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山西的歷史發展

山西的歷史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02 00:32:16

Ⅰ 山西的歷史沿革

「女媧補天」的傳說發生在山西,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為活動的主要地區。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遺址表明,在舊石器時代山西已有了人類繁衍生息。
堯、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內建都立業。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政權夏朝建立在晉南。
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統治區。周代,晉國由山西境內崛興。晉文公曾為春秋五霸之一。
秦、漢、魏、晉時期,山西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南北朝時期,山西是北朝統治的中心地帶,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為都,東魏、北齊曾以晉陽(今太原)為「別都」、「陪都」。
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認為是「龍興」之地,封太原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
宋朝時期,山西是中國北方的主要發達地區。元代,全國共11個行省,山西與山東、河北,並稱為元朝「腹地」,大同、平陽(今臨汾)、太原三城則成為黃河流域的著名都會。
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後,山西的經濟、文化發展受到嚴重破壞。
山西作為革命老區,在1921年,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高君宇在太原組建社會主義青年團,開展革命活動。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後,毛澤東率領紅軍主力渡河東征,在晉西、晉中、晉南各地遍撒革命火種。
抗戰爆發後,八路軍三大主力挺進山西,創立了敵後抗日根據地。八年抗戰中,山西是全國抗戰的重要戰略支點;山西地方黨組織培養了15萬名共產黨員,根據地向八路軍輸送了60萬熱血青年。
解放戰爭期間,山西成為支援全國解放的戰略基地,廣大民眾積極支援前線,大批地方幹部南下或東進、西進,奔赴新區。
1949年4月,山西全省解放。9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

Ⅱ 山西的發展史

山西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美稱,還被譽為「華夏文明的搖籃」。「女媧補天」的傳說就發生在山西。華夏民族的始祖黃帝和炎帝都曾在山西活動。我國上古時代的三個帝王堯、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為「堯都平陽(今臨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濟市)」、「禹都安邑(今夏縣)」。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北魏時,大同(當時稱平城)曾作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時。隋朝末年,李淵父子起兵晉陽(今太原市),繼而奪取長安,建立唐朝,後把太原定為大唐帝國的北都。元末明初,中原連年戰亂,災荒頻繁,而山西尤其是晉南一帶,經濟繁榮,人口稠密,成為明初向外移民的主要地區。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內,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幾次。洪洞縣大槐樹是當時一個主要移民站。全國不少地方流傳的「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即由此而來。明清時期,晉商和山西票號的崛起,著稱中外。
西河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遺址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了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傳說中的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為活動的主要地區。中國史前三大偉人堯、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內建都立業。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政權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統治區。周代,晉國由山西境內崛興,晉文公曾為春秋五霸之一。秦、漢、魏、晉時期,山西無論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南北朝時期,山西是北朝統治的中心地帶,而且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為都,之後的東魏、北齊也曾以晉陽(今太原)為「別都」、「陪都」,這對促進山西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認為是「龍興」之地,一直把山西作為唐帝國的腹臟地區,封太原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有唐一代,山西一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發達的經濟、文化稱著於世。到五代十國,山西仍然對中國北方的政治、軍事形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宋遼時期,山西進一步繁榮,是中國北方經濟、文化的主要發達地區。元代,全國共11個行省,山西與山東、河北,並稱為元朝「腹地」,大同、平陽(今臨汾)、太原三城則成為黃河流域的著名都會。當時山西商業的發達、經濟的繁榮、文化的昌明,曾受到當時來中國旅行的義大利偉大旅行家馬可

Ⅲ 山西省的名稱經歷了怎樣的歷史變遷

山西省的名稱變遷:
1、並州。
山西古屬冀州之域,虞舜以冀州南北太遠,分置並州。應邵曰:「地在兩谷之間,故曰並州。」《周禮·職方》:「正北曰並州,其山鎮曰恆山,藪曰昭余祁,川曰滹沱、嘔夷;浸曰淶、易。」據《輿地廣記》載,周代並州包括今山西全境和河北、內蒙部分地區。

2、晉
山西在春秋時為晉國,故後世簡稱山西為晉。晉為西周侯國,周成王封其弟叔虞於唐,傳子燮父,因地鄰晉水,改國名為晉。晉極盛時,疆域有今山西大部地區、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陝西的一角。晉曾為春秋五霸之一。

