誼、張煥等先後修建扁拖諸閘,並築壩修塘,整治河湖,稍有緩和。但因無據要津、殺水勢、蓄眾水之大型排澇樞紐工程,水旱頻仍,海塘決築不絕,勞民耗資。明嘉靖年間太守湯紹恩順應民心,創築我國古代著名濱海大閘—三江閘根治水害。《閘務全書》稱,自此「旱御有備。旱則閉以蓄之,田足以灌溉;澇則啟以泄之,稼不至浸淫。三邑之民,
」。
下游出水主道自南而北變遷,三江閘外自清康熙起出現漲沙之患,三江閘遂由130多年之全盛期,轉入效能衰減期。平原抗旱除澇又顯艱困。建國後,相繼建成
閘、新三江閘等大中型排澇骨幹工程,紹
原
面一新,旱澇災害得到較好防禦。
【河湖整治】建國前夕,境內河湖多岸塌堪傾,湖淤河塞,澇不能暢泄,旱無力久抗。建國後圍繞發揮河湖蓄泄效能,以「上蓄、中疏、下泄」為整治原則,上游興修蓄水滯洪之塘庫;中下游全面整理閘江,疏拓河道;沿海興建大中小
等工程。共疏挖河道826.3公里,拆建阻水橋梁580座,河道砌石護岸125*****公里。
一覽
** 區劃資料截至2006年9月;面積、人口根據《簡冊(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
紹興市 面積8256
,人口433萬人。轄1個
、2個縣,代管3個
。
面積 338
,人口 64萬人。郵編312000。區人民政府駐
街道延安路。
市 面積2311
,人口106萬人。郵編311800。市人民政府駐暨陽街道紅旗路26號。
市 面積1427平方千米,人口 77萬人。郵編312300。市人民政府駐百官街道市府路5號。
市 面積1771平方千米,人口 73萬人。郵編312400。市人民政府駐北直路37號。
紹興縣 面積1196平方千米,人口 70萬人。郵編312030。縣人民政府駐
街道群賢路1661號。
面積1213平方千米,人口 43萬人。郵編312500。縣人民政府駐人民路190號。
紹興概況
長話區號:0575
郵政編碼:312000
位置:位
紹平原西部,南屏
,北瀕
,西連杭州,東接寧波,總面積7950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01平方公里。
區劃:現轄
及紹興縣、
、
市、
市、
市。
人口:426萬,其中市區人口31萬。
紹興名人榜:
1:魯迅,原名
2:
,就義於紹興市區古軒亭口
3:
,原北
長
4:
長,即
。
5:周恩來
6:西施
7:
紹興
:
1、
2、
3、蘭亭
4、
5、
6、
5. 紹興古城的歷史資料
紹興是一座擁有2500年歷史的文化古城,是「沒有圍牆的博物館」、群星璀璨內的「名士之鄉」,——紹興。容其橋的數量是威尼斯的5.5倍,平均每1000平方米就有6.3座橋。 「悠悠鑒湖水,濃濃古越情」。紹興以其歷史悠久、人文景觀豐富、風光秀麗、物產豐富、風土人情、名人輩出誘人而著稱於世,自素稱「文物之邦、魚米之鄉」。古即為遊客嚮往的游覽勝地。紹興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之一,是著名的水鄉、橋鄉、酒鄉、書法之鄉,紹興出名人,是、陸游、蔡元培、秋瑾、魯迅、周恩來、竺可楨、馬寅初等名人的故鄉,毛澤東主席稱紹興為「鑒湖越台名士鄉」
最後說下,紹興的酒不錯,清的
6. 關於紹興的歷史簡介
從新石器時代中期開始,紹興至今已有約10000年歷史。越國古都建於公元前年,距今已有2500年。 紹興是中國第一個朝代「夏」的誕生地,是古代九州之「揚州」的中心,春秋五霸之越國首都,兩晉的會稽國都、吳越國東都和南宋臨都,夏商周春秋時期成名已久,也是兩晉、南北朝、隋、唐、宋等時期的大都會,東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春秋時期,於越民族以今紹興一帶為中心建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定江南, 唐代越州
