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樂器歷史文化

樂器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09 06:50:54

A. 中國古代樂器文化歷史意義

概述中國古代樂器史可以分為四個發展時期: 一、遠古時期,(約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1711年): 根據現有的出土實物,吹奏類樂器是最早出現的樂器, 以河南舞陽骨笛最為久遠。這段時期也出土了不少的擊奏類樂器, 弦樂器見於典籍的有「瑟」,但未見實物出土, 遠古時期的樂器以狩獵和歌舞伴奏為主。 二、先秦時期,(公元前711年-公元前256年): 這是我國樂器發展史的第一個高峰,確定了樂器的分類法-「八音」 。古琴在這時出現,並很快成為一種十分重要的獨奏樂器。 這段時期的樂器以擊奏類為主,出土實物以曾侯乙編鍾影響最大, 音樂也是以鍾鼓樂為代表。 三、秦漢隋唐時期,(公元前221年-公元960年): 這是我國樂器發展史的鼎盛時期,隨著中外文化的交流, 大量的外國樂器傳入我國,彈奏類樂器得到空前的發展和繁榮。 唐代則是我國樂器發展的最高峰,出現了古琴譜,現存丘明( 494年-590年)所傳《幽蘭》是我國最早的琴譜。 晚唐曹柔又創簡字譜,使得古琴音樂得以保存。 琵琶則是唐代最為重要的樂器,音樂也以宮廷燕樂為代表。 拉弦類樂器開始在民間出現。 四、宋元明清時期,(960年-1840年): 這段時期最為重要的是弓弦樂器發展,弓弦樂器的傳入和普遍使用, 促進了戲曲、說唱音樂的發展。古琴則出現了眾多的流派, 明末由波斯傳入揚琴。吹奏類樂器元代出現嗩吶, 擊奏類樂器元代出現雲鑼,這段時期宮廷音樂逐漸蕭條, 取而代之的是民間音樂。

B. 中華樂器史是怎樣的

樂器是人類很早就擁有的精神財產,並隨著人類的進步而不斷豐富。從考古發掘的壁畫內和崖畫中,可以看容到狩獵圍捕、信號傳遞、祭天禱神等都和發音工具或節奏音響緊緊相連。僅從已經出土的文物便可證實:遠在先秦時期,就有了多種多樣的樂器。如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河南舞陽縣的賈湖骨笛,仰韶文化遺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塤,河南安陽殷墟中出土的石磬、木腔蟒皮鼓,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鍾、編磬、懸鼓、建鼓、枹鼓、排簫、笙、箎、瑟等等。這些古樂器向人們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而追溯中國樂器歷史的發展則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C. 樂器的歷史變遷