3、三晉
公元前376年晉國為韓、趙、魏三家所瓜分,時稱韓、趙、魏為三晉。《商君書·徠民》:「秦之所與鄰者,三晉也。」《戰國策·趙策》:「三晉合而秦弱,三晉離而秦強。」

4、郡縣時期
戰國時趙、魏、韓等國已經開始設置郡縣,到秦代,山西境內置太原、上黨、河東、雁門、代等郡。漢武帝元封中年置並州,統領太原、上黨、雁門、定襄、西河、雲中六郡;其時,河東郡屬司隸,代郡屬幽州。東漢時,並州始治晉陽。其後十六國、南北朝大致如此。

5、山西
隋煬帝以李淵為山西河東道慰撫大使,山西之名始於此。

6、河東路
宋太平興國四年(979)滅北漢,改置河東路(由漢代河東郡名而來)。金為河東、西京兩路,天會六年(1128)又分河東路為河東南路、河東北路。

7、山西省
元代,全國共11個行省,山西與山東、河北,並稱為元朝「腹地」。明洪武元年(1368)置山西行中書省,九年(1376)改為山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轄太原、大同、平陽、澤州、潞安、汾州六府,遼、沁二直隸州。清為山西省,領太原、平陽、蒲州、潞安、汾州、澤州、大同、寧武、朔平九府,平定、忻、代、保德、霍、解、絳、隰、沁、遼十州,歸化城、寧遠 托克托、清水河、薩拉齊、和林格爾六廳。1949年9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

Ⅳ 山西歷史文化

山西歷史文化脈絡清晰,框架完整;山西文明進程從未間斷,影響深遠。山西歷史從舊石器時代發端,歷經堯舜禹和夏商周
數千年的演進,到晉國和三晉時期已經形成有別於其他地域文化的顯著特徵。秦漢以來,山西歷史文化更加多姿多彩,燦爛輝煌

。山西歷史文化的完整性、先進性和藝術性,對中華民族的形成發揮了重要作用,對華夏五千年文明產生了巨大影響,也使山西

成為地方文化特色最濃厚的地區之一。

山西是華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區域之一。史書中最早出現的「中國」一詞,指的就是上古虞舜時代的山西南部。在中國本土發

生的文明中,從堯舜禹到夏商周,山西地區的文化傳承從未間斷。

自古以來,山西就是中原華夏族與北方各民族文化交匯的天然通道,是中原農耕經濟與北方游牧經濟沖撞對接的前沿陣地。

上古時期,中原各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不斷增強,使得北方各民族逐漸融合於華夏族,接受了較為先進的華夏文化。到春秋後期

,雙方的界限幾近消失。在明清時期的五個多世紀里,山西商人從鹽業起步,發展到棉、布、糧、油、茶、葯材、皮毛、金融等

各個行業,並把商貿活動由故里擴展到全國各地,甚至遠及今天的蒙古共和國、俄羅斯、朝鮮、日本等國。晉商的魄力之大、足

跡之遠、財富之巨,讓世人認同了「無西不成商」的歷史事實。

山西地區的歷史演進,聯系貫通了上下五千年的華夏文明,留下的3.5萬處文物古跡,國保單位119處,居全國第一。因此,

山西最有資格成為世人了解和欣賞華夏文明的「主題公園」。

山西歷史文化具有不斷變革和進步的鮮明特色,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山西歷史文化的發展證明,社會的變革和進步,既以

