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瀏覽器的發展歷程
蒂姆·伯納斯-李是第一個使用超文本來分享資訊的人。他於1990年發明了第一個網頁瀏覽器WorldWideWeb,後來改名為Nexus。 在1991年3月,他把這個發明介紹給了他在CERN工作的朋友。從那時起,瀏覽器的發展就和網路的發展聯系在了一起。
當時,網頁瀏覽器被視為能夠處理CERN龐大電話簿的實用工具。 (更多詳細參考本處萬維網聯盟原文)在與用戶交互的前提下,網頁瀏覽器根據Gopher和Telnet協議,允許所有用戶能輕易地瀏覽別人所編寫的網站。可是其後插入圖片到瀏覽器的舉動,使之成為了互聯網的「殺手級應用」。 第一個Web瀏覽器 出自Berners-Lee之手,這是他為NeXT計算機創建的(這個Web瀏覽器原來取名叫WorldWideWeb,後來改名為Nexus),並在1990年發布給CERN的人員使用。Berners-Lee和Jean-Francois Groff將WorldWideWeb移植到C,並把這個瀏覽器改名為libwww。
20世紀90年代初出現了許多瀏覽器,包括Nicola Pellow編寫的行模式瀏覽器(這個瀏覽器允許任何系統的用戶都能訪問Internet,從Unix到Microsoft DOS都涵蓋在內),還有Samba,這是第一個面向Macintosh的瀏覽器。
當時,網頁瀏覽器被視為能夠處理CERN龐大電話簿的實用工具。在與用戶互動的前提下,網頁瀏覽器根據gopher和telnet協議,允許所有用戶能輕易地瀏覽別人所編寫的網站。可是,其後在瀏覽器中加插圖像的舉動,使之成為了互聯網的「殺手級應用」。 各類瀏覽器 NCSA Mosaic使互聯網得以迅速發展。它最初是一個只在Unix運行的圖像瀏覽器;很快便發展到在Apple Macintosh和Microsoft Windows亦能運行。1993年9月發表了1.0版本。NCSA中Mosaic項目的負責人Marc Andreesen辭職並建立了網景通訊公司。
網景公司在1994年10月發布了他們的旗艦產品網景導航者。但第二年Netscape的優勢就被削弱了。錯失了互聯網浪潮的微軟在這個時候匆促的購入了Spyglass公司的技術,改成Internet Explorer,掀起了軟體巨頭微軟和網景之間的瀏覽器大戰。這同時加快了萬維網發展。
這場戰爭把網路帶到了千百萬普通電腦用戶面前,但同時顯露了互聯網商業化如何妨礙統一標準的制定。微軟和網景都在他們的產品中加入了許多互不相容的HTML擴展代碼,試圖以這些特點來取勝。1998年,網景公司承認其市場佔有率已無法挽回,這場戰爭便隨之而結束。微軟能取勝的其中一個因素是它把瀏覽器與其操作系統一並出售(OEM,原始設備製造);這亦使它面對反壟斷訴訟。
網景公司以開放源代碼迎戰,創造了Mozilla,但此舉未能挽回Netscape的市場佔有率。在1998年底美國線上收購了網景公司。在發展初期,Mozilla計劃為著吸引開發者而掙扎;但至2002年,它已發展成一個穩定而強大的互聯網套件。Mozilla 1.0的出現被視為其里程碑。同年,衍生出Phoenix(後改名Firebird,最後又改為Firefox)。Firefox 1.0於2004年發表。及至2008年,Mozilla及其衍生產品約佔20%網路交通量。
Opera是一個靈巧的瀏覽器。它發布於1996年。2013年它在手持電腦上十分流行。它在個人電腦網路瀏覽器市場上的佔有率則稍微較小。
Lynx瀏覽器仍然是Linux市場上十分流行的瀏覽器。它是全文字模式的瀏覽器,視覺上並不討好。還有一些有著進階功能的同類型瀏覽器,例如Links和它的分支ELinks。
