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哪所大學歷史意義最大
東北大學
『貳』 《大學》在歷史上有哪些文學意義
《大學》在唐代被尊來為源經書,南宋以後被列為「十三經」之一。《大學》文辭簡約,內涵深刻,影響深遠。作為我國古代社會後期昀重要的儒家經典之一,兩千年來,無數仁人志士由此登堂入室以窺儒家之門,對人們如何做人、做事、立業等等均有深刻啟迪意義。
『叄』 南方大學的歷史意義
在南方大學建校三年中,培養近2 萬名革命幹部和專業人才,為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歷史貢獻。在南方大學18230名畢業生中,當時分配參加土地改革的4396名,參加軍事干 部的2572名,參加財經部門工作的1996名,參加文教部門工作的911名,參加廣東省、廣州市工會工作的1168名,分別到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廣東省政府和廣州市政府各機關、團體工作的4109名,分配到廣東、廣西各地區做地方工作的3013名,派駐華南以外地區工作的65名。他(她)們在土地改革, 抗美援朝,經濟建設,文教建設,政權建設,以及國防建設等方面,都作出了貢獻。而參加各地土改的畢業生,在土改完成後,又服從組織安排,繼續留下參加地方各項工作。現在很多人已成為當地各個部門的骨幹力量,有的還當了縣、市領導幹部。南方大學畢業生很多從事教育工作,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為振興我國教育事業盡心盡力。許多人成了優秀教師,中學校長;一些在大學工作的成長為教授。當然,遍布在全國各地的廣大南方大學畢業生,五十幾年如一日地在工廠、在礦山、 在邊疆、在海島、在農場、在鄉村,勤勤懇懇地工作,「甘當勤務員」,在平凡的崗位上為祖國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同樣是受到人們欽 佩和尊敬的。
另外,南方大學的師生還積極參與廣州市越秀山體育場的興建工作。據悉,1950年3月24日,葉劍英任校長的南方大學800名青年首先開進越秀山體育場建設工地,一連奮戰了3天,打響了建場工作的第一炮。在此後的時間里,全市的工廠、機關、學校、解放軍部隊等單位共發動了1萬7千多人開展義務勞動,進場參 加修建工程。1950年10月越秀山體育場第一期工程勝利完成,體育場初具規模。10月14日在新建成的場地上,舉行了慶祝廣州解放一周年的廣州市第一屆 人民體育運動大會。至1953年,場內包括一個大型足球場和一條400米跑道全部完成。1956年擴建了大門樓以及東南和東北看台,沿山坡建好的看台可容納 2.8萬觀眾。
『肆』 中世紀大學產生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中世紀大學的產生,雖然有其明顯的局限性。但是應該肯定,中世紀大學的出現,奠定了現代大學的辦學基礎,為高等教育發展作出了貢獻,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
(一)樹立了學術自由、探求真理的典範
中世紀大學的出現,尤其是中世紀大學擁有極大的自主權,推行學術自由,鼓勵學者和學生探求真理,為人類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現代大學成為先進文化的聚集地,與中世紀大學在社會系統中奠定的地位是分不開的。
(二)形成了學術中心,推動了思想和學術的發展
中世紀大學推行學術自由,會集了大量學者,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傳播了社會文化,直接成為傳承文化的橋梁;進行了對真理的探求,促進了社會思想和科學的發展。使大學成為了社會學術中心。