先進思想為依據,又是新思想的搖籃。

春秋戰國時期,山西成為戰國法家、縱橫家、名辯家和兵家的發源地,也是先秦早期儒家的重要支脈,由此形成蔚為大觀的

三晉儒學。這些進步思潮同處於百家爭鳴的時代,不僅有相互的砥礪和激盪,也有相互的補充和促進,共同創造了具有進步特色

的三晉文化。

在距今兩三萬年前的朔州峙峪文化遺存中,發現了數百件表面刻有人工痕跡的骨片,說明峙峪人可能開始了原始的雕刻藝術

。從舊石器向新石器過渡時期的吉縣柿子灘遺址上,有兩處岩畫被視為人類最早的藝術珍品。距今四五千年的陶寺遺址中,出土

了屬於早期夏文化的鼓和磬,太原義井出土的一音孔和二音孔陶塤屬於新石器時代的樂器。晉國大音樂家師曠以琴技和音律聞名

,趙國人荀子則創立了藝術理論。離石的漢畫像石,蒲津渡的唐朝黃河鐵牛,元代晉南雜劇,都表明山西在人類文明演進中一直

位居世界東方藝術苑林的前列。在眾多的藝術門類中,山西古建築及其依託古建而留存的壁畫、雕塑和石窟藝術,古城和民居建

築藝術,成就更為突出,特色更加鮮明。

Ⅳ 山西歷史

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美稱。西河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遺址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了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傳說中的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為活動的主要地區。中國史前三大偉人堯、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內建都立業。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政權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統治區。周代,晉國由山西境內崛興,晉文公曾為春秋五霸之一。秦、漢、魏、晉時期,山西無論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南北朝時期,山西是北朝統治的中心地帶,而且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為都,之後的東魏、北齊也曾以晉陽(今太原)為「別都」、「陪都」,這對促進山西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認為是「龍興」之地,一直把山西作為唐帝國的腹臟地區,封太原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有唐一代,山西一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發達的經濟、文化稱著於世。到五代十國,山西仍然對中國北方的政治、軍事形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宋遼時期,山西進一步繁榮,是中國北方經濟、文化的主要發達地區。元代,全國共11個行省,山西與山東、河北,並稱為元朝「腹地」,大同、平陽(今臨汾)、太原三城則成為黃河流域的著名都會。當時山西商業的發達、經濟的繁榮、文化的昌明,曾受到當時來中國旅行的義大利偉大旅行家馬可·波羅的盛贊。明代,山西的商業迅猛發展,曾領全國之先。特別是晉商十分活躍,威震海內外,其足跡東出日本,北抵沙俄。最著名的是山西票號,可謂中國金融之鼻祖。
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後,山西的經濟、文化發展受到嚴重破壞。但是,山西人民英勇地抗擊了外敵的侵略。特別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山西人民進行了更加頑強的斗爭,在三晉大地上譜寫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百團大戰、平型關大捷、上黨戰役永垂青史。1949年4月,全省解放。9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從此揭開了山西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新篇章。幾十年來,山西人民為全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為重大貢獻。
黃河流經山西,孕育了無數英雄豪傑、仁人志士。在中國的各個歷史時期,山西曾涌現出許多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家、歷史學家。最著名的有春秋時期的霸主之一晉文公重耳,有中國唯一的女皇帝、唐代傑出的政治家武則天,有中國的「武聖」、三國時期名將關羽,有唐朝名相狄人傑、裴度,有抗擊匈奴而名垂青史的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有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的作者、宋代著名史學家司馬光,有創立"制圖六體"的西晉地圖學家裴秀,有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唐代著名詩人王勃、王之渙、王維、王昌齡、白居易,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政治改革家柳宗元,有金朝文學家、詩人元好問,有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戲曲家關漢卿、白樸、鄭光祖,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學家、醫學家、書畫家傅山;清末維新派揚澤秀以及戊戌六君子譚嗣同、劉光弟等。可以說,山西是人傑地靈,代不乏人。而其中晉商的足跡更是踏遍華夏、享譽全球。<BR> 山西是厚重的黃河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古人類文化遺址、帝都古城、寶剎禪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畫、古塔古墓、佛道聖地、險堡關隘以及革命文物、史跡等,從北到南、珠串全省,構成了山西古今兼備,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目前,全國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築物70%以上在全省境內,具有珍貴價值的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就有119多處。如佛教聖地五台山、應縣木塔、雲岡石窟、永樂宮壁畫、運城關帝廟、永濟普救寺、洪洞廣勝寺等在國內外都很著名。山西民歌、民謠舞蹈、民間傳說、民間工藝等具有獨特的魅力。
山西是革命老區,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具有勤與儉的民風。劉胡蘭精神、大寨精神、太舊精神、李雙良精神激勵著人們為爭取新生活不斷艱苦拚搏。