Konqueror是一個由KDE開發的瀏覽器,KDE開發人員在開發KDE2時意識到一個良好的桌面環境必須搭配一個良好的網路瀏覽器及檔案管理員,便投入不少力量開發了Konqueror,這個瀏覽器使用了自家開發的排版引擎KHTML,由於Konqueror是屬於KDE的一員,並只常見於Unix-like下的KDE桌面環境,所以Konqueror並未普及;縱然Macintosh的瀏覽器市場亦同樣被Internet Explorer和Firefox占據,但2013年以後有可能會是蘋果電腦自行推出的Safari的世界。Safari是基於Konqueror這個開放源代碼瀏覽器的KHTML排版引擎而製成的。Safari是Mac OS X的默認瀏覽器。 微軟瀏覽器的發展 2003年,微軟宣布不會再推出的獨立的Internet Explorer,但會變成視窗平台的一部分;同時也不會再推出任何Macintosh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不過,於2005年初,微軟卻改變了計劃,並宣布將會為Windows XP、Windows Server 2003和Windows Vista操作系統推出Internet Explorer 7。
2011年3月15日,微軟推出了Internet Explorer9的正式版,值得一提的是,Internet Explorer9不再支持Windows XP。微軟官方表示,IE9不支持WindowsXP是因為其硬體加速功能在WindowsXP系統上無法正常運行。而windows7要求電腦內存至少在1G以上。對此,微軟大中華區開發工具及平台事業部總經理謝恩偉表示,「建議這部分用戶使用IE8。」
2011年4月11日,Internet Explorer9才推出1個月,微軟又推出了Internet Explorer10的首個預覽版本。Internet Explorer9不支持XP讓不少用戶感到憤怒,而如今細心的用戶在Internet Explorer10平台開發版的最終用戶許可協議中看到,Internet Explorer10連Windows Vista系統也不打算支持了。據協議描述,Internet Explorer10將只支持Windows 7 、Windows 8 兩個版本,不過好在Windows Vista從開始到結束都是一個悲情故事,Internet Explorer10不支持Windows Vista對於這么點用戶數量而言實在是很難引起反彈的。
Ⅱ 瀏覽器的歷史可以找到幾個月前的嗎
如果你設置的保存歷史記錄的時間是2個月的話,那兩個月以前的記錄估計沒辦法找內回了,你可以去「工具容」--》「internet選項」--》「常規」--》「瀏覽歷史」--》「設置」--》「歷史「,裡面去設置保存歷史記錄的天數,附圖,紅色框圈中的地方。
Ⅲ Web瀏覽器的簡史
Tim Berners-Lee是第一個使用超文本來分享資訊,及於1990年發明了首個網頁瀏覽器--WorldWideWeb的人。在1991年3月,他把這發明介紹給了給他在CERN工作的朋友。 從那時起,瀏覽器的發展就和網路的發展聯系在了一起。
當時,網頁瀏覽器被視為一個能夠處理CERN寵大電話簿的實用工具。在與用戶互動的前題下,網頁瀏覽器跟據gopher和telnet協議,允許所有用戶能輕易地瀏覽別人所編寫的網站。可是,其後加插圖像進瀏覽器的舉動使之成為了互聯網的「殺手程式」。
NCSA Mosaic促使了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它是一個先在Unix運行的圖像瀏覽器;很快便發展到在Apple Macintosh和Microsoft Windows亦能運行。1993年9月發表了1.0版本。NCSA中Mosaic項目的負責人Marc Andreesen辭職並建立了網景通訊公司。
網景公司在1994年10月發布了他們的旗艦產品Navigator(導航者)。但第二年Netscape的優勢就被削弱了。錯失了互聯網浪潮的微軟在這個時候匆促的購入了Spyglass公司的技術,改成Internet Explorer,掀起了軟體巨頭微軟和網景之間的瀏覽器大戰。這同時也加快了全球資訊網的發展。
這場戰爭把網路帶到了千百萬普羅電腦用戶面前,但同時顯露了互聯網商業化如何妨礙統一標準的制定。微軟和網景都在他們的產品中加入了許多互不相容的HTML擴展代碼,並試圖以這些特點來取勝。1998年,網景公司承認他們的市場佔有率已跌至無法挽回的地步,這場戰爭便隨之而結束。微軟能取勝的其中一個因素是它把瀏覽器與其作業系統一並出售(OEM,原始設備製造);這亦使它面對反壟斷訴訟。
網景公司以開放源代碼迎戰,創造了Mozilla。但這個並不能挽回Netscape的市場佔有率。在1998年底美國線上收購了網景公司。在發展初期,Mozilla計劃為著吸引開發者而掙扎;但至2002年,它發展成一個穩定而強大的互聯網套件。Mozilla 1.0的出現被視為其里程碑。同年,衍生出Mozilla Firefox。Firefox 1.0於2004年發表。及至2005年,Mozilla及其衍生產品約佔10%網路交通量。
