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社會工作的發展歷史

社會工作的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09 02:45:36

⑴ 請簡述企業社會工作的內涵和發展歷程

「社會工作來價值觀」是社源會工作實踐的靈魂,是社會工作者的精神動力。作為一種專業價值觀,它的基礎是社會主流價值和社會工作專業的獨特追求。一般而言,社會工作價值觀,是指一整套用以支撐社會工作者進行專業實踐的哲學信念。
社會工作價值觀以人道主義為基礎,充分體現了熱愛人類、服務人類、促進公平、維護正義和改善人類與社會環境關系的理想追求,激勵和指導著社會工作者的具體工作。

⑵ 從各國社會工作發展的歷史及現狀來看,對社會工作的理解,包括以下的哪些方面

社會福利制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克服傳統福利制度的內在缺陷,矯正異化職業福利,社會福利能適應變化了的社會現實,並沿著系統規格,高層次,社區實施基礎,多層次發展的道路,實現良性和自我發展。
1,構建系統的目標,新的社會福利制度應符合有中國特色的法律的社會團體,社會福利和發展會員的需求,從板狀的傳統模式,封閉式和異國情調的混合結構變化的風格和諧,開放,透明的關系,一個完整的體系結構合理。它應該是基於社區的服務於各種社會福利(包括傷殘補助金,老人福利,兒童福利,婦女福利,住房,福利,教育,福利,社會補助等)為主要職業福利的補充。與傳統的福利制度相比,新系統將有以下變化:一是更換三個級別層次不分;二是設置摒棄了傳統的福利計劃不規范,考慮勞動分工和內在規律性的福利項目,適應需求的目標群體,如納入新的社會福利制度的教育福利,由職業福利的定義企業或自主僱主提供的,以及設置老年人福利,兒童福利,婦女福利等項目,以適應老人,兒童,婦女和社會福利等其他社會群體的需求,這反映了一系列規范性福利計劃。三是使尾巴搖狗理性福利計劃的狀態,即職業福利計劃由獨立的創業公司或僱主的嚴格定義,社區成員將主要依靠七大社會福利計劃社區和以社區為基礎的服務來獲得社會福利和保障,未來是相當要承擔的社會成員提供福利由國家和社會,由企業或僱主的責任。第四,從殘缺的項目系統完成了一些具體的項目,屬於三級社會主義與中國特色共同構成的社會福利子系統的完整體系。因此,創新和社會福利架構和走向規范,定型,最終其健康發展的根本基礎,社會福利制度可以從整體推進,協調發展來獲得。
2,在保護目標方面,社會福利應繼續完善和提高為追求目標的社會成員的生活質量。換句話說,是在社會福利和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等社會保障子系統區分保障社會不提供其成員的生存發展,也不是安全的基本生活水平,而是專注於一個更高的水平,以滿足社會成員或高層次的社會保障需求,包括其他的服務需求和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與此相適應,社會福利不能只免費提供,有償服務也應包括或低成本的服務,當然不能有償收費牟利。
3,在實施例中,社會福利應該社會。首先,不同的社會福利設施應該出板狀自我封閉,開放給整個社會,並通過社會福利的發展方式的社會化;二是社會福利機構應當既不是安排社會福利官員,也無法安排由公司或僱主,但必須通過廣泛的社會公共組織或協會機構來具體實施,因此, ,應逐步減少政府辦的福利和職業福利的規模,加快了各種社會公共機構(或組織機構)建設和規范化管理,運作,使其承擔起首要責任,落實各項社會公益事務。公共福利機構,非政府的技術應該成為中國社會福利實施方案的發展方向。
4,在服務級別結構,社會福利應該是多層次的。這應根據社會和生活水平,社會福利多級分層結構不同成員的不同需求,以滿足不同層次的社會福利人士的多方位,多層次的需求;並以家庭,社區仍然有空間來充分發揚了中國民族的傳統美德。目前有一些保障措施,如養老負擔能力是舊的,甚至已經進入了往往是因為現有的政府福利較差的條件孤兒院,並停止的願望。這需要改變傳統的觀念,根據老人和承受能力等建立福利設施的不同需求,否則政府辦的孤兒院,永遠只能被剝奪,收入老人福利無生活來源,而不是孤兒院的真正意義社會化,這是決定中國的實際情況。酒店在建設一個新的社會福利制度的過程中,一些中國的社會福利制度相結合的教授和人民的傳統特色,比如物理安全和安全服務,以幫助各國聯合救災和發展生產生活的結合,社會福利和整合相結合的家庭安全等方面的發展,還是應該有所體現。