古箏是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它就盛行於陝西、甘肅一帶,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他上書秦始皇時,曾描述了民間箏歌的生動場面:「夫擊瓮叩缶,彈箏搏髀而歌乎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茲後,箏常常因之而被稱為「秦箏」了。
箏的早期形制,據漢《風俗通》所引古音樂文獻《禮.樂記》的佚文,說是「五弦築身也」,但其時五行學說盛行,究竟是記錄的原始箏制還是臆測就不得而知了。現在一般認為,箏是由早期的五弦發展為漢代的十二弦箏,進而為隋唐的十三弦箏,明代增至十四、五弦,近代才出現了十六弦箏。
近年江西貴溪春秋崖墓群出土了兩張十三弦箏,這件珍貴的文物,彌補了早期文獻記載的不足,它表明古箏早已傳入中國南部,且其形制業已發展到了令人驚嘆的水平。使我們明白了十三弦箏並非產生於十二弦箏之後,而是早就與之並存的箏制了,只不過早期的十三弦箏多用之於雅樂,稱之為「頌琴」而已。
漢代早期對於真秦之聲的秦箏顯然是有所諱忌的,官方記載的音樂史志均未見著錄。但民間酒會卻往往以彈箏擊缶為全部的音樂活動,後世還盛傳著邯鄲女子秦羅敷彈箏作《陌上桑》之歌的故事,可見西漢時秦箏在民間已經流傳很廣了。
早期箏的表演形式,主要是彈唱的箏歌。隨著漢代相和歌的興起,古箏藝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最初由徒歌,進而為但歌,逐步發展成為六、七種絲竹樂器更相迭奏,歌手擊節唱和的「相和歌」,在未歌之前和弄後有所謂「五部弦」、「六部弦」,就是弦樂合奏的前奏和間奏曲。而箏、笛則是其中的主奏樂器。漢代還有《箏笛錄》的專書,記錄有「胡笳」等曲目,這是箏曲器樂化的開始。而後,又由相和歌產生了純器樂的「但曲」。 張永《元嘉正聲伎錄》(公元424——453)載有「但曲」七首:《廣陵散》、《黃老彈》,《飛龍引》、《大胡笳鳴》、《小胡笳鳴》,《鵑雞游弦》、《流楚窈窕》等,都是器樂合奏曲,同時也是箏獨奏曲。就這些曲子來說,都不是秦聲而是楚聲;其結構規模,比起西漢「無要妙之音、變羽之轉」的箏歌來,有了長足的進步。可以說,箏的崛起乃是隨著漢代晚期相和歌的興盛而獲得飛躍發展的。
表演藝術和樂器構造性能的進步總是相互促進的。漢魏相和樂的箏,已基本定型,一個六尺長的上圓下平的琴身,上張十二條弦,高高的柱子,弦急聲高,又多用骨甲代指,彈起來箏箏作響。比起聲音細微的七弦琴和體積笨重的瑟來,箏更是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樂器。演奏已有了「大興小附,重發輕隨」的勾搭及撮弦、促柱等手法,和今天的彈箏技巧已沒有多大差異了。這時演奏的曲目,既有前代的雅曲像《騶虞》、《鹿鳴》等,又有當代民間的新聲,正如《古詩十九首>>所說的:「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如神」,秦箏以其清新美妙的音樂傾倒了無數的詩人騷客,現存古代的箏賦的作者如侯瑾、阮禹、傅玄、賈彬、顧愷之等都是漢末、魏、晉時人;彈箏的名手,除了郝索、陸太喜等民間箏手外,魏文帝、游楚、桓伊、謝仁祖、何承天等王公貴人也競相習彈,蔚成風氣。這一時期是古箏藝術史上空前興盛發展的黃金時代。
在東晉、南北朝繼相和樂而起的清商樂中,箏更廣泛地用來演奏吳歌和荊楚西曲。有名的吳歌《上聲歌》,就是由於箏使用了「上聲促柱」的手法而得名;而《三洲》、《采蓮》、《烏夜啼>>等西曲也是箏常演奏的代表性曲目。可知古箏藝術是不斷吸收著民間音樂的營養而獲得旺盛的生命力的。
大約在梁陳之際十三弦箏逐漸興起,到了隋代,十三弦箏在雅樂中的地位已完全確立,但十二弦箏的傳統卻隨著清商樂而流入隋唐燕樂,直到唐末,才因清樂的衰微而為十三弦箏所取代,而其定弦的原則,卻被十三弦箏繼承下來了。如唐箏中的平調調弦法,其淵源無疑是來自魏晉的清商三調的。
