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心經歷史文化

心經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09 00:26:05

⑴ 看了那麼多書法《心經》,你知道如何鑒賞嘛

素有書法故鄉之稱的古城西安,在古剎大興善寺院內落成的大型《心經》書法碑刻,近日正式揭幕與廣大觀眾見面。據悉,此次落成的巨幅《心經》碑刻由書法家杜中信書寫,碑刻長40米、高8米,沉雄古樸,磅礴大氣,可謂海內外最大書法《心經》碑刻。

據《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和《唐梵翻對字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序文記載,作為密教祖庭的大興善寺曾經擁有一個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法寶——刻有《心經》的石壁。後經歲月銷蝕,不復存在。《心經》是世界上最被人廣知最流行的佛教經典,古今書家無不沐手。

著名書法家杜中信先生為什麼要書寫《心經》,他在倡導一種怎樣的書法風尚?從古至今,為什麼抄寫《心經》的風靡經久不衰,並在當代書壇愈來愈熱?在中國歷史上,又留下了哪些膾炙人口的經典《心經》書法作品?我們又該怎樣欣賞和洞悉其中的奧妙和書法之美?本期,我們特邀著名書法家杜中信先生,帶您一起感悟《心經》之美——
2010年,當代著名書法家、長安大學書法教授杜中信舉辦書展,其中一幅《心經》巨型魏體楷書書法作品,一個字一平方米大,共二百六十個字,十分罕見。展覽一結束,大興善寺法師寬旭便積極聯系並主導重建《心經》石壁。該碑由慈善家資助,釆用福建花崗岩石,將原字略縮小,使用20公斤黃金貼金,歷經三年完成。如今矗立於觀眾面前的《心經》碑刻,長40米,高8米,寬闊壯觀,氣勢震撼,熠熠生輝,豪放大美,為絲路起點的西安又增一大景觀。
為什麼抄寫《心經》

一筆一畫,就是開啟智慧的過程

為什麼要書寫《心經》,談起這個話題,杜老興致勃勃。

杜老介紹,歷史上,中國書法與佛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古代人寫經,其實就是用書法寫成經文。諸如,敦煌出土的大量的寫經藏品,以及龍門石窟諸多的佛教造像記,包括其中著名的龍門十九品,都是中國書法經典的範本。從客觀研究來看,佛教與書法的緊密關系,是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值得我們當代書壇去重視和研究。為什麼呢?因為,在中國古代,書法與佛教的緊密關系遠遠超過了道教等其他宗教信仰,佛教中有一大批人在音樂、繪畫、文學研究方面卓有成就,而這些成就,往往是通過書寫來完成。這從書法角度來說,無疑是一批珍貴的文化寶藏。

《心經》全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經中字數最少,但影響最大的一部經典著作,是六百部《大般若經》之精要。本經將內容龐大的般若經濃縮成為表現「般若皆空」精神的簡潔經典,全經舉出五蘊、三科、十二因緣、四諦等法,以總述諸法皆空之理。玄奘大師譯本僅260字,譯文精美流暢。《心經》非常殊勝,據說經常念誦、抄寫可以積集非常大的功德!故歷史上書法大家書寫《心經》無不如醉如痴,墨跡傳世頗多,如:王羲之、張旭、歐陽詢、趙孟頫、吳鎮、蘇軾、董其昌、文徵明、鄧石如、劉墉、傅山、康熙、乾隆、吳昌碩、弘一法師……可謂楷行隸篆草,洋洋灑灑。一人一風、一家一貌、一體一格,令人嘆為觀止。

佛家一直把抄經看作一種修行,認為抄經可以凈身心,增福慧,消業障。抄經就是用心、修心、養心,抄經就是與佛心心相印。所以,《心經》作為佛經中最短的一部經典,在歷代抄經風潮中最受青睞。上至帝王,下至文人,乃至黎民,均喜凈手虔書,從而在書法長河中留下了諸多珍貴的藝術瑰寶。當下,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容易變得浮躁,而抄寫《心經》則是一種收攝心神的好方法,一筆一畫中,就是與智者對話的過程,就是修行的過程,就是開啟智慧的過程。