⑶ 求95年開始到現在中國社會工作的發展歷程及趨勢

21世紀中國社會工作發展新趨勢

21世紀是一個「文明大轉換」的世紀。21世紀的中國社會在變革:社會成分日益復雜,社會結構再度調整,社會利益重新分配,社會生活急劇變化。在社會職能不斷轉變與完善的過程中,社會工作是現代社會里涉及到在包括物質領域和精神領域的生活、醫療、教育、服務、調節等廣泛領域中去實現人與社會和諧一致,促進社會進步的專業與實踐。社會工作研究與實踐者,面對社會變革帶來的新情況、新變化、新問題,必須去了解、去適應、去解決。

中國社會工作政策研究上的新發展

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具現代意義的社會工作產生之日起,各國的社會制度如社會保障制度等都需要經過專門訓練的掌握專門知識的人去具體實施,並使社會福利等朝著社會工作研究指引方向發展。在此過程中,作為活動的准則、作為調動和約束人們行為規范的社會工作相關政策,有了長足進展。政策理論研究,亦結合各國的實際正逐步深入。中國的社會工作開展尤其是政策的研究,自20世紀初,中國的歐美留學志士,就對社會工作開展及政策作了探索。但牽涉面是局部的,發展是緩慢的。新中國成立尤其是80年代以來,在社會福利、社會救濟、社會保障、教育、保健、服務、行政等社會工作政策上,一方面注重對個性的政策規定,另一方面更重視諸多方面的政策理論研究。發展意味著在現實基礎上的提升。隨著社會各層面的深度改革,穩定、和平、公平、效率等成為全體社會成員包括弱勢人群追求,這促使社會穩定機制的必然完善,更意味著作為有效機制的社會工作新政策、新制度的必然安排。根據社會工作的鮮明的自身特點和發展規律,針對我國社會工作現狀遠遠不能滿足客觀需求的事實,借鑒國外先進的經驗模式和政策研究水平,21世紀,中國社會工作在政策上必將有一新發展。

一是根據不同內容,建立規范化、制度化的工作保障體系。如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社會保障體系「在『九五』期間,要加快養老、失業和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初步形成社會保障、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和社會互助、個人儲蓄積累保障相結合的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今後15年要「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存在城鄉差別的社會救濟制度將向法制化、制度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在21世紀,社會互助政策、法規將臻於完善,工作機構和運用體系趨於完整,形成規范化的社會互助制度。加強社會工作考量及服務評估制度。確立社會工作者應有的職業定位,在法律(制度)保證下開展工作,制定社會工作者職業道德教育規劃規則等等。

二是鑒於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現實,採用靈活的政策制定形式。從東部到西部,從城市到海島、到農村、到山區,我國社會工作的開展與發展是很不平衡的。而我國各項政策面向法制化,是21世紀一個發展趨勢。在利用現有的政策資源,在引進、消化、本土化的過程中,社會工作政策可以制定比較規范的法律、法規,以國家行政機關頒布的形式固定並實施。社會工作政策也可以針對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與結構存在的差異性,以全國性的法律、法規為依據,制定實施范圍相對限制的相關政策。社會工作政策還可以注重專項政策的研究與制定,如結合社會工作資源與特點,民間群眾團體制定一些適用於團體內部的條例、規定、指示,具化為符合社會工作對象特點,操作性強的要求、方法與措施,並在實踐中完善。如中國志願者活動,經過幾年的發展與運作,就很有必要將之制度化,健全機制,有明確的章程制度、志願服務站、扶貧接力、社會招募等志願服務項目完整的運行規則和制度。

三是提高社會工作政策的實施能力。改變多頭管理的現狀,向統一管理機構發展。改變政策制度的實施機制與監督制度較為薄弱的現狀,執行與監督分設,加強法制責任制度。改變當前政策實施范圍大部分局限於城市的傾向,面向廣闊的農村新天地,擴大政策有效覆蓋面。在實施過程中,時刻接受社會工作實踐的評判與檢驗,及時作原有政策修訂、補充與豐富。及時注意與社會各項政策的配套與銜接。

中國社會工作地域研究上的新擴大

一是城市社會工作新生長點、新領域、新天地研究。當前學術界普遍認為,目前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但我國的城鎮化水平卻未達到工業化初期水平。調整社會結構已是當務之急,亦是趨勢。國家也要加大力度,採用適當的政策加快城鎮建設。在城市化過程中,隨著工業化程度的不斷加強,個體心靈封閉日益加深,心靈對可以產生共鳴的空間需求日益強烈。每個人在生活中都不能保留原來的自我,他們增加「人」與「人」之間的認同,增加「人」與「域」之間的契合,這對社會工作的研究與實踐提出了新的要求。21世紀,作為城市基本細胞之社區,隨著其功能的完善,人們對社區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無論採取諸如「新老樓區結合」、「現代化小區」、「高層建築」、「企業封閉小區」等模式,社區都離不開地域條件,因地理環境(自然的、文化的、經濟的)、人員結構的差異而各不相同,社區工作要正常化、健康化、持久化。這是社會工作新的生長點、新領域、新天地。