(三)為後期大學發展提供了許多有意義的辦學實踐經驗
早期中世紀大學形成了初步的學科劃分和學位制度。比如學科劃分制度,這種按照職業劃分的教學和組織形式一直影響著現代大學。
中世紀大學的特點:
1.它是一種學者的行會。波洛尼亞大學是由該城從事法律研究的學生組成的,以保護他們在城市裡的利益。這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大學。巴黎大學則是以教師為主體的行會。後來建立的大學主要是後一種模式。
2.這些大學主要有法學、醫學、神學以及後來被統稱為文科等學科。課程相當貧乏,主要從事脫離社會現實的純理論研究,與社會發展無直接聯系。
3.它與宗教關系密切。當時僧侶是社會上有學問的人士,不少大學由宗教學校、修道院發展而來,神學在教學中佔有重要地位。教學內容充斥了經院哲學,主要為神學和教義尋找依據,為宗教作宣傳,神學院高於其他學院。培養神職人員是大學的重要職責。
4.它的任務是保存和傳遞現有文化,而非創造文化。
5.它享有一定的自治權。作為獨立於社會之外的獨立團體,它有權管理自己的內部事務,包括選舉校長,安排課程,聘請教師等。
『伍』 大學的意義
悉尼大學校長Michael Spence:
「大學必須成為這樣的一個聖地,不僅在這里可以獲得信息,同時你也可以在這里學到最為核心的思考技能。」
「大學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我們憑什麼拿這么多政府的錢和公共的資金?」10月19日下午,在中科院研究生院北京玉泉路校區,面對台下數百名研究生聽眾,悉尼大學校長Michael Spence拋出了這個問題。
Spence當時是在「中國科學與人文論壇」第119場報告會上發表演講。他稱下面的聽眾中就會有未來的大學校長,「非常重要的是,大家從年輕時就開始重新批判性地思考大學應該是什麼。你們的思想將會直接塑造未來的教育,並且直接塑造中國的未來」。
大學的四塊「基石」
Spence認為,有四個和大學直接相關的基本特點必須維護和保持。這四塊「基石」對於大學的活力來說非常重要,也是大學的意義所在。
首要的就是大學對學生思考技能的培訓。在Spence看來,很多大學都忽視了這一點,而只是強調工作技能的培訓。
「不管一個人未來所從事的工作是什麼,但最為重要的是他要學會思考。」Spence說,「大學必須成為這樣的一個聖地,不僅在這里可以獲得信息,同時你也可以在這里學到最為核心的思考技能。」他認為現代大學的課程設置不應只以信息為基礎,因為「今天所學到的任何信息都會很快過時」。
「我們所需要的是有不同技能和思考能力的,能清晰進行思考的,能提出比較刁鑽問題的,能有效表達自己想法的公民。因此,在大學里,我們非常希望學生能問刁鑽的問題,我們鼓勵學生進一步地去平衡、去考慮各種各樣他們所拿到的證據和論據,來讓對方接受自己的論點。」
他提出要建立一個評估學生能力的體系,該體系不僅考核教學結果、所使用的工具以及學生學到的東西,更重要的是評估學生學習的過程。
Spence指出,為了更好地培訓思考技能,除了鼓勵學生批判性的思維、獎勵創新,還要平衡學生學習的廣度和深度以及平衡課堂內外的教育影響。
Spence談到的第二塊「基石」是:大學應該是一個允許自由問詢的地方,他認為問詢的自由會帶來一系列的結果,這些結果則會引領一個大學的改革。
「教授治校」是Spence比較倡導的觀點。他說,學術社會里,應由學者自己來決定到底教什麼、研究什麼。他介紹,悉尼大學在改革過程中,尤其在一些大學事務決策會議上,盡可能多地讓學術代表參與,把他們的觀點融入最終決策。
「雖然這樣制定一個大學的共同規劃需要耗費較長的時間,但是這樣做可以減少不必要的錯誤。」
充分開展跨學科合作和國際交流的重要性則是Spence強調的大學的第三塊和第四塊「基石」。
沒人有資格對中國最好的大學指手畫腳
2008年開始擔任悉尼大學校長的Spence本科和碩士就讀於該校,博士學位在牛津大學獲得,歷任牛津大學法學系主任、牛津大學四大學部之一的社會科學部負責人。他深諳西方各國大學的特點和風格,現在與中國教育機構的交流也很頻繁。