降越君,以越地置會稽郡,怕越國復興而貶山陰為軍事中心,轄今江蘇南部和浙江大部20餘縣。西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會稽郡領26縣,在今浙江境內有18縣。東漢永建四年(129),分會稽郡置吳郡,錢塘江以南仍為會稽郡,治山陰(今紹興)。晉太康二年(281),以會稽地封驃騎將軍孫秀,以郡為國,稱會稽國。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年),以會稽、東陽、永嘉、臨海和新安五郡置東揚州,州治山陰;隋開皇九年(589)平陳,省郡縣,廢會稽郡。同時並山陰、永興、上虞、始寧為會稽,並餘姚、勤、鄮入句章縣,設吳州,州治會稽縣,領原揚州五郡,轄會稽、諸暨、剡、句章4縣。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廢吳,以原吳州境置越州,轄境不變。唐代先後設越州總管府、浙江東道節度使,管越、睦、衢、婺、台、明、括、溫八州;五代設越州大都督府和東都,駐山陰,管越、睦、衢、婺、台、明、處、溫八州;北宋設兩浙路、越州大都督府,駐山陰,管越、衢、婺、台、明、處、溫七州。南宋建炎四年(1130),高宗駐蹕越州,升越州為紹興大都督府和陪都,治山陰,管越、衢、婺、台、明、處、溫七州;轄山陰、會稽、諸暨、蕭山、餘姚、上虞、嵊縣、新昌8縣。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稱紹興路。明、清復為紹興府。民國24年(1935),設紹興行政督察區。1949年10月設紹興專區,1952年1月撤銷,1964年9月復設紹興專區。1983年7月撤地建市,設省轄紹興市。
7. 求:紹興的文化歷史 50-100字 急求!!!
「悠悠鑒湖水,濃濃古越情」。紹興以其人文景觀豐富、水鄉風光秀麗、風土人情誘人而著稱於世,自古即為遊客嚮往的游覽勝地。
紹興歷史悠久,名人輩出,景色秀麗,物產豐富,素稱「文物之邦、魚米之鄉」,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相傳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為治水曾兩次躬臨紹興,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禹陵勝跡。春秋戰國時,越王勾踐建都紹興,卧薪嘗膽時,「越池」一度成為我國東部政治文化中心。漢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稱吳州,唐朝又改稱越州,南宋時改為紹興府,沿襲至今。紹興人傑地靈,歷史上涌現出許多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文學家,如秋瑾、魯迅、蔡元培、周恩來等。
一代文學巨擘魯迅的許多作品中都反映了紹興文化濃郁的地方性色彩,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孔乙己的茴香豆到故鄉的社戲,隨處可見魯迅文化中的故鄉情結。游覽紹興,也許就是一次魯迅文化的懷舊之旅,站在河邊,你可以看到戴著小氈帽的船夫以及戴著銀項圈的玩童;邁進咸亨酒店,你可以嘗嘗正宗的茴香豆;回到鄉間,去看一場傳統的社戲……
紹興就是這樣一座地方色彩很濃的著名水城。悠悠古纖道上,綠水晶瑩,石橋飛架,輕舟穿梭,有大小河流1900公里,橋梁4000餘座,構成典型的江南水鄉景色。東湖洞橋相映,水碧於天;五泄溪泉飛成瀑,五折方下;柯岩石景,鬼斧神工;蘭亭以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而被稱為書法勝地;沈園則因陸游、唐琬的愛情悲劇使後來者嗟嘆不已;此外還有唐代纖道,南宋六陵,明清石拱橋以及與此相關聯的紹興風土人情,以烏蓬船、烏氈帽、烏乾菜為代表,在數千年的歷史演變中,積淀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並呈現獨特的地方風采,令人仰慕神往。
8. 介紹紹興歷史