Ⅵ 山西古代歷史

您好 歷史文化
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在這片土地上,10萬年前就有人類生息繁衍,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遺址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了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周朝時,山西是唐國的領地。後來唐叔虞的兒子燮父因唐國臨晉水,改國號為晉。春秋時,山西是五霸之一的晉國。戰國時,瓜分了晉國的韓、趙、魏三國,與秦、楚、齊、燕並稱為戰國七雄。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山西設有太原、上黨、河東、雁門、代郡等五郡。到隋時,太原是黃河流域僅次於長安和洛陽的第三大城市。隋末 ,李淵父子起兵於太原 ,建都長安後,把太原尊為「北都」,意即「別都」。五代時期,後唐 、後晉 、後漢和北漢都是以山西為根據地起家。在中國封建社會期間,山西的地位舉足輕重,而且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越是亂世越是顯得重要 ,誰擁有了山西,誰就可以稱雄天下。所以,清人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指出:天下形勢,必有取於山西。金元時期,山西的經濟、文化在中國北部居領先地位。明代時,設山西行中書省於太原,後改為承宣布政使司,統管山西五府三州。清代,開始稱為山西。 山西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美稱,還被譽為「華夏文明的搖籃」。「精衛填海」、「女媧補天」、「禹鑿孟門」的傳說就發生在山西。中國上古時代的三個帝王堯、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為「堯都平陽(今臨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濟市)」、「禹都安邑(今夏縣)」。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北魏時,大同(當時稱平城)曾作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時。隋朝末年,李淵父子起兵晉陽(今太原市),繼而奪取長安,建立唐朝,後把太原定為大唐帝國的北都。元末明初,中原連年戰亂,災荒頻繁,而山西尤其是晉南一帶,經濟繁榮,人口稠密,成為明初向外移民的主要地區。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內,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幾次。洪洞縣大槐樹是當時一個主要移民站。全國不少地方流傳的「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即由此而來。明清時期,晉商和山西票號的崛起,著稱中外。 傳說中的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炎帝、蚩尤(人文三祖)都曾把山西作為活動的主要地區。中國史前三大偉人堯、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內建都立業。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政權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統治區。周代,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在山西境內崛起。秦、漢、魏、晉時期,山西無論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南北朝時期,山西是北朝統治的中心地帶,而且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為都,之後的東魏、北齊也曾以晉陽(今太原)為「別都」、「陪都」,這對促進山西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認為是「龍興」之地,一直把山西作為唐帝國的腹臟地區,封太原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有唐一代,山西一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發達的經濟、文化稱著於世。到五代十國,山西仍然對中國北方的政治、軍事形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宋遼時期,山西進一步繁榮,是中國北方經濟、文化的主要發達地區。元代,全國共11個行省,山西與山東、河北,並稱為元朝「腹地」,大同、平陽(今臨汾)、太原三城則成為黃河流域的著名都會。當時山西商業的發達、經濟的繁榮、文化的昌明,曾受到當時來中國旅行的義大利偉大旅行家馬可•波羅的盛贊。明代,山西的商業迅猛發展,曾領全國之先。 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後,山西的經濟、文化發展受到嚴重破壞。但是,山西人民英勇地抗擊了外敵的侵略。特別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山西人民進行了更加頑強的斗爭,在三晉大地上譜寫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上黨戰役永垂青史。1949年4月,全省解放。9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從此揭開了山西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新篇章。幾十年來,山西人民為全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為重大貢獻。 黃河流經山西,孕育了無數英雄豪傑、仁人志士。在中國的各個歷史時期,山西曾涌現出眾多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家、歷史學家。最著名的有春秋時期的霸主之一晉文公重耳,有中國唯一的女皇帝、唐代傑出的政治家武則天,有白袍將軍薛仁貴,有中國的「武聖」、三國時期名將關羽、張遼,有唐朝名相狄仁傑、裴度,有抗擊匈奴而名垂青史的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有創立「制圖六體」的西晉地圖學家裴秀,有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王勃、王之渙、王維、王昌齡,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政治改革家柳宗元,有宋朝著名政治家司馬光、有金朝文學家、詩人元好問,有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戲曲家關漢卿、白樸、鄭光祖,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學家、醫學家、書畫家傅山,被嘉靖帝譽為「天下直臣」的高金,清末維新派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楊深秀,等。山西,人傑地靈,代不乏人。而其中晉商的足跡更是踏遍華夏、享譽全球。 希望對您有幫助 謝謝採納