十三弦箏在唐代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其普及的程度,甚至使有著深厚傳統的七弦琴音樂受到冷落。·彈箏名手輩出:薛瓊瓊、李青青、龍佐、常述本、史從、李從周,崔七等,她(他)們精妙的箏藝常為詩人們所稱頌。燕樂的興盛給秦箏藝術以更為廣闊的天地,有名的大麴,《秦王破陣樂》、《霓裳羽衣曲》、〈伊州》、《涼州》等,也都曾被吸收為箏的獨奏曲。開成中(公元839年)揚州崔氏女所彈的十首箏曲《迎君樂》、《槲林嘆》、《秦王賞金歌》、《廣陵散》、《行路難》、《上江虹》,<<晉城仙>>、〈絲竹賞金歌》、《紅璁影》、《思歸樂》,都是二十八至四十幾段的大麴;其調名有正商調、分絲調、小石調、雙柱調等。《樂府雜錄》說箏有宮、商、角、羽四調,臨時移柱用於二十八調,從上述十首曲的調名來看,民間箏樂的調弦法還不止於此數,由此可見高度發展的唐箏水平。
唐代雅樂中也使用著箏(稱為頌瑟),祖孝孫,張文收所考定的十二均旋宮之樂,使箏的旋宮性能得到進一步的系統完善。《治箏類要》中所載旋宮十二均,就是轉刊的唐代古箏的旋宮方法。
唐箏豐富的宮調形式和宏大的曲子結構,堪稱傳統箏樂的頂峰。隨著頻繁的文化交流,唐箏遠傳至邊陲域外;其緒餘下及宋代。影響所至,甚至北宋的琴瑟調品也在借用著箏的調弦方法而彈奏操弄的,這曾使得當時的雅樂家房庶為之感慨不已。南宋經五代、靖康戰亂,唐代的許多傳統音樂都已散亡,但宮廷燕樂中還有箏獨彈,領奏、合奏等多種形式,只此可見唐箏影響之一斑。
明代箏制已增至十四、五弦,音域有了進一步的擴大,只是由於復古思想的影響,箏被看作俗樂,樂人的地位低下,教坊樂戶、歌伎伶人,每被官府傳喚以箏歌侑觴,如江寧教坊的李節,善彈箏唱歌,受到作曲家和文人的賞識、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了。 士大夫既不屑為之,彈箏藝人僅靠口授心傳,又無力刊刻箏譜,在集諾之風最盛的明清五百餘年間,竟無一部箏譜傳世,由於沒有這個橋梁,至使前代不少箏樂傳統,日漸消亡,古曲目及多種定弦的方式,大都未能流傳下來。
元明戲曲說唱音樂的發展對箏樂有著很大的影響。明代中葉北方流行一種以箏、琵琶、三弦等樂器合奏與伴唱的「弦索」,其曲目有北詞清彈六十餘套。這種傳統表演方式,後來一直沿傳到近代。值得注意的是周亮工《書影》中詳細記錄了公元1506—1624年間三種不同的箏歌藝術:明武宗時教坊樂人梁三姑,彈箏獨步一時,她的表演,唱詞間夾有說白,更便於敷演故事情節。彈奏時「洪往舒歸,鯨駭鸞續,更時時罕折柱狀,已若風霧煙雨、共冷冷也」,她高超的技藝有著極為強烈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量。稍晚些時的田玉環,不是梁氏一派,她的箏藝更多受到姑蘇、太倉的琵琶和儀征、揚州的陳隋古調的影響,表演時演唱重於彈奏;劉弱彈箏則乾脆唱起甘州、桐城諸歌,如北風凄勁、戌土秋懷,正是秦箏慷慨悲歌的遺意。而他的演奏「連絲並撥,雨霰驚飛」,也有著很高的水平。據周亮工的見聞,明代末年再也見不到這樣的絕藝了。
秦箏自早年傳入中原,趙、鄭、楚、吳相繼流行,後來,隨著客家人的三次大遷陟,秦箏又傳至閩、粵。古箏藝術的花朵,遂遍及全國各地。流傳至各地的箏樂,由於地理環境、氣候、民俗、方言等因素長期的影響,並與當地民間音樂互相吸收融合,逐漸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格,在近代發展成為不同的流派。 最著名的有河南、山東、潮州、客家、浙江等幾大流派,其淵源都可以上溯到清代。這些流派不但具有著各不相同的代表性曲目,有著各具特色的音韻特點和演奏風格;有些在記譜上也有獨具的譜式,如山東的花字工尺譜,潮州的二四譜,這使源遠流長的古箏傳統藝術更為絢麗多彩。
這些流派的曲目由於歷史的和整理記錄的條件不同而多寡不一,如中州古調有六十餘首,漢阜古譜有四十餘首、齊魯花字工尺譜二十首、武林箏曲十首等。這批珍貴的遺產,是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古箏藝術的結晶,它不但是我國古箏藝術的寶貴遺產,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文化財富