紹興地處長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中北部杭甬之間,下轄紹興縣、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縣和越城區,是世界文豪魯迅先生的故里。素有「東方威尼斯」的美譽,並榮獲聯合國人居獎的城市和2008年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素有水鄉、橋鄉、酒鄉、書法之鄉、名士之鄉的美譽,是首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是長江三角洲南翼重點開發
開放城市。是全國十強市,十強縣雙十強城市。也是全國著名的全球紡織城與世界紡織品貿易中心。
中文名稱:
紹興
外文名稱: ShaoXing Municipality
行政區類別: 地級市
所屬地區: 浙江省
下轄地區: 1區,3市,2縣
政府駐地: 越城區
電話區號: 0575
郵政區碼: 312000
面積: 8256平方公里
人口: 437.06萬(2008年)
方言: 吳語
著名景點: 魯迅故里、東湖、柯岩、蘭亭、西施故里等
火車站: 紹興站
車牌代碼: 浙D
地理位置: 浙江北部
紹興歷史悠久,名人輩出,景色秀麗,物產豐富,素稱「文物之邦、魚米之鄉」,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相傳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為治水曾兩次躬臨紹興,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禹陵勝跡。春秋戰國時,越王勾踐建都紹興,卧薪嘗膽時,「越池」一度成為我國東部政治文化中心。漢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稱吳州,唐朝又改稱越州,南宋時改為紹興府,沿襲至今。紹興人傑地靈,歷史上涌現出許多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文學家,如秋瑾、魯迅、蔡元培、周恩來等。
9. 紹興歷史文化簡介20字紹興的文化
大禹寢地,古越國都,西施故里,王謝僑鄉,魯迅故鄉
10. 紹興的歷史簡介 。 有關的名人分別是誰
「悠悠鑒湖水,濃濃古越情」。紹興以其人文景觀豐富、水鄉風光秀麗、風土人情誘人而著稱於世,自古即為遊客嚮往的游覽勝地。 紹興歷史悠久,名人輩出,景色秀麗,物產豐富,素稱「文物之邦、魚米之鄉」,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相傳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為治水曾兩次躬臨紹興,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禹陵勝跡。春秋戰國時,越王勾踐建都紹興,卧薪嘗膽時,「越池」一度成為我國東部政治文化中心。漢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稱吳州,唐朝又改稱越州,南宋時改為紹興府,沿襲至今。紹興人傑地靈,歷史上涌現出許多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文學家,如秋瑾、魯迅、蔡元培、周恩來等。 一代文學巨擘魯迅的許多作品中都反映了紹興文化濃郁的地方性色彩,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孔乙己的茴香豆到故鄉的社戲,隨處可見魯迅文化中的故鄉情結。游覽紹興,也許就是一次魯迅文化的懷舊之旅,站在河邊,你可以看到戴著小氈帽的船夫以及戴著銀項圈的玩童;邁進咸亨酒店,你可以嘗嘗正宗的茴香豆;回到鄉間,去看一場傳統的社戲…… 紹興就是這樣一座地方色彩很濃的著名水城。悠悠古纖道上,綠水晶瑩,石橋飛架,輕舟穿梭,有大小河流1900公里,橋梁4000餘座,構成典型的江南水鄉景色。