一位聽眾請他談談中國的名校應該如何提高競爭力。他迅速給出了這樣的回答——
「我不覺得世界上誰有資格可以站在中國最好的大學面前理直氣壯地指手畫腳。」
Spence稱贊中國大學在過去20年中的發展非常好,「真的是非常抓人眼球」。
但他也指出,全球任何一所大學都可能面臨的挑戰是,去聘用可以找到的最聰明的人,並且給他們創造這樣的條件,讓他們在這個環境中可以進一步蓬勃發展,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這一點聽起來似乎顯而易見,但它正是最復雜、最難以實現的。」
Spence認為,這涉及到對大學的資金投入,也涉及到他前面談到的四大「基石」建設。「這可能是大學成功的秘方。」
『陸』 大學對人生的意義
這個問題,有很多人提過,你可以去搜索答案!以前我也曾經和朋友聊過類似的問題,朋友的回答,我覺得很有道理。我把我朋友的話給你復述一下,他問我:你為什麼不去死?我一下子愣住了,以為他在罵我。我想了想就告訴他,理由:1、世界上這么多美女,我還沒有玩過幾個,我不玩也便宜了別人。2、世界上這么多錢,我都還沒有賺到,我不賺也便宜了別人。3、世界上這么多好吃東西,我都沒有吃過,我不吃也便宜了別人。4、世界上這么多好玩的地方,我都沒有去過,我不去也便宜了別人。5、如果我死了,我老婆就會改嫁,她改嫁以後,那個鳥男人就會花我的錢,玩我的老婆,打我的兒子!所以,我不去死! 他接過我的話說:「你剛才所說的所有的你為什麼不去死的理由,就是你活著意義的答案!」。其實,每個人不去死理由都是不同的,你自己不去死的理由需要你自己去找。
自古以來,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斗爭史。原始社會,人類要和野獸戰斗,隨時都有生命危險,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奴隸社會,大量的奴隸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命根本就不屬於自己的。封建社會,生產力低下,農民的糧食只夠吃半年的,剩下的時間就是野菜草根樹皮度日,甚至有人用觀音土充飢,餓死的人實在難以計數。一直到1949年,也就是幾十年前,中國解放了,人們才有了自由、安全,在此之前,兵荒馬亂,命如草芥。以前的法律也很嚴苛,有一個叫「滿門抄斬、株連九族」的罪,你應該聽說過吧?就是你正在和朋友喝酒聊天的時候,忽然就被抓去砍頭!可是你並沒有犯任何法。也就是近30年以來,人們才可以用自己的勤奮、努力、智慧等等能力去賺錢。有一部分人賺到了很多錢,不再需要努力奮鬥了,於是他們就迷茫了,找不到人生的意義。有一部分人能力比較低,看到大家都生活無憂了,自己卻在為生存苦苦掙扎,於是他們也迷茫了,看不到勝利的曙光,找不到人生的意義。
其實,自古以來,人類的人生意義,就是認識自然、征服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為了生存、自由而斗爭,也就是上面所說的,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斗爭史。現在,這部斗爭史已經到了尾聲,人類歷史即將展開的是一部新的歷史。
這部新的歷史,應該是一部「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歷史,這部歷史是應該把人類推向一個新的高度的歷史。我們不再為生存和自由而斗爭了,我們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我認為,每個人的人生意義是不同的,自己的人生意義必須自己去尋找!這就叫做「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從而使人類能在各個方面都得到長足的發展!