二是農村(包括海島、山區、水鄉)區域社會工作新生長點、新領域、新天地研究。在側重都市社會工作研究同時,另一個現今常被研究者所忽視的社工領域佔地球版圖相當大比例的城市之外的農村,包括海島、山區、水鄉等區域社會工作研究,在21世紀,將成為社會工作研究的重要領域。各個社區將要根據不同的區情、縣情、鄉情來確定自己的特色定位,探索建立具有海島特色、山區特色、水鄉特色的社會工作新路子。同時,為大多數人謀求利益的社會活動必須在各地方得以實踐,像健全農村保障制度的建立,切實保障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者的合法權益,社會福利、社會救濟、社會服務等農村區域社會工作模式的探究等,都將是社會研究的重要內容。

中國社會工作社會化研究新趨勢

一是加強社會工作對象社會化研究。人的社會化,是人在社會生活中通過與周圍他人的聯系與互動,不斷反映並調適與他人關系,形成人的社會屬性,促其從生物人向社會人轉變。21世紀人的社會化的內容形式將更為廣泛。從20世紀的「單位人」轉向「社會人」乃至更高層次的社會活動家,21世紀人的社會化,突出表現首先是融入市場,在更為激烈、更為成熟的市場競爭中,具備更深蘊意;其次是走向社會,21世紀將改變20世紀以來的個體在社會上有單位行政領導,在家庭中依靠家長親友的狀況,跳出行政與家庭親屬網路的社會支持體系,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中,實現文化的融合、心理的歸依,尋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我之間新的和諧。社會工作一個突出功能是整合新的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網路,協調關系,擺脫困境。因此,在人社會化的過程中,社會工作針對上述特點,針對人們在教育、生活、就業、成才、社交等方面的需求,應使「多數人為少數人服務」與「少數人為多數人服務」相結合,遵循個人目標與組織相一致的原則。如社區工作的開展採取聯合體、聯絡站、聯誼會等多種形式,不僅僅從管理性、保護性上服務,更從發展性服務著手。

二是強調社會工作的社會化工作程度。社會工作主動參與性與社會化工作程度有待提高。如作為21世紀文明標志的環保問題,其關鍵是建立公眾參與的社會環境與社會機制。公眾參與環境保護不僅是一種有效的社會監督,更是一種有效的自我教育與社會教育。社會工作的社會化理論,重要一個方面是意欲尋找社會工作的主動參與的准確契合點,以提高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三是探索社會工作的社會化工作模式。這是近年來形成的創新思路。針對人們的衣、食、住、游、購、娛生活領域的無限拓展,社會工作模式值得探討。如今後社會工作中,政府突出作用相對減弱,但其作用發揮在今後較長一段時間內存在並持續,因此,要發展社會化的、具有一定獨立資金與資源的民間機構並探索新型的工作機制。如社會保障體系,要逐步形成獨立於企業事業單位之外,資金來源多渠道,管理服務社會化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又如社區服務的可持續發展,要增加感召力、號召力與影響力,建立社區工作社會化、自治化的工作模式,形成行政化向自治化發展的態勢。

中國社會工作「網上社區」研究新動向

21世紀,更加豐富多彩的Internet吸收越來越多的各階層人士尤其是青少年成為「網友」,使他們沉湎於「網上世界」。他們為了過網癮毫不吝惜地加大投資電腦硬、軟體。「網上一代」在網路中獲得知識、交流思想、參與活動。一個「虛擬」的社會大群體現實地存在著。面對由此形成的更機械的、冷漠的和功能的人際,如何建構「網上社區」結構、機制和功能,把「網上一代」引向高雅而不粗俗、通俗而不庸俗的方向發展?

社會工作必須結合自身特點和「網上社區」的特殊性,突破行政管理區域,通過建立「網上社區」,發揮其正面效應。社會工作介於以法律、法規、行政力量等對個人與社會實行強制性干預和以輿論宣傳、思想信仰、倫理道德等力量對個人與社會產生導向性干預這兩者之間,而網路,其涉及領域寬廣,很難用完全一致的法令法規去約束網民的行動,何況,「網民」更具有匿名性、間接性等特點。社會工作「網上社區」社區工作的開展由此更具挑戰性。「網上社區」社會工作因此更應注意強化對策性研究,找問題、擺原因,更要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緩解矛盾。「網上社區」的工作思路要突破傳統在封閉環境中建立的說教式的意識形態,結合傳統的工作方式與思維模式,採取靈動活潑的形式,融入「網民」生活,激活「網民」的主動性與參與性,不斷放大、增加認同感與歸屬感,並可探索在新領域建立相應專業化的「網上社區」的有效途徑。在這方面,廣東深圳市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架設在互聯網路上的「深圳青少年網」,面向青少年,面向全社會,通過開放各種學習培訓、法律輔導、心理咨詢、就業指導、婚戀家庭、健康生活等信息網點,設立「網上文學社」、「網上學院」、「網上義工站」,將這納入大范圍的、普及的社會工作渠道。浙江湖州團市委推出的「湖州之窗」、「讀書網」等,亦發揮強大先發優勢、領域優勢,「寓教育於服務」,做好引導青年、教育青年與服務青年的工作。