爵士鼓(JAZZDRUMS)起源於美國。它是一套以鼓為主的組合性打擊樂器。由一人演奏始時專為爵士樂伴奏。
「爵士」二字,並非指英國皇室的勛位,而是一名早期美國黑人樂手的名字,全名為爵士波•布朗。早期的爵士樂是美國下層黑人們自娛自樂的音樂形式,當這位著名的黑人樂手演奏時,人們常常興奮的高呼「爵土,再來一個!」。後來,這種音樂就因這位黑人歌手而得名.習慣上稱做「爵士樂」了。

爵土鼓從外觀上看去就像一排架子上掛著很多鼓.鼓手演奏起來十分神氣、顯眼,抑揚頓挫的立體鼓點鏗鏘動聽。在我國,人們就按它的外型而習慣叫它「架子鼓」,鼓手的演奏俗稱「打架子鼓」。

最初期的爵上鼓非常簡單,只有大軍鼓、小鼓和軍鑔。人們把大軍鼓立放在地上,架起小鼓,用腳把大鼓踢響,再把一根棍子插在地上,掛上一片軍鑔。十九世紀中期,美國南北戰爭結束,能歌善舞的黑人從解散的軍隊那裡獲得不少樂器。如大小軍鼓、鈸鑔等,(這些樂器幾乎成了後來爵士樂中的主要樂器)天才的黑人把各類鼓鑔巧妙的組合在一起,就成了爵士鼓的雛型。他們把大軍鼓安上支架放在地上,配置一個能鼓動鼓面的踏板。再把小鼓和軍鑔分掛在大鼓的兩邊。這樣,一個人就能同時操縱多件打擊樂器。後來通過發展、改良,慢慢就演化成了現代的爵士鼓。隨著爵士樂的不斷發展。鼓手的技術也不斷提高,簡陋的裝置再不能適應樂隊和鼓手的需要,於是就在打擊樂組合中逐漸加入了幾個去掉響弦的小鼓,打起來嗵嗵嗵嗵,與大鼓、小鼓交相呼應十分動聽,後來就以它們發出的聲音命名為「嗵嗵」(TOM—TOM)。我國的習慣叫法為「嗵嗵鼓」,因為嗵嗵鼓的型制很像水捅,有的也叫它「桶鼓」。隨著爵士樂的發展,能夠連動的踩鑔也加了進來。直至發展到型制健全、操縱方便、具有兩面大鼓、七八面嗵鼓、八九面吊鑔的世界性打擊樂器了。

D. 中國民族樂器發展史

中國民族樂器,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僅從己出土的文物可證實:遠在先回秦時期,就有了多種多樣的答樂器。如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河南舞陽縣的賈湖骨笛(最早的笛子距今8000年左右),仰韶文化遺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塤,河南安陽殷墟中出土的石磬、木腔蟒皮鼓;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公元前433年入葬)出土的編鍾、編磬、懸鼓、建鼓、枹鼓、排簫、笙、箎、瑟等等。這些古樂器向人們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

E. 樂器的來歷

歷史上的所謂琵琶,並不僅指具有梨形共鳴箱的曲項琵琶,而是多種彈撥樂器,形狀類似,大小有別,象現在的柳琴,月琴,阮等,都可說是琵琶類樂器。其名「琵」「琶」是根據演奏這些樂器的右手技法而來的。
琵琶又稱「批把」,最早見於史載的是漢代劉熙《釋名. 釋樂器》:「批把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意即枇把是騎在馬上彈奏的樂器,向前彈出稱做批,向後挑進稱做把;根據它演奏的特點而命名為「批把」。在古代,敲、擊、彈、奏都稱為鼓。當時的游牧人騎在馬上好彈琵琶,因此為「馬上所鼓也」。大約在魏晉時期,正式稱為「琵琶」。

琵琶由歷史上的直項琵琶及曲項琵琶演變而來,據史料記載,直項琵琶在我國出現得較早,秦、漢時期的「秦漢子」,是直柄圓形共鳴箱的直項琵琶(共鳴箱兩面蒙皮),它是由秦末的弦鞀發展而來的。「阮咸」或「阮」是直柄木製圓形共鳴箱,四弦十二柱,豎抱用手彈奏的琵琶。晉代阮咸善奏此樂器,故以其名相稱,即今天的阮。