我個人覺得,作為人來說,與所有動物的最大區別就是可以不需要整天為生存問題去考慮。動物每天都要去把肚子填飽,每天都要躲避天敵,以及繁衍種族。它們根本不可能有機會去象人一樣,可以做更多的事情。除此以外,上帝也沒有賦予它們人這樣聰明的頭腦。有很多事情,只有我們人類去完成。動物的局限對人類來說,已經完全突破了,因為人類發明了錢,只要有足夠的錢,就能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但是,如果僅僅為了錢,那和其他動物也就沒有什麼區別了。所以,人必須做有別於動物的事情,這才是有意義的!這也是上帝交給我們人類的大任! 什麼事情是動物不能幹,而我們人類可以乾的呢?當然我說的不是那些一般意義上的事情。有人會理解為,動物不會畫畫,人會。動物不會上網或者打麻將,而人也會,這些例子太多。我所說意思也可以舉個例子,如:動物永遠都不會知道,宇宙到底有多大?宇宙到底是怎樣形成的?人類真的能穿越時空回到過去嗎?太平洋底到底什麼樣?如果真的把喜馬拉雅山炸個缺口,讓溫暖的印度洋海風吹進黃土高原,就真的能讓青藏高原變成萬畝良田?人類的智慧為什麼比其他動物高出這么多?人真的可以像道教所說的,可以修煉結金丹、元嬰……三花聚頂、五氣朝元,最後長生成仙?諸葛亮真的可以神機妙算?以前所說的共產主義社會也就是人類社會的終結發展,共產主義社會,人類都在干什麼呢?假如你現在不用為錢發愁了,也可以說你已經提前實現了共產主義,到那個時候,你難道真的就要像很多人說的:旅遊?找真心相愛的親密愛人做伴度過一生?唱歌喝酒或者應酬?幸福感和滿足感?難道這樣就叫不空洞虛度青春年華和生命?如果是這樣,那真的到了共產主義社會,豈不是全世界人都要去混吃等死嗎??很多人已經提前實現共產主義,他們就應該去找到共產主義社會時期,人類應該干什麼?
人類的斗爭史已經快要結束,新的歷史時期已經即將到來,新歷史時期人類的人生意義不再是斗爭,而是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高度。所以,我覺得我們人生的意義也和人類發展歷史一樣,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每個人的答案不一樣,每個人生階段也不一樣,沒有愛情的時候,你的人生意義就是尋找愛情,沒有錢的時候,你的人生意義就是去賺錢,主要是看你現在的現狀!這好比就是爬樓梯,每上一個台階,高度就不一樣,高度不一樣,你的人生意義就不一樣。(請選我為最佳答案,謝謝了!)
『柒』 大學的意義
上大學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大學的意義是什麼,年輕人應該怎麼做?
硬實力只能支持企業一時的發展,軟實力才能決定一個企業能跑多遠。
——任正非
大學里,有這樣一種「廢人」。
他們原本也是天之驕子、智商超群,求學路上攻城略池、一路輝煌。到了大學以後,他們剛開始仍保持了一段時間的佳績,但慢慢地就變成了墮落的天使:
幾乎一整天待在寢室,外賣的誕生甚至讓他們足不出戶,在寢室做什麼呢?玩電腦游戲。諷刺的是,他們智商優秀,玩起游戲來更是戰無不勝、樂此不疲。
第二,找尋自己的使命。
名校一邊阻礙自己的學生完成自我找尋的使命,同時又邀請成功人士在大學畢業典禮上發表激動人心的勵志演說,這簡直不可思議,甚至令人惡心。
學會自我思考,學會自我反思,避免掉入他人哺喂給你的思想以及為你設計夢想的「二手生活」。弄清楚「我想要」的前提是,明白「我是誰」。
『捌』 有關於《大學的價值和意義》
大學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
大學的確是要承擔責任的。但我們從事高等教育的人需要首先搞清楚,我們為了什麼去承擔責任。人們要求我們報告畢業率、研究生(Q吧)院的入學統計數字、標准考試的分數,目的是為了在大學評價中提高「附加值」,人們要看研究經費有多少,教師出版和發表論著的數量是多少。但這些硬性指標本身並不能說明所取得的成就,更不要提大學所渴望達到的目標了。雖然了解上述指標很重要,它們也可以說明我們事業中的一些特別的內容,但我們的目的要遠比這些宏大得多。因此,要解釋我們的責任感,也更加困難。