Opera是一個靈巧的瀏覽器。它發布於1996年。目前它在手持電腦上十分流行。它在個人電腦網路瀏覽器市場上的佔有率則比較小。
LynxLynx瀏覽器仍然是Linux市場上十分流行的瀏覽器。它是全文字模式的瀏覽器,視覺上並不討好。還有一些有著進階功能的同類型瀏覽器,例如Links和它的分支ELinks。
縱然Macintosh的瀏覽器市場現在亦同樣被Internet Explorer和Netscape占據,但未來有可能會是蘋果電腦自行推出的Safari的世界。Safari是基於Konqueror這個開放源代碼瀏覽器的KHTML布局引擎而製成的。Safari是Mac OS X的預設瀏覽器。
2003年,微軟宣布不會再推出的獨立的Internet Explorer,但卻會變成視窗平台的一部份;同時也不會再推出任何Macintosh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不過,於2005年初,微軟卻改變了計劃,並宣布將會為Windows XP、Windows Server 2003和快將發表的Windows Vista作業系統推出Internet Explorer 7。
Ⅳ Internet的發展歷史
1968年
1968年,參議員Ted·Kennedy(特德.肯尼迪)聽說贏得了ARPA協定作為內部消息處理器(IMP),特德.肯尼迪向BBN發送賀電祝賀他們在贏得「內部消息處理器」協議中表現出的精神。
1978年
1978年,UUCP(UNIX和UNIX拷貝協議)在貝爾實驗室被提出來,1979年,在UUCP的基礎上新聞組網路系統發展起來。新聞組(集中某一主題的討論組)緊跟著發展起來,它為在全世界范圍內交換信息提供了一個新的方法。
然而,新聞組並不認為是互聯網的一部分,因為它並不共享TCP/IP協議,它連接著遍布世界的UNIX系統,並且很多互聯網站點都充分地利用新聞組。新聞組是網路世界發展中的非常重大的一部分。
第一個檢索互聯網的成就是在1989年發明出來,是由PeterDeutsch和他的全體成員在Montreal的McGillUniversity創造的,他們為FTP站點建立了一個檔案,後來命名為Archie。
這個軟體能周期性地到達所有開放的文件下載站點,列出他們的文件並且建立一個可以檢索的軟體索引。檢索Archie命令是UNIX命令,所以只有利用UNIX知識才能充分利用他的性能。
McFill大學,擁有第一個Archie的大學,發現每天從美國到加拿大的通訊中有一半的通信量訪問Archie。學校關心的是管理程序能否支持這么大的通訊流量,因此只好關閉外部的訪問。幸運的是當時有很多很多的Archie可以利用。
BrewsterKahle,當時是在ThinkingMachines(智能計算機)發明了WAIS(廣域網信息服務),能夠檢索一個資料庫下所有文件和允許文件檢索。根據復雜程度和性能情況不同有很多版本,但最簡單的可以讓網上的任何人可以利用。
在它的高峰期,智能計算機公司維護著在全世界范圍內能被WAIS檢索的超過600個資料庫的線索。包括所有的在新聞組里的常見問題文件和所有的正在開發中的用於網路標準的論文文檔等等。和Archie一樣,它的介面並不是很直觀,所以要想很好的利用它也得花費很大的工夫。
1989年
1989年,在普及互聯網應用的歷史上又一個重大的事件發生了。TimBerners和其他在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的人----這些人在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非常出名,提出了一個分類互聯網信息的協議。
這個協議,1991年後稱為WWW(World Wide Web),基於超文本協議――在一個文字中嵌入另一段文字的-連接的系統,當你閱讀這些頁面的時候,你可以隨時用他們選擇一段文字鏈接。雖然它出現在gopher之前,但發展十分緩慢。
由於最開始互聯網是由政府部門投資建設的,所以它最初只是限於研究部門、學校和政府部門使用。除了以直接服務於研究部門和學校的商業應用之外,其它的商業行為是不允許的。