「網上社區」的社會工作必須利用互聯網的技術優勢,提高其響應速度、服務效率。將計算機管理、信息網路技術、中介服務、城市救助、再就業等內容引進社會工作服務領域,提高服務的科技含量,以最快捷方式,最大程度滿足成員要求,使信息資源、服務資源利用率大幅度提高。

中國社會工作者專業化與職業化研究新態勢

目前,政府部門、專家學者、社會工作實踐者對社會工作的認識是有距離的。政府部門多從社會工作管理層面來考察,專家學者多從學術、理論高度進行分析,社會工作實踐者多從教育、服務細節入手。如何使這三方面有機糅合,使理論研究、實際操作與對策性研究相結合,形成「三位一體」的統一狀態?根據國情,應經常組織由黨、政、團、院、所等人員參加研討座談會;組織省、市、區社會工作的經驗會、理論會、觀摩會等,使中國的社會工作者達到感性與理性的統一,培養造就既具有科學理論,又具有實踐經驗的成功職業工作者。

社會性工作必然以人為本,以前述的社會化為基礎,以法制化為保障,以社會工作專業化、職業化為方向,全面注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人才效益。

一是院校的專業建設。建立並擴展專門從事社會工作教育的院校,安排實用可行的系列訓練課程,加強社會工作者的專業素養,加強社會工作專業在學科領域的地位和影響。培育學術環境、氣氛與條件,為人才的成長與學術的成熟做一些實質性的工作。目前,我國社會工作教育尚處於恢復發展初期,專業教育的現狀遠未達到現實對專業的需求(如浙江省)。在高等院校中,應大力加強學科建設,拓展學科領域,擴大招生對象,廣泛吸引有志於社會工作的青年學生,使之真正地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用社工的方法和價值觀去應對實際問題,從而走專業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

二是專門機構建設。建立有專門從屬的社會工作團體及下屬從事各類福利服務的機構。既讓專業教育的社會工作者有專門的實踐部門,又為社會工作者提供職業崗位,壯大專門從事社會工作專業的骨幹隊伍,並為社會上熱心於社會工作的義務者,創造他們投身於社會的大服務中去的有利環境,使之在參與和體會中得以成熟。

三是專業制度建設。建立公認的職業守則和保證守則被執行的審核與證照制度。建立保證工作順利進行的工作程序和必要的職業權利保障。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工作者的錄用與聘任制度,建立激勵機制與制約機制等等。唯有如此,社會工作者才能不是單憑愛好、興趣而業余的、義務的,亦使社會工作的開展與發展有切合實際的政策依據、法律依據,更讓政府行政機構依法管理、監督如社區等的工作與對象。在歷史發展潮流中,社會工作者以其專業化、職業身份得到社會的認可。從而使社會工作不只是專業化的解困救難手段,更為保障良好的社會秩序與社會環境,維護社會穩定發揮專業功能。

⑷ 中國社會工作發展現狀

我感覺中國社會的發展道路有點走歪了。一方面,就像我們所表面看到的,繁榮昌盛,和睦。可是,我們也要看到,現在中國社會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了,矛盾越來越嚴重。好像就是這樣吧。

⑸ 西方社會工作產生的歷史和我國社會工作產生的歷史有何不同

當然不同了,西方社會工作產生是因為宗教改革、文藝復興等思想,以及工業革命所專產生的社會問屬題共同促進而產生的。
而我國社會工作產生的原因完全是因為受到了西方社會工作的影響而產生的。所以社會工作對於我國來說是一種外來的東西,這也是現在發展不怎麼樣的原因。

