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apache的發展歷史
Apache 起初由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的國家超級電腦應用中心(NCSA)開發。此後,Apache 被開放源代碼團體的成員不斷的發展和加強。Apache 伺服器擁有牢靠可信的美譽,已用在超過半數的網際網路站中-特別是幾乎所有最熱門和訪問量最大的網站。
Apache最開始是Netscape網頁伺服器之外的開放源代碼選擇。後來它開始在功能和速度超越其他的基於Unix的HTTP伺服器。1996年4月以來,Apache一直是Internet上最流行的HTTP伺服器: 1999年5月它在 57% 的網頁伺服器上運行;到了2005年7月這個比例上升到了69%。在2005年11月的時候達到接近70%的市佔率,不過隨著擁有大量域名數量的主機域名商轉換為微軟IIS平台,Apache市佔率近年來呈現些微下滑。而Google自己的網頁伺服器平台GWS推出後,加上Lighttpd這 個輕量化網頁伺服器軟體使用的網站慢慢增加,反應在整體網頁伺服器市佔率上,根據netcraft在2007年7月的最新統計數據,Apache的市佔率已經降為52.65%,8月時又滑落到50.92%。盡管如此,它仍舊是現階段網際網路市場上,市佔率最高的網頁伺服器軟體。
廣泛的解釋是(也是最顯而易見的):這個名字來自這么一個事實:當Apache在1995年初開發的時候,它是由當時最流行的HTTP伺服器NCSA HTTPd 1.3 的代碼修改而成的,因此是「一個修補的(a patchy)」伺服器。然而在伺服器官方網站的FAQ中是這么解釋的:「『Apache』這個名字是為了紀念名為Apache(印地語)的美洲印第安人土著的一支,眾所周知他們擁有高超的作戰策略和無窮的耐性」。無論如何,Apache 2.x 分支不包含任何 NCSA 的代碼。
❷ 電腦的發展史有哪些
電腦從產生到現在,一共經歷了四代:
第一代電腦(1946-1958年第一代電腦的主要特點是採用電子管作為邏輯元件,因此,通常人們又稱第一代電腦為電子管電腦。用水銀延遲線或陰極射線管作主存儲器,用磁鼓作輔助儲存,採用紙帶、卡片、磁帶等進行輸入和輸出,用機器語言和匯編語言寫程序。這一代電腦主要用於軍事目的和科學研究。它體積龐大、笨重、耗電多、可靠性差、速度慢、維護困難。其主流機器為UNIVAC。
第二代電腦(1959-1964年第二代電腦的硬體部分採用了晶體管作為邏輯元件,體積減小,但功能增強,這一代電腦又被人們稱為晶體管電腦。輔助存儲器採用了鐵氧磁芯和磁鼓、磁碟,開始用高級語言(FORTRAN、COBOL、ALCOL等)編寫程序,並出現了管理程序。該階段的電腦使輸入、輸出和運算可「同步」進行。電腦的應用已經從軍事領域和科學計算擴展到數據處理和事務處理。它的體積減小、重量減輕、耗電量減少、速度加快、可靠性增強。其主流機種為IBMT00系列。
第三代電腦(1965-1970年第三代電腦的硬體部分使用中、小規模集成電路代替了分立元件晶體管,因此又被稱為中、小規模集成電路電腦。採用微程序技術和流水線技術提高了電腦的靈活性和運行速度;軟體方面管理程序已經發展為操作系統,並出現了診斷程序。這一時期的電腦主要用於科學計算、數據處理以及過程式控制制。由於元器件體積減小、功能增強,使得電腦的體積、重量進一步減小,運算速度和可靠性有了進一步的提高。該階段的主流產品是IBM-svsteIn/360。
第四代電腦(1971年至今第四代電腦的硬體部分採用了大規模和超大規模的集成電路作為邏輯元件,採用半導體存儲器作為主存儲器,輔助存儲器採用大容量的軟、硬磁碟,並開始引入光碟。外部設備也有了很大的發展。軟體更加豐富,並出現了資料庫管理系統,軟體行業已經發展成為現代新型的工業部門。電腦的體積、容量、功耗進一步減小,運算速度、存儲容量和可靠性等有了大幅度提高。微型電腦的出現,開始形成網路。
電子電腦在經歷了上面這四個發展階段以後,目前正向第五代過渡。第五代電腦與前四代電腦有著本質的區別,它是把信息採集、存儲、處理、通訊同人工智慧結合在一起的智能電腦系統,它不僅能進行數值計算和處理一般的信息,而且主要面向知識處理,具有推理、聯想、學習和理解的能力,能幫助人們進行判斷、決策、開拓未知的領域和獲取新的知識。