90年代初,當獨立的商業網路開始發展起來,這種局面才被打破。這使得從一個商業站點發送信息到另一個商業站點而不經過政府資助的網路中樞成為可能。
1991年
1991年,第一個連接互聯網的友好介面在Minnesota大學被開發出來。當時學校只是想開發一個簡單的菜單系統可以通過區域網訪問學校校園網上的文件和信息。緊跟著大型主機的信徒和支持客戶-伺服器體系結構的擁護者們的爭論開始了。
開始時大型主機系統的追隨者占據了上風,但自從客戶-伺服器體系結構的倡導者宣稱他們可以很快建立起一個原型系統之後,他們不得不承認失敗。客戶-伺服器體系結構的倡導者們很快作了一個先進的示範系統,這個示範系統叫做Gopher。
這個Gopher被證明是非常好用的,之後的幾年裡全世界范圍內出現10000多個Gopher。它不需要UNIX和計算機體系結構的知識。
在一個Gopher里,你只需要敲入一個數字選擇你想要的菜單選項即可。今天你可以用theUofMinnesotagopher選擇全世界范圍內的所有Gopher系統。
當University of Nevada(內華達州立大學)的Reno創造了VERONICA(通過Gopher使用的一種自動檢索服務),Gopher的可用性大大加強了。
它被稱為VeryEasyRodent-的首字母簡稱。遍布世界的gopher像網一樣搜集網路連接和索引。
它如此的受歡迎,以致很難連接上他們,但盡管如此,為了減輕負荷大量的VERONICA被開發出來。
類似的單用戶的索引軟體也被開發出來,稱做JUGHEAD().
Archie的發明人PeterDeutsch,一直堅持Archie是Archier的簡稱。當VERONICA和JUGHEAD出現的時候,表示出非常的厭惡。
(4)瀏覽器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互聯網受歡迎的根本原因在於它的成本低,優點如下:
1、互聯網能夠不受空間限制來進行信息交換
2、信息交換具有時域性(更新速度快)
3、交換信息具有互動性(人與人,人與信息之間可以互動交流)
4、信息交換的使用成本低(通過信息交換,代替實物交換)
5、信息交換的發展趨向於個性化(容易滿足每個人的個性化需求)
6、使用者眾多
7、有價值的信息被資源整合,信息儲存量大、高效、快速
8、信息交換能以多種形式存在(視頻、圖片、文字等等)
Ⅳ 清除瀏覽器的歷史
進入瀏覽器--下方「三」圖標--書簽歷史--歷史記錄,即可清空全部歷史記錄。
Ⅵ 瀏覽器的歷史 最早的是啥
最早要追述到WIN95的視窗操作系統。那時候是IE4 的瀏覽器。
在那之前WIN32操作系統是沒有瀏覽器的。再之前 DOS操作系統就別提了。
Ⅶ 瀏覽器的歷史記錄在哪
首先打開你的瀏覽器在瀏覽器的收縮這個方塊下有一個三角形的一個箭頭,給他打開以後基本上就可以看到你的瀏覽器記錄。
Ⅷ UC瀏覽器的發展歷程
看著uc已經更新到7.5了,作為一個忠誠的uc迷我感到很高興!可是不覺得現在uc更新的跟沒更新的有什麼區別!!可以說從7.0以上的幾乎一個樣,沒更新出一些真正實用的功能!還有不覺得uc這樣差不多一個月更新一次是不是太頻繁了?想想這么短的時間能更新出什麼好功能??像 opera 、go、qq等其他 瀏覽器 很久才更新一次,新功能就比較好了。現在uc是不是要做真正的瀏覽器??uc好像把重點都放到樂園、桌面等其他上面了。uc要想做好瀏覽器還是要學一學以前的航海家瀏覽器!不得不說航海家瀏覽器技術真的非常棒!!只可惜沒錢!航海家在好幾年前就實現了在java平台上上3g qq能夠有聲音提示,還有其他等等很多強大的功能uc現在才有的!所以uc現在最好去開發那個上wap社區有消息時能有聲音提示的功能,比如上3g qq、開心網等網站 消息來了有聲音提示,不然uc再更新真的你能更新什麼真正上網使用的??別說你做不到!!那是航海家很多年前就有的!還有現在騰訊的瀏覽器有消息盒子,非常實用於上3g qq的!相信很多人會慢慢喜歡上的!所以uc的壓力很大!!如果不開發社區消息聲音提示功能,很可能被騰訊的瀏覽器幹掉!!騰訊利用qq的優勢強行綁定瀏覽器還有開發出消息盒子,如果uc沒有消息聲音提醒功能真的在網頁聊天上比不過qq!!希望uc開發者好好考慮!!!一些功能可以參考下以前的航海家!!wap社區消息聲音提示功能一定要實現!!