⑹ 中國社會工作協會的發展歷史

1、2002年啟動愛心獻孤兒系列活動,包括給我一個家助養、給我新的生命助醫、給我新的希望助學三大主題項目。
2、2003年9月,我會學習民政部部長辦公會議精神,研究社團管理現代化體制,重新確定了工作方向和工作任務,確立在各專業委員會實行主任領導下的總幹事負責制的管理體制。
3、2003年12月5日,舉行全國社區志願者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評選表彰大會。宋平、姜春雲、周鐵農等領導人出席大會,聯合國駐中國總代表馬和勵先生代表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宣讀了賀詞。
4、2004年8月21日,我會成立成龍、楊受成公益慈善基金。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付鐵山、該基金名譽主席、原全國政協副主席萬國權和該基金捐贈人成龍、楊受成等到會祝賀。在此先後,我會共成立了五支專項基金。
5、2004年10月18日,我會老年福利服務工作委會和香港爐峰獅子會在北京聯合推出耳聰行動行動並舉行了啟動捐贈儀式。
6、2004年12月12日-14日,我會和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聯合召開第二屆中國社會工作論壇暨第五次內地與香港社會福利研討會。全國政協副主席周鐵農出席會議並作重要講話。
7、2005年1月,舉辦中國首屆構建和諧社區高層論壇。同年8月5日,我會與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人民網聯合舉辦全國第二屆構建和諧社區高層論壇。
8、2005年2月,舉辦2005首屆中國婚博會暨北京結婚展大型會展活動,被稱為北京2005年春天的第一時尚活動。
9、2005年5月,通過榜樣公益系列活動組委會及專家委員會名單、倡議書和2005年重點開展的項目。組委會主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周鐵農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
10、2005年5月23日,啟動愛心2008大型公益活動。將集合全國及海外的愛心力量,募集資金2008萬元為2008名貧困家庭的病殘兒童提供手術費用,讓他們2008年健康快樂看奧運。
11、2005年5月27日民政部與我會聯合舉辦愛心獻孤兒文藝晚會。全國政協副主席郝建秀、民政部部長李學舉等領導出席晚會。
12、2005年8月4日下午接待美國南加州大學代表團,就社會工作職業資格認證和社會工作教育等問題進行了討論和交流。
13、2005年8月17美國社工協會主席兼國際社工聯北美地區副主席貝雷團長帶領美國社會工作協會代表團訪問我會。就如何加強合作、如何聯合發展社會工作教育等問題展開討論並參觀北京社工學院。
14、2005年8月18日,召開以構建和諧文明家庭,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為主題的和諧文明家庭高峰論壇。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何魯麗出席了論壇。
15、2005年9月16日,舉辦志願精神與和諧社會--中國社區志願服務高層論壇,發布了《中國社區志願者注冊管理辦法》。全國政協副主席周鐵農與會並做重要講話。
16、2005年10月16日,第二屆全國十大社會公益之星表彰大會舉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司馬義o艾買提,全國政協副主席周鐵農,中國紅十字總會會長彭佩雲等領導人出席表彰會。
17、2005年11月3日,兩岸四地社區服務工作實務交流會召開。全國政協張懷西副主席出席會議並做重要的講話。
18、2005年11月23日-26日,全國福利企業'三優一星'表彰大會及全國福利企業成果匯報展開幕。表彰117家優秀福利企業、115名優秀福利企業家、103名優秀福利企業管理工作者、103名明星殘疾職工。
19、2005年12月26-28日,全國英烈紀念機構講解員演講大賽舉行。200餘處英烈紀念機構、300餘名講解員參加。2006年3月6日,大賽紅色豐碑晚會在中央電視台第三頻道播出。
20、2006年3月3日,中國國際婚博會第三屆北京結婚展開幕。十餘國120多展商參加,展出面積15600平方米,展位800多個,參觀人數8萬多人,現場簽單八千多萬人民幣。同期舉辦中外婚紗禮服大典、首屆中國結婚產業領袖企業高峰論壇暨第二屆全國婚紗攝影業發展論壇和第二屆京城最靚麗新郎新娘風采大賽等活動,首次發布中國結婚產業發展調查報告。
21、2006年4月18日,2006中國慈善排行榜在人民大會堂發布。前兩屆中國慈善排行榜影響巨大,已成為中國公益領域的年度盛事。

⑺ 社工組織成立的歷史

中教聯盟老師:社工組織的成立和演變很復雜,最早應該是從西方的宗教中衍生的,是一種慈善性質的。開始的初衷都是好的,但是伴隨時間就有一些變換。找了一些大概的,沒有太具體的,要是寫論文的話去找一些相關的書和論文看一下,要是只做了解的話知道是西方宗教衍生,在中國的傳遞。我也給你找了一些,你看一下吧。

美國城市中最早的社會福利機構出現於19世紀中期。
世界上第一個睦鄰館是1884年在倫敦建立的湯恩比館。
睦鄰組織運動的重點是改造環境。
第一批拿工資的社會工作者是慈善組織協會的執行秘書。
1917年出版的《社會診斷》(Mary Richmond著)是第一本有關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的教科書。該書集中於個案工作。【1,研究(收集信息);2,診斷(發現問題);3,預後和制定治療計劃(確定幫助案主的具體做法)】