東湖洞橋相映,水碧於天;五泄溪泉飛成瀑,五折方下;柯岩石景,鬼斧神工;蘭亭以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而被稱為書法勝地;沈園則因陸游、唐琬的愛情悲劇使後來者嗟嘆不已;此外還有唐代纖道,南宋六陵,明清石拱橋以及與此相關聯的紹興風土人情,以烏蓬船、烏氈帽、烏乾菜為代表,在數千年的歷史演變中,積淀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並呈現獨特的地方風采,令人仰慕神往。 建置: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以故吳越地置會稽郡,郡治吳(今蘇州)。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東巡至會稽,更名大越曰山陰,山陰縣名始此。吳黃龍元年(22*****山陰隸屬會稽郡。此後郡時有分置,山陰縣為會稽郡治未變。陳後主時(583~589)析山陰縣,置會稽縣,山、會兩縣並設,同城而治始此(一說在永定年間)。隋開皇九年(58*****廢山陰、上虞、永興、始寧4縣,入會稽縣。唐武德七年(62*****析會稽縣,復置山陰縣。翌年又廢山陰,入會稽縣,垂拱二年(68*****復置山陰縣。大歷二年(76*****因刺史薛兼訓之奏,撤山陰縣並入會稽縣。七年,因刺史陳少游之奏,復置山陰縣。元和六年(81*****撤山陰縣並入會稽縣。十年復置山陰縣。自南朝後期250餘年間,山陰縣七度置廢。元和十年再置,山、會兩縣並設,始長期穩定,隸屬越州。南宋建炎三至四年(1129~113*****高宗避金兵暫駐越州,州治山陰為臨時首都。次年,改元「紹興」升越州為紹興府,「紹興」名始此。山陰、會稽兩縣屬之。元至元十三年(12*****建兩浙都督府,後廢紹興府為紹興路,山、會仍其屬縣。朱元璋丙午年(13*****改紹興路為紹興府,隸屬依舊。清因明制。清咸豐十一年(18*****太平軍攻佔紹興府,山陰、會稽兩縣屬太平天國。同治二年(18*****清軍收復紹興,山、會兩縣隸屬復舊。宣統三年(19*****月,裁山、會兩縣,嗣以展緩至八月裁並,兩縣將印信檔案繳府。民國元年(19*****月,廢紹興府,原山陰、會稽兩縣,改為紹興縣,隸屬浙江軍政府。三年,設會稽道於省縣間,紹興縣隸屬之。十六年,廢道,紹興縣區屬省。二十四年,設紹興行政督察區於省縣間,紹興縣隸屬之。翌年,以數名區,紹興縣隸屬第三行政督察區。三十年四月,日軍陷紹興,縣政府先後遷至王壇,蔣村、裘村,政令僅及龍會、稽東兩鄉。6月,紹興城區設偽鄉鎮聯合會,次年6月,設汪偽紹興縣政府,屬偽第五專署。三十四年8月,偽政權垮台。三十七年,第三行政督察區改編為第二行政督察區,紹興縣隸屬之。 1949年5月7日,紹興解放,6月6日,紹興縣人民政府成立。屬浙江省第十專署。10月,析紹興縣,置會稽縣。城區設紹興市(縣級),11月,改第十專置為紹興專員公署,兩縣一市俱隸屬之。1950年5月,撤紹興市、會稽縣,合並為紹興縣。9月,析城區,復置紹興市(縣級),隸屬依舊。1952年1月,紹興縣直屬省府。1953年2月,改屬寧波地區專員公署。1958年2月,紹興縣、市合並,稱紹興縣。1962年1月,析城區,復置紹興市。1964年9月,復紹興地區專員公署,紹興縣為其轄區。1981年3月,紹興縣改建紹興市(縣級)。1*****年7月,撤紹興地區,建立省轄紹興市(地級),恢復紹興縣。(《紹興縣志》第一編建置) 自然環境 : 紹興地處杭州灣南,會稽山北麓,北緯29°42′02〃~30°19′15〃,東經120°16′55〃~120°46′39〃,東西寬46.6公里,南北長68.5公里,周邊長356*****公里,總面積149*****平方公里。 【西南部低山丘陵河谷區】會稽山脈尾閭分成二支,成西南—東北方向伸入縣境南部和西部,構成一片崎嶇低山、丘陵、河谷地,面積757*****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50.76%。區內群山連綿,山勢險要,山體抬升強烈,地形深切、破碎,水系源短流急。