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請根據史實說說:為什麼說誰控制了海洋,誰就稱霸世界
2000多年前,羅馬著名哲學家西塞羅就提出了「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世界」的著名的論斷,為什麼會有這個論斷呢?首先讓我看看海權在一個國家政治、經濟、安全中的作用。
歷史上稱霸與世界的國家都曾近視海洋強國,從古時候的雅典,迦太基,威尼斯,到中世紀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再到近代的英國、日本、美國。無不昭示著一個真理:海權握,國則興,海權無,國則衰。
首先,海權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19世紀末,美國的工業總值是世界的首位,生成高速發展,產品急劇增加。國內的資本和商品生產嚴重過剩,急需要開拓國際市場,。馬漢的傳世作品《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3—1783》代表了美國社會的海權的呼聲,並把美國帶到了遼闊的海洋。美國海軍人士始終認為,美西戰爭以來所取得的歷次重要勝利以及美國登上世界政治舞台並成為世界超級大國,都應歸功於馬漢和他所創立的「海權論」這也是一個真理,一個國家想崛起海權是何等的最要的。
其次,海洋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最要保證。曾經濟角度來看,海洋為人類提供了足夠的空間,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定,各國可管轄的海洋范圍大致包括內水、領海、毗連區、大陸架、專屬經濟區幾個層次,開發利用海洋空間,構成了海洋經濟的重要的內容。同時。由於海洋空間遠遠大於陸地,隨著海洋空間的開發利用的深入發展,將會發現和獲取更多種類,更多數量的寶貴的資源。
此外。從全球貿易的角度講,海洋為國際貿易提供了橋梁和紐帶的作用,海洋的交通功能使得國與國利益互相滲透,互相依賴程度加強。
其三,擁有海權意味著擁有為可匹敵的安全優勢。縱觀中國近代的歷史你會發現,入侵者絕大部分是來自海洋的,陸地上的入侵者很少,對中國的傷害性也是有限的,只有來自海洋的敵人造成了中國近百年來的屈辱史。從這個角度看,海權對於我們國家的重要性。沒自己的海權,安全就沒有,隨時可能被人家入侵。再看美國,在近200年多年來, 他的陸地和海洋的面積不斷擴大,他現在已經控制了地球上的主要的海上的通道,並佔領了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中重要的地理位置的眾多的島嶼,這些島嶼坐落在海上交通線上。美國正是憑借他強大的海權,不僅充分保證了本土的安全,還把安全防線推向海外,極大地擴充了戰略的縱深。
在非傳統的安全意義上看,有了強大的海權可以為自己的國際貿易提供安全的保證,這幾年的索馬里的護航,就是我國在為自己的商船提供安全的保障。還有需要的非傳統的安全意義上的需要我們的海權的增強。
上述三點足以說說明海權的最要性,在最近的南海爭議升級的時候我發了這文章,我在呼喚我們當權者和我們中國的人民,我們不能在對我們自己的海權漠視了,陸地上的資源遲早有一天會開采完的,到時候我們經濟要發展就需要到海洋開采資源了。到那時候我們才想到要重視我們的海權的時候就晚。
誰控制了石油,誰就控制了世界的政治主導權,誰控制了糧食,誰就控制了世界人民,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世界經濟的發展。
海洋是中華民族崛起重要不可缺的,呼喚海權就是在呼喚我們未來的發展。
② 馬權認為海權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馬漢認為,國家的繁榮、發展和安全都與海權具有密切的關系,海權不僅能夠決定海上和陸上戰爭的勝負,而且可以決定歷史的進程。他還指出,海權的強弱取決於地理位置、自然結構、領土范圍、人口數量、民族特點、政府性質等方面的因素。
馬漢將控制海洋提高到國家興衰的最高戰略層面。他認為海權與國家興衰休戚與共,海洋利益對於一個國家的強大至關重要,同時主張大力發展海軍、發展商船隊、發展海洋貿易、建設海軍基地和商港。
(2)馬漢認為海權的歷史意義在於控制了海洋擴展閱讀:
馬權海權論對中國的歷史意義:
隨著陸地資源的減少和海洋資源開發力度加大,海洋是國家利益拓展的重要戰略空間已成為各國共識。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在對外開放中已發展成為中國經濟產值增長最快的黃金地帶。
海洋安全邊界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而拓展,海上安全面臨著許多新問題,比如海域劃界、島嶼糾紛、資源開采、航行安全、海盜威脅、海上走私和海洋環境保護等問題。這一系列新的問題迫切要求我們進一步關注自己的海洋權利,提高海軍應對、完成多樣化任務的能力。