我國社會工作的各個發展階段
(一)第一階段:萌芽期——個人的慈善事業階段(20世紀上半葉社會工作開始在我國 起步發展) 1.教育方面: (1)標志性事件:1925年燕京大學建立社會學與社會服務系。 (2)19世紀,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的經濟、軍事和文化侵入以及中國人自覺向西方尋求民族自救的道路,西方文化也以各種方式進入我國。20世紀初至20~30年代,一些傳教士在我國開辦社會服務,並在我國的大學講授社會服務等課程,一些大學開始從事社會服務教學並從事服務實踐活動,這樣,現代意義上的社會工作開始出現。1925年燕京大學建立社會學與社會服務系可視為我國社會工作發展的重要標志。 2.社會服務方面: (1)標志性事件:晏陽初倡導並極力推行的華北平民教育運動。 (2)一些上層社會的人士開展了具有現代意義的孤兒救助、貧民救濟等活動。另外,一些在西方受過正規教育同時受西方文化影響的知識分子為了救國救民也從事農村發展活動,其中以晏陽初倡導並極力推行的華北平民教育運動最為典型。這是我國知識界施行的、具有一定專業性質的社會工作實踐活動。雖然因戰爭等原因,這些實踐活動的效果是有限的,但它對我國社會工作的發展仍具有重要意義。20世紀40年代,當時政府將社會工作引入我國,對我國社會工作的發展有一定推動作用。 (二)第二階段:斷層期——受政治等因素的影響,造成發展的斷層。(1949年至改革開放期間)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我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出於對社會學、社會工作的錯誤理解,1952年政府決定在大學里取消社會學、社會工作學科和相關教育,社會工作專業教育中斷。 (三)第三階段:發展期——有組織的開展社會活動(改革開放至90年代末期間) 1.1987年國家民政部為了推動社會工作的發展,在北京馬甸舉行了社會工作教育論證會,確認了社會工作的學科地位。
2 2.1988年,國家教委決定在部分高等學校試辦社會工作與管理專業,在制度上開啟了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講程。國家教委首先批准了北京大學設立社會工作專業。 3.1991年中國社會工作者協會成立,1994年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成立,推進了我國社會工作發展的進程。 4.1992年正式加入國際社會工作者協會,這可視為中國社會工作專業(或教育)的開端。 5.高等學校則在社會工作專業教育方面矢志不渝,並探索社會工作本土化的道路。 6.不同部門也在進行社會工作專業培訓,如民政、婦聯等。 (四)第四階段:專業化時期——科學的專業服務階段。(21世紀至今) 社會工作的職業化和專業化:在此階段由於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積累,使我國社會工作的發展突飛猛進,進入高速、專業的發展期。於是在這個時期我國社會工作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在專業化、職業化和法制化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故作詳細分析。 1.建立、健全職業化體制 (1)標志性事件: 2006年7月,人事部、民政部聯合發布了《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評價暫行規定》和《助理社會工作師、社會工作師職業水平考試實施辦法》。首次將社會工作者納入專業技術人員范疇,為進一步提高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專業化水平提供了制度保障。 2007年12月,民政部按照上述文件要求編寫的《全國助理社會工作師、社會工作師職業水平考試大綱》正式發布,相關考試於2008年6月底在全國舉行。首批助理社會工作師、社會工作師即將在我國誕生。毫無疑問,上述幾個重要文件的發布、實施及專業社會工作者的誕生,是我國社會工作職業化建設進程中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影響深遠。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屆六中全會作出《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該決定指出要「建設宏大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造就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制定人才培養規劃,加快高等院校社會工作人才培養體系建設,抓緊培養大批社會工作急需的各類專門人才。這就對社會工作制度建設作出了全面規劃,並強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社會工作職業化、專業化的發展。 (2)制定了相應的社會工作發展規劃和發展目標,有計劃、分步驟地推動社會工作在兒童服務、青少年服務、老年人服務、殘疾人服務、家庭服務、社區建設、矯治服務、醫療衛生等各領域的發展,實現社會工作的多元化和專業化。 (3)建立包括資格認證、從業規范、登記管理、繼續教育、評估監督等在內的一系列社會工作職業制度,推動社會工作職業化發展。 (4)設置相應的行政管理機關,構建社會工作的行政管理體制,統籌協調社會工作的發展。 (5)增加「政府購買服務」等用於社會工作發展的財政預算,創建有利於社會工作發展的財政體制。建議在每年財政支出的公共服務項目的預算中,劃撥一定比例的經費用於社會工作事務的固定投入。並根據社會的發展情況,參考GDP的增幅,按比例提高社會工作的經費投入比率,為社會工作的發展提供有力的財政保障。 2.推進和加快社會工作法律制度建設 (1)標志性事件:2006年民政部聯合人事部在改革社會管理體制,大力加強社會建設的大趨勢下,民政部抓住機遇,聯合人事部正式出台了《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評價暫行規定》和《助理社會工作師、社會工作師職業水平考試實施辦法》(國人部發[2006]71號),這是我國社會工作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標志著我國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評價制度的正式建立。 (2)法制化是社會工作發展的必然趨勢。在一些社會工作比較發達的國家及地區,均建