陝西是碑林所在地,全國名碑最多。中國唐代的碑刻,歷史上諸多著名書法家的碑刻,都集中在陝西碑林。而唐楷演變的重要時期,幾乎都在陝西。顏真卿的顏家廟碑、顏勤禮碑、多寶塔碑,柳宗權的玄密塔碑等都在碑林。「在我看來,我們這些做書法的人,就應該為陝西做些貢獻。2010年,我辦了人生最大一次個展,當時書壇因為種種原因,蔓延著一種熱衷書寫越怪越好的浮躁風氣。為抵制這些,我精心構思並書寫了這幅巨幅的魏體楷書作品《心經》,一個字約一平方米大小,整幅作品氣勢磅礴,雄強大氣,古樸遒勁。用這種端正、典雅、古樸磅礴的楷書來對比這種風氣,以給人啟迪,探討『三秦書風』的內涵,想提倡中國書法作品中那種古樸博大,莊重雄渾,氣勢磅礴之美。」杜老說。

杜老介紹:「我是主攻魏碑的書法家,當時,我結合魏碑的風格嘗試寫楷書,從而進行一次書法實踐的融合、探討,我對待此次創作非常認真。」很多人觀展後,直呼過癮和震撼,這對當代書壇無疑是一個正向引導。當時,著名書法家吳三大看展後直說「震撼」,說這樣氣勢磅礴的《心經》楷書作品,在當代書壇太罕見了,對人的心靈是一個極大的震撼。杜老說:「這個書法作品出現以後,大興善寺方丈寬旭法師積極聯系我,主導在該寺院重建此碑。因為據考證,作為密教祖庭的大興善寺曾經擁有一面刻有《心經》的石壁,當時十分有名,但後來經過歲月銷蝕,不復存在。我覺得,這對弘揚佛教文化展示中國書法魅力,是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所以積極支持,才有了現在這個《心經》石壁的出現。」

《心經》書法之美 含蓄有味

歷史經典之作 仍是當今典範

作為學者型的書法大家,杜中信強調,此次書寫《心經》,還因為他受到了歷史上諸多經典《心經》作品的啟迪。因為在他看來,中國書法史上留下來一篇篇經典的《心經》書法作品,其書法之美仍是當今書壇學習的典範。

其中,最為有名的要數晉王羲之的《心經》,也稱懷仁集王羲之書《心經》。抄寫《心經》需沐手焚香,明窗凈幾;心靜如水,神居靈台;全神貫注,點畫見性。而通常以端莊典雅的正楷書寫,是合道的。傳王羲之所書《心經》,是懷仁集成。書帖字體結構端秀,逼似書聖真跡,晉人的書法以韻取勝,是在不激不厲中達到一種平和自然、含蓄有味的審美境界。從此本《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可看出,似是有一種若不經意、平靜細致的美,它排斥了一切劍拔弩張、鋒芒畢露的表現,也不取奇詭豪放之美。

這正是王羲之經長期精研達到渾然天成的書法美,順從自然、委運任化的審美傾向,一直影響至今。如此委婉含蓄、質朴自然的書風,正好用來抄《心經》。元代書法家趙孟頫,主張恢復傳統,「專從古人為法」,一生效仿王羲之、王獻之的書法,雖沒有很明顯的獨創的東西,但以其秀媚的書風而顯示深厚的功夫。看趙孟頫所書《心經》,線條細勁,如春蠶吐絲,自在流暢,以神傳神。

唐歐陽詢的《心經》,也是《心經》書法中的經典範本。歐陽詢楷書嚴謹,筆力險峻,世所無匹,被稱為唐人楷書第一,此《心經》小楷別具趣味。細品此帖,有卧聽清泉的高士之風。而唐張旭的草書《心經》號稱「最寫意的心經」。「草聖」張旭性格豪放,嗜好飲酒,常在大醉後手舞足蹈,提筆落墨,一揮而就。他認為在日常生活中所觸到的事物,都能啟發寫字。偶有所獲,即熔冶於自己的書法中。當時人們只要得到他的片紙隻字,都視若珍品,世襲珍藏。他的《心經》,雖然難辨寫的是什麼,自由放縱,卻又法度森嚴,恢宏大度之間飄舞著驚艷的靈動,堪稱鬼神之作。

元趙孟頫的行書《心經》可謂別具一格,趙孟頫被譽為「楷書四大家之一」。南宋以來,書畫失去了北宋的生動神韻,趙孟頫書畫上提倡「貴有古意」,以振興頹勢。書法上,他從魏晉人的作品中吸取營養,產生了一種貌似古人的新書風。趙孟頫用行書寫《心經》,在寫經史上也算是一個創例了。