因此,必須消化吸收傳統的海權理論精華,結合新形勢下海上安全的要求,創新我國海軍戰略理論,有效維護國家的海洋權益,為當前和未來我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後盾和支撐。。
③ 馬漢認為海權的歷史意義在於「控制了海洋就控制了世界」。( )
馬漢認為海權的歷史意義在於「控制了海洋就控制了世界」。
答案:對
美國著名軍事家馬漢說:「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世界。」美國擁有同英國相等的制海權是通過:《五國條約》
④ 馬漢認為海權的歷史意義在於什麼
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世界。
19世紀末,西方馬漢海權論者說:「誰控制住海洋,誰就統治了世界。」20世紀初,西方地緣政治論者又說:「誰統治東歐,誰就控制了心臟地區;誰統治心臟地區,誰就控制了世界島;誰統治世界島,誰就控制了世界。」
再後,西方空權論者說:「今天的戰略公式應該是:誰控制飛機,誰就控制了基地;誰控制基地,誰就統治了空間;誰統治空間,誰就控制了世界。」
《海權論》即《海權對歷史的影響》,本書於1890年在美國出版,是馬漢海權理論的第一部成功之作。該書一出版即引起關注,美國、日本、德國與前蘇聯等國都先後將其作為制定國家發展戰略的方向指導。
(4)馬漢認為海權的歷史意義在於控制了海洋擴展閱讀:
海權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它屬於權利政治的范疇。所謂「海權握,國則興;海權無,國則衰。」正是對海權在綜合實力上所有的作用的印證,也無疑適用在各個時代的國家發展中。
中國當前嚴峻的海權形勢已成為國人的共識。中國要崛起,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就必須打破海上的枷鎖,真正走向全球的廣闊世界。
制海權已經成為中華民族不得不直面的問題。希望我們精心再版的這本書,能夠讓每位讀者認清當前的國際局勢和中國所面臨的重重壓力。並指導中國走向破冰和輝煌,讓你對中國的未來不再迷茫。
⑤ 誰認為海權的歷史意義在於"控制了海洋就控制了世界
馬漢認為海權的歷史意義在於「控制了海洋就控制了世界」。美國著名軍事家馬漢說:「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世界。」美國擁有同英國相等的制海權是通過:《五國條約》
阿爾弗雷德·塞耶·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1840年9月27日—1914年12月1日),美國軍事理論家。
馬漢在1890年—1905年間相繼完成了被後人稱為馬漢「海權論」三部曲的《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海權對法國革命和法帝國的影響:1793—1812》和《海權與1812年戰爭的聯系》
其有關「爭奪海上主導權對於主宰國家乃至世界命運都會起到決定性作用」的觀點,更是盛行世界百餘年而長久不衰,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乃至當今的美國在世界上的優勢力量都是以海權為基礎的。
(5)馬漢認為海權的歷史意義在於控制了海洋擴展閱讀
作為一名戰略思想家,馬漢最突出的貢獻就在於通過對歷史的詳盡敘述,從而將此前有關海權的分散理念綜合成為一套邏輯嚴密的哲學,並進而在此基礎上系統地闡述有關海權的若干具有根本性質的戰略思考和戰略原則。
在現代戰略思想史上,馬漢海權思想的核心價值,在於他從大戰略角度對海權進行了詳細考察,即他首次展示了海權作為一種國家政策工具的價值和有效性
同時也直接促成了英國戰略思想家利德爾·哈特所言的「英國式戰爭方式」的興起,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位畢生未曾統帥過巨艦的海軍上校,卻是後世萬千海軍的上將之師。
⑥ 海洋的作用在於交通馬漢總結出的一個著名結論是
交通決定戰爭。
《海權對歷史的影響》是馬漢「海權論三部曲」的第一部。
馬漢在本書中劃時代地提出了「海權」的概念,將控制海洋提高到國家興衰的最高戰略層面。他認為海權與國家興衰休戚與共,海洋利益對於一個國家的強大至關重要,同時主張大力發展海軍、發展商船隊、發 展海洋貿易、建設海軍基地和商港。
馬漢的海權論思想既是對歷史的總結,也集中反映了世界主要軍事大國對海洋戰略地位重要性的認識。自馬漢去世以降,兩次世界大戰以及世界戰略格局的變化,已充分驗證了海權論的觀點。
作為一部海權名著的同時,本書也不乏文學性。馬漢不僅客觀而生動地再現了歷次海戰的過程,也不露聲色地表達了對那些卓越海軍將領的贊美。 我們似乎能直面四天海戰的硝煙、特拉法加海戰的激烈、馬拉加海戰、拉烏格海戰......