一般海拔在300~400米之間,最高駱家尖747米,延伸到蕭甬鐵路南側約5~10公里地帶,高度即降至海拔20米左右,與無數沖積扇和中北部沖積平原相連,坡度以15°~25°和大於25°為主。地貌類型復雜,還可分成丘間谷地、低丘、高丘和低山四類,主要有夏履、型塘、漓渚、蘭亭、平水、石泄及小舜江河谷,王壇、平水盆地。此類河谷與盆地面積較小,山壠較狹,水流湍急,砂礫含量較高,土壤沖積明顯。與水網平原交界處均有大片坡地、階地,尤以漓渚、蘭亭、南池、坡塘、九里、上蔣一帶面積較大。坡度皆在10°以下,土層深厚,適宜農耕。新石器時代已有頻繁農墾活動,現大部辟為茶、桑、果等經濟作物種植地和旱糧地,在紹興農業史中佔有重要地位。 【中北部水網平原區】面積572*****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38.33%。除零星火成岩殘丘外,皆為沖積、淤積、海積而成。地勢平坦,平均海拔6~7米。偶有孤丘殘丘高度一般亦不超過200米。中部,河流縱橫,湖泊星散,農田被切割成大小渡田,有「水鄉澤國」之稱。靠近古海溏北部狹長地帶,地勢低平,平均海拔4.5米,河流較少,水面狹窄,為向濱海灘塗過渡地帶。歷史上稱山會平原,原為一片淺海沼澤,潮汐出沒。全球性冰後期為海水所淹。距今6000年前,漓渚、平水均為海水直拍之山丘和海岸交界處。 公元前21世紀左右開始海退,海岸北移。海退結束,海岸線輪廓已與近代相似。因泥沙來源豐富,溺谷淤淺不暢,淺海逐漸墊高而變成咸潮出沒之沮洳沼澤,《管子·水地》稱「越之水重濁而洎,故其民愚疾而垢」。距今3000年前後,越族居民從會稽山內部北移,開始墾殖咸潮所不及之山麓沖積扇和平原中一些較大孤丘及附近坡地,從而形成中部沖積平原。 公元前5世紀初,越國把都城從會稽山南部遷到沼澤平原,經過與近世圍墾灘塗相似之圍堤、築塘、拒咸、蓄淡,造就會稽山北麓沖積扇以下大批耕地。 秦漢時代,北人南遷,湖沼地加快開發。至公元2世紀中葉,鑒湖建成,湖以下開辟良田9000頃。海塘建設和河湖網也加速整治。唐垂拱二年(686)山陰與蕭山50里界塘築成;開元十年(72*****會稽縣令李俊之主持增修山會海塘。後經大歷十年(77*****大和六年(83*****次增修,才形成東起上虞,西至山陰,全長百餘里之防海塘,山會平原全面形成。至今,中北部水網平原610個自然村中,以溇、湖、埭、橋、江、墅、葑、塘、瀆、堰、岸、港、浦等命名者計226個,佔34%,展現水鄉特定景觀。 【東北部濱海平原區】淤漲型灘塗,地勢平坦,人工水系縱橫交錯,海拔5米左右。區域總面積162*****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10.91%,已圍墾67.4平方公里,潮上帶或潮間帶尚待開發。受錢塘江和曹娥江涌潮頂托,北岸不斷被侵蝕,南岸逐漸淤漲。明永樂至萬曆(1403~1620)間,錢塘江主槽北移,山會兩縣海塗外漲,已有人自發墾殖,種植棉、瓜、豆和水稻。清咸豐年間(1851~186*****度成為三江口西部乾、坤兩號沙地,面積超過4萬畝。清末民初,灘塗曾向杭州灣伸展20多里,有磨盤丘、豆腐畈等墾區。此後,由於錢塘江南股槽游移,灘塗大片坍方,至建國前夕,喪失殆盡。1969年開始有組織地大規模人工圍塗造地,至1991年,圍塗10次,獲土地66.3平方公里(1993年10月至1994年4月「九三丘」第一期圍塗獲土地8.7平方公里,未計入內),才有濱海平原,並奠定境內自南而北山脈—平原—海岸梯階式地貌。 礦產: 金屬礦產 【鐵礦】分布在西南部漓渚一帶,有磁鐵礦5處,鐵硫礦1處、鐵鋅礦1處。按1986年資料,探明儲量為876*****萬噸,佔全省探明儲量72.6%。 矽卡岩型礦床礦體有脈狀、透鏡狀、層狀、扁豆狀。礦石礦物以磁鐵礦為主,次為閃鋅礦、褐鐵礦、磁黃鐵礦、赤鐵礦、黃鐵礦、方鉛礦、毒砂等,伴有黃銅礦、鏡鐵礦;脈石礦物有粒硅鎂石、透輝石、透閃石、石榴石等。如花街磁鐵礦、新橋鐵硫礦和謝塢鐵鋅礦。 中低溫熱液型礦床礦體呈脈狀或受交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