南北朝時,通過絲綢之路與西域進行文化交流,曲項琵琶由波斯經今新疆傳入我國。曲項琵琶為四弦、四相(無柱)梨形,橫抱用撥子彈奏。它盛行於北朝,並在公元6世紀上半葉傳到南方長江流域一帶。
笛子的由來
笛子的起源非常古老。很久以前,我國就有關於「笛子」的記載。 《風俗通》記載為漢武帝時丘仲制笛。馬融《長笛賦》則說是出自羌,本四孔,京房加一孔、 《說文》在詮釋「笛」字時說:「笛,七孔篇,羌笛三孔。」《樂府雜錄》的記載更乾脆: 「笛,羌樂也。」杜佑的《通典》中也有「漢靈帝好胡笛」的記錄……從這些材料看來,關於笛的起源問題,已不能詳號、笛這一管樂器的來歷,盡管有很多說法,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說法是漢朝時張騫通西域後,從新疆、中亞細亞一帶傳入。
笛在外國起源同樣很古老,最值得我們注目的是公元14至15世紀間,西班牙殖民者將秘魯等地的固有文化做了最徹底的摧毀、在這以前,秘魯本地的印第安人建立了「印加王國」,印加人有高度發達的文化,考古學家在出土的印加文物中發現,印加人擁有各式各樣的樂器,其中就有很多笛子,而且還有由不同材料(如獸骨和陶土)精工製造的笛、從地理環境看,這些笛和其他樂器,都是印加人的創造,不大可能由另外什麼地方傳來。由此看來笛確實是一個極古老的民間樂器。

F. 樂器文化包括哪些內容

中國傳統抄樂器和器樂,歷史久遠,種類浩繁。河南省舞陽縣賈湖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能吹七聲音階和演奏樂曲的骨笛,距今已有7000多年歷史。原始社會時期,除骨笛之外,已有實物可見的樂器還有骨哨、陶塤、陶鍾和石磬。先秦時期,編鍾、編磬、銅鼓、鏞、鉦、鈴、缶、柷、敔、鞀、鼓、琴、瑟、築、籥、管、篪、篪、竽等樂器,得到普遍使用,「琴瑟之樂」、「鍾磬之樂」,是此期的主要樂種。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樂器又新出現蘆笙、笳、角、笛、篳篥、箏、直項琵琶(阮咸)、箜篌等,鼓吹樂和古琴音樂在此時期引人注目。隋唐宋元時期,新出現的重要樂器是曲項琵琶、奚琴、三弦、嗩吶等。小型器樂合奏如細樂、清樂之類亦得到發展。明清至近代,包括變體在內的各種樂器,數量已達百種以上。除許多樂器均能獨奏之外,弦索樂、絲竹樂、蘆笙樂、吹打樂、清鑼鼓等器樂合奏形式,亦出現眾多種類並在演奏技藝上達到較高水準。

銅壺樂舞圖案中的「鍾磬之樂」

G. 古代樂器製造有怎樣的悠久歷史

我國古代樂器製造歷史悠久,有很多著名的樂器,其中骨哨、編鍾、箜篌,對聲學原理的運用回比較典型,在我國和答世界音樂史上都獨具特色。我國古代研究樂音數學規律的律學相當發達。尤其是到了明代,律學家朱載堉創造的「十二平均律」,是音樂聲學的偉大成就。魏晉時期「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是七賢中的音樂大師。他擅長於吹嘯,經常盤腿而坐,嘯歌不停,意氣酣暢,洋洋而自得。從他口中發出綿長而清越的聲音,可以傳到幾百米以外。嘯的發音要領是「撮口」,是一種原生態音樂,是一種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我國的骨哨,則是世界最上古老的吹奏樂器。骨哨是截取鳥、禽類中段肢骨加工而成的,長度4厘米至12厘米不等,直徑約為一厘米,中間鏤空,哨器略有弧度,器身略呈弧曲。

河南省舞陽的賈湖遺址出土的「賈湖骨笛」,其年代的上限為距今9000年,這是新石器時代的遺物,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樂器。骨哨出土時腔內插有一肢骨,將有孔的一段放入嘴裡輕吹,同時抽動腔內肢骨,可以用來調節音調。

可見,樂器製造在我國可謂歷史悠久。除了骨哨外,編鍾、箜篌等,也是我國古代製造的工藝精湛的樂器。

朱載堉

H. 樂器發展史

細說中國樂器發展史

遠古時期

以狩獵及歌舞伴奏為主,用的是打擊樂器,如磬、陶鍾、銅鍾、祝、敔、管、篪、笙、、等,在基本上沒有太大的發展,但遵循著由不定音到固定音、種類少到多、不定型到定型、、等等途徑。至於弦樂器則尚無任何證據可加以證明是否存在。