那麼,讓我斗膽提出一個定義來吧。一所大學的精神所在,是它要特別對歷史和未來負責——而不完全或哪怕是主要對現在負責。大學關乎學問,影響終身的學問,將傳統傳承千年的學問,創造未來的學問。一所大學,既要回頭看,也要向前看,其看的方法必須——也應該——與大眾當下所關心的或是所要求的相對立。大學是要對永恆做出承諾。
——引自哈佛大學校長德魯·福斯特就職演講郭英劍譯
校長這把交椅
兩個多月前,10月12日,美國哈佛大學舉行典禮,剛剛度過自己60歲生日的女歷史學家德魯·福斯特(Drew Faust)正式就任校長。來自美國國內和世界各地大學的220位代表參加了就職典禮,其中也包括中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和香港大學等校的代表。
歷史學教授西德尼·維爾巴(Sidney Verba)在代表哈佛教師發言時說:「我從未見到過教師們如此團結一致,他們是來歡迎新校長的。」前來祝賀的還有賓夕法尼亞大學女校長艾美·古特曼(Amy Gutmann),福斯特在到哈佛之前,曾長期在賓大工作。古特曼的開篇就引來一片笑聲,她說:「我們現在都是歷史變革的見證者。371年來,哈佛第一次選擇了一位南方人和一位女人。」92歲的非裔美國歷史學家約翰·弗蘭克林(John Hope Franklin)在講話中說,他深信福斯特的領導能力,但他又補充道,他期望著她回到歷史學家中的那一天。
就職典禮最吸引人的地方,是演繹了哈佛最初的禮儀:哈佛所搜集的古代銀器、鑰匙和印章,早期的學校記錄,當然還有那把庄嚴的「校長椅」。當詹姆斯·豪頓(James R.Houghton )陪同福斯特走向這把象徵性的座椅時,他說,「有傳言說,這可是現世中最不舒服的一把椅子。」
此言不虛,因為有前車之鑒。福斯特的前任就是從這把最不舒服的椅子上摔下來的。
2005年1月14日,上任才3年半的哈佛大學校長勞倫斯·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在一次學術會議上發言稱,男女天生有別,是導致女性在科學與工程領域難以像男性那樣做出突出成就的原因之一。
此言一出,在美國學術界激起強烈反響,譴責之聲不絕於耳。再經過全美各大媒體的渲染,薩默斯無力招架。這位心直口快、口無遮攔同時態度強硬、堅持己見的鐵腕校長,不得不數次公開道歉,不斷與哈佛的教工、學生座談,當面誠懇致歉表示認錯。但眾人依舊不依不饒。人們檢視了他執政以來針對女性與少數族裔的方針政策後,要求他下台的呼聲更是一浪高過一浪。
2006年2月21日,薩默斯在四面楚歌之中,黯然宣布辭職,從而成為哈佛歷史上任期最短的一位校長。
哈佛大學開始尋找一位新校長。直到2007年2月,校方宣布,將任命德魯·福斯特為第28任校長。7月1日,福斯特走馬上任,成為哈佛大學歷史上的第一位女校長。不僅如此,她還是第一個非哈佛畢業生擔任哈佛校長的人。
福斯特1968年畢業於Bryn Mawr學院,1971年和1975年分別獲得賓夕法尼亞大學碩士和博士學位。之後,她在賓大工作了25年,1984年成為教授。她的研究領域主要是南北戰爭和美國西部歷史。2001年1月起,她到哈佛大學創辦Radcliffe研究院(Radcliff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任首任院長。早在1994年,她就當選了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哈佛大學校長招聘委員會委員、伯克利加州大學教授Susan L.Graham這樣評價福斯特:她是一位「眼望未來的歷史學家」。
老校長的信和新校長的話
福斯特在就職演講中給人們講述了一個故事。