❸ 域名伺服器的發展歷史
1985年,Symbolics公司注冊了第一個.com域名。當時域名注冊剛剛興起,申請者寥寥無幾。
1993年Internet上出現WWW協議,域名開始吃香。
1993年Network Solutions(NSI)公司與美國政府簽下5年合同,獨家代理.COM、.ORG、.NET三個國際頂級域名注冊權。當時的域名總共才7000左右。
1994年開始NSI向每個域名收取100美元注冊費,兩年後每年收取50美元的管理費。
1998年初,NSI已注冊域名120多萬個,其中90%使用.COM後綴,進帳6000多萬美元。有人推算,到1999年中期,該公司僅域名注冊費一項就將年創收2億美元。
1997年7月1日,作為美國政府全球電子商務體系管理政策的一部分,柯林頓總統委託美國商務部對域名系統實施民間化和引入競爭機制,並促進國際的參與。7月2日,美國商務部公布了面向公眾徵集方案和評價的邀請,對美國政府在域名管理中的角色、域名系統的總體結構、新頂級域名的增加、對注冊機構的政策和商標事務的問題徵集各方意見。
1998年1月30日,美國政府商務部通過其網站正式公布了《域名技術管理改進草案(討論稿)》。這項由柯林頓總統的Internet政策顧問麥格日那主持完成的綠皮書申明了美國政府將謹慎和和緩地將Internet域名的管理權由美國政府移交給民間機構,綠皮書總結了在域名問題上的四項基本原則,即移交過程的穩定性、域名系統的競爭性、徹底的協作性和民間性,以及反映所有國際用戶需求的代表性。在這些原則下,綠皮書提出組建一個民營的非盈利性企業接管域名的管理權,並在1998年9月30日前將美國政府的域名管理職能交給這個聯合企業,並最遲在2000年9月30日前順利完成所有管理角色的移交。
1998年6月柯林頓政府發表一份白皮書,建議由非盈利機構接管政府的域名管理職能。這份報告沒有說明該機構的資金來源,但規定了一些指導原則,並建議組建一個非盈利集團機構。
1998年9月30日美國政府終止了它與目前的域名提供商NSI之間的合同。雙方的一項現有協議將延期兩年至2000年9月30日。根據該協議,NSI將與其他公司一道承接Internet頂級域名的登記工作。NSI和美國商務部國家電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將於1999年3月31開始分階段啟動共享登記系統,至1999年6月1日完全實施。
1998年10月組建ICANN,一個非盈利的Internet管理組織。它與美國政府簽訂協議,接管了原先IANA的職責,負責監視與Internet域名和地址有關的政策和協議,而政府則採取不幹預政策。
❹ 請問伺服器的發展歷史比如PC伺服器,小型機,刀片伺服器等出現的年代
1995年Intel Pentium Pro的出現可以看作PC Server的起源。小型機則很早了,1969年Unix最早運行的PDP-7就是小型機了。
❺ 域名服務的發展歷史
1985年,Symbolics公司注冊了第一個com域名。當時域名注冊剛剛興起,申請者寥寥無幾。
1993年Internet上出現WWW協議,域名開始吃香。
1993年Network Solutions(NSI)公司與美國政府簽下5年合同,獨家代理.COM、ORG、NET三個國際頂級域名注冊權。當時的域名總共才7000左右。
1994年開始NSI向每個域名收取100美元注冊費,兩年後每年收取50美元的管理費。
1998年初,NSI已注冊域名120多萬個,其中90%使用COM後綴,進帳6000多萬美元。有人推算,到1999年中期,該公司僅域名注冊費一項就將年創收2億美元。
1997年7月1日,作為美國政府全球電子商務體系管理政策的一部分,柯林頓總統委託美國商務部對域名系統實施民間化和引入競爭機制,並促進國際的參與。7月2日,美國商務部公布了面向公眾徵集方案和評價的邀請,對美國政府在域名管理中的角色、域名系統的總體結構、新頂級域名的增加、對注冊機構的政策和商標事務的問題徵集各方意見。