我們彷彿能看到被海軍官兵尊稱為爺爺的德·賴特,膽敢懸掛著掃帚駛過英吉利海峽的特龍普,總是能在艱苦的環境中找到補給的敘弗朗,身負巨債但富於軍事才華的羅德尼,贏得特拉法加海戰的智慧勇敢的納爾遜......
(6)馬漢認為海權的歷史意義在於控制了海洋擴展閱讀
《海軍戰略》一書中馬漢囊括的主要觀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1、確立海權論的海軍戰略理論
認為海洋是世界各國的共同財富,從戰略角度看,對海洋的利用,其商業航運價值與軍事價值是不能分割的。為確保海上航運利益,獲取航運自由就必須掌握制海權,而制海權是不能絕對掌握的,但掌握局部海域和暫時的制海權是可能的,若要維系這一切海洋權益就必須建立強大的海軍。
2、強調海軍戰略的四要素
四要素分別是
(一)集中和達到集中的辦法
(二)中心線和中心位置
(三)由中心位置所表現出的內線運動
(四)海上交通對於軍事供應和勝利的關系,馬漢在其著作中反復強調四要素的重要性。並提出「集中的方法是海軍戰略的入門」,「威力的方程式是力量加位置」
3、重視弱勢海軍的作戰研究
一方面他認為弱勢海軍應當盡全力避免同優勢之敵過早決戰,應當集中力量尋求機會在局部戰場對於敵方的弱勢目標進行打擊 ,以達到迫使地方分散兵力,為殲滅敵軍有生力量創造條件。另一方面他主張從全局的角度出發,在需要同敵方硬拼時敢於硬拼。
4、在岸防中正確運用海軍兵力
馬漢將海軍看成海上作戰的野戰軍,是進攻的主力,因發揮其機動性強的優勢,而不是附屬於岸防部門,配合其正面防禦,並在日俄戰爭的旅順口之戰的戰例中對當時盛行的要塞艦隊進行了嚴厲的批判,同時又反對將海軍看成孤立於基地和要塞之外的綠水學派觀點,並指出海軍艦隊在海上積極作戰行動是最好的支援岸防作戰的 方法。
5、第五,關於海軍基地的性質
馬漢認為海軍基地是海軍艦隊的生存根據地,又是海軍實施海上攻擊的出發地,所以它是支援艦隊海上作戰的必不可少的依託,海軍基地的防禦應是現代陸海(空)軍協同的重要戰場作戰,確立整體戰的作戰觀念,陸軍負責基地安全責任的保障,海軍負責實施海上機動作戰,兩者互相支援和配合。
6、第六,闡明海戰的攻防性質
馬漢認為海戰是以其作戰目的而區分進攻和防禦的。在海戰中無論戰役性質是進攻還是防禦,艦隊總是以進攻為目的去達成戰役目的。即使是在執行海上交通運輸線的護航任務和掩護任務時也應以全力驅逐敵方艦隊遠離己方交通線,或對敵方攻擊艦隊採取戰斗。即強調攻擊在海戰的基本作戰形式。
⑦ 海洋的作用在於交通,馬漢總結出一個著名結論是
海洋的作用在於交通,馬漢總結出的一個著名結論是:交通決定戰爭。
影響海權的六個要素:
一是地理位置。如島國,既不靠陸路去保衛自己,也不靠陸路去擴張領土,而完全把目標指向海洋,比大陸國家擁有更明確的向海洋發展的戰略目標,具有發展海權的優越條件。
二是自然結構。致力於發展海權的國家,必須擁有漫長的海岸線,要有許多能夠得到保護的深水港灣以及深入內地的大河等條件。
三是領土范圍。國家發展海上力量必須要有一定面積的領土作為依託,領土的大小要與國家人口的數量、資源及其分布狀況相稱。
四是人口數量。人口以從事海洋事業的人員為主,可以為海軍的發展提供充足的兵員。
五是民族特點。一個海軍強國的人民一定要渴求物質利益,追求國內外有利可圖的商業往來,也可概括為一個民族強烈地追求海外殖民地、追逐海外利益的民族精神。
六是政府性質。政府要具有海洋意識且對海軍重視,政策上具有連續性。
(7)馬漢認為海權的歷史意義在於控制了海洋擴展閱讀