Ⅶ 山西省有什麼歷史發展故事嗎

道教在山西發展形成,大約在東漢時期,道教在山西省基本已經形成。

Ⅷ 山西的歷史由來是什麼

山西省,省會太原市,位於中國華北地區,東邊是河北省,西邊是陝西省,南邊是河南省,北部是內蒙古,山西地區總面積15.67萬平方千米,佔中國總面積的1.6%,常住人口3729.22萬人。2019年,山西省地區生產總值(GDP)是17026.68億元,位居全國省份21位。

山西地圖簡圖

北魏統一黃河流域,結束了北方四分五裂的局面,山西為北魏領地。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山西絕大部分為東魏領地,南部余部為西魏領地。後來,北齊取代了東魏,北周取代了西魏。公元577年,北周滅北齊,山西地區為北周領地。

隋朝建立後,起初在地方取消了郡一級建制,在要沖諸州設總管府,以州刺史兼總管,統領鄰近數州。山西境內並州、代州、隰州、朔州設總管府。後來又改州為郡,地方實行郡縣兩級制。山西及周邊河北、內蒙古一帶為太原郡、定襄郡、馬邑郡、雁門郡、婁煩郡、西河郡、離石郡、上黨郡、長平郡、臨汾郡、龍泉郡、文城郡、河東郡、正平郡分轄。

隋煬帝以李淵為山西河東道慰撫大使,山西的名稱就是來源於此。唐高祖李淵在太原起兵,建立了大唐王朝。五代十國時期,劉崇在太原稱帝,建立北漢政權。

公元979年,北宋滅亡北漢後,設立河東路,公元1044年,遼國在山西地區北部設立西京道。金國統治山西時期,為河東、西京兩路,1128年,河東路分為河東南路、河東北路。

元朝時期,將全國劃為11個行省,山西、山東、河東為元朝腹地,屬中書省。

明朝時期,公元1368年,山西地區為山西行中書省,公元1376年,改為山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管轄太原、大同、平陽、澤州、潞安、汾州六府,遼、沁二直隸州。其時,山西等處按察司分設冀寧、冀南、冀北、河東四道,兼察諸府、州,是為省設道的開始。

山西省旅遊地圖

清朝時期,山西地區為山西省,明朝和清朝時期,山西的商人發展非常迅速,被稱為晉商,也是中國歷史上三大商幫之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山西的票號。

民國時期,山西地區為晉系軍閥首領閻錫山的管轄地區。

1949年4月,山西地區全省解放。

截至2020年,山西省共管轄11個地級市,市轄區25個、縣級市11個、縣81個。省會太原市,其他城市分別是: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陽泉市、呂梁市、晉中市、長治市、晉城市、臨汾市、運城市。

Ⅸ 山西的歷史

隋朝建立後,起初在地方取消了郡一級建制,在要沖諸州設總管府,以州刺史兼總管,統領鄰近數州。山西境內並、代、隰、朔4州設總管府。後來又改州為郡,地方實行郡縣兩級制,最多時全國置190郡。山西及周邊河北、內蒙一帶為太原、定襄、馬邑、雁門、婁煩、西河、離石、上黨、長平、臨汾、龍泉、文城、河東、正平14郡分轄,其中14郡治所均在山西,山西境內置有90餘縣。
唐高祖李淵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山西被唐高祖認為是「龍興」之地,封太原為唐王朝的「北都」。
宋代,山西是中國北方的主要發達地區。
元代,全國共11個行省,山西與山東、河北,並稱為元朝「腹地」,大同、平陽(今臨汾)、太原三城則成為黃河流域的著名都會。