1998年1月30日,美國政府商務部通過其網站正式公布了《域名技術管理改進草案(討論稿)》。這項由柯林頓總統的Internet政策顧問麥格日那主持完成的綠皮書申明了美國政府將謹慎和和緩地將Internet域名的管理權由美國政府移交給民間機構,綠皮書總結了在域名問題上的四項基本原則,即移交過程的穩定性、域名系統的競爭性、徹底的協作性和民間性,以及反映所有國際用戶需求的代表性。在這些原則下,綠皮書提出組建一個民營的非盈利性企業接管域名的管理權,並在1998年9月30日前將美國政府的域名管理職能交給這個聯合企業,並最遲在2000年9月30日前順利完成所有管理角色的移交。
1998年6月柯林頓政府發表一份白皮書,建議由非盈利機構接管政府的域名管理職能。這份報告沒有說明該機構的資金來源,但規定了一些指導原則,並建議組建一個非盈利集團機構。
1998年9月30日美國政府終止了它與目前的域名提供商NSI之間的合同。雙方的一項現有協議將延期兩年至2000年9月30日。根據該協議,NSI將與其他公司一道承接Internet頂級域名的登記工作。NSI和美國商務部國家電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將於1999年3月31開始分階段啟動共享登記系統,至1999年6月1日完全實施。
1998年10月組建ICANN,一個非盈利的Internet管理組織。它與美國政府簽訂協議,接管了原先IANA的職責,負責監視與Internet域名和地址有關的政策和協議,而政府則採取不幹預政策。
❻ Internet的發展歷史
1968年
1968年,參議員Ted·Kennedy(特德.肯尼迪)聽說贏得了ARPA協定作為內部消息處理器(IMP),特德.肯尼迪向BBN發送賀電祝賀他們在贏得「內部消息處理器」協議中表現出的精神。
1978年
1978年,UUCP(UNIX和UNIX拷貝協議)在貝爾實驗室被提出來,1979年,在UUCP的基礎上新聞組網路系統發展起來。新聞組(集中某一主題的討論組)緊跟著發展起來,它為在全世界范圍內交換信息提供了一個新的方法。
然而,新聞組並不認為是互聯網的一部分,因為它並不共享TCP/IP協議,它連接著遍布世界的UNIX系統,並且很多互聯網站點都充分地利用新聞組。新聞組是網路世界發展中的非常重大的一部分。
第一個檢索互聯網的成就是在1989年發明出來,是由PeterDeutsch和他的全體成員在Montreal的McGillUniversity創造的,他們為FTP站點建立了一個檔案,後來命名為Archie。
這個軟體能周期性地到達所有開放的文件下載站點,列出他們的文件並且建立一個可以檢索的軟體索引。檢索Archie命令是UNIX命令,所以只有利用UNIX知識才能充分利用他的性能。
McFill大學,擁有第一個Archie的大學,發現每天從美國到加拿大的通訊中有一半的通信量訪問Archie。學校關心的是管理程序能否支持這么大的通訊流量,因此只好關閉外部的訪問。幸運的是當時有很多很多的Archie可以利用。
BrewsterKahle,當時是在ThinkingMachines(智能計算機)發明了WAIS(廣域網信息服務),能夠檢索一個資料庫下所有文件和允許文件檢索。根據復雜程度和性能情況不同有很多版本,但最簡單的可以讓網上的任何人可以利用。
在它的高峰期,智能計算機公司維護著在全世界范圍內能被WAIS檢索的超過600個資料庫的線索。包括所有的在新聞組里的常見問題文件和所有的正在開發中的用於網路標準的論文文檔等等。和Archie一樣,它的介面並不是很直觀,所以要想很好的利用它也得花費很大的工夫。
1989年
1989年,在普及互聯網應用的歷史上又一個重大的事件發生了。TimBerners和其他在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的人----這些人在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非常出名,提出了一個分類互聯網信息的協議。
這個協議,1991年後稱為WWW(World Wide Web),基於超文本協議――在一個文字中嵌入另一段文字的-連接的系統,當你閱讀這些頁面的時候,你可以隨時用他們選擇一段文字鏈接。雖然它出現在gopher之前,但發展十分緩慢。