明文徵明的《心經》小楷筆畫婉轉,節奏緩和,與他的繪畫風格諧和,有「明朝第一」之稱。他的書法少有火氣,流露出溫文的儒雅之氣。也許仕途坎坷的遭際消磨了他的英年銳氣,而大器晚成卻使他的風格日趨穩健。明代傅山的《心經》結字、用筆,意趣皆高古醇厚,可視之為成功實踐了毋巧得拙、毋媚得丑、毋輕滑得支離、毋安排得真率理想的一件精彩之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清朝皇帝乾隆每年春節都例行抄寫《心經》一冊,這是皇帝在春節期間為老百姓發表新年賀詞的方式。到了近現代,弘一法師的《心經》可謂經典之作。弘一原名李叔同(1880-1842),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心經,須以心寫,弘一法師是然。

另外,溥儒《心經》也是珍品之作。溥儒字心畲,道光帝曾孫,為近現代著名書畫家、收藏家,與張大千並稱為「南張北溥」。溥儒篤信佛教,侍規至孝,此卷《心經》是為其母刺血而書,清正端莊,是稀世珍品,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⑵ 為何說《瑤族心經》這本書,是瑤族文化的表現形式

因為這個本來就是他們的歷史的一個流傳,因為裡面記錄也是特別方便的,所以說他是瑤族文化的表現形式。

⑶ 心經是釋迦摩尼說的還是中國人自己寫的

《心經》,又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名是《佛說摩訶般若波羅蜜心經》。一般上流傳的是兩百多字的「簡本」。既然有「簡本」,那當然也有「廣本」。「簡本」之所以為「簡本」,是因為只取經中要素,只輪最重要的要點,就是「什麼是空?」。而「廣本」則把整個故事交代清楚,說佛陀在王舍城中,跟一眾大比丘、菩薩在一起,而這時有一位菩薩,叫做觀自在菩薩,正在進行極度深刻的禪定,而且達到了「照見五蘊皆空」的境界。而舍利子(佛陀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者)就請教觀自在菩薩,於是觀自在菩薩就對舍利子說了自己在禪定中觀照到的境界,也就是「簡本」兩百多字的內容了。後來佛陀對觀自在菩薩贊嘆不已,說「對啊,深般若波羅蜜多境界就是這樣的啊!」結果大家都歡喜贊嘆,信受奉行。
這是根據經文所說的內容來看,所以《心經》里頭觀自在菩薩向舍利子解說「般若」和「空」,是在佛陀的修行聚會上進行的。
但是如果要探討《心經》是不是真正的佛陀所說的經典,那就要從史實角度來看了。雖然印度文化向來不重視歷史記載,歷史時間的時間、證據往往不清不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大乘佛教的般若學派的經典(當然包括了最簡要的《心經》),並不是在佛陀時代流傳開來,而是佛教分裂出上座部和大乘佛法之後,也就是佛陀入滅兩百年以後,才慢慢出現的,所以很多學者對大乘經典是不是「佛說」,抱有很大的懷疑。所以有可能《心經》根本不是佛陀說法的記錄,而是後世大乘佛教自己杜撰的經典。
但是不管如何,所有的大乘般若學派的經典內容,並沒有違背佛陀所說的佛法以及原則,而像《心經》這種把般若學派的精髓濃縮進入兩百多字中,讓人(尤其是中國人)能夠避開繁瑣而又冗長的廣本經典,直接進入般若學派的精髓精神的經典,對佛教、佛法來說,是有重要的價值的。

⑷ 佛教歷史上有幾人從心經上證悟

佛教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廣泛流傳於亞洲國家,東漢時期傳入中國,經過上千年的文化融合,中國的佛教自成一派——大乘漢傳佛教。歷史上名僧無數,流傳下來的偈語也是深入人心。
禪宗六祖惠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又如崇慧禪師的:萬古長空,一朝風月。宣鑒禪師的:於已無事,則勿妄求;而求而得,亦非得也。
漢傳佛教已經融合了中國傳統的儒,道文化在裡面,融合的的過程三教之間彼此取之精華,棄之糟粕。這也是為什麼儒釋道三教能在華夏大地流傳這么久歲月的緣故。

作為我國本土宗教的道教自古以來在信眾人數上是遠遠低於佛教,為什麼呢?我看過一個則故事,大概能解釋清楚了:晉成帝時期,有僧義安問陶侃(陶淵明曾孫)說:「世之奉佛者多,奉道者少,這是為什麼了?」陶侃回答說:「麒麟鳳凰不易出,世上少東西必貴,多者必賤。人之中賢者常少,愚者常多。道教特別難啊!愚者難學,非人不傳,所以信的人就少多了。
由此可見,道家文化也是博大精深,在歷史上,我們道家名師也不少,不要以為道家無人哦。