Ⅹ 山西居民的歷史發展

1、水有源,樹有根,人有血脈宗親。那麼,你來自何方呢?——可曾聽祖輩們念叨過:問我
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里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數百年來這些
民謠在我國廣大地區祖輩相傳,婦幼皆知。古大槐樹處位於洪洞縣城,是聞名全國的明代
遷民遺址,海內外數以億計的古槐後裔尋根祭祖的聖地。幾個世紀以來,古大槐樹被當作「
家」,被稱作「祖」,被看作「根」,成為億萬人心目中的故鄉。
2、 據《洪洞縣志》和《明史》記載:元朝末年,元政府連年對外用兵,對內實行民族壓迫
,加之黃淮流域水災不斷,飢荒頻增,終於激起連綿十餘年的紅巾軍起義。元政府予以殘
暴的鎮壓,爭域奪地的殊死之戰時有發生,兩淮、山東、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
兵燹的創傷未及醫治,明初"靖難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魯、豫、皖諸地深受其害,幾成
無人之地。在中原戰亂時,蒙古地主武裝察罕貼木兒父子統治的「表裡山河」——山西,
卻是另外一種景象,相對顯得安定,風調雨順,連年豐收,四境安謐。較之於相鄰諸省,
山西經濟繁榮,人丁興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難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
地區。洪洞等地土沃水足,人煙尤為稠密。明朝為了鞏固新政權和發展經濟,便大量從山
西往外地遷民,凡「丁多田少」及「有丁無田」之家,都在遷移之列。從洪武初年至永樂
十五年,五十餘年期間組織了十八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
晉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處,而洪洞又是當時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據記載,明朝時
在洪洞城北二華里的賈村西側有一座廣濟寺,為唐貞二年所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
眾很多,香客不絕。寺旁有一棵「樹身數圍,前遮數畝,蔭藏數目」的漢槐,車馬大道從
樹蔭下通過。汾河灘上的老鴰在樹上構窩築巢,星羅棋布,甚為壯觀。明朝政權在廣濟寺
設局駐員集中辦理移民,發放「憑照川資」。大槐樹下就成了移民薈萃之地。明洪武至永
樂十五年間,屢移山西民於京、冀、魯、豫、皖、蘇、鄂、秦、隴等十餘省市。六百多年
來移民子孫繁衍遍布全國以及海內外。
據說,每次遷民,不管家在何處,都以洪洞為集中地。官家在廣濟寺旁設機構,進行登
記,而後才往各地遷送。常言說:「窮家難舍,故土難離」。正因為這樣,老百姓臨離開
洪洞時人人痛苦、個個流淚,他們拖兒帶女、扶老攜幼,肩挑籮筐、手拄破棍、抑天長號
,其狀極為悲切。晚秋時節,槐葉凋落,老鴰窩顯得十分醒目。移民們臨行、凝眸高聳的
古槐,棲息在樹杈間的老鴰不斷地發出聲聲哀鳴,令別離故土的移民潸然淚下,頻頻回首
,不忍離去,最後只能看見大槐樹上的老鴰窩。每個人都是三步一回頭,五步一轉身。望
啊望,望不夠家鄉的廣濟寺,望不夠廣濟寺旁邊的大槐樹。當走到很遠很遠的時候,人們
最後一瞥,只能望見聳立雲端的槐樹和樹梢上的老鴰窩。大槐樹蒼老挺拔,枝繁葉茂,翠
綠色的枝葉上下搖動,就好像是為離別故土的人們送行。於是,大槐樹和老鴰窩就成為移
民惜別家鄉的標志,這株古槐的形象便牢牢地刻在了所有移民的心中:古槐——我的故鄉
,從此融為一體。以後,父傳子、子傳孫,「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
先故里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便成了流傳的歌謠。
明初從山西洪洞等地遷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安徽、江蘇、
湖北等地,少部分遷往陝西、甘肅、寧夏地區。從山西遷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後又轉遷到
雲南、四川、貴州、新疆及東北諸省。如此長時間大范圍有組織的大規模遷徙,在我國歷
史上是罕見的,而將一方之民散移各地,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墾荒振興農業的
政策,雖然其目的是鞏固封建王朝的統治,但客觀上緩和了社會矛盾,調動了農民的生產
積極性,使農業生產逐步得到恢復,邊防鞏固,社會安定。
民國初,洪洞村民景大啟集資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來的古大槐樹處,亭
雖不大,但雕梁畫棟,飛檐斗拱,精巧玲瓏。亭中豎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樹處」
五個隸體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簡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側,建有茶室三間,以
備尋根遊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題字為「飲水思源」。碑南20餘米處建有牌坊一座,橫額
雕刻著「譽延嘉樹」,另一面刻有「蔭庇群生」。祭祖小屋裡貼著一張「古槐後裔姓氏表
」,該表上共有 450姓,大大超過了百家姓。他們都是 600年前移民到全國各地的,經過
搜集整理,公諸於牆,以便尋根查詢。近年來,大陸民眾競修家譜,海外同胞尋根祭祖,
紛紛查詢自己同大槐樹的血緣關系。

閱讀全文

與山西的歷史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