她說,就在不久前,她收到一個深黃褐色的信封,是1951年由哈佛大學的第23任校長詹姆斯·柯南特(James B.Conant)委託哈佛檔案館保存下來的。老校長留言說,要請下一世紀開始時的哈佛校長打開它。裡面是一封不同尋常的信。柯南特在信中說,時局使他擔心第三次世界大戰一觸即發,這將「很有可能使我們所居住的城市包括劍橋在內遭到破壞」。但是,當他想像哈佛的未來時,還是抱有堅定的信念。他寫道,如果「厄運的預言」證明了是錯的,如果有一位哈佛校長能活著讀到這封信,他相信,收到這封信的校長,一定會「帶領一個比我榮幸地執掌時更加繁榮、更有影響的大學……(哈佛)將堅持學術自由、容忍異端的傳統,我確信是如此」。
福斯特從這封信中接過了歷史。作為校長,她還要面對未來,面對這所世界頂尖大學的未來。
就職典禮,是一位校長聲明和闡述個人思想及治校理念、方針、政策的絕佳機會。但福斯特卻說,她並不想在此羅列一些具體的規劃或是計劃,而是想在更大的層面上去談高等教育的未來。她說:「現在是哈佛以及像哈佛這類大學去思考的時候了,在這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中,我們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福斯特說,美國人對高等教育有一種焦慮感,可謂愛恨交集,但這其中最深層的問題卻是,大家對大學缺乏了解,對大學是什麼和大學應該做什麼並未達成共識。公眾要求大學擔負起責任來,但是,要大學承擔什麼樣的責任,卻又模糊不清。
她認為,大學是要承擔責任,但從事高等教育的人需要首先搞清楚為了什麼去承擔責任。「想要說服一個國家或是世界去尊重——不要說去支持了——那些致力於挑戰社會最根本思維設定的努力,這很不容易。但這,恰恰就是我們的責任:我們既要去解釋我們的目的,也要很好地去達到我們的目的,這就是我們這些大學在這個新的世紀生存和繁榮的價值所在。」
「我們需要更好地去理解和推進大學的目的。不單單是向總持批評立場的公眾加以解釋,更要為了我們自身的價值而堅持自我。我們必須要付諸行動,不僅是作為學生和教工、歷史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律師和醫生、語言學家和社會學家,更是作為大學中的成員,我們對這個思想共同體負有責任。」福斯特說。
在談到大學精神的時候,她說:「一所大學的精神所在,是它要特別對歷史和未來負責——而不完全或哪怕是主要對現在負責。一所大學,既要回頭看,也要向前看,其看的方法必須——也應該——與大眾當下所關心的或是所要求的相對立。」
那麼,在明確了大學精神之後,就應該知道大學是干什麼的了。福斯特說,作為人類,我們需要尋找意義。「我們努力去理解我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原因何在。對許多人來說,四年的大學生活不過是允許自己去自由自在地探索這類根本問題的一個插曲。但對意義的尋找,是沒有盡頭的探索,它在不斷地闡釋,不斷地干擾和重新闡釋現狀,不斷地在看,從不會滿足於已有的發現。事實上,這就是所有學問的真諦,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概莫能外。因此,它也就成為『大學是干什麼的』之核心所在了。」
哈佛的啟示
看福斯特的演講,我想到的一個最基本的問題是:像哈佛大學這樣已經辦了371年的大學,還在思考大學是什麼、大學應該做什麼,那,我們中國的大學應該怎麼辦?
首先,中國的大學更應該思考一下大學是個什麼地方,大學應該做什麼。
當代中國,一個難以迴避的現象是,教育的功利性太強,太浮躁。有人說,中國教育功利的背後是整個制度的功利,而教育浮躁的背後是整個社會的浮躁。這話不假,但是否也應該反問一句:在這樣的大環境中,大學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呢?用福斯特的話來說就是,大學應該承擔什麼樣的責任呢?