Ⅸ 網頁瀏覽器的發展歷史
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是第一個使用超文本來分享資訊的人。他於1990年發明了首個網頁瀏覽器WorldWideWeb。在1991年3月,他把這發明介紹給了給他在CERN工作的朋友。從那時起,瀏覽器的發展就和網路的發展聯系在了一起。當時,網頁瀏覽器被視為能夠處理CERN龐大電話簿的實用工具。在與用戶互動的前提下,網頁瀏覽器根據gopher和telnet協議,允許所有用戶能輕易地瀏覽別人所編寫的網站。可是,其後加插圖像進瀏覽器的舉動,使之成為了互聯網的「殺手級應用」。
NCSA Mosaic使互聯網得以迅速發展。它最初是一個只在Unix運行的圖像瀏覽器;很快便發展到在Apple Macintosh和Microsoft Windows亦能運行。1993年9月發表了1.0版本。NCSA中Mosaic項目的負責人Marc Andreesen辭職並建立了網景通訊公司。
網景公司在1994年10月發布了他們的旗艦產品網景導航者。但第二年Netscape的優勢就被削弱了。錯失了互聯網浪潮的微軟在這個時候匆促的購入了Spyglass公司的技術,改成Internet Explorer,掀起了軟體巨頭微軟和網景之間的瀏覽器大戰。這同時加快了萬維網發展。
這場戰爭把網路帶到了千百萬普羅電腦用戶面前,但同時顯露了互聯網商業化如何妨礙統一標準的制定。微軟和網景都在他們的產品中加入了許多互不相容的HTML擴展代碼,試圖以這些特點來取勝。1998年,網景公司承認其市場佔有率已無法挽回,這場戰爭便隨之而結束。微軟能取勝的其中一個因素是它把瀏覽器與其操作系統一並出售(OEM,原始設備製造);這亦使它面對反壟斷訴訟。
網景公司以開放源代碼迎戰,創造了Mozilla,但此舉未能挽回Netscape的市場佔有率。在1998年底美國線上收購了網景公司。在發展初期,Mozilla計劃為著吸引開發者而掙扎;但至2002年,它已發展成一個穩定而強大的互聯網套件。Mozilla 1.0的出現被視為其里程碑。同年,衍生出Phoenix(後改名Firebird,最後又改為Firefox)。Firefox 1.0於2004年發表。及至2008年,Mozilla及其衍生產品約佔20%網路交通量。
Opera是一個靈巧的瀏覽器。它發布於1996年。它在手持電腦上十分流行。它在個人電腦網路瀏覽器市場上的佔有率則稍微較小。
Lynx瀏覽器仍然是Linux市場上十分流行的瀏覽器。它是全文字模式的瀏覽器,視覺上並不討好。還有一些有著進階功能的同類型瀏覽器,例如Links和它的分支ELinks。
Konqueror是一個由KDE開發的瀏覽器,KDE開發人員在開發KDE2時意識到一個良好的桌面環境必須搭配一個良好的網路瀏覽器及檔案管理員,便投入不少力量開發了Konqueror,這個瀏覽器使用了自家開發的排版引擎KHTML,由於Konqueror是屬於KDE的一員,並只常見於Unix-like下的KDE桌面環境,所以Konqueror並未普及。
縱然Macintosh的瀏覽器市場亦同樣被Internet Explorer和Firefox占據,但未來有可能會是蘋果電腦自行推出的Safari的世界。Safari是基於Konqueror這個開放源代碼瀏覽器的KHTML排版引擎而製成的。Safari是Mac OS X的默認瀏覽器。
2003年,微軟宣布不會再推出的獨立的Internet Explorer,但會變成視窗平台的一部分;同時也不會再推出任何Macintosh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不過,於2005年初,微軟卻改變了計劃,並宣布將會為Windows XP、Windows Server 2003和快將發表的Windows Vista操作系統推出Internet Explorer 7。
Ⅹ 電腦瀏覽器里的歷史
IE上排菜單里點
查看-瀏覽器欄-歷史紀錄
或者,打開網頁,直接按ctrl
+
H就可以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