夏商時期

樂器增多,如婸鼓、鈴、編鍾、塤、龠、言、、、等,出現的是有定音的擊樂器和多管樂器,漸漸地人們也掌握了純四度、大小三度、大二度及小二度的音程關系。至於弦樂器在商代尚無正確資料可證明其有無。

先秦時期

樂器不但增加,如擊樂器:鼓、鍾、鏞、雅、祝、簧、築、、,吹奏樂器:簫、管、龠、笙、塤、笛、竽、、,彈弦樂器:琴、瑟、箏等,表達的性能更加提高,在絕對音高、調性功能、移宮換調等方面,逐漸形成明確的概念,」八音」的分類法也在此時形成。

秦漢隋唐時期

樂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彈奏樂器(如琴、瑟、箜篌、琵琶、五弦琵琶、、、)得到空前的繁榮與發展。琵琶則是唐代最為重要的樂器,專以演奏宮廷燕樂為主。漢代開始琵琶類樂器使用了平均律,且急速發展,鼓吹樂也以一獨立的重要音樂形式出現,古琴獨奏技術也慢慢地向前發展。

遼、宋、西夏與金時期

繼承隋唐樂器,廣泛地應用弦樂器(如嵇琴、軋箏),另有新樂器的產生,如義手笛、羌笛、簫管等吹奏樂器以及葫蘆琴、、等弦樂器,還有流行在西北邊區的馬尾胡琴。由於說唱音樂與戲劇音樂等聲樂藝術的發展,吹奏樂器不斷地產生,擦弦樂器也開始受到重視。

元代時期

在元統治初期的對內外戰爭,客觀上引起國內各民族間,及本國與外國文化的交流。這時期出現了新的樂器,如三弦、火不思、七十二弦琵琶、魚鼓、雲璈、、、等。在樂器上乃有以弦樂器為主的合奏形式。

明清時期

樂器有較大發展與集中,特別是胡琴類擦弦樂器(如二胡、京胡、板胡、馬頭琴、、、)與嗩吶蘆簧樂器。笙與古琴兩類由於復古勢力的勃興,加上其古典價值,在國家音樂方面佔了重要地位,琵琶則在六朝與隋唐的黃金時代過後,便逐漸消失了其權威樂器的地位。

民國時期

西洋音樂在十九世紀後期開始對中國音樂發生影響,掀起了中國樂器改革的風潮,促使中國音樂步向另一個復雜之前程。

I. 樂器歷史知多少:嗩吶起源何方

最初的嗩吶是流傳於波斯、阿拉伯一帶的樂器,就連嗩吶這個名稱,也是古代波斯諾Surnā的音譯。嗩吶大約在公元三世紀在中國出現,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第38窟中的伎樂壁畫已有吹奏嗩吶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時代,傳到中國中原地區。
曾譯作「鎖吶」、「銷吶」、「蘇爾奈」、「鎖奈」、「唆哪」等名。
關於嗩吶的起源,一說,三世紀新疆拜城柯爾克茲石窟(約265-420)的壁畫上已有演奏嗩吶的樂伎的形象。另一說,金元時期傳入中原,也稱「嗩叭」、「號笛」。明清時期廣泛流傳於民間,多用於婚喪喜事的吹打樂隊中,也用作民間歌舞和戲曲的伴奏樂器。
嗩吶史料始見於明代。明·王圻《三才圖會》:「鎖奈,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銅為之,管則用木。」「當軍中之樂也,今民間多用之。」
清代嗩吶在宮廷被列入回部樂,也用於大駕鹵簿。因兩端都用銅制,又稱「金口角」。後衍生出大嗩吶、中嗩吶和小嗩吶等形制。
各民族,各地區的雙簧類樂器的形體大小不一,名稱也各異。形體相對較小的稱「海笛」。
自緬甸傳入的較大的稱「聶兜姜」。西藏佛教所用嗩吶,也稱「得梨」。嗩吶音量較大,音色高亢,富有穿透力。適於表現熱烈歡快的音樂風格,但不少民間藝人也能用雙唇壓緊哨片,控制氣息,吹出柔潤的弱音(也稱「簫音」)來表現抒情或悲哀的情緒。
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嗩吶的記載: 明代正德年間(1506~1521)嗩吶已在中國普遍應用。明代武將戚繼光(1527~1587)曾把嗩吶用於軍樂之中。在他《紀效新書·武備志》中說:」凡掌號笛,即是吹嗩吶。」
明朝王磐《朝天子·詠喇叭》則是描述嗩吶最好的文章:「喇叭,嗩哪,曲兒小,腔兒大。來往官船亂如麻,全仗你抬身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裡去辨仕么真共假?眼見得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得水盡鵝飛罷。」
明代後期,嗩吶已在戲曲音樂中佔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過場曲牌。而在以戲曲音樂為基礎的民間器樂中,嗩吶也成為離不開的樂器。
到了清代,嗩吶稱為「蘇爾奈」,被編進宮廷的《回部樂》中。今天嗩吶已成為中國各族人民使用頗廣的樂器之一。
我國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嗩吶藝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J. 中國樂器發展史