我總覺得,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在一所大學的一定時期內,時任校長的水平高低,基本上就決定了這所大學的水平高低。當今社會,特別是在知識界,有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大家喜歡談西南聯大,喜歡談蔡元培時代的北京大學、梅貽琦時代的清華大學,談起來是津津樂道、樂此不疲。這方面的書籍和文章很多,且還在源源不斷地出。那個時代的大學校長以其博大胸懷和對中國教育的卓越貢獻為後人所懷念,這我能理解,但我在想的一個問題是:現如今的中國高等教育、中國大學所處的大環境,比民國時期要好,但為什麼我們就出不了當代的蔡元培和梅貽琦呢?
看看近幾年舉辦的「中外大學校長論壇」,只要談到中國大學的問題與弊端,大家都能說出個一二三來,但基本上見不到深刻自省的,更難見到願意去嘗試著做些什麼以改變現狀的。未來的中國大學應該是個什麼樣或者說應該做什麼?福斯特的話對我們會有啟發:需要更好地去理解和推進大學的目的,因為,我們對這個思想共同體負有責任。
接下來我們要問的就是,大學的精神是什麼?
福斯特說,一所大學,要與「大眾當下所關心的或是所要求的相對立」。這話對當今的中國高等教育,應該具有振聾發聵的作用!
雖然我對當今中國的大學會不會去思考人類生存的意義、學問的真諦這類問題持相對悲觀的態度,但我還是希望當代中國的大學能夠保持其最基本的尊嚴,維護其最起碼的底線。近20年來,中國的高校「升本」、「改大學」成風,但毫不客氣地講,大學越來越成了職業技術學院。不僅經、法、商、工、農、醫等學科在強調實用性,就連人文學科都在強調其實用性,「有用」與「無用」似乎成了衡量學科的標准。如此一來,我們的高校就自然而然地變成了學習知識與技能的地方,辦學的目的無非就是使學生將來成為有用的專才,服務於社會的某一職業,謀求自己的生存。在這樣的大學,鮮見大學精神之存在,也就不奇怪了。
應該牢記的是:大學是思想交集的場所,是培養人的地方。大學若是隨波逐流,大學精神將會盪然無存,大學也將喪失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進一步追問,大學乃至高等教育的使命是什麼?
哈佛大學雖為世界頂尖大學,也有其苦惱。福斯特在演講中說:「人們要求我們報告畢業率、研究生院的入學統計數字、標准考試的分數,目的是為了在大學評價中提高『附加值』,人們要看研究經費有多少,教師出版和發表論著的數量是多少。」
目前,《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周刊的「美國大學排名」,對美國大學形成的沖擊波越來越大,包括哈佛大學在內的所有大學都受其影響,無法迴避。根據此項「大學排名」,普林斯頓大學已取代哈佛,連續7年在全美大學排名中名列第一。
但即便在這種情況下,新上任的哈佛校長依然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她說:「這些硬性指標本身並不能說明所取得的成就,更不要提大學所渴望達到的目標了。雖然了解上述指標很重要,它們也可以說明我們事業中的一些特別的內容,但我們的目的要遠比這些宏大得多。」
看當今中國的情況,雖然大學排名的沖擊還沒有那麼大,但其他問題帶給高等教育的沖擊,比起美國來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美國高等教育所遇到的問題我們都有,過去有,現在有,將來還會有。而且,我們所遇到的很多問題,甚至要比美國更嚴重。面對困難,如何去思考大學的功能乃至高等教育的功能,是至關重要的。
讓我們再來聽聽福斯特的說法吧。「就其本質而言,大學培育的是一種變化的文化甚至是無法控制的文化。這是大學為未來承擔責任的核心。教育、研究、教學常常都是有關變化的——當人們學習時,它改變了個人;當我們的疑問改變了我們對世界的看法時,它改變了世界;當我們的知識運用到了政策之中時,它改變了社會。」
就是這樣,是大學改變社會,而不是社會改變大學!這就是大學存在的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