由於最開始互聯網是由政府部門投資建設的,所以它最初只是限於研究部門、學校和政府部門使用。除了以直接服務於研究部門和學校的商業應用之外,其它的商業行為是不允許的。
90年代初,當獨立的商業網路開始發展起來,這種局面才被打破。這使得從一個商業站點發送信息到另一個商業站點而不經過政府資助的網路中樞成為可能。
1991年
1991年,第一個連接互聯網的友好介面在Minnesota大學被開發出來。當時學校只是想開發一個簡單的菜單系統可以通過區域網訪問學校校園網上的文件和信息。緊跟著大型主機的信徒和支持客戶-伺服器體系結構的擁護者們的爭論開始了。
開始時大型主機系統的追隨者占據了上風,但自從客戶-伺服器體系結構的倡導者宣稱他們可以很快建立起一個原型系統之後,他們不得不承認失敗。客戶-伺服器體系結構的倡導者們很快作了一個先進的示範系統,這個示範系統叫做Gopher。
這個Gopher被證明是非常好用的,之後的幾年裡全世界范圍內出現10000多個Gopher。它不需要UNIX和計算機體系結構的知識。
在一個Gopher里,你只需要敲入一個數字選擇你想要的菜單選項即可。今天你可以用theUofMinnesotagopher選擇全世界范圍內的所有Gopher系統。
當University of Nevada(內華達州立大學)的Reno創造了VERONICA(通過Gopher使用的一種自動檢索服務),Gopher的可用性大大加強了。
它被稱為VeryEasyRodent-的首字母簡稱。遍布世界的gopher像網一樣搜集網路連接和索引。
它如此的受歡迎,以致很難連接上他們,但盡管如此,為了減輕負荷大量的VERONICA被開發出來。
類似的單用戶的索引軟體也被開發出來,稱做JUGHEAD().
Archie的發明人PeterDeutsch,一直堅持Archie是Archier的簡稱。當VERONICA和JUGHEAD出現的時候,表示出非常的厭惡。
(6)伺服器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互聯網受歡迎的根本原因在於它的成本低,優點如下:
1、互聯網能夠不受空間限制來進行信息交換
2、信息交換具有時域性(更新速度快)
3、交換信息具有互動性(人與人,人與信息之間可以互動交流)
4、信息交換的使用成本低(通過信息交換,代替實物交換)
5、信息交換的發展趨向於個性化(容易滿足每個人的個性化需求)
6、使用者眾多
7、有價值的信息被資源整合,信息儲存量大、高效、快速
8、信息交換能以多種形式存在(視頻、圖片、文字等等)
❼ NTP伺服器的歷史發展
網路時間抄協議(NTP)的首次實襲現記載在InternetE ngineeringN ote之中,其精確度為數百毫秒。稍後出現了首個時間協議的規范,即RFC-778,它被命名為DCNET互聯網時間服務,而它提供這種服務還是藉助於Internet control MessageProtocol(ICMP),即互聯網控制消息協議中的時間戳和時間戳應答消息。作為NTP
名稱的首次出現是在RFC-958之中,該版本也被稱為NTP v0,其目的是為ARPA網提供時間同步。它己完全脫離ICMP,是作為獨立的協議以完成更高要求的時間同步。它對於如本地時鍾的誤差估算和精密度等基本運算、參考時鍾的特性、網路上的分組數據包及其消息格式進行了描述。但是不對任何頻率誤差進行補償,也沒有規定濾波和同步的演算法。
美國特拉華大學(University of Delaware)的David L .Mills主持了由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美國國家科學基金NSF和美國海軍水面武器中心NSWC資助的網路時間同步項目,成功的開發出了NTP協議的第1, 2, 3版。
❽ 電腦的發展歷史
年,美國科學家赫爾曼·何樂禮研製出以電力為基礎的電動製表機,用以儲存計算資料。
1930年,美國科學家范內瓦·布希造出世界上首台模擬電子計算機。