1、遠古時期

以狩獵及歌舞伴奏為主,用的是打擊樂器,如磬、陶鍾、銅鍾、祝、敔、管、篪、笙、、等,在基本上沒有太大的發展,但遵循著由不定音到固定音、種類少到多、不定型到定型、、等等途徑。

2、夏商時期

樂器增多,如婸鼓、鈴、編鍾、塤、龠、言、、、等,出現的是有定音的擊樂器和多管樂器,漸漸地人們也掌握了純四度、大小三度、大二度及小二度的音程關系。

3、先秦時期

樂器不但增加,如擊樂器:鼓、鍾、鏞、雅、祝、簧、築、、,吹奏樂器:簫、管、龠、笙、塤、笛、竽、、,彈弦樂器:琴、瑟、箏等,表達的性能更加提高。

4、秦漢隋唐時期

樂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彈奏樂器(如琴、瑟、箜篌、琵琶、五弦琵琶、、、)得到空前的繁榮與發展。琵琶則是唐代最為重要的樂器,專以演奏宮廷燕樂為主。漢代開始琵琶類樂器使用了平均律,且急速發展。

5、遼、宋、西夏與金時期

承隋唐樂器,廣泛地應用弦樂器(如嵇琴、軋箏),另有新樂器的產生,如義手笛、羌笛、簫管等吹奏樂器以及葫蘆琴、、等弦樂器,還有流行在西北邊區的馬尾胡琴。

6、元代時期

在元統治初期的對內外戰爭,客觀上引起國內各民族間,及本國與外國文化的交流。這時期出現了新的樂器,如三弦、火不思、七十二弦琵琶、魚鼓、雲璈、、、等。

7、明清時期

樂器有較大發展與集中,特別是胡琴類擦弦樂器(如二胡、京胡、板胡、馬頭琴、、、)與嗩吶蘆簧樂器。笙與古琴兩類由於復古勢力的勃興,加上其古典價值,在國家音樂方面佔了重要地位。

(10)樂器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樂器歷史:

樂器是人類早在原始時期已擁有的文明財富之一。圍繞樂器的來歷,自古以來中外均有許多傳說和神話,並長期被據為樂器的起源與發展之說。

如中國許多古書記載:「女媧作簫」、「女媧作笙」、「伏羲作簫」、「伏羲作琴」、「庖犠氏作瑟」、「倕作鍾」、「伶倫入昆倫山采竹為笛」、「黃帝命伶倫鑄十二鍾」、「黃帝殺虁以其皮為鼓」等。

所述均為公元前四、五千年前的事,尚未或剛剛進入銅器時代,不可能有笙簧和鑄鍾等工藝很復雜的產品。那時的人對絕對音高可能有些概念,但對樂律未見有多少認識,象上述那些復雜的旋律性樂器不可能出現那麼早。

那些傳說中的人物,是否實有其人,至今史學上仍存疑待探索。所述樂器實有其物,但任何人不可能一下子造出那樣完美的樂器。樂器都是逐步演進的。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擁有樂器,是無疑的。據考,中國在遠古時期(約公元前21世紀前),已有一些土鼓、磬、鍾鈴、骨哨、葦籥、塤等。

可能還有苓、管、篪、笙。至夏商(公元前21世紀前至前11世紀),除此前的樂器得到發展,如出現定音的編鍾、編磬,以及鞀、言(大簫)、笙等,說明已有初淺的音高音程概念。

到周代,見於記載的樂器約近70種(有重名的),出現了對樂器分類的「八音」,有了琴、瑟等撥弦樂器。

閱讀全文

與樂器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