馬漢是美國傑出的軍事理論家,曾兩度擔任美國海軍學院院長,他在1890年-1905年間相繼完成了被後人稱為馬漢「海權論」三部曲的《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海權對法國革命和法帝國的影響:1793-1812》和《海權與1812年戰爭的聯系》,其有關爭奪海上主導權對於主宰國家乃至世界命運都會起到決定性作用的觀點,更是盛行世界百餘年而長久不衰。
⑧ 「馬漢海權論」是什麼詳細一點~
馬漢是美國傑出的軍事理論家,曾兩度擔任美國海軍學院院長,他在1890年-1905年間相繼完成了被後人稱為馬漢「海權論」三部曲的《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海權對法國革命和法帝國的影響:1793-1812》和《海權與1812年戰爭的聯系》,其有關爭奪海上主導權對於主宰國家乃至世界命運都會起到決定性作用的觀點,更是盛行世界百餘年而長久不衰。直至今天,《海權對歷史的影響》仍被認為是歷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軍事名著之一。
馬漢的海權論內容非常豐富,主要有以下四點: (1)海權與國家興衰休戚與共。馬漢在書中提出了一個概念,即海權。「海權即憑借海洋或者通過海洋能夠使一個民族成為偉大民族的一切東西」。馬漢的這一論述最大程度的拓展了海權的內涵和外延。他所說的海權應該包括海上軍事力量和非軍事力量。前者包括所擁有的艦隊,包括附屬的基地、港口等各種設施,後者則包括以海外貿易為核心的,和海洋相關的附屬機構及其能力,也就是國家海洋經濟力量的總和。從物質形態上來說,海權實際上就是一個國家在海洋上的綜合實力。建立和發展強大的海上力量對促使國家經濟的繁榮和財富的積累、奪取制海權和打贏海上戰爭以及維護國家國際政治地位具有重要的意義。以此觀點看,海權不僅標志著一個國家利用海洋和控制海洋的總體能力,同時也決定著一個國家和民族能否成為一個偉大民族。因此,馬漢的海權論實際上是論述如何通過奪取制海權以達到控制世界的理論。 (2)影響海權的六個要素。一是地理位置。如島國,既不靠陸路去保衛自己,也不靠陸路去擴張領土,而完全把目標指向海洋,比大陸國家擁有更明確的向海洋發展的戰略目標,具有發展海權的優越條件。二是自然結構。致力於發展海權的國家,必須擁有漫長的海岸線,要有許多能夠得到保護的深水港灣以及深入內地的大河等條件。三是領土范圍。國家發展海上力量必須要有一定面積的領土作為依託,領土的大小要與國家人口的數量、資源及其分布狀況相稱。四是人口數量。人口以從事海洋事業的人員為主,可以為海軍的發展提供充足的兵員。五是民族特點。一個海軍強國的人民一定要渴求物質利益,追求國內外有利可圖的商業往來,也可概括為一個民族強烈地追求海外殖民地、追逐海外利益的民族精神。六是政府性質。政府要具有海洋意識且對海軍重視,政策上具有連續性。 (3)海權與陸權之間的關系。馬漢認為:海權與陸權相互制約又相互依存,他非常重視陸上「依託」對海上力量的意義。 (4)海權的運用必須遵守「戰爭法則」。馬漢在書中用大量戰例具體闡釋了一些重要原則,如集中優勢兵力原則、摧毀敵人交通線原則、艦隊決戰原則和中央位置原則等。
⑨ 馬漢的海權論是對還是錯
馬漢的海權論是對的。
《海權對歷史的影響》出版百餘年後仍然被認為是歷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軍事名著之一,其有關爭奪海上主導權對於主宰國家乃至世界命運都會起到決定性作用的觀點,更是盛行世界百餘年而長久不衰。馬漢海權論對的影響是深遠而富有前瞻性的。
海權論出版後對各國國策的影響:
(一)美國:1901年老羅斯福當選美國總統後,極受馬漢海權思想之影響,致力發展海權。除艦隊的擴建及積極奪取太平洋各戰略島嶼外,開鑿並控制巴拿馬運河及加勒比海之戰略海上基地,成為當今海權霸主。
(二)英國:英國對馬漢之海權思想推崇備至,在1889年英國政府提海軍擴充計劃時,馬漢的海權論成為支持觀點的重要理由。
(三)法國:法國很重視馬漢對於法國海軍政策的批評,並且稱贊其思想具有真正的創造性。
(四)德國:德皇威廉二世及海軍部長提爾皮茨元帥亦深受馬漢影響,致力發展海軍。但德國卻忽略了馬氏的一項重要訓條:「一個國家無法同時發展陸權與海權」,導致德國陸軍反而受經費影響而減低其戰力。
(9)馬漢認為海權的歷史意義在於控制了海洋擴展閱讀:
海權論中提出掌握制海權的六大要素:
1、位置:
最理想的位置是居中央位置的島嶼,靠近主要的貿易通道上,有良好的港口和海軍基地。島國必須好好利用自己的海洋資源,發展海上貿易,注重海軍建設以此保衛國家在海外的利益,而陸地國家想要建設強大國家就必須注重海上經濟的建設並發展相應的海軍來維護自己的海上利益安全。
2、地形
一國的海岸線是其邊界的一部份,凡是一個國家其疆界易於與外界接觸者,其人民便較容易向外發展,與外面世界相交往。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可能使人民安土重遷,不願投身海洋;反之,則逼使人民不得不討海維生,如荷蘭、葡萄牙。若欲發憤圖強,則必須重視海權的發展。
3、領土大小
國家發展海上力量必須要有一定面積的領土作為依託,領土的大小要與國家人口的數量、資源及其分布狀況相稱。否則廣大的領土可能反而成為弱點。如面積太大,而人口與資源不成比例的國家,防守密度低,國家的危險性增高。
以美國內戰時的南方為例,以人口和資源的比例而言,其面積是太大了,尤其是有了太長的海岸線和太多的內陸水道,兵力易被分割而導致失敗。
4、人口數量及素質程度
人口數量和素質對海權均為重要基礎,海權國家不僅應有相當數量的從事航業人口,而其中直接參加海洋生活的人數更應占相當高度的比例。國家的平時航海事業(包括航運 和貿易)足以決定其海軍在戰爭中的持久力。
5、國民性
國民對海上貿易的意願及航海生產能力的心理因素亦極重要。人人以向海洋尋求財富為榮,航海事業自然蓬勃。海商與海軍的結合,再加上殖民地的開拓,終使英國成為海權霸主。
6、政府決策
政府必須明智而堅毅,始能對海權作長期發展。英國的成功主因即在此。自詹姆士一世開始,英國的國家政策即一直以追求海外殖民地、海上貿易和海軍優勢為目的。
參考資料:網路-海權論
⑩ 馬漢對於海權提出來怎樣的理論
1805年12月2日,在捷克斯洛伐克一個名叫奧斯特里茨的地方,爆發了一場有16萬軍隊參加的戰略性會戰。經過這一仗,拿破崙徹底粉碎了俄奧聯軍的進攻,法蘭西帝國依然巍然屹立著。
90年後,在美國羅德島海軍學院的講台上,一個名叫阿爾弗雷德?馬漢的海軍戰略講師正侃侃而談:
「拿破崙戰爭證明,大規模會戰是決定陸上戰爭勝負的最有效手段。那麼海戰呢?同樣需要這種傾其軍力的會戰,惟有如此,才能奪取制海權!我相信,總有一天,會出現一個『海上的奧斯特里茨』!」
馬漢的聲音不高,但卻震動了世界。「海上的奧斯特里茨」成為穿著不同國家軍服的海軍元帥、海軍上將們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標。又過了21年,在人類有史以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馬漢的願望終於變成了現實。不過,這壯觀的會戰不是發生在其理論的誕生地美國海域,而是在歐洲北海的一角,一個名聲並不十分響亮的地點——日德蘭。就是因為這場會戰,使日德蘭的名字永垂史冊,也使馬漢的理論開始廣為人知。