3 立了完備的社會工作法律制度體系,從根本上確定了整個職業體系的合法地位。然而,我國社會工作事業剛剛起步,各項法律法規亟待建設。從社會工作發展的長遠來考慮,應重視社會工作的立法研究及實踐,加快社會工作的法制化進程,確立社工的職業地位,維護社工的專業形象和職業尊嚴;保障社工的職權及執行力,提高社工的工作效率;保障社工在工作中的合法權益,降低社工的職業成本及風險。 3. 實踐和確立社會工作運行機制 (1)標志性事件: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屆六中全會作出《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該決定指出要建立健全以培養、評價、使用、激勵為主要內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確定職業規范和從業標准,加強專業培訓,提高社會工作人員職業素質和專業水平,強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社會工作職業化、專業化的發展。 (2)以社區為平台,以各類專業社會工作機構為載體,以專業社會工作者為抓手,創建「社區、社團、社工」三社互動和「社工、義工」兩工聯動機制,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民間運作、社工引領、義工服務、群眾得益」的社會工作運行機制。採取一種科學化、專業化、人性化、大眾化的方法開展公共事務的管理,逐步理順社會工作與政府、社區、機構、居民間的關系,形成運轉流暢、資源共享、和諧互動的工作運行機制,促使政府轉變職能,降低管理成本,整合人力資源,擴大社會參與,推動社會民主法制的進程。 (3)設立配套的社會工作激勵機制。設置專職社工崗位,並以此為基礎,建立薪酬制度,以「體現專業人才價值」為指導思想,設計及實行一套多層次、全方位的社會工作激勵機制。在薪酬設計上,採取學歷、資歷、資格、業績、崗位等多種指標相結合的方案,「以崗定薪、以績定獎、按勞取酬」,設立合理的社工薪酬標准,使其高於同等工作的一般從業人員,合理體現社工的專業人才價值。 (4)具體來說有以下四種實施辦法: 一.建立職業資格制度。如2003年3月,上海市民政局會同市人事局出台了《上海市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認證暫行辦法》,將社工列入專業技術人才,規定每年組織一次社會工作師和社會工作師助理的資格認證考試。 二.建立注冊管理和繼續教育制度。如上海市出台了《上海市社會工作師(助理)注冊管理試行辦法》,對取得社工職業資格的人員進行注冊管理,使其成為注冊社會工作者,以促進社工的職業發展,規范社工的職業操守和實務工作。 三.是建立崗位配置制度。如2004年,上海市民政局出台了《關於在本市民政系統及相關機構配置注冊社會工作者的意見》,明確提出在社會福利機構、社區公益組織配置社會工作者,並要求採取內部培養與外部引進相結合的方式力求上述目標在3年內到位。 四.是探索建立崗位輪訓制度。如協調社會工作各領域的有關部門,共同對實際在崗人員開展分期、分批、分層的崗位輪訓。 專業社會工作的發展是社會工作知識和經驗不斷積累和發展的反映,也是社會工作領域不斷擴大和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不斷創新的過程。隨著社會福利政策的全面化、系統化及社會工作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建立,社會工作逐步走向成熟。 三、我國社會工作的發展特點 (一)非一般發展規律,開始由政府主導起步,而非民間志願的慈善事業先行起步。通過民政部主導的與北京大學的合作而開始了中國社會工作與管理專業發展的進程。與先有社會需求,再由民間發起,並以慈善組織出面組織對貧弱階層的社會服務,然後再向專業社會工作轉變模式不同。實際上,當時民政部的目標就是培養若干掌握社會工作與管理知識的人才,然後到民政部門從事「民政理論研究」,著眼點並非一線的實務工作者。於是,社會工
4 作與管理的專業教育就在既沒有公眾認可的社會基礎,也沒有合適的社會載體的情況下,突如其來地「被恢復」了。這樣的恢復和發展,其實是與「社會」脫離的。如果用現在「制度嵌入」的理論來解釋的話,社會工作與管理專業在中國的被恢復,表現出一種「硬性嵌入」特點。 (二)發展過程中,民間組織表現並不活躍,政府協調社會工作中起主導作用。造成這一特點的原因是首先我國社會工作起步工作就是由政府的民政部主導完成的,所以對歷史發展模式的依賴導致這一現象;其次政府對民間組織的信任還沒有建立起來。改革開放前30年中期有一很客觀的實例就說明了這一問題當時中國除了一部分從事社會工作與管理專業教育的教師還算得上「內行」之外,並沒有專業社會工作者,但卻有了社會工作者的「自己的組織」。實際上,這個組織並不是為社會工作者成立的,而是為了方便民政部門對外交流而成立的。在「民政工作就是社會工作」的觀念的影響下,民政部門的工作人員都「被納入」社會工作者的行列。 (三)「跳躍式」發展模式。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國社會工作的發展借鑒國外多,自主創新少;政府引導多,自我實踐少。可以看到我國社會工作的發展開始發展至改革開放前期都沒有很大的進展,但在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卻是突飛猛進的,社會工作的各個領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這種短期內跳躍式的發展正是由於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吸取外國的先進經驗得來的。另一方面由於我國的社會工作的推進主要是由政府完成的,而政府在一些事情的覺得上具有社會實體、社會各團體所不能具有的強制力,所以形成「跳躍式」發展模式。 (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工作就表現出政府積極探索、社會工作教育率先發展、行政性社會工作與專業社會工作同時並存、專業社會工作不斷發展的特點。