1946年2月14日,由美國軍方定製的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And Calculator)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問世了。ENIAC(中文名:埃尼阿克)是美國奧伯丁武器試驗場為了滿足計算彈道需要而研製成的,這台計算器使用了17840支電子管,大小為80英尺×8英尺,重達28t(噸),功耗為170kW,其運算速度為每秒5000次的加法運算,造價約為487000美元。ENIAC的問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表明電子計算機時代的到來。在以後60多年裡,計算機技術以驚人的速度發展,沒有任何一門技術的性能價格比能在30年內增長6個數量級。
第1代:電子管數字機(1946—1958年)
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的是真空電子管,主存儲器採用汞延遲線
電子管數字計算機
陰極射線示波管靜電存儲器、磁鼓、磁芯;外存儲器採用的是磁帶。軟體方面採用的是機器語言、匯編語言。應用領域以軍事和科學計算為主。
特點是體積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為每秒數千次至數萬次)、價格昂貴,但為以後的計算機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2代:晶體管數字機(1958—1964年)
硬體方的操作系統、高級語言及其編譯程序。應用領域以科學計算和事務處理為主,並開始進入工業控制領域。特點是體積縮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運算速度提高(一般為每秒數10萬次,可高達300萬次)、性能比第1代計算機有很大的提高。
第3代:集成電路數字機(1964—1970年)
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中、小規模集成電路(MSI、SSI),主存儲器仍採用磁芯。軟體方面出現了分時操作系統以及結構化、規模化程序設計方法。特點是速度更快(一般為每秒數百萬次至數千萬次),而且可靠性有了顯著提高,價格進一步下降,產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標准化等。應用領域開始進入文字處理和圖形圖像處理領域。
第4代:大規模集成電路機(1970年至今)
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LSI和VLSI)。軟體方面出現了資料庫管理系統、網路管理系統和面向對象語言等。特點是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處理器在美國矽谷誕生,開創了微型計算機的新時代。應用領域從科學計算、事務管理、過程式控制制逐步走向家庭。
由於集成技術的發展,半導體晶元的集成度更高,每塊晶元可容納數萬乃至數百萬個晶體管,並且可以把運算器和控制器都集中在一個晶元上、從而出現了微處理器,並且可以用微處理器和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組裝成微型計算機,就是我們常說的微電腦或PC機。微型計算機體積小,價格便宜,使用方便,但它的功能和運算速度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了過去的大型計算機。另一方面,利用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製造的各種邏輯晶元,已經製成了體積並不很大,但運算速度可達一億甚至幾十億次的巨型計算機。我國繼1983年研製成功每秒運算一億次的銀河Ⅰ這型巨型機以後,又於1993年研製成功每秒運算十億次的銀河Ⅱ型通用並行巨型計算機。這一時期還產生了新一代的程序設計語言以及資料庫管理系統和網路軟體等。
隨著物理元、器件的變化,不僅計算機主機經歷了更新換代,它的外部設備也在不斷地變革。比如外存儲器,由最初的陰極射線顯示管發展到磁芯、磁鼓,以後又發展為通用的磁碟,現又出現了體積更小、容量更大、速度更快的只讀光碟(CD—R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