起源於海洋文明的西方國家很早就重視海洋的意義,2000多年前的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就說:「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世界。」幾百年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乃至今天的美國在世界上的優勢力量都是以海權為基礎的。
阿爾弗雷德?馬漢(1840—1914年)是美國歷史學家、海軍軍官。他發現,人類在海上的機動性超過了陸地。他在研究了英帝國長期稱霸世界的歷史後,於1890年出版了《制海權對歷史的影響》一書,提出了「海洋中心」說。馬漢認為,商船隊是海上軍事力量的基礎;海上力量決定國家力量,誰能有效控制海洋,誰就能成為世界強國;要控制海洋,就要有強大的海軍和足夠的海軍基地,以確保對世界重要戰略海道的控制;對美國來說,最重要的是夏威夷群島和巴拿馬海峽,海軍必須以「集中」為戰略法則,同時要重視「海上交通線」、「中央位置」和「內線」;海軍必須積極出擊,不能消極防禦。馬漢的《制海權對歷史的影響》一書在美國再版了30多次,並在全世界廣泛流傳。馬漢也被後人公認為是海權論的鼻祖。他的突出貢獻尤其在於對海權這一概念的創建和廓清,經受了時間的考驗,體現了巨大的理論價值,對當時的世界和後世歷史均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說,馬漢是一個順應時代而起又推動了時代發展的偉人。
馬漢的有關海權的理論著作有20多部。馬漢認為,不可能再有哪一個國家能像過去那樣獨霸海洋,美國應與有共同血緣關系的英國合作,確立同一種族對海洋的支配。馬漢明確表示,他的海權論是要為美國的外交和軍事戰略提供理論基礎,並公開稱「強權即公理」。馬漢曾任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海軍顧問,他的理論成了美國海軍發展和海上擴張的理論根據。1890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海軍法案》,美國開始大規模發展海軍。19世紀最後10年,美國的海軍實力由世界第12位躍升為第3位,僅次於英、法兩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強的海權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完全控制了太平洋,把太平洋當作自己的「內湖」。冷戰結束後,美國在海外仍有700多個軍事基地,4個作戰艦隊,13個航空母艦戰斗群,各型艦艇468艘。
鑒於馬漢對美國海軍戰略的重要影響,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說:馬漢是「美國生活中最偉大、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直至今天,強大的海權仍是美國全球戰略的基礎,馬漢的海權思想仍然深深影響著美國和世界許多政治家和軍事家。20世紀90年代末,西方大國用於海軍建設的開支占國防開支的比例很大,美國為30%,日本23%,法國14%,義大利13%,德國12%。海軍如此被重視,歸根結底,不得不歸功於馬漢海權論的開山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