一,鬼穀子
道號玄微子,他有多厲害相信不用多說了吧。道家代表人物,謀略家,兵法集大成者,縱橫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學問,因隱居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道教尊其為王禪老祖。
鬼谷先生的智慧教育了500多位精英,在戰國時期遍布各地,踏上了勤王強國之路,眾弟子前赴後繼,匡扶正義,拯救天下。有如孫臏,龐涓,蘇秦,張儀,商鞅等人加快了歷史步伐,促進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完整意義的統一,結束了幾百年的混亂紛爭.

二,張道陵
張道陵相傳是張良後人,道教創始人.由於當時社會的種種原因,張道陵無意官場,決計修道拯救百姓。張道陵先後在青城山、龍虎山、巴蜀地區傳道,創立了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張道陵自東漢正式創立正一教派至今,天師道在中國已經有近2000年的歷史。正一道在自身傳承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汲取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思想支柱之一。

⑸ 瑤族罕見的手抄本,名字為何叫做《瑤族心經》

一、瑤族心經是一本罕見的手抄書,他不是一本書,而是一套書,他是由黃通官的父親、爺爺一脈傳承手抄下來的,他們的行為讓世人不得不驚嘆,這簡直是一個民族民間文化的奇跡,這本書,除了用漢文表達之外,還有用圖形符號,生產工具等形式表達。

這本書體現了瑤族人民所處的生存環境,偏僻而落後,他們不但要與病魔斗爭,還要與自然災害做斗爭,他們能夠克服困難,把手抄的經書傳承下來,全部都依靠他們吃苦耐勞,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

瑤族是中國一支古老的少數民族,他們主要居住在山區,他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民族文化,瑤族的人民都能歌善舞,勤勞勇敢。

⑹ 心經有哪些

心經簡介:

全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稱般若心經。

漢傳佛教通行版為玄奘譯。這部經在佛教三藏中的地位殊勝,就相當於釋迦牟尼佛的心臟一樣。收於大正藏第八冊。

心(梵hrdaya ),指心臟,含有精要、心髓等意。本經系將內容龐大之般若經濃縮,成為表現『般若皆空』精神之簡潔經典。全經舉出五蘊、三科、十二因緣、四諦等法以總述諸法皆空之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語,即是出自本經。

般若。智慧也。波羅蜜。到彼岸也。多。定也。經。徑也。言此經乃定心之徑路也。此經以單法為名。實相為體。觀照為宗。度苦為用。大乘為教相。此五者。經中所說之旨也。單法者。即般若波羅蜜多也。實相者。即諸法空相也。觀照者。即照見五蘊皆空妄也。度苦者。即度一切業報苦厄也。大乘者。即菩薩所行甚深般若也。

六祖慧能對清凈心的概述

何期自性,本自清凈。(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心經思想
心經《心經》全名《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它的中心思想就在經名體現出來。充分流露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以達到我們學習的榜樣。
一:摩訶,大也。菩薩教授我們要有廣大心量,有包容的心。
二:般若,智慧也。菩薩教授我們用智慧去辦事,用智慧去利益人民。
三:波羅蜜多,到彼岸也。度生死苦海,到涅槃彼岸。菩薩教授我們做事要有頭有尾,才會圓滿。要幫助苦難的人,從苦難此岸帶到快樂彼岸。
四:心,自性,如來德性也。菩薩教授我們要從心地遠離貪嗔痴等煩惱,學習如來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五:經,契機契理也。菩薩教授我們自學或教人,要符合佛菩薩的道理,也要有觀機說法的方便。使大家都得益安樂。(方海權著)

⑺ 佛教有心經,道教有什麼,儒家有什麼

道教有《道藏》,著黃庭、道德、南華、抱朴、太上、文始、通玄、龍門。所記,為修心、丹咒、符撰,醫術。

1、道教經典:

老子《道德經》;《黃帝陰符經》;《周易參同契》;《周易》。

2、道教四子真經

《南華真經》;《通玄真經》;《沖虛真經》;《洞靈真經》。

儒家則以四書五經為正,為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歷代王朝所用,用則可以修身、明事,為治國之用。

(7)心經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儒家思想介紹:

儒家思想是中國文明史經歷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後,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創立。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在總結、概括和繼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親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

東周時期,中國社會處於劃時代的歷史變革中,周王室衰微,諸侯坐大,維護封建宗法等級制度的「周禮」遭到極大破壞,諸侯爭霸,社會處於動盪之中。這時候代表各階級利益的知識分子異常活躍,成為一支重要的社會力量,他們紛紛登上歷史舞台,著書立說,提出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辦法,形成了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

其中影響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他們各自為新興的地主階級設計了一套結束割據,實現統一的治國方案,為秦漢以後的社會治國思想的選擇奠定了基礎。

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社會內部不可調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機,搖撼了傳統文化的權威性,對傳統文化的懷疑與批判精神與日俱增,就連「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當時所處的時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體系中,並對傳統文化加以適當的改造,以便在社會實踐中建立一種新的和諧秩序和心理平衡,這種情況到了大變革的戰國時代顯得尤為突出,因為人們在崩塌的舊世界廢墟上已經依稀看到了沖破舊尊卑等級束縛的新時代的曙光。

未來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社會模式,就成了舉世關注的大問題,並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場百家爭鳴式的大辯論。當時代表社會各個階級、階層利益的諸子百家,紛紛提出各自的主張,其中一個最主要的爭論焦點就是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的問題。

圍繞這個問題而進行的思想交鋒,儒、法兩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他們旗鼓相當,針鋒相對,英者雲集,皆為顯學。另外還有墨家、道家、陰陽家、兵家等等學派,可謂學派林立,學術與言論的開明為儒家思想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⑻ 觀自在菩薩心經全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8)心經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解釋:

一、照見五蘊皆空

照見指入靜反照,產生條件反射之所見。五蘊即色受想行識,亦稱五根境。入靜反照,照見五蘊凈(空),清凈本能,覓之了不可得,故曰照見五蘊皆空。

二、度一切苦厄

若不得五蘊空,依舊墮落生死界,再受輪回苦。入靜反照,本身清靜,自能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三、「舍利子」

顯意指釋迦的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弗;密意一為房舍,一為舍離,利是有利於,子是生命本質,真我,自我,大靈。四大五蘊之身如客店,生命體暫住其中,生命體離開房舍,有利於它走上回歸之程而常存。

四、「色不異空」

以心觀境,境上有空,見色便見空,心即是空。反觀自己,是色,色即是空。觀種種相,種種相即是空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五、「空不異色」

色與空異相而同源,凡夫視為兩般而不見同源。諸佛菩薩行平等智,不生分別相,而凡人不能將二者歸一,機見不同,有色有空墮落二邊見。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六、「色即是空」

眼是色不能見,唯真空能見。手是色不能行拳,唯真空能行拳。意根有名無形,分為八萬四千。見聞覺知總歸六根。無眼能見,無手能行拳。神通妙用遍身互換。

七、「空即是色」

諸佛菩薩見十方世界,只是一空界,平等無二。三界眾生則著相分別。見種種相,隨聲逐色,出胎入胎,不知不覺。聖賢不見有色有空,內外無分別,常自寂滅相,光明動耀周沙界。安知,色空二字俱不可得。即不可執著於色,亦不可執著於空,而落入二邊見。亦無空,亦無色。

⑼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述什麼意思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教大乘經典中最短的一部經典,它的意思是說,眾生通過無垢內清凈的智慧可以從生死容輪回的此岸(即三界六道)到達不生不滅的涅槃彼岸。

心經是借著偉大的智慧,到達解脫彼岸的一種心態──法的現量的描述,據說,玄奘大師在取經的過程中,經歷過很多的危難,就靠這部經獲得精神的力量,突破險阻艱辛,才能達成偉大歷史使命的。

拓展資料

大智度論講『五度如盲,般若作眼。』布施而沒有般若波羅蜜,只能創造痴福,可以上升天堂,福報享盡依然墮落六道,那是不究竟的。為什麼這里只說般若波羅蜜?因為般若波羅蜜,既是解脫的必須條件,也是解脫的足夠條件。

般若波羅蜜涵攝餘五度,自然就具足了六度的功德,有了般若波羅蜜,再行布施、忍辱、持戒、精進、禪定的時候,當下離能所、泯理事、三輪體空、不種因、不造業、直證解脫。如果離開般若波羅蜜,他所行的只是人天小道,只能為來世造福,而無裨於解脫道,所以般若對解脫道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閱讀全文

與心經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