⑻ 社會工作在中國的發展狀況

親,您的問題也問得太大了,需要寫一篇論文回應?
首先,我假設你問的是版「專業社會工作」的發權展狀況,那麼:
一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發展狀況:目前據說我國有兩百多所高等院校設置社會工作這個專業。但是師資往往不是社會工作專業出身,稍好一點多是心理學、社會學、馬哲之類的老師在教。而學生畢業後從事本專業的工作並不多。
二社會工作實踐的發展情況,上海可以說是較早發展社工服務的一個城市,但是自2007年深圳開始推動這個工作之後,就是珠三角這邊,特別是深圳、東莞以及廣州的推動力度較大,包括推動社工服務、政策配套都相當到位。廣東省還成立全國首個目前也是唯一的社工委。

⑼ 世界社會工作日的發展歷史

2007年3月27日,在國際社會工作者聯合會(IFSW)成立50周年之際,該組織主席大衛·瓊斯博士倡導發起 「專 第一屬個世界社會工作日 」(the First World Social Work Day ), 並與國際社會工作學校聯盟(IASSW)一起舉辦了慶祝活動。國際社工聯(IFSW)確定從2007年開始每年春季選擇一天為「世界社會工作日 」。2008年是第二個「世界社會工作日」,國際社會工作者聯盟把這個紀念日確定在4月15日,並與國際社會工作學校聯盟聯合舉辦紀念活動。國際社工聯盟在2008年向聯合國正式申報4月15日為「國際社工日」。在未獲得批准之前按照國際社會工作者聯盟2008年8月一年一度的IFSW全體會議決定,「世界社工日」定為每年三月份的第三個星期二。

⑽ 社會工作在香港的發展歷史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
小區發展服務的歷史背景
1. 小區發展服務在港已有超過半個世紀的歷史。自二次世界大戰後,聯合國於國際間推動
建設小區的工作,作為鞏固國家的基礎,以協助建立國家法治、社會及經濟發展並促進
提供社會服務以協助有需要人士。本港亦於五十年代初,由自願團體推動小區發展工
作,鼓勵市民參與社會、強化互助自助網路,同時提供社會福利服務,亦強化街坊組織
工作(社聯,1997)
1
。而較有系統的鄰舍服務工作始於香港政府於六十年代初推出四所
小區中心,隨後陸續推出更多小區發展服務,由自願團體執行,促進市民與政府溝通,
以達致社會政治穩定的目的。
2. 政府在一九七三年「社會福利白皮書」中訂立四個層次之小區發展服務:小區中心、屋
福利大廈(屋屯小區中心)、小區會堂及小區服務計劃。根據一九七三年行政局備忘
錄,政府設計在人口十萬以下,而又沒有屋 小區中心或小區會堂的小區設立小區中
心。在一幢式的服務大樓內設有不同類型的福利服務及設施,讓居民聚集、獲取支持服
務。座落在九個地方行政區的十三間小區中心到了八十年代末得到政府的全面資助,使
能有足夠的人手開展全面的小區服務。一九八五年,社會福利署將屋 小區中心的管理
移交當時之政務處(現稱民政事務處)。隨後,署方終止其在政府小區中心提供之小區
發展服務。至於非政府機構營辦之小區中心服務,則繼續提供小區發展及小組工作服
務,協助民政事務處在地區推動小區建設的工作。至今,小區中心的政策范圍乃隸屬於
民政事務局,唯服務及財政的管理則由社會福利署執行。至今未有開設新的小區中心。
3. 另一方面,於一九七四年,政府同意由非政府機構集中力量,為木屋區、臨時房屋等有
特別需要的地區提供深入的服務。故此,於一九七七年起資助發展「鄰舍層面小區發展
計劃」,服務人口三千至一萬五千人口的過渡性小區,通常是偏遠及缺乏福利服務之社
區。七十年代後期和八十年代,「鄰舍層面小區發展計劃」服務迅速發展,計劃之數目
由一九七八年之九隊增至九十年代共五十四隊「鄰舍層面小區發展計劃」,當中包括服
務受重建影響之公共屋 。至今,這服務計劃只餘二十二個,當中七個將於二零零八至
零九年度前逐步終止。
4. 政府於一九九二年批准在南昌及旺角南兩個舊巿區實行鄰舍層面小區發展計劃,為期三
年。在一九九七年服務檢討後,政府決定於十二個選定之舊市區提供為期三年之「綜合
鄰舍計劃」。根據二零零二年服務檢討的結果,有關之鄰舍服務在二零零三年一月已轉
型為八個「家庭支持網路隊」,而「綜合鄰舍計劃」即將於二零零四年三月前全面終止。

閱讀全文

與社會工作的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